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性别歧视

合集下载

汉字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汉字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汉字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作者:孙澜方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1期【提要】语言直接反映生活。

语言中折射出的对女性的歧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性别歧视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汉语的诸多方面都有表现,如上下结构“女”部字、“父”部字、“母”部字等方面。

分析漢字中所从侧面体现的性别歧视,并研究这种歧视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文化根源,并探究社会进程中出现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同文字之间的关系对社会进步的意义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汉字性别歧视根本原因性别歧视是一个从古至今就存在的现象。

性别歧视即指对男女性别所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的一种歧视。

文字所展现出的性别歧视不是一开始就表示这种意思的,是因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意识观念所引起的一种语言意义。

①在英国,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帕尔默曾表明:“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及沉积的文化,能够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娱乐方式进行一个体现,展现人们对特定事物的崇拜情感和偏见的情绪。

”追溯到两千年前,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不管是观念上还是文字上都有比较深的性别歧视。

本文以汉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女”旁字中的性别歧视对女字旁的汉字进行探究之前,我们来看看“女”这个字。

在甲骨文中是以象形文展现出来的。

在象形文字中体现出来的场景似乎是一个面向左边跪着的人,用双手捂住胸口。

从这个意义上说,女人是一个沉默寡言,不会多管闲事的谨慎的形象体现。

通过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汉字是由男人创造出来的结果。

在这种前提下,创造汉字的人极大可能是以“男尊女卑”的偏见为基础创造“女”这个字的。

(一)贬义“女”旁字中的性别歧视很多在字面意思上体现对人不尊重的、表示道德贬义含义的词,譬如:妒、妄、嫉、奸、媚、妖、婪等的偏旁都是女字旁。

这些词的出现,很好地反映了孔子说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汉语中性别歧视的认知分析

汉语中性别歧视的认知分析

汉语中性别歧视的认知分析作者:汪小琳朱汉雄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9期摘要: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涉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是特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在语言中的反映。

从认知语言学的典型理论和隐喻理论来讨论汉语语言性别歧视背后的认知机制,以说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模式从根本上导致了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关键词:语言性别歧视;典型;隐喻;认知1、引言语言性别歧视广义是指社会上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的偏见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狭义则指语言使用中表现的男性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语言本身并无性别歧视色彩,只是反映人类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

因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具有性别歧视的社会和文化赋予的,是人们头脑中歧视女性的观念在语言中的体现。

除社会,文化因素外,人的感知,心理及认知也导致了语言性别歧视。

汉语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其中的性别歧视具有深刻的认知根源。

本文将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典型理论和隐喻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觉分析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

2、性别歧视与典型理论2.1典型理论“典型理论”是关于范畴的理论,“范畴”可看做事物类别的总称,在认知语言学中,客观事物固有的类别特征经过认知中介在思维和语言中固定下来即为“范畴化”。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维特根斯坦时期,范畴的“经典理论”即“亚里士多德理论”占统治地位。

7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ROSH在大量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典型理论”。

根据“典型理论”,在同一范畴中,成员之间地位并不相同,具有“核心”和“边缘”之分,核心成员具有特殊地位,为范畴的典型成员,边缘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典型成员地位。

范畴的典型性有其认知实际,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通常是人们最熟悉的事物,在认知上有其显著性,最容易被储存和提取,在形成概念时也最接近人们的期待或预料,显著度随着典型成员到非典型成员依次递减。

2.2男性的典型成员地位及女性的非典型成员地位在汉语中的表现2.2.1造字语义汉字为象形表意文字,性别歧视则主要以文字的形状和结构表现,彰显着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这种认知定势。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社会生活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十分普遍,在各个种族、民族、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程度不等的表现。

本文试图探讨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并对其进行社会、历史、文化和心理剖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视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良性变迁,努力寻找变迁深层的观念、经济和行为动因。

一、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以下本文解析汉语中的字词句,分别选取汉字、称谓词和俗语,列举说明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

(一)汉字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汉字字形我们可以推断其字义。

下面,笔者选取几个汉字,从字形所表达的信息来看造字者对女性的歧视。

例如:“女”字,象形字,像一个人半跪之形,象征着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白虎通嫁娶》云:“女者,如也,从如人也。

”从中不难看出女性的从属地位。

在《古汉语字典》中带“女”字旁的汉字近120个,绝大多数含有贬义。

可以看出,汉字在造字之初就已经对女性有了偏见和歧视。

(二)称谓词1.姓名在中国古代,拥有命名权的是家族的男性长者,许多妇女不仅被剥夺了命名权,而且被剥夺了拥有姓名的权利——她们只有姓而无名,或者有名但很少被人称呼。

“妇人无外事,故名不闻于人”。

女子出嫁前以乳名称呼,出嫁后以丈夫的姓氏称呼,所以没有必要取名字。

2.称谓语在古代,已婚妇女的自称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称谓词,如“奴”、“妾”、“妾身”、“贱妾”、“奴家”等。

丈夫对外人提及妻子时,通常的称谓词是“贱内”、“内子”、“内人”等。

又如,在与性别有关的双音节词语中,性别的排序一般男性在前,如“男女”、“夫妻”、“子女”等。

(三)俗语俗语是在大众中流行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某些俗语真实地反映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性别劣势。

例如:①女的是枝花,灶门口烧粑粑。

②妇似铁钉,应该给她打打平。

③铜锣不打上乌青,妇女不打变妖精。

④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愿打就打愿骑就骑。

⑤(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汉语成语的性别歧视

汉语成语的性别歧视

汉语成语的性别歧视汉语成语,也叫中文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们在汉语中具有浓厚的文化情趣和滋养,经常被用来表达一个想法,传达一种语气,描述一个情景。

但是,我们发现,许多汉语成语具有性别歧视的成分,偏见地看待男性和女性。

首先,在汉语成语中,男性的角色往往是强大的,而女性的角色则是被动的。

比如“牛马之劳”,牛和马就是指男性,而“虎母之力”,虎母就指的是女性。

这里的劳形容词是形容男性的,而力形容词则是形容女性的。

所以,在一些汉语成语中,暗示了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不平等的观念。

其次,许多汉语成语存在着对女性的污名化。

比如“蚍蜉撼树”,蚍蜉是一种小虫,而树指代了一个男士,这里借此比喻一个女性试图改变一个男性的意志,也就是说,一个女性无法影响一个男性。

这种观念并不真实,但是由于汉语成语的特殊性,它们被认为是普遍的,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价值观。

最后,汉语成语对男性也有歧视性的观念。

比如“脚踏两条船”,它暗示了男性可以同时爱慕两个女性,这是反对传统价值观的。

在古代,男性可以有多个妻子,但是女性只能有一个丈夫,但是在现代社会,这种观念已经不适用,但是汉语成语却没有响应这一变化。

总而言之,汉语成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们丰富了汉语的文化和语言,但是不幸的是,它们也隐含着性别歧视的元素。

这种歧视不仅会影响一个青少年未成年人的性别认同,而且也会影响他们对于性别平等的认识,从而影响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未来。

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汉语成语在性别方面的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教育,用我们更加正确、公正、健康的价值观来取代汉语成语中使用的歧视性语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社会上存在的性别偏见,营造一个真正的平等的社会。

以含贬义的女部字为例分析中国文化的性别歧视-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以含贬义的女部字为例分析中国文化的性别歧视-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以含贬义的女部字为例分析中国文化的性别歧视-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曾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因此语言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性别歧视色彩.所谓性别歧视,是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 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 两性之间的不平等,造成社会的性别歧视. 在语言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很多含贬义的女部字就是这种性别歧视的体现.在学术界中,对女部字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公认的看法一般是提到女部字就会想到性别歧视.但是时代在进步,新时期的女性越来越要求平等,她们的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高. 因此,几乎一切与女性有关的话题成为社会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女部字到底是否真的象征着性别歧视? 又是如何体现的? 对女部字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意义认知十分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从汉语中的女部字的贬义、褒义和中性义三类来探讨女部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状况,进而探求它与中国文化中性别歧视的关系.首先看女. 在甲骨文的女下半部像双腿跪下,上半部象其掩敛自守之状,或像两手有所操作之形. 由此可以看出,自远古开始,妇女所从事的劳动已局限于家务或室内劳动并常跪着侍奉男性.因此,女这个字事实上已包含歧视之意.作为《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最庞大的部类之一,女部共收字238 个. 其中对女性描述性用字的有156 个左右;描写女性容貌、体态、美德的字共79 个,约占女部字的1/3;而表贬义的大约60 个,约占1/4.据相关学者统计,《辞海》中的女部字共257 个(含通假、异体、繁简、古今字) , 涉及褒贬义评价的100个, 其中含贬义的35 个, 褒义的47 个, 褒贬参半的18 个.据本文统计,由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简编》收集了310 个女部字(包括女). 为了更简单明了,本文把女部字分类, 这些女部字可分为三类(如表一).从统计结果看,或许有人会发出疑问:凭什么女部字就代表着性别歧视?含贬义的女部字不仅少于含褒义的女部字, 而且是女部字中最少的. 但是,字面意义的褒贬并不能从根本上反映女部字的深层文化内涵, 其实这三类女部字均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下文将分别论证.一、贬义根据汉语的组字规则,有女字旁的字均与女子有关. 但在较常用的七十个左右带有女字旁的字中,表示男女均可有的不健康情感或令人讨厌的行为的字有十几个,如嫉、妄、妖、奴、妨等. 甚至出卖的男性,也被称为,非要硬拽一女陪衬不可.最不合情理的是,所有与婚外不正当男女关系相关的字基本都是女字旁(如嫖、). 这些坏字眼的女部字的出现,从某一层面来说,是以当时社会的主宰者---男性眼光来判定的,以男性的审美需求为标准来判定女子是否具有美德. 因此,女性也就被强加上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一些表示贬义的、的字眼在造字之初就带上了偏见和歧视.下面以几个具体的含贬义的女部字为例来分析:首先看奴.从词源上看,女和奴上古音近,是同源词. 在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战争催生出了奴隶阶层,加速了掠夺和私有财产的增长,氏族内部产生了阶级分化,形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的贫困者. 被剥削阶级常因为负债, 必须将自己的女儿作为抵押品,卖给剥削阶级,于是产生了奴隶的另一种形式.这些被卖的妇女与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妇女是当时女奴的两大来源.从文字上看,奴字从女从又,在甲骨文中像一只手抓获一名女奴.再看妾.妾的本意为女奴,甲骨文中,妾像一个面朝左跪着的、头顶上是一把平头铲刀的女人. 上古时期,人们把抓来的战俘当奴隶使用,并在头上刺字,这便是所谓的黥刑. 妾字头顶上的那把刀就是黥刑的体现. 女奴的地位自然非常低微,常被奴隶主占为己有,大概到了封建社会,又被迫成为富有男子的小老婆.诸如此类的字还如. 《说文》: ,私也. 从三女. 是一个会意字,表示或狡诈. 从其两部分各自的含义来看,意思是女人所干. 妄即指的女人. 可以延伸解释为,死了的女人即使有什么理想也只能是异想天开、只是枉然.此外,还可解释为, 女人即使有什么想法和望也只是枉然而已.还有妨字,意思是阻碍,意指在男权社会中, 女子较为碍事,会阻碍事情的发展不用多说,贬义这类字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目了然.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对女性歧视现象一直延续了数千年. 直到今天,这种男权主义的影响仍然深刻地沉淀在汉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意识观念中.有人曾主张把这些从女的贬义字全部变为歹字旁,但语言和文字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总结和约定而成,这样一换,就势必会造成语言交际的障碍了.二、褒义汉语中有不少女部字是褒义的,字面上看起来是传达好的意义字,但这却恰恰说明,好、孬都只与女性有关,因为女性只是被观赏物,是客体,而男人才是观赏者,是主体.作为客体只能被动地被主体评判.观赏者则无所谓好或孬,他们的功能只是对被观赏者进行褒贬、判断、评定.其他含褒义的女部字往往不是和封建礼教就是和姿色有关,是女人地位低下的另一种表现,女性的命运如草芥,被男人视为玩物、花瓶,供男人品头论足,任人践踏,卑弱而可怜.下面依旧以若干例子来分析:先看好字. 好本义含褒,仔细分析可看出它暗指女人生子(尤指男子)才好. 据甲骨文记载和学者研究,殷朝武丁王的妻子之一妇好,就因她生孩子多而得名好. 人类的生产活动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女性承担了繁衍后代的任务. 这对于补充劳动力非常重要,在当时环境中受到尊敬和崇拜.这表明女人的一个重要价值体现在她的生育能力上,因此许多时候女人都被当做生儿育女的工具. 好在《说文》中的意思是美也,从女、子,这时尚未发展为好坏之意,从字形结构上来分析,女和子共存便是美,这是人们心理上的感觉. 也许这个女子外貌并不美,但是字的结构或许能体现当时人们对自身生产的重视,女子有子就很美好,这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再看婉字.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说:顺也. 郑风传曰. 婉然美也. 齐风传曰. 婉,好眉目也. 从女. 在古代的男权社会,女子三从四德才是她们最大的本分.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曰: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男性统治者们打着所谓的女性美好德行的旗帜,堂而皇之地用这些伦理纲常来约束着女性,正是变相地用含褒义的女部字来传达男女不平等这一事实.《说文》:娱,乐也. 从女吴声. 娇字,娇,姿也.从女乔声.恰恰揭示了欢乐、愉悦离不开女,似乎无女不成欢,潜意识中把女性当成了愉悦的工具.反映出男性对女性的兴趣所在及女人的社会价值和地位:女性只是取悦男性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她们要依附于男人,让男人保护自己.由此可以看出,本身为褒义的字却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一种对女性的歧视,女性的地位仍旧低下.三、中性此类在女部字中的数量最多,虽说多为动词或称呼,但依旧不能掩盖这些字隐隐透出的性别歧视观念.先说娶. 娶在甲骨文中由女和取的象形组成. 取在甲骨文中由耳朵和手的象形组成,意为抢和捕获.古人抓获了奴隶和俘虏后,用手割去耳朵,这就是取的本义.因此,娶最初指抢女人为妻,反映了古代的婚制. 取、娶原本同字,后为区分取的本义和引申义,特为娶妻义造了一个娶字,意为将女人拿回家做老婆就像拿回一件普通日常用品一样. 女性就好比是男性的物品,不仅可买卖,而且可送人.别说一般的女人,即便是貌若天仙的美女,也难逃被当做物品买来送去的命运,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就是范蠡买来送给越王勾践的,还有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就是吕不韦为了以后的权势送给秦庄襄王的.再说嫁.嫁、家本为同字,后人特为家的出嫁义造了嫁字.因此,在古人的眼中,女子终将属于他姓人家,只有出嫁才算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嫁字所暗含的性别歧视最具隐蔽性. 根据学者吴岱容的研究,嫁的另一个意思是卖,古汉语中常有通假字,嫁通贾,而贾的意思为买卖. 在古代中国,确实存在着买卖婚姻的事实.就算是今天,在一些贫穷落后的山村,娶媳妇也需花钱去买,不同的是在古时这种买卖婚姻是合法的,一个男人在急需钱财时,可将自己的妻妾卖掉,而女人也只有认命.如此看来,今天的拐卖妇女现象如此严重,也有一定的历史根源.再看妇字. 妇的繁体字写作妇,在甲骨文里像一个跪着的女人手握一把笤帚.因此, 妇即手拿笤帚扫地的人,本义指妇女就是嫁到别人家里从事打扫等家务活的女性. 从词源上看,妇与服和伏的上古发音很接近,是同源词. 许慎在《说文》中将妇解释为服.虽说这种解释有些牵强和不足为信, 但这毕竟也反映了妇女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地位.这也表明,女性的生活圈子就仅仅局限于家庭、亲戚之间. 从五代、宋朝一直到清代末年都有女子从小就裹足的恶习, 而这样的用意就是不让女性出门,更是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四、结语总之,男性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广大女性失去了话语权.因此,就算汉字中女部含贬义的字数最少(如前表),在汉语的女部字中,无论本身是含贬义的,还是中性的,甚至是褒义的女部字都能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典型的对妇女的歧视.但是要知道,尊崇也好,欺凌也罢,母爱的伟大、女性的细腻和柔美是永不可拒的. 通过这些女部字,我们感受到了它们包蕴的华夏女性文化观念,也使我们进一步领略到了汉字的魅力.参考文献[1] 赵爱武.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 王德周.近十年对《说文》体现的文化现象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文字的性别问题与语言表达技巧

文字的性别问题与语言表达技巧

文字的性别问题与语言表达技巧在当今社会,性别平等的话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将性别平等与语言表达技巧联系起来。

事实上,语言中存在着一些性别偏见和歧视,这对于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来说是一个障碍。

因此,理解和掌握文字的性别问题以及相应的语言表达技巧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文字的性别问题。

在中文中,很多汉字和词语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

例如,“男子汉”、“女儿红”等词语中都带有明显的性别暗示。

这种性别偏见的存在使得人们在使用文字表达时可能会受到限制。

如果我们只使用带有性别暗示的词语,就会造成对某一性别的歧视,而忽视其他性别的存在。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这些带有性别暗示的词语,而是选择更中性的表达方式。

其次,了解语言表达技巧对于消除性别偏见和歧视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种常见的表达技巧是使用中性代词。

在英语中,人们通常使用“he”或“she”来代表男性或女性。

然而,这种二元性别的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为了避免性别偏见,我们可以使用中性代词“they”来代替。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包容各种性别,并且不会给人们带来歧视的感觉。

此外,语言中的倾向性词汇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有些词汇在使用时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性别偏见的印象。

例如,“强壮”、“勇敢”等词汇通常与男性联系在一起,而“温柔”、“细腻”等词汇则常常与女性相关联。

为了消除这种性别偏见,我们可以尽量使用中性的词汇,或者使用包含各种性别特征的词汇来表达。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意思,而不会给人们带来性别歧视的感觉。

除了以上提到的语言表达技巧,我们还可以通过语言的结构和用词方式来消除性别偏见。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包含各种性别的例子来说明一个观点,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性别。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中性的职业称谓来代替传统的男性和女性职业称谓。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更公平地对待不同性别的人,并且避免性别偏见的产生。

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及婚 姻 家庭 方 面的 不 平 等 必 然反 映 到 语 言 中。 汉语 的 造 字 、 构词 、 文化 等 方 面 都存 在 性 别歧 视 现 象。
关键词 : 性 别 歧视 汉语 文化 贬化
语 言 忠实 反 映 了一 个 民族 的全 部 历 史 、文 化 . 忠 语 也 沿 用 这 种 语 序 . 如“ 男 不 男 女 不 女 ‘ 男盗女娼 ” 实 反 映 了 它 的各 种 游 戏 和娱 乐 . 信 仰 和偏 见 性 别 歧 就 连 与 动 物 有 关 的 词 语 也 沿 用 这 种语 序 .如 雄 雌 、 公 视 可 以 表 现 为男 性 对 女 性 的 歧视 . 也 可 以 表 现 为女 性 母 、 鸳鸯 、 龙 凤 呈祥 、 攀 龙 附凤 。这 种 先 后 顺 序 实 际 上 对 男 性 的歧 视 男 性 对 女性 的歧 视 . 较 明显 地 反 映在 就 是 一 种 尊卑 观 念 的体 现 汉语 中 , 主 要体 现在 几 个 方 面 语 言 以 男性 为规 范 由 于受 男 性 为 物 种 之 范这 种 观 点 的 影 响 汉语 把
地的样子。
许多带“ 女” 旁 的字带有贬义 , 根据《 新华词典》 , 汉字 中 “ 女” 旁 字共 2 4 7个 . 而 其 中涉 及 褒 贬 评 价 的 有 l O O个 . 其 中褒 义 的有 4 7个 . 贬 义 的有 3 5个 . 褒 贬
冠有 “ 子” , 如“ 小、 r 头片子 ” 、 “ 小女子” 、 “ 小媳妇” 等。
些 字 大 多是 从 男 性 的 观 赏 角 度 来 描 述 .男 人 才 是 主 体 而 带 “ 男” 旁 字 却 非 常 稀少 . 且 不 带 对男 性 的贬 义 . 比如 : 嬲。 汉 语 第 三人 称 代 词 中 . 能 够 区 分 出性 别 的 是 “ 他” “ 宋 庆 龄 先生 ” 、 “ 冰 心先 生 ” 在 汉 语 的成 语 、 谚 语 也存 在 性 别 歧 视 比 如 “ 嫁 出 的女 .泼 出 去 的水 ” 、 “ 女 子无才便是德 ” 、 “ 女 人 头 发 长, 见识短 ” 、 “ 女 为 悦 己者 容 ” 、 “ 养男不养女 , 养 女 要 受苦 ” 、 “ 红颜 祸 水 ” 。这 些 成 语 、 谚 语 的用 法 折 射 出 社 会对 女 性 的 压 迫 和歧 视 。 而 有 关 于男 性 的成 语 、 谚语 . 比如“ 大丈夫一 言既出 . 驷 马难 追 ” 、 “ 一夫 当关 . 万 人 莫开” 、 “ 浪 子 回头 , 金不换 ” 、 “ 四海之内皆兄弟” 无 不 表现 出社 会 对 男 性 的尊 重 和 宽 容 而 其他 的一 些 褒 义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性别歧视主要是指对女性的偏见或歧视。

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它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从男性词泛化看性别歧视汉语人称代词有“他”和“她”两种,汉语中表示第三人称单数女性的“她”是在1918 年才产生的,此前均用第三人称单数男性的“他”代表男女,“他”泛指所有的男性,“她”泛指所有的女性。

汉语中“他”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她”,形容一群人(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时,一般只用“他们”来指代,而不用“她们”。

形容女性时也可用“他”来指代,但形容男性时是绝不可以用“她”来指代的。

除此之外,很多词用“他”而不用“她”。

如:异国他乡、他山攻错、他年、他杀、维他命等等。

2. 从性别词顺序排列看性别歧视汉语属于四大语言类型中的孤立语,它的词形缺乏变化,但词的顺序要求非常严格,不能随便更改。

汉语的构词反映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即不少词有“尊男”的潜在含义,主要体现在语素顺序不可调换。

因此,我们还能从语素结构的先后顺序上看出它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词汇中,在男女同时出现时,往往会把男性排在前,女性排在后,例如:夫妻、父母、儿女、叔婶、弟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有些成语的排列也是遵照“男前女后”的顺序,例如:郎才女貌、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男婚女嫁、男耕女织等等。

这种男先女后的语序原则也影响到与动物有关的语序排列,如“公母、鸳鸯、龙凤”等。

3. 从构词、语义看性别歧视3.1 构词、语义中的家庭角色汉语的男女称谓是不对等的。

汉语中有不少的谦称,其中不少是针对妇女的,体现了“夫为妻纲”的道德观,如对人可以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糟糠”等,但是“丈夫”一词却没有相应的谦称形式。

从谦称中可以看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所谓“内人”显然是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也就是说妻子的行动是不自由的,只限于家庭内部,所以才会有所谓的“家庭妇女”。

“贱内”则更加露骨地道出了妻子地位的低下。

3.2 构词、语义中的性别角色汉语词汇中有许多专门指代女性的,带有蔑视、戏谑或者贬斥的口气,如“红颜祸水”“黄脸婆”“母老虎”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中的性别歧视
刘丽娟
(闽江学院08中文1班,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几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始终处于低下的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女
性得到了较多的尊重,但是汉字中所体现的性别歧视始终是对于女性群体的蔑视,通过对汉字的进一步完善,使男女地更加平等,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关键词】:性别;歧视;文化;平等
在现实社会中,歧视无处不在,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经济和政治上的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不同地域之间的歧视,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歧视等等。

这些观念借助功能强大的媒体、文学作品、社会舆论以及人际传播,歧视的态度和情绪被强化并推行开来,更加剧了这些不平等的隔阂和隔离。

歧视和偏见作为偏离客观事实的看法和态度,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在社会文化中,人们选择一种说法,排斥另一种说法,是由于主流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它的形成被经济上政治上占绝对优势的群体所掌控,与权力有关。

反映在文化上就是一种文化霸权。

福柯(Foucaul)的著名权力理论也指出,语言与权力密切相关,语言是一个充满压迫和斗争的场域。

语言里面出权力,现实是语言的现实,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语言中的各种歧视实际是社会现实中阶层歧视、文化歧视、民族歧视的表现。

美国著名的书痴安妮·法迪曼在《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中曾深入讨论过“他/她问题”,这篇文章谈到英文中词汇的性别倾向,法迪曼说“我的女权主义思想来自男女平等的简单要求,在各个领域都是如此。

”她还提到一些单词,比如“mankind”“to each his own”,还有一些明显女性化的比如“authoress(女作家)”“sculptress(女雕塑家)”。

法迪曼说,“他们的眼中确实没有女人,而他们的语言便强化并反映了这一盲点。

但是英文中已经在慢慢地纠正一些具有太强烈性别意识的词汇,比如说不再有“policewoman”和“usherettes”这样的词,而用一些没有性别之分的词代替,法迪曼说这是进步,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进步。


汉语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汉字也因其独特的像意功能而被某些专家认为是中国人比欧美人更聪明、更容易成功的重要语言思维模式因素之一。

但汉字词素和词汇中,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了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即汉字中许多贬义词都是女旁的现象。

为此我特意把女字旁的汉字都翻了一遍,不出意外发现很多带着强烈性别歧视意味的词。

比如“奸(姦)”,意指男女之间不正当的性行为,这和淫(古体为“婬”)、媚、妖等以女字为部首具有贬义的字一样,据学者统计,《辞海》中所发现的女旁字共有257个,实际褒贬评价的有100个,含贬义评价的有35个,(包括“奸,娼,妓,婊,嫖,姘,奴,婢,妒嫉,嫌,妖、婪、妄、嬖”等,),褒义评价的47个,褒贬参半的18个。

很显然是将男女之间发生不正当的勾当的责任统统推向了女人一方。

潜台词便是“是那个女人勾引我的!是她诱惑我的!谁让她那么风骚来的!我也不想这样……”诸如此类。

另一类带贬义的,如妨、嫉、妒、婪等,则是把人类中的性格弱点全栽赃到女性头上。

潜台词是“女人最碍事!”“你们这些妇人又小心眼又爱吃醋!”“最贪心的就是女
人”等等。

如“耍”字从“而”从“女”,它的本义是玩弄女性,因为“而”是象形字,指男人的胡须,“而”与“女”合起来表示是男人把胡须垂到女人的脸上,对女性进行戏弄;“妥”字从“手”从“女”,指男人以手,即以武力驯服女人;“妾”从“立”从“女”,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立”字像一把倒悬的刀,一把刀始终悬在女人的头上,随时有可能落下来,可见女人处境的低下。

有的字表现了对女性道德上的贬抑,如妖、奴、奸、婪、妄、妒、嫉、婊等等,甚至出卖色相的男性,也被称为“男妓”。

有些明明是男人的恶行,却要加上“女”字偏旁,如“嫖”、“嬲”。

笔者还注意到,“懒”在未简化以前竟然也写作“女”字旁。

当然,许多褒扬之词也都有女字旁,如好、妙、娆、妩、姣、婷、娴、嫩、婉、娇、婧、妩媚等等,不过这些美好是说明女性具有被观赏的身体与面容,而真正的观赏者和评判者是男性。

不独称谓词,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词语也在将女性丑化,这正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居高临下和歧视,如“妇人之见”、“婆婆妈妈”、“女流之辈”、“最毒妇人心”等,而对那些不被男人群体接受的男人的评价却是“女里女气”、“娘娘腔”、“脂粉气太浓”这类与女性相关的词语。

女人的价值似乎与男人联系在一起,与青春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岁月流逝,年华老去,女人似乎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身价大跌,成了令人生厌的人。

于是,女人被描写成“人老珠黄”、“见弃”、“失宠”等。

一旦男女间发生了越轨之事,女人则首当其冲地成为被咒骂的对象,折射出了严重的男权文化烙印。

而同样是品行不端,男子则被轻描淡写成“情场老手”、“风流才子”,甚至还有几许恭维之意。

谚语和俗语中的例子也不少,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子无才便是德”、“惟小人和女子难养”、“养男不养女,养女要受苦”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等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造字之初及其演化和应用过程中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折射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这就是完全不带有任何掩饰的歧视。

在使用语言、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这一歧视却被视作是传统及合理的存在,这实在是很荒谬的事情。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

汉字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而女人,作为社会人类的生产者之一,也应当受到尊重。

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比较明显的性别歧视,绝大多数女性能够做到愤而勇争,争的结果当然是对这种歧视的消除,比如家庭暴力、劳动争议、社会偏见等等,这得益于法律赋予的男女平等。

但是,也有很多女性对自身地位的弱势予以认同,即总是无意识地承认或者默许性别歧视的存在。

很多时候是女性自己的无意识,造成或者纵容了某些“细枝末节”的性别歧视。

这也是缘于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因此,追索汉字中所隐含的社会歧视,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参考文献】:
安妮·法迪曼著:《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
陈至立主编:《辞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