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指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存在着对性别的偏见和歧视。
这种歧视可以体现在词汇、短语、句子结构和语法中,反映出社会对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的认知和偏见。
性别歧视在英语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可能不经意地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和不平等的现实,从而对女性和男性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体现在词汇和短语的使用上。
许多英语词汇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例如“businessman”(商人)和“stewardess”(空乘女性),这些词汇暗示了特定职业仅限于某一性别,给人一种男性和女性在职业上存在着不平等的印象。
有些短语和成语如“man up”(挺身而出)和“like a girl”(像个女孩),也传递了对男性强壮和女性软弱的偏见。
这种词汇和短语的使用可能会强化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使人们对性别对应的行为和能力有所偏见。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还可以体现在句子结构和语法中。
许多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可以传递出对性别的偏见,例如“he”作为通用代词代表“他和她”,“mankind”代表“人类”等。
这种用法可能会让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男性是默认的、普遍的,而女性是次要的、特殊的。
这种语法结构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性别平等和性别角色的认知和看法,从而导致对性别不平等的继续存在。
在书面表达中,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也常常通过称呼和称谓的使用来体现。
“Mrs.”和“Miss”只用以区分已婚和未婚女性,而“Mr.”则不受婚姻状态的影响。
这种称谓的使用暗示了女性与婚姻状态息息相关,而男性则不受这种束缚。
英语中还存在一些以男性作为默认的称呼,例如“gentleman”(绅士)和“sir”(先生),而女性没有同样的等价词汇。
这种称谓的不平等使用进一步强化了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性别歧视语言的存在使人们承认了性别差异,容忍了性别不平等,也间接地告诉女性她们是次要的,是特殊的,是不如男性的。
我们应该努力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

论文题材gbfdhgfv bn blkjgfbc* 摘要: 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常常反映在语言中。
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 并对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英语; 汉语; 性别歧视; 文化作者简介: 胡红云, 女, 教授。
(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图分类号: H03 一、引言性别歧视( Sex ism ) 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 英语和汉语中尤为突出。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和侮辱女性使她们显得微不足道。
美国传统词典cri ination based on gende r m , 尤其是指对女性的歧视) ?。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交际媒介, 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民族思维方式。
一直以来, 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时常常以男人的语言作为标准。
早在1923 年, 丹麦语言学家O tto Jesperson 在言的发展和结构[ 1] 国际贸易系, 浙江杭州, 3100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码: 1008- 6552 ( 2009 ) 06- 0065 - 04 对woman一词的形成也有很多种解释, 其中一种说法认为w o an一词来源于! w ife o f m an? 的合成; 另一种说法认为m w o an来源于! w o b ( 子宫) and m an? 的合成。
无论是hu m m m an、m an 还是woman, 其词根都是m an 说明语言一开始就以, 男人为主体, 这跟基督教上帝造人之说相吻合。
英语中还有许多表示女性的词是在男性词素的基础上派生而来。
阳性词是构词主体, 加词缀构成阴性词, 这体现了一种所属关系和女性语言的依赖性。
如: actor ( 演员) - actress ( 女演员); hero (英中对性别歧视的定义是! dis espec ially d iscri ination aga inst m w o en (性别歧视是指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的歧视, m 雄) - hero ine (女英雄); usher ( 引座员) - usherette ( 女引座员) 等, 就连女性( fe a le) 这个词都是由男性( m a le ) 派m 生而来。
浅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浅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摘要:本文从英汉谚语的视角,从女性的社会地位,婚姻嫁娶,性情智慧,言语行为,红颜祸水五个方面分析了语言性别歧视在英汉谚语中的表现,说明了语言性别歧视的普遍性,并讨论了性别歧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英汉谚语;性别歧视;发展趋势一、英汉谚语中对女性性别歧视的表现1.社会地位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生个男孩,叫“弄璋”之喜,生个女孩,叫“弄瓦”之喜。
“璋”“瓦”之别,表示男贵女贱。
旧中国“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侄桔就充分说明了旧时代妇女对男子的人身依附关系。
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谚语:(1)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2)好男不和女斗,好鸡不跟狗斗。
在基督教盛行的英美社会中,女性从属地位在《圣经》的创世篇中已经被确定下来了,上帝首先创造了男性—亚当,亚当从此便被看成是“人类的始祖”。
女人则是男人的肋骨,是上帝的次要作品,女性所处的被动地位不言而喻。
英语中这样的谚语有:A man who kicks his dogs ill beat his wife.(打狗男人必打妻。
)可以发现,上述的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严重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可以随意被殴打,更不谈所谓的人权。
2.婚姻嫁娶婚姻嫁娶是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观念产物的谚语,必然带有这种文化的烙印。
在中英文谚语中,都有表现出歧视女性的现象,此类谚语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女大不中留”中国自古就主张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应尽早嫁出去,否则必招惹麻烦,此类的言语如“女大不中留,留了结怨仇”,英语国家里也有同样的文化内涵,如:Marry your son when you will, your daughter when you can.(娶媳不忙,嫁女宜速。
) (二)婚姻商品化,附属化(1)嫁出去的女,卖出去的地。
(2)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英语谚语:(1)A fair face is half a portion.(姿色艳,嫁妆半。
从英汉语言看性别歧视

为英语至今仍为男性所控制。
她在书中根据对一些语言实例所做的统计分析指出,英语中与女人相关的很多词都有浓厚的性别色彩。
她承认,与男人相关的不少词也有相同的意味,但统计的结果表明,有关男性乱搞性关系的词汇只有二十个,而有关女性乱搞性关系的词竟有二百二十个。
所以她总结说,作为一种系统,语言体现了性别的不平等,女人在这个系统中总是受害者。
一些激进派甚至认为语言在人类社会中是性别歧视的主要载体。
有些人甚至从词源学的角度认为历史(history)只是“他的故事”(his story),因此主张把该词改成“她的故事”(herstory)。
不管该说法是否可信,从具体的英语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性别歧视。
在人类的统称中,我们常用human或human being,有时可用第三人称单数的he来指代人类的个体,但she却没有这种特权。
无论是human,man还是woman,这三个词的词根都是man,即人类--或准确的说是男性--是以男人为中心来定义“人”的。
这一点与汉语中的“他”、“她”、“他们”颇为相似。
男人把自己作为主体的“人”来看待,而把另一个性别的同类作为“女人”来看待。
女人的存在是通过男人来显示的,这跟基督教上帝造人之说有些共同之处。
我们习惯于husband and wife, fatherand mother, son and daughter这样的话语,这种结构与汉语中的夫妻、父母、儿女相同。
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词组构成顺序恰恰反映出男权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
女人是男人的服从者,她们只能躲在男人身后充当男人的附属。
女子在结婚前拥有自己的姓氏,结婚后却要跟随丈夫的姓,这实际是对女子独立存在的抹杀,从英汉语言看性别歧视周红燕 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250014语言自产生以来,不仅是人们的主要交流方式,同时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受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综观语言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男权社会中语言带着明显的性别歧视特征。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分析

二、性别岐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观念的影响
社会观念是导致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传统观念中,男性 和女性被视为不同的生物性别的存在,而不是平等的个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男性被视为更加强势和有能力的性别,而女性则被视为弱小和依赖性强的性别。 这种观念表现在语言中就成为了所谓的“阳性语言”和“阴性语言”,并进一步 形成了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言方面的不同待遇和待遇不公的现象。
(2)语法方面
英语中的语法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例如,英语中存在着所谓的“第三 人称单数规则”,即第三人称单数形式通常用“he”和“she”来表示男女。这 种语法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其他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的可能性。
(3)语境方面
在英语语境中,性别歧视现象也经常出现。例如,有些工作场所、酒店等地 方将女性定义为“比较弱势的群体”,要求女性在某些场合下要穿着得体、不能 过于暴露等等。这些规定往往将女性放在了一个被歧视的地位。
二、英汉语言歧义现象的对比分 析
1、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由于词汇的多义性而引起的歧义。在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非常普遍,如“bank”既可以表示“银行”,也可以表示“河岸”。而在汉语中, 一词多义的现象同样存在,如“别”既可以表示“不要”,也可以表示“别离”。
2、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是指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在英语中,语法歧义的 现象较为常见,如“I saw the doctor”既可以理解为“我看见了医生”,也可 以理解为“我看病了”。而在汉语中,由于语法的相对稳定性,语法歧义的现象 相对较少。
一、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
1、英语中的性别岐视现象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方面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指在日常交流中,英语中存在一些用词、表达方式或语法规则,其隐含或明显地体现了对特定性别的歧视或偏见。
女性在这些表达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种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英语中存在一些用词上的性别歧视问题。
一些职业名称或职位被默认为男性,比如“policeman”(警察),“fireman”(消防员)等,这些单词中均包含了“man”(男人)一词,忽略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贡献和存在。
这种命名方式暗示了这些职业是男性主导的,给女性在担任这些职业时带来了困扰。
在一些日常表达中,英语中存在一些性别特定的短语和成语。
“man up”(勇敢面对)这个短语强调了男性应该表现出勇敢的一面,暗示了男性的强壮和坚韧;而类似的短语中很少有女性的表现。
这种表达方式给男性设立了一种标准,他们被期待着具备坚强、果断和勇敢的品质,而女性则很少有类似的表达。
在语法规则中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he”(他)常常用作不特定性别的代词,这种假设中存在一种默认男性的偏见,忽视了女性的存在。
在某些情况下,女性在动词的形式上也受到限制,比如“he cooks”(他做饭)和“she cooks”(她做饭),动词形式上的差异暗示了在烹饪的领域中女性才是规定的。
英语中一些描述女性的词汇也往往带有贬低和歧视含义。
“bitch”(母狗)一词在日常口语中常用来指责女性,离开了其本来的意义,变成了一种对女性的侮辱。
这种使用方式反映了对女性的不公和偏见,对女性的人格进行了不公平的贬低。
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文化长廊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商奇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日益渗透,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称谓语、语序以及谚语三方面探讨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试图分析其异同及原因。
关键词:性别歧视;英汉语;女性[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194-01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反映到语言中就形成了语言性别歧视。
一.英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称谓语称谓语是对被称呼者的社会身份、地位、角色和关系的一种认定,从称谓语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
首先,英语中较常见的是用丈夫的姓氏称呼已婚女性,即使女性在政治或科研等方面有和男性同等的能力并取得同等或更高的成就,如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居里夫人及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其次,汉语的职称称谓语中也存在语言歧视现象。
近年的网络新闻中经常使用女大学生、女司机等进行报道,特别强调当事人性别,放大了女性的负面形象,容易让人对女性产生误解或偏见。
女作家、女科学家等词语的使用也暗示了女性往往在智力和能力上不如男性。
(二)语序虽然英语语法没有规定男先女后的语言顺序,但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习惯中,大都采用男先女后的语序。
如:husband and wife, male and female, boy and girl, brother and sister等。
在汉语中,当男性和女性并列出现时,男性总是排在女性的前面。
如夫妇、夫妻、父母、子女、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这种排列顺序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
按汉语排列的规律,一般价值高的、重要的排在前边,如大小、多少、高低、贵贱等。
因此,人们习以为常的表达中隐含着一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观念。
(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汉谚语中也不难发现性别歧视的影子。
譬如在英语中有诸如此类的谚语:A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 will be(女人如同狗和胡桃树,你越是打,他们越是变得驯服);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刘列斌,2014:101)。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分析凌楠摘要:性别歧视现象存在于所有语言中。
研究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英汉语言和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文从词法、语义和句法三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关键词:语言;性别歧视;社会根源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语言是社会之反映,本文在此仅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共同之处,并尝试挖掘其形成的社会根源。
1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形成原因1.1 从词法上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1.1 词缀英语中,当表示男性和女性的词成对出现时,指男性的词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标记的,而指女性的词语则要在表示男性的词语的基础上附加黏着词——词缀(如:-ess, -ine, -ette等),变成有标记性的词汇。
例如:hero(英雄)——heroine(女英雄),actor(演员)——actress(女演员)。
尽管这些词缀使人很容易地从字面上区分出男性女性,但它已失去了原始功能,让人想到的只是反映出女性是一种从属的、卑微的、被动的含义。
而汉语中,许多女字做形旁的词都含有对女性贬损之意,如:奴、妾、婊等,与之相比,在汉语泱泱字库里很难找出几个以“男”为部首的贬义词来。
1.1.2 复合构词英语中有一些非指称性的中型词语,表示人们所从事的职业。
但当表示女性职业时,职业名称前要加上women/lady/female/girl等词。
可见,在英语中,女性角色的刻板模式是妻子和母亲,体面的职业一般被认为只有男性才有资格从事,当女性有了体面的工作,就必须加上女性的标记了。
如:professor(教授)——women/female professor(女教授),judge(法官)——women judge(女法官)等。
显而易见,这种构词明显带有性别歧视,这也是千百年来妇女在社会中地位低的一个反映。
同样的,在汉语中,原本既可由男性又可由女性担任的职务、职称、头衔、称号等均用来指男性,而指女性时则需在职务或职称前加上“女”字,如“女博士”、“女作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胡红云摘要: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常常反映在语言中。
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并对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性别歧视;文化作者简介:胡红云,女,教授。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系,浙江 杭州,310018)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8-6552(2009)06-0065-04一、引言性别歧视(Sex is m)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英语和汉语中尤为突出。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和侮辱女性使她们显得微不足道。
美国传统词典中对性别歧视的定义是!dis cri m i nati on based on gende r,espec iall y d i scri m i nati on aga i nst w o m en(性别歧视是指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的歧视,尤其是指对女性的歧视)∀。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交际媒介,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民族思维方式。
一直以来,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时常常以男人的语言作为标准。
早在1923年,丹麦语言学家O tto Jesperson在 语言的发展和结构一书中曾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
[1]西方女权主义者也认为,英语是一种性别歧视很严重的!m an-made l anguage∀。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而汉语是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所使用的语言。
他们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法和句法中很少有共同之处,但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却如出一辙。
本文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帮助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了解此类特殊现象,这有利于男女之间平等话语的构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形式(一)构词中的性别歧视自古以来,语言学家和词学家大多为男性,他们常常通过语言中的构词表现对女性的歧视。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有些人认为单词h isto ry(历史)就是his story(他的故事)的组合。
对woman一词的形成也有很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认为w o m an一词来源于!w if e o f m an∀的合成;另一种说法认为w o m an来源于!w o m b(子宫)and m an∀的合成。
无论是hu m an、m an还是woman,其词根都是m an,说明语言一开始就以男人为主体,这跟基督教上帝造人之说相吻合。
英语中还有许多表示女性的词是在男性词素的基础上派生而来。
阳性词是构词主体,加词缀构成阴性词,这体现了一种所属关系和女性语言的依赖性。
如:actor(演员)-actress(女演员);hero(英雄)-hero ine(女英雄);usher(引座员)-usherette(女引座员)等,就连女性(fe m a l e)这个词都是由男性(m a l e)派生而来。
英语是一种强阳性(super m ascu line)语言。
由m an作为词根所组成的大量词语在各种职位和头衔中占了重要地位,这些词具有明显的男性标志,却可用于男女两性,如cha ir m an, bus i ness m an,ne w s man,congress m an等。
以cha ir m an为例,传统观念认为,椅子上坐的那位主席理所当然是男人,所以就用cha ir和m an构成复合词cha ir m an。
如果是女主席时,就不得不加标识,称为!m ada m cha ir m an∀。
另外还有一些表示地位较高的职业名词,人们常常把它们作为男性词来看,如judge,sur geon,do ctor,pro fesso r等。
若要表示干这些职业是女性,必须加上w o m an,fem ale,lady等修饰语,如wom an-j udge,fe m a le-surgeon,l ady-docto r等。
而一些表示地位卑微的职业名词,如果是男性,也在这些词前加上m a le或m an,如m a le housekeep er,m an nurse等,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男保姆∀、!男护士∀之称,但干这些行业的男性非常少。
这些带有标记的职业名词,*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浙江省教育厅课题!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比较研究∀(Y20071230)的阶段性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男性的重视以及对女性的歧视。
在汉语里,!男∀字很少作部首,而!女∀字则大量用作部首,这跟英语中以男性词为中心,加阴性词缀构成女性词相似。
而且以!女∀字为部首的汉字,多带有否定和消极的意思,含有对女性贬损之意,如:奴、奸、妓、妾、姘、婪、婊、娼、婢、孬、妒、嫉等。
此外还有一些词一旦和女、母、妇等词结合使用,歧视之意跃然纸上,如:女流之辈、母老虎、妇人之见等。
相反的,一些中性词和!雄∀字结合使用就构成了赞美的褒义词,如:雄风、雄辩、雄才大略。
[2]一般来说,两个并列词常常把语义显著、文化上占优势的一方放在首位。
英汉语言中普遍按照尊卑关系、男先女后的词序来排列的。
英语中有!husband and w ife,m ale and fe m a l e,fa t her and mo the r,son and daughter,brother and sister,boy and g ir l∀,等等。
汉语中有!夫妻、男女、父母、儿女、弟妹、夫贵妻荣、夫唱妇随、男尊女卑、男耕女织、男婚女嫁∀,等等。
在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中,如果把这些词序颠倒过来表达就似乎有违常理,不符合语言习惯。
(二)语义中的性别歧视在英汉语言中很多女性词的语义都遭到贬降。
如w o m an的外延意义是!女人,妇女,成年女子∀,但同时w o m an带有!脆弱、水性杨花、附属、自卑、反复无常、爱虚弱、轻佻、浅薄、爱说闲话∀等贬低女性的内涵意义。
与w o m an相对应的m an的外延意义则是!男人、成年男人∀,但同时又带有!独立、自主、主动、争强、自信、勇敢、事业有成、养家、逻辑思维强、客观公正∀等褒义的内涵意义。
[3]英语中有些词用于不同的性别,其语义有很大的区别。
当用来指男性时含有褒义;而指女性时则含贬义,存在着明显的褒男贬女现象,如:1.H e is a pro fess i ona l (他是一位专业人才)2.She i s a professi onal (她是一位妓女)3.H e is easy (他很容易相处)4.She i s easy (她水性杨花)5.H e is a tra m p (他是一个流浪汉)6.She i s a tra m p (她是一个妓女)英语中有时候同一个单词与不同的性别词搭配,语义就完全不同。
与男性词搭配时常常是中性词或含褒义,而与女性词搭配时,往往带有贬义。
如a l oose m an指言行不严谨的男人, a loose wom an意为生活放荡的女人;a ca ll boy为戏院里招呼演员上场的人,a ca ll g i r l是应召女郎、妓女。
有人做过一次统计,英语中与pro stitute(妓女)意思接近的词或词组大约有500多个,如stree t g irl、street wa l ker、w anton、sl u t等,这些词大多从表示女性的一般词汇中降格而来,而与who remonger (嫖客)意思相近的词仅有65个。
[4]英语中还有许多表示男女两性的对应词语。
语义学的研究表明:与男性有关的词,其词性常常是中性词或发展成了褒义词;而与女性有关的词则呈现由褒义到贬义转化的趋势。
如: gove rno r(州长)###governess(家庭女教师)m aster(男主人、硕士)###m istress(女主人、情妇)bache l o r(未婚男子)###spinster(未婚女子、老处女)以bache l o r和sp i nste r这一对应词为例,它们都是指到了适婚年龄仍未结婚的男女青年,但内涵却不一样了。
前者指因择偶标准较高或为了不受家庭拖累而不愿娶妻室,喜欢做快乐又自由的单身汉,暗示这是他的一种生活选择,如有!dia m ond bache l o r(钻石王老五)∀褒义之称。
而后者却暗含年华已逝、身心不太健康、对男人没有魅力而嫁不出去的!老处女∀之意,延伸出了相貌丑陋、孤独、古怪或不性感等贬义。
现在人们常用ca reer w o m an作为委婉语代替具有性别歧视的sp i nster一词。
从语义的角度看性别歧视,可以发现在汉语中也表现得很明显。
例如!小姐∀一词在过去是指大户人家的女儿。
后来经过演变,可指任何年轻女性。
但现在人们又给这个词赋予了新含义。
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用轻蔑的口气说:!她是做小姐的∀,特指从事肉体交易的三陪女。
这种称呼已渐渐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禁忌语,现在年轻女性都不喜欢被称为小姐。
而相对应的!少爷∀或!公子∀意思没变。
再如口语中的!爷们儿∀和!娘们儿∀。
!爷们儿∀体现了一种大男子主义的气概,而!娘们儿∀则多指没见识而唠唠叨叨的女性形象。
男子用!爷们儿∀时带有一种自豪、洋洋得意的口气,常称自己为!大老爷们∀,如!这是大老爷们的事,不用你这个娘们儿管∀。
而男子用!娘们∀或!老娘们∀时常常带有轻蔑的口气,如!你怎么做事像个娘们似的?!∀。
[5](三)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称谓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名字和身份的称呼。
男女双方本是平等的,但英汉语言中在称谓上都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例如M r、M rs、M iss这三个称呼语就明显含有性别歧视。
许多国家有这样的习俗,女子未婚用父姓,婚后随夫姓,表明自己是某姓男子的妻子。
以王姓男子为例,无论他是否结婚,英语中都称为!M r W ang∀,汉语中称为!王先生∀。
而称呼女人时必须明确区分婚姻状况,女子未婚用M i ss随父姓,如果她嫁给王姓男子,她就成为!M rs W ang∀,汉语中称为!王太太∀,失去了她自己的姓。
这说明在婚姻生活中,女性居于次要地位,其身份要附属于男性。
即使是伟大的女性科学家、政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治家也不能例外,如M ada m e Curie(居里夫人)、M rs Thatcher (撒切尔夫人)和Ind ira G andh i(甘地夫人)等。
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做法表明,当女性以其丈夫之姓用作自己之姓时,她实际上等于放弃了象征自己独立身份的文化符号,以换取基于其丈夫身份的文化符号。
[6]旧中国妇女没有大名,以!父姓+氏∀称呼,如!陈氏∀。
结婚以后,正式场合用!夫姓+父姓+氏∀来表示,如!杨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