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综合探究二 感悟沧桑巨变(1课时)

【总结】
1.情景一
相关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了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赔偿经济损失的义务。
情景一
当同学甲在同其他同学玩耍的时候,被同学乙故意打伤。同学甲的父母为了给同学甲看病花费了将近3000元的医药费。在这种情况下,你作为受伤者一方应当怎么办?
情景二
同学甲在体育课上因为某种原因,在学校受到老师王某某体罚。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应当怎么办?
情景三
当同学甲和同学乙去商场超市购物,被商场保安人员误认为偷拿了商场超市里的商品而遭到搜身(或扣留)。在这种情况下,你应当怎么办?
○李亮应该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呢?
3.张珊事件
○张珊的什么权益受到侵害了呢?相关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叙述事情的经过,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和理由)
【总结】我们是在规则中行使我们的权利的,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所受到的损害就会越来越少,程度会越来越轻。在我们生活中,除了会遇到上述事件之外,还有教材中所没有涉及的方面。下面我们一起看以下所遇到的情景。
宪法是国家最重要的法律,它规定和保障所有公民的基本权利。我们初中学生都是未成年人,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国家专门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规定和保护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
【提问】我们享有的权利是在法律的条文中规定着的。知道自己都有哪些权利,我们才能够去行使所拥有的权利。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去维护权益。权利是在规则中规定的,也是在规则中行使的。当我们遇到一些问题,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去维护合法权益呢?
综合探究二 感悟沧桑巨变

一、阶梯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始北大荒“北大荒”是黑龙江垦区所辖地域的俗称,它北以黑龙江、东以乌苏里江、东南以兴凯湖与俄罗斯为界,西同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与吉林省毗邻,横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地区,总面积540万公顷,相当于三个多北京市的面积。
“北大荒”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北大荒的黑土层是大量枯枝落叶落在地上,历经千百年之后,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即肥沃的黑土层。
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
“北大荒”自然资源丰富。
境内汇水面积在1 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近50条,天然湖泊泡沼200多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下含水层厚10~200米。
丘陵和山地密布着590多种植物,其中像野大豆、黄波罗、水曲柳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34种,还有人参、党参、五味子等130多种名贵中草药和猴头、木耳、蘑菇等真菌;动物200多种,其中白鹳、黑鹳、白尾海雕、虎头尾海雕、丹顶鹤、鲟鳇鱼、马哈鱼、大白鱼、野生东北虎、马鹿、黑熊、雪兔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数十种。
北大荒开发前生态环境优越,人们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形容当时的富庶。
材料二开发北大荒为解决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20世纪50年代,国家先后组织了十几万转业官兵和50余万城市青年开始了举世闻名的“北大荒”垦荒,之后,“北大荒”又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开发,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玉米出口基地,每年生产的粮食都在1 500万吨以上。
千里沃野上,北大荒人耕种的水稻、小麦、大豆、玉米一望无边。
北大荒又被人们称为“北大仓”。
但过度开荒使“北大荒”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大自然无情地向人们开出了巨额“罚单”。
北大荒初垦时,这里的黑土层一般都有60至80厘米厚,最深的地方可达1米,人们曾经欣喜地说这里的黑土“攥一把就能流出油”。
然而时光一晃,仅仅半个世纪,这里的黑土层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
综合探究二 感悟沧桑巨变(1课时)

初一(8)班游骁阎烨明宁洋
第二个话题:美国交通规则与我国交通规则的不同点
美国的交通规则不是由联邦政府制订的,而是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各自制定的。除了州的交通规则外,县、镇、区及市政府也执行当地的规则。各区车辆管理部门都备有交通规则小册子,可以索取。
初一(8)班陈诗屿
第三个话题:香椿树
院里有棵香椿树,每年清明以后,总可以摘几茬香椿。摘下的嫩叶,洗净、切碎,炒鸡蛋,味极鲜美;或以淡盐水腌浸,拌上煮熟的黄豆,谓之“香椿豆”,下酒很好;再或用整叶蘸面糊,油炸,谓之“香椿鱼”,这是取其形而名,并无鱼的味道。
前后院十几户人家,先前还很有几户不吃香椿,认为那不过是树叶子。而树叶子只有灾荒之年数米而炊时才不得已而食之的。不久便被食椿的景象同化了。先是别人摘了,做好,请他尝,一尝不对口,因为毕竟是异香;再尝说“不错”,佐以油盐,就真是普通的树叶子也能调出好味道的,何况香椿。多尝几次便上要内容
衣
当你走在大街上时,不得衣不蔽体,穿戴不求西服领带,但最起码要齐整洁净。(析:其中“衣不蔽体”意为光膀子或穿拖鞋之类,但现在个别公民仍然存在这些不文明行为。)
住
在家中的规矩:每天离家和回家的时候要向父母道别、问好,这表现出对父母最起码的尊敬和孝顺,让父母感觉出来你对他们的关心。
行
1.“行人优先、汽车让人”作为交通规则的基本原则,行人只要一走上人行横道,一切大小车辆必须停下来让路。不少汽车司机在碰到行人要过马路时,常常善意地停下来,挥手示意,请他们先走。在美国,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法律总是对行人更为有利。
2.在大多数城市不准按喇叭,如果准许,只限必要时。例如,向横过马路而不知道已拦住你去路的人示警。你不能为了要车辆快驶些而按喇叭。
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1

古印度文明,发祥于印度河流域。人们利用印 度河四季充沛的河水与一年两季的洪水种出了 丰盛的庄稼,是名符其实的粮仓。然而,毫无 顾忌地开垦,无休止地砍伐森林,使温德亚山 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水土大量流失淤塞了河道, 破坏了生态结构和生态平衡,土地沙化出现了, 昔日的沃野良田逐渐变成了茫茫沙漠。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4000多年前, 这里森林茂盛、水草丰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据记载,周代时,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达到53%,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但 是,自秦汉开始,森林不断遭到大面积砍伐,使水 上流失日益加剧,黄河泥沙含量不断增加。清代进 一步达到70%,这就使黄河的河床日趋增高,有些 河段竟高出地面很多,形成“悬河”,遇到暴雨时 节,河水便冲决堤坝,泛滥成灾,黄河因此而成为 名符其实的“害河”。与此同时,这一带的沙漠面 积日复一日地扩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1、这四个材料告诉我们大家一个什么 现实? 人类依赖和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
创造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同时过度 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又导致了文明的 衰落。
2、四大文明古国大河流域的环境变迁, 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不能盲目地无节制地无限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要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循环
你最欣赏谁的观点
比 一 比
项 森
目 林
远古时期
现实状况 面积锐减 出现断流
覆盖面广
水源丰富 种类繁多 植被茂密
河
动
流
物
种类稀少
植被破坏
植
物
角色扮演
如果你是一位蓝田人,看到家 园今昔的变化,你有何感想?
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赐予”。在历史上,每 到夏季,来自上游的淤泥随着河水的漫溢,都要给 埃及留下一层薄薄的沉积层,足以补充从田地中收 获的作物所吸收的养分,从而使这块土地能够生产 大量的粮食.。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埃及漫长 而辉煌的文明。然而由于尼罗河上游地区的森林不 断地遭到砍伐,以及过度放牧、垦荒等,使水土流 失日益加剧,尼罗河中的泥沙逐年增加,埃及再也 得不到那宝贵的沃土,昔日的“地中海粮仓”从此 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现已成为地球上的贫困地区之 一。
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从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ຫໍສະໝຸດ (人地关系经历了怎样 一个演变过程?)
长江,长江,我是黄河 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
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 七八十年代雨污混战, 九十年代鱼虾绝代, 如今洗不净马桶盖。
七嘴八舌 话变迁
昔日是岸上垃圾成堆,河水臭气冲天, 如今是岸上杨柳依依,河水清澈见底 。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这些变化呢? 说给大家听听吧!
古印度文明,发祥于印度河流域。人们利用印 度河四季充沛的河水与一年两季的洪水种出了 丰盛的庄稼,是名符其实的粮仓。然而,毫无 顾忌地开垦,无休止地砍伐森林,使温德亚山 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水土大量流失淤塞了河道, 破坏了生态结构和生态平衡,土地沙化出现了, 昔日的沃野良田逐渐变成了茫茫沙漠。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4000多年前, 这里森林茂盛、水草丰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据记载,周代时,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达到53%,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但 是,自秦汉开始,森林不断遭到大面积砍伐,使水 上流失日益加剧,黄河泥沙含量不断增加。清代进 一步达到70%,这就使黄河的河床日趋增高,有些 河段竟高出地面很多,形成“悬河”,遇到暴雨时 节,河水便冲决堤坝,泛滥成灾,黄河因此而成为 名符其实的“害河”。与此同时,这一带的沙漠面 积日复一日地扩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畅想我们的未来
分组完成任务: 第一二组同学: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第三四组同学:设计保护环境的标语
全班环保宣誓: 地球只有一个,为了保护美丽的家园,就让我 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郑重宣誓: 一、 随手关闭水龙头 二、不用、少用一次性筷子 三、不乱扔废弃物 四、吃完口香糖后包好、放好 五、参加一次环境保护义务宣传活动 六、每年种植3-5棵树 七、节约纸张、回收废纸 八、保护野生动物
八上第二单元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荀子曰:“人定胜天”。
谈谈你对“人定胜天”的理解
“人定胜天”思想是由我国古代思想家荀 子最规律,而是指 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认识自然,战胜自然, 战胜灾害;“人定胜天”不是可以任意破 坏自然,而是在适应人类发展的需要、改 造自然的同时,科学地保护自然,求得人 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远古时期的“大禹治 水”,2003年抗“非典”的胜利,就是 “人定胜天”的最好体现。
5、湖北:千湖之省美名不再
由于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占用,湖北省湖泊数 量急剧下降。在短短50余年中,湖北天然湖 泊数量已从解放初的1332座,减少为现在的 843座。“千湖之省”的美誉不再名副其实。
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河流纵横, 湖泊密布,历史上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 誉。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人口、经济增长的 双重压力下,湖北众多地区开始围湖造田、围江造田, 导致天然湿地面积锐减。在50多年的时间内,全省天 然湖泊数量减少了489座。湖北神农架宝贵的天然高山 湖泊———大九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挖渠排干 湖水,最终变成一片旱地的。
3、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边开发、边保护、边恢复的 战略方针,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 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1、我们身边的环境有哪些变迁?形 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 化带来了哪些后果?
2、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
结合我们的调查和图片事例, 对以下格言发表各自的见解。
感悟沧桑巨变
人和自然应怎样相处?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文明? 它起源于什么地区?
为什么人类最初的文明都出现在大 河流域?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项

人类改造环境的恶果:失去自由的河流
目前有300个以上的大坝是巨型大坝,超过150米, 或能贮存25立方千米以上的水。在所有大坝中,中国 长江上的三峡大坝是创纪录的,为世界最大。三峡大 坝计划于2009年完工,届时通过改变和汇集长江的流 量可建成20个发电站。而大坝本身也是创纪录的,是 世界上最高的大坝,达181米。
项目
森林 河流 土壤 动物
远古时期
10世纪以后
森林密布, 植被茂密 渭河的支流从 附近流过 土地肥沃 动物种类多、 数量大
乱砍乱伐,森林植被 被破坏 河床淤塞,渭河的几条 支流断流 土地荒漠化 动物种类、数量均减少
沧桑巨变:
森 林 河 流
覆盖面广 水源丰富 面积锐减 出现断流 种类稀少 植被破坏
动 物 种类繁多 植 物 植被茂密
全球气温升高 带来的后果是 什么?
1.海平面上升 2.气候趋于干旱化
3.引起和加剧传染 病流行
●早在两千多年前,汉宣帝曾制定一项保护鸟 的法:“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摘巢探卵,弹射 飞鸟。”
●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意思是: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 木材就会用不尽。
角色扮演 如果你是一位蓝田人,看到家 园今昔的变化,你有何感想?
4.人类依赖和利用环境创造了文明,同时 也破坏了环境。
5.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①依赖于自然环境
②改造着自然环境
环境 物质
人类社会
能量
废弃物
环境
作用力
反作用力
材料一: 关中平原上的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 史文化名城之一,先后有周、汉、隋、唐等 十多个朝代在这里定都。隋代和唐代中期以 前对于长安城多有修建,唐朝以后,中国统 一王朝的都城明显地向东迁移。 为什么唐以后,中国统一王朝不再建都长安一带?
历史与社会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说课稿

历史与社会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说课稿【一】说主题《感悟沧桑巨变》是《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二的内容,我所认为的综合探究,就是通过让学生探究一个或几个问题,来回顾这一单元所学到的知识,同时开拓思维,学会如何拓展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主题并非主办方指定的,我之所以选这一内容,原因是我曾经上过这一内容的公开课,而且那节课是我所有公开课中最失败的一节。
在那节课后,我也听了很多专家的意见,也很想重新再上一次,看看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当还是自己教学内容的处理不当。
【二】说课标涉及这一课题的课标内容有两点:1—1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1—2 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课标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教学知识点的深浅度,既不会重复小学里所学的旧知识,也不会提前初三的知识点。
课标中出现的动词主要是“举例”、“列举”,就我的理解,这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
而举例或列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正应和了这一课的标题中的“感”和“悟”,如果这节课只有“感”没有“悟”是失败的;如果只有“悟”没有“感”,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生从直观感受,到思考及领悟,是符合一般思维规律的。
这就是我设计这堂课最初的想法,也指引我以后的设计。
【三】说教材我一直认为,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不能一味的舍进取远,毕竟教学设计也是有成本的,有效除了有效果,也要有效率。
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教会学生利用身边的课本和图册也是很重要的。
这种观点也是我与特级教师唐少华老师多次交流中得到的启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同样也在努力培养自己利用教材的能力。
在设计这堂课前,我认真地研读了教材中的内容,发现蓝田人所生活的环境变迁是很好的一个线索,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原古蓝田的环境、现代蓝田环境恶化的原因,教材中用两段话分别做了论述,最后一段把结论也得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写一写:让历史告诉未来
古人云:“今之于古也,犹 古之于后世;今之于后世,亦犹今 之于古也。” 楼兰古国中的漫漫 黄沙是古楼兰人对我们无声的倾诉! 我们也是历史的创造者,那我们该 告诉后人什么呢?
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一位蓝田人,看到家 园今昔的变பைடு நூலகம்,你有何感想?
从历史上看,也多次发生过由于人 口的增加,上游对河水的过度引取,使 下游河流来水减少和河道的不稳定,导致下游许多古遗址废弃的事情。
但是楼兰人为大兴土木以及其奇特墓葬形式“太阳墓”,砍伐了大量 树木,最终带来了生态恶化。“太阳墓”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的是 一层套一层的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原木。木桩由内而外,粗细有序。圈外又 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形酷似一个太阳,据今年年初的资料, 在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原木达一万多根,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造福人类
保护、合理利用
人类 和谐发展 环境
破坏、不合理利用
惩罚人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和谐相处 共同生存 关系紧张 勉强凑合 相互残杀 两败俱伤
小结
发展文明的同时要注重文明的代价,不 能以牺牲环境来求得发展。
科学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 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 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
莎士比亚说:
“最大的悲剧就是悲剧重演!”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当人类比较强大的时 候,既能保护环境,也能 破坏环境。
人类依赖和利用优越的自然 环境,创造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 文明,但同时过度的开发,破坏 了自然环境,又导致了文明的衰
落。我们难道不应该反省一下人 与自然应该怎样相处吗?
值得一提的是,用发掘于楼兰的卢文字书写的律法中,有这样的律条: “凡砍伐一棵活树者罚马一匹,伐小树者罚牛一头,砍倒树苗者罚羊两 头”。
-----------《2004楼兰科考研究》
项目 远古时期
10世纪以后
森林 森林密布,植被茂密 乱砍乱伐,大兴土木,森林植被被破坏
河流 渭河的支流从附近流过 河床淤塞,渭河的几条支流断流
今日楼兰:逝去的家园
今日的楼兰:沧海桑田
今日的楼兰:寂静的天堂
今日的楼兰:大漠胡杨落日
这棵树已经 伫立在楼兰古 国3800多年了, 也许它亲眼目 睹了当年商贾 穿行的繁荣景 象;也许它亲 身感受了几千 年的沙暴肆虐。
大漠胡杨
不管怎样,楼兰荒废最根本的原因 还是没有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守春 认为,水的减少直到消失,除了气候变 化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人为原因。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
大河
农业
人口增加
国家
城市
为什么人类最初的文 明都出现在大河流域?
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的 影响很大
尤其是在人类弱小的时候 自然环境起了决定作用
人类的存在对自 然环境有没有影响?
时空隧道第一站
说古
说一说:我所知道的楼兰
楼兰
画一画:梦中楼兰
【文献资料】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与敦煌邻接,是丝绸之路上的必 经之地,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 切。楼兰原是一个随水而居的半 耕半牧的小部落。丝绸之路开通 后,域外文明尤其是汉文明传入楼兰才加速了楼兰人发 展城市文明。
想一想:“蓝田人”的家园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变?
乱砍乱伐,过度开发
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说一说:对楼兰古国的消失和蓝田人家园的变迁你有 什么感想? 人类依赖和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创造和发展了灿烂 的文明,但同时过度的开发,破坏可自然环境,又导致了 文明的衰落.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 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 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 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 果又取消了。“
谈谈你对“人定胜天”的理解
“人定胜天”思想是由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最先 提出的。“人定胜天”并不是说人能够战胜天, 能够改变自然规律,而是指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 认识自然,战胜自然,战胜灾害;“人定胜天” 不是可以任意破坏自然,而是在适应人类发展的 需要、改造自然的同时,科学地保护自然,求得 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 2003年抗“非典”的胜利,就是“人定胜天”的 最好体现。
文献中,楼兰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楼兰、 姑师邑有城郭, 盐泽。”楼兰“出玉,多茵苇、怪柳、 胡杨、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囊驼。”《汉 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 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 口四万四千一百。”
时空隧道第二站
论今
今日楼兰:蛮荒中的佛塔
土壤 土地肥沃
土地荒漠化
动物 动物种类多、数量大 动物种类、数量均减少
关中平原上的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文 化名城之一,先后有周、汉、隋、唐等十多 个朝代在这里定都。隋代和唐代中期以前对 于长安城多有修建,但唐代后期由于关中地 区的经济衰退,漕运困难,长安城的地位开 始下降。唐朝以后,中国统一王朝的都城明 显地向东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