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CTMRI诊断

合集下载

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

由于其生长较慢,且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常常在发现时已经较晚,对治疗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广泛采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包括CT、MRI、PET、超声等,其中CT成为GIST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

本文着重探讨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CT检查流程CT检查包括静脉注射造影剂和非造影剂CT两种方式。

对于胃间质瘤的检查需要采用静脉注射造影剂的方式。

CT检查流程如下。

1. 准备工作: 医生会向患者询问相关症状和病史等医学信息,并给患者制定检查计划,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例如禁食,饮用透明的液体等)。

2. 接受检查: 在CT室内,患者需要躺在扫描床上,可以选择自己的体位,但必须保持静止。

医师会设置扫描参数,并在扫描的同时注射造影剂。

完成后患者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待造影剂扩散到胃间质瘤区域时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3. 数据处理:扫描得到的数据可以通过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得到胃间质瘤的三维立体和横断面图像,再由医生进行分析和比对。

CT检查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1. 定位诊断CT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胃间质瘤的定位诊断,因为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在三个不同的平面进行检查——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

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大小,确定个患者胃间质瘤的类型(胃壁、胃肠道、或肠系膜)、最宽的直径和相对位置。

此外,对于胃间质瘤的小的、不规则、或者深层次的部位:CT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更精细化的定位诊断。

2. 形态诊断CT检查可以提供GIST的形态信息,分析肿瘤内部的密度、轮廓、壁和强化等特征,从而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在CT扫描中,GIST通常呈现为均质或不均质的强化肿块,GIST 的CT值高于肌肉而低于骨髓,且边缘清晰、界限鲜明。

3. 早期诊断由于胃间质瘤生长较慢,其临床表现和MRI、超声检查等其他检查方法并不能非常准确地检测到。

而CT检查在提供诊断时具有灵敏度较高的优势。

胃肠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理确诊:通过内镜穿刺取部分肿瘤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确认肿瘤是否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

2.基因检测:进行基因检测,如发现存在C-kit基因突变或其他基因突变,有助于诊断胃肠间质瘤。

3.CT或MRI检查:分析胃肠道的扩张性生长肿瘤,确定是否存在胃肠道间质瘤。

4.免疫组化分析:如果免疫组化符号为CD34、CD117,需要考虑进行分子水平检测,以进一步确诊。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检查结果,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胃肠间质瘤。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21例报道)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21例报道)

o mos n ea u t f a o ies l s ni ot t o d n el e o n eo s f IT. m rhni g f T ad fu r adt t h mo n o r kns a ky ip y a mp r n rl i j g gt vl f agru o S Co pee s ei e n a en ui h e d G v ma o C
I a efa u e fg sr i tsia to a u o 2 a e e o t m g e t rso a to n e t lsr m lt m r( 1c s sr p r) n
LI UXi o h n , A0 a —o g G
检 测CD3 , 4
CD1 7 1 是确诊 胃肠道 间质 瘤的金 标 准 : 肿瘤 的 大 小和核 分 裂计数 的 多少是GIT的危 险程度 的 重要 指标 : S CT影像 学对 胃肠道
r tos ci l n lz d R e ulsAm on h a e fg sr ntsi a to a um or, helv lofd ng r er pe tvey a ay e s t g t e 21c sso atoi etn lsr m lt t e e a eousofg sr i tsi lsr ato n etna tom a u o lt m r : ae e evey l 3 c ssw r r ow , a e ee lw , a e r idl nd 8 c s sw e ehih 1 e el c t d i som a h ,9 i m ali etne a n 4 c s sw r o 6 c sswe e m d ea ae r g w r o ae n t 1 c n s l ntsi nd 1i p rne m .N o lm p ha e c ai wa ou ei u y d ne tss sf nd.Thepah og n m m uno soc e it howe t ol y a d i hit h m sr s y d post ae D 3 nd CD 1 7 w a 0% ii rt sofC ve 4a s9 1 a 0% . onc uso The d tm fn to D 3 nd CD 1 st ol n cie i n d a no i atoi etn lsr nd 1 0 C l i n e e i ai n ofC 4a I i heg de rtron i ig ssofg sr ntsia tom a u or. 7 lt m The sz ie

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

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
【】 R yME Whts eL K tregB . im n -iecro ot g 5 o , i i A, aebr J Da od l abncai s ed k n e hn esrthrs tn eo er gsr csfr s itatr- n ac ca ei ac f ai uf e o ei j n r o c s b n a u no h pat:hr u s a sotefr o [】.JBo e t rRe B ls y ad sbt t up r m sf J re o t im dMa s e A p im tr2 0 , 9 (): 2 - 3 . p l o ae, 0 9 8 2 5 7 5 5 B
【 关键词】 胃 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 :R 3 ;R 1 . 7 5 8 44 2 文献标识码 :A di 03 64.s. 7 - 6 92 1 .1 0 5 o:1 . 9 i n1 4- 5 . 2 . 0 9 s 6 4 0 0 0
CT n RIDi g o i fGa t on e t a t o a m o a dM a n s o s r i t s n l r m lTu r s i S
髌 骨严重粉碎性骨折 [ . J 临床研究, 0 6 1 2 : 0— 0 . 】 20 , ) 1 5 1 1( 6
8 g usnR T yo CGe odf t ed r gma p linu dr au i t 生物胶应用 于治疗 骨折 目前尚未得到推 广 。鉴于不 同生物 【] Man se A, alrD .lni rc r u n niua o n e
作者简介 :李金华 (9 2 ,男 ,河南省信 阳市人 ,主治医师 ,本科 17 一) 学历 ,主要从事 C T及 MR 诊断工作 ,研究方 向:腹部影像诊断 。 I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 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胃肠道肿瘤,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卡 哈尔(Cajal)细胞的肿瘤,占胃肿瘤的1%-3%。
• 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 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好发于胃(51%,多发生于胃体、胃底部)、小肠(36%)、结
直肠(12%),食管罕见(1%)。 • 病变好发部位:GIST多发生于胃、小肠。 • 病变形态:典型影像表现是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常与胃壁关系密切。 • 分型:根据病变生长方式可分为腔内型,腔外型,腔内外型和胃肠道外型(发生在胃
肠道外),其中以腔外型最常见。
病理
• GIST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组成,依据梭形和上 皮样细胞的比例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 和混合细胞型。 • GIST间质可出现明显的出血、囊变。 • CD117和DOG-1的高表达被认为是GIST的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
• GIST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上腹隐痛,腹胀,黑便。 •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常因肿瘤出现坏死、破溃、出血 或因为肿块压迫产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时才发现。 • 发生于消化道外的间质瘤因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出现 晚而一般呈现瘤体较大。
影像表现
• 肿瘤较小时:平扫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 增强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实质期呈持续强化。
鉴别诊断-胃淋巴瘤
• 胃壁均匀弥漫增厚,沿胃壁蔓延生长。 • 坏死少见,常见周围淋巴结肿大。 • 增强呈均匀中等程度强化。 • 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回肠末端,可有动脉瘤样扩张,可 见肠套叠。
谢谢
病理分型
• GIST主要发生于胃肠道粘膜下层、肌壁层、浆膜下或胃肠道外。 • 粘膜下型:表现为肿瘤从粘膜下向腔内生长。 • 肌壁间型:表现为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突出。 • 浆膜下型:为肿瘤从浆膜下向腔外生长、突出,以宽基与管壁相

胃肠间质瘤科普教育手册阅读笔记

胃肠间质瘤科普教育手册阅读笔记

《胃肠间质瘤科普教育手册》阅读笔记一、胃肠间质瘤概述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发生在胃肠道的罕见肿瘤,起源于间叶组织,不同于常见的上皮性肿瘤。

它在消化道间叶肿瘤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近年来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胃肠间质瘤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胃和小肠。

该病症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胃肠间质瘤的发病机制与基因突变有关,尤其是KIT基因(CD的突变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一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

由于其恶性潜能不一,治疗策略和预后也不尽相同。

在诊断方面,胃肠间质瘤通常通过内镜、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分期。

值得一提的是,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对于早期局限性的胃肠间质瘤,手术切除通常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而对于晚期或无法手术的患者,药物治疗(如靶向药物)成为重要治疗手段。

在预防与护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预防胃肠间质瘤的发生有一定帮助。

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胃肠间质瘤的症状与诊断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由于肿瘤影响消化功能,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对于胃肠间质瘤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诊断流程如下: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及其他体检手段了解患者身体状况,特别是腹部检查。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

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病理学检查:通过胃镜、肠镜或手术取得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及恶性程度。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确保准确诊断,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CT和MRI表现
GIST原发肿瘤CT和MRI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 肿块,也可以侵入系膜、包绕邻近肠管和膀胱,较小 肿块可以为均匀密度或信号,增强后显著均匀强化; 而较大肿块因囊变、坏死或液化而密度或信号不均匀, 与消化道相通时,肿块内可含气、气-液平面,增强后 表现为不均匀强。肿块内钙化较为少见。尽管肿块 较大,而消化道梗阻征象少见。GIST转移以肝脏为主, 其次为系膜,而淋巴结相对少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
1
2
图1: 男,63岁,肠系膜GIST。CT平扫,肿块呈不规 则形,密度不均匀,中心可见片状低密度区。
图2:来源不明GIST。增强扫描,肿块最大横径18 cm, 低密度区无强化,周围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并可见 肿瘤血管。
国外学者利用MIB-1作为肿瘤恶性程度评价标 准比较GIST的CT表现与肿瘤分级和预后的相 关性,认为肝脏转移、肠壁侵犯和肿块直径 >11.1 cm提示高级GIST及预后较差。
度均匀,边界清 晰,病灶向腔内 外生长, 有显著 强化。 手术病理 为胃良性间质瘤。
1
2
图1:十二指肠GIST。门脉期增强扫描,肿块呈 圆形,最大横径4.3 cm,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 周围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图2:男,52岁,小肠GIST。CT平扫,肿块呈葫 芦形,最大横径8.1 cm,密度不均匀,中心可 见小片状低密度区,与肠壁关系密切。
GIST病理学上分为良性、交界性和低度或高度 恶性,其恶性生物学行为主要表现为侵犯邻近 结构和远处转移。肝脏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其次为肠系膜,而淋巴结转移相对少见。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肿块,压迫邻近器官和 缺乏包膜,易发生囊变、出血和坏死,与消化 道相通是产生消化道出血的病理基础。虽然大 肿块和高核分裂像提示恶性肿瘤,但小肿块和 低核分裂像并不能完全除外恶性可能。

CT、MRI在胃肠道疾病的应用及诊断

CT、MRI在胃肠道疾病的应用及诊断

• CTE/MRIE小肠造影(灌肠):是指利用口服或
导管灌注(经鼻-空肠管)对比剂等方法,使全部
小肠均匀扩张后,行CT连续扫描或行MRI成像扫 描。扫描范围从膈顶下至耻骨联合上缘,而后静 脉内给予注射造影剂100ml,速率3ml/s,延迟 70s扫描。并将所得的原始数据重建后传输至工作 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所得资料可用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 进行编辑加工、获取最优图像。
肿、瘘和肠道狭窄。肠壁增厚主要表现为肠壁环形 对称性增厚
临床症状
• 1. 腹痛. • 2. 腹泻,2~3次/日,多为间歇发作,为软便或稀
便,结肠受累时可有黏液脓血便 • 3. 肠梗阻症状,部分Crohn 病以肠梗阻为首要症
状. • 4. 脓肿、窦道和瘘管:肛门或直肠周围常见 • 5. 右下腹肿块、压痛 • 6. 全身症状有发热,贫血、消廋
• (4)卵石征:纵横交错的溃疡之间的粘膜隆起形成 • (5)肠腔狭窄、肠梗阻 .
末段回肠轮 廓不对称,肠 系膜侧较重, 假憩室形成
绞窄性肠梗阻
• 绞窄性肠梗阻 ( strangulated obstruction, SO)是肠梗阻同 时发生肠壁血运障碍 ,出现水肿、 缺血 ,甚至坏死等 ,临床 并不少见。但很少有利用 CT检查来发现传统 X线平片无 法显示的征象 ,特别是因肠系膜及其血管 (mesentery and related t o vascular,MRV)改变的影像学表现。
肠梗阻
• 以往在肠梗阻的诊断中应用最多的为腹部 X线平 片 ,但因其信息量不足 ,仍对部分病人不能提出肯 定诊断 ,而且无法对梗阻作出病因诊断。CT检查 可显著提高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 ,目前肠梗阻的 CT诊断国内文献报道成为热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胃肠道外型(EGIST):<5%
发生在胃肠道外(如网膜、肠系膜、腹膜后、膀胱
、胆囊、胰腺及子宫),可能与Cajal细胞也在这些 组织中存在有关。
1)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肿块从黏膜下向腔内生长突出,与管壁 有蒂相连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胃--胃体部多见 小肠--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 空回肠--肠梗阻
CT平扫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胃体大弯侧腔外为主、腔内外生长的团块状等密 度肿瘤,中央见小囊状坏死。病理为间质瘤,中度 危险性。
五、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CT增强扫描:
均匀强化 增强前后(静脉期)CT值增加约20Hu
不均匀强化 增强前后(静脉期)CT值增加约35Hu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可为片絮状高信号;T2WI以高或稍高信号为主,内部可见液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化坏死;周边可见环形细线样T1WI、T2WI呈低信号包膜。
增强扫描:
肿块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显著,坏死、 囊变区无强化。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Ax T1WI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GIST病理危险度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病理示:低度危险性 核分裂相2/50HPF 免疫组化:CD117+ CD34+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病理示:多灶性, 高度危险性 核分裂相15/50HPF 免疫组化:CD117+++ CD34++++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胃间质瘤标本及病理
四、组织病理-免疫组化
GIST具有多向性分化特点,必须依靠免疫组化才能明确诊 断与组织分型。
CD117 强阳性 接近100%诊断率。
四、组织病理学
两种形态: 梭型细胞和上皮样 细胞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梭型细胞 70%
上皮样细胞 20%
混合型 10%
四、组织病理学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肿瘤大小不一 形态多种多样 大多数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质硬易碎; 切面鱼肉状,灰红色,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 继发性改变
胃肠道间质瘤CT/MRI诊断价值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一 、 定义
胃肠道间质瘤:
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由未 分化或多能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疫组化过表达KIT蛋白(CD117),属于消化道间 叶源性肿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盆腔左侧大小约 7.27*6.69cm肿物,边 界欠清,密度不均,以 向腔外生长为主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胃小弯侧肌壁间间质瘤,瘤体大小 11cm×8cm×6cm,呈多灶性,高度危险 性核分裂像15个/50HPF。
GIST术后复发,胰腺 及脾脏受侵、腹水


病理示:贲门下小弯侧间质 瘤,高度危险性,核分裂象 约32个/50HPF, 免疫组化:CD117+++ CD34+++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突 入,境界不清,密度不 均,增强较明显不均匀 强化;肿块大小约 5.5cm×4.0cm×3.5cm
病理示:回肠间质瘤, 高度危险性。免疫组 化:CD117+++ CD34+++
,而是一组独立来源于胃肠道管壁间叶组织的
间叶性肿瘤。
二、流行病学特点

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1%-3% 每年发病率为1-2/10万 发病年龄范围广泛,从儿童至老年,无性 别差异,75% 发生在 50岁以上人群 预计中国每年的发病人数在20000-30000例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二、流行病学特点
GIST可发生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任何部位 分布比例: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三、临床表现及治疗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与肿瘤大小、发生部位、肿瘤与胃肠壁的关系以及 肿瘤的危险度等有关。 肿瘤较小者(直径小于2 cm)常无症状,往往体检或 其它手术时无意中发现。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腹部隐痛不适、粘膜溃疡出血 和贫血。 50%-70%的患者腹部可触及肿块。 少见症状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肠梗阻及梗阻性 黄疸、吞咽困难等。 传统放化疗对GIST患者几乎无效,手术切除成为治 疗的主要手段。但术后5年生成率仅50%-65%。综合 个体化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检查方法
MR扫描常规序列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Axi: fs T2WI、T1WI、3D DE IN/OUT、 DWI、LAVA+C(动态三期、加扫延 迟期3-5分钟) Cor: fs T2WI、MRCP、 LAVA+C Signa HDx Sag:fs T2WI 、LAVA+C 3.0T
胃平滑肌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结肠平滑肌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胃体小弯侧腺癌
小肠腺癌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结肠腺癌
胃体淋巴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小肠淋巴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术中见胃体后壁可 触及一8x5cm肿物, 质中,包膜完整。 (浆膜下) 术后病理:胃间质 瘤,中度危险性, 核分裂2-3/50HPF。 免疫组化:CD117+ CD34++
病理示:小肠间质瘤 高度危险性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外 生 性 生 长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
4)胃肠道外型
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管壁以外其它腹部部位
(如网膜、肠系膜、腹膜后、胆囊、胰腺、膀胱及子宫)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表现为:腹部孤立性软组织肿块,往往缺乏 特征性,诊断较困难。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六、鉴别诊断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GIST主要与消化道腺癌、淋巴瘤、类癌和平滑肌 肿瘤相鉴别: 1、消化道腺癌:多起源于粘膜层 , 腔内型多见 ,不规则肿块 ,管壁增厚、僵硬 ,较 早出现淋巴转移。2、淋巴瘤:胃壁弥漫增厚 ,粘 膜僵硬粗大 ,多发不规则充盈缺损 ,可见较大龛 影 ,小肠恶性淋巴瘤可见“夹心面包征”和“动 脉瘤样肠腔扩张征”。3、类癌:常见于远端回肠 、肠系膜根部 ,多引起粘连 ,较大肿块常导致梗 阻。4、平滑肌肿瘤:难以鉴别 ,主要依赖于病理 免疫组化鉴别。
MRI通过信号的改变,能反应病灶的成分,对坏死、 囊变成分的检出明显优于CT,另外它通过三维成像 ,直接反应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病灶的范围 及定位判断常优于CT。
五、胃肠道间质瘤的分型
1)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2)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3)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五、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CT平扫:
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少数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 大多数边界清楚光整,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 出。 多呈较均匀等密度,也可出现坏死、囊变及出血,中心多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见;少见钙化。
CT值约为30Hu。
可与胃肠腔相通,形成气液平面。
hepatic tuberculosis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2)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突出, 胃壁或肠壁增厚
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粘膜破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Ax fs-T2WI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Cor fs-T2WI
DWI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LAVA+C
Cor LAVA+C
MRI优势
CT能反应病灶的形态、范围、内部结构及与邻近 周围器官的关系。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CD34
阳性
约60%-80%诊断率。
这是病理诊断GIST的最重要标准。
五、胃肠道间质瘤CT/MRI表现
检查方法
CT扫描常规序列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研 室
CT平扫(无对比剂注入) CT增强(静脉注入含碘对比剂)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