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美学观点解读

合集下载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红楼梦》里的中的文艺美学文艺美学,是研究文学艺术这种社会现象的特殊的审美性质和特殊的审美规律的科学。

在西方,美学大都包含在哲学的范围内,专门论述文艺的著作也很多。

如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论家布西洛的《论诗艺》,18世纪德国莱辛的《拉奥孔》,19世纪俄国别林斯基的《文学的幻想》以及普列汉诺夫、卢卡契等人研究文艺问题,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但尚未能建立起独立的文艺美学学科。

只有到了当代,随着文学艺术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对文学艺术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文艺美学才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蚀立的学科。

20世纪西方美学和诗学的发展,导致文艺美学研究的重心不断转移:从对创作心理的重视(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方法)到对作品本体的关注(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方法)再到对作者本体的执着(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

现象学美学,阐降学美学、分析哲学美学也对文艺和美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它同美学文艺学密切相关,但同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有着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由此也构成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

这也是它得以独立存在的价值所在。

那为啥要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来赏析《红楼梦》呢?首先是红楼梦的悲剧美。

悲剧的美在于以美好事物的毁灭换来深思或者完成对某种事物的控诉,往往可以给人以启迪,净化心灵,提升认知水平,它让读者掩卷的心理经历由压抑、不满、悲痛到同情、释放、审美快感的曲线轨迹。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悲剧的美是沉痛而伟大的。

中国人喜欢逃避,不习惯做哲学式的悲剧思考,热衷于大团圆式的结局。

而《红楼梦》则“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作者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并在书的第五回便写出众女子的判词,将她们不幸的结局透露给读者,使得整本书中,无论什么场合都笼罩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剧气息。

《红楼梦》的美学意义

《红楼梦》的美学意义

《红楼梦》的美学意义《红楼梦》一书作者用传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以及优秀传统表现手法,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花落水流红的社会人生悲剧,从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朽,使之达到了“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

本文就是从诗意、情感和人性三角度浅析了《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一、漫卷诗香脂批有言:“雪芹并作此书,亦存有传诗之意。

”《红楼梦》真堪称就是一部诗情画意的小说,其独特性就是它的字里行间无不表露着诗意之美。

诗、词、曲、诗赋等横跨着小说的始末,像是题额、制谜、行令等活动更是沦为小说中主人公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着当时社会的典雅文化。

在众女儿中,林黛玉就是最具备诗人气质和诗人情怀的。

她就是诗与美的化身,作者就是以“充满著爱抚、充满著诗意的笔触去进行描绘的”。

[1]比如说在第二十七回,“掩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千古绝唱《葬花言》写下得就是这样的洋洋洒洒,并使我们于悲情孤寂间无不为之震心欲碎。

在那山坡幽静之处,这独把花掉钩的伤春少女临花照水,星泪偷走潸,眼啊着花逐水逝思量着“今我泪如雨下葬尔,无人知晓来日葬我者何,芳园之小,魂归何处”。

又例如在小说中提及的香菱学诗,香菱虽早年低贱却因诗而贵。

她痛志学诗,为之疯魔,日间严禁妙句,竟于梦中探寻。

在曹雪芹笔下,善写诗的女子无不钟灵毓秀、品性高洁。

每位女子都是一篇风韵别致且哀婉至极的诗歌。

在这花落水流红的旷世哀歌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这“水作的骨肉”的怜爱与赞美,以及生之有涯而情之无涯的留恋与惋惜。

二、情深意浓《红楼梦》以“情”字统领全文。

然红楼之情绝非矫揉造作,徒发闺怨闲情,而是面对人生境况之大感悟,感生命逝去之大悲哀。

当我们读至晴雯死、黛玉归天等情节时,无不为之动容泣泪。

因为这种至真至情不仅为《红楼梦》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性力量,为该作品在审美创造上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也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范式领域。

每念红楼,难以忘怀宝黛的深情款款、纯洁高尚。

《红楼梦》古典美学解读

《红楼梦》古典美学解读

《红楼梦》古典美学解读《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对古典美学有着深远影响,展现了古人对美的独到见解和对艺术的追求。

本文将从古典美学的角度解读《红楼梦》。

首先,古典美学注重审美观念的源流。

《红楼梦》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独特的观美方式。

作品中描写的贾府、王府等豪门世家,以及其中人物的言谈举止,都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

在小说中,贾府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等角色都充满了古人对自然、人文、音乐等元素的赞美和推崇。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古代文化的传承,曹雪芹成功表达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华丽、唯美、雅致的审美情趣。

其次,古典美学注重物我关系的建构。

《红楼梦》以宝黛之爱为主线,深刻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一个关于情感的辐射与传承,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一种自然与音乐相融合的美的交流。

小说通过这对恋人,寓意了古代文人通过自然、音乐等元素的交流与传承来塑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三,古典美学注重抒写情感与境界升华。

《红楼梦》中情感的描写颇多,尤其是宝黛的悲欢离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到黛玉对宝玉的美好期许,小说展现了古代文人对情感的处理方式和境界的升华。

通过描写二人感情的转变和成长,读者对古代文化中关于情感处理和境界升华的理解也得到了丰富。

最后,古典美学注重审美规律的呈现。

《红楼梦》通过精妙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文人对审美规律的深刻意识。

作品中的众多角色,无论是贾府的人物还是其他家族世家的人物,在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上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审美规律的追求。

尤其是贾府的环境描写,如贾母的庭院、贾府的花园等,都充满了古代文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规律的尊崇。

综上所述,《红楼梦》从多方面展现了古典美学的内涵。

通过古典美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古代文学巨著,也能更深入地领略古代文人对美的独特见解和对艺术的追求。

《红楼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教育

《红楼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教育

红楼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教育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除了其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描写,它还涉及到许多美学思想与审美教育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所呈现出来的美学思想以及对读者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第一部分:美学思想1. 「才子佳人」的塑造在《红楼梦》中,著名的才子佳人形象被大量描绘。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作者将传统的德才并重观念贯穿于整个作品当中,强调了一个人不仅要有外在才华,还需要具备内在品德修养。

2. 艺术创作与追求完美作者曹雪芹在书中对艺术创作有着崇高追求,并通过一系列精细入微而又令人震撼的描写展现出来。

他让读者感受到了美的力量,并向读者传递了对完美艺术的追求。

3. 反映社会生活与人性《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细致入微的社会写实小说之一,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和人性的多样性。

这种精确而真实的描写使得小说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也让读者对现实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二部分:审美教育1. 对于色彩、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启蒙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描写来展示色彩和音乐对于人们心灵和感官产生的影响。

这种表现不仅可以让读者欣赏到美,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于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

2. 文字魅力:修辞手法与情景描写曹雪芹以其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红楼梦》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情景描写,营造出一幅幅生动、瑰丽、动人心弦的景象。

通过阅读这样精彩的文字,读者可以培养自己对于语言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3. 人物塑造与道德观念《红楼梦》中众多精细刻画的人物形象,不仅各具特色,还具有深刻的道德观念。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美好品质和道德准则的崇尚与追求,从而提升自己对于人性美的认知和审美水平。

结论《红楼梦》中丰富而复杂的美学思想以及其所带来的审美教育意义都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和理解《红楼梦》,读者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中国文化中的审美价值观,并培养自己对各种艺术形式和珍贵品质的欣赏能力与鉴赏力。

从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从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从美学角度看《红楼梦》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是要通过直接的美感来体会的,很难用逻辑的判断、命题来表达。

意象世界用逻辑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把意象世界转变为一个逻辑的判断,它的意蕴就会改变,甚至完全的丧失。

有人问爱因斯坦觉得巴赫的作品怎么看,爱因斯坦回答说:“热爱它,静静的听它,同时闭上你的嘴巴。

”宋代朱熹也说:诗歌有内在的血脉,要反复地吟诵它,去体会它的血脉,它的意蕴,而少用外来的道理语言分析它。

但并不是对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说了,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文学评论,都是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对作品进行阐释,都力图把作品的意蕴说出来,如果说的好,对读者和作者都有帮助。

金圣叹评《水浒传》、《西厢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人称赞他的评点“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阐释是不可避免的,阐释的好对读者和作者是有帮助。

但是作阐释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说出来的东西,说得再好也只能是作品意蕴的一种近似的概括和描述,这种概括和描述跟作品意蕴本身是两回事;二、有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如《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全部的意蕴,因此,对这些作品的阐释就可以无限的继续下去,这就是伟大文学艺术作品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所以,西方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中国有说不完的《红楼梦》,对《红楼梦》的阐释是可以无限继续下去的。

《红楼梦》的意蕴:《红楼梦》的意蕴可以分三个方面:一、《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等,描绘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极为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空前的。

中国以前的小说,有神物传说,如《西游记》;有英雄传奇,如《水浒传》;有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

到了《金瓶梅》,出现了转折,《金瓶梅》通过描写暴发户西门庆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红楼梦中的美学观与审美价值

红楼梦中的美学观与审美价值

红楼梦中的美学观与审美价值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作为一部描写贵族社会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不仅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更融入了作者对美学观和审美价值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从红楼梦中的绘画艺术、音乐艺术和诗词艺术三个方面,探讨其美学观与审美价值。

红楼梦中的绘画艺术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小说中,绘画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例如,贾宝玉的梦幻石、黛玉的画像以及宝玉和黛玉的情感交融等,都通过绘画艺术来表达。

其中,贾宝玉的梦幻石被描绘成一块奇特的石头,其形状、色彩和纹理都具有独特的美感。

这块石头即是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是对艺术美的表达。

而黛玉的画像则是她内心情感的投射,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她的美丽、忧愁和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绘画作品不仅是小说中的艺术描绘,更是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审美价值的体现。

音乐艺术在红楼梦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小说中通过音乐的描写,展示了贵族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性格。

例如,贾府中的宴会常常伴随着音乐的演奏,这些音乐不仅能够增添气氛,更能够展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宴会上,音乐家们奏响琴瑟,歌唱吟诵,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艺术的氛围。

而宝玉和黛玉的琴棋书画更是红楼梦中音乐艺术的高潮之一。

他们通过琴棋书画的修炼,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情感,更是通过音乐艺术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审美价值。

诗词艺术是红楼梦中的一大亮点。

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既是人物情感的宣泄,也是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审美价值的体现。

例如,贾宝玉和黛玉的诗词对唱,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

在诗词中,他们表达了对自然美、人文美和爱情美的追求。

同时,小说中还穿插了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诗词,如描绘春天的《葬花吟》、描绘秋天的《秋窗风雨夕》等。

这些诗词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性,更是作者对美的理解和审美价值的体现。

红楼梦中的美学观与审美价值是多层次的,既包括对自然美的追求,也包括对人文美和爱情美的追求。

《红楼梦》中的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

《红楼梦》中的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

《红楼梦》中的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1. 引言1.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细腻精致的描写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闻名于世。

除了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虚伪,更以其卓越的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珍品。

本篇文章将着重探讨《红楼梦》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思想以及应用于文学创作中的手法。

通过对唯美主义、双写技巧和情感描写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作品背后蕴含的艺术之美。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文章内容和结构,并明确目的。

接着,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探讨《红楼梦》中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包括唯美主义、双写技巧和情感描写等方面。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重点讨论美学思想在人物形象刻画中的体现,如对比与矛盾营造、幽默与讽刺手法以及艺术表达效果的追求等。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探究文学创作手法对情节发展的影响,包括隐喻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时间叙事结构的变化与跳跃性描写技巧以及运用典故和寓言丰富作品内涵等内容。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本文将给出结论,并总结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及贡献度,并展望它们对今后文学创作和美学研究的启示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红楼梦》这一经典之作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并通过详细剖析,揭示其在人物形象刻画和情节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红楼梦》这一伟大成就,还能为今后的文学创作和美学研究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2. 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在《红楼梦》中,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手法被充分体现,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节将重点探讨其中的唯美主义、双写技巧和情感描写。

2.1 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红楼梦》的核心美学思想之一。

小说通过描绘华贵的景物、精致的艺术品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对世俗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红楼梦》之美学鉴赏与人生哲理解读

《红楼梦》之美学鉴赏与人生哲理解读

红楼梦之美学鉴赏与人生哲理解读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贵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

作品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一批世代人物的命运,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

除了剧情丰富外,《红楼梦》还富含了丰富的美学元素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将从美学鉴赏和人生哲理两个方面解读《红楼梦》。

美学鉴赏1.叙事艺术:《红楼梦》以巧妙动人的叙事手法引领读者进入故事情节,并通过描写细腻、形象生动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描述艺术:作品中精细入微地描述了庭院建筑、服饰装束、花卉翠竹等各种景物,展现了清华园的美丽景色,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对白艺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揭示出深层次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的动态变化。

4.诗词境界:在作品中穿插了大量媲美古典名篇的诗词,包括宴会歌舞、对联、对诗等形式,以及贾宝玉自创的红楼梦之书等,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文学气息。

人生哲理解读1.家族衰落:《红楼梦》通过家族贾府的衰落和主要人物命运的转折,传达了无法逆转的命运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阶级固化、权力斗争以及道德伦理观念对个体命运产生的巨大影响,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个体选择的思考。

2.爱情与婚姻: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制度束缚下爱情的局限。

如黛玉与宝玉之间复杂纠葛的爱情故事以及凤姐与荣府凤凰台一幕,呈现出婚姻制约对爱情可能造成的伤害和关系的复杂性。

3.追求真我:通过贾宝玉等人物的形象塑造,作品传达了追求真我、自由自在、超脱世俗束缚的哲学思考。

这种追求真实、排斥虚伪的理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4.人生矛盾与无奈:《红楼梦》展示了人生的诸多矛盾和无奈。

如太虚幻境与尘世纷扰、个体利益与家族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荣府争斗等,使读者深思人生现实困境中智慧与无助之间的反复。

总结《红楼梦》是一部集美学鉴赏和人生哲理于一体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美学元素如叙事艺术、描写艺术、对白艺术以及诗词境界进行鉴赏分析,以及对人生哲理如家族衰落、爱情与婚姻、追求真我以及人生矛盾与无奈进行解读,我们能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红楼梦》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美学观点解读自然环境是现实主义小说“典型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功地描写自然环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通过直接感受和联想引起人物活动的真实感与强化人物形象的美感作用,而且通过人物的情绪、心理活动、行动与环境气氛交互作用的处理,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有时还成为情节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虽然在量上不是重要的部分,但它是作品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一个因素,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

与某些大量、细緻、集中地刻划,自然环境的西洋小说不同,《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份量不大,比较分散,但十分简洁。

在服务主题的方式上,也与某些西洋小说不同。

《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一些,主要是作为一种雾围来处理。

托尔斯太的《安娜·卡列琳娜》通过列文的眼看到的俄罗斯乡村的那一大段自然景物的描写虽然也相当有诗意,呈现一个完整和谐的美学境界,但它是作为整部作品所涉及的广阔的俄罗斯社会背景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

而《红楼梦》却不同,它所描写的荣、宁二府(缩小一点讲是大观园)几乎是作品涉及的自然环境的全帮。

曹雪芹是那样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自然环境。

在那里面,自然景色是那样优美,古代劳动人民的园林建筑艺术的结晶在这里闪耀出夺目的光采。

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却居住着一大群人面畜牲,妖魔魍魉,贾府里的东西“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柳湘莲语),此外都是肮髒的。

这种鲜明的对比,必然会激发读者对美的事物的爱和对丑恶事物的僧(憎)。

主题的力量便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进一步加强了。

另一方面,在这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也生活着一些“异样”的女子和“蠢物”一美的典型。

但是封建宗法制度的阴影好象(像)漫天的乌云覆盖,他们象(像)得不到阳光的嫩草一样。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必然充溢着悲剧的气氛。

这是《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成就。

假如把《红楼梦》比成一个歌剧,那末自然环境描写就象(像)一支伴奏的歌曲,它紧扣着悲剧的进程和人物情绪的变化,起伏发展着。

那末《红楼梦》盼自然环境描写有哪些美学特征呢?简单地说,可以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美、真、蕴。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谈谈《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的具体艺术经验,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借鉴。

(一)“美”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感到;作品能赋予读者诗一样的美感。

这除了人物形象本身的魅力在起作用外,也与作者塑造诗画一样的环境相联系。

整部《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构成一幅统一的优美画面,感染着读者。

作者象(像)提炼与表现典型人物一样米提炼与表现人物的自然环境,他按照中国读者传统的审美观点,精心选取自然界中具有特征美的、诗人墨客喜欢詠颂的景物,如翠竹、桃花、芭蕉、萝薛、垂柳、蔷薇、菊花,仙禽异鸟、明月、洲渚等等作为素材,而且通过巧妙的构思把那些群众熟悉的富有美感力量的景物,组成一个符合群众审美习惯的优美意境。

我们通常去遊公园,虽然那里的景色娱人心目,但味道总还是淡淡的。

如果一个高明的摄影师把它拍成电影,那末我们所看郅的却是比亲眼看到的优美十倍,以至使你惊奇。

《红楼梦》的作者就象(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不仅把荟聚天然之美的大观园描绘出来,而且赋予一种强烈的艺术魅力。

第七十六回有一段写道:“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那壁里桂花树下,呜咽悠扬,吹出笛声来”。

月亮和笛声是最富感情色彩的,而桂花又是幽香十里,三者构成一个优美的境界,从视觉、听觉、味觉三方面感染读者。

在同一回里,黛玉和湘云于凸碧堂品笛后到凹晶馆联诗时写道。

“二人遂在两个竹墩上坐下。

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个月影,上下争辉,如置身予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叠纹,真令人神清气爽”。

这里不仅有美化了的具体形象,而且具有人物的独特感受,形成一种强烈的优美的气氛。

这类例子很多,不必多举。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是用最简炼的笔墨勾出自然景物的具体形象,表现出特征性的事物美,通过人物的感受制造强烈的气氛来构成诗一样的意境。

有古典诗词修养的人看了这样的景物描写后,都可以把它与某些诗句联系起来。

把自然景物提炼成诗的意境,不仅概括了自然的美,而且概括了造型艺术的美。

有时,作者还运用实写与诗赋结合的方法描写自然环境,强化它的美感力量。

大观园的描写就是这样。

十七回一边描写园中景色,一边题名或作对。

十八回再把园中几个主要地方各各题以一首诗。

例如蘅芜院,十七回描写道:“且一树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簷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蟠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

”这些具体细腻的刻划,在我们眼前呈现了一个千形百态的香草组成的优美环境。

在十八回里又给这个环境赋一首诗,把前面的描写提炼成诗的形象;“蘅芜满静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湿衣裳。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具体的描写与概括性的即景抒情结合起来,不仅把原米具体描写所提供的境界深化和扩展,而且进一步美化。

这种景中诗与诗中景互相照应、互相补充的描写使读者对于蘅芜院的认.识远远超过作者笔墨之间。

看了诗会联想起前面能描写,因此那诗的意境便显得具体和亲切;再看具体描写叉会联想起诗,因此那些具体描写又变得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这叫做诗赖景以充实,景待诗而生趣,两者交融一起,在读者脑中形成一个具体可感的优美境界。

这种自然环境的描写方法在外国小说中是比较少见的。

这样一个具体可感的优美境界,彷砩迥响着抒情的旋律。

也即它不是一幅呆板的涂着绚丽色彩的平面图,而是一个具有浓烈抒情昧的活生生的场景。

这首先是因为作品内容的抒情基调很明显,同时与作家的表现手法也有很大关系。

曹雪芹是用接近予写抒情诗的方法来提炼和表现人物周围的环境。

在林黛玉周-围,秋风、秋雨、秋色、秋声几乎是她的特定自然环境的全部内容;哀怨的笛音。

飘零的落红;风篁的幽韵……都与这一悲剧主人公的心境相侔无隙。

不单情景高度融洽,商且这种特定环境气氛的描写经常是配合人物情绪活动的高潮而出现。

例如二十三回宝玉看《会真记》时写道:“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那花瓣儿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这段描写是在宝玉正在为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所激动,春情萌发时出现的。

又如作品中八次描写林黛玉的环境气氛:第一次在二十六回,黛玉被睛雯怄气时;第二次在二十七回黛玉葬花时;第三次在三十五回黛玉偶然触景生情,想起父母的好处时,第四次在四十五回闷制风雨词时;第五次在七十六回黛玉品笛感凄情时;第六次在八十二回黛玉作恶梦后;第七次在八十三回黛玉误会老婆子骂门时;第八次在八十七回黛玉“感秋声抚琴悲往事”时。

这八次描写无一次不是在黛玉的悲剧情绪发展到高潮时出现,并且与人物情绪交融在一起的,因此也就最富有抒情味。

这种具有浓烈抒情气息的自然环境能以强烈的感情力量唤起读者的美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关于《红楼梦》的社会背景的讨论展开以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更加引起学术界的兴趣。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红楼梦》的必然产物。

人们提出这样的政治“惊奇”: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了《红楼梦》这部作品呢?它的社会基础是什么?《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反对科举、尊重妇女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骂念书人,骂那些举人、秀才都是禄蠹,说女孩子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这样的思想认识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1955-1956年,邓拓先后发表了《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和《从万历到乾隆———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论证》两篇文章,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进行了集中思考。

这两篇文章从崭新的研究角度,以独特的研究方法,对长期以来争执不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邓拓认为,《红楼梦》鲜明地反映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主要是18世纪上半期)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是处在封建社会开始分解、从封建经济体系内部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正在萌芽的时期”,其标志是“在封建经济内部生长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萌芽,代表着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有了发展;同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相对立的市民思想明显地抬头了”,同时,通过历史的考察,邓拓认为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乾隆年间(约16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90年代),是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时期。

“其中,从万历到明末和从清初到乾隆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是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的阶段;后一阶段是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阶段。

”这个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红楼梦》的创造性论点,至今仍然闪烁光芒,熠熠生辉,就是在当时的学术氛围中,邓拓能够摈弃政治的许多干扰,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扎实地做一些史学研究工作,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学者的良知和勇气,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接受了邓拓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在提到《红楼梦》时说:“十七世纪是什么时代呢?那是中国的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

通过一个世纪,到十八世纪的上半期,就是清乾隆时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产生贾宝玉这种不满意封建制度的小说人物的时代。

乾隆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还是封建社会。

这就是出现大观园里那一群小说人物的社会背景。

”每个人都是从自身的“实践智慧”里接受前人的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也不例外。

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与几个哲学工作者谈话说:“《红楼梦》写了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见问题之难。

有俞平伯、王昆仑,都是专家。

何其芳写了个序,又出了个吴世昌。

这是新红学,老的不算。

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

”由于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归结为一句话:阶级斗争。

因此,“斗争论”成了毛泽东当时解读《红楼梦》的典型范式。

的确,“斗争论”的红学范式是根据政治需要而产生的。

如余英时所说,“它不是被红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所逼出来的结论。

我们必须承认,在摧破自传说方面,‘斗争论’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但‘斗争论’虽可称之为革命的红学,却不能构成红学的革命。

(第二个‘革命’取库恩之义。

)其所以不能构成红学的革命,是因为它在‘解决难题’的常态学术工作方面无法起示范的作用。

(按:这是指‘斗争论’所示之‘范’乃唯物史观应用于文学作品的一般‘典范’,而不是为了解决红学本身特有的难题而建立起来的。

)更确切地说,它只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历史理论在《红楼梦》研究上的引申。

换言之,这是一种借题发挥式的红学。

既是借题发挥,则它的结论是否有效便不能单独取决于所借之题———即红学的内在标准,而必须取决于历史唯物论在清初社会史研究方面的整个成绩。

这一层自然越出了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