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nSAR干涉测量提取DEM

合集下载

insar 技术生产 dem的原理和数据处理步骤

insar 技术生产 dem的原理和数据处理步骤

insar 技术生产 dem的原理和数据处理步骤一、引言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地球遥感领域的高分辨率成像雷达。

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地面高精度的几何形态和高度信息,进而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地理、地质、环境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insar技术生产DEM的原理和数据处理步骤。

二、insar技术生产DEM的原理insar技术通过重复的卫星扫描,获取地面的反射信号,经过信号处理和分析,可以重建地面的三维结构。

这种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全天时、全天候工作、无损测量等优点。

在雷达信号处理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信号的干涉处理,得到同一地物的多幅图像的相位信息,进而利用相位信息反演地物的形状,得到DEM。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对同一地物在不同时间获得的雷达图像进行干涉处理,得到地物表面的高度信息,再结合地物的反射率信息,通过一系列算法,可以精确计算出地物表面的三维形态。

三、数据处理步骤1. 数据获取:获取经过处理并配准好的SAR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预处理: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滤波、几何校准等,以提高数据的可用性。

3. 差分干涉处理:对预处理过的数据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得到干涉图,通过解干涉图获得相位信息。

4. 相位解包裹:利用获得的相位信息进行相位解包裹,得到地面点的幅度和相位信息。

5. 高度计算:根据反射率或其他参数,结合幅度和相位信息,通过算法反演地物的高度信息。

6. 精度评估与后处理:对反演得到的高度信息进行精度评估,并进行后处理,如平滑、插值等,得到最终的DEM结果。

7. DEM成果输出:将DEM成果进行格式转换,并输出。

四、结论insar技术通过精确的干涉测量和先进的算法,可以有效地生产DEM,为地理、地质、环境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然而,由于雷达信号的复杂性以及地球曲率等因素的影响,DEM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精细的处理和校准,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利用星载InSAR技术提取镇江地区DEM及其精度分析

利用星载InSAR技术提取镇江地区DEM及其精度分析

利用星载InSAR 技术提取镇江地区DEM 及其精度分析何敏,何秀凤河海大学卫星及空间信息应用研究所,南京(210098)摘 要:InSAR 技术是目前获取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 )的一种新方法,为了分析InSAR 技术提取DEM 的精度,首先介绍了美国航天飞机雷达SRTM DEM 的精度和数据结构,然后以江苏镇江地区作为试验区,采用ERS1/2卫星影像来提取DEM ,并对星载SAR 提取的DEM 与SRTM 3弧秒分辨率DEM 的精度作了比较。

结果表明,利用星载SAR 提取的DEM 分辨率与SRTM 3弧秒分辨率的DEM 相当,能很好地显示出地形起伏(如山脉、沟谷)的纹理特征。

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利用InSAR 技术提取DEM 的精度与SRTM 3 DEM 之间存在5米左右的系统误差,文中对产生这一系统误差的原因作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星载SAR ,InSAR 技术,SRTM ,DEM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精确的地形信息在地质、地形、水文、冰山、自然灾害监测、自然资源调查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各种探讨和研究,以求尽可能短时间内获取覆盖面积广、空间分辨率高、精度高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

合成孔径雷达(SAR )与其他遥感技术相比,具有全天候、全天时以及一定的地面穿透能力等独特优点[1,2]。

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又充分利用了雷达所获取的相位信息,极大地增加了雷达数据所提供的信息量,扩大了SAR 的应用范围。

InSAR 技术为获取快速精确的DEM 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是雷达遥感的最新研究方向。

正因为如此,利用InSAR 技术提取DEM 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InSAR 提取DEM 又有星载和机载之分,本文重点研究星载SAR 影像提取DEM ,并分析所获得的DEM 精度。

美国航天飞机雷达SRTM DEM 是目前唯一免费提供全球性的DEM ,但是纵观国内外的参考文献,对于星载SAR 提取DEM 精度与SRTM DEM 精度作比较和分析的报道并不多见。

InSAR技术提取DEM的质量评价及精度分析

InSAR技术提取DEM的质量评价及精度分析

InSAR技术提取DEM的质量评价及精度分析
作者:李婉秋薛东剑郑洁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第25期
摘要: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是分辨率高,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工作的能力,且对地物有穿透性,利用SAR影像获取DEM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数据获取方法。

文章阐述了InSAR工作的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以ALOS数据为基础,利用InSAR技术提取DEM,将提取出来的DEM数据与GDEM数据比较,进行质量评价与精度分析,并分析其结果。

结果表明,利用InSAR技术提取的DEM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EM;精度分析。

基于InSAR技术的DEM提取及_省略_SARDEM精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_张博

基于InSAR技术的DEM提取及_省略_SARDEM精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_张博

图 3 试验区 DEM 比较及高差分布统计
通过对高程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标准差为 12. 50 m。 f( x,y) 在东西方向、南北方向上的高程变化函数,即
图 3-D 误差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离散度较小,分布曲线陡峭。 由图 3-C 可知,平坦地区高程精度高,地形起伏较大地区高 程精度差,即地形特征复杂地区高程差异也增大,高程差异 与 DEM 变化相似。可知高程精度与地形因子密切相关。 3. 2 InSAR DEM 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分析 地形因子是为
摘要 为研究基于 InSAR 技术 DEM 精度以及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以巴姆地区 ENVISAT 卫星 SAR 影像作为试验数据。利用 InSAR 技术 提取 DEM,研究 InSAR DEM 与 SRTM-3 DEM 精度关系,同时重点研究 InSAR DEM 的精度与地形因子关系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 InSAR DEM 与 SRTM-3 DEM 高程差异的中误差为 12. 50 m,并且精度与地形因子密切相关。 关键词 InSAR DEM; 精度; 地形因子 中图分类号 P 2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 6611( 2012) 06 - 03767 - 03
2. 2 DEM 提取流程 在 DORIS 环境下,轨道号为 6687、 9192 分别为主副影像,基于 InSAR 技术根据图 2 InSAR 数据 处理流程提取试验区域 DEM。
图 2 InSAR 数据处理流程
2. 2. 1 主副影像配准。影像配准为 InSAR 技术提取 DEM 的关键之一。在分别读取主副影像的头文件、数据体信息以 及轨道信息 后,为 了 得 到 准 确 的 干 涉 相 位,必 须 精 确 配 准。 目前,关于 InSAR 数据处理配准算法有相干系数法、最大干 涉频谱法、相位差影像平均波动函数法等。该试验采用最大 干涉频谱法处理研究区域影像数据,达到影像精确配准。 2. 2. 2 生成干涉图。影像配准完成后,InSAR 数据的处理 流程就是生成高质量的干涉图。将配准后的两幅影像对复 共轭相乘就可以得到干涉纹图。 2. 2. 3 干涉图滤波及解缠。由于高质量的干涉图对 DEM

利用星载InSAR技术获取DEM及误差分析

利用星载InSAR技术获取DEM及误差分析

65第2期周伟文:用星载InSAR技术获取DEM及误差分析利用星载InSAR技术获取DEM及误差分析周伟文(广东华远国土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中山 528400)Analysis of DEM Acquisition and Error Sources Using Space-borne InSAR TechniqueZHOU Weiwen摘 要: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取方法,对其展开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利用InSAR技术获取DEM的技术流程进行介绍,并分析利用星载InSAR技术获取DEM的误差来源。

关键词: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数字高程模型;误差分析中图法分类号:P227当前,数字高程模型已经在国民经济、环境规划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InSAR技术是一种数据覆盖范围广、经济、高效、便捷的DEM获取方法,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大面积成像等优点,因此,对利用星载InSAR技术获取DEM 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对利用星载InSAR技术获取DEM的技术流程进行介绍,并分析了利用星载InSAR技术获取DEM的误差来源。

1 获取DEM的技术流程InSAR是微波遥感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具有SAR 的优点,而且由于利用了雷达回波的相位信息,使得InSAR 在获取地表数字高程模型和地形微小形变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地形复杂区域,选择数据时要选择合适的雷达卫星平台、斜视模式及入射角,尽量减少SAR 图像中的近距离压缩、透视收缩、叠掩和阴影。

对于平均坡度为30°左右的中等起伏地形,宜选用中等入射角的SAR 系统(如入射角为20°的ERS-1/2,SEASAT等),对于坡度达到60°的高起伏地形,宜选用低入射角SAR 系统(如入射角低至10°~15°的RADARSAT-1等)。

另外,波长对时间失相干也有较大影响,同一测区,传感器波长越大,成像受时间失相干影响越小。

InSAR生成DEM的方案设计——以上海为例

InSAR生成DEM的方案设计——以上海为例

InSAR生成DEM的方案设计——以上海为例韦炜韧(广西壮族自治区遥感信息测绘院, 广西 南宁 530023)摘要: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且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一种新的对地观测技术。

InSAR 技术与传统的获取DEM的方法相比,具有全天候和全天时的成像能力,穿透能力强等优点。

本文根据上海市的具体情况,详细设计出一套InSAR生成上海市DEM的方案,对于数据选取和数据处理流程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基于该方案,利用GAMMA软件进行了实验。

对于增强InSAR技术获取DEM的实用性以及提高生成的DEM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数字高程模型;基线估计;相位解缠一、InSAR生成DEM方案设计——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大部分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境内除西南处有少数丘陵和山脉外,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水网密布,平均高度为海拔4米左右,地势呈东高西低之状。

本次方案采用欧空局ERS-1/2卫星的SAR数据来进行处理生成上海市DEM。

因为ERS-1/2的轨道比较稳定,覆盖的范围较为广泛,数据发布的策略也比较先进和规范。

SAR干涉生成DEM的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主要为以下几个步骤:主辅影像配准,干涉成像,去除平地效应,相位滤波,基线估计,相位高程转换,地理编码。

根据上海市的地形条件和选用的卫星数据,下面将具体阐述利用InSAR数据生成上海市DEM的每个步骤所采用的方法。

(一)图像配准方案SAR图像配准分为粗配准和精配准两个步骤。

本次方案粗配准采用基于卫星轨道参数的方法,精配准采用相干系数法。

由于本次方案选择的卫星是欧空局的ERS-1/2卫星,该卫星的精密轨道星历可以从荷兰DELFT大学网上免费下载,因此使用基于卫星轨道参数的配准方法能够满足粗配准的精度要求,而且较为简单方便。

利用相干系数法进行SAR主辅影像的精配准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因为这种方法既考虑了影像数据的振幅信息,又考虑了相位信息,判断配准的依据十分充分[2]。

基于InSAR的DEM获取数据处理流程及方法

基于InSAR的DEM获取数据处理流程及方法

收 稿 日期 :0 9 l一 6 2 0 一 l0
基于 IS R的 D M获取数据处理流程及方法 nA E
张淑 燕 , 立新 , 立 恒 邢 梁
(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 术学 院, 吉林长春 ,30 6 10 2 )
摘 要 : 成 孔 径 雷 达 干 涉 测 量 技 术 (n A 是 以 复 数 据 提 取 的 相 位 信 息 为 源 获 取 地 合 IS R)
感技术的不断发展 , 特别是合成孔径雷达卫 星技术 的发展 , 利用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 术(n A 提取大规模 、 IS R) 高精度数字高
程模 型已成为一种重要 的手段 _ 。尤其是 2 0 2 j 0 0年 2月“ 奋进号” 航 天飞机 的发射 J更体 现 了雷 达干涉测 量技术 获取数 字高程 , 模 型的高速率 、 区域 、 大 高精度 等优 点。随着雷达卫 星的相继发 射, 可川于进行雷达 干涉测量 提取 D M 的 IS R数据也相继增 E nA 多, 其干涉原理基本是一致 的。本文拟介绍图像配准 、 基线计算 、 () 4 参加新农合人数 , 即参加新 型农 村合作医疗保 险的农村
22 灾 中 防御 与 救 援 能 力 .
() 5 农业保 险原保费 收入 。农业保 险赔偿 资金是农村灾后重
建 资金来 源的一个 重要方面 ,因此农业保 险的原保费 收入 是衡
量农村灾后重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 24 政府综合经济实力 .
政府用于环保 的财 政支出 、 农林 牧渔业 的同定资产投资 、 农
善。
小, 表明当地农村 的抗灾能力越 强。四是农 村人均住宅投资也在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农 村 居 民住 宅 的抗 震 能 力 。

基于InSAR技术的DEM提取及误差分析

基于InSAR技术的DEM提取及误差分析

基于InSAR技术的DEM提取及误差分析作者:陈雷来源:《价值工程》2016年第09期摘要:合成孔径雷达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对地实时观测优势,结合干涉测量精度高的特点,InSAR技术能够提取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以及对地表微小形变进行监测。

干涉测量利用其丰富的相位信息转化为高程信息,再加上获取SAR图像的优势使得InSAR提取DEM得以广泛应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以多种星载SAR数据为基础,应用多种SAR干涉处理软件进行DEM提取的研究,并进行精度对比。

首先阐述了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干涉测量的主要工作方式。

然后研究了InSAR生成DEM的基本处理流程,包括数据配准,干涉条纹图的生成,去平地效应和滤波,相位解缠,地理编码,DEM的生成。

以ERS-1/2和ENVISAT数据为例应用ERDAS IMAGINE的InSAR模块进行处理,每一步都给出了具体的说明。

Abstract: Th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has the advantages of all-weather and all-time observation for the grou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interferometry precision,InSAR technology can extract high precisi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and monitor the small deformation of the surface. Interferometry transforms its abundant phase information into elevation information. The advantage of accessing SAR image makes the application of extracting DEM by InSAR more wide. It is one of the hot spot of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a variety of spaceborne SAR data, this paper uses many SAR interference processing softwares to study DEM extraction and carry out the precision comparison. It firstly expound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and introduces the main work pattern of interferometric measure. And then, it studies the basic processing procedure of InSAR to generate DEM, the processing procedure includs data registration, the generation of interference fringes pattern, elimination of flat-earth effect and smoothing, phase unwrapping, geocoding, DEM generation. ERS-1/2 and ENVISAT data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process by tha application of InSAR module of ERDAS IMAGINE, each step is given the specific instructions.关键词: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影像配准;干涉条纹图;相位解缠;DEMKey word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mage registration;interference fringes pattern;phase unwrapping;DEM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9-0221-040 引言近年来,随着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区域、数字城市等研究在全球的蓬勃展开,DEM为这些数字工程提供着重要的空间数据支持,是其创建和应用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M Extraction from InSAR
WAN G Zhi yong, ZHAN G Ji xian, ZHANG Yong - ho ng
摘要 : 重点介绍应用 ERS 雷达卫星数据进行干涉测量提取 D EM 的方法及过程。首先介绍雷 达干涉测量的原 理及数据处理的 流
程 , 然后介绍干涉数据选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 最后利用 ER S -1/ 2 单视复数雷达影 像进行试验 , 成 功地提取 DEM , 并 对结果进 行 分析。
SAR 数据 , 干涉 SAR 数据的选择至关重要 , 它的选 ( 2) 择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干涉测量的精度问题 , 还影 响到干涉图的生成, 有时数据选择不合适甚至形成 不了干涉。选择雷达干涉数据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传感器的类型、 空间基线、 时间基线、 成像时的地形 及大气状况等。对于以 地形测图为目 的的干涉测 量 , 要产生高质量的 DEM, 其垂直基线的选取一般 在 100~ 500 m, 其时间基线的选取要尽可能的短来 减小时间去相关的影响 , 同时选择气候条件比较稳 定的时间( 如无风无雨的夜间) 获取图像。对于干涉 数据的具体选择可以参考 DESCW 软件, 该软件提 供了详细的干涉雷达数据信息, 包括传感器、 获取的
1=
- arcsin
4 B
1
( 4) ( 5)
Z = H 1 - R 1 cos
式( 4) 和式( 5) 揭示了干涉相位差 与高程 Z 之 间的数学关系 , 若已知天线的位置参数和雷达成像的 系统参数等 , 就可以从 计算出地面的高程值 Z 。 如图 2 所示, 干涉雷达提取 DEM 一般可分为高精 确配准、 干涉条纹图生成、 去平地效应、 相位噪声的滤 除、 相位解缠、 相高转换、 地理编码等几个步骤[ 8] 。 雷达干涉测量采用单视复数 ( SLC) 影像数据 , 它的最大特点是应用雷达相位信息来进行精确的提 取 DEM 或者进行地表微小形变的测量 , 而 应用雷 达强度信息进行配准。
获取日期 轨道号 景号 列数
ERS - 1 SA R SL C 1996 - 04 - 15 24842 2889 4 900 26 541 ERS - 2 SA R SL C 1996 - 04 - 16 05169 2889 4 900 25 520
要利用 IFSAR 模块进行雷达干涉测量处理提 取 DEM, 首先要将原始的单视复数 ( SL C) 雷达影像 读入为 ERDAS 所认可的 img 格式 , 这一步可以看 作是数据的预处理 , 主要借助于 ERDAS 软件的数 据输入 / 输出模块 , 根据数据实际的数据格式选取的 输入类型为 ERS( D - PAF CEOS) 。
二、 InSAR 干涉测量的原理及数据 处理流程
下面以星载重复轨道干涉测量 ( RT I) 为例来 说明 InSAR 的基本原理。图 1 所示, S 1 和 S 2 分别 表示两幅天线的位置 , 它们之间的距离用基线距 B 表示 , 基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 基线可分解为沿 斜距方向的分量 B 和垂直于斜距方向的分量 B , H i 表示卫星 S i 的高度, i 表示卫星 S i 的入射角, R i 表示卫星到地面上一点的斜距, 其中 i = 1 , 2 , 分 别对应于卫星 S 1 和卫星 S 2 , 地面上点的高程用 Z 表示。另外假设 R 2 = R 1 + R 。 在不考虑散射特性引起的随机相位, 则接收信 号的相位只与传播路径有关 , 可表示为 4 4 R 1, ( R 1+ 1= 2= -
合成孔径雷达 ( Synt hetic Apert ure Radar, 简称 SAR) 由于可以穿透云雾, 具有全天候、 全天时工作 能力, 已成为地球空间信息获取的一种先进的技术 手段 , 在测绘、 地质、 水文、 海洋、 生态环境监测、 冰川 制 图、 军 事等 领 域显 示出 越 来越 大 的应 用 潜 力
五、 结论与展望
从上面的试验, 我们可以看出雷达干涉测量技 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提取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 型的方法。 IFSAR 模块具有自动检测、 选择参考图像及匹 配图像的功能, 使用单视复数 ( SLC) 雷达影像 , 可生 成高精度的 DEM; 利用 ERDAS IF SAR 进行干涉测 量 , ERS - 1/ 2 是最可行的数据源; 技术复杂的操作如 轨道调整、 产生干涉图、 相位解缠可自动完成 , 模板 式的操作过程及智能缺省设置贯穿全过程。因此, 我们可以采用 IFSAR 方便快捷地提取 DEM 。 2006 年年初, 日本已经发射一颗雷达卫星 AL OS/ PALSAR, 加拿大也将在年末发射 Radarsat -2 雷达卫星 , 德国 也将发射 一颗 X 波段 的雷达 卫星 ( T erraSAR - X) , 随后 德国和欧 空局还 将发射 T an dem T erraSAR - X 及 P 波段的雷达卫星 ( T erraSAR P) 。这些 雷 达 卫星 的 发 射以 及 现在 正 在 运行 的 Radarsat - 1 和 ENVISAT 卫星将为雷达干涉测量提 供大量的干涉数据 , 可以预见,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 量技术将会迎来一个新的研究和应用的高潮。
三、 干涉数据的选择及预处理
进行干 涉 测 量的 第 一 步 是 选择 合 适 的 干 涉
2007 年
第7期
测 2 530 行。



29
生成的干涉条纹图大小为 2 447 列 得到以下的基本信息 , 见表 2。
表 2 雷达干涉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89. 05 m, 由于存在相位模糊的现象, 它还不能表示 地形的起伏情况, 还需要进行相位解缠, 图 3( c) 就 是进行相位解缠的结果 , 从图中 , 我们可以看到已经 解决了相位模糊的问题 , 基本上可以表示地形的起
图 3 是应用 ERDAS IFSAR 模块进行雷达干涉 测量生成的一些结果影像。
关键词 : 雷达干涉测量 ; 数字高程模型 ; ER S
一、 引

干涉条纹图中包含了斜距方向上的点与两天线位置 之差的精确信息。根据复雷达图像的相位差信息 , 利用传感器高度、 雷达波长、 波束视向及天线基线距 之间的几何关系, 通过影像处理、 数据处理和几何转 换等来提取地面目标地形的 3 维信息 [ 7] 。 目前, 针对雷达干涉测量, 世界许多国家的研究机 构都在进行 InSAR 软件的研制, 如 Earthview, Gamma, Doris 等。著名的 ERDAS IMAGINE 软件也包含了 In SAR 数据处理的模块 IFSAR DEM 子模块, 它利用 雷达影像干涉像对生成高精度的 DEM。 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通过 IFSAR 模块进行雷 达干涉测量提09 -21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 ( 40571104) 作者简介 : 王志勇 ( 1978 -) , 男 , 山东胶南人 , 博士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雷达干涉测量。
28 则干涉图的相位就只与信号的路径差有关: =
12=




2007 年
第7期
参考影像的斜距 ( R 1) Reference slant range 参考卫星的高度 ( H 1 ) Reference Heig ht 参考影像的入射角 ( 1 ) Reference T helta 基线长度 ( B ) 平行基线 ( B ) 垂直基线 ( B ) 高度模糊数 ( ha ) Baseline Parallel Baseline Perpendicular Baseline Heig ht Ambiguity
四、 IFSAR 进行干涉测量
将原始的单视复数 ( SLC) 雷达影像导入为 img 格式后 , 就可以进行雷达干涉测量数据处理了。首先 要新建一个工程, 然后导入刚才转换的雷达影像, 然
图2 InSAR 数据处理的简单流程图
后按照提示一步一步地往下操作, 就可以生成 DEM 。 首先对两幅复数影像进行配准 , 配准过程需要 人工选取一对同名控制点 , 然后在粗配准的基础上 采用基于相关系数的配准方法。多视处理的比例因 子为 2 10( 即距离向采样为 2, 方位向采样为 10) ,
通过应用 IFSAR 进行雷达干涉处理, 我们可以
值 849 989. 63 m 788 272. 91 m 21. 968 26 109. 40 m 44. 42 m 99. 98 m 89. 05 m
伏情况。 相位解缠后通过相高转换、 地理编码等处理 , 最 终生成 DEM 。在地理编码处理时需要选择合适的 投影方式。由于 IFSAR 采用了传感器模型技术 , 使 生成 DEM 减少了对地面控制点的依赖。图 3( d) 就 是利用 ERS - 1/ 2 数据提取的数字高程模型。
[ 1~ 3]
。特别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 Interfero -
metric Synt hetic Apert ure Radar, 简称 InSAR) 技术 为获取地球表面的数字高程模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 高精度测量方法。 1974 年 , Graham
[ 4]
利用机载 SAR 数据获取了
能满足 1 25 万地形图要求的高程数据 , 开创了 In SAR 技 术 在对 地 观 测 中 获 取 3 维 信 息 的先 河。 1986 年, Zerber 等 [ 5] 利用机载干涉 雷达进行试验 , 首次得到了实用性的观测结果。 1988 年, Goldst ain 等[ 6] 利用 SEASAT 星载 SAR 数据采用 InSAR 技术 获取了死亡谷 Cot tonball 盆地的地 形图, 所得 到的 地形数据与已 出版的 USGS 的地 形图很吻合。到 20 世纪 90 年代 , 随着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 不断升 空, 产生了丰富的 SAR 数据, InSAR 技术在地形测 绘上的应用有了很大的进展。 InSAR 是利用卫 星或飞机搭载的 合成孔径 雷 达系统 , 通过两副天线同时观测 ( 单轨模式 ) , 或 两次近平行的观测 ( 重复轨道模式 ) , 获取地面同 一景观的复影像对。由于目标与两天线位置的几何 关系 , 在复图像上产生了相位差 , 形成干涉条纹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