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

合集下载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性别歧视是指一种基于性别的不公平待遇或偏见,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存在,也在英语语言中有所体现。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代词使用:在英语中,有一些代词是具有性别的,如he(他)和she(她),这种用法暗示了男性在某些场合或属性上的优越性,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语言上的区分反映了社会中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的认知和期待。

3. 夸张的男性标准:在英语语言中,一些词汇和短语经常用来描述男性特质,如strong(强壮的)、brave(勇敢的)、tough(坚强的)等。

这些词汇传递出一种对于男性刻板形象的期待,同时也暗示了女性在这些特质上的不足。

这些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反映了英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语言中,男性通常被认为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权力,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文化内涵凸显出男性主导和女性从属的性别角色定位,使得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语言中得以存在和流传。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性别歧视的存在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且开始努力消除这种现象。

在英语语言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性别歧视的倡议和变革。

有些人开始使用gender-neutral(中性)代词,如they(他们)替代he或she,以求达到性别中立的表达。

也有人提倡使用gender-inclusive(包容性别)的职位称谓,如actor代替actor和actress,以避免性别差异。

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反映了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通过倡导性别平等和消除歧视,我们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公正,使每个人都能够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_胡红云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_胡红云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胡红云摘要: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常常反映在语言中。

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并对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性别歧视;文化作者简介:胡红云,女,教授。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系,浙江杭州,310018)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8-6552(2009)06-0065-04一、引言性别歧视(Sex is m)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英语和汉语中尤为突出。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和侮辱女性使她们显得微不足道。

5美国传统词典6中对性别歧视的定义是/dis-cri m i nati on based on gende r,espec iall y d i scri m i nati on aga i nst w o m en(性别歧视是指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的歧视,尤其是指对女性的歧视)0。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交际媒介,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民族思维方式。

一直以来,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时常常以男人的语言作为标准。

早在1923年,丹麦语言学家O tto Jesperson在5语言的发展和结构6一书中曾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

[1]西方女权主义者也认为,英语是一种性别歧视很严重的/m an-made l anguage0。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而汉语是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所使用的语言。

他们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法和句法中很少有共同之处,但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却如出一辙。

本文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帮助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了解此类特殊现象,这有利于男女之间平等话语的构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形式(一)构词中的性别歧视自古以来,语言学家和词学家大多为男性,他们常常通过语言中的构词表现对女性的歧视。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胡红云摘要: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常常反映在语言中。

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并对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性别歧视;文化作者简介:胡红云,女,教授。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系,浙江 杭州,310018)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8-6552(2009)06-0065-04一、引言性别歧视(Sex is m)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英语和汉语中尤为突出。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和侮辱女性使她们显得微不足道。

美国传统词典中对性别歧视的定义是!dis cri m i nati on based on gende r,espec iall y d i scri m i nati on aga i nst w o m en(性别歧视是指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的歧视,尤其是指对女性的歧视)∀。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交际媒介,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民族思维方式。

一直以来,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时常常以男人的语言作为标准。

早在1923年,丹麦语言学家O tto Jesperson在 语言的发展和结构一书中曾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

[1]西方女权主义者也认为,英语是一种性别歧视很严重的!m an-made l anguage∀。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而汉语是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所使用的语言。

他们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法和句法中很少有共同之处,但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却如出一辙。

本文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帮助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了解此类特殊现象,这有利于男女之间平等话语的构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形式(一)构词中的性别歧视自古以来,语言学家和词学家大多为男性,他们常常通过语言中的构词表现对女性的歧视。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分析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分析

二、性别岐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观念的影响
社会观念是导致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传统观念中,男性 和女性被视为不同的生物性别的存在,而不是平等的个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男性被视为更加强势和有能力的性别,而女性则被视为弱小和依赖性强的性别。 这种观念表现在语言中就成为了所谓的“阳性语言”和“阴性语言”,并进一步 形成了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言方面的不同待遇和待遇不公的现象。
(2)语法方面
英语中的语法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例如,英语中存在着所谓的“第三 人称单数规则”,即第三人称单数形式通常用“he”和“she”来表示男女。这 种语法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其他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的可能性。
(3)语境方面
在英语语境中,性别歧视现象也经常出现。例如,有些工作场所、酒店等地 方将女性定义为“比较弱势的群体”,要求女性在某些场合下要穿着得体、不能 过于暴露等等。这些规定往往将女性放在了一个被歧视的地位。
二、英汉语言歧义现象的对比分 析
1、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由于词汇的多义性而引起的歧义。在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非常普遍,如“bank”既可以表示“银行”,也可以表示“河岸”。而在汉语中, 一词多义的现象同样存在,如“别”既可以表示“不要”,也可以表示“别离”。
2、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是指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在英语中,语法歧义的 现象较为常见,如“I saw the doctor”既可以理解为“我看见了医生”,也可 以理解为“我看病了”。而在汉语中,由于语法的相对稳定性,语法歧义的现象 相对较少。
一、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
1、英语中的性别岐视现象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方面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中存在着一些性别歧视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英语中的一些成语和俗语也存在性别歧视。

“man up”(挺起胸膛,勇敢面对困难)这个短语暗示了男性应该勇敢坚强,而女性则被认为需要依赖他人。

类似地,一些关于知识和技能的短语中含有性别刻板印象,比如“fight like a girl”(像女孩子一样去战斗)这个短语被用来贬低男性在竞争中的表现。

这些成语和俗语不仅歧视了某一性别,也对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不公正的认知和价值观。

英语中的一些语法规则和用法也体现出性别歧视。

使用“he”作为第三人称单数代词时,这种用法默认性别为男性,而使用“she”时,则默认性别为女性。

这种用法暗示了男性在社会中的优先地位。

一些形容词和名词的性别化也体现了性别歧视,比如“handsome”(英俊的)和“pretty”(漂亮的)这两个词分别用来形容男性和女性。

这些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反映了相应文化内涵。

在很多社会中,男性被认为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强大的权力,而女性则被期望扮演支持者和依附者的角色。

这种思维方式在英语语言中得到了体现,导致了一些性别偏见的词汇、表达方式和用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反思和纠正这些性别歧视的语言现象。

一些人试图使用更中性的代词,比如“they”代替“he”或“she”,以避免性别歧视。

一些不含性别偏见的称呼也被提出并逐渐被接受和使用,比如“flight attendant”(航班服务员)代替“stewardess”。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其使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然而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性别歧视指的是对于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和态度,这种现象常常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结构的限制造成的。

在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体现在以下方面:1. 性别代词的使用:在英语语言中,男性代词 "he" 和 "him" 往往被用来泛指男性和女性,尤其是在以前的时代,这种用法更为普遍。

这种用法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和权益,是一种明显的性别歧视。

2. 职业称呼的不平等:在英语语言中,很多职业称呼都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policemen"、"firemen" 等职业名称中均以男性为代表,忽视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存在和贡献。

3. 词汇清单的差异:在英语语言中,对于男性和女性常常有不同的词汇清单。

例如,"girly"、 "bitch" 等词语常常被用来指代女性,而这些词语却不适用于男性,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对女性的歧视。

以上仅是英语语言中某些性别歧视的体现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了一个广泛的文化问题,即对于性别不平等的认知和态度。

性别歧视不仅局限于语言使用中,也存在于社会结构与机制,它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与权益,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女权主义理念,倡导公平、平等、包容的价值观念,培养人们对性别平等的意识。

此外,还需要推广性别中立的语言规范,并倡导人们尊重和关注他人的感受。

只有全面推进性别平等,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文化长廊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商奇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日益渗透,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称谓语、语序以及谚语三方面探讨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试图分析其异同及原因。

关键词:性别歧视;英汉语;女性[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194-01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反映到语言中就形成了语言性别歧视。

一.英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称谓语称谓语是对被称呼者的社会身份、地位、角色和关系的一种认定,从称谓语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

首先,英语中较常见的是用丈夫的姓氏称呼已婚女性,即使女性在政治或科研等方面有和男性同等的能力并取得同等或更高的成就,如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居里夫人及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其次,汉语的职称称谓语中也存在语言歧视现象。

近年的网络新闻中经常使用女大学生、女司机等进行报道,特别强调当事人性别,放大了女性的负面形象,容易让人对女性产生误解或偏见。

女作家、女科学家等词语的使用也暗示了女性往往在智力和能力上不如男性。

(二)语序虽然英语语法没有规定男先女后的语言顺序,但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习惯中,大都采用男先女后的语序。

如:husband and wife, male and female, boy and girl, brother and sister等。

在汉语中,当男性和女性并列出现时,男性总是排在女性的前面。

如夫妇、夫妻、父母、子女、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这种排列顺序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

按汉语排列的规律,一般价值高的、重要的排在前边,如大小、多少、高低、贵贱等。

因此,人们习以为常的表达中隐含着一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观念。

(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汉谚语中也不难发现性别歧视的影子。

譬如在英语中有诸如此类的谚语:A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 will be(女人如同狗和胡桃树,你越是打,他们越是变得驯服);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刘列斌,2014:101)。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分析凌楠摘要:性别歧视现象存在于所有语言中。

研究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英汉语言和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文从词法、语义和句法三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关键词:语言;性别歧视;社会根源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语言是社会之反映,本文在此仅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共同之处,并尝试挖掘其形成的社会根源。

1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形成原因1.1 从词法上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1.1 词缀英语中,当表示男性和女性的词成对出现时,指男性的词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标记的,而指女性的词语则要在表示男性的词语的基础上附加黏着词——词缀(如:-ess, -ine, -ette等),变成有标记性的词汇。

例如:hero(英雄)——heroine(女英雄),actor(演员)——actress(女演员)。

尽管这些词缀使人很容易地从字面上区分出男性女性,但它已失去了原始功能,让人想到的只是反映出女性是一种从属的、卑微的、被动的含义。

而汉语中,许多女字做形旁的词都含有对女性贬损之意,如:奴、妾、婊等,与之相比,在汉语泱泱字库里很难找出几个以“男”为部首的贬义词来。

1.1.2 复合构词英语中有一些非指称性的中型词语,表示人们所从事的职业。

但当表示女性职业时,职业名称前要加上women/lady/female/girl等词。

可见,在英语中,女性角色的刻板模式是妻子和母亲,体面的职业一般被认为只有男性才有资格从事,当女性有了体面的工作,就必须加上女性的标记了。

如:professor(教授)——women/female professor(女教授),judge(法官)——women judge(女法官)等。

显而易见,这种构词明显带有性别歧视,这也是千百年来妇女在社会中地位低的一个反映。

同样的,在汉语中,原本既可由男性又可由女性担任的职务、职称、头衔、称号等均用来指男性,而指女性时则需在职务或职称前加上“女”字,如“女博士”、“女作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
摘要]性别歧视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章对英汉传统文化所反映出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在称谓语、词汇和宗教信仰中的体现作了探讨和比较,阐明了社会角色中的男女在不同文化中的期望值。

关键词]性别歧视;称谓;词汇;宗教信仰
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英汉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在它们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完全对等是极为少见的,但是在男女关系之间表现出来的对女性的歧视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却存在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一、英汉称谓语反映的性别歧视
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即为称谓。

这种称呼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和人组成了社会关系的网络,每个人都在这张社会关系的网络总占有一定的位置,和周围的人形成一种相互关系,一个普通的称谓语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会产生丰富的社会内涵,并随着时间和场所的不同而变换着内容。

1、姓名里的性别歧视
姓名或姓氏是一种符号,它是人们借以相互区别的标志,它包括姓和名两部分。

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事物,它与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姓名在中英文中虽然排列顺序不同(中文先姓后名,英文先名后姓),但人们在择姓取名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愿望、社会态度输入其中,强调反映性别原型,即父母和社会根据不同的性别而寄寓不同的期望值。

在英语国家,孩子一般随父姓,女子取名通常体现美丽、贤淑、高洁、可爱、美德等寓意,如Faith(忠诚)、Charity(博爱)、Lily(莉莉,原意为百合花)、Susan(苏珊,源于希伯来语,表示优雅、亲切之意)、Diana(黛安娜,源于希腊语,表示优雅、美丽、高贵);而男子取名则体现坚强、勇敢、追求自由和理想、具有远大抱负等寓意,如Richard(理查德,源于撒克逊语,表示坚强有力的)、Andrew(安德鲁,源于希腊语,表示勇敢率直的)、Lewis(路易斯,源于法语,表示人民的保护神)。

在汉语中,汉字“姓”由“女”和“生”组成,产生于中国上古时代的母系社会,在那个时代,人们以母亲的姓为姓。

但在后来的漫长的父权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依附于男性,受男性支配,姓都是从父亲那里传承来的,拥有命名权的同样是男性长者,即祖父或父亲。

在古代,许多妇女不仅被剥夺了命名权,还被剥夺了拥有名字的权利,她们有姓无名,即使有名,也很少被人称呼,女性婚前常被称为“丫头”、“妞”。

在现代汉语中,上述情形虽然有所改善,但期间的性别歧视仍然可见一斑,女性的名字强调阴柔之美,名字中常常含有“花”、“雅”、“秀”、“美”等,而男性的名字强调阳刚之气,名字中常常“强”、“伟”“壮”“刚”等等。

2、婚俗称谓里的性别歧视
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男女角色进行了再分配,“男主外,女主内”,妇女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失去。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英语社会的婚俗中,结了婚的man,照样在外打天下,挣面包,呼风唤雨,而变成wife的女人,其天地则缩小到家庭,只能呆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伺候丈夫、照顾孩子、当丈夫的陪衬和点缀。

男子在家中被看作是身强力壮、主宰诸事、赡养妻小的一家之主,而女性则是依附者,妇女的存在仅仅是对男子的点缀和装饰。

男士婚前称Mr.,婚后还是Mr.;而结了婚的女士就变成了wife,就会失去自己的姓名而变成“某某夫人”,就会从Miss变成Mrs.,如MaryRobert嫁给JohnSmith之后,当人们提及这对夫妇时,通常称之为Mr.andMrs.Smith,MaryRobert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姓(即父姓),而且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了。

即使JohnSmith已经过世,她仍然是他的遗孀,如:John’swidow。

在古代中国,由于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女人常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称谓来自称,如“奴”、“奴家”、“妾”、“贱妾”等,而称呼丈夫则要采用表示尊敬的称谓,如“夫君”、“郎君”、“官人”等,而男性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室”、“荆妇”、“内人”、“房下”等。

在农村还有称“堂客”、“孩子他妈”、“他/她娘”的。

当着外人提及自己的妻子时,用“屋里的”或“我那口子”或用自己的孩子的名称来称呼。

过去,中国妇女出嫁以后通常以“氏”称之,即在“氏”前加上娘家的姓,如“王氏”,正式场合则在前面再加上父家的姓,如“张王氏”、“田王氏”,平时称呼时则把丈夫的姓冠之于前,像“蒋夫人”、“张大妈”,口头上叫某人的妻子时,则更有称“张家的”、“田家的”等等,而对妇女本人的姓则避而不提。

目前,这种以丈夫的姓冠之于前的称呼在农村仍然很流行。

而当代中国女子已不需再改称夫姓。

男性在正式场合一般称呼自己的妻子为“爱人”“夫人”,但是,在一些非正式场合中,“孩子他妈”、“屋里头”这些称呼使用的仍然很广泛。

二、英汉词汇反映的性别歧视
词汇宛如化石,体现着首创和使用它们的社会中的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反映着社会万象。

1、词汇的统称现象
英语词汇中最明显地反映性别歧视的例子就是“man”一词,既有“男子”的意思,又表示“人类”,泛指所有的人;而“woman”仅是女子的意思。

例如:Growingoldissomethingamanastoaccept.逐渐衰老是任何人都得承认的事实。

Manismortal.人终有一死。

此外,在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词,不管做工作的人是男是女,一律用“—man”来表示。

例如:congressman(国会议员),spokesman(发言人),chairman(主席),draftsman(起草人),salesman(推销员),stockman(仓库管理员),postman(邮递员),policeman(警察),themaninthestreet(普通人,一般人)。

英语中有许多中性词语表示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对男女都适应,如doctor(医生)、lawyer (律师)、professor(教授)、surgeon(外科医生)等,但如果要表示女性的职业则一定要在前面加上“woman”,如womandoctor(女医生)、womanlawyer(女律师)、womanprofessor (女教授)、womansurgeon(女外科医生)等。

在汉语中,表示男性的代词或名词往往包含女性,而表示女性的代词或名词只能专指女性,如“一个人要是离开了集体,他将一事无成。

”,其中的“他”指的是所有的人,而并非只指男性。

再如“子孙”、“子女”实际上也包含了女性,“干部子弟”、“职工子弟”同样包含干部和职工的女儿。

又如:当表示与“我们”、“你们”相对应的一群人时,通常用“他们”而不是用“她们”,“他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中的“他们”尽管可能有男有女。

但汉语中却用原来表示男性的“他们”来泛指整个人群,如果用“她们”来代替句中的“他们”,则表示这一群青少年全都是女性,这就与句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达不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2、词义的褒男贬女
在英语里,意思完全相同的词,用在男性方面带有褒义或略带贬义,而用来描写女性就具有很强烈的贬义内涵。

这种因社会文化偏见而导致的褒男贬女的现象如同一种隐形的社会文化契约,反映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意识。

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