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论坛会员朋友关于痰涂片的解答

合集下载

结核杆菌痰涂片镜检的意义及其应注意的问题需知

结核杆菌痰涂片镜检的意义及其应注意的问题需知

结核杆菌痰涂片镜检的意义及其应注意的问题需知结核杆菌,是人类结核病的病原菌。

结核杆菌是专性需氧菌,无鞭毛,有荚膜,没有运动能力,典型的结核杆菌的形态为细长稍弯曲或直的、两端圆钝的杆菌,长1μm~4μm,宽0.3μm~0.6μm。

痰涂片经过抗酸染色阳性的标本,在100倍的生物显微镜下可在蓝色背景下看到紫红色的杆状菌,呈单个散在,有时也呈X、Y形或条索状、聚集成簇等。

痰涂片经金胺“O”染液染色后,在含有紫外光源的荧光显微镜下发出橘黄颜色,高倍镜(物镜40倍目镜10倍)下,可见结核杆菌产生黄绿色荧光,呈杆状或分枝状。

目前基层实验室多采用抗酸染色镜检。

(一)结核杆菌痰涂片镜检的意义1.诊断传染性肺结核结核病的控制是以发现和控制传染源为主,而痰涂片镜检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是社会上最主要的传染源,故痰涂片镜检结果对诊断传染性肺结核具有重要意义。

2.评价化疗效果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针对结核病的治疗,现行化疗方案的制定也主要是以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为依据,所以痰涂片镜检结果可以作为化疗效果的评估依据。

1.为流行病学疫情评价服务由于传染性肺结核在流行病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涂阳患病率、涂阳发现率是反映某一国家或地区结核病疫情的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防痨及肺部疾病联合会(UNION)针对低收入且结核病疫情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所制定的技术指南,痰涂片镜检是相应国家开展结核病控制项目时非常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细菌学试验技术。

相对于临床和实验室经常采用的其他诊断和检查项目,高质量的痰涂片镜检有其自身特殊的优势:作为诊断手段,对传染性肺结核的诊断比X线的准确性高;技术相对简单,操作容易标准化;建立结核杆菌检查室设备投入少;检查成本低,易于接受;从收到标本到报告结果的时间短,能够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对涂阳患者的治疗效果,能够作出及时和准确的评价。

(二)结核杆菌痰涂片镜检应注意的问题1.实验室布局原则结核杆菌检查需要有独立的实验室,不能和其他实验室混用;染液配置、镜检等相对洁净的操作与标本存储、涂片、染色等污染操作要有独立分开的场所,最好分别在专用的房间进行,中间通过传递窗连接;基层实验室若只从事涂片镜检的,在只拥有一间独立房舍的情况下,相对洁净区与污染区也要有明显区分。

痰涂片检查内容

痰涂片检查内容

痰涂片检查内容
痰涂片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检测病人的痰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或白细胞增多等情况,以确定病因和指导治疗。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痰涂片的颜色、黏稠度和气味等外观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为临床初步判断提供参考,例如黄绿色脓性痰可能表示细菌感染。

2. 镜检:将病人的痰涂于玻璃片上,经过染色(如格拉姆染色或偏碱染色)后,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主要观察痰中的细胞和微生物,如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3. 统计每个视野中不同细胞和微生物的数量和比例。

例如,可以统计各种细胞的百分比,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以判断痰液的炎症类型。

4. 评估痰中的细菌感染情况。

细菌感染一般通过观察细菌数量和形态特征来判断,如革兰氏染色阳性或阴性、细菌是否聚集成团或链状等。

5. 评估痰中的真菌感染情况。

通过观察真菌数量和形态特征,如真菌丝状体或孢子的存在来判断。

6. 评估痰中的寄生虫感染情况。

通过观察寄生虫和寄生虫卵的存在来判断,如钩虫、阴道滴虫、肺吸虫等。

总的来说,痰涂片检查主要观察痰液的外观特征以及其中的细胞和微生物,通过这些观察可以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指导的参考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痰涂片检查结果仅供参考,最终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和医生的判断。

对肺结核痰涂片镜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对肺结核痰涂片镜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对肺结核痰涂片镜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摘要:随着卫十项目的全面启动,dots策略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痰涂镜检成了发现肺结核传染源、实施化疗方案、评价化疗效果以及其流行病学与防治措施上的重中之重。

为进一步规范痰检工作,提高痰检质量,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发布了一系列与肺结核防治规划有关的痰检方法,还专门出台了《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笔者作为痰检人员,在执行和使用该书的同时,查阅了一些与肺结核痰检有关的书籍,其操作方法大致相同。

经过多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发现传统方法及《手册》存在几点商榷之处。

关键词:肺结核痰涂片镜检若干问题探讨【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03-01随着卫十项目的全面启动,dots策略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痰涂镜检成了发现肺结核传染源、实施化疗方案、评价化疗效果以及其流行病学与防治措施上的重中之重。

为进一步规范痰检工作,提高痰检质量,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发布了一系列与肺结核防治规划有关的痰检方法,还专门出台了《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笔者作为痰检人员,在执行和使用该书的同时,查阅了一些与肺结核痰检有关的书籍,其操作方法大致相同。

经过多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发现传统方法及《手册》存在几点商榷之处。

1 痰标本性状的确定标准的a、b痰按《手册》描述易确定,但对c痰、d痰就难了。

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黏液痰中夹黄色痰;灰黑色的“橡皮”样硬痰;粘度较大的透明痰;粉末样痰等。

感官描述与镜检上描述大不一样。

既然痰检质控要求每视野大于10个痰细胞为合格痰,那么对于感官难以确定的痰也可以根据这个标注来判断其性状。

2 痰标本涂片方法传统方法与《手册》一样,涂片时只需用竹签茬端粘痰直接在玻片上涂抹。

对于脓性干酪样a痰及口水d痰,直接涂抹相对容易,但对于粘度较大的痰、质地较硬的“橡皮”痰或血块、气泡较多的痰等,直接涂抹比较费时,按《手册》取0.05-0.1ml痰这个量难以掌握,而且厚薄不均。

痰液细菌涂片检查

痰液细菌涂片检查

痰液细菌涂片检查文章目录*一、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基本信息1. 定义2. 专科分类3. 检查分类4. 适用性别5. 是否空腹*二、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 正常值2. 临床意义*三、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1. 检查过程2. 注意事项*四、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相关疾病和症状1. 相关疾病2. 相关症状*五、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不适宜人群和不良反应1. 不适宜人群2. 不良反应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基本信息1、定义痰涂片细菌染色检查,常作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是呼吸道疾病细菌检查重要的手段,检出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杆菌或抗酸杆菌,对诊断相应的疾病较有意义。

尤其仅见单一的某一种细菌时更有意义。

目前关于革兰氏染色法原理有3种主要解释,即:等电点、化学和通透性。

认为革兰氏阳性菌等电点比革兰氏阴性菌低,含有多量核糖核酸镁盐,细胞壁结构致密,肽聚糖壁厚,因而与结晶紫结合牢固,不易被酒精脱色而使其染成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而被酒精脱色复染成红色或黄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从而将细菌分成两大类。

2、专科分类呼吸3、检查分类痰液检查4、适用性别男女均适用5、是否空腹空腹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正常值无致病菌。

2、临床意义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肺炎(肺炎球菌性肺炎)。

结核杆菌:呼吸道结核病。

白色念珠菌:肺念珠菌病、真菌感染性口炎(鹅口疮)。

痰液细菌涂片检查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1、检查过程涂片自干后经火焰固定,加结晶紫溶液染1min,水洗。

加碘液媒染1min,水洗,去残留水份。

加脱色液,不时摇动,至无紫色脱落为止,水洗。

加复染液,染半分钟,水洗。

干后镜检。

2、注意事项所用玻璃器具均用清洁液浸泡24h后,清洗干净、烘干备用。

24h痰液量较多时,可在高压消毒后混匀,取10-20ml 痰液作浓集法用。

要注意防止腐生性抗酸杆菌污染,故蒸馏水应新鲜或为双蒸馏水;同时注意交叉污染,即1支滴管只能取1个样本。

痰涂片合格标准

痰涂片合格标准

痰涂片合格标准痰涂片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痰涂片的制备和染色,可以观察痰液中的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白细胞等情况,对于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痰涂片的合格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痰涂片的制备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在采集痰液样本后,应立即将样本涂抹于玻璃载玻片上,然后用火焰烘烤至干燥。

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细菌污染,保持无菌操作。

制备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染色处理,确保染色效果清晰,有利于后续观察和分析。

其次,痰涂片的染色质量也是衡量其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染色是痰涂片制备的关键环节,染色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等,不同的染色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病原体检测。

在进行染色时,应严格控制染色时间和染色剂的浓度,确保染色效果清晰、准确。

此外,观察痰涂片的过程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

在观察痰涂片时,应使用高倍镜进行观察,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观察过程中需要耐心细致,确保不遗漏任何细微的异常情况。

最后,对于痰涂片的结果判读也需要专业的医学人员进行。

医学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判断痰涂片中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总之,痰涂片的合格标准涉及到制备、染色、观察和结果判读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依照标准操作,确保痰涂片的质量和可靠性。

只有在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医务人员在进行痰涂片检查时,务必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痰涂片标本合格的判定标准

痰涂片标本合格的判定标准

痰涂片的标准操作规程跟取痰的方法途径有很大关系,如果取痰不当可以受到口腔的污染,而导致标本结果判断会不正确。

因此一般取痰主要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取痰要做一个标明,如果是自然咳痰或者是诱导痰,或者是经鼻腔和口腔吸痰,经人工气道吸痰,经支气管镜采样,支气管肺泡首先要换洗。

然而痰涂片的痰标本取材后2小时以内进行处理,如果时间不足可将标本放置在二到八摄氏度里温度保存。

痰涂片要给与详细的一些记录,所有的痰标本必须进行涂片,必要时在生物安全内进行操作,必须戴乳胶手套,必须打开风吹。

痰涂片选择标本脓性和血性部分涂片,均匀薄片,进行咳痰标本量判断显微镜下细菌型观察痰涂片。

痰涂片标本的质量判断在低倍镜下观察记录,平均每低倍镜视野白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数,合格的上皮细胞是小于十个,不合格的上皮细胞是大于或等于十个。

如果发现有许多加抹的也可以进行一些排练,可能是肺炎链球菌感染。

痰涂片合格标准

痰涂片合格标准

痰涂片合格标准痰涂片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痰涂片可以观察痰液中的细胞、细菌等情况,对于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痰涂片的制备和染色过程较为复杂,不同的操作技术和条件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痰涂片的合格标准进行明确规定,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痰涂片的合格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样本采集,痰涂片的样本采集是影响检查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格的痰涂片样本应该来自于患者的下呼吸道,采集时应避免口腔分泌物的干扰。

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避免污染和稀释,确保样本的纯净度和完整性。

2. 制片技术,痰涂片的制片技术包括制片、染色和封片等步骤。

合格的痰涂片应该具有清晰、均匀的染色,细胞应该分布均匀,不应有明显的破损和空白区。

制片过程中应当避免气泡的产生,封片应当牢固密封,以防止样本的脱落和污染。

3. 检查标准,对于痰涂片的检查应当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包括细胞形态的评价、细菌数量的统计、病原微生物的鉴定等内容。

检查人员应当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地进行观察和判断,避免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4. 质控标准,痰涂片的制备和检查过程应当有严格的质控标准,包括设备的维护保养、试剂的储存和使用、操作流程的规范等方面。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可靠。

总之,痰涂片作为临床检查的重要手段,其合格标准对于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和检验科室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痰涂片的制备和检查质量达到要求,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同时,检查人员应当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对痰涂片制备和检查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提高操作技能,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探讨痰涂片抗酸染色冷染法、热染法的效果比较

探讨痰涂片抗酸染色冷染法、热染法的效果比较

探讨痰涂片抗酸染色冷染法、热染法的效果比较摘要】目的:比较痰涂片抗酸染色冷染法、热染法的效果。

方法:采用冷染法和热染法进行抗酸染色,对2种不同的抗酸染色方法进行了比对分析。

结果:同一份痰标本在取痰的部位、痰膜的厚薄、痰膜的大小几乎一致的情况下,冷染法和火焰加热染色法的检测结果两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采用火焰加热染色法进行抗酸染色,只要操作者把握好加热时间和温度,避免火焰加热法易出现的缺点,染色效果与痰片的保存时间均优于冷染法。

【关键词】抗酸染色;冷染法;热染法【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7-0067-02抗酸染色法1882年由埃利希(F.Ehrlich)首创并经F.齐尔(Ziehl)改进而创造出的细菌染色法。

抗酸染色的步骤包括初染、脱色、复染三步,肺结核病人痰标本直接涂片找抗酸杆菌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而抗酸染色法则是其中关键之一[1]。

因此,寻找一种易于控制实验条件和标准化操作的抗酸染色方法非常必要[2]。

我们采用冷染法和热染法进行抗酸染色,对2种不同的抗酸染色方法进行了比对,具体操作方法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留取我院住院的肺结核病人经抗酸加热染色法染色阳性的痰标本,制成标准厚涂片备用。

1.2 抗酸染色试剂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结核菌染色液。

1.3 方法已制备好的阳性痰涂片每10张为一组,共分两组第一组用冷染法:涂片经酒精灯火焰加热固定后,滴加石碳酸复红溶液于各涂片上,不加热静置10min,水洗。

加3%盐酸酒精脱色液,脱色至涂片上看不见红色为止,水洗。

加碱性美蓝复染液,染0.5~1min,水洗,自然干燥后镜检。

第二组用火焰加热法:涂片经酒精灯火焰加热固定后,滴加石碳酸复红溶液于各涂片上,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加热温度出现蒸汽为止,避免干涸静置5min。

加3%盐酸酒精脱色液,脱色至涂片上看不见红色为止,水洗,加碱性美蓝复染液,染0.5~1min,水洗,自然干燥后镜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论坛会员朋友关于痰涂片的解答(by 巴斯德之徒)此帖转自微生物之家论坛,看到对从事微生物工作的朋友很有价值,转过来供医内网的朋友学习一下。

以下是一位来自郑州的微生物之家论坛的会员朋友给我的信件:我做出了如下的回答:希望有类似问题的朋友积极讨论。

目前我们开展痰涂片已经一段时间了,现将一些关于痰涂片的疑问请教巴老师。

1. 关于涂片和染色方法。

我们现在是不洗涤直接涂片染色。

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有时浓痰不好涂匀,染色时不好掌握脱色时间(有时脱色过度,有时脱色不足),有时片上残留有染料结晶,影响读片。

我需要关于不同标本具体涂片方式方面的资料,我只找到一篇四军大的过样豹老师的论文《原始标本涂片检查对微生物检验全过程的导航作用》文中只简单提到涂抹法、压片法等,没有具体阐述。

不知老师有这方面的资料或经验能与我分享吗?您们对于不同标本涂片方法尤其是痰涂片染色方法有什么技巧或经验吗?对于痰涂片最好洗涤后在涂,杂菌少些,便于读片;涂片采用压片法,我在上次的邮件中已经详细叙述,再仔细读读。

关于Gram染色的效果与染料和染色技术都有密切关系,我曾在论坛上发过我的改良染色液及相应的染色法,到论坛搜搜看。

染得好菌落涂片,不一定染得好痰片,后者最考验技术。

2. 关于直接涂片和培养不一致情况。

通过涂片和培养对照,发现有时不一致。

具体表现在:① 涂片不合格(上皮细胞>25/lp,白细胞>或<10/lp),平板上见到大量革兰阴性杆菌(++到+++)和少量革兰阳性球菌或杆菌。

这时是否需要鉴定优势的革兰阴性杆菌?还是报正常菌群?② 痰液稀薄像口水,涂片上几乎未见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均<10/lp)和细菌,平板上见少量阴杆(+)和阴球(多为奈瑟菌+到++)。

直接涂片上无细胞和细菌见于那些情况?如果是口水不是应该有大量上皮和杂菌吗?以上两种情况我们不会接种的,所以也就不存在不符合的说法——既然标本都不合格就没有必要做的,浪费资源,出的结果还等于垃圾。

③ 涂片合格但白细胞内未见细菌,平板上优势菌与涂片上优势菌不一致。

是否需要进一步鉴定?鉴定哪种菌?要在白细胞内找细菌,首先片子必须染好,细菌一般是在中性粒细胞中的,要看到胞浆中的细菌就必须要求染出的片子中的白细胞是被压扁的,这样显得体积大些,便于观察;其次,胞浆和胞核对比度强烈,胞浆着色浅,如果有细菌一目了然;其三,搜寻的部位是白细胞较密集,但互相不重叠挤压,旁边没有细菌球(团块状正常菌群集落)或者上皮细胞,否则粘附现象会很重,可能导致你的判断错误。

如果片子染色很好,胞外也很少有正常菌群,连续看上20~50个视野都没有发现脓细胞胞内有细菌的话,可能该标本是一个经过治疗后采集的痰液,细菌已经被抗生素抑制或杀灭了;抑或是象结核杆菌、肺炎支原体或嗜肺军团菌等导致的,采用Gram 染色是看不到病原体的,必须采用特殊染色法——对于这样的标本,次日培养物是不需要处理的,直接报告阴性即可。

如果你们还做了特殊染色,并发现问题,就可以向临床建议,让他们加做这些特殊病原体的培养,例如结核杆菌培养、肺炎支原体检测等。

④涂片合格并见到白细胞吞噬细菌(一般为G+球菌),可平板上白细胞内吞噬菌不占优势或根本见不到,而涂片上未见细菌(一般为G—杆菌)平板上却有生长(+)。

这种现象可能原因?该怎样报告结果?一定要以读片为准,不要去管它什么优势菌与否,我反复强调,关于优势菌的理论只能用在肠道菌群变化的解释上,不能用于痰培养病原菌的确证上,这个理论用于痰培养根本就是一个错误!你要学会将镜下形态和菌落形态以及菌落涂片形态联系起来的思维方法,要学会正确辨认痰涂片中的有意义细菌和该细菌在培养基的上可能会出现的菌落形态——如果一旦发现,不管量的多少,都要传代分纯。

而有些情况下,见到的细菌你不一定都能培养得出来,例如如果感染菌是一厌氧菌,你采用普通环境培养就肯定不会生长的。

再有就是苛养菌,目前很多医院都是使用的商品化血琼脂,几乎分离不出肺炎球菌的。

巧克力培养基质量也奇差。

看到细菌但分离不出来也就顺理成章了——即使自己做培养基也存在问题,动物血源就是个大问题,山羊血与人血都是不允许做培养基的,因为效果实在太差!对此你们只能加强首代分离培养基的质量控制(血琼脂必须用淋球菌、肺炎球菌、酿脓链球菌进行试验),选一家质量好的使用。

另外就是抗生素的经验性应用也是导致这种改变的原因。

涂片未见细菌而培养生长的情况一般分两种,其一是生长的细菌根本就是定植菌,且量少,涂片时由于受显微镜所见的范围的限制没有被注意到,而接种的量一般都比涂片的量大,长出细菌很正常。

这样的情况一般无需处理;其二就是由于抗生素的经验性应用使得细菌细胞壁缺陷,发生L型变异,形态随之改变,染色特性也发生改变,没有L型菌研究经验的实验人员是无法正确辨认痰片中的L型菌体的,这种情况必须要有相关经验老师的带教才能慢慢形成这种辨认能力。

3. 关于镜检筛选标准。

我们现在涂片镜检筛选标准主要参考下表根据上表在whonet中设置“标本质量”数据段,上表1-3类注明“标本污染可能性大,建议重留”,4-5类注明“标本合格”。

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①上表第6类不太清楚其含义,这样的痰到底算不合格还是合格?有时见到白细胞<10或10-25,且上皮细胞<10或10-25是否算第6类?②白细胞10-25,上皮细胞<25标本算合格还是不合格?③有时白细胞<10而上皮细胞0个,或白细胞10-25而上皮细胞0个是否也为不合格标本?④不知老师哪儿具体怎样报告痰涂片结果的?我基本不用上面这个表!经过这些年的观察,这个表其实根本没有实际意义!我是用更加苛刻的筛选条件进行的:白细胞>25 /HP(高倍镜)且上皮细胞<10/LP(低倍镜)为合格标本;而上皮细胞只要>25/LP就为不合格!不管白细胞多少。

至于我们的痰涂片报告方式我在上海医院感染控制论坛上发过贴的,你去看看吧!4. 关于痰涂片报告。

对于痰标本,我们目前不管是否申请涂片都先直接涂片并发初步报告(报告细胞计数和细菌)。

实践中有些问题。

①若同时发现白细胞内外都有细菌,如白细胞内G+球菌而白细胞外见G-杆菌和G-球菌,是见到啥报啥(白细胞内外细菌都报),还是只报白细胞内吞噬细菌?只报胞内细菌,胞外细菌不管它。

②是否要报细菌油镜下比例?不要报比例,要知道这是痰培养,不是粪便培养,比例没有实际指导意义,报出去还会误导临床。

③若标本合格而白细胞内未见细菌,是否报细菌?没有看见细菌就直接报告“胞内未见细菌”即可,至于胞外有什么也不必报告——这也是为了避免误导临床。

④若标本筛选不合格而平板上某种细菌优势生长,是否需要鉴定(以前遇到过前几次送检标本不合格,平板上见优势G+球菌,最后一次送检标本合格,证实确实G+球菌为病原菌)。

标本不合格就什么也别做,等他们什么时候合格就什么时候再做,虽然如你所说很多时候下行感染菌其实就是上呼吸道中的某些定植菌,但给你一个上呼吸道标本你却没有办法猜测到底众多细菌中哪种会下行导致感染抑或哪种已经下行导致了感染,可能有时候你猜对了,但很多时候就猜错了,而我敢肯定,按经验进行判断,你一定是错的远远大于蒙对的——我们是搞实验工作的科学工作者,不是相命先生,做事必须要有证据。

⑤标本筛选不合格,是否可以报细菌。

我们现在不管标本是否合格都报细胞数量和细菌,标本不合格注明“标本污染可能性大,建议重留”。

我们这里liyil3老师对于不合格标本只报细胞不报细菌,培养报“正常菌群”。

但我怕不报细菌收费无依据(我们现在涂片是收费的),而且如④所述,是否有这种可能:标本被污染,但病原菌仍能优势生长(不管有没有白细胞吞噬现象)或镜检优势菌和平板上优势菌一致?不鉴定是否会漏掉真正病原菌。

按liyil3版主的办法进行,我认为比较妥当。

对于收费,你可能自己没有吃透收费标准里面的精神,并不一定非要查处细菌才能收细菌涂片的钱。

阴性就不能收费了?哪来的强盗逻辑?不合格标本坚决不能做,这是原则性问题,你不能让步,否则一旦口子一开,你以后的工作要想规范起来就会很困难。

至于你所说的可能其实并不是一种“可能”,这种情况原本就存在,有一部分感染病例属于这种情况,但这是没有使用抗生素的严重感染的“模型”式的感染类型,在缺医少药的过去和一些贫困的边远地区,是常见的,但在我国的住院病人(主要是一些二级以上医院才开设微生物室)中作为微生物室人员的我们绝对没有机会看到的,因为属于这些情况的病人大都是一些症状非常典型的由特殊典型病原体导致的感染,诊断和治疗都相对简单,细菌的耐药性也比较经典,多数病原体没有复杂的获得性耐药,只要不是致死性感染,都能在没有病原学诊断的基础上只通过经验性用药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但临床终归是临床,是现实和复杂的,这些你是没有机会见到的,因为这样的感染他们是不会给微生物室送标本的。

其他的标本就都不是这样的情况,需要认真和细致的分析。

而你说的“不鉴定是否会漏掉真正病原菌”的担心其实真正多余的,因为你并不知道你鉴定的细菌是不是真正的病原菌,尤其是在有污染存在的情况下,除了象结核杆菌具有确定的临床意义,和很少的污染几率外,其他细菌存在两种可能,要么是感染,要么就是污染,而且由于定植菌/ 污染菌在种类上远远大于真正的病原菌(这好比在大海中捞针,病原菌就好比是针),不假思索的分离鉴定,可想而知,错误的几率比你碰到真正病原菌的几率是大得多的。

再则,不管是污染、定植还是感染菌,只要你给临床报回去,临床都会当成病原菌,这样的误导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起你偶尔碰对病原菌给临床到来的正面效应是大得多的——所以,你的想法给你到来的后果就是得不偿失!尽管我们的确可能会丢失一些遇到真正病原菌的样本,但我们保证了大多数报告的可靠性,这种牺牲是允许的,也是科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