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李煜词赏析

合集下载

李煜晏殊词比较鉴赏

李煜晏殊词比较鉴赏

一读: 速读这两首词,用 一个字点出这两首词的 内容
虞美人
作者 内容 意象 手法 情感 纯情 愁(亡国)
花、月、楼、风、 雕栏玉砌 、春水 比喻、设问、虚实 结合
蝶恋花
理性 愁(离别)
菊、兰、罗幕、燕 子、明月、风、树、 彩笺、尺素 拟人、白描、对比 Leabharlann 衬、烘托、移情 入景、情景交融 薄愁
浓愁
李煜之浓愁---------抒亡国之离恨, 其愁如滚滚江水,奔腾倾泻,绵 延不绝 晏殊之薄愁---------发富贵之惆怅, 其愁如脉脉平湖,含敛静止,委 婉含蓄
“纯情”之浓愁与“理性”之 薄愁
——李煜、晏殊词比较鉴赏
学习目标
通过比较鉴赏 《虞美人》、 《蝶恋花》两首词,感悟李 煜、晏殊的不同词风。
•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南唐 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 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 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 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 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 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 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 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 《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 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 词帝”。
法国作家缪塞说:“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 绝望的诗歌, 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 眼泪”。 李煜的词作, 是他在绝望中唱出的生命 之歌。亡国以后, 李煜词无所顾忌地写 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动人心魄 的长号,最任纵最纯真的感情”。
•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 (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 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 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 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 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 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 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 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

《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

《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译文] 无情人不会像多情人那样痛苦,我一寸心竟化作相思愁绪千丝万缕。

[出自] 晏殊《木兰花》《玉楼春》晏殊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注释]1.长亭:秦汉时每隔十里建一亭,故称十里长亭,供行人休憩饯别之处。

2.容易:轻易、随便。

3.一寸:指心、心绪。

4.穷:穷尽、终了。

译文1:离别的道路上已见杨柳青青、芳草萋萋。

青春年华最容易抛人而去。

好梦惊醒时,楼头正响起五更的钟声,三月的雨使花底落红点点,惹人离愁难禁。

无情人不会像多情人那样痛苦,我一寸心竟化作相思愁绪千丝万缕。

天涯地角虽然遥远,也终有到头的时候,只有这相思呵,竟无穷无尽、无时无处不在。

译文2:绿杨挺拔,芳草凄凄,相送在大道边上的长亭。

少年郎不知别离之苦,把和恋人的分别看得那么轻。

楼头的五更钟声惊醒了闺中的.相思之梦,三月淅沥的春雨更勾引起那花下的离愁。

无情不像多情有那么多痛苦,一寸相思可以化成千丝万缕情思悠悠。

天涯地角再远也有个穷尽,只有人间的相思永无尽头。

译文3:在长满绿杨、遍生芳草的长亭路边,情郎竟轻易地离我远去。

从此以后我独卧楼中,长夜难眠,忍受煎熬数着那五更的钟声,徘徊花下,看三月的春雨浇洒着花枝,更增添无限的离愁别绪。

无情的郎君倒不如我这多情女子更加痛苦,一寸芳心,化成了情丝千万缕。

天有涯,地有角,总会寻到边际,惟有这相思之情,绵绵不断,永远也没有尽头。

赏析: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

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作者抒发人生感慨时成功地使用了夸张手法,更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

《相见欢》全诗赏析大全

《相见欢》全诗赏析大全

《相见欢》全诗赏析《相见欢》全诗赏析大全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见欢》全诗赏析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相见欢》全诗赏析1[出自]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1: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译文2: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李煜诗词及赏析全

李煜诗词及赏析全

李煜诗词及赏析全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他的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

此话看来,很是在理。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

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

“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

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

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

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

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

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

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

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

李煜古诗词赏析合集5篇

李煜古诗词赏析合集5篇

李煜古诗词赏析合集5篇李煜古诗词赏析 1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古诗词赏析 2此首忆旧词,一片神行,如骏马驰骋,无处可停。

所谓“恨",恨在昨夜一梦也。

昨夜所梦者何?"还似"二字领起,直贯以下十七字,实写梦中旧时游乐盛况。

正面不着一笔,但以旧乐反衬,则今之愁极恨深,自不待言。

此类小词,纯任性灵,无迹可寻,后人亦不能规摹其万一。

李煜古诗词赏析 3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李煜古诗词赏析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浣溪沙》晏殊词作鉴赏

《浣溪沙》晏殊词作鉴赏

【原文】
浣溪沙⑴
小阁重帘有燕过⑵,
晚花红片落庭莎⑶。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⑷,
几回疏雨滴圆荷⑸。

酒醒人散得愁多⑹。

【注释】
⑴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2]
⑵过:飞过,过读平声。

⑶晚花:春晚的花。

红片:落花的花瓣。

庭莎:庭院里所生的莎草。

莎草为草本植物,叶条形,有光泽,夏季开黄褐色小花。

⑷一霎:一会儿,一阵子。

⑸几回疏雨滴圆荷:指的是一日之间好几次下雨,雨点打在圆圆的荷叶上。

词句化用五代孙光宪《思帝乡》词:“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


⑹愁:在词中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白话译文】
小楼重重门帘外面有燕子飞过。

晚上红花的花瓣落在了亭子里。

独自一人在栏杆边而感到寒冷。

因一阵轻风才看到那碧绿帘幕。

几次稀稀疏疏的雨滴在荷叶上。

酒醒来人都走了又有了忧愁。

【赏析】。

李煜诗词赏析

李煜诗词赏析

李煜诗词赏析
哎呀,说起李煜,那可真是个让人感慨万千的人物!他的诗词,就
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扇门。

你想想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一句,难道不像是
李煜在对着岁月长叹吗?就好比我们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忆起
过去的点点滴滴,那种无奈和惆怅,是不是一下子就涌上心头啦?
再瞧瞧“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这难道不是他在对着曾经
的繁华发出的悲叹吗?就好像我们曾经拥有的美好,如今已经面目全非,能不让人伤心吗?
李煜的诗词,很多时候都充满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哀愁。

比如说“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愁绪啊,像滚滚东流的江水,滔滔不绝,怎么都停不下来。

这像不像我们在遭遇重大挫折时,心里
的烦恼和痛苦一波接着一波,根本无法停止?
他在诗词里倾诉着自己的家国之痛,爱情之伤。

就像一个迷失在黑
暗中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觉得啊,李煜的诗词之所以能打动我们,就是因为他把那些最真挚、最深刻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

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仿
佛能触摸到他那颗破碎的心,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无奈。

他的诗词,是
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李煜诗词及鉴赏(精选5篇)

李煜诗词及鉴赏(精选5篇)

李煜诗词及鉴赏李煜诗词及鉴赏(精选5篇)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籍贯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李煜是南唐后主,创作了多少名篇,为后人带来巨大影响,下面是具体的诗词及鉴赏,欢迎参考!李煜诗词及鉴赏篇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赏析】此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

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

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

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

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

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

梨花落后,清明在望。

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

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

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

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

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

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

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

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

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词作鉴赏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

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晏殊词作鉴赏此为怀人之作。

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抒情。

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

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

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相爱之意。

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

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

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

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

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

“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

“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

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

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眼前,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

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首联飘忽传神。

一开始出现的便是两个瞬息变幻的特写镜头:“油壁香车”辘辘而来,又骤然消逝;一片彩云刚刚出现而又倏忽散去。

写的都是物象,却半隐半露,寄寓了一段爱情周折,揭示主旨。

“油壁香车”是古代女子所坐的装饰精美的轻便小车,指代女子。

车是这样的精美,则车中人的雍容妍丽,可以想见。

然而这样一位美人却如巫山之云,来去无踪,重逢难,怎不令人怅惘!“峡云”暗用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美丽传说,渲染浓密的爱情气氛。

但“云雨巫山枉断肠”毕竟是一场虚妄。

前句写人间,写现实;后句写天上,写梦幻。

首联写得兴象玲珑,清新流丽。

颔联景中有情。

“梨花院落”、“柳絮池塘”,描写了一个华丽精致的庭院。

宋葛立方说:“此自然有富贵气。

”反映出诗人的高贵身份。

“融融月”、“淡淡风”,是诗人着意渲染的自然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