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的评价和鉴赏

合集下载

大足石刻观后感

大足石刻观后感

大足石刻观后感简介大足石刻位于中国重庆市大足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历经数百年的修建,至今保存了60多处不同艺术风格的石刻。

第一印象当我踏入大足石刻景区时,我被壮观的规模和精美的雕刻所深深吸引。

大足石刻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展示出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

石刻精湛的技艺大足石刻以精湛雕刻技艺而闻名,每一座石刻都展示了匠人们的非凡才能。

我在景区里看到了许多精湛的佛像、神像和人物造型,每一尊都栩栩如生,栩栩如实地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文化价值的体现大足石刻不仅有艺术价值,还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石刻上雕刻着许多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通过这些石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以及当时的政治形势。

这些石刻是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游览体验在大足石刻景区游览的过程中,我被宏伟的石刻所震撼。

石刻雕刻的细节和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古老的建筑、巨大的佛像和蔚蓝的天空相互映衬,给人一种宁静和庄严的感觉。

在景区内,我还参观了一些展厅,了解了更多关于石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工作人员的解说让我对石刻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景区内还有许多休息区和餐厅,提供便利的服务,让游客可以在欣赏石刻的同时,休息和享受美食。

总结大足石刻是一处让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艺术的辉煌成就,还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我在这次游览中收获非常多,不仅增长了知识,也提升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那么大足石刻将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它不仅能让你欣赏到精美的艺术作品,还能带你穿越时空,了解古代中国的风貌。

我强烈推荐大足石刻,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此一睹其美。

大足石刻的匠心工艺

大足石刻的匠心工艺

大足石刻的匠心工艺大足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其匠心工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精湛的雕刻技艺大足石刻出色的匠心工艺首先表现在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上。

大足石刻的刻工细腻、精细,无论是线条还是纹饰,都显得十分清晰。

大足石刻刻得十分细腻,线条流畅,充分表现了雕刻师对细节的敏感和掌握。

同时,大足石刻还注重墨线的准确描绘,使得刻画的形象栩栩如生。

二、独特的艺术风格大足石刻的匠心工艺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上。

大足石刻融合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包括佛教艺术、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等。

大足石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摹拟了真实世界中的各个群体。

佛教造像尤为突出,大足石刻的佛像形态优美,气势雄浑。

另外,大足石刻中的花鸟纹饰,也充满了生动的艺术表达。

三、雄浑的艺术气质大足石刻的匠心工艺还体现在雕刻作品所呈现的雄浑的艺术气质上。

大足石刻以其巍峨雄伟的建筑气势和雕刻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示了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大足石刻中的佛像、神像等作品,造型巧妙,线条流畅,呈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质。

而大足石刻中的山水纹样,却更加自然恬静,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觉。

四、丰富的文化内涵大足石刻的匠心工艺还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上。

大足石刻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传说、文学名篇等。

这些丰富的内容使得大足石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大足石刻中的佛教造像和壁画,生动展现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而历史传说和文学名篇的题材,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展示。

总之,大足石刻的匠心工艺体现在其精湛的雕刻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雄浑的艺术气质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上。

在千百年的岁月中,大足石刻通过雕刻师们的匠心工艺,为后世留下了一幅幅精美的艺术画卷,展示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卓越成就,也为人们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代艺术与文化的窗口。

大足石刻观看感言一句话

大足石刻观看感言一句话

大足石刻观看感言一句话
大足石刻是中国著名的石刻艺术遗产之一,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下面列举了十个观看大足石刻的感言:
1. 大足石刻的精细雕刻让人叹为观止,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2. 在大足石刻面前,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每一幅石刻都是历史的见证。

3. 大足石刻的规模之大令人惊叹,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让人不由得感叹人类的巧思。

4. 在大足石刻的细节中,我感受到了古代雕刻师的匠心独运,他们倾注了无尽的心血和智慧。

5. 大足石刻的题材广泛,涵盖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各个文化领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6. 大足石刻的刻工精细,每一块石刻都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可以走出来与人对话。

7. 大足石刻的历史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8. 大足石刻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9. 大足石刻的保存状况令人欣喜,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来,让后人能够欣赏和学习。

10. 大足石刻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观看大足石刻的感言,既表达了对其艺术价值的赞赏,又强调了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大足石刻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代表之一,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启迪。

大足石刻的介绍

大足石刻的介绍

大足石刻的介绍一、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1. 起源大足石刻位于中国重庆市大足区,是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但其鼎盛时期是在晚唐、南宋和明代。

此处的石刻艺术作品以典型的唐代风格为主,展现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2. 艺术风格大足石刻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佛教艺术、道教艺术和儒教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综合艺术风格。

它以佛教题材为主,但在细节上兼容并蓄了其他宗教和哲学思想。

作品中的雕刻技法精湛,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感觉。

二、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1. 世界级艺术遗产大足石刻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于199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巅峰成就,对研究古代雕刻技法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2. 雄浑壮丽的造型大足石刻的造型规模庞大,规模之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它的雕刻题材广泛,涵盖了佛教故事、历史传说、民俗传说等。

不论是大型雕像还是细节雕刻,都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技巧和雄浑壮丽的造型。

三、大足石刻的文化意义1. 宗教信仰的传播大足石刻作为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对佛教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雕刻佛像和佛经故事,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佛教教义,增加了人们对佛教宗教信仰的认同感。

2. 历史文化的传承大足石刻表达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为历史的见证,它记录并传承了唐朝、宋朝和明代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

通过对大足石刻的研究和欣赏,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大足石刻的保护与研究1. 文物保护大足石刻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修复。

相关保护措施包括建立文物保护区、定期检测和修复石刻、加强对游客的监管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石刻的完整性和原始面貌。

2. 学术研究大足石刻的研究是对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重要贡献。

学者们通过对石刻的图像、题材和技法的研究,揭示了石刻背后的艺术和文化内涵。

大足石刻中国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

大足石刻中国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

大足石刻中国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大足石刻是中国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位于重庆市大足区。

它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大足石刻以其丰富的内容、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您介绍大足石刻的历史、特点和价值。

大足石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始建于唐代,盛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大足石刻是在唐朝时期由当地寺庙的僧人和民间工匠共同创作而成的。

这些石刻以佛教为主题,描绘了佛教故事、佛陀的生平和佛教教义等内容。

石刻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凿刻、雕琢和上色等。

这些石刻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创作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风貌。

大足石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的规模庞大,共有七个石窟群,分布在大足区的不同地方。

其中最著名的是北山石窟,它是大足石刻的核心区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北山石窟共有七个洞窟,内部雕刻了大量的佛像和浮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其次,大足石刻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佛教、道教和儒教等不同宗教的题材。

这些题材包括佛陀的生平事迹、佛教教义、神仙传说和历史故事等。

再次,大足石刻的技艺精湛,刻工细腻,栩栩如生。

艺术家们通过巧妙的雕刻技巧,使石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树木花草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最后,大足石刻的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原和西南地区的艺术特点。

它既有中原地区石窟的庄严肃穆,又有西南地区石窟的奇特风格,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大足石刻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还在于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首先,它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足石刻的创作技艺精湛,内容丰富多样,艺术风格独特,对后世的石窟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大足石刻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通过石刻中的人物形象、建筑风格和服饰特点等,我们可以了解到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尚。

参观大足石刻的感受

参观大足石刻的感受

参观大足石刻的感受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大足石刻,一直以来都是游客们心目中的旅游胜地之一。

今天,我终于有机会亲身体验并参观了这个千年古刹。

在这次旅行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大型石刻的魅力。

我被大足石刻宏伟壮观的规模所震撼。

从远处望去,大足石刻就像是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巨型雕塑,让人不禁惊叹。

据了解,大足石刻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在这座石刻中,有着数百个精美绝伦的佛像、神像、人物像和动物像,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卧佛雕像,长达71米,高达14.7米,让人不禁叹为观止。

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卓越。

这些石刻作品不仅形态各异、造型逼真,而且在雕刻技术上也达到了极致。

雕工们将人物、动物等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根据神韵气息塑造出佛教艺术独特的神圣气息。

同时,石刻上也有许多精美的雕花、浮雕和铭文,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除了欣赏这些石刻作品,我还参观了大足石刻的历史文化景点。

在这里,我了解到了大足石刻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到了这座古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我还游览了大足石刻内的各大佛殿,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里,我也与当地的信徒们交流,了解了他们
对于佛教的信仰和生活。

总的来说,参观大足石刻是一次难忘的旅行。

在这里,我不仅享受到了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未来还有机会再来这里,更深入地了解大足石刻的历史和文化。

大足宝顶山石刻观后感

大足宝顶山石刻观后感

大足宝顶山石刻观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大足宝顶山石刻简介三、石刻的艺术价值四、石刻的历史背景五、个人观后感六、总结正文:【引言】在中国博大精深的石刻艺术中,大足宝顶山石刻无疑是一部璀璨的瑰宝。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这一石刻群,深感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非凡。

本文将结合我的观后感,对大足宝顶山石刻进行简要介绍和探讨。

【大足宝顶山石刻简介】大足宝顶山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总计有70多处,造像总数超过5万尊。

这些石刻的创作时间跨越了五代、宋、元等历史时期,历经约400年。

宝顶山石刻的主题内容以佛教造像为主,同时也包含道教、儒家等相关题材,以及当时社会生活、劳动生产等方面的反映。

【石刻的艺术价值】大足宝顶山石刻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石刻艺术家们巧妙地运用了山体自然形态,将造像与地貌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石刻人物的表情、衣纹、肌肉等细节处理得十分精细,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石刻的历史背景】大足宝顶山石刻的创作背景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在五代至宋元时期,我国石刻艺术逐渐成熟,宗教信仰盛行,为石刻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外,大足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着浓厚的艺术传统,为石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个人观后感】参观大足宝顶山石刻,我深感震撼。

面对这些千年石刻,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石刻艺术家们倾注心血的创作,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艺,更传递出对信仰的虔诚。

在这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世界里,我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

【总结】大足宝顶山石刻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次参观让我深刻领略到了石刻艺术的魅力,更激发了我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

观大足石刻有感

观大足石刻有感

观大足石刻有感大足石刻,又称北国石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岩石艺术宝库之一。

它位于重庆市大足区龙水镇的宝顶山与蟠龙山之间,被誉为“世界岩画艺术之珍品”,由南北朝时期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们创造和维护,现存石窟有75个。

为了更好地欣赏这一宝藏,我特别前往大足石刻进行了一次深度游览,以下是我的观感与感悟。

一、惊叹于绝妙的艺术技巧从入口处进入石窟群,面前出现的是连绵的石峰、陡峭的石壁,令人惊叹不已。

而这些巨型人工雕刻的佛、菩萨造像、浮雕和壁画更是让人惊叹,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石刻文化的辉煌历史。

尤其是在石窟内部,计算出九层之地,共计约6000余个高、中、低等大小洞窟,有龛厅、殿宇、通道、房屋等神像像石窟工程、而且还有高33米的卧佛殿。

每一个雕像的线条、比例和纹饰,都凝聚了无数个前辈艺术家的心血和智慧,是至今被世人推崇和称颂的艺术杰作。

面对壁画上所刻画的菩萨、佛、神、鬼、怪、人、畜等各种图案,我不禁为中国的古代艺术技能惊叹不已。

二、感悟佛教的伟大思想大足石刻中的每一幅壁画都展现了佛教独特的思想,如为了世间的和平、福祉而教导弃恶从善,修道慈悲心,以利他利己、舍得布施、智慧源远流长的思想。

石刻内的一个个浮雕、石雕,都代表着佛教对人类的伟大献身精神,同时也是中国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们既弥足珍贵、精湛绝伦,更具有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成为国内外学者、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佛教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感悟修身养性的意义在观赏石窟的过程中,我不由得思考起这种文化与我们现代人修身养性的关系。

大足石刻所体现的勤奋、耐心、专注和一点一滴积累精神,正是我们现代人在修身养性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些品质。

只有坚韧不拔、孜孜不倦地投入于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炼性、净心和陶冶情操的锻造,才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从而以文化自信创新拥抱更加宽广、多样的未来。

四、感悟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除了它的文化价值,大足石刻还有着巨大的旅游经济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足石刻的评价和鉴赏艺术对于生活就像是催化剂,总能给平淡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几分色彩。

大自然创造的艺术总是能让人瞠目结舌,但人类的妙思巧手却有着它独特的韵味和含义。

对于大足石刻我有着太多的情愫,爱着它那厚重的文化和那份少有的宁静,让人虔诚使人痴迷。

一、大足石刻的介绍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

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

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

大足石刻因地处中国内陆山区,过去交通不便,幸免了历史战争的浩劫和人为破坏,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价值,尤其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

大足石刻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重庆唯一两个五A级景区之一,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

二、大足石刻的评价(一)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走向衰落。

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向后延续了400余年。

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筑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

大足石刻之崛起,有其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

“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巴蜀相对安定,成为经济繁荣的地区,入宋以后更是如此。

经济的发展为文化、艺术、宗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足地处巴蜀地缘文化交汇之处,其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昌盛,9世纪末至公元1250年间,大足无大的战争,“内如世外桃源,外有战乱刺激”,人们有产生造像求神保佑的愿望。

晚唐至宋有当地长官韦君靖、任宗易等的提倡、组织以及外地官员冯揖等捐资造像;有僧人赵智凤以一代宗师之坚毅营造宝顶山道场,等等,使大足石刻得以延续建造,渐具规模,走向顶峰。

中国石窟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

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造像多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

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艺术,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而作为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在艺术形式和风格方面,有别于西北和中原的早期石窟。

不但有中华民族自身的审美意识,更具有巴蜀文化的地域特色,既有雄浑的阳刚之气,又有世俗情趣的婉约之美。

大足石刻是世俗生活的画卷,是古代社会的缩影。

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大足石刻摩崖造像以集释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耳异于前期石窟。

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

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它就是一部古典大百科全书,无论在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建筑、民俗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它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杰作,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价考察价值。

艺术观赏价值石刻分为五处摩崖造像,它们分别是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以南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公元11至13世纪中叶的道教造像,是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

石篆山摩崖石像中以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艺术中可谓凤毛麟角。

以及以石门上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亦极为罕见。

因此,大足石刻的观赏性极高,值得一去。

让我映像深刻的是宝顶山的大佛湾造像,它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严谨,交易体系完备,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总体构思、历经七十余年建造的一座大型石窟密宗道场。

石刻延宝顶内山的崖石弯弯而凿,呈U形,故称宝顶大石湾。

那里崖高谷深,西面是峡口,东南北三面崖壁长约5 00米,高低3到25米,如今编了号,统筹有序,根据编号参观,依次刻的是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等等,全部造像都配有文字说明。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六道轮回图,刻于南宋,是中国仅有完整的石刻的六趣图,我之前对轮回不太明白,如今看后更觉可怕。

主像是五常大鬼,高6.6米,双手捧六趣大轮,轮中心坐一行者,从心中发出六道光柱,光柱把大千世界分成六份,由内而外又分三层,表示相对应的“六道”、“十二因缘”、“万种众生生生死死轮回”。

只见那下中道是地狱道、下左是饿鬼道、下右畜牲道,称为下三道,即是恶道;又最外层是臭皮囊,受生死,头出表示生,尾出表示死。

我想这么一层层一格格,如何修得正果,难!还有一处印象深刻是“千手千眼观音”石刻,在露天大龛内,龛高7.2米,宽12.5米,刻于宋代,镀金,是世界最古最大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密宗造像。

老师说:千手观音菩萨头戴七宝天冠,千手千掌各有一慈眼,每只手持不同器物,就是种种法门,为的是救助众生,千眼表示智慧无穷,观照世间。

其他千手观音刻的只有手掌,这里不同的是手臂很长。

还见许多的变相图,一组一组呈现,说明人在世上该如何,否则就得到何种报应。

如“父母恩重经变相”把佛教业力果报和儒家孝养思想结合,上层是佛像;中层有11组父母十恩德颂,如怀胎守护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远行忆念恩等;下层是阿鼻地狱种种苦刑,惩戒不孝的人。

南宋佛儒道结合的文化,在石刻中保留颇完整,据说石篆山有三教同处一窟的石刻,妙高山有佛、孔子、老君同刻一窟,都希望有机会见识见识。

这些造像都很形象生动,它结合生活化的东西用佛像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人更容易融入其中,体会造物者的心思,使游客更易体味造像所表达的意义。

科学考察价值大足石刻的科学考察价值主要体现在专业人士对造像的研究方面,可以从中反映不同时代的生活,宗教在其发生的变化,以及研究各种建筑风格和技术的发展。

比如,2005年8月在重庆举行的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60周年纪念会上,来自美、英、德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对大足石刻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罗κ在报告《柳本尊赵智凤密教传承的特点》中认为,柳本尊、赵智凤密教传承的特点是:一、传承金刚界的“大轮五部咒”教法;二、苦行修炼;三、居士密教;四、尊为佛之化身。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宁强在《刘萨河与柳本尊:敦煌与大足“本尊像”之比较研究》中,比较了四川的柳本尊与敦煌的刘萨河,提出柳、刘分别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形成以本地化为中心的佛教本地尊像体系。

宁强认为,唐以后佛教的造像发生了变化,本地尊者占有一席之地,而至柳本尊时已上升到与佛平等的地位。

与会代表罗κ、马世长则认为,本地尊者上升到佛位,似乎应该从唐僧伽开始,因为会昌灭佛时文献中已有此类记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李静杰认为,大足、安岳宋代石窟柳本尊十炼图造像,其十炼、感应事迹受历史上法华经烧炼供养、割舍布施行为的影响,主题思想是大乘佛教菩萨波罗密行,其证得的法身是华严经的毗卢遮那佛。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古正美教授则认为,在云南也发现唐末和尚造像头顶刻有观音。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群深入研究了宝顶山广大宝楼阁图像,肯定它是出自菩提留支的译本,并探讨了其与六道轮回图的关系,认为佛经有勤修陀罗尼可摆脱生死轮回之苦,二者是有意安排凿在一起的。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张总考证出,大足小佛湾坛台下部地狱的依据是《华严经·十地品》,其中地藏十王的造像源头出自成都刻本。

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颜娟英则对大足石刻观音造像的世俗性及多样性转变进行了研究等。

这些都体现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考察价值,对研究历史和宗教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三大效益经济效益“十五”时期,大足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为“十二五”时期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五”期间,县域经济持续增长,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86亿元,年均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28.79:31.89:39.32调整为20.4:43.0:36.6,形成“二、三、一”产业格局;财政总收入达到3.62亿元,年均增长15.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3亿元,年均增长1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7.2亿元,年均增长22.1%。

第三产业大幅攀升。

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4.87亿元,年均增长10.5%;消费更加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96亿元,年均增长14.9%;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数分别达到5.44亿元和120万人(次),年均增长19.3%和13.8%。

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生态兼有的旅游资源优势,“背靠大集团、规划大气魄、开发大市场、投入大手笔”,把大足建设成以世界文化遗产为特色,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会议等多功能复合型的区域旅游目的地,逐步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新格局。

努力完善指挥协调、产品开发、接待服务、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切实推进大足旅游的提档升级,打造“精美石刻”旅游主题形象。

2010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到21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1.0亿元以上。

“世界文化遗产”给大足带来了品牌效应,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值得骄傲的品味。

大足石刻为世人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文化陶冶和美感享受,同时也直接刺激并提升了大足县的旅游经济。

据统计,“申遗”后,该县直接及间接的旅游从业人员已达7万多人,旅游总收入所占比重相当于当地GDP的8.8%,对当地宾馆、餐饮、传统手工艺等行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