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语言性别歧视的产生原因及相应的对策解析

语言性别歧视的产生原因及相应的对策Sapir-Whorf 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它还能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精神的构建。
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语言本身并没有性别歧视,可并不是说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对语言没有影响。
本文将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所产生的根源、性别歧视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语言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一)意识形态的影响神话与宗教都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女性在神话中的形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世界各国神话中,男性被称为“物种之范”,而女性是作为男性附属而存在的。
圣经中的上帝造人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女人只是男人脊梁的一根肋骨。
(二)社会化偏见的影响在西方社会,妇女处于从属地位,而男性则是大权在握、身居要职。
如已婚女子要改随丈夫的姓成为Mrs sb,未婚女性可以称为Miss, 而对于男性则没有这么多的限制,一个Mr 就全部概括了各种身份的男性。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歧视性语言,如长舌妇、美女蛇、头发长见识短等。
二、语言性别歧视的主要表现1.用于女人的词和表达方式通常是有标记的,即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这是以男性为规范的一种表现。
英语中有:Prince/princess;actor/actress;host/hostess;heir/heiress;hero/heroine;usher/usherette等等。
汉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旧中国时代,女人结婚后随夫姓,张氏、李氏等。
2.在表示男女性别的对应词或词组中,表示阴性的多具有贬义和轻蔑的色彩,很多和性欲有关。
如king(国王)——queen(王后、女王、雌猫);master(主人)——mistress(主妇、情妇);sir(先生)——madam(女士、夫人、鸨母);a public man(担任公职的人)——a public woman(娼妓);the play the man(显示出男子气概)——the play the woman(表示出女人的态度——哭泣和害怕等); bachelor(未婚男人,暗示自由,听上去有快乐和冒险的意味)——spinster (老处女,可表示年老、孤独、无聊、脾气怪异)。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https://img.taocdn.com/s3/m/38e5139127d3240c8547ef80.png)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社会生活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十分普遍,在各个种族、民族、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程度不等的表现。
本文试图探讨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并对其进行社会、历史、文化和心理剖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视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良性变迁,努力寻找变迁深层的观念、经济和行为动因。
一、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以下本文解析汉语中的字词句,分别选取汉字、称谓词和俗语,列举说明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
(一)汉字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汉字字形我们可以推断其字义。
下面,笔者选取几个汉字,从字形所表达的信息来看造字者对女性的歧视。
例如:“女”字,象形字,像一个人半跪之形,象征着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白虎通嫁娶》云:“女者,如也,从如人也。
”从中不难看出女性的从属地位。
在《古汉语字典》中带“女”字旁的汉字近120个,绝大多数含有贬义。
可以看出,汉字在造字之初就已经对女性有了偏见和歧视。
(二)称谓词1.姓名在中国古代,拥有命名权的是家族的男性长者,许多妇女不仅被剥夺了命名权,而且被剥夺了拥有姓名的权利——她们只有姓而无名,或者有名但很少被人称呼。
“妇人无外事,故名不闻于人”。
女子出嫁前以乳名称呼,出嫁后以丈夫的姓氏称呼,所以没有必要取名字。
2.称谓语在古代,已婚妇女的自称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称谓词,如“奴”、“妾”、“妾身”、“贱妾”、“奴家”等。
丈夫对外人提及妻子时,通常的称谓词是“贱内”、“内子”、“内人”等。
又如,在与性别有关的双音节词语中,性别的排序一般男性在前,如“男女”、“夫妻”、“子女”等。
(三)俗语俗语是在大众中流行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某些俗语真实地反映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性别劣势。
例如:①女的是枝花,灶门口烧粑粑。
②妇似铁钉,应该给她打打平。
③铜锣不打上乌青,妇女不打变妖精。
④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愿打就打愿骑就骑。
⑤(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其使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然而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性别歧视指的是对于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和态度,这种现象常常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结构的限制造成的。
在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体现在以下方面:1. 性别代词的使用:在英语语言中,男性代词 "he" 和 "him" 往往被用来泛指男性和女性,尤其是在以前的时代,这种用法更为普遍。
这种用法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和权益,是一种明显的性别歧视。
2. 职业称呼的不平等:在英语语言中,很多职业称呼都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policemen"、"firemen" 等职业名称中均以男性为代表,忽视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存在和贡献。
3. 词汇清单的差异:在英语语言中,对于男性和女性常常有不同的词汇清单。
例如,"girly"、 "bitch" 等词语常常被用来指代女性,而这些词语却不适用于男性,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对女性的歧视。
以上仅是英语语言中某些性别歧视的体现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了一个广泛的文化问题,即对于性别不平等的认知和态度。
性别歧视不仅局限于语言使用中,也存在于社会结构与机制,它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与权益,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女权主义理念,倡导公平、平等、包容的价值观念,培养人们对性别平等的意识。
此外,还需要推广性别中立的语言规范,并倡导人们尊重和关注他人的感受。
只有全面推进性别平等,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不仅存在于社会,同样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
语言是社会的真实反映,社会的观念也影响着语言。
本文通过通过中西方语言中称谓、词汇、词义三个方面分析性别歧视反映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标签:性别歧视;语言称谓;弱势群体语言好比一面镜子,通过语言可以反映社会的各种活动。
社会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给语言提供了情景让我们真实地感受语言每个方面并且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影响着语言,语言反映一个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
自古以来,中西方两国在多方面都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并且也在语言中有所体现。
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在语言中主要表现在称谓、词汇、词义上。
一、称谓方面上的性别歧视现象首先表现在姓名称谓,在中西方语言文化中,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或变体。
在中国古代女性一般是没有什么名字的,只有出身高贵的女性才有正式的名字。
女性的姓名往往在结婚后只保留名,而姓则随丈夫姓,例如“王氏”或者“李氏”等。
在西方,女性婚前一般用父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
妇随夫姓甚至被写入法律,即便是男方过世,女方姓名中仍然要保留夫姓。
其次表现在社会称谓上,虽然中国曾存在过母系社会并且达到的繁荣昌盛的地步,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性在生产部门的地位日益突出,父系社会逐渐取代母系社会并一直延续下去。
中国男性统称为“先生”,而中国女性分为“小姐”和“某太太”两种称谓,前者用于未婚女性且随父姓,后者用于已婚女性且随夫姓。
这一点在西方也有明显体现,男性称为Mr.,女性同样分为两种称谓,一是Miss,用于未婚女性且随父姓,二是Mrs.,用于已婚女性且随夫姓。
从先生和Mr.上看不出男性的婚姻状态,但对于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却有着不同的称谓。
这说明,女性结婚前后都是男性的一种附属品,不具有独立的社会身份。
性别歧视还表现在社会职业名称上,一方面,像doctor,professor,lawyer等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通常与男性联系在一起,如果女性担任该职务,往往要加上woman,female 等词特指女性,例如,woman doctor,female surgeon等。
《2024年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范文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以期为消除性别歧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共性1. 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例如,某些职业、社会角色往往被特定性别所“占据”,如“manager”、“leader”等词汇常被视为男性职业,而女性则往往被局限在“nurse”、“teacher”等词汇所代表的职业领域。
这些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2. 语法结构中的性别歧视在语法结构方面,英语和汉语都曾使用过性别特定的语法形式来区分男性和女性。
虽然现代英语中这种语法差异逐渐淡化,但在某些语言和方言中仍有所体现。
例如,汉语中的“他”和“她”虽然在功能上已无区别,但在一些地方文化中,“他”往往被用作第三人称的泛指代词,忽略了女性的存在。
三、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1. 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导致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
在英国社会中,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和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使得男性在社会地位、职业选择等方面享有更多优势,从而在语言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而中国社会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这也反映在语言中。
2. 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某些词语或表达方式可能隐含对女性的贬低或轻视,如“girl”一词有时被视为不够成熟或能力不足的代名词。
而在汉语中,虽然也有类似的现象,但表达方式可能更加委婉或隐晦,如通过某些成语或习惯用语来暗示性别歧视。
四、消除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策略为了消除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提高语言意识:增强人们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认识和敏感度,认识到语言对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中西方性别歧视的语言与文化对比

中西方性别歧视的语言与文化对比作者:康晓秋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2年第23期[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产生、发展与进步都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人类社会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在语言中留下其独有的历史痕迹。
男尊女卑不仅仅是中国封建社会残留的遗迹,并至今深深影响着现代文明和语言,以英语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也不乏重男轻女的社会陋习,在目前广泛使用的英语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关键词]英语汉语男尊女卑性别歧视男女平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人们在劳动中逐渐创造了语言。
语言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作为人类思想的载体和主要交际工具,便直接反映使用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语言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各种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都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反映出社会生活里存在的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象。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封建思想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以至古今中外许多民族都经历过或依然经历着重男轻女的过程。
性别歧视语言,即以性别为基础的偏见在语言中的体现,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性别歧视,不分民族与种族,几乎存在于世界上每一种语言中,因为操不同语言的民族都有着相同的人类进化历程,都经历了漫长的父系社会——男权社会,妇女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和工具,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没有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本文拟就以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为切入点,从词的构成、词的含义、词的次序以及称谓语和谚语等方面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从而揭示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
一、性别歧视的文化成因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的英语国家,深受《圣经》教义的影响。
而《圣经》中明确表达了造物主上帝的不平等的男女观。
夏娃仅仅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作为男人的骨中骨,肉中肉,女人永远是附属于男人的一部分。
男人的统治地位不可撼动,这是万能之主上帝的意志,它奠定了女性弱势和附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
因此,世界上先有了man,之后才衍生出了woman,意即wife of man。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性别歧视主要是指对女性的偏见或歧视。
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它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从男性词泛化看性别歧视汉语人称代词有“他”和“她”两种,汉语中表示第三人称单数女性的“她”是在1918 年才产生的,此前均用第三人称单数男性的“他”代表男女,“他”泛指所有的男性,“她”泛指所有的女性。
汉语中“他”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她”,形容一群人(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时,一般只用“他们”来指代,而不用“她们”。
形容女性时也可用“他”来指代,但形容男性时是绝不可以用“她”来指代的。
除此之外,很多词用“他”而不用“她”。
如:异国他乡、他山攻错、他年、他杀、维他命等等。
2. 从性别词顺序排列看性别歧视汉语属于四大语言类型中的孤立语,它的词形缺乏变化,但词的顺序要求非常严格,不能随便更改。
汉语的构词反映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即不少词有“尊男”的潜在含义,主要体现在语素顺序不可调换。
因此,我们还能从语素结构的先后顺序上看出它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词汇中,在男女同时出现时,往往会把男性排在前,女性排在后,例如:夫妻、父母、儿女、叔婶、弟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有些成语的排列也是遵照“男前女后”的顺序,例如:郎才女貌、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男婚女嫁、男耕女织等等。
这种男先女后的语序原则也影响到与动物有关的语序排列,如“公母、鸳鸯、龙凤”等。
3. 从构词、语义看性别歧视3.1 构词、语义中的家庭角色汉语的男女称谓是不对等的。
汉语中有不少的谦称,其中不少是针对妇女的,体现了“夫为妻纲”的道德观,如对人可以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糟糠”等,但是“丈夫”一词却没有相应的谦称形式。
从谦称中可以看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所谓“内人”显然是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也就是说妻子的行动是不自由的,只限于家庭内部,所以才会有所谓的“家庭妇女”。
“贱内”则更加露骨地道出了妻子地位的低下。
3.2 构词、语义中的性别角色汉语词汇中有许多专门指代女性的,带有蔑视、戏谑或者贬斥的口气,如“红颜祸水”“黄脸婆”“母老虎”等等。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之类的职业 . 二句里则容易让人想到“ 在第 妓女”
23 .分布标记 中的性别歧 视
标记及分布标记从不 同的词汇 角度揭示了语言中的性别歧 视现
根 深 蒂 固 . 易改 变 不 了。这 种 思 想 的 形成 是 由 于在 父 系社 会 中 (vr Wo a) 轻 E ey m n 而一 些地位较低 的职业 , g i .ert 等 , 只能表示 如 us sce r e a y 却 男 女 在社 会 实 践 中 的社 会 分 工 不 同 。 由于 生 理 上 的差 异 , 性 在 男 无形式标记 。表示男性则要加 ma , n等 。 lm ea 社 会 实 践 中扮 演 了 比女 性 更 为重 要 的 角 色 , 负着 一 个 家庭 , 担 一 女性 .
被 人 们 所 接 受 的 , 句() 是 错 误 的 表 达 法 , 意 义 上 不 能 被 人 而 5则 在 们接受 。
作者简介 : 刘莲, 师范大学外国语 学院, 0 0 重庆 2 1 级研 究生, 专业: 外国语 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方向 : 现代 英语 研 究 。
7 9
—
一
h r ie se a d se r n s p l e n - o i wo n e on tw r - twad e s o i ma - p l e ma c c
些表示职业地位较 高的名词 ( pei n, otr1 yr 如 rs etdco.a e d w
ma r d S i s r o n wh s n tma r d ,s e i l n od r ri . pn t .a w ma o i o ri e p ca l a le e e e y
( Tm hpst m e a l ils i tr 5 o oe et negb pn e. ) o i e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卷第2期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Vol.7 No.2 2005年3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Mar. 2005收稿日期:2004 - 04 - 14.作者简介:杨智慧(1976-),男,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 文学.64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第7卷在却只是女性的一般泛称。
甚至一些原本褒义的女性词汇的词义已经贬化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汉语中的“小姐”一词。
4.词序中的性别歧视。
语言中的次序并不是任意的,而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过程的,即主要的先于次要的,典型的先于边缘的,肯定的先于否定的。
语言在排列有关性别的词时,总是把具有女性标志的词置于具有男性标志的词之后:男男女女,男欢女爱,夫唱妇随;husband and wife,Adam and Eve,king and queen.二、性别歧视在文化中的体现1.性别歧视在称谓中的体现东西方文化都可以从称谓中发现性别歧视的现象。
首先从姓氏上来看,东、西方女性在结婚以后都会经历自身姓氏更换或姓氏依附这样一种变化:英语中“Miss White”、“Miss Green”,其中的“White”、“Green”是夫姓而非妇姓;汉语中的“周王氏”、“赵李氏”,都是一种女性姓氏对男性姓氏的依附。
再从取名的角度来看,常见的英美人女性的名字常被冠以像花、草、宝石之类的名称;中国女性的名字大多是梅、兰、花、菊等表示娇小玲珑,但同时也有柔弱顺从,被观赏的含义。
而男性的名字大都有独立威严、坚强勇敢和自信的含义。
再来看古汉语中的一些称谓如:“考”和“妣”是对已逝父母的称谓,“考”的含义是“成”,即一身德行已完成;“妣”即“媲、配”,指与“考”相配。
再如对妻子的称呼:贱内、贱室、贱累、内人、内子、房下、糟糠、拙荆等等[3],都带有一种从属、附庸、难登大雅之堂含义。
从宗族中的外亲女性称谓来看:中国传统称谓系统里,有许多家“外”字的称谓专指母家或妻家的亲族,如外公、外婆、外眷等等,稍加分析就可得出女性称谓是男性称谓的派生而这种内外的实质还是男尊女卑。
2.性别歧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中外文学作品中一些对于女性的刻画由于受到哲学、宗教以及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体现出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三从四德”,“红颜祸水”,女性的装束和行为只是为了取悦男性,女性在外表和德行上的评判标准是男性制定的,女性的社会价值也是由男性来估量的。
男性可以很轻易地就把责任推卸给女性,所谓的“一怒为红颜”,“女祸”,多只是男性的借口和遁词,把历史沉重的谴责强加在她们身上,这是不公平的,是一种在错误思想指导下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
英语中“Women are devils’ nets”,“No devil is bad as she devil”,也是对女性的野蛮诋毁。
3.性别歧视在宗教和传统哲学中的体现来自宗教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基督教《圣经》中有关上帝造人和上帝把人类逐出伊甸园的描述中。
对故事稍加思考我们就会很轻易地得出这种宗教思想对于男女两性所赋予的不同观念:女人是男人身上的“骨中骨”、“肉中肉”;女人来自男人,是男人身体的一部分,是否就是说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这和中国宗法中的“三从四德”如出一辙。
夏娃引诱亚当吃下智慧果而被逐出伊甸园,这使女性成为一切罪孽和惩罚的祸首,这又和中国史观中的“女祸”不谋而合。
故此,西方人说“Women are devils’ nets”,“No devil is bad as she devil”,而中国人说“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
三、语言中性别差异的评述语言和文化中所体现出的诸多性别差异和歧视现象应该被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很多的因素,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在的立场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大相径庭的。
西方性别和语言研究的理论大致有两种倾向:夸大语言性别差异;忽略语言性别差异。
缺陷论认为语言反映社会规约,同时也强化社会规约。
男女两性使用语言的不同使得他们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进而又导致两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而这又加强了语言中两者的不平等。
语言的性别差异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从一个孩子幼小时就开始的,随着妇女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提高,语言和性别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尤其是在学术界。
差异论则认为男女两性成长于不同的亚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社会化过程,这就决定了他们在使用语言是必然会有差异。
社会亚文化中对男女的期望和要求不同,这第2期杨智慧:语言和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歧视65表现在男女两性语言交际中的讲话方式、权力意识和话题的差异上。
女性更注重人际关系和谈话的情感交流,男性在语言交际中有种权威欲和炫耀欲,无法形成谈话的互动。
社会分工和传统观念强化了这种差异,导致了语言交际中性别的不平等。
支配论解释说女性在语言交际中被动受支配,如讲话时经常被打断,无权选择和主持话题,不能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对语言交际中的不平等表示沉默。
而礼貌论则说女性比男性在语言交际中更注重表示与对方有共同的目的和价值观。
女性语言行为中体现的合作和平等若被视为一种礼貌原则的话,那这些礼貌原则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建构论在反对传统两元论的基础上否定男女两性的截然对立。
人在社会实践中经历许多不同的环境,他们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以适应不同的要求,人的语言行为模式产生于其常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建构论强调如果一个人讲话像女人,那并不是她是女人的必然结果,而是她成为女人的一种方式。
许多社会语言学家认为人的社会身份决定其言语行为,建构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构成其特定的身份。
四、结论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对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视而不见而任由语言性别歧视蔓延,但也不能像女权主义者们那样抹杀女性和男性之间最基本的差异,因为社会不应该在男权和女权两极运行,而是应该和谐地发展。
在语言的性别差异上我想首先应分清关于性别的两个基本概念,沃德夫的《社会语言学引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供借鉴:Sex is biologically determined whereas gender is a social construct (but one heavily grounded in sex) involving the whole gamut of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In this view, gender roles rather sex should be our concern in our discussions.[4](p.309)这段话区别了“sex”和“gender”的不同,这两个词在汉语中只有一个词“性别”与之对应。
男女两性基予生理方面有差异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这就决定了男女两性在某些特定的社会实践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他们的语言不会完全一致。
而要正确地对待社会中对女性语言的歧视,应该强调的概念是“gender”(基于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上的性别),在社会活动中,只要男女两性在权力、地位和影响方面的差异继续存在,语言的性别差异就无法避免。
要减少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在着眼于男女两性成长的社会亚文化的前提下,可以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采取相应措施来抵制语言的性别歧视。
还有必要呼吁作家群体在写作时尽量避免性别歧视语。
在语言性别差异的转变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成果,这在英语中体现得更明显。
如一些只有阳性形式的词已中性化了:chairman—chairperson, man and his history—world history, mailmen—mail carriers[4](p.312);一些指代女性的标志性修饰词被省略了:the fair sex, woman executive—executive,beautiful first officer—the first officer[5](p.115)。
参考文献:[1] Cameron, Deborah. Rethinking Language and Gender Studies: Some Issues for the 1990s [J].[2] Sara Mills, Language and Gender [A].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C]. New York: Longman, 1995.[3] 戴云. 传统女性称谓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审视[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9):84-87.[4] Fasold, Ralph.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0.[5] R.Wardhaugh,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Third Ed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0.Sexism in Languages and CultureY ANG Zhi-hui(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Abstract: Sexist language exists abundantly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takes deep root in people’s minds and affects their think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sexism in languages and the causes of sexism.Key words: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language; sexism in language; social culture(责任编辑关紫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