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分析题目名词解释
食品检验分析题目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感观分析:通过人的感觉—味觉、嗅觉、视觉、触觉;对食品的质量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也就是通过眼观、鼻嗅、口尝、手触等方式;对食品的色、香、味、体进行综合性鉴别分析;最后以文字、符号或数据形式作出评判..2.酸价:中和1 g 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 mg..3.碘价:碘值100 g 油脂所吸收的氯化碘或溴化碘换算成碘的质量 g..4:过氧化值:滴定1g油脂所需用 0.002 mol/L Na2S2O3标准溶液的体积mL..5.皂化价:中和1g油脂中的全部脂肪酸游离+结合的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6.灰分的概念:食品的组成十分复杂;除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外;还含有较丰富的无机成分..当这些组分经高温灼烧时;将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最后有机成分挥发逸散;而无机成分主要是无机盐氧化物则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称为灰分..灰分是表示食品中无机成分总量的一项指标..7.总酸度: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包括在测定前已离解成 H+ 的酸的浓度游离态;也包括未离解的酸的浓度结合态、酸式盐..其大小可借助标准碱液滴定来求取;故又称可滴定酸度..8.有效酸度:指被测溶液中H+ 的浓度..反映的是已离解的酸的浓度;常用pH值表示..其大小由pH计测定..9.挥发酸:指食品中易挥发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醋酸、丁酸等低碳链的直链脂肪酸;其大小可以通过蒸馏法分离;再借标准碱液来滴定..10.牛乳酸度:①外表酸度:指刚挤出来的新鲜牛乳本身所具有的酸度..是由酪蛋白、白蛋白、柠檬酸、磷酸和二氧化碳所引起的..②真实酸度:指牛乳在放置过程中;在乳酸菌作用下使乳糖发酵产生了乳酸而升高的那部分酸度..11.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农药在某农产品、食品、饲料中的最高法定允许残留浓度..是指优良农业操作规范GAP下使用农药时;可能在食物中产生的最高残留浓度..12.兽药休药期:指畜禽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产品乳、蛋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13.辐照视食品的概念:是指为了达到某种实用目的;如保藏、杀菌、抑芽、灭菌等;按辐射工艺规范规定的要求;经过一定剂量电离辐照处理过的食品..14.转基因食品的概念: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获得的外援源基因导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将其加工生产的食品..1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异称为误差 Er=测量值-真实值16.准确度:指实验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相符合的程度、常用误差衡量..17.精确度:是指相同条件下;n次重复测定结果的相互符合程度..常用偏差表示..18.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VIP专享]食品分析(名词解释加简答)
![[VIP专享]食品分析(名词解释加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991030babcd126fff6050b32.png)
名词解释:1、四分法:将原始样品混合均匀后堆积在清洁的玻璃板上,压平厚度在3cm以下圆形料堆,在上划“十”字线,将样品分成4份,取对角线的2份混合,在如上分成为4份,再去对角4分,再取对角2份。
如此操作下去直至取得所需数量为止。
2、绿色食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
3、自由水(游离水):是靠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的吸附水。
如润湿水分、渗透水分、毛细管水分等,此类水分和组织结合松散,容易用干燥法从食品中分离出去。
4、总酸度: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
包括在测定前已离解成H+的酸的浓度(游离态),也包括未解离的酸的浓度(结合态、酸式盐)。
其大小借助标准碱液滴定来求取,故又称可滴定酸度。
5、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6、空白实验:指除不加样品外,采用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试剂和用量(滴定法中标准滴定液的用量除外),进行平行操作所得的结果。
用于扣除样品中试剂本底和计算检验方法的检出限。
7、有机食品:指来自于有机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
8、挥发酸:指食品中易挥发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丁酸等低碳来链的直链脂肪酸,其大小可以通过蒸馏法分离,再借标准碱液来滴定。
挥发酸包括游离的和结合的两部分。
9、粗纤维: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少量含N物。
集中存在于谷类的麸、糠、秸秆、果蔬的表皮等处。
对稀酸、稀碱难溶,人体不能消化利用的部分。
10、食品分析:是专门研究各种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11、无公害产品:指场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过认证合格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食品分析(名词解释加简答)

名词解释:1、四分法:将原始样品混合均匀后堆积在清洁的玻璃板上,压平厚度在3cm 以下圆形料堆,在上划“十”字线,将样品分成 4 份,取对角线的 2 份混合,在如上分成为 4 份,再去对角 4 分,再取对角 2 份。
如此操作下去直至取得所需数量为止。
2、绿色食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
3、自由水(游离水):是靠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的吸附水。
如润湿水分、渗透水分、毛细管水分等,此类水分和组织结合松散,容易用干燥法从食品中分离出去。
4、总酸度: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
包括在测定前已离解成 H+的酸的浓度(游离态),也包括未解离的酸的浓度(结合态、酸式盐)。
其大小借助标准碱液滴定来求取,故又称可滴定酸度。
5、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6、空白实验:指除不加样品外,采用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试剂和用量(滴定法中标准滴定液的用量除外),进行平行操作所得的结果。
用于扣除样品中试剂本底和计算检验方法的检出限。
7、有机食品:指来自于有机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
8、挥发酸:指食品中易挥发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丁酸等低碳来链的直链脂肪酸,其大小可以通过蒸馏法分离,再借标准碱液来滴定。
挥发酸包括游离的和结合的两部分。
9、粗纤维: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少量含 N 物。
集中存在于谷类的麸、糠、秸秆、果蔬的表皮等处。
对稀酸、稀碱难溶,人体不能消化利用的部分。
10、食品分析:是专门研究各种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11、无公害产品:指场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过认证合格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食品分析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发色剂:能与肉和肉制品中呈色物质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中不致分解、破坏,呈现良好色泽的物质。
着色剂:赋予食品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也称食用色素。
漂白剂:能够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褪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
脱色剂:?采样:从大量的分析对象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样品作为分析材料的工作。
精密度:多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代表测定方法的稳定性、重现性。
准确度: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反映测定方法的可靠性。
检样:由分析对象大批物料的各个部分采集的少量物料。
原始样品:许多份检样综合在一起的样品。
总酸: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大小可用标准碱滴定。
有效酸度:食品中成离子状态的氢离子的浓度,大小用酸度计来测定。
总灰分(粗灰分):食品经高温灼烧后所残留的无机物质。
干法灰化:湿法灰化:?相对密度:在某一温度下物质的质量与同体积某一温度下水的质量之比。
折光法:通过测量物质的折射率来鉴别物质组成,确定物质的纯度、浓度及判断物质品质的分析方法。
旋光法:用旋光仪测量光性物质的旋光度一确定其含量的分析方法。
结合脂:食品中脂肪与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形成结合态。
游离脂:食品中脂类以游离形式存在。
粗纤维:食品中难溶于稀酸稀碱,不易被消化的成分,不包含所有纤维质,主要包括纤维素和木质素。
过氧化值:1kg样品中的活性氧含量,以过氧化物物质的量表示,反应油脂氧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酸价: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其高低表示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多少。
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有生理毒性,食用后会引起不良反应,损害机体健康的物质。
食品分析名词解析

《食品分析》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原始样品:将许多分检样综合在一起采样:从大量的分析对象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为分析材料(分析样品)平均样品:将原始样品按照规定方法经混合均匀折射率:物质重要的物理常数之一旋光度:偏振光通过光学活性物质的溶液时,其振动平面所旋转的角度酸价: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 碘价:100g油脂所吸收的氯化碘或溴化碘算为碘的质量(g) 相对密度:物质的质量与同体积同温度纯水的质量之比,用d表示旋光法:利用旋光仪测定光化学活性物质的旋光度以确定其含量的方法干燥法: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将样品加热干燥,蒸发以排除其中的水分并根据样品前后失重来计算水分的含量的方法水分活度:溶液中水的逸度f与纯水逸度f o之比值A w 总灰分 :组分经高温灼烧时,最后有机成分挥发逸散,残留下来无机成分固有酸度:又叫外表酸度,刚挤出来的新鲜牛乳本身所具有的酸度有效酸度:被测溶液中H+的活度总酸度;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膳食纤维:食品中不能被人体消化酶所消化的多糖类和木质类的总和粗蛋白:通过测定样品中的总氮量再乘以相应的蛋白系数而求出蛋白质的含量食品添加剂:为改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因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漂白剂:可使食品中的有色物质经化学作用分解转变为无色物质或使其褪色的食品添加剂,有还原型漂白剂和氧化型漂白剂两类。
有毒元素:机体少量摄入后能与机体组织作用,
破坏正常生理机能,导致机体暂时或长期的病理改变甚至及危及生命的元素。
食品分析试卷及答案

食品分析试卷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绝对误差:一个近似数与它准确数的差的绝对值。
2.水蒸气蒸馏:将水和与水互不相溶的液体一起蒸馏,称为水蒸汽蒸馏。
水蒸汽蒸馏是用水蒸汽来加热混合液体。
3.皂化法:利用油脂与NaOH(KOH)反应生溶于水的化合物,经水洗除去。
用于碱稳定的化合物,如农药(如艾氏剂、狄氏剂)。
如在测定肉、鱼、禽类及其熏制品中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3,4-苯并芘时,可于样品中加入KOH,回流皂化2~3h,以除去样品中脂肪。
4.水分活度:溶液中水的逸度与纯水逸度之比。
5.灰分:高温灼烧后的无机残留物叫灰分。
6.无效碳水化合物:指凡人们的消化系统或消化系统中的细菌不能加以消化、分解而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物质。
7.粗蛋白:以凯氏定氮法测定总氮量,乘以蛋白质的换算系数即蛋白质含量。
此法测得蛋白质包括非蛋白质的含氮部分。
8.凯氏定氮法:蛋白质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生成硫酸铵,经碱化蒸馏使氨分离,用硼酸吸收后,再用标准硫酸或盐酸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即蛋白质含量。
9.总酸度:包括未离解的酸的浓度和已离解的酸的浓度。
10.相似相溶原理:“相似”是指溶质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相溶”是指溶质与溶剂彼此互溶。
二、选择题:(单选题)1. 对样品进行理化检验时,采集样品必须有( C )。
A、随机性B、典型性C、代表性D、适时性2.在滴定分析中出现的下列哪种情况能够导致系统误差( C )。
A.滴定管读数读错B.试样未搅匀C.所用试剂含有被测组分D.滴定管漏液3.对定量分析的测定结果误差要求( C )。
A.等于0 B.越小越好C.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D.略小于允许误差4.下列属于商业部行业推荐标准的是( A )。
A.SB/TB.QBC.GBD.DB5.下列关于精密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 .精密度就是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相互接近程度B .精密度的高低用偏差还衡量C.精密度高的测定结果,其准确率亦高D.精密度表示测定结果的重现6.常压干燥法测定面包中水分含量时,选用干燥温度为( A )。
(完整版)食品分析名词解释

1、旋光法:应用旋光仪测量旋光性物质的旋光度以确定其含量的分析方法。
2、旋光度:偏振光通过光学活性物质的溶液时,其振动平面说旋转的角度,用a表示。
3、光学活性物质:分子结构中有不对称C 原子,能把偏振光的偏振面旋转一定角度的物质。
4、运动黏度:也叫动态黏度,是指在相同的温度下,液体的绝对黏度与其密度的比值,m2 /S5、绝对黏度:也叫动力黏度,是液体以1cm/s的流速流动时,在每1c m?液面上所需切向力的大小 ,Pa - s。
6、限量元素:在食品卫生要求中有一定限制规定的元素,包括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和那些有害元素。
7、T检验:用以比较一个平均值与标准值之间或两个平均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8、F检验:是通过计算两组数据的方差之比来检验两组数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9、回收率:在未知量的样品中加入标准物质称为加标样品,同时测定未知量样品和加标样品,所加入的标准物质的量的变化值称为回收率。
P=(X1-X2)/m *100% (X1 ——加标样品测定值;X0――试样本底测定值;m加入标准物质的质量;10的负6级回收率在90%以上,10的负9级在80%,大多为70%,最低不能小于70%)10、酸价:中和1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11、过氧化值:每千克油脂能氧化碘离子的毫克当量数。
12、碘价:每100g油脂所吸收的的氯化碘或溴化碘换算为碘后的克数。
13、羰基价:用羰基价来评价油脂中氧化物的含量和酸败程度。
14 、相对密度:15、精密度:是指多次重复测定某一样品时,所得测定值的离散程度。
(它代表测定方法的稳定性和重现性,精密度的高低用偏差来衡量;准确度高的方法精密度必然高,而精密度高的方法准确度未必高。
)16、准确度:一定条件下,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通常用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表示。
反应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准确度的高低可以用误差或回收率来表示,误差越小或回收率越大则准确度越高)17、系统误差:是指由固定的原因造成的,在测定过程中按一定的规律反复出现,有一定的方向性的误差。
食品分析名词解释

.1.采样:从大量的分析对象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为分析材料(分析样品),这项工作叫采样。
2.检样:由组批或货批中所抽取的样品称为检样。
3.原始样品:将许多份检样综合在一起称为原始样品4.平均样品:将原始样品按照规定方法经混合平均,均匀地分出一部分,称为平均样品。
(已考过)5.有机物破坏法:用于食品中无机盐或金属离子的测定。
在高温或强烈氧化条件下,使食品中有机物质分解,并在加热过程中成气态而散逸掉。
6.硫酸磺化法:用浓硫酸处理样品提取液,使脂肪磺化,形成可溶于硫酸和水的强极性化合物,不再被弱极性的有机溶剂所溶解,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目的的方法。
7.皂化法:利用热碱溶液处理样品提取液,将脂肪等杂质皂化除去,已达到净化目的的方法。
8.沉淀分离法:在试样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被测组分沉淀下来,或将干扰组分沉淀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方法。
9.掩蔽法:利用掩蔽剂与样液中干扰成分作用,使干扰成分转变为不干扰测定状态的方法。
10.恒重:指两次烘烤后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规定的质量,一般不超过2mg。
11.总固形物:去除水分后剩下的干基。
其组分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无氮抽出物和灰分等。
12.二步干燥法:对于水分含量在16%以上的样品,如面包之类的谷类食品,先将样品称出总质量后,切成厚为2~3mm的薄片,在自然条件下风干15~20h,使其与大气湿度大致平衡,然后再次称量,并将样品粉碎、过筛、混匀,放于洁净干燥的称量瓶中以直接干燥法测定水分。
13.水分活度:溶液中水的逸度与纯水逸度之比值。
反映水分与食品成分的结合的程度。
14.还原糖:指具有还原性的糖类。
(如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等)15.总糖:指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等)和在测定条件下能水解为还原性单糖的蔗糖的总量。
(已考过)16.直链淀粉:是由葡萄糖残基以α-1,4糖苷键连接构成的,分子呈直链状。
17.支链淀粉:由葡萄糖残基以α-1,4糖苷键连接构成直链主干,而支链通过第六碳原子以β-1,6糖苷键与主链相连,形成“树枝”状支杈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检验分析题目名词
解释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名词解释
1.感观分析:通过人的感觉—味觉、嗅觉、视觉、触觉,对食品的质量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
也就是通过眼观、鼻嗅、口尝、手触等方式,对食品的色、香、味、体进行综合性鉴别分析,最后以文字、符号或数据形式作出评判。
2.酸价:中和1 g 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
3.碘价:(碘值)100 g 油脂所吸收的氯化碘或溴化碘换算成碘的质量(g)。
4:过氧化值:滴定1g油脂所需用( 0.002 mol/L ) Na2S2O3标准溶液的体积(mL)。
5.皂化价:中和1g油脂中的全部脂肪酸(游离+结合的)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
6.灰分的概念:食品的组成十分复杂,除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外,还含有较丰富的无机成分。
当这些组分经高温灼烧时,将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最后有机成分挥发逸散,而无机成分(主要是无机盐氧化物)则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称为灰分。
灰分是表示食品中无机成分总量的一项指标。
7.总酸度: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
包括在测定前已离解成 H+ 的酸的浓度(游离态),也包括未离解的酸的浓度(结合态、酸式盐)。
其大小可借助标准碱液滴定来求取,故又称可滴定酸度。
8.有效酸度:指被测溶液中H+ 的浓度。
反映的是已离解的酸的浓度,常用pH值表示。
其大小由pH计测定。
9.挥发酸:指食品中易挥发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醋酸)、丁酸等低碳链的直链脂肪酸,其大小可以通过蒸馏法分离,再借标准碱液来滴定。
10.牛乳酸度:①外表酸度:指刚挤出来的新鲜牛乳本身所具有的酸度。
是由酪蛋白、白蛋白、柠檬酸、磷酸和二氧化碳所引起的。
②真实酸度:指牛乳在放置过程中,在乳酸菌作用下使乳糖发酵产生了乳酸而升高的那部分酸度。
11.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农药在某农产品、食品、饲料中的最高法定允许残留浓度。
是指优良农业操作规范(GAP)下使用农药时,可能在食物中产生的最高残留浓度。
12.兽药休药期:指畜禽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产品(乳、蛋)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13.辐照视食品的概念:是指为了达到某种实用目的,如保藏、杀菌、抑芽、灭菌等,按辐射工艺规范规定的要求,经过一定剂量电离辐照处理过的食品。
14.转基因食品的概念: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获得的外援源基因导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将其加工生产的食品。
1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异称为误差 Er=测量值-真实值
16.准确度:指实验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相符合的程度、常用误差衡量。
17.精确度:是指相同条件下,n次重复测定结果的相互符合程度。
常用偏差表示。
18.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