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

合集下载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摘要]性别歧视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章对英汉传统文化所反映出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在称呼语、辞汇和宗教信仰中的表现作了探讨和比较,说明了社会角色中的男女在不同文化中的期望值。

[关键词]性别歧视;称呼;辞汇;宗教信仰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讲,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生活适应、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标准、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英汉文化的内涵极为丰硕,在它们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完全对等是极为少见的,可是在男女关系之间表现出来的对女性的歧视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却存在着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

一、英汉称呼语反映的性别歧视人类社会中表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号即为称呼。

这种称号反映着必然的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和人组成了社会关系的网络,每一个人都在这张社会关系的网络总占有必然的位置,和周围的人形成一种彼此关系,一个一般的称呼语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会产生丰硕的社会内涵,并随着时刻和场所的不同而变换着内容。

一、姓名里的性别歧视姓名或姓氏是一种符号,它是人们借以彼此区别的标志,它包括姓和名两部份。

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事物,它与人的行为、社会意理、文化传统紧密相关。

姓名在中英文中尽管排列顺序不同(中文先姓后名,英文先名后姓),但人们在择姓取名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愿望、社会态度输入其中,强调反映性别原型,即父母和社会依照不同的性别而寄寓不同的期望值。

在英语国家,小孩一样随父姓,女子取名通常表现漂亮、贤淑、高洁、可爱、美德等寓意,如Faith(忠诚)、Charity(博爱)、Lily(莉莉,原意为百合花)、Susan(苏珊,源于希伯来语,表示优雅、亲切之意)、Diana(黛安娜,源于希腊语,表示优雅、漂亮、高贵);而男子取名那么表现顽强、勇敢、追求自由和理想、具有远大理想等寓意,如Richard(理查德,源于撒克逊语,表示顽强有力的)、Andrew(安德鲁,源于希腊语,表示勇敢率直的)、Lewis(路易斯,源于法语,表示人民的爱惜神)。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性别歧视是指一种基于性别的不公平待遇或偏见,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存在,也在英语语言中有所体现。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代词使用:在英语中,有一些代词是具有性别的,如he(他)和she(她),这种用法暗示了男性在某些场合或属性上的优越性,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语言上的区分反映了社会中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的认知和期待。

3. 夸张的男性标准:在英语语言中,一些词汇和短语经常用来描述男性特质,如strong(强壮的)、brave(勇敢的)、tough(坚强的)等。

这些词汇传递出一种对于男性刻板形象的期待,同时也暗示了女性在这些特质上的不足。

这些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反映了英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语言中,男性通常被认为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权力,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文化内涵凸显出男性主导和女性从属的性别角色定位,使得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语言中得以存在和流传。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性别歧视的存在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且开始努力消除这种现象。

在英语语言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性别歧视的倡议和变革。

有些人开始使用gender-neutral(中性)代词,如they(他们)替代he或she,以求达到性别中立的表达。

也有人提倡使用gender-inclusive(包容性别)的职位称谓,如actor代替actor和actress,以避免性别差异。

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反映了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通过倡导性别平等和消除歧视,我们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公正,使每个人都能够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题目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
二、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性别平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社会对性别的认知和态度。

因此,语言性别歧视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和重视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比
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深入研究语言对性别认知的影响,
探讨如何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研究目的: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表达,探讨其差异及其
对性别认知的影响。

研究内容:
1. 性别歧视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表达;
3.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认知差异;
4. 性别歧视消除的措施。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对相关学术期刊、论文、书籍进行收集和阅读,了
解和分析性别歧视和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成果。

2. 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英语母语者和普通话母语
者对于性别歧视表达的看法和态度,比较两种语言中的异同点,获得定
量数据。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英汉文本,挖掘出其中的性别歧视表达,探究其背后的性别认知、社会认知等因素。

五、预期结果
1. 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表达差异;
2. 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认知差异;
3. 提出消除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措施。

六、研究意义
1. 为了解和深入研究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提供实证和数据支持;
2. 为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提出相关对策,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普及和提高;
3. 丰富和完善语言研究领域的学术体系。

浅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浅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浅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摘要:本文从英汉谚语的视角,从女性的社会地位,婚姻嫁娶,性情智慧,言语行为,红颜祸水五个方面分析了语言性别歧视在英汉谚语中的表现,说明了语言性别歧视的普遍性,并讨论了性别歧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英汉谚语;性别歧视;发展趋势一、英汉谚语中对女性性别歧视的表现1.社会地位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生个男孩,叫“弄璋”之喜,生个女孩,叫“弄瓦”之喜。

“璋”“瓦”之别,表示男贵女贱。

旧中国“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侄桔就充分说明了旧时代妇女对男子的人身依附关系。

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谚语:(1)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2)好男不和女斗,好鸡不跟狗斗。

在基督教盛行的英美社会中,女性从属地位在《圣经》的创世篇中已经被确定下来了,上帝首先创造了男性—亚当,亚当从此便被看成是“人类的始祖”。

女人则是男人的肋骨,是上帝的次要作品,女性所处的被动地位不言而喻。

英语中这样的谚语有:A man who kicks his dogs ill beat his wife.(打狗男人必打妻。

)可以发现,上述的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严重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可以随意被殴打,更不谈所谓的人权。

2.婚姻嫁娶婚姻嫁娶是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观念产物的谚语,必然带有这种文化的烙印。

在中英文谚语中,都有表现出歧视女性的现象,此类谚语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女大不中留”中国自古就主张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应尽早嫁出去,否则必招惹麻烦,此类的言语如“女大不中留,留了结怨仇”,英语国家里也有同样的文化内涵,如:Marry your son when you will, your daughter when you can.(娶媳不忙,嫁女宜速。

) (二)婚姻商品化,附属化(1)嫁出去的女,卖出去的地。

(2)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英语谚语:(1)A fair face is half a portion.(姿色艳,嫁妆半。

英汉语中性别歧视对比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英汉语中性别歧视对比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英汉语中性别歧视对比性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性别歧视问题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

无论是在政治、文化、还是职场等方面,女性往往面临着诸多不公平待遇,这种情况在英语和汉语中均存在。

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对性别歧视的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因此比较性分析这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表达方式,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性别歧视问题。

二、选题意义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女性地位提高、性别平等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和观念传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性别歧视表达方式,比较性分析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有利于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中对性别观念的显性或隐性呈现,也可以为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行动提供参考意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对比分析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比较英语和汉语中性别歧视的语言结构(如代词、名词、动词等)以及语言运用方式的差异。

2. 文化背景的差异:比较英语和汉语中性别歧视的文化背景、观念传统等因素的异同,探讨性别歧视表达方式背后的文化根源。

3. 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比较英汉语使用场合、语言表达的含义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判断性别歧视表达方式的程度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语料库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掌握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表达方式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研究成果;其次,采用语料库分析的方法,结合真实语料和实际使用情况,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的表达方式进行详细分析和对比。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将从语言结构、文化背景和语言使用等多个方面对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分析,预期成果如下:1. 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表达方式的差异有更深入的认识。

2. 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对性别观念的显性或隐性呈现。

从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看女性地位

从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看女性地位
综上所述,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这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பைடு நூலகம்下。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意识的提高,来消除这些歧视现象,促进男女平等。
从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看女性地位
英汉语言中存在许多性别歧视的现象,这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低下。
首先,在英汉语言中,许多职业名称、头衔和称谓都是男性专属的,如"先生"、"主人"、"男士"等。这些词汇反映出男性在社会和职场中的显赫地位,而女性往往被较少提及,甚至被忽略。这使得女性在职场上要比男性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更难获得成功和晋升。
其次,在英汉语言中,许多语言习惯和用词方式也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例如,在英语中,女性的名词通常要加上后缀"-ess",如"actress"、"hostess"等,而男性则没有这种后缀。这种用词方式反映出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最后,在英汉语言中,也存在许多贬低女性的词汇和用语。例如,在英语中,"bitch"、"whore"等词汇常被用来贬低女性,而在汉语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用语。这些词汇的使用,不仅会影响女性的自尊心和形象,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地位的低估和歧视。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其使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然而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性别歧视指的是对于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和态度,这种现象常常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结构的限制造成的。

在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体现在以下方面:1. 性别代词的使用:在英语语言中,男性代词 "he" 和 "him" 往往被用来泛指男性和女性,尤其是在以前的时代,这种用法更为普遍。

这种用法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和权益,是一种明显的性别歧视。

2. 职业称呼的不平等:在英语语言中,很多职业称呼都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policemen"、"firemen" 等职业名称中均以男性为代表,忽视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存在和贡献。

3. 词汇清单的差异:在英语语言中,对于男性和女性常常有不同的词汇清单。

例如,"girly"、 "bitch" 等词语常常被用来指代女性,而这些词语却不适用于男性,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对女性的歧视。

以上仅是英语语言中某些性别歧视的体现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了一个广泛的文化问题,即对于性别不平等的认知和态度。

性别歧视不仅局限于语言使用中,也存在于社会结构与机制,它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与权益,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女权主义理念,倡导公平、平等、包容的价值观念,培养人们对性别平等的意识。

此外,还需要推广性别中立的语言规范,并倡导人们尊重和关注他人的感受。

只有全面推进性别平等,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摘要]性别歧视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章对英汉传统文化所反映出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在称谓语、词汇和宗教信仰中的体现作了探讨和比较,阐明了社会角色中的男女在不同文化中的期望值。

关键词]性别歧视;称谓;词汇;宗教信仰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英汉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在它们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完全对等是极为少见的,但是在男女关系之间表现出来的对女性的歧视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却存在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一、英汉称谓语反映的性别歧视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即为称谓。

这种称呼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和人组成了社会关系的网络,每个人都在这张社会关系的网络总占有一定的位置,和周围的人形成一种相互关系,一个普通的称谓语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会产生丰富的社会内涵,并随着时间和场所的不同而变换着内容。

1、姓名里的性别歧视姓名或姓氏是一种符号,它是人们借以相互区别的标志,它包括姓和名两部分。

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事物,它与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姓名在中英文中虽然排列顺序不同(中文先姓后名,英文先名后姓),但人们在择姓取名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愿望、社会态度输入其中,强调反映性别原型,即父母和社会根据不同的性别而寄寓不同的期望值。

在英语国家,孩子一般随父姓,女子取名通常体现美丽、贤淑、高洁、可爱、美德等寓意,如Faith(忠诚)、Charity(博爱)、Lily(莉莉,原意为百合花)、Susan(苏珊,源于希伯来语,表示优雅、亲切之意)、Diana(黛安娜,源于希腊语,表示优雅、美丽、高贵);而男子取名则体现坚强、勇敢、追求自由和理想、具有远大抱负等寓意,如Richard(理查德,源于撒克逊语,表示坚强有力的)、Andrew(安德鲁,源于希腊语,表示勇敢率直的)、Lewis(路易斯,源于法语,表示人民的保护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
1.引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反应的最根本的还是人们对某一问题的基本认知。

英语和汉语虽然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但在其对女性的歧视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很多已经发表的文章、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英汉语言性别歧视问题的分析。

无论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还是从词汇学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显而易见的歧视。

对一些带有性别歧视的语言,有些随着人们的认知习惯被接受,但有些也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发生改变。

本文将结合大家对性别歧视现象的分析,进一步解析这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有何异同。

2.英汉语言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且并不完全相同
吉首大学一位先生在《语言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的文章中提到:“英汉语言文字构造中无所谓性别歧视,所谓语言的性别歧视只是社会赋值的结果。

”对于这位先生的观点,我认为有些太理想化。

人类早期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发展阶段。

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妇女的社会地
位比男性高。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的劳动从捕鱼、狩猎转向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男子在体力上比女子强,加上妇女需要花较多的
时间和精力养育儿女,于是男子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
获得支配权,而妇女的地位与男子相比越来越低,不得不依附于男子,这种历史演变必然要反映到语言文字中来。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女性的从属地位便从语言中反映出来。

也就有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及“女流之辈”这样的词句。

在西方社会中,女人的从属地位更加显而易见。

除了妇随夫姓外,在《圣经》第一章《创世纪》中提到的几段话更凸显了女人底下的从属地位。

“And the rib, which the LORD God had taken from man, made he a woman, and brought her unto the man. And Adam said, This is now bone of my bones, and flesh of my flesh: she shall be called Woman, because she was taken out of Man.”
在我阅读到的有关“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文章中,我发现大多人的观点集中在两点,即社会文化历史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影响,以及性别歧视在词汇学中的体现。

二者虽均在此两点中有深刻的反映,但其体现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在潘建先生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中提出:“汉语因是独立语,不能靠添加词缀来表示男女性别, 构词方面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一些贬义词是通过加
‘女’字旁的方式来表示的;或是组词时男性在前,女性在后,以示‘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

”而在英语中一般是通过“后缀法”来构成与女性相关的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汉语言中均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二者虽然在共同方面有着相似的体现,但因为传统文化观念以及造字方式的不同,使其在对性别歧视的表达方面不尽相同。

因此,有必要对二者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进行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