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拌种防治小麦病虫害试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拌种防治小麦病虫害试验研

摘要进行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拌种防治小麦病虫害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剂量下,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混合拌种后对小麦出苗没有影响,各药剂处理区植株生长正常,无明显药害症状,施药区出苗率与空白对照相似,株高较空白对照略矮,叶色正常。随使用剂量增加,对地下害虫的防效和保苗效果也随之提高;对白粉病、锈病有抑制作用,对黑穗病、纹枯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各药剂处理区较空白对照区均表现出一定程度增产,完全可以在药剂拌种领域开发应用。

关键词30%戊唑醇悬浮剂;35%吡虫啉悬浮剂;小麦病虫害;拌种

受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笔者对该公司生产的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进行拌小麦种防治病害(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及虫害(蚜虫、蛴螬、蝼蛄)试验,旨在验证其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其在小麦拌种方面的推广应用价值。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点选择在冈东镇运河村2组一农户承包田中,前茬为山芋。山芋收获后机旋耕,整田,人工条播,小麦品种为淮麦21。土壤为砂壤土,肥力中等。试验区播种后至成熟未用任何药剂。

1.2试验药剂

30%戊唑醇悬浮剂、35%吡虫啉悬浮剂、600 g/L吡虫啉悬浮剂、立克秀(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以上药剂均由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即用30%戊唑醇悬浮剂0.5 mL加35%吡虫啉悬浮剂10 mL 拌10 kg小麦种(A)、用30%戊唑醇悬浮剂1 mL加35%吡虫啉悬浮剂20 mL拌10 kg小麦种(B)、用30%戊唑醇悬浮剂1.5 mL加35%吡虫啉悬浮剂30 mL拌10 kg小麦种(C)、用600 g/L吡虫啉悬浮剂10 mL加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5 mL拌10 kg小麦种(D)、以不用药剂拌种作对照(CK)。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小区面积40 m2。

1.4试验过程

2009年10月25日播种。按试验要求进行整田,划分小区,小区间隔为40 cm;再按5 kg的种药比例进行配药拌种,每个处理药剂对水250 mL拌麦种5 kg,用微量喷雾器边喷边拌。拌药后晾干表面水分再称重,然后按拌药前后种子重量的不同进行折算,称取各小区的实际用种量(播种量225 kg/hm2)。每小区播12行,行距25 cm左右,每行用种75 g。

1.5调查内容及方法

具体如下:①地下害虫防效调查。播种前一天(2009年10月24日)调查基数,采用5点取样,每点1 m2;苗后1个月(12月3日)各小区调查残留虫量,方法相同,计算防治效果[1-2]。②出苗情况调查。11月10日,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0.5 m行长的播种总粒数、出苗数,计算出苗率。12月3日调查保苗效果,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100株,调查被害苗数,计算被害率和防效。

③苗期蚜虫调查。2010年3月25日,苗期蚜虫盛发期进行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0株,调查每株蚜虫数量,计算百株蚜量和防效。④穗蚜防效调查。于2010年5月20日小麦灌浆至乳熟期,穗蚜发生高峰期进行,采用5点取样,每点调查20株,调查每株蚜虫数量,计算百穗蚜量和防效[3-4]。⑤白粉病、叶锈病防效调查。4月20日小麦白粉病、叶锈病发病高峰期进行,采用5点取样,每点调查50片叶发病情况,分级标准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执行,计算病情指数与防治效果。⑥黑穗病、纹枯病防效调查。5月20日分别对黑穗病、纹枯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黑穗病采用5点取样,每点调查100穗,计算病株率与防治效果;纹枯病采用5点取样,每点调查50株,病级6级,计算病株率、病情指数与防治效果[5-6]。

2结果与分析

2.1地下害虫防效及保苗效果

对地下害虫的防效和保苗效果随吡虫啉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处理B、C、D 的保苗效果基本相同,没有明显差异(表1)。

2.2出苗影响

5个处理出苗率都在90%以上,说明吡虫啉、戊唑醇在试验剂量下拌种对种子出苗没有影响(表2)。

2.3蚜虫防效

对苗期蚜虫、穗蚜防效进行调查,各处理的防效基本接近,没有显著区别(表3)。

2.4白粉病、叶锈病防效

据试验来看,用高剂量拌种对白粉病、叶锈病防效仅有30%左右的防治效果(表4)。

2.5黑穗病、纹枯病防效

试验区黑穗病病穗率普遍较低,仅见零星病穗,所测数据可能存在局限性。对纹枯病,处理B、C、D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处理C、D效果相当,达60%左右(表5)。

2.6增产效果

处理A、B、C、D均较CK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产,其中处理C理论产量最高,为6 445.06 kg/hm2,较CK增产15.73%;处理D位列第2,理论产量为6 400.80 kg/hm2,较CK增产14.93%;处理B、A分别位列第3、4位,分别较CK增产13.51%、11.38%(表6)。

3结论与讨论

(1)在试验剂量下,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混合拌种后对小麦出苗没有影响,各药剂处理区植株生长正常,无明显药害症状,施药区出苗率与空白对照相似,株高较空白对照略矮,叶色正常。

(2)随使用剂量增加,对地下害虫的防效和保苗效果也随之提高,与对照药剂(600 g/L毗虫啉悬浮剂10 mL+60 g/L戊唑醇悬浮剂5 mL)的防治效果、保苗效果没有差异,生产上可以推广应用。对蚜虫而言,苗期蚜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达60%以上,穗蚜防效显著降低,最好的防效仅为37.07%。

(3)据观察,药剂拌种区对白粉病、锈病有抑制作用,田间见病略迟于空白对照区。调查数据显示,2个大剂量区防效在30%在右。

(4)采用戊唑醇、吡虫啉拌种,对黑穗病、纹枯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效果较好。对照药剂(600 g/L吡虫啉悬浮剂10 mL+60 g/L戊唑醇悬浮剂5 mL),对黑穗病的防效虽为100%,但有偶然性。对纹枯病的防效随用量增加而提高。

(5)各药剂处理区较空白对照区均表现出一定程度增产,增产幅度为11.38%~15.73%。增产原因主要是空白对照区纹枯病重,4级以上病株多,使有效穗数下降。

综上所述,江苏克胜集团生产的戊唑醇和吡虫啉与对照药剂的质量和效果相同,可以在药剂拌种领域进一步开发应用。

4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