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古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过松源漆公店》赏析+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过松源漆公店》赏析+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过松源漆公店》赏析+译文过松源漆公店文|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注释]过松源漆公店①文|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②行人错喜欢③。

政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⑤一山拦。

①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这个题目下有六首诗,这是第五首。

松源、漆公店,在今江西弋阳与余江之间。

晨炊,早餐。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南宋诗人。

②[赚(zuàn)得]骗得。

③[错喜欢]空欢喜。

④[政]同“正”。

⑤[放出]这里是把行人放过去的意思。

【译】不要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经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

走入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赏析】第一句“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字幽默风趣。

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

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面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

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

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放”一“拦”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七年级下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古诗词赏析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古诗词赏析积累盐城市盐都区马沟中学高爱勇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⒈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⒉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f3、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5.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6、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深幽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

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7、诗的颔联后来衍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它隐含了什么哲理?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或隐喻了人的品性高洁,情趣高雅,心志淡泊。

8、“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写出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二、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好在何处?既有实写,又有虚写,“坼”、“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晚春》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晚春》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晚春
[唐] 韩愈
草c ǎo 树sh ù知zh ī春ch ūn 不b ù久ji ǔ归ɡu ī,百b ǎi 般b ān 红h ón ɡ紫z ǐ斗d òu 芳f ān ɡ菲f ēi 。

杨y án ɡ花hu ā榆y ú荚ji á无w ú才c ái 思s ī,惟w éi 解ji ě漫m àn 天ti ān 作zu ò雪xu ě飞f ēi 。

诗词注释:
1、题原作“春暮”,据《全唐诗》改。

2、树:原作“木”,据《全唐诗》改。

春不久归:说春天即将结束。

3、芳菲:形容花草的芬芳、茂盛。

刘禹锡《春日书怀》:“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


4、榆荚:榆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

俗呼“榆钱”,随风飘落。

此句是说扬花、榆荚都开不出潦亮的花来
5、惟解:只知道之意。

诗词赏析: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

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七下古诗词鉴赏

七下古诗词鉴赏

七下古诗词鉴赏(一)《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二)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十三首)一、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此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三、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双袖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夸张。

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例: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情节,别出心裁,体现了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约客》赏析+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约客》赏析+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约客》赏析+译文
约客
文|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
约客①
文|赵师秀
黄梅时节②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③。

①选自《清苑斋集》。

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

②[黄梅时节]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即梅雨季节。

③[灯花]灯芯燃烧后结成的花状物。

【译】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到处是青蛙(的叫声)。

约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棋盘,(等着客人)看到落下的灯花。

【赏析】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雨”“池塘”“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

后两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客人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诗人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敲棋声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诗人约客未至的怅惘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歌大意:往前不见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没有穷尽(而人生短暂),不禁独自伤心而落泪。

2.内容概括:前两句怀古,后两句伤今。

具体看来,前两句写时间之绵长,第三句写空间之无垠,第四句写自身感叹。

3.思想感情: (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面对茫茫天宇,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表达了①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凉和孤独。

②对赏贤任能的明君的渴盼。

③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苦闷。

4.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运用对比,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

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体现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中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

融理入情,表达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凉与孤独。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歌大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

山南和山北将天色分割为一明一暗。

层出不穷的的云气使我心胸为之荡漾,睁大眼睛,归鸟进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锋,放眼俯视,众多的山峰显得矮小了。

2.思想感情:①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雄伟气势的喜爱与赞美。

②表达了诗人对登山的渴望和登顶的决心。

③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切的雄心和气概。

④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①首联远望泰山连绵不断的山势。

②领联近望所见秦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③颈联写凝望之景:云气与归鸟。

④尾联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能激起读者的共鸣?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项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古诗词赏析积累三、蝉唐朝虞世南1.“饮清露”象征着什么?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2.后两句隐喻的深层意义是什么?答: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品行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3、“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四、孤雁唐朝杜甫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

上面这首诗,其"诗眼"是"孤"。

2.诗歌的抒情主人翁往往是自己。

这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都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情。

3.诗中"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析。

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

4、诗人以雁自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作者写孤雁自比,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七、卜算子•咏梅1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

2分析本诗中梅花的形象。

答:毛泽东笔下的梅花的形象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

3毛泽东、陆游的这两首同名词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答:“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阖,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4、作者歌颂梅花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D )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5、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卜算子•咏梅宋朝陆游1.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抒发了作者孤傲清高之情。

2.分析本诗中梅花的形象。

答: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

3.毛泽东、陆游的这两首同名词都写出了梅花的哪些共同特征?答:(1)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

(2)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

(3)赞颂了梅花崇高的品格。

(3)作者以梅花自比。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

5、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而梅花那种寂寞凄凉,屡受摧残的遭遇,也正是陆游政治上备受排挤的写照。

作者在此诗中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他苦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八、《木兰诗》⒈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⒉写边塞夜景表现军旅的苦寒生活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⒊写战争的激烈悲壮的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5.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6.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7.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九、《观刈麦》唐朝白居易⒈表明全家人艰辛劳动的诗句: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⒉表明劳作艰辛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十、《破阵子》宋朝辛弃疾⒈写主帅军中生活的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⒉侧面表现抗金将士英雄气概的诗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⒊表达恢复中原大业,建立不朽功名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的诗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4、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抒发无尽感叹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5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6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7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8、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追忆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表现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十一、《使至塞上》唐朝王维⒈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⒉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⒊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激愤和抑郁的内心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写出《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是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全诗紧扣题目,叙述描绘了哪三层意思?示例:出使路线、沿途风光、最新消息。

7、试体会“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诗人以征蓬与归雁自比,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的情感,抒发了自己身世浮沉之感和思乡之情。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示例:示例:大漠无垠,一缕狼烟冲天而起,直上云霄;远处的黄河如绵长的锦带,映衬着西沉的夕阳。

9、古诗讲求炼字,请你说说“直”“圆”的妙处。

示例:“直”状孤烟之高,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写出了狼烟直上云霄的气势;“圆”,状落日之低,给人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

这两个字准确而又生动,烘托出大漠雄奇壮丽的景象。

10、诗中用典的诗句是那句,这用典的好处。

示例:“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途中得知军情,语透英豪,显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十二、《黄鹤楼》唐朝崔颢⒈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诗人从怀古的,带有惆怅的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赏析颈联: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

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7.“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

“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

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8.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十三、《归田园居》晋陶渊明(重点)⒈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⒉写辛勤劳动的心情和感受的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⒊本诗的点睛之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⒋反映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句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⒌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没有改变的句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⒍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7.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8.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厌弃。

9.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