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通过诗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人性思考和情感共鸣。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2)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符合教学目标的《有的人》诗歌文本。
2.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3. 教学资源:相关诗歌鉴赏指导资料、文学背景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的理解和感悟。
(2)引入诗歌《有的人》,告诉学生将要学习和探讨这首诗歌。
2. 学习诗歌《有的人》:(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解释诗歌的和背景。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3. 小组讨论与分享:(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重要的诗句或段落,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分析与鉴赏:(1)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生活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表现。
2. 学生对诗歌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3.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深度和广度。
4. 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让学生寻找其他描写“人”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
(2)讨论不同诗歌对“人”的描绘方式和表达效果。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有的人》的朗读和理解。
2. 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3. 探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文内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词语的读音和理解。
3.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旨。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4. 分析课文:(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探讨社会现象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思考社会现象。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的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有的人》是由中国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诗歌结构分析:诗分为四个部分,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不同人的生命态度和价值追求。
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背景、结构和主题进行讲解。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实践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艾青和《有的人》的信息。
诗歌读本:提供纸质或电子版的诗歌读本,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艾青的图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3.2 诗歌讲解环节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3 分组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自己的感受。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互相交流意见和想法。
3.4 诗歌创作环节学生根据对《有的人》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自己的诗歌。
学生互相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度、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4.2 教学反馈学生填写教学反馈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和建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艾青诗歌读本:《有的人》以及艾青的其他作品。
投影仪和电脑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5.2 参考资料艾青的传记和评论文章,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秀5篇《有的人》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比照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比照手法的运用。
1课时多媒体课件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
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
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
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1、听读录音。
〔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
听,他来啦!〕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比照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2、生汇报发现:比照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
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比照,2、3、4小结比照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比照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局部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比照朗读。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人、时代背景、诗歌创作背景等。
2. 诗歌朗读与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
3. 诗歌创作技巧讲解:介绍韵律、节奏、意象等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4. 课堂实践:学生朗读、讨论、创作等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诗歌背景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创作技巧等。
2. 互动法:学生朗读、讨论、提问等。
3. 实践法:学生创作练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诗人、时代背景、诗歌创作背景等。
2. 朗读诗歌:学生朗读《有的人》,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
4. 讲解诗歌创作技巧:介绍韵律、节奏、意象等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5. 课堂实践:学生进行朗读、讨论、创作等活动。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对诗歌背景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创作表现。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有的人》至少三遍,以加深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感受。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诗歌主题、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总结,包括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反应等。
2. 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包括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创作能力的提升等。
3. 对后续教学的调整和改进。
九、课后辅导1. 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反馈。
2. 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 解答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十、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诗歌,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 邀请诗人或专家进行讲座,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有的人》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

《有的人》优秀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深情祝福。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3)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识别。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有的人》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诗歌的解析、修辞手法的介绍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有的人》。
(2)了解诗歌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讨论其独特之处。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请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评价:(1)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展示,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人民、爱国主题的诗歌,如《我爱这土地》、《我的中国梦》等。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铭记英雄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3)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歌情感表达的把握。
(3)修辞手法的创新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阐述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5. 创意写作:(1)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写作表现。
(2)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作业完成情况:(1)诗歌背诵和默写的完成情况。
(2)创意写作的质量和创新性。
3. 综合评价:(1)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1)诗歌《有的人》的文本展示。
(2)诗歌背景资料的图片和文字。
(3)修辞手法的案例分析。
2. 教学素材:(1)相关诗歌的选篇。
(2)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资料。
八年级语文《有的人》教案

八年级语文《有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对不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反思。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3)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2)诗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教学PPT或黑板。
(3)相关练习题和答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和背景。
(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起思考。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3. 分析诗歌结构与韵律:(1)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结构,了解每一句的数量和韵律。
(2)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4. 解读象征意义:(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有的人”、“人生价值”等。
(2)分析这些词语和意象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5. 分析修辞手法:(1)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解释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3.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默写诗歌,巩固记忆。
(2)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续)6.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有的人
——纪念xx有感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说一下: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啊,鲁迅先生那么宏伟,即使他去世了,人们也会用云怀念他。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怀念鲁迅先生的短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
二.介绍写作背景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九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臧克家参加了北京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心中填塞了对鲁迅的憧憬与怀念,因此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
三.新授
1.学生自读诗歌,要求:八十个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每人一小节,齐读最后一节)。
2.听录音小声跟读。
3.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构思。
学生朗读全诗,理解全诗七节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节起什么作用?第一节:是全诗的总纲,概括两种生死。
第二、三、四节写两种人对人民的例外态度。
第五、六、七节:写两种人的例外结局。
4、品读第一节读第一节,说说本节诗中的两个“死”、“活”一样吗?学生回答。
5、品读“虽生犹死”学生读诗,画出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一句的回答。
这种人的表现是什么,结果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这一部分?(憎恶、痛恨、不屑一顾)
6、品读“虽死犹生”画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即鲁迅先生这一类人做法及人民对他们的评价。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赞美、崇敬等语气)。
四、再读诗歌,品位词语。
你觉得诗中那些词用的形象生动?为什么?大家一起来交流吧。
五、分组读诗歌,讨论:本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为什么还要写反动统治阶级?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六、领悟诗歌主旨,引导学生像鲁迅先生学习。
板书设计:
有的人
有的人(鲁迅)有的人死(肉体)活(肉体)活(精神)死(精神)流芳百世遗臭万年设计人:沈乃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