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动理论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分子动理论9篇

高一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9篇分子动理论 1专题讨论: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热运动,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学情分析学生在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化学课中已经知道了扩散现象,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扩散现象也有了较深的印象,但对于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
方法运用整节课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的探究中运用类比、推理、论证的方法。
教具和媒体教师:多媒体、一杯大米、三杯小鱼、两只温度计学生:一杯凉水、一杯热水、一把药匙、少量品红等--说明1.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的方法组织教学。
2.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
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所以在最后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及其应用。
3.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分析推断──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度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平均动能,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2)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知道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3)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4)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了解热功参量的意义。
2.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这节课中要让学生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量等五个以上物理概念,又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
因此,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关系的讲授中,渗透统计的方法。
在分子间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上和做功与热传递关系上都要渗透归纳推理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三个概念(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与功的关系)。
2.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三个物理量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曲线是教学上的另一难点。
三、教具1.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圆形玻璃筒、活塞、硝化棉。
2.幻灯及幻灯片,展示分子间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1.分子的动能、温度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教案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分子动理论在物质状态变化中的应用3. 能够解释气体压强、温度、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1. 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和原理2. 气体状态方程中的分子动理论应用教学难点:1. 理解分子运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2. 掌握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分子动理论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会呈现不同的状态?二、讲解分子动理论(15分钟)1.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子间的运动和碰撞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讲解分子速度、能量与温度的关系。
三、实验展示(10分钟)1. 进行实验,展示不同状态的分子之间运动的差异。
2. 利用模型演示分子间的碰撞和能量传递过程。
四、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15分钟)1. 讲解气体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状态方程之间的关系。
2. 分析气体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做练习,加深对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状态方程的理解。
2. 点评答案,纠正错误。
六、概括总结(5分钟)1. 总结分子动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强化气体的分子动理论与状态方程的联系。
七、课堂作业(5分钟)1.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抽象,需要借助实验和模型来直观展示分子运动的过程。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应用。
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九年级物理上册《分子动理论》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请同学们结合分子动理论,分析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共同探讨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九年级物理上册《分子动理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组成、大小、质量和体积;
2.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学会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对物体体积的影响、气体扩散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在冬天有没有发现,热水比冷水更容易把碗洗干净?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个例子,激发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去思考问题。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动理论,并简要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请学生从生活中选取一个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现象,如汽水冒泡、冰块融化等,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短文,阐述现象背后的分子运动和相互作用。
3.设计一道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4.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5.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分子动理论教案

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案标题: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分子动理论在物质状态变化和热力学过程中的应用
3. 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重点:
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分子动理论在物质状态变化和热力学过程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理解分子动理论在物质状态变化和热力学过程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熟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实验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些相关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运动规律,引出分子动理论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
教师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分子的运动状态、碰撞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的关系等内容,通过图表和实例进行解释。
第三步:实验
教师设计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验证分子动理论的相关规律,加深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
第四步:应用
教师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现象,如液体的蒸发、气体的扩散等,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步: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动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和思考相关现象。
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和实验报告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掌握程度,并及时进行指导和辅导。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拓展性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一、教学目标1.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理解分子动理论在解释物质性质和现象方面的作用。
3.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内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子的运动规律。
2.分子动理论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3.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理现象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1.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子的运动规律。
2.理解分子动理论在解释物质性质和现象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子的运动规律(1) 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分子动理论是指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这些粒子不断运动,并且运动的方式符合一定的规律。
分子动理论对于解释物质性质和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2) 分子的运动规律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的运动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子运动的速度:分子的运动速度取决于温度和物质的性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分子的碰撞:分子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碰撞,碰撞的方式和频率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
•分子的位移:分子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位移,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分子的速度和碰撞的力量。
•分子的能量:分子在运动过程中具有能量,能量的大小与分子的速度和质量有关。
•分子的排列:分子在物质中排列有序或无序,排列的方式影响物质的性质。
2. 分子动理论与物质性质的关系(1) 物质的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根据分子动理论,物质的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固体的分子排列紧密,只有微小的振动;液体的分子排列较为松散,能够相互滑动;气体的分子排列无序,自由运动。
这种不同的分子运动方式决定了物质的不同状态。
(2) 物质的性质与分子的运动分子动理论还可以解释物质的一些性质,例如:•导电性:金属的导电性较好,是因为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和分子的运动形成了电流。
而非金属则由于分子运动受阻,导电性较差。
•热传导性:导热性好的材料,其分子运动较为频繁,能够更快地传递热量。
•可压缩性:气体是可压缩的,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的间距较大,可以通过减小分子之间的间距而压缩气体。
分子动理论物理教案

分子动理论物理精品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1 学科领域:物理1.2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3 教学目标:1.3.1 学生能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1.3.2 学生能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
1.3.3 学生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1.4 教学重点与难点:1.4.1 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4.2 难点:分子动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1.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
2.1.3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2 教学手段:2.2.1 投影仪:展示分子动理论的相关图像和实例。
2.2.2 计算机:用于展示分子动理论的相关模拟和动画。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3.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5分钟)3.1.1 分子:介绍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3.1.2 分子动理论: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15分钟)3.2.1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介绍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3.2.2 分子的运动:讲解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统计规律。
3.3 分子动理论的应用(15分钟)3.3.1 物体的温度:解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3.3.2 物体的扩散:分析扩散现象的微观机制。
3.4 实例分析(15分钟)3.4.1 蒸发:分析蒸发现象与分子动理论的关系。
3.4.2 布朗运动:讲解布朗运动的成因及其与分子动理论的联系。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是否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实际现象。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反思5.1 总结教学效果:反思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5.2 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1分子动理论教案2023-2024学年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1分子动理论教案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课“分子动理论”。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的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两种力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3. 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知识讲解:(1) 讲解分子的运动:介绍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2) 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介绍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两种力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3)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应用:介绍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等。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食物的腐烂、气体的扩散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分子动理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子运动的规律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4. 分子动理论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食物的腐烂(2) 气体的扩散(3) 冰块在室温下逐渐融化答案:(1) 食物的腐烂:食物中的分子不断运动,与其他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食物变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动理论讲义一、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如氧分子、水分子等。
各种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分子组成的,分子有多大呢?(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作球形的,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几个埃(1=10-10m),氧分子大约为3埃,质量约为5.3×10-23克。
(2)宏观物体中分子数非常多。
例:如果把1克蔗糖(含1.8×1021个分子)放入洪泽湖中(正常蓄水31.3亿m3),均匀之后,取1cm3的湖水,其中仍有蔗糖分子56.5万多个,这糖水还甜吗?(3)分子之间有空隙.实验一:酒精和水的混合.取一根玻璃管中放一半水,再放一半加颜色的酒精,用手堵住管口,来回倒置几次,总体积的高度下降1厘米多。
分析:由于分子间有空隙,在酒精与水混合的过程中,有些酒分子进入了水分子的空隙中,有些水分子也进入酒精分子的空隙中,这一实验证明了水分子、酒精分子之间有空隙.2、分子的运动若上面的实验不把玻璃管来回倒置,而是静放一段时间后,有色的酒精分子会运动到水中,——液体的扩散实验二:在冷、热两杯水中放一滴蓝墨水,现象1:过一会儿水就变蓝了.——说明液体分子在运动。
现象2:在热水变式比冷水快——说明液体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快。
实验三: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
(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装置如图:过一会儿,在上面的瓶中有明显的棕色.问:这说明了什么?这两种气体的混合,不是重力等外来的作用,而是分子本身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扩散:两种不同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水变色——液体扩散、气体的混合叫做气体扩散,固体之间也有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里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分子间的作用(1)分子间有引力.分子既然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着,为什么没有人看见固体分散成一个个分子呢?原来分子间有很大的引力,要想分开固体,必需克服分子间的引力才行.(2)分子间有斥力.若要压缩固体,减小分子间的空隙,是十分困难的,如压缩粉笔,比分开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若分子距离很近时,分子间斥力就显示出来,要使分子靠得更近,必须克服分子间的斥力才行.(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何时表现为引力,何时又表现为斥力呢?说明:r 0平衡距离,大约为10-10 m①分子间的距离d=r 0;引力与斥力相等且相互抵消,对外不显力;②分子间的距离d >r 0时,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③分子间的距离d <r 0时,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④当d >10倍分子直径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认为没有作用力了.备注: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且斥力减小得更快;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且斥力增大得最快。
经典例题【例1】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
将盐放入水中,能使水变咸,这是 现象,这一现象表明 。
【例2】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 。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物质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分子大小,肉眼看不见 分子数目多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很难分开——表现引力很难压缩——表现斥力【例3】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A.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拉断铁丝 B.用胶水能把两张纸粘合在一起C.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 D.磁铁能吸引铁钉【例4】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的是()。
A.铁棒折断后不能自然对接在一起 B.固体很难被压缩C.气体容易被压缩 D.磁铁与磁铁之间有时相互排斥【例5】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间存在着一个平衡位置,在此位置时分子间既没有引力也没有斥力B.当物体被压缩时,分子间只有斥力C.当物体被拉长时,分子间只有引力D.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总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例6】一根钢棒很难被压缩,也很难被拉长,其原因是()。
A.分子太多 B.分子间没有空隙C.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例7】将红墨水滴人清水中,会使整杯清水变红,这是由于()。
A.水流动的结果 B.分子不停地运动的结果C.分子间有引力的结果 D.分子间有斥力的结果【例8】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阳光下看到灰尘飞舞。
B、经过面包房子,闻到阵阵奶香。
C、牛奶中放入砂糖,牛奶变甜。
D、鸭蛋裹上混有食盐的泥巴,过一段时间变成咸蛋。
【例9】把两块表面刮净的铅压紧,它们便结合在一起,这是由于。
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约1mm深,这属于现象,它表明固体分子也在。
【例10】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后会结合在一起,而将一块打破的玻璃细心地按原样拼凑,且施加一定的压力,结果并不能合成一块,其原因是()。
A.玻璃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B.对接处玻璃分子间距离较大,引力很小C.玻璃一旦破了就相互排斥 D.玻璃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例1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大气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大气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缘故B.大气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的缘故C.大气压强是由于器壁附近分子的引力和斥力同时作用的结果D.大气压强是由于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的结果【例12】橡皮筋被拉长时,橡皮筋的()。
A.分子间引力增大而斥力减小B.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大于引力C.分子间距离增大,密度减小D.分子运动的速度减小,对外表现为引力【例13】为什么拉断一张纸所用的力比撕破同一张纸所用的力要大?课堂练习:1.物质是由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2.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现象。
这一现象间接的说明:。
3.关于扩散现象,下面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在气体和液体之间才发生扩散现象B.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C.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力的作用D.扩散现象与温度的高低无关4.下列社会实践中的实例,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洒水的地面会变干 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C.扫地时,尘土飞扬 D.房间里放了一篮子苹果,满屋飘香5.洗衣服时,洗衣粉在冷水中需很长时间才能溶完,而在热水中很快就能溶完,这是因为。
6.将10ml的水与10ml的酒精相混合,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20ml,这表明()。
A.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B.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C.分子之间有空隙D.分子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7.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平衡时的距离时,分子间就不存在作用力B.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时的距离时,分子间只有引力C.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时的距离时,分子间只有斥力D.以上说法都不对8.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A.固体、液体、气体 B.气体、液体、固体C.固体、气体、液体 D.液体、固体、气体9.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分子间的引力增大,斥力减小B.分子间的斥力增大,引力减小C.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D.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引力大于斥力10.一根纱线容易拉断,—根铜丝不容易拉断,这一现象说明()。
A.纱线分子间不存在引力,铜丝分子间有引力B.纱线分子间的引力比铜丝分子间的引力小C.纱线分子间有斥力,铜丝分子间不存在斥力D.纱线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铜丝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11.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
A.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B.气体分子间隙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小C.气体分子间的引力大 D.气体分子之间没有斥力课后作业:1.分子动理论指出:物质是由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同时也表明分子间有。
3.将煤堆放在墙角处一段时间,发现涂在墙角处的石灰变黑了,这是现象,它说明了固体物质的分子也是。
4.分子间既有力又有力。
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r0时,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r0时,力起主要作用。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气体和液体才能发生扩散现象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很小的C.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其中气体扩散最显著D.扩散现象使人们直接看到了分子的运动6.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久打扫房间时灰尘飞扬B.水从高处流向低处C.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一段时间生锈了D.在一杯水中放些盐,一会儿整杯水变咸了7.向装有清水的杯子里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淡红色,这是因为()。
A.红墨水在清水中流动 B.红墨水遇到清水会褪色C.水的无规则运动 D.分子的无规则运动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是很小的C.一粒灰尘就是一个分子 D.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9.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在运动的是()。
A.食盐在水中溶化,水变咸了B.冬天,人嘴里呼出的“白气”上升C.水从高处流到低处D.扫地时灰尘飞扬10.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运动的是()。
A.箱子里放几颗樟脑丸,过几天整个箱子里都充满樟脑味B.在楼下,能闻到楼上人家的饭菜香味C.晒衣服时,水蒸发,衣服变干了D.汽车驶过,公路上扬起灰尘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扩散现象不仅发生在气体之间,液体之间、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B.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很小C.扩散现象表明分子间是有空隙的D.扩散现象表明分子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