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上帝遗忘了的“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
这个爱因斯坦都甘拜下风的中国男人,活了112年只做了一件事,却让全世界都铭记

这个爱因斯坦都甘拜下风的中国男人,活了112年只做了一件事,却让全世界都铭记本文导读:但是他对中国语言文化做出的贡献,却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可以说,屏幕前的你,能看到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这位老人。
他就是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的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
1月14日,是周有光老先生去世一周年纪念日,谷歌为了纪念他,这一天,在全世界网页特意将Logo换成了中文字“谷歌”,还翻译出了汉语拼音“Gǔ Gē”。
之前谷歌的搜索主页,也出现过类似的纪念,全部都是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事件,或者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伟人,来看一下都有谁:比如纪念科学家爱因斯坦。
再比如纪念大师卓别林。
在外国人眼中,这个已经去世的中国男人,地位是与爱因斯坦、卓别林等大师齐名的存在。
可国内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周老先生影响力究竟有多大,我来简单说一下。
纽约时报曾刊发长文称“是他让汉字书写像ABC一样简单”。
如果没有他,或许我们现在还不能用拼音,在电脑端、手机端顺畅地打字交流;如果没有他,Beijing北京还只能念作Peking,Jiaozi饺子还只能念作Dumpling;如果没有他,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门槛,要比现在高一大截。
总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是他,促成和完善了拼音体系,让汉语真正走向了世界。
图片来源:Google周老这一生,充满了传奇。
他活了一个世纪,体验了中国近百年的所有进程,经历了满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新中国四个时期,堪称“四朝元老”。
他交友广泛,和老舍谈笑,和周总理通过话。
他还是为数不多的,曾与爱因斯坦谈笑风生的中国人。
他身上有太多标签:作家沈从文的连襟、才女张允和的丈夫、经济学家、语言学家、文字学家。
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1906年,周有光出生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
图片来源:网络他的曾祖父曾是清朝官员。
咸丰年间,太平军攻破常州,曾祖父投水自尽。
十岁时,全家迁居苏州,周有光进入了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也就是洋学堂;读中学时家道中落,周有光靠着姐姐朋友接济的学费,才得以继续读书。
炽热百年_一生有光_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阅读笔耕养生法

他是当今中国年长的著名学者,105岁了头脑仍然思维清晰,行动自如。
近日,针对中国经济文化融入主流世界的问题侃侃而谈,珠玑妙语,见地独到,没有一点百岁人瑞的龙钟老态。
每有来访者向他讨教长寿秘诀时,他总会说:“哪里有什么秘诀,是上帝糊涂,把我忘掉了。
”坎坷历尽无幽怨,劫后余生享晚年有人说他幸运,有人说他命大,一生躲过无数大小劫难,直到105岁的今天,每日仍在自己的小书房里静静地读书、思考、写作。
桌上依旧是摆放了几十年的老三样:一杯温咖啡,两条白手帕,一个放大镜。
关于长寿这一话题,老人幽默地说:“上帝不是糊涂,就是太忙,把我忘掉了。
”假如非要总结出周老的长寿秘诀的话,只有四个字:心平气和。
既使遭遇别人眼里的灭顶之灾,也不绝望,相信脚下总会有路可以走的。
这位出生于20世纪初的老人,无疑见证了晚清以来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
国家的兴衰荣辱的境遇,直接折射到他命运的印痕中。
抚今追昔,周老自然感慨良多。
他说,从我曾祖父时起,我们家族经历三次被扫地出门的灾难,仅我一人便赶上了两次。
炽热百年,一生有光———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阅读笔耕养生法卓然一百多年前,每一个新出生的中国人的身后都追逐着一堆不同名目的灾难,那是名副其实的战乱年代。
当时周家在常州属于殷实富足的大户,不想太平天国燃起的战火,扰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在太平军打进常州城,恐惧羞辱的曾祖父投河自尽,偌大的周家第一次被扫地出门。
77年后,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兵很快打进周家迁居的苏州,他们第二次被扫地出门。
“十年动乱”中,周老下放宁夏两年四个月,回来后发现造反派住在自己家,往日温馨静谧的小天地,被弄得面目全非,一片狼藉。
这是周家第三次,周有光第二次被扫地出门。
对于不堪回首的苦难,周老非但没有铭刻于怀的怨恨,反倒认为它有好的一面,不是么,没有财产,就没有包袱,无所牵挂,让人活得自在轻松。
读书学习兼笔耕,心平气和神淡定纵观历史,一生读大书,进行大研究并取得大成就的大学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息尚存,求索不止。
“上帝把我给忘了!”——访“汉语拼音之人父”周有光

6 时, 岁 人七年制 的育 志 小 学 读书 。
这 是 一所 洋 学 堂 , 学 就 教 英 文 , 他 小 但 更 喜 欢 语 文 和 数 学 。 来 , 有 光 随 全 家 后 周 迁 居 苏 州 。1 1年 , 有 光 入 常 州 高 级 中 98 周 学 预 科 , 年 后 正 式 升人 中学 , l 班 乙 一 列 6
于 文 字 改 革 的 著 名 学 者 :赵 元 任 、 秋 学 。 瞿
动, 我们 通 信 的话 题 也 主要 围 绕国 语 运
白、 有 光 。10 年 1 1 日, 有 光 出 生 周 96 月 3 周 于江 苏 省 常州 。 有光 的 祖 籍 是 江 苏宜 周
一
大 学 时代 留给周 有光 印象 最 深 的是 动 。 ”这个 时候 , 周有 光对 语 言学 产生了 他 当 位 外 籍老师 。 个时代 时局 动荡 , 那 他每 浓 厚 兴 趣 , 曾 说 :“ 我 看 书 看 得 疲 倦
一 采 访 中偶 尔 还 得 借 助 纸 笔 , 记 者 从 始 周 有 光 认 为 , 个 人 的 少 年 时 代 在 一 生 但
但 至 终 都 能 感 觉 老 先 生 思 路 的 清 晰 、 维 中是 很 重 要 的 , 师 的 一 句 话 往 往 比一 我 就 用 英 文 打 字 机 , 是 中 文 没 有 打 字 思 老 的敏锐 和精神 的豁 达 。 本 书 的 影 响 还 要 大 。 为 中 学 时 代 遇 到 机 , 就 感 觉 到 英 文 用 起 来 非 常 方 便 。 他 我
名 而 流 。难 以想 象 , 位 唯 一 健 在 的 汉 语 拼 她 不 是 写 下 “ 人 演 讲 ”的 字 样 , 是 的 工 具 书 。周 有 光 从 此 就 按 照 外 籍 老 师 这 名 变 各 效 音 方 案 》设 计 者 那 么 大 的 学 问 竟 是 在 这 把 “ ”字 的 捺 笔 画 拉 长 , 成 “ 人 演 所 说 的 方 法 读 书 看 报 , 率 果 然 大 大 提 t,. Jd, - 的书 桌 上 做 的 。 管 老 人 有 些 耳 背 , 尽 讲 ”, 以 看 得 出 她 不 盲 目崇 拜 的思 想 。 可 高 了一步 。 “ 进 的是 教 会 学 校 。 进 大学 , 我 一
拼音之父周有光简介【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拼音之父周有光简介【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我们每天呼吸着空气,因为平常,忽略了它;我们每天用汉语拼音,读书、打字、上网,同样因为平常,也忽略了它。
当有一天,有人问你,汉语拼音是哪来的?恐怕很少有人答得出。
在北京,有位年逾百岁仍笔耕不辍的学者,他就是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周有光今年已经108岁。
他幽默地说:“上帝太忙,把我忘记了。
”上帝把他忘记了,但这几年读者却对他的作品津津乐道。
读他的人生故事,你会喜欢上求知、友爱、讲真话的周有光,也会感慨,一位一百多岁的老人,居然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这位百岁老人,每天花时间最多的事情不是去公园遛弯儿吊嗓子,不是吃这吃那惴惴于生命无常,而是读书。
他一直以“终生自我教育,百岁自学”自勉,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要太在乎一时的长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来时迎,去时送,万事顺应自然,万事莫要勉强,就是最好的了。
”这就是一位百岁老人的人生智慧吧。
别人五十岁准备回家抱孙子,周有光五十岁时才改行,还是大改行。
他早年留学日本,学的是经济,曾在美国华尔街工作过。
新中国成立后,周有光作为经济学教授,先后任教于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上海财经学院。
周有光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还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三位编委之一(其他两位编委是刘尊棋和钱伟长院士)。
周有光改行研究文字学,是偶然也是必然。
早在欧洲学经济时,周有光就对文字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买了大量的书自学,当时中国还没有文字学。
1955年,国家进行文字改革,年过半百的周有光被委以重任。
三年后,汉语拼音方案在全国人大会上通过并在全国推广。
周有光也不是一帆风顺,他年轻时得过肺结核,当时是不治之症;八年抗战数度死里逃生;“文革”期间被下放到西北二十多年……他从未悲观过。
我最初读周有光,是他的《语文闲谈》,里面的文章,既长知识,又有趣。
比如,“文革”期间,知识分子遭到不公正待遇。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记“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记“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周有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
这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曾被大作家沈从文称为“周百科”。
他治学严谨、为人乐观豁达,是一位不慕名利的学者。
周有光十岁进入苏州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又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
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
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并在上海银行兼职。
1955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语文。
周有光发现汉语拉丁化的方案五花八门,需要有一个统一并可行的方案。
他和他的同事经过努力最终促成了这个今天看来仍然发挥作用的方案。
也正是由于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他本人却一直觉得被这样称呼不好。
他说:“读过我书的人,绝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
”周有光的外甥女毛晓园说:“他觉得汉语拼音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要把功劳都归在一个人身上。
”周有光曾戏言自己50岁起由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
进入全球化时代,周有光努力推进语文现代化进程,并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说:“除了对汉语拼音的贡献,周老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以及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方面的学术成就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1991年,周有光将目光从研究拼音、文字等转移到对文化学、时代变化等问题的探索上,阅读、思考与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写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据张森根介绍,周有光迄今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
“生活中,周有光老先生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学术上则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他曾对我说过,自己是对这个世界认真思考了的。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了

人物国内China/张得中“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了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
而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刚刚度过了他 112岁生日。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
历经世纪沧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和情怀,他始终追寻着思想之光,步履不停。
“周百科”清朝末年,周有光出生于常州青果巷老礼和堂。
1923年,周有光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经济学。
1925年因“五卅惨案”离校,改读由爱国师生创办的光华大学,1927年毕业。
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读书往事,总令周有光津津乐道。
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
周有光读书时数学成绩很好,老师劝他学理科,可同窗们一致坚决反对,“到了圣约翰大学不读有名的文科,而读理科,吃亏了。
我就学了文科。
实际上,我当时偏重经济学方面”。
圣约翰大学重视基础教育,周有光求学期间读了文学、世界史,受益颇深。
读英文报,一位英国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第三个问题:“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
周有光 ▲China 国内周有光曾在百岁口述时回忆,圣约翰大学不培养专家,培养完美人格。
他习惯去翻阅百科全书,学会了自学和独立思考的治学方法,也因此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
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
这仿佛成为一个奇妙的隐喻。
改革开放后,中美两国进行文化合作,翻译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是其中一项工作。
周有光是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两老无猜”对于民国控、文学爱好者而言,周有光还有一重吸引人的身份:才女张允和的丈夫、作家沈从文的连襟。
和张允和结婚前,周有光写信告诉她,说自己很穷,恐怕不能给她幸福。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年8月,友人送来周有光前辈给温家宝总理的一封关于青少年教育的信,我被这位104岁老人的精神所感动,马上遵嘱代转,并让友人表达我对周老的敬意。
9月25日,不顾我的劝阻,周老在儿子周晓平(75岁的著名气象专家)和蒋彦永教授的陪同下,硬是坐轮椅来到我家,畅谈了一个多小时,使我受教非浅。
周老谈到早年去美国留学,主修经济,有幸同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过接触。
那时美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处于一个新高峰,站在世界前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战时期大量人才流入美国;二战以后,美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是偶然的。
我很同意周老的看法。
1979年后,我去过美国三次,才认识这个国家,建国二百来年,确实是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有一个统计资料可以说明,即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占70%(德国人占12%,犹太人占18%,中国大陆一个也没有)。
这也可证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是靠科学知识的发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分子)。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一百零五岁之前对世界思考”周老说:“我在美国感受最深的是,美国什么都是自下而上,尊重个人的权利(尤其是言论自由),尊重知识和人才,尽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改革开放后,差不多每年到外国去,人家都请我参加学术性的国际会议。
在国际会议里面有许多美国的大官,他们也是学者。
可是他们的教授都坐在前面,大官都坐在后面。
我们中国刚好相反,大官坐在前面,教授坐在后面。
”周老还谈到这样一件小事:“克林顿到西安参观,碰到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谈起话来,男孩子在电视中见过克林顿,就说你是克林顿,你领导美国。
克林顿说,错了,不是我领导美国,是美国人民领导我。
这一句话就说明美国跟中国不一样。
”这也就说明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文明,“三纲五常”的传统,居高临下,大家养成眼睛向上的习惯。
闲谈中周老还谈到:“社会科学要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本来研究中心都在欧洲,后来跑到美国去了。
自然科学三百年前就达到了一个高峰,社会科学是比较晚的。
周有光:汉语拼音之父

当时全国的扫盲工作也上了一个新 的台阶,在晋南小城 万县,一般的农民 15 -2 0 个小时就 能掌 握汉语 拼音,10 0 个
8 0 - 人物 - PEOPLE
周有光
周有光: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经历了传奇的一生: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岁以后是语言 文 字 学 家,百岁后仍 有 新 作面世。虽然 跨 越了一 个多世 纪,但他 比许多年轻人更年轻。
文|施 迅
2017年1月14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 “ 汉 语 拼 音之 父”周 有光 与 世 长 辞。前 一天,他刚刚过完自己的112岁生日。
周有光 经 历 了传 奇 的 一 生:5 0 岁 以前是 银 行家;5 0岁以后是 语言 文 字 学 家,百岁后 仍 有 新 作面 世。虽 然 跨 越
了一 个 多世 纪,但 他 比许 多 年 轻 人更 年轻。
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周有光19 06年生于江苏常州,1923 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虽然主修经济
81
泽东曾指出“ 文 字 必 须 改革,必 须 走 世 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在 此 之前,部 队有一 位 教 官发明了 “速成识字法”,年轻 新兵短短 几个月 就能读《人民日报》,但推广到工人、农 民 那里却 行不 通 。一 来 工 人、农 民 年 纪 大了,二来白天都要干活,精力跟不上。
周 有光 上任 后,最 重 要 的 一项 工作 就 是 研 究 制 订“ 汉 语 拼 音 方 案 ”。这 面 临许多难题:字母是要原创还是用现成 的?如 果用现成 的字母 该 选 哪一种 字 母 ?字母 的 读 音要 不 要 变 化?怎 样制定 拼 写规 则 才 能 把 所 有 的 常用汉字 都 覆 盖?汉语 是世界上唯 一 的一种 有 声 调 的 语言,如何解决声调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上帝遗忘了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中国网 时间: 2009-04-17周有光,原名周耀平,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创制人之一,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倡导者,当代中国语言文字学界的旗帜性人物,曾被称为“周百科”与“汉语拼音之父”。
半路出家的重磅语言学家1949年,周有光在建国前夜回国,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做教授。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不是一种国语运动,而是很多种方言。
我的看法跟他们不一样,我觉得当时国语重要,方言不重要。
我也不反对方言要写成文字,但主要力量要放在国语上面。
这是一点。
还有许多方案,要有共通性,不能相互有矛盾。
诸如此类,陈望道(时任复旦大学校长)对我提的意见非常感兴趣。
他说你这些东西跟他们想法不一样,很好,你把它收集起来,出一本小书。
我就根据他的意见,在1952年出了一本小书《中国拼音文字研究》,那本书也是很幼稚的,是关于拉丁化的一些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56个民族有数十种方言,并且大多数人都是文盲。
要建设这样一个国家,没有统一的、能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文字语言,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文字改革问题很早就被置于国家工作日程的重要位置,并从全国范围内网罗了许多专家学者来从事这项开创性工作。
1955年10月,为了进一步规范简化汉字,提高认知率,中共中央决定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邀请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参加会议。
会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愈之跟周有光说:“你不要回去了,你留在文改会工作吧。
”周有光笑了笑,说:“我不行,我业余搞文字研究,是外行。
”胡愈之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
”不久,周有光接到通知从上海调往北京。
周有光教夫人使用中文打字机消息传出,朋友们纷纷相劝:“经济学多重要啊,语言学可是小儿科。
”“哪里需要哪里去”——凭着一份朴素的热情,在49岁的时候,周有光乐呵呵地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
于是,经济学界少了一位金融学家,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多了一位委员、多了一位语言学家。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里,如今既藏有经济学家周有光的著作,又有作为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著作。
从金融经济到语言文字,周有光改行可算是“完全彻底”。
他的孙女在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很严肃地与爷爷讨论这个问题。
她说:爷爷,你亏了!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语文半路出家,两个“半圈”合起来是一个“0”!周有光笑道:“我这是在‘劫’不在‘数’。
那时候搞经济的后来都倒了霉。
我逃过了‘反右’的劫难,是我命大运气好,留在上海搞经济的很多同事都成了右派,有的因为受不了这种政治迫害而自杀。
我却因为已改行而移居北京,参与文字改革,躲过了这一劫。
否则,我的历史可能重写。
”至今想起来,他既庆幸,又后怕。
“我的改行是偶然的,不过我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改行了就要认真做,当时的工作任务很繁重,我就把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都拿来补充知识,因为作为外行可以马马虎虎,但真正作为一个专业人员你就决不能马马虎虎,以前看过的名著我要重新细读,那个时候我的确很用功。
”谈起转行,周有光回忆道:“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下面有两个研究室。
一个叫第一研究室,研究中心是拼音化问题。
第二研究室是汉字问题。
领导认为我在汉语拼音方案方面过去发表过一些东西,另外我的主张还是有点道理吧,就让我主持第一研究室。
这两个研究室是做具体工作的,下面还有小委员会。
一个是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我也是委员。
”事实上,拼音方案在重新设计之前已经有过两代人的努力。
“中华民国成立第二年,当时的政府就开始制订注音字母方案,这是中国语文往前走的很重要的一步。
这些工作是黎锦熙先生搞的,他是比赵元任更早的一批。
到了赵元任,是第二代了,他们制订国语罗马字,就不用中国汉字方式的符号,而用国际通用的字母。
赵元任和我是老乡,比我大,高了几级,最初都没有交往。
后来我到美国工作,赵元任正好在那儿读书。
我常去看他,两家交往多了,我们就开始讨论语文问题,我就请教他。
”周有光说,到了20世纪50年代要重新设计拼音方案,赵元任的思想“对我影响很大,我们设计的拼音方案就参考了国语罗马字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当时拼音方案委员会一共有15个人,由几个大学的语言学家组成,不过主要是开会参加讨论。
“文改会制定具体工作由三个人来做:叶籁士、陆志伟和我。
叶籁士兼秘书长,比较忙;陆志伟要教书,还兼语言所的研究工作。
我呢,离开了上海,没有旁的事情,就一心搞这个事情。
我们三人就起草了第一个草案:汉语拼音文字方案。
”当时,周有光提出了三点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
“事实上,我们三个人都共同提出要用26个拉丁字母,没有新字母。
看法基本一致,没有什么不同的对立思想,只有一些技术性的不同。
”罗马字母最终成为汉语拼音的背后“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订《汉语拼音方案》的时候,一下子拿到600多份方案,后来又拿到1000份左右方案,然后又拿到1000多份方案,一共拿到的方案有3000多份。
不少人积极参与创造方案,大家热情很高的。
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在50年代,我们非常慎重,从原理到技术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
我今天回想: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
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
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
假如当初没研究好,有漏洞,就遗憾了,毕竟要弥补就很麻烦了。
”周有光说,汉语拼音采用的是罗马字母(拉丁文的字母),但它在20世纪50年代曾遭受过很多人的反对。
周有光描述道:“当时有人认为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几个字母还不会搞,干嘛要用帝国主义的字母。
”早在1952年,毛泽东主席到苏联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
毛泽东回到北京,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研究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
此后,研制了多个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但意见不能达成一致。
当时文改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汇报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难以研究后,毛泽东同意研究罗马字母,再提到党中央,得到批准,这才把精力放到罗马字母形式的拼音方案研究上来。
确定用罗马字母了,但怎么用?周有光举例“j、q、x”的制定来说明仅这三个字母就费了很大周折。
当年周有光花了很大气力研究世界各国的字母用法后,将其分为三类,基本用法、引申用法和特殊用法。
“j、q、x”就属于特殊用法,比如“x”,它一方面有学术根据“mexico”(墨西哥)中的“x”,发音和中文的“x”差不多,另一方面清朝就有人提出这样的用法,“只是当时没人理他”。
“一开始不敢用这种特殊用法.反对的人很多。
比如有人姓‘齐’,首字母是‘Q’,他就反对说,那他就变成阿‘Q’了。
我就说那英文中女王也是‘Q’开头。
”周有光说这是笑话,但当时的确有阻力。
后来“j、q、x”才确定在《汉语拼音方案》中。
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同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汉语拼音方案通过以后,还是有争议。
沈从文和我,都是一家人。
我娶了张家的二女儿张允和,他娶了三妹张兆和。
沈从文搞文学,要发展形象思维,我搞学术,要发展逻辑思维——在这上面我们是两条路,但我跟他很亲近。
他一开始非常反对拼音,不赞成我搞拼音,说中文怎么能用拼音来写呢,中文应该一个个字写出来的。
用外国字来帮助拼音,那是中国人写外国字。
不过后来我用具体事例说服了他,让他知道我们要搞中国语言文字现代化。
当时我带他在打字机上做实验。
用打字机,打拼音,中文字一下子就出来了。
沈从文看了以后,觉得拼音可以用了,也就不反对了。
”是年秋,应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之约,周有光开讲“汉字改革”课程。
根据讲稿整理成的《汉字改革概论》1961年出版,1964年再版,1979年出第三版,1978年出香港版,1985年在日本出日文翻译版。
1969年,周有光被下放到宁夏平罗远郊区的国务院“五七”干校。
去干校不能带研究资料和参考书,不愿让头脑闲置的周有光灵机一动,带上了二三十本各国文字版本的《毛主席语录》,还随身带有一本《新华字典》。
“期间,我过了整整一年的农民生活,我觉得很有意思,还有好处。
我容易失眠,到了宁夏去种田,没有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竟把我的失眠症治好了,所以看似不好的事也有好的一面。
”他说,在干校时期最大的收获是“要能够适应不好的环境。
你不要着急,不要失望,遇到任何坏事情,你要稳定,要安定,同时要保留积极的思想,不要消极”。
当年,65岁的周有光和71岁的教育家林汉达被派去看守高粱地,二位老先生仰望天空,热烈讨论中国语文大众化问题。
一次,林汉达问:“未亡人”、“遗孀”、“寡妇”哪种说法好?周有光开玩笑回答:大人物的寡妇叫遗孀,小人物的遗孀叫寡妇。
又说,从前有部外国电影,译名《风流寡妇》,如果改为《风流遗孀》,观众可能要减少一半……讨论逐渐深入,最后一致同意,语文大众化要“三化”:通俗化、口语化、规范化。
二位老先生高声地交谈,好像对着几万株高粱在演讲。
1979年4月,周有光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办的文献技术会议干校劳动间隙,周有光以收入《新华字典》的字为依据,科学分类统计,把信息论引入古老的汉字研究领域,开创了一门现代汉字学。
劳动之余,他还凭借当时多种语言版的《毛主席语录》开始比较文字研究。
周有光没有想到,在30多年后,也就是2004年12月,他应中国现代文学馆作有关“比较文字学”讲座时,仅带提纲,讲稿全在肚里的他讲课一小时,却现场答疑一个半小时,期间不乏幽默的精彩回答博得听众阵阵掌声,会后人们争着求签名,排起了一条“追星”长龙。
直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周有光才自“五七”干校返京。
19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华沙召开文献技术会议。
周有光在会上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
“ISO通过全世界投票,使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
从中国标准到世界标准,这是过去没有的。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中国文化要和外国文化沟通交流,一定要得到世界认同。
”后来,周有光还主持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制定,提出正词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在矛盾,规则在1988年公布。
《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开辟了中国文化流向世界的一条通道,也成为中国海峡两岸语文交流的一种工具。
199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40周年。
美国国会图书馆决定,从这一年起,把全部70册中文图书的目录由旧拼法改为汉语拼音。
有专家曾经估算过,这套汉语拼音方案的出台,不仅使华夏5000年的汉字语言从此有了标准、规范的读音,还使学龄儿童能够提前两年开始阅读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