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分子动理论
高一物理教案 分子动理论9篇

高一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9篇分子动理论 1专题讨论: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热运动,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学情分析学生在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化学课中已经知道了扩散现象,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扩散现象也有了较深的印象,但对于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
方法运用整节课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的探究中运用类比、推理、论证的方法。
教具和媒体教师:多媒体、一杯大米、三杯小鱼、两只温度计学生:一杯凉水、一杯热水、一把药匙、少量品红等--说明1.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的方法组织教学。
2.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
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所以在最后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及其应用。
3.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分析推断──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度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平均动能,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2)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知道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3)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4)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了解热功参量的意义。
2.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这节课中要让学生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量等五个以上物理概念,又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
因此,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关系的讲授中,渗透统计的方法。
在分子间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上和做功与热传递关系上都要渗透归纳推理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三个概念(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与功的关系)。
2.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三个物理量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曲线是教学上的另一难点。
三、教具1.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圆形玻璃筒、活塞、硝化棉。
2.幻灯及幻灯片,展示分子间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1.分子的动能、温度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案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2.掌握分子运动的基本特征和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3.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热性质。
二、教学内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2.分子运动的基本特征;3.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4.物质的热性质的分子动理论解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物质的热性质的分子动理论解释;2.如何理解分子运动的基本特征和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2.实验法:通过进行简单的示范实验,观察物质的热性质,以验证分子动理论的解释;3.提问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2.新知讲解(25分钟)a.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分子动理论是指分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物质的热性质是由分子的运动状态决定的;-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快速的、不断变换方向和速度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使分子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和排列结构。
b.分子运动的基本特征:-分子的热运动是三维的、快速的、无规则的;-碰撞是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分子间的距离和分子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
c.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高温下,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较大,分子热运动剧烈;-低温下,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较小,分子热运动较弱;3.实验演示(20分钟)将一杯水分别放在冰水中和热水中,观察水的表面是否产生水蒸气、水滴的现象。
让学生讨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引导他们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
4.深化与运用(20分钟)a.完成练习题,巩固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点;b.进行小组讨论,尝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其他物质的热性质,如热传导、融化等现象。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回顾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分子运动的特征以及物质的热性质的解释。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教案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分子动理论在物质状态变化中的应用3. 能够解释气体压强、温度、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1. 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和原理2. 气体状态方程中的分子动理论应用教学难点:1. 理解分子运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2. 掌握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分子动理论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会呈现不同的状态?二、讲解分子动理论(15分钟)1.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子间的运动和碰撞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讲解分子速度、能量与温度的关系。
三、实验展示(10分钟)1. 进行实验,展示不同状态的分子之间运动的差异。
2. 利用模型演示分子间的碰撞和能量传递过程。
四、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15分钟)1. 讲解气体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状态方程之间的关系。
2. 分析气体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做练习,加深对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状态方程的理解。
2. 点评答案,纠正错误。
六、概括总结(5分钟)1. 总结分子动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强化气体的分子动理论与状态方程的联系。
七、课堂作业(5分钟)1.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抽象,需要借助实验和模型来直观展示分子运动的过程。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应用。
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分子动理论教案

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案标题: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分子动理论在物质状态变化和热力学过程中的应用
3. 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重点:
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分子动理论在物质状态变化和热力学过程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理解分子动理论在物质状态变化和热力学过程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熟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实验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些相关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运动规律,引出分子动理论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
教师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分子的运动状态、碰撞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的关系等内容,通过图表和实例进行解释。
第三步:实验
教师设计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验证分子动理论的相关规律,加深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
第四步:应用
教师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现象,如液体的蒸发、气体的扩散等,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步: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动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和思考相关现象。
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和实验报告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掌握程度,并及时进行指导和辅导。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拓展性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子动理论-教案

分⼦动理论-教案⼀、分⼦动理论的三个观点 1.物体是有⼤量的分⼦组成的这⾥的分⼦是指构成物质的单元,可以是原⼦、离⼦,也可以是分⼦。
在热运动中它们遵从相同的规律,所以统称为分⼦。
⼀般情况来说,除有机物质的⼤分⼦外,分⼦直径的数量级均为10-10m .(1)这⾥建⽴了⼀个理想化模型:把分⼦看作是⼩球,所以求出的数据只在数量级上是有意义的。
⼀般认为分⼦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
(2)固体、液体被理想化地认为各分⼦是⼀个挨⼀个紧密排列的,每个分⼦的体积就是每个分⼦平均占有的空间。
分⼦体积=物体体积/分⼦个数。
(3)⽓体分⼦仍视为⼩球,但分⼦间距离较⼤,不能看作⼀个挨⼀个紧密排列,所以⽓体分⼦的体积远⼩于每个分⼦平均占有的空间。
每个⽓体分⼦平均占有的空间看作以相邻分⼦间距离为边长的正⽴⽅体。
(4)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2×1023mol -1,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
它把物质的摩尔质量、摩尔体积这些宏观物理量和分⼦质量、分⼦体积这些微观物理量联系起来了。
(纳⽶技术1nm =10-9m)2.分⼦的热运动物体⾥的分⼦永不停息地做⽆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通常把分⼦的这种运动叫做热运动。
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可以很好地证明分⼦的热运动。
⑴扩散现象是两种不同物质接触时,没有受到外⼒影响⽽能彼此进⼊到对⽅⾥去的现象。
扩散现象是分⼦的直接运动形式。
⽓体、液体和固体都有扩散现象。
扩散快慢除和温度有关外,还和物体的密度差、溶液的浓度有关。
物体的密度差(或浓度差)越⼤,扩散进⾏得越快。
⽽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或⽓体)中的微粒所做的⽆规则运动,其运动的激烈程度与微粒的⼤⼩和液体(或⽓体)的温度有关,微粒越⼩,液体温度越⾼,布朗运动越明显。
注意:微粒的尺⼨⼀般在710-~610-m ,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布朗运动,⽤眼睛直接看到的微⼩颗粒(如灰尘)则不做布朗运动。
(2)布朗运动与扩散现象是不同的现象,但也有相同之处。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一、教学目标1.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理解分子动理论在解释物质性质和现象方面的作用。
3.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内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子的运动规律。
2.分子动理论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3.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理现象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1.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子的运动规律。
2.理解分子动理论在解释物质性质和现象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子的运动规律(1) 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分子动理论是指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这些粒子不断运动,并且运动的方式符合一定的规律。
分子动理论对于解释物质性质和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2) 分子的运动规律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的运动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子运动的速度:分子的运动速度取决于温度和物质的性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分子的碰撞:分子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碰撞,碰撞的方式和频率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
•分子的位移:分子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位移,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分子的速度和碰撞的力量。
•分子的能量:分子在运动过程中具有能量,能量的大小与分子的速度和质量有关。
•分子的排列:分子在物质中排列有序或无序,排列的方式影响物质的性质。
2. 分子动理论与物质性质的关系(1) 物质的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根据分子动理论,物质的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固体的分子排列紧密,只有微小的振动;液体的分子排列较为松散,能够相互滑动;气体的分子排列无序,自由运动。
这种不同的分子运动方式决定了物质的不同状态。
(2) 物质的性质与分子的运动分子动理论还可以解释物质的一些性质,例如:•导电性:金属的导电性较好,是因为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和分子的运动形成了电流。
而非金属则由于分子运动受阻,导电性较差。
•热传导性:导热性好的材料,其分子运动较为频繁,能够更快地传递热量。
•可压缩性:气体是可压缩的,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的间距较大,可以通过减小分子之间的间距而压缩气体。
《主题七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分子、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平均动能等观点。
2. 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诠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等。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诠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难点:理解布朗运动及其意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显微镜、烧杯、水等,用于演示布朗运动。
3. 准备相关视频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4. 准备练习题,用于学生自我检测和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入课题:(1)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炒菜时闻到香味、气体压缩时体积变小等,引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利用PPT展示一些分子运动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
(3)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打开香水时会闻到香味吗?”,通过回答学生的答案引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4)应用小实验进行演示,如酒精和水混合实验,引出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规律。
(5)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如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原因与分子动理论有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规律(1)分子的大小和性质:介绍分子的基本性质和结构,如分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等。
(2)分子热运动:介绍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规律和意义,如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等。
(3)分子间的互相作用:介绍分子间的作用力,如引力、斥力等,以及它们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4)温度和内能的干系:介绍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以及温度变化对内能的影响。
3. 实验演示(1)布朗运动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的运动,诠释布朗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2)扩散现象实验:将两种不同的气体混合在一起,观察两种气体在液体或固体中的扩散速度,诠释扩散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阅读,归纳
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认识到:二氧化氮气体运动到了上面,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分子运动是无规则的
花香袭人、家里液化气泄漏等(学生自己讲述)
应该也有,因为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都要运动
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观察,思考
堆煤炭的墙角墙内有黑色的物质等
由于分子运动,两种物质相互渗透的现象
分子在运动
分子间有空隙
觉得不可能做到
根据生活经验:铁块不容易捏小,说明分子间应该有一些作用。
分子有引力
铁块不容易拉长、有空气的注射器前端堵住不容易拉活塞、露珠呈现圆形等
也有斥力
分子动理论的三点内容
作业
授课时间
课时
1
课型
讲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一般物体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②了解扩散现象的重要意义,能识别扩散现象,并会解释扩散现象。
③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事例。
过程与方法
观察气体和液体的扩散现象,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扩散现象联系起来。学会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
(墨水和水、墨水和酒精等组合)
固体有这种现象吗?谁能举出一些事例?
上述的实验现象都是扩散现象,那么有谁能给扩散现象进行一下说明?
(书上做标记)请大家阅读书P3下面的图1-1-7
讨论:夏天看到空气中很多小颗粒漂浮在空气中,请问这种现象属于扩散现象吗?
反过来,扩散现象能说明什么?
还有吗?(可用两个说明:1、相邻座位中间还要坐一个人必须如何?2、装满花生的罐子里面再装一些豆子)
请大家阅读第四页相关知识,了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由于分子作用力的不同,物质在自然界中呈现三种状态,请大家观察图1-1-11物质三态的模型。
训练:1、两滴水靠近后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这一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将盐放入水中,能使水变咸,这是现象,这一现象表明。
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不
新课讲授
训练内化
课堂小总
利用多媒体展示《梅花》诗词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问:闻香识梅说明有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在运动,那么它到底有多小?又是如何运动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走进微观世界—--分子动理论
请大家阅读教材p2和p3上面的相关内容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程,然后再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教案分子动理论
1.1分子动理论
课标要求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4)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展示酒精和水的混合后的变化。
展示一块铁,问:既然分子是运动的且分子间有空隙,那么谁能将铁块捏小或拉大一些?为什么铁块分子没有跑掉而还是保持了原有形状?
视频展示:切割后的铅块紧压在一起后能悬挂钩码(这个现象能说明分子间的什么作用)
还有哪些事例也能说明分子间有引力呢?
演示:分子力演示器
有空气的注射器前端堵住不容易拉活塞,容易推活塞吗?说明什么呢?
A、阳光下看到尘土飞舞
B、经过面包房子,闻到阵阵奶香
C、牛奶中放入砂糖,牛奶变甜
D、鸭蛋裹上混有食盐的泥巴,过一段时间变成咸鸭蛋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很小
B、扩散现象不仅发生在气体之间,在液体和固体中也能发生
C、扩散现象表明分子间有空隙
D、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物质是由大量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的最小微粒。
(2)、分子具有哪些特点?能不能用肉眼观察?
刚才在《梅花》诗词中我们知道梅花的香味能通过空气跑到我们的身边,那么分子是运动的吗?如何运动的呢?运动中又有哪些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观察几个小实验。
演示1、将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上扣一个玻璃瓶,大家观察有什么发现?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关心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扩散现象。
教学
重难
点
重点
分子热运动的初步知识
难点
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提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实验器材
广口瓶、二氧化氮气体、玻璃瓶、量筒、酒精溶液、烧杯、水、试管、墨水、分子力演示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教学设计
(教师二次备课)
流程、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讲述: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为什么会在上面的瓶中也发现有二氧化氮的气体呢?
二氧化氮气体运动有没有规律?
在此我们发现气体分子会运动,会出现进入相互渗透的现象。在生活中你们发现有类似的渗透现象吗?
气体有渗透现象,那么液体和固体是不是也有这些现象呢?
讲台上有一些器材,谁来帮我演示一下液体的这种现象?
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