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答案】A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表: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 年) 年份类别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1999 年 报纸总印数(亿 246.8 211.3 263.3 318.4 份) 广播节目制作 280 799 647 762 2 332 164 2 931 682 时间(小时) 电视节目制作 38 056 91 572 383 513 526 483 时间(小时) 互联网用户(户) — — 7 213 2000 年 329.3 3 381 466 585 007
平日的年节庆典、婚丧寿辰、乔迁新居等,国人都会用张贴对
联,悬挂横幅的形式来烘染气氛,况且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在 厅堂悬挂书法佳作的习惯,以此来彰显主人的文化品位、学识 修养、改善和提升主人的自我形象,其实书法也从来没有真正 进入过象牙塔,它一直都在为民所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保护 传统艺术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大可不必为书法艺术的前途过 分担忧,既然钢笔取代毛笔没有使书法消亡,那么电脑也绝不
红色中华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__________》、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光明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__________》、《文汇报》 等 改革开放后 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二、影视事业
1.电影 (1)19 世纪末,传到中国。 定军山 (2)1905 年,《_______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3)20 世纪 20 年代后,发展迅速。 (4)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走向辉煌。 2.电视 北京 (1)1958 年,______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 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5.3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题,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
(1)论技术进步对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
(2)我国大众传媒政策与管理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3)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与角色
(4)从大众传媒变迁看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3)个性化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深入研究大众传媒的某个领域或问题,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2)组织实地考察或采访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大众传媒的现实状况,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开展跨学科学习,如与语文、政治等学科相结合,探讨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政治宣传等方面的作用。
讨论后,每组整理出一份讨论报告,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悟。
5.请学生关注近期热点新闻,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分析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通过学习大众传媒的变迁,使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尊重和关注。
3.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大众传媒政策及管理制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大众传媒的定义、功能及变迁过程;不同时期大众传媒的特点及其代表形式;技术进步对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我国大众传媒政策及管理制度的演变。
2.难点:分析技术进步对大众传媒变迁的作用;理解我国大众传媒政策及管理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现实生活中大众传媒现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同步解读1.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核心素养聚焦1.课前思考: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2.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
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4.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高中历史
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1、报刊业的发展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指出就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立的报刊。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
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摄制顺利,完结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映,标志着中国的问世。
(5)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3、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宣布互连
互联网。
4、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P67A。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之大众传媒的变迁,期望同学们写作后会对
自己有所协助,预祝大家写作开心。
高三历史一轮大众传媒的变迁(省重点中学实际上课用的课件,直接可用)

材料二: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报馆》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促进思想解放;
材料三
图为近代刊登在《申报》的冠生 园饮冰室广告,近代以报刊为代 表的大众传媒促进了近代广告业 的兴起
推动商品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1935年摄制的《风云儿女》
《翠岗红旗》 新中国成立以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故事纷纷被搬上银幕。
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
(1)诞生
1958年,北京电 视台开始试播
创办之初的《新闻联 播》和播音员李娟
(2)普及
改革开 放之后
思考:电视普及的原因有哪些?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技的进步——卫星传送技术 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国家政策支持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 , 经济建设取代阶级斗争成为全国工作重心,中国的 经济体制从完全的计划经济开始跟商品经济接轨, 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以经济制度改革为标志的经济因素也加快推动媒介内部运营制 度的变革。
材料三:十六大提出:推进传媒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传媒事业和传媒产业。
回
应
思想因素:西方思想文化影响
走近历史: 了解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
阶段 形
成
时间
代表刊物
19世纪 《中国丛报》 中前期 《万国公报》
影响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1872年 《申报》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1873年 《昭文新报》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 发 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 大启蒙作用
高中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识点

高中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识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大众传媒在高中课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也是学生们必须要了解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识点。
1. 书籍的变迁虽然现在电子书已经非常普及,但书籍一直是历史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书籍都是手写本,数量非常有限。
直到发明印刷术后,书籍才开始普及。
在十九世纪,伴随着机器的发明,书籍的印刷速度大大提高,数量也大幅度增加。
这为文化的流传和学习提供了便利,书籍成为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
2. 杂志的变迁杂志是二十世纪初期的产物,它的出现使新闻报道变得快捷、及时、全面。
杂志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新闻和文化娱乐,它的流行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文化、艺术和流行趋势。
同时,杂志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它记录了不同时期的人们的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3. 电视的变迁电视的出现给历史大众传媒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它可以传递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样化的信息,是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节目的历史意义也不容忽视,它是记录历史事件、重要事件和个人故事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丰富的文化、艺术和娱乐体验。
4. 互联网的变迁互联网是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新型传媒。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新闻和文化资讯,同时可以进行在线学习和研究。
互联网的发展也催生了其他重要的历史大众传媒,如社交媒体、手机应用和数字阅读等,它们为人们带来更为丰富、多样化的信息和娱乐体验。
总结: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体现。
无论是古代的手写本,还是现代的互联网,它们都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高中历史学习来说,了解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化、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国人办的报刊。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2.发展阶段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馆址位于英租界四马路石路。
该报最早是由黄遵宪、汪康年等倡导出版的,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为主编,章炳麟(太炎)、王国维等先后任编辑并撰文,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及翻译西方报刊为主要内容。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在日本东京创刊。
胡汉民、章炳麟、汪精卫等先后任主编。
撰文者均为当时的重要革命党人,如陈天华、朱执信、宋教仁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作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作用: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意舆论工具。
3、报刊业的繁荣阶段(1)表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
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2)作用: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1)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
(3)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4)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1931年,我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高二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4

一、报刊小组成果汇报
3、中国报刊业的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 1978年 报刊总数 报刊种类 186家 930种 2000年 2007家 8725种
二、广播小组成果汇报
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 台(1926年) 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 (1949年)
到1999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98座,收音机拥有量近 3亿部,人口覆盖率达到90.35%。
• 问题二: • 你们家曾经买过的电视机都是什么尺寸的?
• 结论:以80年代中期及90年代中后期为两 个变化较大阶段,电视机迅速普及,并且 质量在逐渐提高(由黑白换成彩色,由小 换大,由普通换成数字高清)
• 问题三: • 你们一家人平时经常看哪些电视节目?
• 结论:电视节目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 活,不仅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娱乐消遣方式, 同时也越来越成为人们了解大事、学习知 识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互联网小组
1、网络媒介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即因特网)诞生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 为1.11亿人。目前,我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位居 世界第二。
2、特点: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3)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 限度地获取信息。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思考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大众传媒的影响呢?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
自由意味着责任
——肖伯纳
;
/ 济南润滑油
iyh50kze
澹台以一见这人似的,寒毛凛了一凛,有那么点儿不舒服的感觉。他想想,公公派出来的信使,也是个公公吧?公公少了点东西,所以不舒服, 也是情有可原吧?便还是殷勤接待上了,问他:“这是口信吗,要您特地捎来?”他也不知来人何阶何品,反正京里特使,客气些总是没错的。 唐太守让座,号称带了回信的来人只是“唔”了一声,便大模大样往主位上坐了。他年纪轻轻,唐太守头发胡子都白了,他难道回太守一份客 气都不可以吗?!唐太守心中窝火,碍着有求于人,也不敢发火,仍然赔着笑脸,求问那公公的答复。来人哼了一声,袖子里扔出一封信来, 是唐太守传进京中求救的信。唐太守不知何意,心里的火是噌噌的更往上蹿:你小子是来救场子的还是来砸场子的?!当场就想翻脸。那人袖 子里又丢出一封信来,这次是唐太守那相熟公公的回信了,唐太守心头一喜,也就不跟这狂妄的毛头小子计较,先拆信要紧。拆下来,越读, 唐太守额头上越是见汗。全读完了,他就跪下去了:“臣,万死,千岁殿下饶臣狗命!”相熟的那位公公,在信里用不容认错的笔迹,痛哭流 涕的向唐太守汇报:信,被七王爷本尊截到了,七王爷要亲自来锦城一趟,请太守准备好认罪吧。唐太守于是不但跪下,并且开始叩头,一边 叩一边想:“我是没见过七王爷,不过上头这人相貌,跟当今几位宗亲,果然也是有些相似的,气派就更像了„„但万一是有人开玩笑呢?哎 呀这太荒唐了——哎呀,地板咋就这么硬?疼哪!我额头是不是见了血了?”“起来吧。”七王爷终于开恩。第七十六章 长孙也被拉皮条(4) 唐太守松了一口气,不再磕了,但也不敢起来。七王爷来的时候,就带了几个人来,一开始,太守府里都当是普通随从,就让在外头等着。他 们站得笔笔直,都跟木工师傅弹过墨绳锯出来似的,并且目不斜视,有些老练的已经觉得不对了。七王爷淡淡道:“叫我的人进来。”唐太守 赶紧亲自到门边下令,老家人慌着把令传到门外去,一干家丁赶紧放行。那一行四个侍卫,一个跟一个,排成一条直线,像匕首似的,雄纠纠 气昂昂的插进太守房间里,看也不看唐太守,“啪”的向七王爷行个礼。七王爷道:“印。”当先一个侍卫拉起衣襟、探手入怀、取出印盒、 开盒呈印,一串动作像上刺刀似的,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他本把宝印呈给七王爷,七王爷向唐太守抬抬下巴,那侍卫手腕立刻一翻,一个漂 亮的直角转折,连一丝回旋都不打,直送唐太守面前。突兀得像捅过来一把刀。唐太守哪敢正眼相对,卑躬屈膝侧了首,抬起一点点眼皮,一 瞻仰,顿时又挨烫的兔子似的把目光垂了下去。玉质金纹,上塑螭龙,这是朝廷颁给各宗亲的宝印,图文样式,皆存之太庙、颁之众府,倘有 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人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
它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主要传媒方式有哪几种?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被称为三大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过渡: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相传唐代时我国就出现了初步具有新闻传播功能但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邸报]。
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3.改革开放后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特点:种类增多,数量增多,集团化,市场化4.改革开放后中国报刊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政府的支持;人们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5.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6.目前,发展报刊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问题: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更应注重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把真实、客观作为发展的方向,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假新闻和恶意炒作的出现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列表中国电影发展进程:八十年代有《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阿Q正传》、《红高粱》等影片,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
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导演。
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国际影星。
至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2、广播事业3、电视简述中国电视发展的进程:(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的兴起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合作探究】1.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1)促使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知识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2)引发了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3)引发了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4)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2.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何启示?A互联网的优势:(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B互联网的缺陷:(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3)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C启示: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也揭示了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它们在大众传媒中可以说各具特色。
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视的出现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比报纸更具冲击力,在内容上比报纸更具时效性,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它以互动高效、双向传受,使人们更主动、更快捷的获取信息。
【单元小结】: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①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②从空间上看: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③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④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2.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是什么?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3.报纸、电影、电视、广播、网络作为主要传媒各有什么特点?报纸:优势——权威性高,保存性强,传阅率高,适合深度背景分析,受众相对集中广播:接收介质简单,占用空间小,价格便宜,方便,可以随时接收信息;而因其只涉及声音传播,制作相对简单快捷,信息传送时效快电视:受众面广,权威高,时效性强不受时空限制,视听合一,动态感强,网络:优势——时效性强,参与性强,不受时空限制,可声、像、文、图多媒体传播。
电影媒介的特点: 1.时效性不强;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中国电影简史1.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2.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纪录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3.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4.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这块生财富地,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
这便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它带有买办性质。
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此片是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
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6.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7.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出版。
8.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培养电影人才。
9.中国第一次出现“导演”专用名词: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首先将指挥拍摄影片者称为“导演”。
自此,影剧界有了“导演”这一专用名词。
10.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专著:1924年中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专著《影戏学》出版,由徐卓呆译著。
11.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发表。
12.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1924年初,留法学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创办昌明电影函授学校。
《电影讲义》是该校之教材。
13.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1926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出版。
14.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鲜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配制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孙瑜词、孙成壁曲)。
15.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技术。
16.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1941年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完成,公映后受到好评。
17.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1949年王滨导演的《桥》是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第一次在银幕上面塑造中国工人阶级崇高形象。
18.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国际上获奖影片:1956年木偶片《神笔》获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19.新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1957年由谢晋导演的《女篮五号》,不但是谢晋的成名之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
该影片荣获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
1960年又获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
20.中国第一部剪纸片:1958年万古蟾导演的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21.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西藏人民生活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
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
22.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23.中国第一部阐述中国电影发展史专著:1989年由陈荒煤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电影发展史专著《当代中国电影》出版。
24.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1960年根据广西民间传说故事拍摄的故事片《刘三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