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大足石刻知识点

大足石刻知识点

大足石刻知识点大足石刻位于中国重庆市大足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风格最多样的石刻艺术宝库。

大足石刻是中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石刻艺术发展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大足石刻的重要知识点。

一、历史背景大足石刻的创作始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的盛期是在北宋、南宋以及明、清时期。

大足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同时也描绘了儒、道三教的神仙、神话等题材。

二、规模和风格大足石刻的总面积达达5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岩石艺术群之一。

其艺术风格多样,包括浮雕、塑像、壁画等形式,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宗教信仰的艺术特色。

三、主要景点大足石刻分为南山、北山两大区域,其中南山是主要景点之一。

南山包括宗教场所、石刻石窟和众多石刻造像。

著名景点有卧佛、立佛、醉象、千手观音等。

北山则以石窟为主,每座石窟都有不同的主题和艺术风格,如齐天大圣、观世音菩萨等。

四、艺术特点大足石刻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手法的丰富多样性,包括平面和立体的表现形式,以及不同的雕刻技法和绘画技巧。

二是题材的广泛性,大足石刻描绘了佛教、道教、儒教以及民间故事等各种题材,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文化价值大足石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足石刻的保存完整无缺,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历史等学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同时,大足石刻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六、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大足石刻的独特价值,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修复石刻、增设护栏、限制游客流量等。

此外,开展相关的石刻艺术研究和教育培训也是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面。

结语大足石刻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广泛的题材涵盖,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源。

通过保护和传承大足石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之美。

大足石刻的匠心工艺

大足石刻的匠心工艺

大足石刻的匠心工艺大足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其匠心工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精湛的雕刻技艺大足石刻出色的匠心工艺首先表现在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上。

大足石刻的刻工细腻、精细,无论是线条还是纹饰,都显得十分清晰。

大足石刻刻得十分细腻,线条流畅,充分表现了雕刻师对细节的敏感和掌握。

同时,大足石刻还注重墨线的准确描绘,使得刻画的形象栩栩如生。

二、独特的艺术风格大足石刻的匠心工艺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上。

大足石刻融合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包括佛教艺术、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等。

大足石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摹拟了真实世界中的各个群体。

佛教造像尤为突出,大足石刻的佛像形态优美,气势雄浑。

另外,大足石刻中的花鸟纹饰,也充满了生动的艺术表达。

三、雄浑的艺术气质大足石刻的匠心工艺还体现在雕刻作品所呈现的雄浑的艺术气质上。

大足石刻以其巍峨雄伟的建筑气势和雕刻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示了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大足石刻中的佛像、神像等作品,造型巧妙,线条流畅,呈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质。

而大足石刻中的山水纹样,却更加自然恬静,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觉。

四、丰富的文化内涵大足石刻的匠心工艺还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上。

大足石刻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传说、文学名篇等。

这些丰富的内容使得大足石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大足石刻中的佛教造像和壁画,生动展现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而历史传说和文学名篇的题材,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展示。

总之,大足石刻的匠心工艺体现在其精湛的雕刻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雄浑的艺术气质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上。

在千百年的岁月中,大足石刻通过雕刻师们的匠心工艺,为后世留下了一幅幅精美的艺术画卷,展示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卓越成就,也为人们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代艺术与文化的窗口。

大足石刻的介绍

大足石刻的介绍

大足石刻的介绍一、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1. 起源大足石刻位于中国重庆市大足区,是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但其鼎盛时期是在晚唐、南宋和明代。

此处的石刻艺术作品以典型的唐代风格为主,展现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2. 艺术风格大足石刻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佛教艺术、道教艺术和儒教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综合艺术风格。

它以佛教题材为主,但在细节上兼容并蓄了其他宗教和哲学思想。

作品中的雕刻技法精湛,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感觉。

二、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1. 世界级艺术遗产大足石刻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于199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巅峰成就,对研究古代雕刻技法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2. 雄浑壮丽的造型大足石刻的造型规模庞大,规模之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它的雕刻题材广泛,涵盖了佛教故事、历史传说、民俗传说等。

不论是大型雕像还是细节雕刻,都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技巧和雄浑壮丽的造型。

三、大足石刻的文化意义1. 宗教信仰的传播大足石刻作为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对佛教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雕刻佛像和佛经故事,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佛教教义,增加了人们对佛教宗教信仰的认同感。

2. 历史文化的传承大足石刻表达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为历史的见证,它记录并传承了唐朝、宋朝和明代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

通过对大足石刻的研究和欣赏,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大足石刻的保护与研究1. 文物保护大足石刻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修复。

相关保护措施包括建立文物保护区、定期检测和修复石刻、加强对游客的监管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石刻的完整性和原始面貌。

2. 学术研究大足石刻的研究是对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重要贡献。

学者们通过对石刻的图像、题材和技法的研究,揭示了石刻背后的艺术和文化内涵。

大足石刻中国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

大足石刻中国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

大足石刻中国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大足石刻是中国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位于重庆市大足区。

它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大足石刻以其丰富的内容、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您介绍大足石刻的历史、特点和价值。

大足石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始建于唐代,盛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大足石刻是在唐朝时期由当地寺庙的僧人和民间工匠共同创作而成的。

这些石刻以佛教为主题,描绘了佛教故事、佛陀的生平和佛教教义等内容。

石刻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凿刻、雕琢和上色等。

这些石刻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创作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风貌。

大足石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的规模庞大,共有七个石窟群,分布在大足区的不同地方。

其中最著名的是北山石窟,它是大足石刻的核心区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北山石窟共有七个洞窟,内部雕刻了大量的佛像和浮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其次,大足石刻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佛教、道教和儒教等不同宗教的题材。

这些题材包括佛陀的生平事迹、佛教教义、神仙传说和历史故事等。

再次,大足石刻的技艺精湛,刻工细腻,栩栩如生。

艺术家们通过巧妙的雕刻技巧,使石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树木花草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最后,大足石刻的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原和西南地区的艺术特点。

它既有中原地区石窟的庄严肃穆,又有西南地区石窟的奇特风格,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大足石刻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还在于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首先,它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足石刻的创作技艺精湛,内容丰富多样,艺术风格独特,对后世的石窟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大足石刻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通过石刻中的人物形象、建筑风格和服饰特点等,我们可以了解到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尚。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 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 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南 北长达1公里,至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 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 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 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 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 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 大贡献。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 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 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 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 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 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 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 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 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 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 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 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 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具不大 山有便足 摩很,石 崖高幸刻 石的免因 刻文了地 和物历处 宝、代中 顶雕战国 山刻争内 摩和的地 崖旅浩山 石游劫区 刻价和, 最值人过 集,为去 中尤破交 。以坏通 ,
大足区是重庆市市辖区,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 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 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区, 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 先进区,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区历史 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区境内石刻 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大足石刻艺 术博物馆 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大足石刻日月观音介绍

大足石刻日月观音介绍

大足石刻日月观音介绍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内,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著名的艺术瑰宝、历史宝库和佛教圣地,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两处石刻最为著名。

日月观音位于宝顶大佛湾内,是一尊女相观音,颈部有3道毫光,各毫光内又各现一尊小观音,如捧日、如捧月、坐龙门;身后毫光交错,层次分明。

一、背景起源大足石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

为了祈求平安和幸福,人们开始雕刻佛像和菩萨像,并将它们安放在山崖上,以供人们膜拜和祈福。

日月观音是大足石刻中的一尊重要造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

据传说,当时有一个叫做妙善的公主,为了救父王而苦修成佛,被称为“观音大士”。

在她的形象中,身着日月袍,手持净瓶甘露瓶,象征着慈悲、智慧和光明。

因此,日月观音成为了大足石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造像之一。

二、艺术风格日月观音的雕刻技艺十分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整个造像雕刻得栩栩如生,形态自然,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日月观音的面部表情安详而神秘,眼睛微微上扬,嘴角微微上翘,给人一种温暖而慈祥的感觉。

她的头发和衣纹都雕刻得非常细腻,让人感受到一种柔和的美感。

此外,日月观音的手持净瓶和甘露瓶也雕刻得非常精细,展现出一种优雅而庄重的气质。

整个造像的雕刻风格既粗犷又细腻,既豪放又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文化内涵日月观音是大足石刻中的重要造像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之一。

她代表着慈悲、智慧和光明,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明和救赎者。

日月观音的造像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刻技艺的高超水平,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佛教文化中,观音菩萨的形象代表着慈悲和救赎,她的净瓶和甘露瓶则代表着慈悲的力量和拯救的力量。

日月观音的形象则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这一思想。

她的出现给人以安慰和力量,使人们相信在困难和无助的时刻能够得到拯救和帮助。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介绍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介绍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介绍1. 什么是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是指位于中国重庆市大足县的一组岩石雕刻,用以表现千手观音的造型和教义。

这组石刻作品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晚期,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具规模的石雕群之一。

2. 石刻的制作历史和背景2.1 制作历史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制作始于公元650年,持续了约70年,直到公元720年左右。

这段时间是唐朝(公元618年-907年)的盛世,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在社会和宫廷中受到广泛推崇。

2.2 制作背景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制作背景与佛教在唐朝的繁荣有关。

唐朝时期,佛教经文翻译出版大量,影响着社会上层和底层,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制作可以视为佛教艺术在唐朝的一种表现。

3. 石刻的艺术特点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技术水平而闻名,具有以下艺术特点:3.1 装饰性石刻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其丰富的装饰性。

刻制手法精湛,石刻表现了千手观音袈裟的褶皱、花纹、珠宝和华丽的头饰等细节。

3.2 多样性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组成部分众多,包括了千手观音像、护脐仙、宝莲花座、舍利赞等。

每个部分都独特而精美,展现出佛教艺术的精髓。

3.3 雄伟壮观作为中国最大的石刻群之一,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在规模上非常庞大,整个石刻群占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

巨大的岩石上刻有高达20多米的千手观音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4. 石刻的文化意义4.1 宗教意义千手观音在佛教中是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代表。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创作与佛教信仰紧密相关,反映了佛教的教义和价值观,对信仰者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

4.2 艺术意义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术成就,成为佛教艺术的杰作。

它不仅展示了佛教艺术的魅力,也对后世石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3 历史意义作为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石刻群之一,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通过石刻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佛教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

重庆大足石刻景点讲解

重庆大足石刻景点讲解

重庆大足石刻景点讲解1. 简介重庆大足石刻是中国四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重庆市大足区。

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使得重庆大足石刻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瞩目的旅游胜地。

2. 历史与文化2.1 起源重庆大足石刻的雕刻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始建于公元650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2.2 雕刻风格重庆大足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题,整体风格为浮雕和刻凿相结合。

浮雕精美细腻,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而刻凿则凝聚了匠人的智慧和技艺,让人叹为观止。

2.3 佛教文化重庆大足石刻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石刻中刻画了佛陀的故事及其弟子们的形象,也让人们对佛教教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景点介绍3.1 石刻寺石刻寺是重庆大足石刻的核心景点,也是游客们必去的地方。

寺内保存着大量精美的石刻雕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卧佛寺的卧佛。

3.2 卧佛寺卧佛寺是石刻寺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点之一。

卧佛寺的卧佛是重庆大足石刻中最大的一个卧佛石雕,长达31.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卧佛。

3.3 环抱庙环抱庙是重庆大足石刻中唯一一个环绕式的建筑物。

庙内的壁画和石刻雕像都具有浓厚的佛教氛围,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

3.4 万佛洞万佛洞是重庆大足石刻中最神秘的景点之一。

洞内保存着大量的佛像,据说数量超过了5万尊。

站在洞外俯瞰,洞内的佛像宛如海洋一般,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效果。

3.5 惠严寺惠严寺是重庆大足石刻中最古老的建筑,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

寺内保存着唐代的文物,包括了古代的经书、佛像等。

4. 游览攻略4.1 最佳时间重庆大足石刻一年四季都适合游览,但最佳的时间是春秋季节,此时气温适宜,风景宜人。

4.2 交通方式从重庆市区出发,可以选择乘坐公交车或者包车前往重庆大足石刻。

乘坐公交车的话,可以在渝湘高速出口下车,然后步行到重庆大足石刻。

4.3 游览顺序建议游客按照石刻寺-卧佛寺-环抱庙-万佛洞-惠严寺的顺序游览,这样可以最好地领略到重庆大足石刻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足石刻艺术特点
大足职业教育中心刘彦辰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

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999年大足石刻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因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足石刻与云冈、龙门、敦煌齐名,其艺术特点却截然不同,总体来说大足石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造像题材和内容极为丰富
首先是佛教、道教和儒教的题材在大足石刻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三教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和平共处,在教派关系上也不像唐以前那样互相斗争为主,而是以互相融合为主。

此时的三教在各自的造像中也掺杂了外教的思想,同时各教派内部的不同宗派更是相互融合,其背景在造像中皆有反映。

对于造像背后的宗教思想下节将详细论述。

此外,大足石刻中也有很多关于现实的生活细节的雕刻,如石篆山的《鲁班出工图》等。

由此可见,大足石刻是多种宗教、多个
派系、多种思想下的造像,内容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二、构思布局巧妙
大足石窟依山而凿,无论是北山还是宝顶山的造像都是在勘察了地形后统一规划,然后再开凿的。

设计者将石刻与周围的一山一水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借景发挥,山峦溪泉均在艺术家的构思之中,溶为一炉。

这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结果,因此这里的石刻都比较有创意,构图布局与其它地方造像不同。

这是我国雕塑史上一次统一指挥总体设计,分工合作的大型集体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的发展。

同时,由于提前规划,图纸在大足石刻中至为重要,反映在造像作品中,可见雕塑和绘画的关系在大足石刻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三、艺术形象生动
大足的佛和菩萨被塑造成具有人情味和鲜明性格特征的活生生的人的形象,使人们耳闻目睹的事件在石刻中得以体现,人们乞求的愿望找得到对应的对象。

原本冷冰冰的石头之所以会给人有血有肉的感觉,是因为雕刻艺术有它自己独特的语言词汇,雕刻家用动态的线条表现了人物的冷暖悲喜。

同时,借助想象和夸张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例如千手千眼观音。

这一时期的主题造像已经完全从僵硬的姿势中解放出来,由威严肃穆的表情转变为面带笑容的颜面,从天上来到了人间。

菩萨的形象变化最大,脸庞已从丰腴变为
清秀,双肩瘦削,体态婀娜,身体的裸露部分减少,衣饰已经全部汉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审美心理的共同情趣。

四、具有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和特有的蜀乡情趣
宗教艺术的世俗化也是宗教艺术的生活化,从宝顶山石壁上的佛和菩萨以至鬼神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还能直接了解到宋代社会家庭和人物风貌,整体造像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例如《牧牛图》中牧童和牛的各种动态情节十分质朴生动,牧童性格天真活泼,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表现教义方面却也仍不逊色。

大足造像的主体佛教造像反映的多是伪经或中国僧人着述的内容。

因为从理论依据上已经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在造像中艺术家又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创作,那么生活气息在大足石刻中得到充分反映就是宗教艺术发展的必然了。

五、风格技法多样
由于大足石刻延续时间比较长,即使同一时期艺术家也并非来自同一个地方,因此同一个地方的石刻的内容和风格都是不一样的。

就大足石刻整体而言,其丰富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北山的心神车窟和宝顶的圆觉洞,前者简洁,无背景,刀法刚劲,阴线较多,后者富丽,运用粗犷的写意山水风格作为背景,衬托细致柔美的菩萨,刀法圆润,追求质感,近乎泥塑效果。

单从北山的造像,我们可以看出大足的风格发展,唐朝
的面形丰润,俏丽庄严,气质雄浑,薄衣服饰;后蜀的小巧玲珑,童颜丰肌,衣饰浅刻,仪容俊美,璎珞成串;宋代的除继承唐代风格,又有新发展,浮雕衣饰,璎珞飘带复杂细致;明清的粗犷近俗。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综合因素的产物。

大足石刻造像在历史上的出现,是与中国政治中心向南流动的历史变迁潮流密切相关的。

大足石刻在雕刻技术方面,人物形象重视解剖比例,衣饰器具质感强烈,刀法洗练,线条流畅,细腻精巧,浑然天成,兼具雕塑与绘画之妙,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具有东方民族所特有的文雅、娴静、内秀美的特征。

六、雕刻图文并茂
佛教发展至唐朝,佛经变文得到极大范围和数量的流传,这是佛教的新发展,也是与儒道斗争的需要和进一步宣传教义的手段。

变文从文学角度与绘画角度的变相图互为补充,把佛教在更大意义的信众的认识中的形象和其理想信仰对象融合。

造像在早期只是参考变文,或是造像旁雕刻变文,但是发展到后期造像两者的关系便融合了。

把图文结合在一起的宝顶摩崖石刻,在石窟艺术中是少见的,通俗的立体绘画(浮雕)和易懂的文辞说明成为大足石刻艺术的又一特征。

同时,这一特征也可以看作是“信仰性佛教”对佛教艺术史的贡献,即民众的要求在左右宗教造像的发展。

图文并茂的形象之所以成为佛教晚期石刻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和唐朝以后士大夫推崇佛教文化有关。

正是由于信众的范围扩大并泛化以及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字在大足石刻中较多,同时也和图像结合较为紧密。

七、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大型的摩崖或窟龛石刻,要涉及许多艺术创作以外的工程问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艺术家们的高超之处就在于将许多技术上的问题与艺术相结合,寓技术于艺术之中。

对水和光与造像关系的处理,大足石刻可以称得上是技术中有艺术,艺术中有技术。

大佛湾第29号窟圆觉洞的设计者为了避免窟顶的滴水对洞窟造成破坏,巧妙设计融合环境学、美学,利用水的特点设计了洞窟的排水设施。

叮咚滴水经过壁上雕刻的龙的脊背,滴入猴子托的钵盂,从而流入暗沟,其巧妙与长信宫灯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

洞窟的采光利用洞口上方所开的天窗,使洞内显得明暗相映、朦胧神秘。

第5号窟华严三圣龛的三尊佛像的雕凿完美的体现了力学原理,特别是文殊菩萨手托八百余斤重的宝塔历千年而不坠,很好的利用了袈裟的支撑作用。

大足石刻的艺术特点既有时代性,也有地域性,大足石刻体现的是一个历史时期众多艺术家的智慧结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