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析
英汉女性性别歧视语对比研究

英汉女性性别歧视语对比研究性别歧视语是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
本文以近期网络热议的性别歧视语及最新影视剧台词为例,从词汇角度分别考察英汉女性性别歧视语使用的特点,从而了解两者的共性与差异。
研究发现:汉语中的女性性别歧视语主要使用标记项、贬义词和动物词来形容女性;英语中的女性性别歧视语除使用贬义词、动物词形容女性外,独有“同一词形容女性时产生贬义”的特点。
标签:性别歧视女性性别歧视语英汉对比一、引言“性别歧视(sexism)”一词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女权主义者受“种族歧视(racism)”一词启发而创造的词汇(王显志,2010)。
从字面意义上看,性别歧视一词指的是社会生活中以性别为基础产生的歧视现象,既可以指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又可以指女性对男性的歧视。
《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中对“sexism”一词的解释为“The belief that the members of one sex,usually woman,are less intelligent or less capable.”,即认为某一种性别,尤其是女性,在智力和能力上劣于另一种性别。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sexism”的释义是“The unfair treatment of people,especially women,because of their sex.”,即基于性别的不平等对待,尤其针对女性。
从以上两个解释中,我们不难发现,性别歧视主要指对女性的歧视。
性别歧视语则是性别歧视在语言上的具体体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普遍存在。
本文主要关注更为常见和普遍存在的女性性别歧视语。
已有研究大多聚焦在性别歧视语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从词汇、语法、语篇、语境等一系列角度入手对性别歧视语进行分类归纳,并对其社会文化根源及相应的规避策略作出了阐述。
但由于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也因时而变,产生了许多新现象。
隐喻视角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研究

二、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社会文 化背景和历史根源
1、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
英语国家普遍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在历史上,女性曾长期被视为男性 的附属品,缺乏教育和就业机会。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 包括语言。例如,在英语中,“lady”一词常常被用来形容女性从事家庭主妇以 外的职业时,暗示她们应该从事家务劳动。
社会文化背景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西方社会,尤其是在美 国和英国,男性被视为家庭的主导者,女性则被视为家庭的核心成员。这种观念 在英语中得到了反映,如家庭开支通常用“he”来指代男性。而在中国,虽然受 西方文化影响,但传统的儒家文化仍然占据一定地位。在家庭角色上,男女平等 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一些地区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
语法结构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些语法结构可能传达出性别歧视的信息。例如,英语中 的指令句和疑问句中,通常把男性放在前面,女性放在后面,如“He and she should attend the meeting”。此外,感叹句中也有类似情况,如“How clever he is!”相比之下,汉语中的相应结构则没有明显的性别歧视。
基本内容
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本 次演示通过对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异 同点,探讨了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根源,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以 期为消除语言中的较
1、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谢谢观看
在英语中,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称代词的使用:英语中的人称代词通常采用“他”和“她”来区分 男女,而在没有明确指定性别的情况下,常常使用“他”来泛指所有人,这种用 法隐含着男性为中心的观念。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_胡红云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胡红云摘要: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常常反映在语言中。
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并对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性别歧视;文化作者简介:胡红云,女,教授。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系,浙江杭州,310018)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8-6552(2009)06-0065-04一、引言性别歧视(Sex is m)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英语和汉语中尤为突出。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和侮辱女性使她们显得微不足道。
5美国传统词典6中对性别歧视的定义是/dis-cri m i nati on based on gende r,espec iall y d i scri m i nati on aga i nst w o m en(性别歧视是指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的歧视,尤其是指对女性的歧视)0。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交际媒介,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民族思维方式。
一直以来,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时常常以男人的语言作为标准。
早在1923年,丹麦语言学家O tto Jesperson在5语言的发展和结构6一书中曾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
[1]西方女权主义者也认为,英语是一种性别歧视很严重的/m an-made l anguage0。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而汉语是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所使用的语言。
他们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法和句法中很少有共同之处,但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却如出一辙。
本文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帮助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了解此类特殊现象,这有利于男女之间平等话语的构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形式(一)构词中的性别歧视自古以来,语言学家和词学家大多为男性,他们常常通过语言中的构词表现对女性的歧视。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分析

二、性别岐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观念的影响
社会观念是导致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传统观念中,男性 和女性被视为不同的生物性别的存在,而不是平等的个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男性被视为更加强势和有能力的性别,而女性则被视为弱小和依赖性强的性别。 这种观念表现在语言中就成为了所谓的“阳性语言”和“阴性语言”,并进一步 形成了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言方面的不同待遇和待遇不公的现象。
(2)语法方面
英语中的语法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例如,英语中存在着所谓的“第三 人称单数规则”,即第三人称单数形式通常用“he”和“she”来表示男女。这 种语法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其他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的可能性。
(3)语境方面
在英语语境中,性别歧视现象也经常出现。例如,有些工作场所、酒店等地 方将女性定义为“比较弱势的群体”,要求女性在某些场合下要穿着得体、不能 过于暴露等等。这些规定往往将女性放在了一个被歧视的地位。
二、英汉语言歧义现象的对比分 析
1、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由于词汇的多义性而引起的歧义。在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非常普遍,如“bank”既可以表示“银行”,也可以表示“河岸”。而在汉语中, 一词多义的现象同样存在,如“别”既可以表示“不要”,也可以表示“别离”。
2、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是指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在英语中,语法歧义的 现象较为常见,如“I saw the doctor”既可以理解为“我看见了医生”,也可 以理解为“我看病了”。而在汉语中,由于语法的相对稳定性,语法歧义的现象 相对较少。
一、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
1、英语中的性别岐视现象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方面
英汉语中性别歧视对比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英汉语中性别歧视对比性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性别歧视问题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
无论是在政治、文化、还是职场等方面,女性往往面临着诸多不公平待遇,这种情况在英语和汉语中均存在。
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对性别歧视的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因此比较性分析这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表达方式,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性别歧视问题。
二、选题意义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女性地位提高、性别平等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和观念传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性别歧视表达方式,比较性分析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有利于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中对性别观念的显性或隐性呈现,也可以为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行动提供参考意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对比分析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比较英语和汉语中性别歧视的语言结构(如代词、名词、动词等)以及语言运用方式的差异。
2. 文化背景的差异:比较英语和汉语中性别歧视的文化背景、观念传统等因素的异同,探讨性别歧视表达方式背后的文化根源。
3. 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比较英汉语使用场合、语言表达的含义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判断性别歧视表达方式的程度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语料库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掌握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表达方式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研究成果;其次,采用语料库分析的方法,结合真实语料和实际使用情况,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的表达方式进行详细分析和对比。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将从语言结构、文化背景和语言使用等多个方面对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分析,预期成果如下:1. 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表达方式的差异有更深入的认识。
2. 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对性别观念的显性或隐性呈现。
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文化长廊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商奇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日益渗透,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称谓语、语序以及谚语三方面探讨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试图分析其异同及原因。
关键词:性别歧视;英汉语;女性[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194-01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反映到语言中就形成了语言性别歧视。
一.英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称谓语称谓语是对被称呼者的社会身份、地位、角色和关系的一种认定,从称谓语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
首先,英语中较常见的是用丈夫的姓氏称呼已婚女性,即使女性在政治或科研等方面有和男性同等的能力并取得同等或更高的成就,如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居里夫人及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其次,汉语的职称称谓语中也存在语言歧视现象。
近年的网络新闻中经常使用女大学生、女司机等进行报道,特别强调当事人性别,放大了女性的负面形象,容易让人对女性产生误解或偏见。
女作家、女科学家等词语的使用也暗示了女性往往在智力和能力上不如男性。
(二)语序虽然英语语法没有规定男先女后的语言顺序,但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习惯中,大都采用男先女后的语序。
如:husband and wife, male and female, boy and girl, brother and sister等。
在汉语中,当男性和女性并列出现时,男性总是排在女性的前面。
如夫妇、夫妻、父母、子女、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这种排列顺序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
按汉语排列的规律,一般价值高的、重要的排在前边,如大小、多少、高低、贵贱等。
因此,人们习以为常的表达中隐含着一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观念。
(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汉谚语中也不难发现性别歧视的影子。
譬如在英语中有诸如此类的谚语:A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 will be(女人如同狗和胡桃树,你越是打,他们越是变得驯服);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刘列斌,2014:101)。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分析凌楠摘要:性别歧视现象存在于所有语言中。
研究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英汉语言和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文从词法、语义和句法三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关键词:语言;性别歧视;社会根源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语言是社会之反映,本文在此仅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共同之处,并尝试挖掘其形成的社会根源。
1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形成原因1.1 从词法上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1.1 词缀英语中,当表示男性和女性的词成对出现时,指男性的词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标记的,而指女性的词语则要在表示男性的词语的基础上附加黏着词——词缀(如:-ess, -ine, -ette等),变成有标记性的词汇。
例如:hero(英雄)——heroine(女英雄),actor(演员)——actress(女演员)。
尽管这些词缀使人很容易地从字面上区分出男性女性,但它已失去了原始功能,让人想到的只是反映出女性是一种从属的、卑微的、被动的含义。
而汉语中,许多女字做形旁的词都含有对女性贬损之意,如:奴、妾、婊等,与之相比,在汉语泱泱字库里很难找出几个以“男”为部首的贬义词来。
1.1.2 复合构词英语中有一些非指称性的中型词语,表示人们所从事的职业。
但当表示女性职业时,职业名称前要加上women/lady/female/girl等词。
可见,在英语中,女性角色的刻板模式是妻子和母亲,体面的职业一般被认为只有男性才有资格从事,当女性有了体面的工作,就必须加上女性的标记了。
如:professor(教授)——women/female professor(女教授),judge(法官)——women judge(女法官)等。
显而易见,这种构词明显带有性别歧视,这也是千百年来妇女在社会中地位低的一个反映。
同样的,在汉语中,原本既可由男性又可由女性担任的职务、职称、头衔、称号等均用来指男性,而指女性时则需在职务或职称前加上“女”字,如“女博士”、“女作家”等。
《2024年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范文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以期为消除性别歧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共性1. 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例如,某些职业、社会角色往往被特定性别所“占据”,如“manager”、“leader”等词汇常被视为男性职业,而女性则往往被局限在“nurse”、“teacher”等词汇所代表的职业领域。
这些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2. 语法结构中的性别歧视在语法结构方面,英语和汉语都曾使用过性别特定的语法形式来区分男性和女性。
虽然现代英语中这种语法差异逐渐淡化,但在某些语言和方言中仍有所体现。
例如,汉语中的“他”和“她”虽然在功能上已无区别,但在一些地方文化中,“他”往往被用作第三人称的泛指代词,忽略了女性的存在。
三、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1. 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导致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
在英国社会中,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和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使得男性在社会地位、职业选择等方面享有更多优势,从而在语言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而中国社会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这也反映在语言中。
2. 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某些词语或表达方式可能隐含对女性的贬低或轻视,如“girl”一词有时被视为不够成熟或能力不足的代名词。
而在汉语中,虽然也有类似的现象,但表达方式可能更加委婉或隐晦,如通过某些成语或习惯用语来暗示性别歧视。
四、消除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策略为了消除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提高语言意识:增强人们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认识和敏感度,认识到语言对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在这个以男性为代表的社会里,性别歧视问题几乎存在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及诸多不平等的现象俯拾即是。
本文就从词的构成、词的顺序、语义等几方面对英汉语言中女性的歧视加以列举与分析。
关键词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1性别歧视形成的社会根源在早期人类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出现,“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使得女子的工作逐渐转向了家庭,为了养育儿女、料理家务,她们耗尽了时间和精力。
而男人外出工作,获得了经济收入。
但女人的家庭劳动与男子超越自然的开创性活动相比,女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家庭劳动就显得微不足道,往往被人们忽视,在经济上只能依赖男人。
这样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女人的地位低下,受男人的支配,成了男人的附庸。
这就是性别歧视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
Spender (1980:165)认为是男人创造了一个男性的上帝,是《圣经》的作者和编辑们迫使人们相信有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男性上帝。
我们不可低估了“创造男性上帝”的作用,因为是它确立了“男权”的控制地位,是它把女性的偏见以文字的形式显现出来、传播并巩固下来。
2具体的表现形式2.1构词中的性别歧视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劳动中创造而来,因此当男性变成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时,自然就促进了传统中的男性统治地位和女性附属地位的形成。
从以下构词不难看出英汉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1)英语构词中似乎给人这样的感觉,整个人类都是男人的,具体表现在:(1)统治国家的是男人,如human,mankind, kingdom,countyman(虽然也有女人统治,但用的词仍是king-dom,countyman,却没gueendomor countrywoman词的产生或有也得不到人们的认可),Englishman,Dutchman,Frenchman, Irishman,Germanetc;(2)职业也是男人的,如policeman,salesman, milkman,fireman,postman,busineaaman,man-m ade,foreman (forefather),mailman,weatherman,fisherman;(3)掌握政治权力的仍然是男人,如:Chairman,stateman,spokesman,power man;(4)有表达男性、女性词的时候,男性往往是自由的,女性只能附在男性词的前后,成为男人附属品、腰带物。
如:mayor—mayoress,manager—manageress,count—countess,heir—heiress,prince—princess,undergraduate—undergratette(大学本科女生),hack—hackette,且以-ess,-ette结尾的阴性词大多都带有贬义,暗指身份卑微,如host—hostess,waiter—waitress,actor—actress,hero—heroine,usher—usherette,mister (丈夫、先生)—mistress(受人供养的情妇)。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几组对应词:he—she,man—woman(wife of a man),male—female,从词义、词形、词源上女性词都来源于男性词。
由上述(1)(2)(3)中不难看出英语中的“man”一词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而“woman“一词却没有。
2)汉语是独立语,汉字是最基本的词素,不可能靠添加任何词缀或点、横、竖、撇、捺偏旁来延伸出词的褒贬。
在词的构成方面一般是通过加“女”字旁来表示的。
女字旁较能反映出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在《辞海》中带女字旁的字有257个,其中带有贬义的字就有65个。
在《汉语字典》中带有女字旁的汉字有120多个,绝大多数都带有贬义。
下面略举几例:(1)先看“女”字,古文字中“女”字就像女子交臂于前,屈膝跪地的样子,象征女人处于被统治地位,可见男女不平等现象在早时就已经存在。
(2)如:“如,从,随也。
”其含义是: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也就是中国谚语“三从四德”中的三从。
(3)“妇”字的歧视性更加明显,繁体字为“婦”,是会意字。
“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也就是说“为人妇”便是意味着“服从”、“执箕帚”,做一些洒扫、洗衣、做饭之类的家务活。
以上(2)(3)事例说明女人活动范围只能局限于家庭那种狭小的空间,其主要任务就是要遵从于男性,伺奉男性,为男性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作为男性社会的装饰品。
(4)从“她”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字也是由“女”和“也”构成,从字形上看女人成了(他)男人的另一半。
带有“女”字旁含贬义的字还有许多,如“娼、婊、妓、妖、姘、婪、嫉妒、娼妇、孬、妞、妾”等。
当然也有许多带女字旁表示美丽、漂亮、贤淑、幽雅之意的,如“女”和“子”为好、“女”和“少”为妙、“女”和“青”为婧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由上可见,古人对妇女的歧视在汉字中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古人在造字时就已怀着种种偏见,赋予了“女”字以及与“女”为偏旁的汉字许多的贬义。
2.2词序中的性别歧视(1)在西方社会里有“lady first”(女士优先)的习俗,但也(文山学院外语系云南·文山663000)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0)22-109-02109sister,boys and girls,man and woman,Adam and Eve,M r,and M rs etc。
我们再来看看一个句子;在教堂的结婚典礼上,牧师当众宣布:I now pronounce you man and wife.句子中的man and wife,意为夫妻,句中不仅是“Gentlman first”,且结了婚的man仍然是man,而woman却成了wife。
(2)在词序搭配方面,汉语和英语有异曲同工之处,汉语在谈到人之时,不管是词语、成语还是谚语,性别词序搭配都是“男女有别”而不是“女男有别”,男性在前,女性居后,如父母、子女、孙男孙女、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外公外婆、男尊女卑、红男绿女、男欢女爱、男耕女织、夫唱妇随。
比如“龙”和“凤”尽管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凤呈祥”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至于语言中的“龙”“凤”更是俯拾即是、比比可观,如龙飞凤舞、龙肝凤髓、龙眉凤目、龙意凤姿、龙跃凤鸣等。
许多谚语中涉及性别时也是同样的。
如儿女夫妻冤怨缘;多子多女多冤牵,少子少女成神仙;多儿多女多冤家,没儿没女活菩萨。
2.3语义中的性别歧视在语义中抬高男性,贬低女性,英语中有许多词(同一个词或对应词)指男性时表现出积极、褒扬、赞美的意义,可指女性时却表现出消极的歧视意义。
(1)表示同一概念男女对应用词,男性多指褒义或中性词义,而对应女性词多为贬义:如英语里表示未婚的成年人,英语用词为bacherlor和spinster,但bacherlor含积极的含义,意为快乐的单身汉,而对应词spinster则含有消极意义或贬义,意为已经错过了美好时光嫁不出去的老处女。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如“先生”和“小姐”,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是什么样的“先生”,“先生”一词都是褒义或至少不带贬义,可原本带有赞美的年青、漂亮、充满活力的女性(“小姐”),现在却常被人们理解为歌厅、舞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专陪男士(“先生”)吃、喝、玩、乐的三陪“女郎”,也就是“妓女”。
就过去被人们仰慕、尊重的“女博士”,在现代网络语言中也成了骂人的话,意指古怪、刻板、嫁不出去的老女人。
再如:人们现流传的“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
从排序上看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女博士”还排在“女人”之后。
从语义上看“女博士”也暗含贬义。
(2)同一个词由于所指的性别不同而语义也要发生变化,描写男性时为褒义或中性,但描写女性时却增添了浓厚的贬义色彩。
莱考夫(Lakoff)举了无数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如:却差别甚远。
A1中由于所指是男性,故professional语义为职业或专业,一般会让人联想到令人崇敬的律师、医生等较为体面的职业;而A2,由于所指是女性,句中的professional 语义为“妓女”。
同样,由于所指性别不同,B1中的tramp意为“流浪汉”,而B2中的tramp却成了“妓女,荡妇”。
我们再来看下面两组句子。
C1:Tom is easy.[汤姆(男)平易近人]C2:M onica is easy.[莫尼卡(女)水性杨花]D1:He is a public man.[他是个公务员]D2:She is a public woman[她是个妓女(woman of the street)]3结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成因不是单一的,而是社会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涉及社会的分工、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现实需要、生理、心理等诸多的因素。
歧视现象体现于语言形式,但根源于社会与文化。
虽然目前妇女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女性可以走出家门,能参政议政,甚至成为领导人物。
中性词的推广与使用,产生了语言、词汇上的性别歧视现象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仍然处处存在,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人们要想真正意义上地从意识领域、从认识论中消除或逐步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还需要大家或全人类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1]易帆.浅议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郭敏.英汉性别歧视对比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07.[3]郭敏.The Sociolinguistic of Langguange[J].九江学院学报,2007.[4]高朝阳.从历史文化视觉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5]秦秀白.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历史文化透视[J].现代外语.1996.[6]李福印.从词形与词义看性别歧视[J].外语学刊.1997[7]刘明阁.跨文化交际中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8]Lakoff,Robin,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5.[9]Spender,Dale,Man Made Language[M],London:Routledge andKegan Paul,1980.编辑李叶亚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