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学私学发展及相互关联

合集下载

私学的发展——精选推荐

私学的发展——精选推荐

私学的发展课程:中国教育史指导老师:***班级:07级教本二班*****学号:************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

历时2000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漫长的东方教育历史上,中国私学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丰富的教育文化和优良的教育传统闻名于世,对整个人类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私学——源于家教,受益军训。

早在春秋时期的教育史籍文献,就记载了私学兴起的有关情况。

由生儿育女的家庭结构和启蒙教育的起源分析,家庭和家庭教育应是私学的发源地。

家庭教育方式的职业化、教学内容的专业化以及组织形式的规模化,是私学的最早雏形。

此时的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规划性和教育目标上的倾向性,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基础性环节。

私学兴起的历史原因有多种,首先是当时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求,改变了“学术官守”和“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

同时,也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私学的发展开辟了相应的市场。

其次,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成风。

大批的自由民向往加入士阶层,学习文化,就成为改变身份、实现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能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的,就是新的教育组织机构——私学。

创办私学,开展私学讲学活动,专门训练士的大师先后出现。

春秋私学的兴起,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教育基础。

首先是适应了当时政治变革的需求。

同时,为士阶层向统治者们宣传各自的主张,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搭建了桥梁,提供了舞台。

私学逐渐形成了自由办学、学术自由的新风尚,形成了以郑国的邓析、鲁国的少正卯、孔丘等为代表的私学教育家和学术思想流派。

私学的规模和影响力也日益壮大。

二、战国时期的私学——诸侯争雄,乱世繁荣。

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战国私学发展中,有多少家私学就产生出多少个学派,但对后世教育影响较大的有儒、墨、道、法四大家私学。

中国教育史上之私学与官学

中国教育史上之私学与官学

中国教育史上之私学与官学所谓“官学”,就是由政府机关提倡之学问,由政府主办的学校中之学问;所谓“私学”,即学者自己私人向社会传道讲堂,私家开门授徒,私人设立学校所成之学问。

官学主要是为满足从政府观点看来所需之学,而私学则是为满足一般社会之需要,与学者个人在学术上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要求而有。

从西方学术教育史上看:希腊之哲人讲学都是私学。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学院,亦是私人设立的学校。

在中国,夏、商、周之学校初皆属于政府,用以教贵族的子弟。

故从中国教育史上看,似先有官学。

从先秦诸子起,即渐有私家讲学。

中国教育史上,凡新兴的有朝气的学术与教育,初皆是私学。

但私学盛行到某一阶段、某种程度时,它便由政府要求成为官学。

私学一旦成为官学,官府用它来考试,学术只成功名利禄之途,而讲学的人,亦非真心诚意的讲学。

政府所能注意到的学术,只是合政府之现实需要的。

真正的学者与教育家,更加知道对全社会之历史文化之过去未来负责。

故只以政府所需要之学术教育为标准,必失去教育学术之理想性。

学术教育必须有由私人在社会提倡传播者,才能有活力有朝气,私学为官学之领导,而当其化为官学后,即趋于衰落。

北京大学之学术曾占有的地位很高,那是赖其中之教授私人所办的杂志《新青年》、《新潮》等对广大社会的影响。

东南大学所办的杂志《学衡》也是私人资格来办的。

但当杂志和创办杂志的这批人变成政治力量时,便失去了生气与活力,私学必当为官学之领导。

数千年之中国教育学术史看来,官学衰时,私学继起,以振兴。

“教育必生根于社会”、“必尊重私学精神,学术教育乃有活力”。

中华教育史之振兴需要私学,需要自由之气息。

引领世界社会之历史文化,不能重蹈私学化为官学的覆辙。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这与古代中国教育的发达是密切相关的。

一般认为,早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左右五帝时代,即已有了学校教育的萌芽。

原始初民聚集在一道,祭祀天地鬼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授生产、生活的知识,他们进行这些活动的地方,便是学校的雏形了。

经过夏、商、西周和春秋长期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比较正规定型的学校。

中国古代的教育,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

一、西周教育(一)西周的官学制度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在夏、周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据古籍记载,早在夏朝,就有了学校。

《孟子·藤文公》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这里,庠、序、学、校都是那时学校的名称。

但是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因为殷墟甲骨文里记载了殷商学校的名称,如庠、序、学、瞽宗等。

从文献记载来看,大约“庠”“序”等属于教育平民的乡学,“学”则属于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学,“瞽宗”则可能是学习祭礼的学校。

因为殷人迷信,祭祀盛行,在祭祀时多半配乐,乐官多由盲人担任,“瞽”就是盲人。

到了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确立,为巩固宗法制度而建立的学校由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善,学校的机构也更为完备。

大体来说,西周时,学校分国学(国家官学)乡学(地方官学)。

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周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

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均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

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

)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宫”(学校前半环雨水而得名),一般说来,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国学,平民子弟只能入乡学。

奴隶子女没有入学资格。

当时的教学内容因国学和乡学而有所不同。

以国学而论,包括了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具体内容为六艺:礼(规章仪式)、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骑马驾车)、书(历史)、数(数学)等,大学以诗、书、礼、乐为主,小学则以书、数为主。

汉朝的教育制度官学与私塾的兴起与影响

汉朝的教育制度官学与私塾的兴起与影响

汉朝的教育制度官学与私塾的兴起与影响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教育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汉朝时期,官学和私塾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官学的兴起与发展官学作为汉朝的正式教育机构,起初是由皇帝和贵族设立的,目的是培养各级官员的才能和文化修养。

最早的官学可以追溯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后来在东汉时期发展成为光武中兴时的国子监。

官学的教授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文学,如《论语》、《大学》等。

官学的兴起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官学的设立标志着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规范化管理,为后世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其次,官学培养了一大批各级官员和文化人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官学还对后世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私塾的兴起与发展除了官学,汉朝时期的私塾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私塾是由士人或学者自己创办的民间教育机构,内容涵盖儒家经典、文学诗词、历史等。

私塾的兴起与发展与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密切相关,也是一种民间文化的表现。

私塾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私塾为那些无法进入官学的平民子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填补了官学教育的不足。

其次,私塾培养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和学者,推动了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

私塾也为后来的诸子百家和佛教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官学与私塾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在汉朝时期,官学和私塾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二者之间也有相互借鉴和融合的情况。

一方面,一些著名的私塾教师被聘为官学的讲师,为官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教育方法。

另一方面,一些官学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也会到私塾继续深造和研究。

官学与私塾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为中国教育史带来了新的发展。

这种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丰富了教育内容和形式。

同时,官学和私塾的共同存在也体现了教育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总结起来,汉朝的教育制度官学与私塾的兴起与影响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古代的官学与私学

中国古代的官学与私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第一节中国古代官学中国古代官学教育就是指中央朝廷直接举办与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

中央官学的产生与发展,就是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

一、中央官学教育:(一)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与衰落:就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

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

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

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

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与学校教育所取代。

(二)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最高学府——太学与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就是太学。

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无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成帝时增至3000人,最多时增至3万余人。

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

隋文帝设国子寺,炀帝时改名国子监,就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

太学与国子监就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与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

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注:属医学,学习道教、佛教、的治病方法,达到“以咒禁祓除邪魅”的医疗效果,以巫术为医术也就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崇玄学(唐统治者尊崇道教,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崇玄学,习《道德经》、《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著作),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3、贵族学校:东汉的四姓小候学,唐朝的弘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官学及内小学,明代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等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

中国古代的官学与私学

中国古代的官学与私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第一节中国古代官学中国古代官学教育是指中央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

中央官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

一、中央官学教育:(一)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

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

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

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

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

(二)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

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无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成帝时增至3000人,最多时增至3万余人。

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

隋文帝设国子寺,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

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

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注:属医学,学习道教、佛教、的治病方法,达到“以咒禁祓除邪魅”的医疗效果,以巫术为医术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崇玄学(唐统治者尊崇道教,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崇玄学,习《道德经》、《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著作),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3、贵族学校:东汉的四姓小候学,唐朝的弘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官学及内小学,明代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等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中国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组成。

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进行的道德教育和基础知识传授。

宗教教育由宗教教派负责,教授宗教典籍和仪式知识。

在这个时期,非贵族子弟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较少。

公共教育机构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以国子监最为有名。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

他废除了诸侯国的私学,建立了官办的教育制度。

同时,他实行了一套统一的课程和考试制度,以选拔官员。

这个制度以官学为核心,招收学生培养官员,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汉代继承了这个制度,并发展了史学和儒学。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权的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导致教育的衰败。

官学逐渐没落,私学逐渐兴起,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私学由知识名流、士人或寺庙开办,在这里学生们学习文学、历史、经学、儒学和诗词等。

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私立或寺庙学校,主要培养佛教僧侣。

4.隋唐时期:隋朝和唐朝是教育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隋朝废除了科举制,建立了国子监和地方官学,实行了寄宿制、军事化和统一管理的教育体制。

唐朝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实行了科举制度,设立了国子监、太学和进士科以选拔人才。

唐朝的教育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德育和文治。

5.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学术重视科学和实用性,发展了科技和经济。

进一步发展了官学和私学,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学科,例如经学和理学。

元朝对儒学持批评态度,废除了科举制,但保留了官学制度。

明朝恢复了科举制度,并建立了明经院、太学和校书院等教育机构。

清朝在教育方面较少,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教育制度。

总体上,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从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始,逐渐发展为官学和私学并存的制度。

科举制的出现使得教育与官员选拔紧密关联。

教育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并逐渐加入其他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教育制度也发生了演变。

元朝的教育体制官学与私学的兴起

元朝的教育体制官学与私学的兴起

元朝的教育体制官学与私学的兴起元朝的教育体制:官学与私学的兴起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教育体制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元朝时期,官学和私学并存,成为元朝教育的两大主要形式。

本文将介绍元朝的官学与私学兴起的背景、特点和对教育的影响。

一、官学的兴起元朝建立后,官方开始对教育进行了重视。

官学是由政府设立和管理的学校,其主要目的是选拔和培养官僚人才。

官学分为两个级别,即中书省和国子监。

中书省是负责管理教育事务的中央机构,国子监则是地方官学的分支机构。

在元朝的教育体制中,国子监是最重要的官学,它位于京师大都(今北京),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分校。

国子监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科举考试的准备。

学生们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来提高自己的文学才能,以便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科举考试是在元朝教育体制中的核心,通过考试合格的学生可以进入官场,成为官僚阶层的一员。

二、私学的兴起与官学相对应的是私学,私学是由私人或私人团体设立和管理的学校,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自由的学习环境。

私学主要传授文学、历史、经义等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元朝时期,私学逐渐兴起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与官学不同,私学的教学内容更为广泛,不仅限于儒家经典,还包括诗词、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和技术方面的学习。

私学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私学的兴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

在元朝时期,一些知名文化名人如李时中、刘秉忠等都在私学中任教。

私学成为学术交流和思想传播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官学与私学的联系和影响虽然官学和私学在形式和管理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并非割裂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官学和私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交流。

首先,官学和私学都传承了儒家经典的学术传统。

无论是在官学还是私学中,儒家经典都是核心的学习内容。

这种传统的共同基础促进了文化的统一和传承。

其次,官学和私学之间有着人才的流动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官学是传授管理国家经验、培养治国人才的场所,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夏商代:教育是奴隶主享有的特权,贵族为了巩固和扩大奴隶制统治,既要镇压本部族奴隶的反抗,又要征伐其他部族,军队起了决定作用,为适应这种政治需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同时,人伦道德教育和以敬天祖为中心的宗教教育也是当时学校教育的内容。

西周:1、由于西周生产水平有限,而书写的材料昂贵,只有官府才有这财力和物力。

2、同时,在宗法制的条件下,父死子继,不传他人,只教其子,造成学术只在官府这个很小的圈子里传授,只有为官的人掌握学术,以官府为传授基地,教其子弟,3、社会分工的状况:教师由职官兼任,官与师尚未分离。

4、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

因此,造成了当时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贫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只有官学,没有私学的特点。

但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发展,有小学和大学的区分,有乡学、国学的衔接,教育的内容是六艺,体现当时文化发展的成果。

春秋:1、由于贵族的世袭制度,使贵族的的文化知识与其权位无直接关系,导致贵族不想学习,不重视教育,而官学又只是以贵族为教育对象,使官学衰落成为必然,2、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关系有了大变革,王权衰落,导致官学荒废,3、接着战争动乱,使有一技之长的人到民间以技艺谋生使很多原来被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导致了私学的产生和发展,由于私学的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等优势,使春秋时期,私学取代了官学。

战国:战国时期的教育是春秋时期教育的延续并达到鼎盛,以私学为据点形成和发展了一些著名学派,人才辈出,并出现稷下学宫这样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汇集诸多学派、以自由讲学为特色的高等学府。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术流派百家争鸣,形成中国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高峰。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法家学说,法治思想指导教育实践,而法家排斥知识和道德的价值,强调专制主义的教育原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颁布挟书令、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同时焚书坑儒,毁灭文化载体,是历史的一次大倒退。

但也在朝廷立博士、地方设三老,统管从中央到地方的文教。

汉朝:1、秦灭汉朝建立后,汉朝解除了对私学的禁令,2、在汉初,由于政治不稳定,官学未建立,私学承担了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和发展学术的作用,3、出现了针对不同人群的私学,如由精师大儒自立的“精舍”、“精卢”,有教儿童的小学,并且程度相当于汉学,4、私学可以自由择师,且与太学一样皆以儒经为教学内容,学成之后,同样可以出仕5、官学限额较严,入学有资格的规定,且制度不尽完善,另一方面,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乱使一批名儒不愿出仕,选择退而授徒。

使汉代私学蓬勃发展,异常兴旺,人数远远超过太学。

尽管私学繁荣,但培养的人才规格各异,思想不一,很难满足封建集权国家对统治人才的要求,于是政府为了直接掌握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于是在中央兴办太学,同时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实行。

在地方设置一系列郡国学校,还有特殊的鸿都门学。

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办学校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

而私学中的书馆和经馆不仅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讲学传统的继承,实际上也是后来私塾、书院的历史渊源。

魏晋南北朝:
在三国、西晋、东晋时期,学校教育虽不能说全部停顿,但总是在若有若无的状态中,整体上呈现衰弱现象,而南北朝时期学校比起前期来说稍为发达。

新的制度也有所建立,但由于各朝的民族、地理、历史背景的差异,对学校的重视也各有不同。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呈时兴时废,似断又续的衰弱情况,虽然官学还在,但不受重视。

也正是由于当时政权的频繁更替,社会动乱不定,官学时兴时废,私学就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中发展活跃起来。

形成了道、佛、玄等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

私学多为名师大儒开办,不仅质量与规模超过了私学,而且分布面更广,类型多样化。

隋唐:
唐朝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科学文化的繁荣,从唐初至唐中叶的近百年间,封建官学教育重新兴盛,其发展实为历史所罕见,唐代官学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

从理论上讲,学校的任务是兴教化、育人才。

实际上,学校的全部工作可以归结为向尚书省输送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成为官僚的培养机构。

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监六学和弘文、崇文二馆的六学。

唐代地方官学设京都学和州府县学,令长史主持,设文学、助教负责教学。

在隋唐时期,1、由于官学的稀缺,于是发展了私学找出路,2、政府支持鼓励私学的发展,因此当时3、隋唐都有政治比较安定的时段,和平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称为民间私学发展的基础,因此,官学繁荣的同时私学也颇发达,但从总体而言,前不及汉,后不及宋。

在隋唐,官学与私学并举,以官学为主,私学作为补充,官学重在培养未来的官僚后备人才,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的青年和成人为主要对象,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儒家的经学,培养封建道德,造就行政管理人才,为国家所用。

而私学由于不局限于儒家经学,不受学术派别、学科、专业等限制,凡是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术,都会有人传授,因此私学除了承担基础教育这个重要任务外,还承担比官学更广泛的民族文化传承任务。

在社会发生动荡、战争破坏或改朝换代时期,官学受到较大冲击而停滞或荒废,而私学虽然也受影响,但由于比较机动灵活,可以避害减灾,转移而延续。

宋辽金元:
宋朝统治者确立了兴文教的政策,尊孔崇儒,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在教育对象上,范围逐渐扩大,身份品级的限制比唐代放宽了。

通过三次兴学,在中央设国子监诸学,在地方上设州县学完备的官学教育系统,宋代官学中,以太学最为重要。

北宋初年,朝廷需要大批治术人才,士子普遍要求就学受教,而朝廷尚未有暇顾及兴学,私学教育应运而兴。

随着三次兴学运动(重点在于兴办官学)的发起,官学教育得以相当发展。

但是,私学教育并未因此而消退,反而在新的条件下得以进一步发展。

到了南宋时期,偏安江南,官学虽有发展,但多有名无实,私学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南宋时期的私学有了更明显的分化,私学分为二大类型:一类是教授识字和日用基本知识的小学或蒙学。

另一类是为年龄较长、程度较高的青年学子设立的研究学问或准备科举的书院和经馆。

宋代的私学教育造就了学者,学者的活动又推动了私学教育,这是宋代私学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其最重要的贡献。

辽金元基本上承袭了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统治者者在大力推行汉化政策的同
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类型,促进了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明代:
明代很重视官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学校的作用认识得非常深刻,制定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并在中央设立国子监(较之前代有所发展且具有特色如创立了监生历事制度,实行积分法)、宗学、武学等,在地方上设府学、州学、县学等,形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相衔接的学制系统,比较完善的教育网络。

但明朝统治者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对学校的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管理,重视科举制度,使学校进一步称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由于明朝专制的加强,由于受到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影响,书院的发展道路极不平坦,明初以官学为主,书院沉寂,后来,在科举垄断仕途的人才选拔制度影响下,官学成为科举附庸而“士风日陋”。

士大夫们开始由不满官学到远离官学,纷纷创办私学,复兴书院,施展自己的教育抱负,传统的著名书院相继复兴,新书院不断涌现,作为私学,自由的讲学风格形成了自由的学术交流风气,各种思潮兴起,必然会影响专制统治,再次遭到反对。

统治者便开始对以书院为象征的私学,进行残酷的取缔,上演了中国历史上自秦以来第二次针对教育文化大浩劫遭受四次禁毁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明朝专制的加强与私学中自由讲学的矛盾升级加强。

清朝:
清代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代旧制,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人府的宗学、觉罗学,内务府的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国子监的国学、八旗官学和算学,内阁的俄罗斯馆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和卫学,统称为儒学,此外还有社学、义学和井学等。

在嘉庆,道光之后,学校积渐废弛,已有名无实。

清代私学中的蒙学,基本沿袭明朝,分义学、村学、村塾等,但在教材、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都比明朝有更深入的研究和见解。

对书院, 清初严令禁止,以防有人利用书院反清。

从康熙年间起,教育政策开始宽松,书院再次复兴起来,其中有民间私人创建的,也有士大夫和地方官员的崇教之举。

到前清后期,使书院有较大发展,书院数目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但与此同时, 书院的官学化也日趋严重,如书院经费由官方拨给,书院山长由官方聘任,书院学生由官方考核录用,甚至书院考试也得由官方出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