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据,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小学科学课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摘要: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指出: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
这就是要求学生从事实、证据出发去探求结果。
要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现科学的严谨性——大胆假设、谨慎求证。
科学的本质是实证的,提高实证意识是最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教育价值。
小学生科学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一、实证意识缺乏的现状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缺乏实证意识和行为是十分常见、相当普遍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盲目草率下结论,轻易建立科学概念我们都知道科学真理科学概念是需要经过反复验证,经的起反复检验的。
有很多问题表面看起来似乎和生活中学生所见的内容和想法是一致的,因此一旦达到的科学数据或者实验结果和学生的想法一致,他们就会很快得到结论。
其实殊不知这种结论概念的建立是很片面和未经过反复验证的。
2.从众心理影响,质疑自己的数据受到从众心理影响,造成很多时候学生不能把自己的真实观察表达出来,被掩埋在一部分学生或集体的回答交流之中。
当班上有某位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提出正确的观点,数据或者结论的时候,特别是在这个数据得到老师的肯定之后,其他的学生马上就不会发表自己的数据,甚至把自己的数据改成优等生的数据或者说是老师肯定的数据。
3.数据和前概念矛盾,质疑实验不成功通过实验所得到的证据与自己原来的想法相矛盾的时候,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只是简单地认为实验不成功。
比如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多种材料的导电性时,部分实验小组的钥匙是导电的,两组的钥匙是不导电的,而该两组学生认为实验不成功,未进行具体的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二、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策略(一)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实证意识探究活动结束后,实验汇报阶段,当大部分同学对某一问题持相同的意见时,少数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常常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是盲从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这与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注重证据的科学素养是相违背的。
遵循统计规律 实施有效

遵循统计规律实施有效探究摘要: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应用,是科学探究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学生在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中,合理收集数据,恰当的处理数据,有效的分析数据,让学生自觉运用统计观念,来解释相关的问题,证明假想的结论,从而端正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探究统计观念科学素养新课标指出,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学会科学的统计,对事物的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能使学生的操作条理更清楚,探究结果更精确。
科学统计,它要求我们在探究活动中要合理的收集实验数据,有效的整理数据,科学的分析数据,修正学生对待表面数据的心理倾向,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断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
因此,培养学生科学的统计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
一、收集数据。
力求真实性真实性是数据的生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统计使用的第一手资料就是数据。
数据真实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前提。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对数据真实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让学生养成尊重数据,不随意更改、捏造数据的良好习惯。
一位老师在教《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中。
在交流汇报时,发现有一小组烧杯中的水明显少于其他小组,但溶解的食盐却写着和别的小组相近的数值。
经过调查知道,他们实验时不小心把水撒掉了一些。
这时他们发现其他小组写着40毫升水里能溶解14克食盐,而他们小组连10克也不到。
为了迎合老师的意图,他们就偷偷更改了数据,也写成了14克……,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尝遍千叶万草,真实记录每一个病人的临床症状,才诞生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日》。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人真观察天气变化,科学考察队员,不畏艰险克服种种困难登上珠峰测量高度,都是源于对客观事实数据的尊重。
所以说,培养学生尊重客观现实的良好习惯,就必须尊重每一个简单的数据。
二、统计数据,讲究严谨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测量数据必须讲究严谨性。
用数据说话 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用数据说话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作者:尤昌德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5年第12期【关键词】实验数据定量分析分析比较问题数据实证意识【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0115-01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形式,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数据,提高实验效率。
一、多用定量分析,用数据说话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小学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两种方式。
定性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分析,主要是解决研究对象“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
它是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根据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和最新资料,分析事物特点和变化规律。
相比较而言,定量分析用数据的方式进行研究更加科学准确。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定性方式的结论,而应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数据化,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例如,在一节研究《空气与燃烧》的科学课上,学生用小烧杯罩住蜡烛,记录下蜡烛熄灭的时间,然后用大烧杯罩住蜡烛,记录下蜡烛熄灭的时间。
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大烧杯因为空间大,氧气多,所以燃烧时间就长。
往往大部分研究停留在这一步时就得出了定性的研究结论。
但如果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对三个大小不同的烧杯的容量进行测量,记录下数据,然后将烧杯的容量与燃烧时间的长短绘制成曲线图,进行分析,就能让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然后,学生再通过一系列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就容易得出科学结论。
有时候,实验不能说明问题,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才能说明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不断地通过实验记录数据,并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这样的科学结论相比定性的分析,更为严谨,在此之上建立的核心概念才能植入学生心灵。
二、全面采集数据,重对比分析很多小学科学实验的探究都是运用归纳法,由一般现象总结出普遍规律。
如果学生采集的数据全面,就能够较真实准确地反映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的结论。
小学科学课堂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堂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作者:陈秋虎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年第02期科学是注重证据、注重事实的,实践才能出真理。
任何没有经过实证的猜测都是不可靠的,实证意识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培养问题意识“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疑”是实证意识的因,“证”则是实证意识的果,没有“因”哪来的“果”,所以小学科学课堂实证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条件,是基础。
比如,要探寻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的实验现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何做到呢?第一,要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比如,在上《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课时,我先把小苏打藏在气球内,再把气球套在装有白醋玻璃瓶口,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表演一个酒瓶能吹气球的魔术。
”学生一听酒瓶能吹气球,个个睁大好奇的双眼,迫不及待地想看这神奇的酒瓶,等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后,我把藏在气球内的小苏打倒入白醋中,气球瞬间被吹得大大的,学生看了这个表演后,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提出与这个魔术有关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教师就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给予验证。
第二,利用任务驱动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任务驱动是给学生适当的压力,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发现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迫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比如,在上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设计摆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这个实验时,就可以给学生任务:在设计这三组实验时,每个小组必须提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对比实验要注意什么?(一个变量,多个定量)小组成员如何分工?等等。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上《摆》这一课时的开始,我先演示三组实验,分别将摆锤重量相同,摆绳长度不同的两个摆摆动起来,让学生去观察摆速的快慢。
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启蒙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态度不仅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应具备的品质,更是他们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解决问题、追求真理的关键。
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呢?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也是推动他们探索科学世界的内在动力。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展示新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讲解“溶解”这一概念时,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将盐、糖、沙子分别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哪些物质能溶解,哪些不能。
学生看到不同的现象,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盐和糖能溶解,沙子却不能?”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他们发现科学就在身边。
比如,为什么冬天窗户上会结霜?为什么铁会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科学是建立在证据和实验基础上的。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让他们懂得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方法获取证据,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结论。
例如,在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分别控制水分、温度、空气等因素,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结果,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明白科学结论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证得出的。
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尊重事实,不随意篡改数据。
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原因,而不是为了得到想要的结果而弄虚作假。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创新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质疑和创新。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书本上的知识、老师的讲解以及已有的结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在当今这个知识快速更新、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探究精神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而科学态度则有助于他们以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方式去认识和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使命,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这两项关键素养。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强烈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那么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例如,教师在讲解一个数学定理时,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定理的内容和应用,还可以分享定理的发现过程,讲述数学家们是如何通过不断的尝试和错误,最终得出这个结论的。
这种亲身示范能够让学生明白探究的价值和乐趣。
其次,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的重要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尊重他们的每一个想法和疑问,不论这些问题看起来多么简单或者幼稚。
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放下顾虑,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科学课上进行实验时,学生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可能导致差异的原因。
再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去寻找答案。
比如,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四季的变化?”然后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模型、模拟实验等方式来探究原因。
此外,开展项目式学习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教师给定一个主题,如“设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规划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是基于证据和实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用这些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关注数据,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王世龙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在探究实验中,数据是对事物、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它能使我们的条理更清楚,结果更精确。
课堂上,引导学生科学地理解、运用科学探究活动中得到的实验数据,可以修正学生对待数据的心理倾向,可以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敏感的数据意识,对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探究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怎样收集数据、收集什么样的数据、对所掌握的实验数据如何进行有效分析和总结等,比较茫然,不知从何下手。
笔者在研究《斜坡的科学》一课时,特别对关注数据,培养学生实证意识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1.实验指导是关键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斜面的作用探究活动成败的关键,在探究斜面可以省力活动之前,教师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王世龙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在探究实验中,数据是对事物、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它能使我们的条理更清楚,结果更精确。
运用整体化策略,提升科学实验的“真性指数”

运用整体化策略,提升科学实验的“真性指数”【摘要】小学科学课堂中出现“另类”数据,反思它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策略,培养学生今后实验的严谨性,提高实验反思能力,促进学生实证意识及科学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另类”数据;实证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数据是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中常见的记录结果,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才能发现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了解其中的规律。
运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接触到的实验数据,修正学生对数据的心理倾向,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因此,尊重数据是科学探究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
但在平时的科学课堂上,有的为了得出实验结论,对数据的分析流于形式,当课堂中出现一些误差较大的,甚至与事实相悖的“另类”数据时,我们常常会听到有的教师这样来解释:“这只是个别现象,也许是学生的实验操作方法出现了问题,换种方法会好的,下课后有空再做做这个实验会有正确的结果”,等等。
一、反思:“另类”数据产生的主要原因“另类”数据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是学生实验结果的真实呈现,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另类”数据呢?有以下几点原因:1.实验材料的偏差在科学课堂上,应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是实验活动成功的基础之一。
而使用不恰当的实验材料则会给实验活动带来障碍,甚至得出错误的数据。
比如测力计,由于经常使用,弹簧往往会伸长,不能归零,有的测量数值不准,有的失去测量功能,学生用正确的方法也会测出完全不同的数据。
2.操作方法的随意学生在实验时应采用正确的实验方法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步骤。
学生由于实验操作方法的不规范,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的不扎实。
实验时就会出现种种失误,从而出现种种“另类”数据。
如关于温度计的使用,在拿、放置、读数时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要求,一旦出现差错,就可能会影响实验活动的结果。
如学生在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时,有个别学生是把温度计拿出来进行读数的,还有学生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不水平。
3.实验检验的唯一科学家很少依赖一次或两次实验就得出结论,而是通过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才得出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数据,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作者:————————————————————————————————日期:
关注数据,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科学论文
关注数据,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王世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在探究实验中,数据是对事物、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它能使我们的条理更清楚,结果更精确。
课堂上,引导学生科学地理解、运用科学探究活动中得到的实验数据,可以修正学生对待数据的心理倾向,可以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敏感的数据意识,对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探究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怎样收集数据、收集什么样的数据、对所掌握的实验数据如何进行有效分析和总结等,比较茫然,不知从何下手。
笔者在研究《斜坡的科学》一课时,特别对“关注数据,培养学生实证意识”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1.实验指导是关键
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斜面的作用”探究活动成败的关键,在探究“斜面可以省力”活动之前,教师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
(1)给你一块木板、一个铁架台,你能让这块木板变成斜面吗?
(2)在本次对比实验中,你认为改变的条件和不改变的条件有哪些?
(3)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在对第三个问题讨论时,出现了教师意想不到的精彩场面:
师:如何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生:多做几次实验。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一次可能有凑巧。
师:有道理,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
生:三四次吧。
师:行!我们每一组也争取都做三次。
那么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怎么处理?
生:可以取平均数。
师:为了计数更简单,我们就保留一位小数。
还有什么要注意的?
生:实验中还要注意观察。
生:一个人拉动小车,一个人看测力计。
生:拉动小车时要匀速。
生:小车(提升)的高度不能变。
生:实验中还要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
这是一组引发“头脑风暴”的问题,强调了“动手之前先动脑”。
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重复做;求平均数——计数要合理;同时做,由一个人操作——减少误差等。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这些注意事项,强调了测量要客观、精确,注重了证据的可靠性,充分渗透了实证意识。
2.实验记录是依托
科学结论的推导依赖于数据支撑,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科学教师要把握本班学生在获取数据方面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设计,可以和学生共同设计实验记录单,从而帮助他们获取客观、准确、足够的数据。
《斜坡的科学》一课主要是通过斜面的对比实验,探究出斜面可以省力,而
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记录单如下:
此表把“测量垂直提升小车与斜坡提升小车”和“测量不同斜坡提升小车”两个实验的记录合并在一起,缺乏层次感,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特点,对记录单进行改进如下:
改进记录单后,学生对实验内容与要求一目了然。
实验完成之后,记录单能直观地为学生提供有力的证据,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同一高度不同斜面省力情况的规律。
3.合理质疑是灵魂
在探究活动中,当学生获得的数据存在误差,或者与大多数小组的数据不一
致时,学生往往有疑惑。
此时,很多教师往往直接告诉学生“你这个数据不准”而直接剔除,至于为什么不准予往往不理会,直接带着学生“归纳”结论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关注异常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处理数据,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他们学习用数据说话。
本节课,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注意事项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操作中还是出现了问题。
在探究“同一高度不同斜面省力情况的规律”实验结束后,各组汇报数据如下表:
上表中各数据误差似乎属于正常的范畴,完全可以得出“相同高度,斜面越长越省力”的结论。
但我并没有放过这小小的数据,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师:这是一组对比实验,“小车提升的高度”是不变量之一,同学们仔细观察各组沿短木板提升物体所用的力,你有什么发现?
生:1.2N的最多。
生:都在1.2N左右。
生:不对,第6小组的1.9N和1.2N差距较大。
师:是啊,那怎么办呢?
生:让第6组再做一遍。
师:好,那就让第6组再做一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请第6小组汇报你们获取的新数据。
生:我们小组共做了三次实验,分别是1.1N、I.2N、1.2N,平均数是1.2N。
师:上次是1.9N,这次是1.2N,你知道刚才是什么原因使结果出现误差的?
生:上次是我们求平均数时出现了错误。
学生通过再次测量,不仅获得了准确数据,找到了出现问题的原因,而且还意识到质疑、查找原因的重要性。
河北省卢龙县教育局教研室( 066400) (本栏目责任编辑陈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