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的中国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成因分析_以英美中国留学生为例_沈巧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的表现
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4、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
面感受到的混乱; 5、在察觉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文化休克的阶段
1.Oberg(1960)四阶段说:
蜜月期(honey moon stage):其特征为着迷、兴 高采烈和乐观。由于积极预期和乐观,个体在这 个阶段情绪高涨,对所看到的文化差异持一种积 极态度
敌意期(hostile stage):由于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带来失落、遇到挫折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个体对 东道国有一定的敌意和偏见。
文化休克
案例: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
故事一:炼狱的日子
一个女留学生,到德国已经四年,但很不适应, 要不是为了不辜负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期望,早就想 回国算了。
在德国基本上是学校和宿舍两点一线,几乎没 有娱乐,也很少找人聊天,包括中国的学生。由于 靠勤工俭学挣学费,因此生活很清苦,连吃个红薯 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20元一公斤)。
蜜月阶段
新鲜、兴奋、乐 观
沮丧(或敌意) 失望、失落、回
阶段
避、焦虑、沮丧
恢复调整阶段 适应阶段
解开疑团、熟悉 了解
沮丧焦虑消失, 和平相处,融洽
“文化休克”的变化过程一般呈“U”型 曲线。
3.W形曲线(Gullahorn,1963;Trifonovitch, 1977) 在U形曲线之外,把重新回国的适应也包含在
跨文化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文化振颤、文
化碰撞、文化认识到文化认同或否认的过程。
浅析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留学就业时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析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留学就业时的文化休克现象浅析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留学就业时的文化休克现象[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整体,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样的一个大的环境下,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去国外留学和就业,那么在与国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中就会容易产生文化休克的现象,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它也会产生一些留学生负面的情绪。
[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引言本文旨在通过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的经历中的一些文化休克现象来分析,并从其中找到原因所在,继而寻找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个文化休克的问题。
中国留学生应该通过一系列途径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尽可能地防止文化休克。
一、文化休克的定义及现象1.1文化休克的定义文化休克的根本定义是奥博格在1960年将文化休克定义为“文化休克是因为人们突然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标志所导致的一种精神焦虑。
〞【1】中国留学生去国外之后,大局部留学生会觉得很快乐,因为异域文化的吸引。
但是由于长时间使用的语言不能在国外使用,并且风俗习惯等不同,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文化冲击。
而这种负面的情绪会影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和学习,这样慢慢地他们就会想念自己的国家和亲人。
随着时间的累积,中国留学生在与国外友人接触的过程中也相应地了解了他国的文化,熟悉了当地的人文环境,之后中国留学生的心情就会趋于平静,所以说,文化休克是适应别国文化的一个特定的过程。
1.2文化休克的原因中国的留学生在整个留学的过程中或者在国外就业时会产生文化适应不良的现象,从而导致了生活中一些负面的情绪。
经过分析,其中的原因有【2】:第一,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中国留学生喜欢成群结伴地居住或者是出行,和本国的同胞交流较多,和国外的人交流相对较少。
因此,就会出现对他国文化的不适应,以及容易对外国人产生偏见或者歧视。
而且,并不是所有中国留学生在外国都是一视同仁的,有些国家会出现明显的排外现象,这使得中国留学生更加感到孤独的这种负面情绪。
“文化休克”对外国留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探讨

很大 的提 高。然 而,机遇与挑 战并存 ,在来 华留学教育 到满足 。
为突 出。因此 ,作为 留学生管理者 ,有必要 深入探 讨外 异 ,有 时往往会 让一些 留学生觉得无法适从 。中国习以
家庭情况 时往往会让 留学生觉得侵犯 了 自己的隐私 。老 师在 与学生交谈 时双手交叉放在胸前 的动作 ,在一些西
模 式发 生动 摇 的经 历会 引起 他们情 绪 上 的不安 ,而生
w w w . a u a n l i a u a n c h a , c o r n 管理观察 ・ 总第 5 3 5期
教 育观 察
活上 的一些 不适和 不愉 快 的感 受更 使其情 绪产 生紧张 避免 留学生 因为不 了解情 况而出现错误 。
为, 却无法 被中 国人所接 受 。 比如好 不容 易完成 的作业 ,
因为使 用 了红 笔而 被 中 国老 师要 求重 做 ;热 情洋 溢 的 拥 抱 却招 致对 方 的反感 等等 。大量 使 留学 生 的习惯性
对抗或不理智 的反对 ;五是思乡心切,极度 渴望回家 ,
不安心在新文化环境 中学习、生活 ;六 是 自尊心增强 、
是消极拒绝 ; 二是孤 立无援的感觉甚重 , 情 绪消沉颓废 , 是对其人 格的一种侮辱 。
对 来 自本 国的长 住居 民有 过多 的依赖 ;三 是 易于激 动 和发脾气 ,对微不足道 的小事往往 也报 以极大 的愤怨 ; 四是视 新文 化环 境 的行为 规范 为束 缚, 常报之 以消极 另 一方 面 ,许 多 留学 生在 本 国一些 司空 见惯 的行
教 育观 察
‘ ‘ 文 化休克" 对外国留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探讨
单 彬
摘要 : 留学生 教 育是我 国对 外 文化 交流 的重 要途 径 ,已纳入 国家整体 教 育发展 规划 ,成 为高 等教 育 的 重 要组 成部 分 。随着 我 国高校 国 际化进 程 的推进 ,来 华 留学生 人数 逐年增 加 。留学 生给 高校 教 育国 际化 的 题, 这其 中表现 最突 出的就是 “ 文化休 克 ” 现象。 因此 , 列 问题 ,帮助 留学生适应 中国文 化背景下 的学 习生活 , 已成为 当代 留学 生管理者 应 当深 入研 究的紧迫课 题 。 关键词 :文 化休克 留学生 对 策探讨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紧密。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
文化休克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遇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所产生的种种困惑、不适应、紧张和压力的状态。
本文将以2000字的篇幅,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进行浅谈。
文化休克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常见现象。
跨文化交际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包括语言、价值观、信仰、习俗、礼节等各个方面。
当个体或群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文化时,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不适应感会导致文化休克。
从一个讲究礼貌的文化背景转移到一个非常直率的文化背景,就可能让人感到困惑和不适应。
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差异。
每个文化都独特而复杂,很难用简单的对比来理解。
文化差异涉及到语言、价值观、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视家庭为重要关系,更加注重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对方不了解或不尊重对方文化的特点,就很容易产生文化休克。
然后,文化休克对个体和群体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个体而言,文化休克可能导致焦虑、挫败感、情绪困扰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对群体而言,文化休克可能导致沟通障碍、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实现沟通和理解,如果出现文化休克,就会阻碍这一目的的实现。
针对文化休克现象,个体和群体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和解决。
个体要尊重并了解对方的文化,学习对方的语言、价值观和习俗等,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个体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尽量减少或避免将自己的文化标准应用于对方文化的评判中。
建立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和平台,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个体和群体更好地适应和理解对方文化。
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现象。
文化差异是导致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而文化休克会给个体和群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个体和群体可以通过适应、学习和理解对方文化来缓解和解决文化休克现象。
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展开需要双方的包容、理解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文化休克现象研究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文化休克现象研究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文化休克现象研究随着中国的崛起,汉语越来越成为国际化的交流工具。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汉语。
尽管许多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都能体会到一个共同的挑战,即在学习汉语的同时需要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经常发生。
本文将探讨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帮助留学生克服这种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文化休克是什么。
文化休克是一种文化适应障碍的现象,当个体从一个文化环境转移到另一个文化环境时,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可能会遇到挑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休克可以看作是一个人与新文化融合的一种困境。
在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文化休克中,留学生面临的文化差异可能包括语言、价值观、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文化休克现象,与留学生的经验以及学生在家乡的背景联系密切。
很多留学生都是从一些发达的国家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体制还不是非常了解。
尤其对于一些初学汉语的留学生来说,其对于汉语的掌握可能比较有限,教学中其中有孔子学院等机构都普遍存在,但在教育模式及文化背景上,还是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留学生们经常会遭遇到文化休克现象。
留学生面临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不同。
例如,在中国,人们更加重视集体和家庭,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中国的礼仪和道德要求也很严格,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更加注重个人空间和私人生活。
在面对这些差异时,留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不适应,甚至会感到文化冲突。
如何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现象?在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文化教育,畅所欲言地谈论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解释为什么其他文化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通过更好地了解各自文化的差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并学会以更有意义的方式交流。
来华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研究

《来华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研究》摘要:为了帮助来华留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有必要对目前留学生进行“文化休克”现象调查,自奥博格创立“文化休克”概念,很多学者对跨文化中的“文化休克”做了很多细致入微的研究,由此可见,“文化休克”不仅仅发生在异国文化,也会发生在不同的“亚文化”圈中摘要: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来华国外留学生逐年增加。
由于生活习惯、学习状态与本国区别较大,很多留学生较难适应新环境,出现了焦虑、恐慌等文化休克现象。
为了帮助来华留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有必要对目前留学生进行“文化休克”现象调查;对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对留学生的文化休克现象及成因有所研究,可以提高目前留学生的管理和服务现状,并能针对留学生在华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文化休克成因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华学习的各国留学生也逐年增加。
“文化休克”现象在留学生群体中也较为普遍,会对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探究来华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的成因,可以减少文化休克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让留学生可以拥有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1.文化休克概述“休克”本是生理学上的概念,指人体重要功能丧失。
而“文化休克”却是指当人们来到一种不同于母体文化的新文化环境时,在心理上出现的难以适应等反应。
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文化休克”理论,并将这一概念定义为:因为失去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不熟悉对方的社会符号,产生的心理“深度焦虑” [1]。
自奥博格创立“文化休克”概念,很多学者对跨文化中的“文化休克”做了很多细致入微的研究。
例如某些学者研究总结出的“文化休克”的表现,如头疼、抑郁、愤怒。
学者哈瑞斯的研究开创了研究“文化休克”的新视角,他指出当人们从他乡回到祖国时,有发生反向文化冲击的可能性。
2.文化休克的内容及过程据学者研究,文化休克分为浅层次的不适、以及深层次的心理危机。
中国留学生的文化休克与跨文化适应

中国留学生的文化休克与跨文化适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到海外留学,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学术环境。
然而,留学生在到达新的文化环境时往往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惑,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休克。
如何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成为一个富有挑战性和意义的问题。
文化休克是指个体由于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心理和身体上的不适感。
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法、语言环境、食物习惯、社会规范等多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带来压力和困惑。
例如,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可能使得中国留学生感到不适应,他们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
此外,语言障碍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中国留学生需要学习和适应新的语言环境,以便更好地与当地的人交流和互动。
此外,饮食差异也会导致中国留学生感到不适应,他们需要适应新的食物习惯和口味。
面对文化休克,跨文化适应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跨文化适应是指个体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积极适应和融入,并能够与当地人有效地交流和合作。
为了有效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中国留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
中国留学生应该主动学习当地的语言、礼仪和社会规范,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
此外,尊重当地的文化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避免对当地文化抱有先入为主的偏见。
最后,保持积极心态和适应能力。
适应新的文化环境需要时间,中国留学生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可以适应和融入。
同时,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挑战。
总的来说,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留学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文化休克和适应困难。
然而,通过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积极交流和互动、寻求支持和帮助,以及保持积极心态和适应能力,中国留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跨文化适应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在学术上取得成就,还能够让他们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背景的人才。
来华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研究的思政论文

来华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研究的思政论文来华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研究的思政论文现如今来我国留学的留学生人数正在逐年的攀升,伴随着留学生出国也出现了相应的一些问题,首先是对于异国文化的接受,其次是对于异国生活环境的适应程度都成了阻碍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障碍。
一个词就可以形容初来异国学生的这种行为那就是“文化休克”,那么什么时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怎么形成的,对于产生文化休克时留学生的表现是什么以及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帮助留学生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已经成为广大接受留学生院校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文化休克的基本内涵1文化休克的定义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进入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所产生的迷离、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提出文化休克这一新概念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在1958年,休克一词本来是用来指人体丧失重要的功能,比如失血过多、呼吸衰竭等现象。
文化休克一词在最初用于研究飘零海外多年的士兵回国时遇到一系列难题,往往表现出一些列对本土文化不适应的症状。
现在将休克一词与文化相联系上,充分说明有一部分人也正在经历丧失文化方面的一些重要机能。
2出现文化休克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首先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文化休克的产生来源于根深蒂固的文化模式与新的文化模式发生冲突之后仍用就得文化模式去看待一种现像,那么它必然不会接受这种新的文化模式带来的打压,那么必然也就会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其次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文化休克的产生则来源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不同社会的差异化,社会作为一个重要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载体,是采用任何一种形式都无法模拟复制的环境,因此当它发生变化时,人们就会出现焦虑,不知所措的行为和心理,此时的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文化休克;再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在于心理情感上的变化,当人们意识到他正在或者将要失去了某种东西时就会感到孤独、悲伤,然而亲人和朋友也都不在自己身边,从而他们找不到慰藉自己的方式来减少这种心理上带来的受伤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观所处的是第三阶段,即休克阶段;自我意识观所处的是
3 不同时代文化休克的差异及其原因
第四阶段,即适应阶段。如果在休克阶段能够处理好文化休
不同时代文化休克的共性只占一小部分,更为普遍的是差 克,就能进入适应阶段,并克服文化休克。
异性。如果我们通过比较,探明当代和近代中国留学生所经历
文化休克对近代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可以用自我意识观来
要真正背诵出一篇课文,或者一个对话,首先得理解课文, 掌握其中的语言知识,这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熟读唐诗 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的诵读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语 言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语言形式的认知。因此,英语口语教学 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坚持课后的自主练习,否则,学生难以 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输入上有所改善,同时也难以在课堂上有 良好的表现,口语交际提升也只是空话。这种强调诵读并辅 以检查监督的方法实质是课堂带学、课堂促学,尤其适应于缺 乏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背诵是由外而 内的吸收,它既是在理解和掌握语言,又是在使用语言。另外, 背诵是强化记忆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词汇、短语还是习惯表达 方式,如果要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和交际能力,前提是学生 要牢记在心。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保证,学习者无法保证在正 常的交际场合中游刃有余,自由表达观点。正如许国璋先生 所说,背诵能够让学习者达到“无心造句,句子自成”的境界。 由此,背诵这种有意识的背诵输入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正 确的语言素材,扩大学生对句型句式的储备,从而降低母语的 负迁移,更好地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完成交际任务。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Zhejiang 316004)
Abstract The author compared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oversea students facing culture shock in Britain and the USA,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the causes of culture shock is different factors, so method of dealing with cultural shock also should be changed. Key words culture shock; Chinese oversea students; culture
6 科 教 导 刊 2011 年 7 月(中)
Science Viewpoint 科教视点
生冲突时,英美学生往往直接就事论事,不顾及中国学生的感 发自我意识,促进个人成长。⑥
受和面子。而这在中国留学生看来是极其粗鲁无礼,不友好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可以分别看作文化适应的两个阶段。
的,并在他们的早期适应上投下了阴影。
生的影响。
跨文化知识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1)英美国家概况、学
反观当代中国留学生,受惠于不断增加的文化共同点和 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等自然状况。(2)当地的传统
文化交流,他们受到的文化休克影响要小于近代中国留学生。 习俗,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娱乐和交往方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英美文化已渗透,融入到中国文化的 (3)对中国文化的系统学习。
也接受了系统的语言训练,对英美文化和社会有了较好的认 出国旅行或异国生活体验。而且他们普遍缺乏坚强的意志,
识,再加之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和充足的经济支持,这都为他们 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处理文化休克,适应留学生活。
受文化冲击较少创造了条件。
4 缓解文化休克的若干建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2 受文化休克影响程度的不同
4.1 语言能力的强化训练
休克的一个显著差异。基于大量的史实我们可以发现近代中 当作掌握知识和技术的挑战。通过不懈地努力,成功战胜了
国留学生几乎没有蜜月期,而当代留学生则有相对较长的蜜 文化休克,获得了瞩目的成就。
月期。也就是说,当代留学生所受文化冲击的力度要比近代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文化休克对当代中国留学生的影响
留学生小得多。
关键词 文化休克 中国留学生 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Cause Analyse Chinese Students Phenomenon
——Takes Chinese Oversea Students in Britain and the USA for Example SHEN Qiao, SHI Yeli
方方面面。这一切都大大缩短了中国和英美国家的文化距离,
4.3 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文化休克对当代中国留学生的消极影响。
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受到的文化休克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3.3 对文化休克的克服
就是孤独寂寞,极少或没有朋友,使留学生涯异常艰辛。留学
是否能够克服文化休克,决定了跨文化交际学者对文化 生在国外留学期间,应从自我隔离、自我封闭的状况中解脱出
科教视点 Science Viewpoint
不同时代的中国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成因分析
——以英美中国留学生为例
沈 巧 施叶丽
(浙江海洋学院外语学院 浙江·舟山 316004)
摘 要 笔者比较研究了近代和当代留学生在英美两国遭遇文化休克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文化的发展,造成
文化休克的因素也有所不同,因而应对文化休克的方法也应有所改变。
休克的两种主要观点:疾病观和自我意识观。疾病观是指文 来,开放自我。同时结交各国留学生,英美本国人民有助于中
化休克会使旅居者的交际沟通出现障碍,无法打理海外生活, 国留学生了解英美文化,更快适应留学生活,减少文化休克引
感到孤立无援。为此他们会采取防御的心理和行为来保护自 起的负面情绪。
己,最终成为文化休克的受害者。相对应的,自我意识观则是
自 1872 年中国首批留学生赴美留学之后,一百多年来, 国际交流日趋广泛,留学生也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群体在 英美两国遇到的文化休克现象非常普遍。文化休克是文化适 应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当旅居者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 中时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休克问题。
1 文化休克概述 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中非常常见而且不可避免的现象。 跨文化研究人员用这一术语来形容旅居者在国外经受的压力、 痛苦经历和成长过程。 根据奥博格的观点,文化休克的不同阶段可以用一条 U 型曲线来拟合。这一适应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行前阶段、 蜜月阶段、休克阶段和适应阶段。在行前阶段人们开始计划 准备出国的行程。出国的目的和对国外生活美好的想象都使 他们变得兴奋和乐观。在蜜月阶段人们对所见所闻都感到新 鲜兴奋,对看到的人、景色、食物和自己出国的决定都感到满 意。蜜月期过后,由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与祖国文化 不一样,尤其是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导致蜜月期的兴奋渐渐 被休克期的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所代替。经历了休克期之 后,大部分人会进入最后一个阶段——适应阶段,能够客观地 看待宿主文化,逐渐地适应新的文化和异乡生活。① 2 不同时代产生文化休克的共同原因 2.1 偏见和种族歧视 对英美国家的偏见、文化定势和这些国家对中国留学生的 种族歧视是导致近代和当代中国留学生文化休克的共同原因。 偏见是对一个文化群体缺少了解的情况下产生的消极态 度。它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人们对自身群体的正面印象 和对其他群体的负面印象,另一方面则来自其他群体的威胁。②
社会科学教学
Social Sciences Education
握第二语言的前提下,母语就被强行征用了。背诵这种语言 输入可以作为一种强化输入,加强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 逐步降低母语的干扰,减少第二语言输出时的错误,弥补学习 外语脱离目的语学习环境的不足。根据 Krashen 的监控模式, 有意识学到的语言知识能起到监控和修正的作用,可以用来 检查和修正习得的输出(Ellis,1985)。
只能通过疾病观来解释。一个美国人描述了他所看到的留美
因为在国内缺少英语练习,近代留学生出国后在听力和 中国学生,从侧面反映了文化休克对当代中国留学生的影响:
口语方面有很多困难。为了尽快适应英美文化,学习先进的 他们大多不会主动融入美国人的生活,每天和其他中国学生
科学技术,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学习各类知识上,有的 生活在一起,说中文,吃中国食物。即使要和美国人交流,也
甚至因为过度学习而身患重病。同时因为缺少经济来源,他 仅局限于相对正式的学术话题。
们不得不做好几份苦工来养活自己。所以他们的留学生活十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和他们模糊的出国目的有一定的关
分艰苦,几乎从没有蜜月期。
系。很多留学英美的中国学生只要能毕业就万事大吉,更有
然而,大多数当代中国留学生都来自富裕的家庭,在国内 甚者对留学一无所知,有的是受父母之命,有的则把留学当作
的文化休克的差异,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时代因素对文 解释,它在产生沮丧、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同时,也激发了近代
化休克的影响,并相对应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留学生努力适应,取得优异成绩的强大动力。当时的中国留
3.1 蜜月期长度不同
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动力,那就是用英美先进的科技拯救灾
留学蜜月期的长短是当代与近代中国留学生所经历文化 难深重的中国,让中国变得繁荣富强。因此,他们把文化休克
一般而言,近代中国留学生受文化休克的影响大于当代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对跨文化交际显得尤为重要。对留
中国留学生。弗恩海姆和波克纳进行的调查研究解释了文化 学生而言,熟练掌握留学目的国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差异对文化休克程度的影响,他们得出结论:本国文化和移居 留学前留学生必须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英语强化训练,提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