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从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视角看外语电教教学 陈春霞
认知语言学角度的英语短语动词语义分析

认知语言学角度的英语短语动词语义分析文卫霞;李海英【摘要】The senses of particles in phrasal verbs are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unanalyzable .Based on image schema theory and metaphor theory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sic meanings and extended meanings of particles .The basic senses of OVER can be demonstrated by the image schema , and its metaphorical extensions can be deduced from the basic senses .Image schema theory and metaphor theory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phrasal verbs .%对英语短语动词的理解可援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对其基本义和引申义进行认知分析和探讨。
在原型意象图式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隐喻,即可获得不同的抽象意义。
意象图式和隐喻为理解短语动词的多义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96-99,109)【关键词】意象图式理论;隐喻理论;小品词over;短语动词【作者】文卫霞;李海英【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英语短语动词是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Talmy的认知语义学——《面向认知语言学》评介

此 在 研究 方 法 上他 采 用 内省法 .而概 念 结构 的语 言表征 是本 书 的关注 中心
前 言讨 论 了认 知语 义 学 的方 法 论 问题 .在 概
述全 书 内容及 结 构 的基 础 上 .梳 理 了各 部 分 内容
之 间 的联 系 . 勾 勒 了各个 主 题及 其 发 展过 程 . 提出 卷 一 包括 四个 部分 首 先 提 出语 法 子 系统 是
出认 知 组 织 的叠 合 系 统模 式 f o v e r l a p p i n g s y s t e ms 位、 注意 力 分 布 、 力 量一 动 态 、 认 知状 态 等 五个 系 mo d e 1 ) : 也对 其 他 认 知系 统作 了考 察 . 提 出 了统 觉 统 。这里 作 者 详尽 考 察 了组 成 了语 言 的基 础概 念
J 0 URNA L 0F LI NY I UN I VER S I TY
2 0 1 3年 1 0月
0c t . 2 0 1 3
T a l my的认 知 语 义 学
— —
《 面向认知语 言学》 评介
马 云 霞
( 上 海 外 国语 大 学
国 际 文化 交 流 学 院 , 上海 2 0 0 0 8 3 )
关键词 : 认知语 义学: T a l my : 整 合 中图分类号 : H 0 3 0
收 稿 日期 : 2 01 3 - 0 8 . 0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1 0 0 9 . 6 0 5 1 ( 2 0 1 3 ) 0 5 . 0 1 1 5 . 0 4
基金项 目: 上 海外 国语 大学 校 级 规 划 基金 项 目( 2 0 1 0 1 1 4 0 2 0 ) 资助 作者简介 : 马云霞( 1 9 7 2 一) , 女, 山 东潍坊 人 , 上 海外 国语 大 学 副教 授 , 博 士 。研 究 方 向 : 词 汇 史、 词 汇 语 义 学。
协同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课教学实践与思考——以一节读后续写讲评课为例

协同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课教学实践与思考———以一节读后续写讲评课为例◎冷晓霞(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一、引言读后续写是一种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的题型,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浙江省于2016年高考首次采用读后续写题型。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该题型在其他很多省份得到推广。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故事续写需要考生阅读故事性短文,根据其中情节,续写故事,使之完整。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学科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考生续写出与给定材料有逻辑衔接、情节和结构完整的短文。
读后续写中读的是文章的内容情节、逻辑结构、语言风格和主题意义。
续写要延续情节、遵循逻辑、协同语言和照应主题。
这里就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实质是以读物为样板,提高学习者语言使用能力的拉平效应。
协同需要作文与读物连贯,连贯就要不断回读,回读促使产出与理解互动,互动产生协同效应。
然而,学生在续写作文中常出现故事情节不连贯和词不达意的现象,表现在续写内容与原文脱节,内容主次不突出,时空切换频繁,想到哪写到哪,人称混乱,语法错误较多,词汇低级,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会多维度描写,只会用干瘪的对话推进剧情,缺少语句间的衔接。
另外,不少教师读后续写课堂教学侧重于为写而写,只是泛泛而谈,没有策略性、针对性的指导。
笔者结合理论背景以及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习和借鉴协同理论,探讨续写的思路及方法。
同时,通过分析学生续写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对作文进行二次修改和润色,使学生在阅读、写作及二次修改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做到读、写、改有机融合,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同时也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提供全新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实践笔者以山东省潍坊市2023年期末考试读后续写题为例,说明如何完成读后续写的二次修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学生读后续写习作如下:Version A:The Big Cleaning plan began.Joan gathered the dirty clothes on the sofa,put them into the washing ma chine and pressed the button.After doing that she rushed to help Mike.Who was mopping the flloor?The twins cleaned the house from head to toe,and now the house became very neat.Then they got the clothes out of the machine,putting them in line on the balcony.At this time,they heard someone knocking at the door.It was mother ̓s birthday cake!They put the cake on the table cautiously and waited for mum.With the cake placed on the table,Mum came in.The instant she saw the cake,she couldn ̓t hold back her tears.When Mum realized what had happened,a warm current rose in her heart.Staring at the clean floor注:本文系山东省青岛教育学会2023年度立项课题“协同理论视角下高中英语读写改结合的读后续写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BS014)的阶段性成果。
体验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之语言观

体验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之语言观
张荣香
【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体验哲学产生以来,在语言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本文拟对体验哲学的语言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语言观做对比,探讨两者之间在语言源起、语言形与意结合和语言的非理性特性与历史生成性特性之间的相异性和相通处.
【总页数】5页(P116-120)
【作者】张荣香
【作者单位】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河北,秦皇岛,0663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
【相关文献】
1.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 [J], 谢锦芳
2.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 [J], 雷淑娟
3.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谈模糊语言问题 [J], 李飞
4.意义的二元观、涵义观和体认观——基于体验哲学的“一物多名”新解 [J], 王寅
5.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观 [J], 杨卫东;戴卫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文体学视角下的《春》之赞歌

第2 3卷 第 5期
V0.3 No5 1 . . 2
延 安 职 业技 术 学 院学 报
Ju ma f na c t n l& T c nclis tt o r l 'nVo ai a o Ya o eh ia tue ni
20 0 9年 l O月
O to 9 c. o 2
【 摘
与体统的文体学 比较而言 . 传统文体学倾向于用语言理 进 行 互 动 性体 验 过 程 中反 复 出现 的 常规 性 样 式 . 主要 起 意 象 它
论 或 框 架 来 解 释 或 预 测 语 言 材料 的解 读.而认 知 文 体 学 则 关 性 抽 象 结 构 的 功 能 。L kt归 类 了 七 类 意 象 图 式 : 器 、 源 一 ao t 容 始 注 语 言 分 析或 语 言 形式 选 择 的认 知 结 构 和 认 知 过 程 .这 就 为 路 径 一 目标 、 接 、 分 一 体 、 连 部 整 中心 一 缘 、 下 、 后 。并 以 此 边 上 前
一
。
人 们 日常 的标 准 语 言 可 看 做是 文学 语 言 的背 景 , 而文 学 语
认 知语 言 学 的 研 究 始 于 2 O世纪 7 代 . 自 8 代 中 言可 看 作 图形 . 就是 对 标 准 语 言 的 “ O年 0年 也 常规 ” 行有 意 的违 背1 进 6 1 。
以来 。 发展 迅 速 , 特 点 是 着 重 阐 释语 言和 认 知 能力 之 间 的关 但 韩 礼 德 认 为 . 是所 有 的显 著 都 是 前景 化 。 其 不 只是 “ 动 因的 e e 系。 在 2 纪 7 早 O世 O年代 。 体 学家 图尔 已开 始 对认 知与 诗 学 著 ” m t a d Do nn e 即一 个显 著特 征 如 果 与 语 篇 的 整 体 文
语境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策略

语境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策略荣维东路展霞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语境理论日益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科学。
将语境理论引入阅读教学,不但具有极大的理论阐释力,还对语文文本解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肢解文本、架空文本、歪曲文本以及泛政治化、模式化、功利化、浮躁化等具有重要的工具价值。
本文从语境学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基于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解读理论框架,并基于上述三层语境着重探讨语文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境文本解读策略一、语境学及其理论探索语境是语言运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在表达还是在理解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将语境理论引入阅读教学,对于目前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出现的层层肢解文本、脱离文本整体片面分析思想内容的倾向;缺乏具体语境意识,不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堂情景,不看对象、不顾目的而一味地满堂灌、满堂问;缺乏社会文化语境适应意识,既不注重根据汉语文化语境规律解读文本,也经常性地忽视社会文化语境对文本解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语境”这一概念是1923年由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来的,在国内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当属陈望道。
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用“题旨情景”这一术语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语境相类似。
而我国真正开始对语境这一理论的进行深入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
但就目前语境的分类来看,学术界对语境这一概念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
有的认为所有语言运用、语言实践的条件就是语境,它包括主观语境、客观语境、语言自身语境、辅助语言语境、语体特点语境①;有的则强调语境的动态性,认为“语境是语言行为发生的环境”,它包括即时语境和背景语境②;有的从语言及认知的关系角度考虑,认为对话的语境可作三方面的分析,即:认知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和种族环境③;还有的认为语境是“知识命题激活”,这些命题如果来自上下文就称为上下文语①纪永祥.简论语境及其范围.青海师专学报,1996,(1).②申镇.语境选择的若干问题.外国语.1993.(3).③境,如果来源于交际现场就称为现场语境,如果来源于受话者的知识背景则为背景语境①。
具身认知视角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学探析

具身认知视角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学探析作者:张和新陈春霞马建富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05期作者简介张和新(1977- ),男,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德育(盐城,224005);陈春霞(1990- ),女,江苏理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马建富,江苏理工学院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表征研究”(2021SJA1958),主持人:张和新;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项目,主持人:张和新;江苏省职业教育幼教大先生“双师型”名师工作室资助,负责人:肖琦摘要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认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以实践性知识、操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职业教育教学有着较高的契合性,对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职业教育具身教学提倡“身心一体”感觉统合的深度教学方式,强化教学主体间“身心互动”的“具身交往”过程,突出“真实”环境下实践性知识的具身表征与传递。
为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可采取基于身心感官功能,创设具身学习环境;加深专业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具身反思能力提升;围绕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构建职业教育具身教学实践共同体;关注具身实践学习表现,强化过程性体验评价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具身认知;职业教育教学;具身教学;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5-0043-06自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理念以来,社会各领域追求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要求。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事关教育、经济、民生等诸多领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正逐渐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作者:杨彬, 于杰, Yang Bin, Yu Jie作者单位:杨彬,Yang Bin(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于杰,Yu Jie(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刊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2008,23(3)被引用次数:0次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20012.王寅认知语言的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期刊论文]-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02)3.杜文礼语言的象似性探微 1996(01)koff,G;M.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1999koff,G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1987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koff,G On Generative Semantics 19711.期刊论文马春雨"体验哲学"对西方传统语言学的挑战-外语学刊2004(3)体验哲学把认知科学分为第一代与第二代,体验哲学基本上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相通.在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纷争中,体验哲学把基于唯理论的理性主义称为客观主义加以批判,从而使自己成为经验现实主义的代言人.在关于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争论中,体验哲学站到了象似性的阵营.2.期刊论文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2)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中心内容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体验哲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也是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认知基础.认知语言学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一场革命.3.学位论文庄伟对英汉时间和空间系统的语法功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2007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流派,源于当代跨学科的认知科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是迄今为止最具创新精神的、引人入胜的语言学流派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207211
作者简介:陈春霞(1981-),女,衢州学院外语系教师,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级在职硕士研究生。
第28卷第5期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Vol .28No .5
2008年10月Journal of Huanggang Nor mal University Oct .2008
从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视角看外语电教教学
陈春霞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 要:笔者根据Lakoff 和Johns on 倡导的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从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视角重新看待外语电教教学,提出语言来源于实践,外语电教教学因其直观性和模拟真实性而符合外语语言习得的心理认知基础,因此电教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外语学习者学好语言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概念化;电教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078(2008)0520100202
一、概述
很多语言学著作和教材都谈到了语言的性
质,如交际性、社会性、符号性、系统性、全民性、民族性、任意性、生成性、超时空性、心智性等。
不同的语言学派往往强调语言的不同性质,如结构主义语言学更强调语言的符号性、系统性、任意性;社会语言学更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性;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更强调语言的心智性和生成性;而认知语言学则更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和认知性。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归根结底,认知、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语言符号也是这样,遵循着“现实—认知—语言”的进展程序,在很多情况下是有理可据的。
认知语言学就是要解释语言符号背后的象似性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中心内容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也就是说,人类在对外部世界种种现象的感知体验过程中才逐步形成思维和理性,抽象出认知模型,建立认知结构,获
得意义。
同时人类还具有创造力和想像力,可形成无限丰富的思想概念和语言表达。
Lakoff 和
Johns on (1999)将体验哲学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心智的体验性(参见王寅:2002b )。
他们(2002:249,245)后来又反复强调了这一原则:“从最深层的意义上来说,心智是体验的,意义是体验的,思维是体验的,这是体验哲学的核心。
”所以体验是人习得语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二、体验哲学与外语电教教学的关联
(一)身体体验 人作为认知和语言形成的
主体,在其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自然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
人的主体性与心理学家所说的“人类中心论”(An -thr opocentris m ,Anthr opocentricis m ,又叫“自我中心论”:Egocen 2tricity )也有共通之处。
人类在对时空的感知和语言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参见Clark 1973),人们将自我(ego )置于宇宙的中心,然后以此为参照,形成视角(pers pective ),确定“上下、前后、左右、高低、近远、中心与边缘”等概念(M iller &Johns on -Laird 1976:395)。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人也是将他自己置于世界的中心。
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就可以因为所提供的刺激
信息的类似真实性而很好地掌握这些关系。
(二)语言例证 对身体(包括身体部位、五种感觉等)和空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的认识,在人的概念系统形成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外语学习者通过身体的感知逐步理解了现实空间,形成了一个空间意象图式结构,与此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内在的空间逻辑,再通过人类的理性思维和想像力,便发展出若干新的概念意义和语言表达。
这一观点可从汉语中找到很多例证,许多原来表示空间的词语(包括介词、副词、动词、名词等)可延伸来表达若干其他语义域。
汉语中有类似情况。
汉语中原来表示空间关系的“上/下、前/后”,不仅可用来表示“时间域”的概念,还可用来表达许多其它概念(参见王寅2001:324)。
例如:汉语的“间”,本来写作“月门”,会意字,表示门有“缝隙”,从门内可以看到月光。
后由“缝隙”引申为“隔开”,“离间”;又因缝隙在两侧之间,引申出“中间”之义。
还从空间域引申到时间域,如“晚间”、“夜间”等。
由于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像,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
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地运用如字卡、词卡的运用,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
(三)词汇化的体验性 人类的认知始于范畴化,概念系统根据范畴组织起来,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人类自从有了语言,就自然会将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相对固定于词语表达中,这叫做范畴或概念的词汇化。
范畴化具有体验性特征,概念与词语也是基于体验。
人具有想像力丰富的大脑,有种种认知方式(如隐喻等)和高度的思维能力,在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中,可从相同角度来认识空间、事体、事件等,也可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它们的不同特征和不同部分,并对其进行词汇化。
同是一个“地瓜”,在中国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实际上反映着不同的概念化和词汇化的方式:从出处和产地来命名:地瓜(长在地下),山芋(来自山地),番薯(出自外地);
从外表的颜色来命名:红薯,白薯,红苕;
从味觉和触觉来命名:甘薯(味觉甘甜),凉薯(取其触觉);
从外在的形状来命名:豆薯
Ungerer和Schm id(1996:278)指出:语言中词语所表达的意义,以及如何结合使用,取决于人们对于周围真实世界的感知和范畴化。
由于我们在不断地观察这个世界,并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深知世界实体的构成,这一感知和体验就反映在语言的本质之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提供一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具有的环境,使视觉等多种感觉并用、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学生感知的时空,提高和加宽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度和范围,提高了教学效果。
利用各种电教器材,充分调动学生视听等感觉器官,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求知欲,使他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以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效率,还能很快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由于体验哲学和人认知语言学习的基础是体验性的,因而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尽量能用特殊的、一贯的方法来让学生感知客体、他人、空间,以及其间的种种关系。
在此基础上,外语学习者通过隐喻等认知策略建构出其他概念(包括抽象概念),从而建构出概念系统,并通过词汇化形成了语言。
参考文献:
[1]成文辉.对多媒体组合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思
考[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2]王寅.语言世界观多元论———九论语言的体验性[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出版社,2005.
[4]周勇.浅谈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及误区[J].大众科技,
2005,(1).
责任编辑 张吉兵
・
1
1
・
第5期 陈春霞:从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视角看外语电教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