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重要知识点精心整理.pdf

合集下载

七版外科学重点(精简版)

七版外科学重点(精简版)

外科学第七版名词解释重点整理1、腹外疝: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致。

2、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3、早期胃癌:胃癌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者,无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

4、小胃癌:癌灶直径在10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微小胃癌:癌灶直径在5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一点癌:癌灶直径在1mm以下的早期胃癌。

6、麦氏点:沿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向顶端追踪可寻到阑尾基底部。

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

7、肝蒂:包含有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

8、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肝脏面横沟各自分出左、右干进入肝实质内,称为~。

9、Glisson纤维鞘: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的管道分布大体上相一致,且被其共同包裹,称为~。

10、第二肝门:三条主要的肝静脉在肝后上方的静脉窝进入下腔静脉,称~。

11、第三肝门:肝的小部分血液经数支肝短静脉流入肝后方的下腔静脉,称~。

12、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13、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形成的解剖因素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

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

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14、Charcot三联征:见于肝外胆管结石,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15、Reynolds五联征:见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

16、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

按病理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

17、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

(完整版)外科学整理笔记

(完整版)外科学整理笔记

创伤1.依据伤后皮肤完好性分类闭合伤:皮肤保持完好无开放性伤口者,如伤害,挤压伤,扭伤等。

开放伤:有皮肤损坏者,如擦伤,扯破伤等。

又依据伤道种类再分为贯穿伤,盲管伤,切线伤,反跳伤。

按伤情轻重分类:小伤:局部软组织伤害,但仍可坚持工作,无生命危险,或只要小手术。

中等伤:丧失作业能力和生活能力,需手术,但一般无生命危险。

重伤:危及生命或治愈后有严重残疾者。

2.组织修复的基本方式是由伤后增生的细胞和细胞间质重生增殖 .充填 .连结或代替伤害后的缺损组织。

完好修复:组织缺损完好由本来性质的细胞来修复,恢还原有的构造和功能,为理想的恢复。

不完好修复,常见,组织伤害不可以由本来性质的细胞修复,而是由其余性质的细胞增生取代来达成。

3.组织修复的基本过程:①局部炎症反响阶段:主假如血管和细胞反响、免疫应答,血液凝结和纤维蛋白的溶解②细胞增殖分化和肉芽组织生成阶段: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增殖、分化、迁徙,分别合成分泌组织基质和形成重生毛细血管,并共同构成肉芽组织。

③组织塑形阶段:胶原纤维交联增添、强度增添;剩余的胶原纤维被胶原蛋白酶降解;过分丰富的毛吸血管网减退和伤口的粘蛋白及水分减少等。

4.创伤愈合的种类:一期愈合:组织修复以本来的细胞为主,仅含少许纤维组织,局部无感染、血肿或坏死组织,重生修复过程快速,构造和功能修复优秀。

二期愈合:以纤维组织修复为主,不一样程度的影响构造和功能恢复,常见于伤害程度重、范围大、坏死组织多,且常伴有感染而未经合理的初期外科办理的伤口。

5.创伤并发症:感染、休克、脂肪栓塞综合症、应激性溃疡、凝血功能阻碍、器官功能阻碍。

6.造成呼吸道堵塞的原由:①颌面、颈部伤害后,血液、血凝块、骨碎片、软组织块、呕出物和分泌物及异物堵塞气道;颈部血管伤形成血肿压迫,或气管直接受损等也可造成气道堵塞。

②重型颅脑伤致伤员深度昏倒,下颌及舌根后坠,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吸入或堵塞气道,③吸入性伤害时,喉及气道粘膜水肿,④肺部爆震伤造成的肺出血或气管伤害。

外科学笔记整理(全)

外科学笔记整理(全)

外科学(第五版)第一章绪论一、外科学范围病因:损伤(外科修复)、感染(引流或切除)、肿瘤(切除)、畸形(手术矫正,恢复功效)、其它性质:肠梗阻、尿路梗阻、门脉高压、血栓形成、胆石症、尿路结石等(要施行手术更应知道为何要施行这么手术)第二章无菌术一、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灭菌、消毒法常见:2%戊二醛消毒30分,灭菌10小时。

70%酒精浸泡30分。

二、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准备(手术切口周围15CM)三、手术进行中无菌标准四、手术室管理第三章外科病人体液失调一、概述细胞外关键阳离子Na;阴离子Cl、HCO3和蛋白质;细胞内关键阳离子K、Mg;阴离子HPO4和蛋白质;内外渗透压相等。

1.体液平衡及渗透压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调整:渗透压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恢复及维持;肾素-醛固酮系统恢复和维持血容量;靶向器官肾,水、钠等排泄和吸收;血容量较为关键;体内丧失水分>丘脑-垂体-抗利尿>口渴>饮水;血容量降低或血压下降>肾素增加>醛固酮增加>钠、水重吸收增加,K、H排泄增加。

2.酸碱平衡维持体液缓冲系统、肺呼吸、肾排泄(HCO3/H2CO3=20:1,CO2排出,肾为Na-H交换、排H、HCO3重吸收、产生NH3和H结合成NH4排出;尿酸化排H。

(内环境相对稳定是手术成功基础确保)二、体液代谢失调容量失调、浓度失调、成份失调(一)水合钠代谢紊乱1.等渗性缺水病因:消化液丢失;体液丧失等(丧失液成份浓度和细胞外液基础相同);临床表现:恶心、厌食、乏力、少尿等、不口渴。

舌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干燥松弛。

(丧失>体重5%>容量不足);诊疗:血液浓缩、尿比重增高。

诊疗:补平衡液(预防高氯酸中毒、低钾)2.低渗性缺水(失钠多于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病因:胃肠道消化液连续丢失、大创面慢性渗液、用排钠利尿剂、补水过多;临床表现:第二十九章五、肺和支气管肿瘤肺癌多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病因(吸烟、接触或吸入致癌物质、免疫状态、代谢活动、遗传原因、肺部感染等、P53 B1 nm23H1基因表示改变);病理(右肺>左肺、上>下、起源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靠近肺门中心、起源肺段及以下周围)分类(鳞癌:中心、淋巴早、血行晚;小细(燕麦细胞癌):中心、恶性高、生长快、淋巴和血行转移早、预后最差;腺癌:女性多、周围、圆形及椭圆形分叶状、血行早、淋转晚、生长慢(细支气管肺泡癌1结节型、2.弥漫型;沿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壁生长);大细胞癌:分化低、脑转移后才发觉、预后很差;混合型肺癌;转移 1.直接扩散;2.淋巴转移:肺段>肺叶>肺门>气管隆突下>纵膈、气管旁>锁骨上、颈部;侵入胸壁或膈肌后可腋下、上腹主动脉旁转移。

(完整版)外科学重点-外科学笔记-(考试用)

(完整版)外科学重点-外科学笔记-(考试用)

[外科学总论复习重点1.无菌术是指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其中包括灭菌法、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灭菌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消毒是指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

常用灭菌法包括①高压蒸汽灭菌法,这是手术用品灭菌最常用最可靠是方法;②煮沸灭菌法,用于金属器械、玻璃、橡胶类物品;③火烧法,用于紧急情况下使用的器械。

消毒法包括药液浸泡消毒法和甲醛蒸汽熏蒸法。

正确进行无菌操作的原则(十要点)要求一般了解即可。

参见应试教程P509页。

2.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1)各型缺水(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钾(低血钾、高钾血症)、钙、镁异常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

(2)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

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体内的[HCO3-]减少所致;临床突出表现为深快呼吸,呼气时有时带有酮味。

面色潮红,心率增快,脉搏增快,CO2—CP<40%,尿液呈酸性。

诊断主要是根据病史及深快呼吸,血PH值及[HCO3-]明显下降等特征。

治疗方法一是消除病因,治疗原发病;二是根据[HCO3-]浓度来决定是否补碱,三是防止低钾血症,及时补K+。

(3)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和防治原则。

呼酸是指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以致血液P CO2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症。

呼碱是由于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CO2排出过多,以致P CO2降低,最终引起低碳酸血症,血PH值升高。

3.输血的适应证包括出血、纠正贫血或低蛋白血症、严重感染和凝血异常。

注意事项是①严密查对,②关于保密时间,③血液预热,④不加药物,⑤加强观察,尤其是T、P、BP及尿色。

要注意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等并发症。

4.外科休克的基本概念、病因(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及病理生理变化(微循环改变、内脏器官继发损害)、临床表现(休克前期、休克期)、诊断要点及各型休克的治疗原则(一般治疗、扩容补充血容量、应用心血管药物、应用强心剂、纠正酸中毒、应用激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积极处理无尿者)。

《外科学》普外科重点知识总结

《外科学》普外科重点知识总结

普外科1.腹外疝的临床类型:▲①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

②难复性疝:疝内容无不容易回纳入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

髂窝区后腹膜与后腹壁结合得极为松弛,更易被推移,与盲肠(包括阑尾),乙状结肠或膀胱随之下移而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这种疝称为滑动疝。

③嵌顿性疝:疝门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的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嵌顿性疝。

有:Richter疝(无系膜侧肠管壁疝),Littre疝(小肠憩室疝),Maydl疝(逆行性疝);前两一般仅嵌顿,无梗阻;后者易坏死。

④狡窄性疝: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2.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具备下列情况的可先进行复位手术:⑴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局部压痛不明显,也无腹部压痛或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者。

⑵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疾病而估计肠袢尚未绞窄性梗死者。

⑶嵌顿性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一防止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

绞窄性疝的内容物一坏死,需要手术。

★3.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鉴别1.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2.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3.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4.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5.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6.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4.放腹腔引流管的指征:(1)坏死病灶未能彻底清除或有大量坏死组织无法清除(2)为预防胃肠道穿孔修补等术后发生渗漏(3)手术部位有较多的渗液及渗血(4)已形成局限性脓肿。

5.剖腹探查的指征:(手术探查指征)★★(1)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有进行性加重或范围扩大者(2)肠蠕动音逐渐减弱、消失或出现明显腹胀者(3)全身情况有恶化趋势(4)红细胞计数进行性下降者(5)血压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甚至下降者(6)胃肠出血者(7)积极救治休克而情况不见好或继续恶化者。

《外科学》总论知识点

《外科学》总论知识点

《外科学》总论知识点1绪论1.现代外科三大进展:解决了外科的疼痛问题,手术感染问题,止血,输血.2.外科学的范围:①外科学的范围是动态的②外科学不是手术学③多学科综合治疗,尤其是恶性肿瘤④多器官同时移植,克隆.3.外科学的近期发展:①术学准备②一些禁区的进入,如神经外科的延脑手术③x刀γ刀的应用④体外震波激光高温,超声高能聚焦⑤各专业的协作,营养支持,显微外科,细小血管,神经的吻合等⑥外科的实验研究;如胰岛和睾丸联合移植⑦中西医结合急性胰腺炎,肿瘤的治疗.4外科按病因分类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其他(气管梗阻、血循环障碍)22体液失调★成年男性体液含量60%,细胞内液占体重40%;女性50%、35%。

★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Na+、阴离子Cl-、HCO3-、蛋白质;★细胞内液中阳离子K+、Mg2+,阴离子HPO42-、蛋白质。

4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是机体稳定的基本保证。

5体液及渗透压的稳定是由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的。

体液正常渗透压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来恢复的维持的;血容量的恢复和维持是通过肾素-醛固酮系统。

6人体通过体液的缓冲系统、肺的呼吸和肾的排泄完成对酸碱的调节;血肿缓冲系统是HCO3-/ H2CO3(20:1);肺通过CO2的排出使血中PaCO2下降;肾调节Na+-H+交换排H+,HCO3-重吸收,产生NH3与H+结合成NH4排出,尿酸化排H+。

水钠代谢1、Na+在汗中有25~50mmol/L;正常人水出入量:1500~2500ml/d。

★体液平衡失调有三种表现:容量失调、浓度失调、成份失调。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的处理原则:掌握病史检查体征,有无平衡失调的症状体征,综合资料确定失调类型和程度,处理原发病同时制定纠正失调的治疗方案.9钾代谢★低钾血症:①[定义]血钾浓度低于 3.5mmol/L而引起的一些列代谢紊乱的疾病。

②[病因]①长期进食不足②应用呋噻米,依他尼酸等利尿剂③补液病人长期接受不含钾盐的液体或静脉营养液中钾盐补充不足④呕吐,持续胃肠减压肠瘘等钾从肾外丧失⑤钾向组织内转移见于大量输出葡萄糖和胰岛素或代谢性呼吸性碱中毒时。

完整word版)西医外科学重点整理

完整word版)西医外科学重点整理

完整word版)西医外科学重点整理西医外科学要点概述1.消毒法:消毒法是指使用化学方法杀死微生物,例如对器械、手术室空气、手术人员手臂以及病人皮肤进行消毒。

2.灭菌法:灭菌法是指使用物理方法预先消灭手术区或伤口接触的物体上所附带的微生物。

3.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使用全身麻醉药物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病人暂时失去意识和全部感觉的方法,简称全麻。

4.等渗性缺水:等渗性缺水也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是指血钠浓度正常而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的一种缺水,是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5.高渗性缺水:高渗性缺水也称原发性缺水,是指细胞外液减少并呈现高钠血症的一种缺水。

6.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非发挥性酸生成过多和排出障碍,或因体内失碱过多,使血浆碳酸氢根原发性减少所致。

7.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是由于酸丢失过多或碱摄入过多,使血浆碳酸氢根离子相对或绝对增高所致。

8.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是由于肺通气、弥散及肺循环功能障碍,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使血液PaCO2增高而形成高碳酸血症。

9.休克:休克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重要脏器的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病症。

1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RDS是一种急性呼吸衰竭,可能在多种病症过程中发生。

共同病理特征是肺血管内皮和肺泡的损害、肺间质水肿以及其他病变。

11.应激性溃疡:应激性溃疡是继发于创伤,包括手术、烧伤、休克等为主的病变,以胃为主的上消化道黏膜发生急性炎症、糜烂或溃疡,严重时可发生大出血穿孔。

1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MODS是指在严重感染、创伤和休克等急性危重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先后发生功能障碍。

13.疖:疖是单个毛囊及所属的皮质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14.痈: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质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皮肤韧厚的颈项、背部,偶见于上唇。

外科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外科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外科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一、外科总论。

1. 无菌术。

- 概念: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

- 手术器械、物品的灭菌、消毒法。

- 灭菌: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芽孢。

如高压蒸汽灭菌法,这是应用最普遍、效果最可靠的灭菌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医用物品,如手术器械、敷料等,压力104.0 - 137.3kPa,温度121 - 126℃,维持30分钟。

- 消毒: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孢等)。

如化学消毒法中的浸泡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2%戊二醛,适用于不耐热的精密仪器等的消毒。

- 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

- 手术人员的术前准备:一般先更换手术室专用的清洁鞋和衣裤,戴好帽子和口罩。

手臂消毒法常用肥皂刷手法和碘伏洗手法等。

- 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目的是消灭拟作切口处及其周围皮肤上的细菌。

一般手术区域皮肤的毛发应剃除,用2.5% - 3%碘酊涂擦皮肤,待碘酊干后,以70%酒精涂擦2 - 3遍脱碘。

2. 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 水和钠的代谢紊乱。

- 等渗性缺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血清钠浓度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常见病因有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大量呕吐、肠瘘等)。

治疗原则是消除病因,补充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补充量为丧失量加上每日生理需要量(一般为2000 - 2500ml)。

- 低渗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病因如胃肠道消化液持续丧失(如反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等)。

轻度缺钠者给予等渗盐水补充;重度缺钠者可补充高渗盐水。

- 高渗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常见于水分摄入不足(如食管癌患者不能进水)或水分丧失过多(如高热大量出汗)。

治疗除病因治疗外,应补充低渗溶液,如0.45%氯化钠溶液。

- 钾的异常。

- 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