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基础课: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课件 2025届高中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高中语文基础课: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课件 2025届高中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内容二离别之事
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内容三别后之景别后之事
送别诗无名氏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内容三别后之景别后之事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020浙江卷】秋江送别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别诗高考真题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答:1、意象运用方面: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青山象征思念,明月象征友情),意境开阔;2、空间处理方面: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里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眺“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写法;3、抒情方式方面:王勃诗以议直接表达情感,意尽在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境,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情感三劝勉与安慰
送李侍御赴安西【唐】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情感三劝勉与安慰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四坦白心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自古多情伤离别
送别诗鉴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送别》李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送别》李白
别绪”考查抒情手法。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 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中 的“八月秋”“飒飒芦花”渲染出萧瑟的氛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绪;“复益愁” 属于直接抒情。“云帆望远不相见”景中有人,“望远不相见”以诗人久立远望的 细节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结尾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以不相见的“云 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传达出诗人心头的愁绪与失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送别》李白
3.(2022新高考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2345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解析] “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联系“胜境由来人共传”可知, “君 到南中自称美”的意思是南中风景优美,你到了那里,自然会夸赞那里的风景,没 有提及“友人的风采”。
12345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①:__直__抒__胸___臆__。__诗__人___在__金__秋__八___月__送__别__友__人___,__遇__芦__花___飒__飒__作__响___,__更__添__愁__情___,__直__言__离___别__ _之__愁__。__②__借___景__抒__情__。___诗__人__以__消__失___不__见__的__船___帆__和__“__空___自__流__”__的___长__江__之__景__,___抒__发__了__与___友__ _人__离__别__的__悲___伤__和__失__落___之__情__。__③__运___用__细__节__(___动__作__)__描___写__。__“__云___帆__望__远__不__相___见__”__通__过___描__ _写__诗__人__久__久___地__站__在__江___边__,__远__望__友___人__的__船__远___去__,__直__到___看__不__见__,___表__现__出__诗__人___对__友__人__离___去__ _的__不__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

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

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送别诗是诗歌题材的一种,也是高考古诗赏析考点之一。

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一)一、关于送别诗1.风格和抒情方式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考语文:送别诗鉴赏(精心整理)

高考语文:送别诗鉴赏(精心整理)

高考语文:送别诗鉴赏(精心整理)一: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

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浥,湿润的意思。

客舍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是离别的象征,它们通常和离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今天由于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

这是一场深情地离别,而非“黯然销魂”的离别。

诗句中的“轻尘”、“青青”、“新”等词语轻柔明快,加强了轻快富于希望的情调,以乐景衬挚情。

这首诗精心选择了离别的典型场景—雨后柳色青青的渭城来烘托气氛,并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的劝酒词来抒情达意:离别的依依不舍、深情体贴的叮咛及殷殷祝愿,化作一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达到了顶点,强烈而深沉。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

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态,“绕”字描写白水的动态,景色廖廓秀丽。

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仗。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使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送别诗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送别诗
黯 然 销 魂 者 ,
唯 而 已 矣 !
——江淹《别赋》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送别诗鉴赏
• 教学目标: • 1、把握送别诗题目的形式特点,了解古人 送别的习俗及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 2、掌握送别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 3、通过真题明确高考考查方向。
• 4、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深情及古人深厚 的文化底蕴。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古道

笛声
长亭
夕阳
离愁 别恨

芳草

你知道古人送别之际常会做哪些事吗? 1.折柳赠别
2.唱歌送别 3.饮酒饯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带话, 别情无极。 ——周邦彦《六丑》
方法小结
内 容 类
1、结合诗句 2、指出情感
3、明确手法
(2006湖北)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 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 故园归去又新年。 (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 境界?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3 分) 尾联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基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赠友送别诗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赠友送别诗

常用手法
直抒胸臆 情景关系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 虚写(虚实结合) ……
温故而知新1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真题1
(2022·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 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 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 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Hale Waihona Puke 边。(2022·全国乙卷)
译文: 在做官之前,像虞卿和魏齐,这是从小的穷朋友,算
是很早的了;在穷困中,像韩信和南昌亭长之间寄食交 往的穷朋友,也算是很早的了。
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 声中我更觉忧愁。
远眺你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 江独自流淌。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
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
正与这美景相称。
CB.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友中人也的曾风使采用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三、 D四.诗句中的前意后思两是次:那使里用的“美君景”一,都直是为指世即人将所离称别道的,友人, 含你义到并了无蜀不中同地。区也一定会说风景很美。诗中
2.请简要赏析诗的颈联。
颈联借景抒情,
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 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孤灯、寒雨、浮 烟、湿竹,四个意象是多么凄凉。诗人写此景正 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其中的孤、寒、湿、暗、 浮诸字,都是得力的字眼,

高考送别诗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送别诗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送别诗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学体裁,常见于唐代。

它以表达离别之情、深思人生、抒发情感为特点,通过运用诗歌的形式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在高考中,也常常会涉及到对高考送别诗的理解和分析。

下面对高考送别诗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节:高考送别诗的概述高考送别诗是一种古代诗歌体裁,主题常常涉及到人生离别、时光流逝、别离情感等。

这种诗歌形式通过抒发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思考,以及细腻的描写表达,来表现出离别的无奈和伤感。

第二节:高考送别诗的常见题材1. 送别父母:这类题材常常以作者离家赴考、离别父母为背景,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和感慨。

2. 送别师友:这类题材常常以作者即将离开师友,感叹师友的教诲和指导之恩,表达了对师友的敬重和思念。

3. 送别同窗:这类题材常常以作者即将离开同窗好友,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留恋。

4. 送别青春岁月:这类题材常常以作者即将结束学业、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背景,表达了岁月易逝、光阴荏苒的感慨。

第三节:高考送别诗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来烘托离别的情感,增加表达的力度和色彩。

2. 拟人:将非人的事物拟人化,使其具有人的情感和特点,增强了诗歌的感人力。

3. 借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比喻人的情感和心境,产生感染力。

4. 对仗: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韵味悠长,增加读者的语感和阅读体验。

第四节:高考送别诗的精选例子以下是一些经典的高考送别诗的例子,供广大考生参考:1. 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离别时的悲壮和追逐梦想的决心。

2. 唐代杜牧的《秋夕》: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岁月无情的感慨。

3. 宋代杨万里的《临安春雨初霁》:通过描写春雨初霁的景色,抒发了离别的伤感和留恋。

第五节:高考送别诗的解读方法1. 通读全文: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抓住重点。

2. 理解诗的语言:分析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诗中的隐喻和比喻等。

3. 分析背景与主题:了解作者写作诗歌的背景和目的,把握主题思想。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送别诗赏析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送别诗赏析

高三诗歌复习——送别诗赏析1.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

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

乱山遮隔无重数。

译文及注释译文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

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

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为你前程坎坷难卜担忧。

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

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

悬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

注释⑴刬chuǎn地:依旧,还是。

此处作“一派”讲。

⑵鸣艣:艣同‘橹’,鸣艣,指划船的橹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⑶南徐:州名。

东晋时侨置徐州于京口,后曰南徐;即今江苏镇江市。

赏析送别朋友,是唐宋诗词中经常被采纳的题材之一。

这方面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

杨氏的这首送别词,虽非上乘之作,但写得幽畅婉曲,颇有特色。

词的发端便直言离恨:“离恨做成春夜雨。

”与好朋友春夜话别,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那绵绵春雨就像绵绵友情。

“添得”二句进一步写一场春雨,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

以春江水涨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意。

“弱柳”两句写弱柳系不住船,表示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

王安石有《题朱郎中白都庄》诗曰:“藜杖听鸣艣。

”眼看着船儿渐去渐远,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心中既为朋友离去而怅惘,有一种“人去一城空”的失落感;又有对朋友一路风波之劳和前程坎坷难卜的担忧。

“为君愁绝”中一个“绝”字,饱含这无限深情。

下片“君到”三句写朋友要去的目的地。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

话语下面隐藏的意思是:本是当年你我结伴同行,而今只有你形单影只,一个人独自踏青了。

路依旧而人不同,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深藏在字里行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一、关于送别诗1.风格和抒情方式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

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

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2.内容及主题倾向(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2)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别刘谞》)(3)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

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

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4)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

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3.常见意象的寓意(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

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3)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4)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4)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江淹作《别赋》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

(5)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6)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二、经典链接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2007年湖南卷)。

(5分)示长安君(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

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解析】首联写少年时已伤离别,老来相逢更令人难堪。

颔联写兄妹相聚谈笑的情景。

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相阻隔,更为即将远赴异国与亲人相别而伤情。

诗人以时空交叉的方法极言兄妹相见之难,分离之苦。

尾联写到了大雁南飞的秋天,诗人会寄信回来,告知重逢的日期,表达了对重逢的渴望。

【审题】题干有三个要点:“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点明了主旨;“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是指结合颔联、颈联的具体内容分析;“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侧重表达技巧的分析,首先要考虑抒情方式,即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往往指写景、怀古、用典、托物言志等。

此题干要求围绕主旨结合内容和手法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

“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

“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

“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三、方法点拨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1.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