中国古代私学长期存在的原因
春秋时期私学的产生及发展

文化上: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 元前474年)是社会急剧动荡时代,官学 衰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袭特权, 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 官学失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 实亡。西周时期的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 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孔子称春 秋是“天下无道”时期。各国统治者急 需“贤人”辅政。
3、百家争鸣
养士之风盛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思 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打破了“学在官府” 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 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直接推动了各种学 派的形成。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不同 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 斗争,因此出现了诸子蜂起,学派纷呈, 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
此外,战乱与官学的废弛使得文化典籍 和文化职官流落民间,原来西周时“学在官 府”的局面被打破,变成“天子失官,学在 四夷”。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 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 称为“文化下移”。民间学者开始出现,他 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各种 新学说,推动了私学的兴起。 即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官学衰 废——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是齐国君主给予他们的政治待遇,在物质上则
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稷下学宫对我国古代学术、文化和 教育发展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教育上, 它所独创的官方兴办、私家主持的办学 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和咨政为一 体的模式,自由游学和自由讲学的教学 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方针,以 及尊重知识分子的政策等,都为当时树 立了一个教育典范,对后世官学和私学 的发展也有启发意义。
在社会剧烈变动时期,文士的队伍不 断扩大,成为有影响的阶层。春秋时期人 们大多把社会上一批不狩不猎、不农不工、 不贾不商,脱离生产劳动的人称为“士”。 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他们大多能 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或有一技之长,他们 四处游说,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求进 身之阶,成为社会上非常活跃的一股势力。
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作用

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作用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私学是指由个人或家族创办和管理的学校,其教育内容和方式相对自由,独立于官方的国家教育体系。
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发展和作用,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私学为中国古代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古代的中国教育主要由官方的国子监和府学等体制组成,教育内容主要注重儒家经典的教授和传承。
而私学则起到了一种补充和丰富的作用,它们可以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样化的知识和思想,培养出具有不同特长和优势的人才。
私学在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私学往往由儒家学者或士人创办和管理,他们通过私塾的教育,将自己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解读传授给学生。
私塾中的学生可以通过与老师的互动和讨论,深入理解儒家思想,培养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专业素养。
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私学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在古代中国,私学是寻求知识和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士人还是普通百姓,都有机会通过私塾获得教育和知识。
私塾培养了大量的文人和知识分子,他们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私学的学习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私学也为中国古代的社会流动性提供了一定的渠道。
在古代中国的官方教育体系中,普通百姓的机会相对较少。
而私学则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平台,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都可以通过私学获得教育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这种相对平等的教育环境,有助于破除社会的等级制度,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私学的教育内容和质量难以保证。
由于私学的管理和监督相对松散,私塾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私塾重视实用技能和应试功利,忽视了人文素养和思想教育。
其次,私学的面向对象相对狭窄。
私塾的学生主要是士人子弟,普通百姓的接受教育机会较少。
浅谈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10历史学3班王鸿嘉 100305326摘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私学作为我国古代官学重要补充形式一直不断发展着,成为培养人才、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并对我国古代的教育、文化传播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我国古代私学的产生入手,叙述了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历程,并简要地分析了其原因、意义。
关键词:私学发展发展原因影响一、我国古代私学兴起的背景古代私学的兴起及归因探究我国古代的私学创于何人,源于何年?教育学界与史学界尚无定论,但大体公认孔子堪称我国古代的私学大师。
他所创办的私学时间之久、规模之大。
经验之丰、影响之远,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而私学的发端则大体在春秋中叶。
当时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都在忙于战争,社会动荡,密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失散于民间,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官员流落到下层,从而为私学的兴起提供了人员和物质基础。
其次,生产的发展,土地的私有,为私学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步使用和推广,水利灌溉逐渐发展,农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而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也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这个时期,各奴隶主贵族之间以及奴隶主贵族与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展开了复杂的斗争。
复杂的政治斗争需要学校为他们培养一定数量的“吹鼓手”。
而当时,他们无暇顾及学校,私学的兴起恰好适应了他们的需要,尤其是新兴的地主阶级。
他们需要掌握一定文化的新人才来为他们摇旗呐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士”阶层就是这一现象的反应。
中国古代私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二、古代私学的初步发展春秋时期,除了孔子,邓析、少正卯、师襄、老聃、郯子、苌弘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私学创办者。
到了战国,私学比春秋更为昌盛。
阴阳、儒、墨、道、法、名、农诸家纷纷建立私学,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以后我国私学发展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私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私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如下是有关私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1)私学兴起的原因随着春秋时期“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王权衰落,礼制破坏。
这种王权衰落、礼坏乐崩的社会状况,使官学失去了政权的依托,也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下层扩散,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
“学术下移”进一步加速官学衰废,也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私学在春秋末期进入初步繁荣的阶段。
私学的兴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密切关系。
在春秋时期,“士”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会阶层,其成员来源复杂,但大部分来源于平民的上层或没落的奴隶主,具有自由民的身份。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和一些贵族之家已开始争相养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士阶层脱离实际的物质生产领域创造了条件,使得士群体的数量不断壮大。
正是由于这种需要,所以人们争相为士,出现了培养士的私学,孔子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私学大师。
(2)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第一,兴起了自由讲学之风: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第二,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孔子首创有教无类并付诸实施;第三,丰富了教学内容:西周官学限于传统的“六艺”,灌输的是奴隶制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偏重于历史文化,私学则思想自由,各家各派不必有统一的思想,教育内容为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新知识、技能为主;第四,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西周官学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基本设备,制度上较为规范。
私学则不一定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它以教师为中心,流动性较强,设备也较简单,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第五,促成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产生,形成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一次高潮,对后代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之,私学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
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促进了名学派的形成,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
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原因探析

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原因探析相对于官学发展的时兴时衰的状况来说,私学的发展在我国古代一直是比较稳定的,私学与官学相互对应,朝廷举办的被称为官学,居于正统地位,而私学是官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但是随着我国古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私学的发展逐渐的兴盛起来,之所以私学能够快速的兴盛起来,是与许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的。
社会生产力和政治文化的发展带动。
教育的发展是需要在一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前提下才能够发展起来的,并且私学不同于官学,官学可以在公有制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发展起来,但是私学需要在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私学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以中层或者中下层的人民,尤其是地主阶层。
最开始在周朝时期,根据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记载:“官守学业,,皆出于一。
”也就是说西周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为“学术官府,官师结合”,这种情况下,私学没有受众群体,自然就无法发展起来,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劳动生产逐渐提高,带动了地主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私有制经济也由此进一步的发展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官学设置方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私学也由此逐渐的发展兴盛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统治者也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开始注重官学的建设,比如汉武帝曾经设立了太学等。
但是由于地主阶级人数众多,单靠中央所创办的官学不能够满足他们对于教育的需要,社会对于私学的需求也就更加的需要,这就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基础。
官学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
官学和私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组织方式的活动,他们两者之间既可以相互补充,有时候又相互冲突,官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私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反向作用,官学兴盛的时候,可能会对于私学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而官学的衰败会刺激私学的发展。
由于官学是朝廷所主持举办的,因此在历史朝代的频繁更迭的过程中,官学自然也受到其影响产生一定的波动。
我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官学因为社会动荡而衰微的现象,私学也正是在这三次时间之中迅速的发展起来的。
浅谈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学宫,为贵族子弟提供教育。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私学也逐渐形成,并且成为了封建时代民间教育的主要形式。
私学最初以家庭教育为主,富有教育资源的贵族家庭通常雇佣专业的教师,为家中子弟提供教育。
之后,一些有志于文化事业的士人便开始在私人住所或者庙堂里进行教学,他们通常在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中寻找学生。
这些学者教授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
私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扩充和改进,逐渐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体系。
私学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中,对于普及文化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私学教育普及了儒家经典,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使得中国社会的精英日渐增多。
此外,在中央政府的教育体制无法完全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下,私学为那些无法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提供了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机会。
然而,私学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水平和教育内容的质量无法保障、教育机会和资源的不公平、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等。
这些问题在私学发展的后期逐渐凸显出来,并促使中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第二章 私学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私学 1.儒家私学—代表人物孔子,主张“祖述尧舜, 宪武文章”,施“仁政”,代表奴隶主贵族 利益 2.墨家私学—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 攻”,“述而且作”,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3.道家私学—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一切 顺其自然,“无知无欲”,代表没落贵族利 益 4.法家私学—代表人物韩非子等,主张“以法 为教,以吏为师”,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书馆教育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识字教育 汉初流行的识字教材是《仓颉篇》,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识字课本。最有影响并保 存至今的识字教材为《急就篇》(汉元帝时 黄门令史游所编),“急就”有速成和急用 备查之意,字数适中,文字押韵,内容有一 定广度,且好教、易记、适用。 第二阶段—初步儒学教育 继续进行读写训练,并注重伦理道德教育,教 材主要使用《孝经》《论语》
第二节 蒙学教育
蒙学--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一般是指 8-15岁小学教育阶段 一、汉代书馆 汉代私学按程度分为书馆和经馆。 书馆是启蒙教育,是较低程度的私学,又称书 舍或书馆 经馆则是更高一级的私学,是一些著名学者讲 学的场所,其中程度较高的可与太学相比, 又称精舍或精庐。宋元书院的历史就可以追 溯到汉代的经馆
嵩阳书院 位于河南登封县太室山南 麓。北魏时称嵩阳寺, 唐代为嵩阳观,五代后 周时改为太室书院。仁 宗景佑二年扩建,更名 嵩阳书院并给田一顷。 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此 讲学,嵩阳书院也成为 宋代理学发源地之一。
石鼓书院 位于湖南衡阳县石鼓 山。初为唐代士人 李宽私人读书之所。 宋真宗至道三年, 李宽族人请求郡守 在故址设书院,以 居衡阳学者。景佑 二年,奏请朝廷赐 额“石鼓书院”并 学田。后改为州学。
儒 家特点和意义 1.历史特点: 历史特点: 历史特点 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办学体制 教育对象 教师 教学内容 2.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使教育活动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 打破“学在官府”局面, 打破“学在官府”局面,使文化下移 对古代学术发展和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论中国古代私学的产生

# “
如欲 平 治 天
中 国 古 代 教 师 的 职 业 化 也有 着 异 乎 寻 常 的意
! , 反映 了当时文 士 阶层 恃 道 而 产 生 的高 度 的 人 格 尊 严 感 与 历
下
,
当 今 之 世 舍 我 其 谁 也∋
,
,
史责 任感 ∃
客
,
。
他 们所 赖 以 安 身 立 命 的 术
”
。
“
,
从 学 在 官 府 到 民 间私 学 还 需 要 一 定 的 中 间媒 介 作用
。 。
文 士 阶 层 的 崛 起 正 起 了这 种 媒 介
”
,
,
当时 有 一 些 较 有 见 识 的 贵 族 和 文 化 官 吏 提 出过 一些 重 视教 育的意 见
学 时说
“
,
。
晋 范 宣子 戒 人 不
。
所谓 文 士
“
《 子 》 书五 千 言 老 一
,
,
家
方
如 长 桑 君 私 人 行 医 数十 年 积 有 医 之 禁
,
。
“
道 字 出现 达
“
,
”
%&
次 之多 是 全 书论 述 的 中 心
“
。
”
扁 鹊 出 师 行 医 或 在齐 或在赵 已形 成 了较
。 、 、
,
老子 心 目中 文 士 与 道 的关 系是 怎 样 的呢 ∋ 他
道 作 为文 士 实 现 自我 的 最 主 要 的 人 生 价 值 取
”
三 后 之姓 沦 为 庶 人 的 过 程 是 早 已 存 在 的
、 、
西
周 末 年 以 来 也 有一 些 沦 落 为 文 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私学长期存在的原因
刘瑞清
(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要:中国古代私学能长期存在有着多种原因:其一,封建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私学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其二,迎合封建专制统治是私学长期存在的前提条件;其三,私学自身不断发展完善及其灵活的办学方式是私学长期存在的体制原因;其四,私学教师的作用是中国古代私学长期存在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古代;私学;存在;原因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09)01-0073-05
中国古代教育的组织形式表现为由各级政府持、管理的官学和以私人主持、管理的私学两种形式。
数千年的教育发展史,实际上是官学与私学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并存发展的历史。
但是,人们往往把官学作为中国教育史的主脉去研究。
事实上,与官学时兴时废相比,私学更具有完整性,也更充满活力。
私学在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跌宕起伏,几经兴衰。
但无论是统治阶级的压制、官学的排挤,还是政局动荡的影响,私学始终从未中断过,并且不断地得到发展,它能长期存在有着多种原因。
一、封建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私学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限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始终未能超出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自然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所具有的落后性、分散性和稳定性特点以及因此而造就的中国人民的农业文化心态都对私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首先,分散的自然经济使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都散居在一个一个的小村落中,与外界交往很少,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人们往往安于现状,无远大抱负,离开土地便一事无成。
他们世代以农耕为业,而且受地主盘剥,收入微薄,经济条件决定了他们只能以普通识字为满足。
他们只求识字明理,本分做人,因此,私塾中所传知识也足以满足其需求。
而中国古代官学教育落后、学制不全,尤其不重视蒙学教育,最低级的官学教育机构也常设在郡县。
并且官学名额有限,时兴时废,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因而不能满足人们特别是占人口多数农民的需要。
而私学却能依地理环境而设。
不论穷乡僻壤的小山村,还是地广人稀的水泽湖乡,均可就近入塾,有的连村设塾,有的设馆于家,有的随教于船中,更有甚者挑担送教于山村,坚持就近入塾、就便入塾的原则。
这样就使更多的农家子弟也可去村塾学习。
因此,中国在古代私学教育中,蒙学教育最为发达。
其次,自然经济结构下的农业社会本身非常稳定,在其内部不易出现大的动荡而引起大的社会变革。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周期性动荡引起的只是一姓王朝与另一姓王朝的相互更替,因而私学也无需发生太大变化。
因此,每一次王朝更迭、政局动荡的时候,官学就会挽歌四起,
逃不了崩溃衰亡的命运,私学则不然。
从历史来看,越是在战乱或官学不修的情况下,私学就越昌盛。
而且,恰恰在这种时候,私学勇于承担教育的主要任务,维系了民族教育的前途与命运,也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
如秦始皇统一文教政策,以吏为师,官学不修,私学遭禁,之后又焚书坑儒,使春秋战国各家的书几乎都被焚。
然而,由于私学禁而未绝,赖以这块阵地,才使先秦文化学术经秦“暴政”及后来长期战乱未全部失传。
据《汉书·儒林传》载:“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
”[1](P3592)动乱过后,这些私学大师及其弟子就会成为新王朝的栋梁。
为建立巩固新王朝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汉朝建立后,孙叔通为高祖制定朝廷礼仪。
[2](P2723)文帝派晁错向伏生学习。
东汉桓帝、灵帝在位时期,政局动荡,但《后汉书·儒林传》却认为东汉末的统治几经动乱,能延续多年,应归功于“学之效”,“人诵先王之言”,[3](P2589)而学则主要是指私学。
再如宋初,经过唐末五代战乱和破坏,官学特别是地方教育基本陷于停顿状态,士子求学,苦无其所。
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补充了官学教育的空白。
最后,自然经济也造就了中国士人崇尚自然及消极遁世的心态。
他们往往品行高洁,或者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深恶痛绝,无心仕途,或不能在仕途上显达,这时往往选择归隐山林,追求田园式的恬静生活。
他们往往选择环境优雅的名山大川为寄身之寓。
一方面出于安身立命,同时也想让自己学说有所承继,常常选择聚徒讲习的生活方式。
由于这些人品行高洁、学问渊博、声名远扬,因而许多人慕名而来,投于门下,这也是私学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私学以封建自然经济
为基础,不断适应自然经济条件下人民生活方式,从而在农业社会中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