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
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反动性的揭露,培养学生把 学生学习能
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3)通过学习,理解一二九 力分析
运动,并能认识当今时代赋予爱国主义和青年学生社会
使命的新内容;概括抗日救亡运动的基本发展脉络,培
养学生综合、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4)探究
要怎么转变才能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课例研究综
在新闻上找到的关于西安事变(1936、12、12)的

内容
1、西安事变的爆发: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杨
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
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2.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l 日本: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 中国。 l 美英: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 挤美英 的在华势力支持和平解决。 l 南京国民政府: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主张 “讨伐”张学良,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 亲美英派宋美龄等竭力主张和平解决。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 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 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 是为什么?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 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 起,必使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进一步侵略中国。在 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 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 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方向转变。推动了 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3.西安事变的结果: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 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教学过程
A.近代以来,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的。

国共的十年对峙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国共的十年对峙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国共的十年对峙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东方会议;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与上海军民的抗战;《淞沪停战协定》;东北的抗日救国斗争;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2.能力方面:(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反动性的揭露,培养学生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介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

(2)通过对抗日救亡运动的介绍,使学生们懂得:日本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各阶层的愤怒,抗日救国成了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的爱国行动。

(3)通过对本节教材的讲述,要培养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仇恨,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提供的历史材料,帮助他们学习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九一八事变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成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

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于是,九一八事变就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

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近代历史的进程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情况,还可以培养他们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九一八事变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东北的事件,也被视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始点。

这次事变使中国陷入了异常艰难的局面,但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抗日斗志。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迅速展开了抗日救亡运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一、全民之怒,坚决抗战九一八事变的发生震惊了整个中国,激起了人们强烈的愤慨和愤怒。

众多爱国志士和普通百姓都纷纷响应抗日救亡的号召,积极参与到抗战的行动中来。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浩然正气,国人的抗日意识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二、政府的抗日努力中国政府也毫不犹豫地宣布抗战的决心,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组织人民抵抗日本侵略。

国民政府成立了抗日救亡委员会,并组织起了抗日军队,投入到积极的战斗之中。

政府还积极与国际社会争取支持,寻求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形成了强大的抗日战线。

三、民间抗日斗争的兴起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地爆发了大批民间抗日斗争。

广大的志愿者组织成立了抗日救亡团体,积极开展游击战和破坏日军的活动。

这些民间斗争的力量不可小觑,为中国的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抗日救亡的理论总结与文化宣传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不仅体现在实际的战斗行动中,还体现在理论总结和文化宣传中。

中国各界智囊团积极总结抗战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策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抗日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无数的抗日诗歌、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涌现出来,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抗战的热情。

五、艰苦卓绝,坚持不懈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中国人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坚持不懈,勇敢地与侵略者进行抗争。

无论是面对日本的军事打击,还是经济上的封锁和抢劫,中国人民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奋勇的斗志。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牺牲,坚决捍卫了自己的国家与尊严。

六、抗战的胜利与意义中国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使中国得以保全领土与独立,更推动了整个东亚地区的反法西斯斗争。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救亡运动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 (1905年-1936年8月), 爱国女诗人,中国共产党优 秀党员,著名抗日民族英雄, 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 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曾任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 委,率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 在白山黑水之间,在与日寇 殊死搏斗中为国捐躯。
工 商 界
学 生 请 愿
海外
爱国 人士
马本斋(1901~1944),原名马守清,回族 共产党员,河北沧州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 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 雄。自幼聪颖,读过私塾,粗通文墨,后为生 活所迫,随父亲到东北。之后投身奉军(东北 军).1924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在讲武 堂毕业后,从士兵升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 直至升任奉军独立 21 师第四团团长.“九一八” 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 官还乡务农。 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本斋挺身而出,组织了 回民抗日武装——回民义勇队,开始了同日本 侵略者的英勇斗争。1944年2月7日,中国共 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马本斋, 在山东不幸逝世,终年43岁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又称察绥抗日同盟军, 是在中国共产 党的推动、帮助下,由冯玉祥、吉鸿昌、 方振武等爱国将领于1933年在华北北部察 哈尔(旧省名,在北京西北部,今分属河 北、内蒙、山西等地) 组织部队进行抗日 斗争,是中国爱国将领冲破政府当局错误 的对日妥协政策而进行一次抗日壮举。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完全失败。冯 玉祥隐 居泰山,1934年11月9日,吉鸿 昌在天津进行抗日活动时被国民党特务逮 捕,24日处死,临刑前留绝命诗:恨不抗 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 此头。至于方振武,同盟军失败后长期隐 居于香港,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被 国民党特务暗杀。
谢谢!

课件2: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件2: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知识梳理
一、局部抗战 1.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制定侵略 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
②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_经__济__危__机__爆发,严重影 响日本,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日本急于发动 侵略中国的战争。 ③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 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3)影响 ①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__日__民__族__统__一__战__线__正式形成。 ②_中__国__共__产__党__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
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1.对占领区 (1)南京大屠杀:_1_9_3_7_年__1_2_月__1_3_日__,日军攻陷南京, 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 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_3_0_万__人以上。 (2)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方针,扶植傀儡政权。 (3)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4)强征苦力: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3)态度: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 随时参加抗日战争。说明: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的根本 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推动国民党政府抗日和国共两党合 作,作出了巨大让步。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摘选《关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的宣言》
材料二 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发表通电,说 “不先消灭赤匪,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则不能攘外”, 揭开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931年9月23日,蒋介石指示听候国联仲裁如左:“外交形势, 尚有公理;……不如委诸国联仲裁,尚或有根本收回之望;否 则亦不惜与日寇一战,虽败犹荣也。”

高一历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高一历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淞沪停战协定》,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思想教育目标1、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

在民族危机的关头,中共发出抗日宣言,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

2、在民族危机的关头,各阶级、阶层为挽救危亡,纷纷举起抗日大旗,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的传统。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九一八事变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概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

难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后,各阶级、阶层的对日态度及其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这节课的重点是日本侵华的原因和九一八事变,在教学中计划采用以下方法:在导入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解日本侵华时注意联系前面所学过的有关日本侵华的历史,使学生形成日本侵华是预谋已久的这样一个观念,在讲解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可穿插一些生动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要点第三节九·一八事变一、日本大举侵华1、原因(1)、根本原因: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2)、内部原因: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3)、外部原因:国共对峙,欧美各国忙于应付大危机2、九一八事变:(1)、经过(2)、结果:东北三省沦亡、伪满洲国建立(3)、影响: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的地位上升。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背景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3、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日斗争4、国民党内爱国将领的抗日斗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同学们,日本是个极富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就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

焚 烧 杀 害 的 潘 家 峪 村 民
潘家峪惨案
被残杀的男女村民的头颅
人 头 示 众
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全国各 界同胞的抗日愤怒。 概况: 成立抗日救国会, 抵制日货, 学生示威游行, 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 中共杨靖宇组织抗日游击队。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抗日游击队
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张学良和赵一荻在张学良 九十大寿庆贺会上合影
2001年,张学良在 美国夏威夷逝世, 享年一百零一岁。
三、西安事变
1.时间:1936年12月12日 2.地点:西安 3.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4.目的:逼蒋抗日。 5. 直接原因:蒋介石不同意合作抗日。 根本原因:民族矛盾升为主要矛盾。 6.性质: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7.结果:和平解决。 8.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为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条件
通化市靖宇烈士 陵园内杨靖宇将 军塑像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 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 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 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 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 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 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 为国而牺牲的 。 ——离别遗言
赵一曼烈士
大刀队
三、西安事变
1.时间:1936年12月12日 2.地点:西安 3.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4.目的:逼蒋抗日。 5. 直接原因:蒋介石不同意合作抗日。 根本原因:民族矛盾升为主要矛盾。
西安事变的爆发: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 了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

这是“柳条湖”事件 柳条湖爆破现场 中被炸死的中国人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救亡运动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想一想
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①民族危机的严重——根本原因; ②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影响; ③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的感召和中共对张学良杨虎城的争取; ④张、杨对蒋介石反动政策的不满及 围剿红军的失利。
西安事变指挥部 杨公馆
兵 谏 亭
讨论
西安事变发生后,会有哪些国际 和国内力量关注西安事变?他们 各自的想法和主张是什么?
(沈阳中考)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
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经到 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 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 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再退让,“北平 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上述谈话内容表明 C 蒋介石( ) A.要寻求美国的援助 B.要继续实行不抵抗 政策 C.要抗击日本侵略者 D.要组建南京国民政府
(5)“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 电,提交国共合作宣言 (6)“八 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
表自卫宣言;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 军
(7)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真题回放
(西宁中考)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
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 历史事件是( D ) 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B、九一八事变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哼!哼!哼!我一定要挑 拨中国人打内战。让他们 自相残杀吧!等到他们打 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中国 就是我的了。
日 本
姓张的和姓杨 的竟敢扣押蒋 委员长,真是 大逆不道!我 的军队一定和 你们拼到底!
哈!哈!蒋介石呀蒋 介石你也有今天。你 放心吧,等你死了, 委员长的宝座我替你 坐着。
亲日派
喔,上帝!这怎么可以! 一定要促使和平解决西安 事变!否则,我们的政权 就会四分五裂, 也会伤害 美英 朋友的在华利益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和《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二、要求学生认识1.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侵略中国,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侵略步骤,使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2.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政府从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需要出发,采取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气焰,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3.在民族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提出“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正义呼声,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在民族危机关头,各阶级、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举起了抗日大旗,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的斗争,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精神和爱国之情。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概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概括历史特点的能力。

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九一八事变。

二、本课难点: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及其影响。

教学设备,录音《松花江上》、教学幻灯片。

教学要点(板书)一、九一八事变L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2.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建立3.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二、一。

二八事变1.一.二八事变2.淞沪抗战3.《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中国共产党的抗战:①发表宣言②派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杨靖宇)2.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的抗战3.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战:中国民权保障同盟4.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战:①北方: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②南方: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在前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情况以及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的探索,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与蒋介石国民政府相对峙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的矛盾错综复杂,请同学们想一想,从前两节课的内容中你看到了有哪些矛盾?其中主要的矛盾又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对,有国民党内派系之间的矛盾,新旧军阀的矛盾,中日民族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英、美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

而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即人民大众同蒋介石反动政府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但是当历史进入到1931年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放录音《松花江上》)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学生回答,老师讲述)这首歌以低沉、悲愤调子唱出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痛恨日帝侵略,痛心国土沦丧的感情。

正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等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掠夺中国领土,中国L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呢?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

一、九一八事变1.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首先,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

日本对中国领土垂涎已久,早在1927年由日本首相召开的“东方会议”上就确立了侵略中国的方针,(请同学们看书中材料)这个方针就是先占领中国的东北,进而侵略全中国。

这是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则是1929—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而当时中国内部,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正竭尽全力围剿红军,这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

2.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建立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出示“1934年日本在山海关附近设立的伪满洲国界碑”幻灯片)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当时有这样一首民歌:“杨柳叶子青又青,九一八来了日本兵,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

”请问这“中国军队”指的是谁的部队?(张学良的东北军)他们为什么会“恭恭敬敬让出沈阳城”?(让同学看蒋介石的密电,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战自退)3.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的沦陷,其根源在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那么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让学生看第18页材料解析题,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蒋介石认为中国军队在装备、训练、工业基础等方面处于劣势的条件下进行抵抗,结果必然是迅速亡国。

因此只能放弃军事抵抗,依靠外交途径解决中日矛盾。

国民政府公开的外交是请求国际联盟主持公道,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军,但换来的是裁判者主张在东北实行“国际合作”,即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把中国东北三省变为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

蒋介石认为对自己统治地位威胁最大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阶级立场决定了他宁可牺牲民族利益,以求侵略者允许其政权“苟延残喘”,以出卖中国东北,换取日本停止侵略,保全蒋介石集团在中国十八省的统治地位。

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更加纵容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不久,日本侵略者又把侵略的魔掌伸向中国沿海最大的城市——上海。

二、一.二八事变1.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中旬,日军蓄意在上海制造了一个所谓的“日僧被殴”事件,然后以此为借口,于28日深夜,派兵开始进攻上海。

一二.八事变是继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用武力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独占范围的侵略步骤,但在这里日军遇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改变了九一八事变以来国民党军队奉命不战自退的局面,使日军“只要4个小时就可以占领上海”的狂妄野心得到破灭。

2.淞沪抗战面对日军的进攻,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指挥下,奋勇抵抗,多次击退进攻的敌人,在一个多月里,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打死打伤日军万余人。

在淞沪保卫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温藻浜一仗就极为壮烈,60名粤籍壮士泣血请战,为国捐躯,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小字)十九路军的抗战,得到了上海人民的大力支持,上海各界群众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纷纷组成义勇军、敢死队、救护队、通讯队、运输队等,或直接参战,或开展战地服务,踊跃支援十九路军,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上海军民的抗战,使日军扩大侵略的阴谋一时难以得逞,但国民政府不支持上海军民的抗战,反而同日本进行谈判。

1932年5月国民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本军队“可暂驻扎”。

这是国民政府对日妥协退让的产物。

上海军民的浴血奋战被扼杀,中国的主权又一次被出卖。

这个丧权辱国的协定,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步步进逼,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抗日救亡成了全民族的呼声。

不甘做亡国奴、富有民族感和爱国心的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大地从北到南到处都有抗日的旗帜,全国范围的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了。

1.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立即发表宣言,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露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提出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还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先后建立了磐石、东满等几支抗日游击队。

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

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

东北抗日联军以顽强的毅力,向凶恶的日本侵略者,向无情的饥饿与严寒,展开了不屈不饶的斗争,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让学生看小字,重点介绍杨靖宇)杨靖宇是1929年受党派遣到东北工作的,1933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他担任师长兼政委。

1936年任整编后的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

杨靖宇作战勇敢,战术多变,率部多次沉重打击敌人。

“杨靖宇”三字使敌闻风丧胆,同时又成—了人民心目中的抗日旗帜。

1940年,在与敌作战中,杨靖宇中弹牺牲。

残暴的敌人剖开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里装的尽是枯草、树皮、棉絮之类,没有一粒粮食。

共产党的抗日宣言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共产党的行动与国民政府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形成了强烈对照。

2.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的抗战九一八事变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自发组织起来,他们发表宣言(让学生看教材中引用的东三省各界联合宣言)表达了东北人民誓与日军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与日军展开英勇的斗争,他们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帝的侵略野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原东北军爱国将领马占山(出示马占山的幻灯片)不顾国民政府不抵抗的命令,率部打响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这一爱国行动,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人们称颂马占山领导的部队“孤军御敌,忠勇堪称,为民族增光”。

3.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战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国民政府的节节退让,引起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不满,他们纷纷举起抗日反蒋的大旗。

1932年12月,由国民党内的知名人士、爱国学者为主体发起组织的爱国团体一—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宋庆龄任主席,蔡元培任副主席,杨杏佛任总干事。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以反对国民党迫害,营救爱国政治犯,争取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为宗旨,曾公开揭露、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多方设法营救被国民党当局非法监禁的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民党反动派忌恨民权保障同盟,1933年6月,派特务在上海法租界将杨杏佛暗害,并把宋庆龄、蔡元培等列入黑名单。

该会被迫停止活动。

4.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战1933年,日军占领热河后,向河北、察哈尔进犯,国民政府继续采取不抵抗政策。

5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出示“吉鸿昌”和“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的幻灯片)多伦一战,同盟军与日军血战五昼夜,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这个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但蒋介石却诬蔑同盟军“妨碍统一政令”,派兵勾结日伪军夹击同盟军。

同盟军陷入困境,弹尽粮绝,宣告失败。

淞沪抗战后蒋介石调十九路军到福建“剿共”,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1933 年11月,蔡廷:锴、蒋光鼐等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李济深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由李济深任主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