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文化休克在留学生学习中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文化休克在留学生学习中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文化休克在留学生学习中的分析与对策研究目的探讨医学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2005~2007级334名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的医学留学生的外科手术学成绩,应用χ2检验、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2005~2007级医学留学生外科手术学平均成绩分别为(85.00±8.92)、(85.25±5.64)、(82.10±6.74)分。

从2005级到2007级,印度学生和尼泊尔学生成绩逐渐下降,巴基斯坦学生成绩平稳。

年龄、课堂表现、对中国饮食的选择、性别、与中国人交往情况、业余爱好等是影响留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结论影响留学生成绩的因素较多,但勤于提问、对生活环境适应程度好、对异域文化的接受面广、自身的教育背景、个人兴趣爱好、性别等是有效解决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的途径。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and solutions on culture shock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ethods The surgery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334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Indian,Pakistan and Nepal in grade 2005 to 2007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χ2 test,t test and Logistic correlation-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grade 2005 to 2007 was 85.00±8.92,85.25±5.64,82.10±6.74,respectively.From grade 2005 to 2007,the scor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came from Indian and Nepal decreased gradually,while the Pakistan students had the stable study scores.Age,class performance,the choice of Chinese food,gender,and the Chinese people exchanges circumstances,hobby,etc. we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academic, while diligent in question,the degree of adaptation to the environment,wide acceptance of other cultures face,their educational background,personal interests and hobbies,gender are the pathway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culture shock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Culture shock;Correlation-regression文化休克的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Oberg[1]在1958年首次提出的,指当一个人进入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由于失去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和手段,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留学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及对策

留学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 文化休克是 留学生在跨文化 交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 它使 留 学生产 生焦虑等不 良情绪 ; 留 学生这 个主体 从
出发探讨产生文化休 克的原因 , 通过发挥 留学生的主体 能动性 , 高“ 提 去蔽” 能力 , 重视位 育和危机 教 育, 从而整体提 高 其跨 文化交 际的能力 , 治愈文化休克 。 关键词 : 文化 交际; 跨 文化休 克 ; 留学生 中图分类号 :8 9 B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4 X(0 2 0 - 6 -2 1 434 2 1 )30 8 6 0 0 作者简介 : 邓琬珂 (9 8一) 女 , 南商丘人 , 士研 究生, 究方 向为教育 学原理。 18 , 河 硕 研
留学生在他国生活学习期 间会产生文化休克, 出 现焦虑、 不安等不良情绪 , 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因 此我们必须关注这种发生在 留学生身上的文化休克现 象, 并找 到解决 的对策 。 文化 休克 的基本 内涵及 症状 ( ) 一 文化休 克 的基本 内涵 奥博格在 16 90年文化休克 ( u u l hc ) C l r ok 第一 ta S 次将“ 文化休克” 定义为: 文化休克是 因为人们突然 “ 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标志所导致 的一种精神 焦虑 。 … 留学 生 从 中 国 突然 到另 一 个 语 言 、 ” 习俗 、 价 值观念、 行为模式等完全不 同的国家 , 会经历一种由于 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 冲击 , 这种 冲击在 心理上产生 种焦虑、 不安、 迷失 、 恐惧等感觉。留学生初到国外 , 会 表现 出对新 鲜事 物 的好 奇 感 和 兴奋 感 , 而 随着 时 然 间的推移 , 他们 发觉 他 国文化 的 生等方 面让 他们 感 到 诸 多 不适 应 , 开始 陷 入 遂 苦闷、 虑、 乡中, 焦 思 之后 随着 对 国外 文 化 的深 人 了解 和与外国朋友的友好接触 , 他们逐渐熟悉 当地 的社会 文化环境 , 心情变得平 和, “ 从 兴奋 一 休克 一 平和” 这 种文化适应的变化轨迹中, 可以看到, 文化休克是留学 生跨 文化 适应 的一个 必经 阶段 。 ( ) 二 留学生文化休克 的表现症状 “ 休克” 系指各种强烈致病 因素作用于机体, 使循 环 功能急剧减退 , 组织器 官微循环灌 流严 重不足 的一种 细胞急性缺氧综合症 , 它表现出来的症状是 昏迷、 缺氧。 文化休克主要表现在以下 四个方面。( ) 1 留学生在他 国文化 中生活 , 去亲人 的宠 爱 、 友 的关心 而产 生失 失 朋 落感 , 表现出思 乡、 丧、 沮 焦虑等情绪。( ) 2 留学生对 文化差异表现出不适应 , 例如 习惯 了集体生活的中国 留学生 , 一时不能接受美 国人强烈 的个人主义 和独立 思想 。 ( ) 3 留学生 重复 地 、 断 地心 理 调 节 与 暗示 , 不 虽 起 到 了一 定 的效 果 , 也让 留学生表 现 出疲惫 和厌 恶 。 但 () 4 留学生 表 现 出对 角 色 定 位 的迷 失 、 生 活 期 望 的 对 降低 、 对价 值观念 的疑 惑 、 自我认 同 的混乱 等 。 对 二、 留学生产 生 文化休 克 的原 因分 析 ( ) 抱 团生活 ” 回避 陌生文 化 一 “ 与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的表现
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4、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
面感受到的混乱; 5、在察觉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文化休克的阶段
1.Oberg(1960)四阶段说:
蜜月期(honey moon stage):其特征为着迷、兴 高采烈和乐观。由于积极预期和乐观,个体在这 个阶段情绪高涨,对所看到的文化差异持一种积 极态度
敌意期(hostile stage):由于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带来失落、遇到挫折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个体对 东道国有一定的敌意和偏见。
文化休克
案例: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
故事一:炼狱的日子
一个女留学生,到德国已经四年,但很不适应, 要不是为了不辜负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期望,早就想 回国算了。
在德国基本上是学校和宿舍两点一线,几乎没 有娱乐,也很少找人聊天,包括中国的学生。由于 靠勤工俭学挣学费,因此生活很清苦,连吃个红薯 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20元一公斤)。
蜜月阶段
新鲜、兴奋、乐 观
沮丧(或敌意) 失望、失落、回
阶段
避、焦虑、沮丧
恢复调整阶段 适应阶段
解开疑团、熟悉 了解
沮丧焦虑消失, 和平相处,融洽
“文化休克”的变化过程一般呈“U”型 曲线。
3.W形曲线(Gullahorn,1963;Trifonovitch, 1977) 在U形曲线之外,把重新回国的适应也包含在
跨文化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文化振颤、文
化碰撞、文化认识到文化认同或否认的过程。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

随着时间推移,个体的适应程度会增加这个假设 受到质疑。学者们都同意跨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 主流的观点是“累积——渐进型”:即适应是累积 的、渐进的,随着个体不断与东道国环境互动, 会越来越适应。 但是,根据文化融入策略理论,累积——渐 进型只能描述融合型和同化型,把边缘型和隔离 型排除在外。 旅居者有多种情况。
文化休克的阶段
1.Oberg(1960)四阶段说:
蜜月期(honey moon stage):其特征为着迷、兴
高采烈和乐观。由于积极预期和乐观,个体在这
个阶段情绪高涨,对所看到的文化差异持一种积
极态度 敌意期(hostile stage):由于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带来失落、遇到挫折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个体对 东道国有一定的敌意和偏见。
恢复期(recovery stage):个体的东道国语言知
识和技能都有提高,对新文化环境的适应力提高,
对新文化环境适应能力提高,个体重新从积极方
面看待周围事物。
适应期(adjustment stage):适应程度增加,焦 虑的情绪基本消失,了解、接受并享受新的社会 规范和习俗,和环境有和谐感。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的恐外症似乎一度很严重。 远的不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就表 现出了极度的恐外症,看到“洋人”就害怕,结 果只好割地赔钱、俯首称臣。后来,这种恐外症 又开始演变成了一种崇洋症(本质上还是一种恐 外症),只是崇拜的对象不同罢了。一部分人崇 拜美国山姆大叔,另一部分人则崇拜苏联老大哥, 而且都是崇拜的五体投地,其最终结果自然少不 了吃大亏。这之后,我们又高喊要独立自主,增 强民族自豪感,话虽如此,但实际上“恐外“与 “崇洋”之间的变换更为频繁了,即崇又恐,忽 崇忽恐,崇恐交加,真是害苦了不少中国人。即 使是在国门已打开了20多年的今天,许多中国人 的崇洋与恐外症仍然没有消退。

浅析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留学就业时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析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留学就业时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析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留学就业时的文化休克现象浅析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留学就业时的文化休克现象[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整体,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样的一个大的环境下,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去国外留学和就业,那么在与国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中就会容易产生文化休克的现象,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它也会产生一些留学生负面的情绪。

[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引言本文旨在通过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的经历中的一些文化休克现象来分析,并从其中找到原因所在,继而寻找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个文化休克的问题。

中国留学生应该通过一系列途径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尽可能地防止文化休克。

一、文化休克的定义及现象1.1文化休克的定义文化休克的根本定义是奥博格在1960年将文化休克定义为“文化休克是因为人们突然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标志所导致的一种精神焦虑。

〞【1】中国留学生去国外之后,大局部留学生会觉得很快乐,因为异域文化的吸引。

但是由于长时间使用的语言不能在国外使用,并且风俗习惯等不同,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文化冲击。

而这种负面的情绪会影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和学习,这样慢慢地他们就会想念自己的国家和亲人。

随着时间的累积,中国留学生在与国外友人接触的过程中也相应地了解了他国的文化,熟悉了当地的人文环境,之后中国留学生的心情就会趋于平静,所以说,文化休克是适应别国文化的一个特定的过程。

1.2文化休克的原因中国的留学生在整个留学的过程中或者在国外就业时会产生文化适应不良的现象,从而导致了生活中一些负面的情绪。

经过分析,其中的原因有【2】:第一,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中国留学生喜欢成群结伴地居住或者是出行,和本国的同胞交流较多,和国外的人交流相对较少。

因此,就会出现对他国文化的不适应,以及容易对外国人产生偏见或者歧视。

而且,并不是所有中国留学生在外国都是一视同仁的,有些国家会出现明显的排外现象,这使得中国留学生更加感到孤独的这种负面情绪。

“文化休克”对外国留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探讨

“文化休克”对外国留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探讨

很大 的提 高。然 而,机遇与挑 战并存 ,在来 华留学教育 到满足 。
为突 出。因此 ,作为 留学生管理者 ,有必要 深入探 讨外 异 ,有 时往往会 让一些 留学生觉得无法适从 。中国习以
家庭情况 时往往会让 留学生觉得侵犯 了 自己的隐私 。老 师在 与学生交谈 时双手交叉放在胸前 的动作 ,在一些西
模 式发 生动 摇 的经 历会 引起 他们情 绪 上 的不安 ,而生
w w w . a u a n l i a u a n c h a , c o r n 管理观察 ・ 总第 5 3 5期
教 育观 察
活上 的一些 不适和 不愉 快 的感 受更 使其情 绪产 生紧张 避免 留学生 因为不 了解情 况而出现错误 。
为, 却无法 被中 国人所接 受 。 比如好 不容 易完成 的作业 ,
因为使 用 了红 笔而 被 中 国老 师要 求重 做 ;热 情洋 溢 的 拥 抱 却招 致对 方 的反感 等等 。大量 使 留学 生 的习惯性
对抗或不理智 的反对 ;五是思乡心切,极度 渴望回家 ,
不安心在新文化环境 中学习、生活 ;六 是 自尊心增强 、
是消极拒绝 ; 二是孤 立无援的感觉甚重 , 情 绪消沉颓废 , 是对其人 格的一种侮辱 。
对 来 自本 国的长 住居 民有 过多 的依赖 ;三 是 易于激 动 和发脾气 ,对微不足道 的小事往往 也报 以极大 的愤怨 ; 四是视 新文 化环 境 的行为 规范 为束 缚, 常报之 以消极 另 一方 面 ,许 多 留学 生在 本 国一些 司空 见惯 的行
教 育观 察
‘ ‘ 文 化休克" 对外国留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探讨
单 彬
摘要 : 留学生 教 育是我 国对 外 文化 交流 的重 要途 径 ,已纳入 国家整体 教 育发展 规划 ,成 为高 等教 育 的 重 要组 成部 分 。随着 我 国高校 国 际化进 程 的推进 ,来 华 留学生 人数 逐年增 加 。留学 生给 高校 教 育国 际化 的 题, 这其 中表现 最突 出的就是 “ 文化休 克 ” 现象。 因此 , 列 问题 ,帮助 留学生适应 中国文 化背景下 的学 习生活 , 已成为 当代 留学 生管理者 应 当深 入研 究的紧迫课 题 。 关键词 :文 化休克 留学生 对 策探讨

简述文化休克的常见原因

简述文化休克的常见原因

简述文化休克的常见原因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在进入一个与自己原有文化差异较大的新文化环境时,由于文化差异的冲击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不适应状态。

文化休克的常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包括对待时间、个人空间、权力关系、家庭观念等方面。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与自己原有文化价值观差异较大的新文化环境时,往往会感到困惑和不适应。

2. 社会规范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会规范也存在差异,包括礼仪、礼貌、行为规范等方面。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与自己原有社会规范差异较大的新文化环境时,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和尴尬。

3. 语言障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存在差异。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与自己原有语言差异较大的新文化环境时,往往会感到沟通困难和交流障碍。

4. 人际关系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人际关系模式也存在差异,包括亲密度、尊重程度、沟通方式等方面。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与自己原有人际关系模式差异较大的新文化环境时,往往会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5. 生活方式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生活方式也存在差异,包括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娱乐方式等方面。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与自己原有生活方式差异较大的新文化环境时,往往会感到不适应和困惑。

6. 文化认同困惑:文化休克还可能导致个人对自己的文化认同产生困惑。

在新文化环境中,个人可能会面临对自己原有文化的怀疑和重新认识的过程,这可能引发个人的身份认同危机和自我价值感的动摇。

以上是文化休克的常见原因,每个人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不同,因此对文化休克的感受和应对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那些经历文化休克的人来说,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适应新文化环境,以及寻求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等都是有效的应对策略。

不同时代的中国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成因分析_以英美中国留学生为例_沈巧

不同时代的中国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成因分析_以英美中国留学生为例_沈巧

的文化休克的差异,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时代因素对文 解释,它在产生沮丧、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同时,也激发了近代
化休克的影响,并相对应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留学生努力适应,取得优异成绩的强大动力。当时的中国留
3.1 蜜月期长度不同
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动力,那就是用英美先进的科技拯救灾
留学蜜月期的长短是当代与近代中国留学生所经历文化 难深重的中国,让中国变得繁荣富强。因此,他们把文化休克
6 科 教 导 刊 2011 年 7 月(中)
Science Viewpoint 科教视点
生冲突时,英美学生往往直接就事论事,不顾及中国学生的感 发自我意识,促进个人成长。⑥
受和面子。而这在中国留学生看来是极其粗鲁无礼,不友好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可以分别看作文化适应的两个阶段。
的,并在他们的早期适应上投下了阴影。
2.2 民族优越感及文化定势 民族优越感指的是对自身民族及其文化的极度自信,从 而导致人们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信仰去评价其他文化的 好坏与对错。④大多数的中国留学生都倾向于把中国文化作为 正常行为标准。他们已经习惯了按照中国文化来评价海外的 一切,而这在无形中已成为有效的跨文化理解、交际的障碍。 学者研究标明,这种文化定势会阻碍跨文化交际,尤其是 刻板消极的文化定势。它可能妨害中国留学生与当地人的交 流,使他们难以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进而导致文化休克。 2.3 价值观和冲突处理方式的不同 价值观和冲突处理方式的不同也是引起文化休克的关键 因素,这一点在中国留学生身上得到很好的印证。 欧美国家大多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相比之下,中国是典型 的集体主义社会,更看重对集体的忠诚。当中国留学生抵达 英美两国时,通常会因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而感到难以适应。 课堂上,中国学生关注的是小组任务和团队合作,他们更多的 是参考他人的意见而不是独立思考。这也导致了他们在留学 初期不太适应英美的教学方法。当中国留学生和英美学生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3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Mar.2012第29卷第3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Vol.29No.3留学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及对策邓琬珂(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摘要:文化休克是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使留学生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从留学生这个主体出发探讨产生文化休克的原因,通过发挥留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去蔽”能力,重视位育和危机教育,从而整体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治愈文化休克。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留学生收稿日期:2012-01-25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03-0068-02作者简介:邓琬珂(1988-),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留学生在他国生活学习期间会产生文化休克,出现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这种发生在留学生身上的文化休克现象,并找到解决的对策。

一、文化休克的基本内涵及症状(一)文化休克的基本内涵奥博格在1960年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 )第一次将“文化休克”定义为:“文化休克是因为人们突然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标志所导致的一种精神焦虑。

”[1]留学生从中国突然到另一个语言、习俗、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完全不同的国家,会经历一种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冲击,这种冲击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焦虑、不安、迷失、恐惧等感觉。

留学生初到国外,会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和兴奋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觉他国文化的生活方式、学习模式、交际礼节等方面让他们感到诸多不适应,遂开始陷入苦闷、焦虑、思乡中,之后随着对国外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与外国朋友的友好接触,他们逐渐熟悉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心情变得平和,从“兴奋-休克-平和”这种文化适应的变化轨迹中,可以看到,文化休克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一个必经阶段。

(二)留学生文化休克的表现症状“休克”系指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的一种细胞急性缺氧综合症,它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昏迷、缺氧。

文化休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留学生在他国文化中生活,失去亲人的宠爱、朋友的关心而产生失落感,表现出思乡、沮丧、焦虑等情绪。

(2)留学生对文化差异表现出不适应,例如习惯了集体生活的中国留学生,一时不能接受美国人强烈的个人主义和独立思想。

(3)留学生重复地、不断地心理调节与暗示,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让留学生表现出疲惫和厌恶。

(4)留学生表现出对角色定位的迷失、对生活期望的降低、对价值观念的疑惑、对自我认同的混乱等。

二、留学生产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分析(一)“抱团生活”与回避陌生文化留学生初到一个陌生的国家,由于本民族的集体生活习惯和对他人的依赖,使得他们在异国他乡喜欢寻找中国朋友,“抱团生活”让他们更有安全感和舒服感。

他们主动申请出国留学,但他们在跨文化适应上是被动地接受。

他们尽量回避不熟悉的人和事物,这就使他们无法更好地了解该国文化的特点和社会规范等。

所以留学生在与外国朋友的交往中,当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所期待的相距甚远、所提要求遭到拒绝时,就容易感到委屈、挫折、难过、失望等心理,出现文化休克现象。

(二)文化定势文化定势是指一个民族成员对另一个民族或其民族成员所固有的看法或先入为主的观念。

它在一个民族群体中具有渗透功能,留学生的文化定势思维,一方面帮助留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来适应异文化的生活,以便产生适应的正迁移;另一方面,定势又使得留学生在对待新文化环境时,缺少敏感性和积极性。

尽管文化定势有积极和消极作用之分,但是在跨文化适应中,凭借文化定势去适应他国文化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留学生具有的文化定势本来就是错误的,那势必会发展成为文化偏见,这种“文化偏见是指因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错误判断和观念,它使人们不能客观地观察另一种文化,失去应有的敏感。

”[2](三)民族中心主义美国社会学家威廉·萨姆纳认为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

”[3]中国留学生到达外国后,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中心主义,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积极作用的,可以增强留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身份认同感。

所谓过犹不及,当民族自信变成了民族自负,留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出偏执时,就会显现出民族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它阻碍留学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学习·86·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严重者会引起与不同民族同学间的冲突。

总之,如果留学生所具有的爱国主义转变成了民族中心主义,那么他们在异国他乡会感到更加的孤独和沮丧,这也更加重了文化休克的程度。

(四)危机事件危机通常包括突然发生的,具有破坏性的,使连续生活进程中断了的事件,例如地震、恐怖袭击等。

中国留学生远离了亲人和熟悉的社会秩序,缺少安全感而产生焦虑。

当危机发生后,他们陷入惶恐之中,心理愈合期长。

例如中国留学生在俄国屡遭“光头党”成员袭击;日本“3·11”大地震,使受地震影响较大的16个县共65000名中国留学生受到影响;4月美国亚拉巴马州遭龙卷风袭击,当地351名中国留学生被困;同年11月在德国科腾相继发生两起德国右翼极端分子袭击中国留学生的暴力事件……这些危机事件,使中国留学生感到恐惧、压抑,严重者产生心理障碍,危机事件无疑是导致留学生产生文化休克的原因之一。

三、治愈留学生文化休克的对策(一)发挥留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留学生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体,要发挥适应者的主体能动作用。

像“抱团生活”、回避陌生文化这些现象,是留学生在陌生文化环境客体中的一种消极适应,我们不能否认“抱团生活”所具有的优点,但是我们更应该实行“走出去”战略,走出固有的中国群体圈,勇敢地与陌生文化接触,把中国的文化精神发扬出去。

其实中国留学生与他国文化在交际与适应中都会受到影响和变化,因为适应从来不是单向度的。

留学生能动地适应他国文化,学习新知识,开阔新视野,焦虑的心情得到平复;同时,向他国展示了中国博大而精深的文化。

发挥留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自信、饱满、乐观的态度面对陌生文化环境,这能够很好地减轻文化休克程度,帮助留学生更快地渡过文化休克期。

(二)提高“去蔽”能力无论做学问、做事与做人,第一个大难关是去蔽。

[4]“蔽”就是指成见、偏见;顾名思义,“去蔽”就是指去除心中的成见和先入为主的定势思维。

文化定势阻碍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适应,导致文化休克现象的产生,因此要留学生提高“去蔽”能力,去除心理上先存的状态和先入的事物对人的影响,以科学的精神、客观的态度、严谨取舍,这样在跨文化交际中,才能更好地适应他国文化,治愈文化休克病症。

(三)提倡位育之道“中和位育”出自《中庸》一书,“位”就是“安其所有”;“育”就是“遂其生也”。

留学生在国外生活,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还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他国文化背景,提前做好了解工作,找准自己的位置;当留学生在他国时,不能仅固守本民族文化,也要吸收他国文化,去除民族中心主义。

位育“是要用自己文化主体的确定性、特征、长处、特色跟他文化相互交往。

”[5]所以我们要提倡位育之道,让留学生用位育之道处理好在跨文化交际中本民族与他民族的关系,摆正心态,把握好尺度,以便顺利地越过文化休克期。

(四)加强危机教育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危机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危机教育以提高留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如尽量避免独自走夜路,加强逃生训练等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危机教育的实施,可以使留学生在危机发生时保持清晰的头脑;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把危机伤害降到最低;提高应对危机的良好心理素质,在危机发生时和发生后都能快速从焦虑中走出来,缩短心理愈合期。

危机对人生具有积极意义,它是人生的新起点。

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帮助留学生正确认识危机及其对生活的意义,使学生快速地从危机造成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中断了的发展而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文化休克是每个初到他国的留学生都会经历的阶段,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跨文化适应“兴奋—休克—平和”U型曲线模式中的最低点。

文化休克的出现可以让留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经历文化休克的过程,也是寻求治愈的过程。

但文化休克所产生的一些焦虑、不安、孤独等消极情绪会影响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所以要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增强自我治愈能力,缩短文化休克期。

参考文献:[1]Oberg K.Culture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4).[2]朱燕.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求索,2010,(3).[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83.[4]潘光旦.夔庵随笔[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5]张诗亚.“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责任编辑:胡栩鸿Reasons and Countermeasares of Culture Shock among Overseas StudentsDENG Wan-ke(Education Colleg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Culture shock is a common phenomenon for overseas student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t makes the overseas student generate anxiety and other bad moods.We make the overseas students subject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of culture shock,and use the subjects’initiative to improve the ability called“Qu Bi”,while stressing“Wei Yu”and crisis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heal the culture shock.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ulture shock;overseas student·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