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性别歧视的体现及成因

合集下载

语言性别歧视的产生原因及相应的对策解析

语言性别歧视的产生原因及相应的对策解析

语言性别歧视的产生原因及相应的对策Sapir-Whorf 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它还能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精神的构建。

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语言本身并没有性别歧视,可并不是说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对语言没有影响。

本文将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所产生的根源、性别歧视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语言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一)意识形态的影响神话与宗教都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女性在神话中的形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世界各国神话中,男性被称为“物种之范”,而女性是作为男性附属而存在的。

圣经中的上帝造人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女人只是男人脊梁的一根肋骨。

(二)社会化偏见的影响在西方社会,妇女处于从属地位,而男性则是大权在握、身居要职。

如已婚女子要改随丈夫的姓成为Mrs sb,未婚女性可以称为Miss, 而对于男性则没有这么多的限制,一个Mr 就全部概括了各种身份的男性。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歧视性语言,如长舌妇、美女蛇、头发长见识短等。

二、语言性别歧视的主要表现1.用于女人的词和表达方式通常是有标记的,即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这是以男性为规范的一种表现。

英语中有:Prince/princess;actor/actress;host/hostess;heir/heiress;hero/heroine;usher/usherette等等。

汉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旧中国时代,女人结婚后随夫姓,张氏、李氏等。

2.在表示男女性别的对应词或词组中,表示阴性的多具有贬义和轻蔑的色彩,很多和性欲有关。

如king(国王)——queen(王后、女王、雌猫);master(主人)——mistress(主妇、情妇);sir(先生)——madam(女士、夫人、鸨母);a public man(担任公职的人)——a public woman(娼妓);the play the man(显示出男子气概)——the play the woman(表示出女人的态度——哭泣和害怕等); bachelor(未婚男人,暗示自由,听上去有快乐和冒险的意味)——spinster (老处女,可表示年老、孤独、无聊、脾气怪异)。

”汉语的男女不平等”

”汉语的男女不平等”

汉语的男女不平等汉语当中所承载的历史元素以及社会心理和传统文化所代表的男女不平等,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且习以为常。

如男孩出生称“弄璋”,女孩为“弄瓦”。

璋是玉器,瓦片如何能与玉器相对等呢?所以从出生开始这种不对等就已经出现。

再者说我们日常习惯当中习以为常的两个字,“他”和“她”,“他”这个字从古至今以来都在大面积广泛的使用。

而“她”这个字却是现在社会发展以后才逐渐的广泛使用起来,虽然都是第三人称的指代,但是指代的常不常用,广不广泛,却代表了社会地位的高低。

然而即使是如今的现代文明社会,如果是男性之中有女性的存在“他们”这个男性指代性较高的词汇还仍然是使用的标准。

日常生活当中还有一个地方所呈现出来的男女不平等,那就是如果一个男性角色所担任的某一个地方的官职或是一个领导职位,比如说县长、厂长。

那么往往它所代表的是这个人一定是一个男性角色,而如果这个人变换为一个女性角色,即使他们所处的位置和地位相当,往往在称呼他时会出现女县长、女厂长这样的称谓,我们从这样的称谓当中似乎是习以为常且约定成俗的这样去称呼,可是在这种习以为常当中却明显的赤裸裸的表露出来了,对女性角色的轻视或不平等看待。

再如男性往往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内人、糟糠,而女性往往也有着自己的自称,她们自称为:奴家、小妇人、小女子。

我们往往在电视剧当中能够感受到这种自古以来传统社会当中所存在的称呼,虽然有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种谦称并没有必要去深究,但是其本质所代表出来的女性角色与男性角色之间关系的不对等身份的不平等却是显而易见的。

男人讲“三妻四妾”,女人讲“三从四德”同样是对于人物角色的一种追求体现,然而我们从字面意思就能够感受到这种不平等有多么的可怕,这完全是将男女处于一种极不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比较。

一方面强调的是男性角色的三心二意是一种正常的需求,而女性角色必须要摒除这种男性角色应该有的需求,这是一种性别上的歧视,这是一种根本的不平等,所以从我们的语言当中,这样的现象简直是显而易见。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社会生活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十分普遍,在各个种族、民族、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程度不等的表现。

本文试图探讨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并对其进行社会、历史、文化和心理剖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视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良性变迁,努力寻找变迁深层的观念、经济和行为动因。

一、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以下本文解析汉语中的字词句,分别选取汉字、称谓词和俗语,列举说明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

(一)汉字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汉字字形我们可以推断其字义。

下面,笔者选取几个汉字,从字形所表达的信息来看造字者对女性的歧视。

例如:“女”字,象形字,像一个人半跪之形,象征着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白虎通嫁娶》云:“女者,如也,从如人也。

”从中不难看出女性的从属地位。

在《古汉语字典》中带“女”字旁的汉字近120个,绝大多数含有贬义。

可以看出,汉字在造字之初就已经对女性有了偏见和歧视。

(二)称谓词1.姓名在中国古代,拥有命名权的是家族的男性长者,许多妇女不仅被剥夺了命名权,而且被剥夺了拥有姓名的权利——她们只有姓而无名,或者有名但很少被人称呼。

“妇人无外事,故名不闻于人”。

女子出嫁前以乳名称呼,出嫁后以丈夫的姓氏称呼,所以没有必要取名字。

2.称谓语在古代,已婚妇女的自称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称谓词,如“奴”、“妾”、“妾身”、“贱妾”、“奴家”等。

丈夫对外人提及妻子时,通常的称谓词是“贱内”、“内子”、“内人”等。

又如,在与性别有关的双音节词语中,性别的排序一般男性在前,如“男女”、“夫妻”、“子女”等。

(三)俗语俗语是在大众中流行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某些俗语真实地反映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性别劣势。

例如:①女的是枝花,灶门口烧粑粑。

②妇似铁钉,应该给她打打平。

③铜锣不打上乌青,妇女不打变妖精。

④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愿打就打愿骑就骑。

⑤(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汉语成语的性别歧视

汉语成语的性别歧视

汉语成语的性别歧视汉语成语,也叫中文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们在汉语中具有浓厚的文化情趣和滋养,经常被用来表达一个想法,传达一种语气,描述一个情景。

但是,我们发现,许多汉语成语具有性别歧视的成分,偏见地看待男性和女性。

首先,在汉语成语中,男性的角色往往是强大的,而女性的角色则是被动的。

比如“牛马之劳”,牛和马就是指男性,而“虎母之力”,虎母就指的是女性。

这里的劳形容词是形容男性的,而力形容词则是形容女性的。

所以,在一些汉语成语中,暗示了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不平等的观念。

其次,许多汉语成语存在着对女性的污名化。

比如“蚍蜉撼树”,蚍蜉是一种小虫,而树指代了一个男士,这里借此比喻一个女性试图改变一个男性的意志,也就是说,一个女性无法影响一个男性。

这种观念并不真实,但是由于汉语成语的特殊性,它们被认为是普遍的,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价值观。

最后,汉语成语对男性也有歧视性的观念。

比如“脚踏两条船”,它暗示了男性可以同时爱慕两个女性,这是反对传统价值观的。

在古代,男性可以有多个妻子,但是女性只能有一个丈夫,但是在现代社会,这种观念已经不适用,但是汉语成语却没有响应这一变化。

总而言之,汉语成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们丰富了汉语的文化和语言,但是不幸的是,它们也隐含着性别歧视的元素。

这种歧视不仅会影响一个青少年未成年人的性别认同,而且也会影响他们对于性别平等的认识,从而影响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未来。

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汉语成语在性别方面的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教育,用我们更加正确、公正、健康的价值观来取代汉语成语中使用的歧视性语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社会上存在的性别偏见,营造一个真正的平等的社会。

汉语成语表达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成因分析

汉语成语表达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成因分析

汉语成语表达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成因分析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萌生于人类文明发展之初,在数千年文化传统演变之中根深蒂固。

汉语,作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成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最为明显,本文就汉语成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梳理,旨在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汉语;成语;性别歧视;成因一、引言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交际手段,和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同的语言适应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体现出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和文化。

语言与性别研究这一课题,一直备受社会语言学的关注。

由于成语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精华结晶,承载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从性别的先后顺序及成语的褒贬义色彩可以找到女性在社会中遭到性别歧视的痕迹。

著名语言学家Rabin Lakoff 在语言的使用特点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在其所著的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中,Rabin Lakoff 中指出:“女性语言,包括描述女性的语言及女性自己所使用的语言都具有藐视女性个体身份特征的作用”随着对女性语言研究的逐步深入,这种现象被冠以“性别歧视”这样一个专门术语。

那么,什么是性别歧视呢?Webster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给“性别歧视”所下的定义是:“基于性别的偏见和歧视,尤其是对妇女的歧视。

”因此,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在此,笔者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浅析汉语成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成因。

二、文献综述国内专门针对成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较少。

因此笔者将学者们与之相关的汉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研究进行了综述。

李颖(2004)在《汉语中的性别关注》一文中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语言形式方面和话语风格、言语行为、语用原则及非语言表达手段的方面透视了汉语中的性别差异,还从生理特征与社会分工、习得方式与心理特征、权力支配与角色关系、传统文化与社会偏见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性别歧视形成的原因。

汉语中性别歧视的体现及成因

汉语中性别歧视的体现及成因
用 括 号 注 明 “ ” 女 。
22 语 的 不 对 称 性 .词
代 , 即使 是 男 少 女 多, 也是 如
此 。例 如 :
面朝 左 跪 着 的一 个 人 ,上 身 直 立 ,丽 臂 交 叉 放 于 胸 前 。小 篆
() 洪 常 青 和 娘 子 军 的女 战 3
和 无 标 志 (n re) 论 。 语 言 u makd ̄
汉语第 三人称代词 中 ,书面
上 能 够 区 分 性 别 的 是 “ ” 和 他
中的标志现象极 为普遍 ,任何 一 种语 言都有着不 同程度 ,不 同层 次 的标 志现象存在 。标 志现象既 是语言本 身所 固有 的特征 收录 了这个字 。其做法是将 “ ”的 他 人 字 偏旁 的 “ ” 改 为 “ ” 人 女 ,
构成他, ( , )的男女对称 。 她 人女 “ ” 字 在 造 字 之 初 就 表 现 了 对 女 女 性 的 歧 视 。 甲 骨 文 “ ” 字 像 女
“ ” 她 ,但 特指男性 的 ‘ ” 同时 他
具有兼指两性 的双重功能 。一般 情况下 ,在不 能确认性别时 ,人 们 习惯 用 “ ” 他 ,而 不用 表示 女
性的 “ ” 她 。如 : () 待 到伟 大 的人 物 成 为 1 化 石 ,人 们 都 称 他 伟 人 时 ,他 已 经 变 了傀 儡 。 ( 盖 集 续 ・ 花 华 无 的 蔷薇 ) () 牺 牲 为群 众 祈 福 ,祀 了 2
点不同 ,每一种语 言都深深地 打 上 了性 别 的烙 印。 ”人 是语 言 的 创造 者和使用者 ,在语 言的创造 和运用 过程 中充分体现 了人的 主 体 意识 。人 有 男性 、女 性之 分 , 语言也就不 可避免地带有性 别特 征 。语言之 中及 其背后蕴藏着 丰

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及婚 姻 家庭 方 面的 不 平 等 必 然反 映 到 语 言 中。 汉语 的 造 字 、 构词 、 文化 等 方 面 都存 在 性 别歧 视 现 象。
关键词 : 性 别 歧视 汉语 文化 贬化
语 言 忠实 反 映 了一 个 民族 的全 部 历 史 、文 化 . 忠 语 也 沿 用 这 种 语 序 . 如“ 男 不 男 女 不 女 ‘ 男盗女娼 ” 实 反 映 了 它 的各 种 游 戏 和娱 乐 . 信 仰 和偏 见 性 别 歧 就 连 与 动 物 有 关 的 词 语 也 沿 用 这 种语 序 .如 雄 雌 、 公 视 可 以 表 现 为男 性 对 女 性 的 歧视 . 也 可 以 表 现 为女 性 母 、 鸳鸯 、 龙 凤 呈祥 、 攀 龙 附凤 。这 种 先 后 顺 序 实 际 上 对 男 性 的歧 视 男 性 对 女性 的歧 视 . 较 明显 地 反 映在 就 是 一 种 尊卑 观 念 的体 现 汉语 中 , 主 要体 现在 几 个 方 面 语 言 以 男性 为规 范 由 于受 男 性 为 物 种 之 范这 种 观 点 的 影 响 汉语 把
地的样子。
许多带“ 女” 旁 的字带有贬义 , 根据《 新华词典》 , 汉字 中 “ 女” 旁 字共 2 4 7个 . 而 其 中涉 及 褒 贬 评 价 的 有 l O O个 . 其 中褒 义 的有 4 7个 . 贬 义 的有 3 5个 . 褒 贬
冠有 “ 子” , 如“ 小、 r 头片子 ” 、 “ 小女子” 、 “ 小媳妇” 等。
些 字 大 多是 从 男 性 的 观 赏 角 度 来 描 述 .男 人 才 是 主 体 而 带 “ 男” 旁 字 却 非 常 稀少 . 且 不 带 对男 性 的贬 义 . 比如 : 嬲。 汉 语 第 三人 称 代 词 中 . 能 够 区 分 出性 别 的 是 “ 他” “ 宋 庆 龄 先生 ” 、 “ 冰 心先 生 ” 在 汉 语 的成 语 、 谚 语 也存 在 性 别 歧 视 比 如 “ 嫁 出 的女 .泼 出 去 的水 ” 、 “ 女 子无才便是德 ” 、 “ 女 人 头 发 长, 见识短 ” 、 “ 女 为 悦 己者 容 ” 、 “ 养男不养女 , 养 女 要 受苦 ” 、 “ 红颜 祸 水 ” 。这 些 成 语 、 谚 语 的用 法 折 射 出 社 会对 女 性 的 压 迫 和歧 视 。 而 有 关 于男 性 的成 语 、 谚语 . 比如“ 大丈夫一 言既出 . 驷 马难 追 ” 、 “ 一夫 当关 . 万 人 莫开” 、 “ 浪 子 回头 , 金不换 ” 、 “ 四海之内皆兄弟” 无 不 表现 出社 会 对 男 性 的尊 重 和 宽 容 而 其他 的一 些 褒 义

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成因

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成因

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成因汉语作为一种古老而复杂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性别语言差异。

性别语言差异是指在语言表达中,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的词汇、语气和语法结构。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语言发展以及认知因素三个方面来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的成因。

一、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是性别语言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而女性则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较多限制。

这样的社会结构必然会导致性别角色的不同,反映在汉语中就体现为词汇和语法的性别差异。

首先,汉语的代词使用上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例如,“他”和“她”在语法上的不同形式,明确地区分了男性和女性。

“他”作为通用的第三人称代词用于男性,而“她”则用于女性。

这种代词的区分反映了社会文化中男女角色的划分。

其次,汉语中的职业称谓也存在性别差异。

许多职业称呼中,男性和女性的称谓有不同的称呼方式。

例如,“医生”通常指的是男性医生,而女性医生称为“女医生”。

这种差异的存在可以追溯到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反映了社会对男女在职场中角色的期待。

二、语言发展的影响语言发展也是造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的原因之一。

汉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汉语逐渐形成了一些用于区分性别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首先,汉语中的“女字旁”和“男字旁”是反映性别差异的一个例子。

例如,“她”和“它”中的“女”字旁明确地表明了该词语与女性有关,“他”中的“男”字旁则表示与男性有关。

这些字旁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发展中对性别的意识和区分。

其次,汉语中存在针对男性和女性的敬称差异。

对于长辈或者地位高的人,男性常称为“大哥”、“叔叔”等词汇,“小姐”、“阿姨”等则用于女性。

这种语言差异与汉语中的谦让文化有关,反映了对性别和地位的尊重。

三、认知因素的作用除了社会文化和语言发展,个体的认知因素也会对汉语性别语言差异产生影响。

个体在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会被社会环境、经验和认知方式所塑造,从而对性别在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产生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中性别歧视的体现及成因
作者:颜妮李光莉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6期
“语言本是人们沟通的工具,没有性别之分,但由于男女的社会分工、性格特色和生理特点不同,每一种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性别的烙印。

”人是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

人有男性、女性之分,语言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性别特征。

语言之中及其背后蕴藏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两性意识。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汉语亦如此。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奠基石,它像一面镜子,清晰的反映出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包括传统的男女有别思想。

本文从汉语的词汇着手,来探析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汉语词汇中性别歧视的体现
1.“他”而非“她”掌控的世界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中,书面上能够区分性别的是“他”和“她”,但特指男性的‘他”同时具有兼指两性的双重功能。

一般情况下,在不能确认性别时,人们习惯用“他”,而不用表示女性的“她”。

如:
(1) 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

(华盖集续·无花的蔷薇)
(2) 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两地书·二二)
对于男女组成的群体,通常用“他们”而非“她们”来称代,即使是男少女多,也是如此。

例如:
(3) 洪常青和娘子军的女战士们星夜固守着山头,他们面临的危险和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在词法构造中,有上位词和下位词之分。

男本来只是“人”的下位概念,可是在表示第三人称时,用“人”作为意符,隐隐然“男”与“人”之间可以划等号。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

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

几千年来,似乎无人觉得有作此区分的必要。

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代男性,也可代女性。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的早期作品。

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

一时轰动全国。

“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称赞,并被广泛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

其做法是将“他”的人字偏旁的“人”改为“女”,构成他/她(人/女)的男女对称。

“女”字在造字之初就表现了对女性的歧视。

甲骨文“女”字像面朝左跪着的一个人,上身直立,两臂交叉放于胸前。

小篆“女”字像一个人屈膝剑衽为释。

这中间所反映出的历史下意识是耐人寻味的。

“他们”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指男女混合的集体,而“她们”则没有这个资格。

此外,一些专指男性的名词也包含了女性,如汉语中的“子”既指儿子,也指女儿,子是不分性别
的。

“子孙、子弟”实际上也包括了女性。

但“子”用于尊称或贵称时则指男性。

以“子”称人,表示尊敬。

如先秦诸子中的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子”的男性专用尊称、贵称,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男子的社会地位。

这些都反映出用表示男性的名词或代词表示概括和泛指是很普遍的现象。

2.尊“男”贬“女”
2.1词语的标志
著名的语言学家格林伯格(Greensburg)提出了标志(marked)和无标志(unmarked)理论。

语言中的标志现象极为普遍,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标志现象存在。

标志现象既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特征,也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一般来说大部分表示男性的名词都是无标志的。

因此,被习以为常地认为是标准的,指男性的词通常也是中性词。

而专指女性的时候,则加上女性标记。

如表示某些职业词时,女博士、女教授、女作家、女科学家、女司机等类似的说法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再有,媒体或者各类大型会议在公布人员名单的时候,通常男性的名字旁无任何标记,而女性的名字旁通常用括号注明“女”。

2.2词语的不对称性
词语的不对称指相对男性与女性对应而言,语言里有用来指称男性的词却没有相对应的用来指称女性的词;反之,语言里有用来指称女性的词却没有相对应的用来指称男性的词。

比如:汉语中某些词特指女性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专指男性的词。

如当丈夫去世后妻子被称为他的“遗霜”,但却没有相应的词来称呼妻子去世后的丈夫。

男子在妻子去世后再婚称“续弦”,其新妻称“填房”,却没有相应的词指寡妇再婚以及她再婚的丈夫。

另外,如“泼妇”“水性杨花”“红颜祸水”等都是专指女性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指男性的词语。

传统社会所讲的“英雄好汉”,“英雄豪杰”等等似乎是男性的专称。

用来指称女性的词是站在男性的认知角度产生的,在深层次上透视着“男本”思想。

2.3词序的不同
我们还可以从词序的先后顺序上看出歧视现象。

汉语中很多在表示男女的词语并列出现的情况下,遵守的一般是“男先女后”的顺序规则,如: 夫妇、夫妻、父母、叔叔阿姨、弟弟妹妹、才子佳人、男婚女嫁等。

汉语中有时会出现“他或她”或“他(她)”的用法,但在排列上仍然是男先女后,如:
他(她)是谁?来自哪里?
当然这种用法比较少见,常常是用泛指的“他”来取代“他”或“她”。

这种排列先后虽是一种习惯,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英国语言学家利
奇曾经指出,在关系对立中存在着一个显示倾向性的支配因素。

第一个词似乎表示了关系的支
配方向。

也就是说,虽然决定两个并列词前后顺序的因素是多样的,但往往是语义上显著的、文化上占优势的一方位于首位,在谈论关系时,人们大都把这个词放在另一个词之前,或者只用这个支配词语。

他还指出,对立词语间的这种不平等关系似乎确实有心理上的依据。

如果把上面处于并列联系中的两个词调换一下位置,意义虽然没有改变,却显得很别扭,就不那么符合该语言的表达习惯了。

二.词汇性别歧视形成的原因
1.传统文化的影响。

古代汉文化中的男女从一出生就深深地印上了阶级的烙印。

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载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的记载。

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在中国古代就带有“性别歧视”的标记。

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的传统观念以及封建礼教长久地压制着妇女。

这种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植于中国人的大脑中,并外化为一种汉民族特有的语言性别差异现象。

2.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因素。

经济原因是导致性别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越高, 其相应的社会地位也就越高。

随着生产资料和生活方式的更迭, 男性逐渐被推上社会的主导地位。

“男权中心”便成为一种社会秩序及行为规范,男性成为人类文化的最高代表,成为社会的主宰,女性则处于从属、陪衬地位。

男性主宰一切,这样的变化必然要反映到语言中来。

3.生理与心理因素。

生理学研究认为,女性在体力的持久性方面比男性强,因此,在从事琐碎的家务方面,女性大多表现出了比男性更多的耐力。

从女性心理方面看,长期以来,男性意识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在这样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里,许多女性已习惯了将自己定位为男性的附属。

West和
Zimmerman(1998)认为,女性并不是生来就受到男性的控制,处于社会的底层,而是受到太多的社会规约的影响。

三.总结
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及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价值观,文化积淀和民族思维方式。

语言本身无优劣之分,而是由社会或使用语言的主体——人所创造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的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语言的这种差异也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性别歧视”在语言中,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消除的。

要从根本上革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首先必须消除存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偏见。

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它至少代表了一种潮流和趋势。

希望随着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在使用由祖先流传下来的带有性别歧视的语言时,已不再存有偏见。

参考文献:
[1]Lakoff.R.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 rs,1976
[2]Pauwels,Anne. Women Changing Language[M]. London &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998.
[3]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郝红艳,性别语言差异原因分析[J].洛阳大学学报,2006,(9).
[5]钱进,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4,(6).
颜妮,李光莉,女,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