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酸碱中和滴定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酸碱中和滴定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选择酸碱指示剂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1. 酸碱指示剂的酸碱性质:选择的指示剂应具有与被滴定溶液酸碱性质相反的酸碱性质。
比如,如果被滴定溶液为酸性溶液,可以选择碱性指示剂;如果被滴定溶液为碱性溶液,可以选择酸性指示剂。
2. 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范围:选择的指示剂应具有适合滴定终点颜色变化的范围。
滴定终点是指滴定过程中酸碱反应达到等量点的位置。
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要能够清晰地显示滴定终点的到来。
3. 酸碱指示剂的灵敏度:选择的指示剂应具有适当的灵敏度,能够迅速、准确地显示滴定终点。
当滴定终点突然出现时,指示剂的颜色应能够明显变化,以便及时停止滴定。
4. 酸碱指示剂的稳定性:选择的指示剂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保证其在滴定过程中的活性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指示剂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校准试验来评估。
5. 酸碱指示剂的价格:要考虑指示剂的价格,选择经济实用的指示剂。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滴定反应需要选择不同的酸碱指示剂。
具体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滴定反应的要求来定。
中和滴定指示剂选择

中和滴定是利用中和反应原理来测定酸或碱溶液的浓度的方法,在反应过程中,由于溶液的pH发生突变而引起指示剂变色,由此来判断滴定终点。
中和滴定通常使用的指示剂有酚酞和甲基橙,由于酸碱类型(强弱)不同,使用的指示剂具有选择性。
下面通过有关计算来说明酸碱中和滴定中选择指示剂的依据。
一、强酸与强碱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的强酸强碱盐不发生水解,因此恰好中和时,其溶液呈中性。
当强酸或强碱过量时,溶液的pH由过量的酸或碱的量所决定。
【例1】在20.00mL0.100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当加入20.00mL0.100mol·L-1盐酸时恰好中和。
当少加一滴或多加一滴(设一滴溶液的体积为0.05 mL)盐酸时,溶液的pH分别为多少?解析:当少加一滴盐酸即加入盐酸19.95mL时,碱过量,溶液呈碱性。
pH= -lgc(H+)= -lg8.0×10-11=10.1当多加一滴盐酸即加入盐酸20.05mL时,酸过量,溶液呈酸性。
pH= -lgc(H+)= -lg1.25×10-4=3.9以上计算说明,当少加一滴盐酸到多加一滴盐酸时,溶液的pH从10.1突变到3.9,而酚酞的pH变色范围为8.2-10.0,甲基橙的pH变色范围为3.1-4.4,溶液的pH突变均会引起指示剂的颜色变化,造成的误差很小。
因此,酚酞和甲基橙都可以作为强酸与强碱中和滴定的指示剂。
二、强酸滴定弱碱指示剂的选择强酸与弱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的强酸弱碱盐因发生水解而使溶液呈酸性,应选择酸性条件下变色的指示剂。
【例2】在20.00mL0.100mol·L-1的氨水中,当加入20.00mL0.100mol·L-1盐酸恰好中和时,溶液的pH为多少?当多加一滴(设体积为0.05 mL)盐酸时,溶液的pH为多少?(氨水的K b=1.8×10-5)。
解析:当氨水和盐酸恰好中和时,生成NH4Cl,根据NH4+的水解平衡计算溶液的pH。
微专题 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微专题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新洲一中张新平[知识点]1.石蕊的变色范围是5~8,变色范围较宽(氢离子浓度跨度高达1000倍),比起甲基橙、酚酞就显得非常不灵敏。
且在溶液处在一个不断稀释的过程,从紫色到蓝色的色差人眼识别困难,也就难以依据颜色突变判断滴定终点了,所以不能做中和滴定时的指示剂。
2. 常用滴定指示剂是甲基橙和酚酞——其变色范围窄,突变颜色明显易识别。
[典型范例][2016·全国I.T12]298K时,在20.0 mL 0.10 mol·L-1氨水中滴入0.10 mol·L-1的盐酸,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0.10 mol·L-1氨水的电离度为1.3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滴定过程应该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B.M点对应的盐酸体积为20.0 mLC.M点处的溶液中c(NH4+)=c(Cl-)=c(H+)=c(OH-)D.N点处的溶液中pH<12[解析]在经历多年高考的全国卷中后,偶然出现了“关于强酸滴定弱碱的指示剂的选择”问题的选项A、以及“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的计算”问题选项D,这都是高于教材的。
也正因为该题的出现,所以在2017年新修订的“高考大纲”中就添加了“能利用电离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A.依据指示剂选择的一般规律,其指示的(即发生颜色突变)点是恰好完全中和、或前后的点(即等当点)。
氨水中滴入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所生成的氯化铵溶液因水解而显酸性,因此,应该选择在酸性范围变色的指示剂——甲基橙。
B. 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的体积为20.00 mL,而此时pH<7。
C. M点处的溶液为中性溶液,有电荷守恒:c(NH4+)+c(H+)=c(Cl-)+c(OH-),大小关系是c(NH4+)=c(Cl-)>c(H+)=c(OH-)。
D.N点处的溶液中:c(OH-)=0.10 mol·L-1×1.32%=1.32×10-3mol·L-1,c(H+)=1×10-14/1.32×10-3mol·L-1 =1/1.32 ×10-11mol·L-1,pH = 11+lg1.32<12.故D选项正确。
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原则中和滴定指示剂是一种化学试剂,用于测定酸碱度的变化。
在化学实验中,选择合适的中和滴定指示剂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那么,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是什么呢?1. 根据反应物的性质选择指示剂不同的中和滴定反应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选择中和滴定指示剂时需要考虑反应物的性质。
例如,如果反应物是强酸和弱碱,应该选择酸性指示剂,如甲基橙、甲基红等;如果反应物是弱酸和强碱,应该选择碱性指示剂,如酚酞、溴酚蓝等。
2. 根据中和终点的pH值选择指示剂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还需要考虑中和终点的pH值。
中和终点是指反应物完全中和后,溶液的pH值发生变化的点。
不同的指示剂对应的中和终点pH值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指示剂。
例如,如果中和终点pH值在7左右,应该选择中性指示剂,如酚酞、溴酚绿等;如果中和终点pH值在4.5左右,应该选择甲基橙、甲基红等酸性指示剂。
3. 根据指示剂的颜色变化选择指示剂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指在中和终点附近,指示剂颜色的变化。
不同的指示剂颜色变化的范围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指示剂。
例如,如果需要测定酸性溶液的酸度,应该选择颜色变化范围在红色到黄色之间的指示剂,如甲基橙、甲基红等;如果需要测定碱性溶液的碱度,应该选择颜色变化范围在蓝色到绿色之间的指示剂,如溴酚蓝、酚酞等。
4. 根据实验条件选择指示剂在选择中和滴定指示剂时,还需要考虑实验条件。
例如,如果实验需要在强光下进行,应该选择不易受光照影响的指示剂,如溴酚蓝、酚酞等;如果实验需要在高温下进行,应该选择耐高温的指示剂,如甲基红、甲基橙等。
综上所述,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需要考虑反应物的性质、中和终点的pH值、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和实验条件等因素。
只有选择合适的中和滴定指示剂,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高中化学《酸碱中和滴定和指示剂选择》教案

高中化学《酸碱中和滴定和指示剂选择》教案
高中化学教学中,酸碱中和滴定和指示剂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本教案将介绍酸碱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指示剂选择以及注意事项。
一、酸碱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
酸碱中和滴定是一种通过滴加一种溶液来测定另一种溶液中酸或碱的浓度的方法。
在实验中,通常使用酸或碱滴加到待测溶液中,直到待测溶液的pH值达到中性(pH=7)为止,此时所加入的酸或碱的体积称为滴定终点体积。
二、实验步骤
1.将待测溶液倒入滴定瓶中,并加入适量的指示剂。
2.用滴定管将标准溶液缓慢地加入待测溶液中,同时不断搅拌。
3.当指示剂颜色发生变化时,停止滴定,记录滴定终点体积。
4.根据滴定终点体积和标准溶液的浓度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三、指示剂选择
指示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可以根据颜色的变化来指示溶液的酸碱性质。
常见的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溴甲酚等。
选择指示剂时应考虑其变色范围和变色pH值是否适合待测溶液。
四、注意事项
1.实验前应检查仪器是否干净、无水垢等。
2.标准溶液应准确配制,避免误差。
3.滴定时应缓慢滴加,避免误差。
4.指示剂应少量加入,以免影响滴定结果。
5.实验后应及时清洗仪器。
以上是本教案对高中化学《酸碱中和滴定和指示剂选择》的介绍。
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步骤,并能正确选择指示剂进行实验。
滴定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滴定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滴定酸碱指示剂是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物质,其作用是根据溶液的酸碱性质来确定溶液的浓度或反应的终点。
不同的指示剂具有不同的变色范围,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可以使滴定过程更加准确。
现在,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滴定酸碱指示剂及其选择方法。
1. 酚酞指示剂
酚酞是一种酸性指示剂,其在PH值为8.2到10之间变色,由灰紫色变为深红色。
因此,酚酞常用于测定弱酸和弱碱的浓度,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终点。
酚酞—甲基橙混合指示剂是一种酸碱中和指示剂,其混合比例为1:1。
在PH值为4.2到6.2之间,溶液从黄色变为深红色,然后在PH值为8.2到10之间,溶液又从深红色变为橙色。
4. 酸碱过渡区指示剂
选择滴定酸碱指示剂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变色范围: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该与要滴定的溶液的PH值范围相匹配。
如果选择的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不对应,则可能会导致滴定误差。
2. 反应速度:指示剂的反应速度应该与要滴定的溶液的反应速度相匹配。
如果指示剂的反应速度太快,则可能无法观察到明显的颜色变化,从而导致滴定误差。
如果指示剂的反应速度太慢,则可能会浪费较长时间。
3. 稳定性:指示剂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以长时间储存而不会失效。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选择合适的滴定酸碱指示剂才能确保滴定结果的准确性。
“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选择”误差分析案例

如果用0.1mol/L的盐酸溶液滴定已知浓度为0.1mol/L体积为20mL 的氢氧化钠溶液,假如滴定时所用盐酸体积为VmL。
我把整个滴定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请大家共同讨论:第一阶段:为滴定时,溶液的pH值为多少?因为c(OH—)=10—1mol/L 所以c(H+)=10—13mol/L pH= -lg c(H+)= -lg10—13 =13第二阶段:滴定开始至滴定终点前,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c (OH—)不断减小。
[例题]设滴入盐酸的体积为19.98mL(误差0.001),这时溶液的c(OH—)及pH值为多少?因为c(OH—)=(20.00mL—19.98mL)×0.1mol/L÷39.98 mL =5.00×10—5mol/L所以pOH=4.30 pH=9.7第三阶段;滴定终点时(即恰好完全反应时),此时由于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V酸=V碱=20mL 溶液为中性pH=7第四阶段:滴定终点后[例题]设滴入盐酸的体积为20.02mL时(误差为0.001),这时溶液的c(H+)及pH值为多少?生:因为c(H+)=(20.02mL—20.00mL)×0.1mol/L÷40.02 mL =5.00×10—5mol/L所以pH=4.3指导学生多取了一些值,画出以下曲线:酚酞和甲基橙指示剂的选择虽然有一定的误差,但是这个误差是非常小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由曲线A可知,从滴定开始到加入19.98mLHCl溶液,即99.9%的NaOH被滴定,溶液的pH值变化较慢,共只有3.3个单位。
但从19.98mL到20.02mL即滴定终点前后,体积仅差±0.1%,pH却从9.7变化到4.3,共5.4个单位。
说明加入量虽有很小变化,但溶液立刻由碱性变为酸性。
滴定终点前后±0.1%相对误差的溶液pH的变化,在分析化学中称为滴定的pH值突跃范围。
高中化学知识总结酸碱滴定与中和指示剂的选择

高中化学知识总结酸碱滴定与中和指示剂的选择在高中化学中,酸碱滴定是一个重要的实验技术,它用于确定酸碱溶液的浓度。
而选择适当的中和指示剂则是酸碱滴定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本文将通过总结酸碱滴定与中和指示剂的选择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实验技术。
一、酸碱滴定的原理酸碱滴定是一种通过滴定剂溶液中的物质与被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根据滴定剂的用量和化学方程式来确定被测物质的浓度的方法。
在酸碱滴定过程中,酸和碱的摩尔比是严格的,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系数来确定。
二、酸碱滴定中的滴定剂选择滴定剂选择是酸碱滴定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决定了滴定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1. 强酸强碱滴定在强酸强碱滴定中,常用的滴定剂包括盐酸和氢氧化钠。
滴定的终点可以通过化学指示剂甲基橙或溴酚蓝来确定。
甲基橙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黄色,当溶液从红色变为黄色时,即达到了滴定终点。
溴酚蓝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当溶液从红色变为蓝色时,即达到了滴定终点。
2. 强酸弱碱滴定在强酸弱碱滴定中,常用的滴定剂包括盐酸和碳酸钠。
由于碳酸钠是一种弱碱,无法使用化学指示剂甲基橙等酸碱指示剂。
此时,可以使用酚酞作为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无色,在滴定过程中,溶液从红色渐变为无色时,即达到了滴定终点。
3. 弱酸强碱滴定在弱酸强碱滴定中,常用的滴定剂包括乙酸和氢氧化钠。
由于乙酸是一种弱酸,无法使用甲基橙等酸碱指示剂。
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溴酚绿作为指示剂,它在酸性溶液中呈黄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绿色。
滴定过程中,溶液从黄色渐变为绿色时,即达到了滴定终点。
4. 弱酸弱碱滴定在弱酸弱碱滴定中,滴定剂和指示剂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实验情况来确定。
常见的选择包括乙酸和氢氧化钠作为滴定剂,酚酞、溴酚蓝等酸碱指示剂。
具体的滴定方法和终点的判定,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和指示剂颜色变化规律来确定。
三、酸碱滴定实验的注意事项在进行酸碱滴定实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需要使用干净的滴定管、瓶口滴管等实验仪器,以避免实验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对学习化学的直接兴趣。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直接兴趣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感知兴趣。
这种兴趣仅满足于感知实验现象,没有产生要了解这些现象的要求,因而是不稳定、不能持久的。
②对化学实验的操作兴趣。
即不仅满足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更希望亲自动手,获得实验现象。
这类兴趣虽较前一类有所提高,但还没有达到要了解本质和规律的水平。
③认知兴趣。
这种兴趣不仅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而且能够积极地去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这是一类水平较高的兴趣,对学习化学活动具有稳定持久的推动作用。
④创造兴趣。
这是最高水平的实验兴趣。
具有创造兴趣的学生能够在理解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的基础上,在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进行独立的探究活动。
这几类兴趣水平是逐级上升的。
较低水平兴趣是较高水平兴趣形成的基础;较高水平兴趣是较低水平兴趣的发展。
21应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有研究表明:学习时使用视觉媒体注意集中的比率为82◊,使用听觉媒体为55◊。
电教媒体以其能够提供形象、生动的声音和影像,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
特别是当许多化学现象、变化、微观结构、微观化学运动等用影视图像或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时,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用电教媒体,这样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1开展化学学习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竞赛活动历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取得良好成绩的有效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采取个人、团体之间或自我进行学习竞赛活动。
在学习竞赛活动中,可激起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为集体及个人争光的意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1及时反馈学习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成效与学习兴趣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成效越大,学习兴趣越浓。
反之,学习兴趣越淡。
因此,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时地进行反馈,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不过,教师在这里要处理好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
一是要防止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沾沾自喜,认为取得好成绩是很容易的事情,从而失去了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因为人们对容易做的事情一般是没什么兴趣的。
二是要指导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正确对待考试的失败,不因考试的失败而丧失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51在化学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化学活动课程,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源泉。
在化学活动课程中,学生通过开展化学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家庭化学小实验,参观厂矿、科研单位以及科技展览,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会,阅读科普读物和收集有关科技资料,以及对当地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及保管、卫生、健康、资源的保护及回收利用等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可以培养和发展多方面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学生的两种主要非智力因素。
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不仅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而且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沧州师专化学系 于化江 周立梅 中和滴定的滴定终点,要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确定。
那么是否任何一种指示剂都可作为某一中和滴定的指示剂来确定滴定终点呢?事实并非如此。
也就是说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是有一定原则的。
下面以011000mo l・L-1N aOH标准溶液滴定20100mL, 011000mo l・L-1的HC l为例来加以说明。
这一滴定的基本反应为: N aOH+HC l N aC l+H2O在这一滴定过程中锥形瓶中溶液pH值的变化可分以下四个阶段来考虑。
一、滴定前(消耗N aOH标准溶液的体积为0)这时锥形瓶中只盛有20100mL011000mo l・L-1 HC l,故溶液的pH值取决于HC l的起始浓度。
即〔H+〕= 011000mo l・L-1pH=1100二、滴定开始至化学计量点前(此阶段消耗N aOH 标准溶液的体积小于20100mL)这个阶段随着N aOH不断加入,溶液中H+浓度逐渐减小,它的大小决定于剩余HC l的量和溶液的体积。
即〔H+〕=(V HC l-V N a OH)V HC l+V N a OH・C HC l其中C HC l代表HC l的起始浓度,V HC l与V N a OH分别代表HC l和N aOH的体积。
如,滴加19198mLN aOH(相对误差为-011%时)〔H+〕=20100-1919820100+19198×011000 =5100×10-5mo l・L-1pH=4130三、化学计量点时(此时V HC l=V N a OH=20100mL)滴加20100mLN aOH标准溶液,N aOH和HC l以等物质的量中和,生成强电解质N aC l和H2O溶液呈中性, H+来自水的离解。
即〔H+〕=110×10-7mo l・L-1pH=7100四、化学计量点后(此阶段加入N aOH标准溶液体积大于20100mL)・84・在这一阶段因N aOH溶液过量,溶液的酸度取决于N aOH溶液过量程度和溶液的体积。
即〔OH-〕=(V N a OH-V HCl)V N a OH+V HCl・C N a OH其中C N a OH代表N aOH起始浓度。
如,加入20102m l N aOH溶液(相对误差为+011%),此时〔OH-〕=20102-2010020102+20100×011000 =510×10-5mo l・L-1pOH=4130 pH=9170中和滴定实验最后结果的准确度,一般要求控制在±011%相对误差之内。
由以上分析可知用N aOH溶液滴定HC l到达滴定终点时,锥形瓶中溶液的pH值应控制在4130~9170(突跃范围)范围内,在具体操作时只允许有半滴(0102m l)之差。
也就是说,在这个具体滴定中,凡是在pH=4130~9170以内发生颜色变化的指示剂都可作为该滴定的合适指示剂,如酚酞、甲基橙和甲基红。
任何一个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都不是随意的。
即都要依据要求的相对误差范围(一般±011%)和pH值的突跃区间来选择指示剂,才是该滴定合适的指示剂。
特别是对弱酸与强碱或者强酸与弱碱之间的滴定,到达终点时,pH的突跃范围小,且终点的pH值不等于7,原因是盐类水解效应,因此对指示剂的选择将更加严格。
但是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是不变的,即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落在或部分落在滴定终点的pH值突跃范围之内,这样才能准确指示终点。
由此可见在教师备课时,应查出一些常见指示剂的范围,并算出滴定终点时的pH值,及相对误差±011%范围内的pH值突跃范围。
这样,上课时面对学生的提问,才能准确解答。
某些法定计量单位在应用中的缺陷张家口医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 付煜荣河北体工队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 宋秀娟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计量单位)是以国际单位制单位为基础,同时选用了一些国内外习惯或通用的非国际单位制的单位构成的。
法定计量单位已经实施多年,它确实在统一单位制及国际接轨方面是有益的,但也给某些专业带来不便。
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在实施法定计量单位以前,医学上用mmH g来表示血压单位,实施法定计量单位后则改用kPa表示血压单位。
kPa和mmH g的换算关系为:1mmH g=011333kPa (或1100kPa=7150mmH g),由此可见,kPa这个压力单位比mmH g大715倍。
单位越大,误差也越大,有时对于几个mmH g的血压变化,用kPa表示则是一个很小的数值,当用肉眼测量时误差将会更大。
因而用kPa表示血压会增大测量误差,进而会影响对病情的诊断。
张家口医学院的张静教授在出席今年春天召开的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修改计量法的议案。
张教授建议:医学上仍恢复使用mmH g表示血压单位,而其他行业,比如工业上则仍用kPa表示压力。
现在这一议案已得到有关部门认可,在实际应用时,可直接用mmH g作为血压计量单位,但首先出现时要在其后加括号注明它与kPa 的换算关系,后面再出现,则可直接使用,不再注明换算关系。
现在某些刊物对稿件也已做了这样的要求。
在化学上,表示浓度的法定计量单位是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是摩每升(mo l L)注。
而在工业生产及医学上有时用质量体积百分比来表示浓度则更方便。
例如常规的输液用药多数是一些等渗溶液,如5%的葡萄糖(指100m l水溶液中含5g葡萄糖)、019%的N aC l(生理盐水)、1125%N aHCO3等,用质量体积百分比来表示时无论是使用还是配制都很方便,按所配制的溶液体积直接计算并称量固体质量,加水配制成所需体积溶液即可。
若改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上述溶液则分别为:5%的葡萄糖:5 180×1000 100=01278mo l L019%的N aC l:019 5815×1000 100=01154mo l L1125%N aHCO3:1125 80×1000 100=01156mo l L若按物质的量浓度表示上述溶液,在配制时需根据各溶质的摩尔质量计算所需质量,给实际工作带来不便。
因而这些部门在生产和应用时用质量体积百分比浓度较用物质的量浓度更方便些。
另外,物质的量浓度在书写方式上也作了一些改革,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是摩每升(mo l L)注,过去表示物质的量浓度时可用“M”表示其单位,如:015mo l L的蔗糖溶液、011mo l L的氯化钠溶液、012mo l L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表示为015M的蔗糖溶液、011M的氯化钠溶液、012M的氢氧化钠溶液。
即1M=1mo l L。
简单明了,非常便于书写。
而我国现在已经取缔了“M”一律用“mo l L”来表示物质的量浓度,这样一来给化学工作者尤其是化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带来不便,在书写标签时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
而现在国际上并没有停止使用“M”,一些国外杂志也还在使用M及mM表示mo l L和mmo l L。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行业上也有出现。
综上所述,单位统一要考虑行业特点,否则将给实际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不能只注重形式,不考虑实际效果。
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2 93《量和单位》的规定,物质B(指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是摩每立方米(mo l m3)或摩每升(mo l L),中学教材里用摩每升(mo l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