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概念及内涵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标准

精神病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疾病以及引发心理疾病行为 学科, 主要研究各种心理疾病起因、发展、症状以及治疗。 精神病理学对心理健康概念研究主要是从生物医学和社会学 角度来研究。
心理正常
心理异常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普通心理 严重心理 神经症性心
问题
问题
理问题
神经症 重性精 神病
人格障 碍
l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协调时,我们心理将会处于健康状 态,当三者处于失衡状态时,心理健康将会受到影响,可能会 出现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标准
10
10/39
心理健康概念和内涵
人本主义学派心理健康观——强调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每个人潜能都是无限, 都有一个与生俱来指向完成、实现、维持和增加趋势。 在这种自我实现倾向驱使下, 我们变得愈加独立自主、 愈加独特、更富社会责任感, 成为机能健全人。
25
25/39
人格健康
心理健康标准
Ø定义: 人格是人类心理特征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 稳定结构,人格在不一样时间、地点都影响着人内隐或者 外显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标准
23
23/39
心理健康标准
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反应, 是 以个体需要为中介。从个人心剪发展角度看, 健康情绪状 态是基于个人已经发展出一个情绪整合能力, 即个人会把 自己看成一个含有各种情绪完整个体。健康情绪状态并不 是排斥消极情绪, 而是正视和接纳自己消极情绪。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标准
7
7/39
健康概念和内涵
延伸阅读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是利专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探讨和处理相关保持或促进
健康的概念及内涵

健康的概念及内涵健康是一个普遍关注的话题,它不仅涉及到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健康并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它的概念还囊括了许多其他方面。
本文将探讨健康的概念及内涵,并对如何保持健康提供一些建议。
1. 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
它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健康。
身体健康是指身体各系统的正常功能和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方面的平衡和稳定,包括自我感觉良好、具有积极的心态和适应能力。
社会健康是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包括人际关系的良好、社交能力的强化等。
2. 健康的内涵健康不仅仅是无疾病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全面的身心健康。
身体健康包括身体机能的正常,如良好的代谢、免疫系统的健康等。
心理健康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情感的稳定和调节等。
社会健康包括积极的社交关系、健康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参与等。
健康的内涵还可以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来理解。
对于个体来说,健康应该是一个全面的概念,注重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健康;对于社会来说,健康也包括社会公平、环境卫生等方面。
3. 保持健康的建议为了保持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重视健康教育。
提高个人和社会对健康的认识,了解如何保持健康,是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基础。
其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包括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此外,人们还应该避免暴饮暴食、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和长时间久坐等不良习惯。
最后,保持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着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总结起来,健康是一个关于身体、心理和社会的综合概念。
我们应该积极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针对各个方面采取措施,保持全面的身心健康。
除了个人的努力,社会和政府也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和条件。
+2200字完成。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第一章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教学目标:1、理解健康的含义;2、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3、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4、理解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5、掌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途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一、健康的含义*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没有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态。
*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行为等因素方面分析,不仅要看他有没有身体上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他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健康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1、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
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
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2、心理健康的含义*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3、心理健康三条基本原则●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的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
●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
新时代健康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新时代健康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新时代健康文化是指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关于健康的观念、价
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身体健康、心理
健康、社会健康和环境健康等内容。
首先,新时代健康文化的内涵包括了对健康的全面理解。
这不
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了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
身体健康是指
个体身体机能的健康状态,心理健康则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和情感
健康,社会健康则强调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同时,新时代健康文化还强调了环境健康,即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健康
的影响。
其次,新时代健康文化还包括了健康观念和价值观的转变。
传
统观念中,健康往往被理解为不生病即为健康,而在新时代,人们
对健康的认知逐渐向全面、积极的方向转变,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注重健康的维护和提升。
健康不再是单一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平
衡的过程,需要个体在生活中进行积极的健康行为。
此外,新时代健康文化还涉及到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和健康管理
能力不断增强,健康教育成为了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健康促
进则是通过政策、环境和行为等多种途径,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
水平,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素养。
总的来说,新时代健康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仅关
注个体的健康状况,还包括了对健康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
全面转变,以及社会层面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健康的新理解和新要求,也为个体和社会的健康
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体育文化与健康

体质的变化
体质是人的生命 活动和劳动能力的物 质基础,在其形成、 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表现出从最佳功能状 态到严重疾病和功能 障碍等各种不同阶段 的体质水平。
体质的变化
男32岁、女28岁时达到高峰,随后随年 龄的增长而下降、衰退。过了这个年龄 之后,体质水平就一路下滑,在这个期 间我们身体出现的很多健康状况都跟体 质有关,女49岁、男56岁以后是健康的 高危期。
医疗卫生
8 分
15 分 遗传因素
健 100分 康
15 分
社会 因素
7分
气候 10分
行为生活方式
60 分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民族、 文化、社会、经济、风俗、规范、特 别是家庭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 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生活方式疾病
人们生活的周围环境条件、个人卫生习惯 和嗜好、是否经常进行体育活动、日常饮食是否 合理、以及个人的性格心理特征等等这些可以由 人们自己进行抉择或改变的行为,往往和心脏病、 癌症等严重疾病的发生与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 系。因此这些疾病又被称为 “生活方式疾病”。
为、感知觉、个性、性格、意志等方面。
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各种生活紧张事件的适应能力,对疾病和其他 有碍健康的不良应激原的抵抗能力等。
理想体质——是指良好的人 体质量,是在遗传的基础上, 经过后天的努力塑造所能达 到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心理、智力和对外界环境适 应的整体良好状态。
体育文化与健康之
健康的内涵:
早期的健康概念:远离疾病和身 体虚弱病症的一种身体状态。
WHO的健康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 1948年)
健康定义及标准

健康定义及标准健康,是指人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的综合表现。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身体健康,还具备正常的心理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那么,如何定义健康的标准呢?在不同的领域和角度下,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健康标准和定义。
一、生理健康标准生理健康是指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正常状态,以及体内代谢的平衡状态。
衡量生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身体功能: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健康的基础,例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
2. 身体指标:身体各项指标的测量和评估,如血压、体温、心率、体重指数(BMI)等。
3. 疾病和疼痛:健康的人应该没有严重的疾病和长期的疼痛,能够忍受正常范围内的运动和活动。
二、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是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正常表现。
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定义:1. 心理状态:积极乐观、情绪稳定、充满自信,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具备调节和适应的能力。
2. 心理问题:没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3. 心理需求: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如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和自我实现。
三、社会健康标准社会健康是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与适应。
一个社会健康的人,不仅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还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角色。
1. 社会关系:积极融入社交网络,与他人建立互信、尊重和支持的良好关系。
2. 社交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场合。
3. 社会责任:承担个体在家庭、社区和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具备良好的社会伦理和道德意识。
总之,健康的定义及标准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各个层面。
只有在这些维度上保持良好的状态和平衡,个体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状态。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关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以实现全面的健康发展。
健康的基本概念及其本质内涵

健康的基本概念及其本质内涵健康,是人类追求的一种基本价值和目标。
它是指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处于正常状态,能够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以及积极、全面地参与社会生活。
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健康状况,还包括心理的平衡和社会的适应。
1. 健康的综合概念健康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进行理解和定义。
一般来说,健康可以分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
1.1 生理健康生理健康是指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功能状态,包括身体运动功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等。
它表征着身体的正常生理状况,是基本的健康状态。
1.2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平衡状态。
它不仅仅涉及到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表达,还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感知和互动。
心理健康有助于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和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1.3 社会健康社会健康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和群体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和状态。
它包括了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以及以合理方式参与社会活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社会健康能够增强个体的社交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 健康的本质内涵健康的本质内涵体现了健康概念的深度和宽度。
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人身体和精神的良好状态,还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状况。
2.1 身体的良好状态健康的本质内涵首先体现在个体身体的良好状态。
这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转,以及维持正常体重、饮食和运动的习惯。
身体的良好状态是健康的基础,它给个体带来了积极的生活体验和能量。
2.2 心理的平衡和稳定健康的本质内涵还体现在个体心理的平衡和稳定。
这意味着个体能够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以及具备应对困难和逆境的能力。
心理的平衡和稳定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2.3 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健康的本质内涵还体现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一个健康的个体不仅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还注重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个体的健康状况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健康的个体能够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一、什么是健康健康一词,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的看法多限于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躯体发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而很少考虑心理方面的健康。
例如,《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对健康的解释为:“(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把健康界定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全面、不完整的。
人既是一个生物性的个体,也是一个社会性的个体。
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
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
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
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的概念及内涵
健康是金,是生命的基础,是事业的前提,拥有了健康就拥有一切,失去健康就一无所有。
犍康面前人人等,健康知识人人需要。
遵循健康规律,人们才能一生健康平安,幸福美满。
望人们能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行为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动方式。
健康的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这十六个字是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世界预防医学的最新成果提出的“维多利亚宣言”,它能使高血压藏少55%,脑卒中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三分之一,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
保健常识
1、如何做好心理保健?热爱生活、性格开朗,乐观、保持情绪稳定,正确处理好社会各种人际关系。
2、个人应养成哪些良好卫生习惯?“四勤”:勤洗手剪指甲;勤洗头理发;勤洗澡换衣;勤刷牙漱口,“两做到”:洗脸做到一人一巾一盆,刷牙做到一人一刷一缸。
“五不”:不吃不洁十五;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属;不吸烟;不喝酒。
3、怎样预防食物中毒?(1)食糖要煮熟烧透,冷盘菜要洗净消毒;(2)不吃腐败变质食物;(3)不吃被农药污染食物;(4)不吃病死禽畜肉;(5)切生熟食品刀、菜板要分开;(6)冰箱要保持清洁。
食品不可存放过久。
怎样科学摄取营养?
现在营养学流行通俗简便的两句话,“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
“一”指每日一杯牛奶或一杯酸奶。
“二”指每餐二两粮食。
“三”指每日三份蛋白中国菜,每份指肉类二两(瘦猪牛羊肉,或鸡鸭肉或鱼虾)或豆制品二两或鸡
蛋一个,“四”指四句话,有粗有细(粗细粮搭配),不咸不甜,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五”指每日吃500克蔬菜和水果,保持身体处于弱碱性,中国菜有助于防病防癌。
“红”指西红柿,红葡萄酒(100毫升以内)等。
“黄”指南瓜,胡萝卜,黄豆、玉米等。
“绿”指绿茶、深绿色蔬菜等。
“白”指燕麦、茭白、白萝卜等。
“黑”指香菇、黑木耳、黑芝麻等。
实际是指食物品种应多样,每天至少应在lO种以上,最好天天换花样中国菜2,利于营养互补“要”三远三近”,远离三白(白糖、盐、动物油),近三黑(黑木耳、黑芝麻·香菇类)。
从营养价值看,四条腿(猪牛羊)不如两条腿(鸡鸭),两条腿不如没有腿(鱼类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物
世界十大垃圾食物是我们肥胖的罪魁祸首,也是造成健康问题的重大因素,为了健康与身材
请大家远离垃圾食品。
一、油炸类食品
1、导致心血管疾病元凶( 油炸淀粉)
2、含致癌物质
3、破坏维生素,使蛋白质变性
二、腌制类食品
1、导致高血压,肾负担过重,导致鼻咽癌
2、影响粘膜系统(对肠胃有害)
3、易得溃疡和发炎
三、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等)
1、含三大致癌物质之一:亚硝酸盐(防腐和显色作用)
2、含大量防腐剂(加重肝脏负担)
四、饼干类食品(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
1、食用香精和色素过多(对肝脏功能造成负担)
2、严重破坏维生素
3、热量过多、营养成分低
五、汽水可乐类食品
1,含磷酸、碳酸,会带走体内大量的钙
2、含糖量过高,喝后有饱胀感,影响正餐
六、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
1、盐分过高,含防腐剂、香精(损肝)
2、只有热量,没有营养
七、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
1、破坏维生素,使蛋白质变性
2、热量过多,营养成分低
八、话梅蜜饯类食品(果脯)
1、含三大致癌物质之一:亚硝酸盐(防腐和显色作用)
2、盐分过高,含防腐剂、香精(损肝)
九、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冰棒和各种雪糕)
1、含奶油极易引起肥胖
2、含糖量过高影响正餐
十、烧烤类食品
1、含大量“三苯四丙吡”(三大致癌物质之首)
2、1只烤鸡腿=60支烟毒性
3、导致蛋白质炭化变性(加重肾脏、肝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