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 抗体

合集下载

生物制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生物制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局限性
1.在噬菌体展示过程中涉及细菌转化、噬菌体包装、展示 跨膜分泌,这就大大限制了所建库的容量噬菌体中获得很好的表达,因为 有些蛋白质功能的实现需要折叠、转运、膜插入和络合, 导致在体内系统依赖于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所以一 些对细胞有毒性的分子(如生物毒素分子)很难得到有效表 达和展示。
2002年,的世界首个药物——阿达木单抗上市。人源 化及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由于副作用小,在体内停留时间长, 更有利于治疗。
人源化程度
1.嵌合抗体(Chimeric antibody)
用人源基因代替鼠源单抗的恒定区,即该单抗由鼠的 可变区和人的恒定区组成的嵌合抗体。 缺点 由于嵌合抗体可变区(V)约占整个抗体的30%,鼠源 性抗体V区中的框架区(FR)仍残留一定的免疫原性,可 诱导HAMA反应。 解决方案
4.全人单克隆抗体(Fully humaneantibody)
4.1.抗体库筛选技术
4.1.1.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它是将体外克隆的抗体基因片段插入噬菌体载体,转 染工程细菌进行表达,然后用抗原筛选即可获得特异的单 克隆噬菌体抗体。 在HIV等病毒感染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其独特 的优越性。
鼠源抗体
4.1.2.核糖体展示技术 基本原理和程序
人免疫细胞基因组 体外转录、翻译、偶联 mRNA-核糖体-蛋白质三聚体 构建
基因型和表型联系
RT- PCR核糖体展示的蛋白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 筛选所需抗体复合体 EDTA解离 获得特异m亲和力的抗体
Thanks!
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史
第一代:鼠源性单抗 药物特异性很强,副作用大,现在已经渐渐退出市场。 不过由于其代谢比较快,目前在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单克 隆抗体药物中使用。 第二代:人鼠嵌合性单抗 进行人源化改造,使其人源化程度达到70%左右。 第三代:CDR移植抗体和SDR移植抗体 人源化程度达到95%左右,大大降低了毒副作用。 第四代:全人源化单抗

生物制药中的抗体药物研究

生物制药中的抗体药物研究

生物制药中的抗体药物研究抗体药物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制药,它是由人体免疫系统中高度特异性结合靶标的抗体所构成的药物。

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选择性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已成为许多疾病治疗和预防的有效手段,并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重点介绍抗体药物在生物制药中的研究和发展。

一、抗体药物概述抗体药物指的是基于人源抗体或鼠源抗体改造而成的、以特异性识别分子靶标为基础的药物。

主要分为全抗体、Fab片段、单抗和抗体联合物四类。

全抗体是指完整的抗体分子,包含两个重链和两个轻链聚合而成,可通过交联抗原分子来调节其特异活性。

Fab片段是指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结合片段,包含一个重链和一个轻链。

与全抗体相比,其与细胞外分子的结合部分更加突出,因而更容易用于制剂的精细化。

单抗则是一种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Epitope)的抗体,与抗原的结合部分非常精确,因此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选择性。

抗体联合物则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单抗联合在一起,以增强其靶向性和化学性能。

二、抗体药物的生产和制备抗体药物具有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等特点,增加了其研究和开发难度。

目前大多数抗体药物采用大肠杆菌或哺乳动物细胞表达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

其中,重组DNA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获得特定的抗体序列。

其基本原理是将人源或鼠源抗体克隆到表达载体中,使得在表达宿主中表达获得特定的抗体蛋白。

通过细胞培养、分离、制备等工艺过程,可以获得符合纯度和质量要求的抗体药物。

三、抗体药物的临床应用近年来,抗体药物已经成为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重要治疗领域的重要治疗手段。

其中,单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免疫治疗中,例如经典的免疫抑制剂CTLA-4和PD-1的抗体,其均可以激发人体自身免疫对肿瘤的攻击。

除此之外,近年来还新发现了一些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全抗体和Fab片段,如辣根过氧化物酶和Vinisimab等。

此外,抗体药物还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例如编码TNF-α的抗体药物可以降低炎性介质的合成,从而减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

生物技术制药:4-抗体工程制药-1

生物技术制药:4-抗体工程制药-1
➢ B、完整的抗体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过大,难以穿 透实体肿瘤组织,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需要解决的问题:
➢ A、降低McAb的免疫源性; ➢ B、降低McAb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基因工程技术
➢ 1984年报道了人—鼠嵌合抗体,之后制备出 了改型抗体、单链抗体、单域抗体、最小识 别单位等多种类型,基本上消除了抗体的鼠 源性(免疫源性),相对分子质量只有完整 抗体分子的1/80-1/3。
➢ 全世界正在研制的生物技术药品,25%为各类单克 隆抗体。前三大生物治疗药物分别为单克隆抗体、 疫苗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
➢ 抗体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一、销售持续攀升; 二、新品种不断上市;三、研发方面的重金投入。
➢ 大型医药公司还会通过收购来获得对抗体新药的控 制权。如最近美国强生公司收购了抗体药物研发的 领头羊Centocor公司。
1.研 究
Werstern Blot 、免疫荧光等 检测 特定抗原
(4)抗体的应用
3.检 验
以 ELISA 侦测特定 病原体
2.医 疗
以毒素连结抗体 攻击 病变細胞
(5)抗体制药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历史
➢ 1890年发现白喉抗毒素,建立了血清疗法,开 抗体制药之先河(马血清多克隆抗体)。
➢ 1937年用电泳法将血清分为白蛋白、甲种、乙种、 丙种球蛋白,并证明抗体活性主要存在于丙种球 蛋白组分。
上海罗氏制药操控着整个国内抗体药物市场。巴 利昔单抗是北京诺华的独家产品
鼠抗人CD3单抗是最早的国产品种,国内企业生 产的该产品在整个抗体药物市场所占的份额不足1 %。
抗CD3单抗企业份额:武汉生物制品所54.6%、 北京费森尤斯医药公司44.9%、武汉生化制药厂 0.5%。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抗体工程技术介绍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抗体工程技术介绍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抗体工程技术介绍抗体工程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通过改造和利用抗体的特性,为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抗体工程技术在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应用和相关的进展。

抗体是由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可以识别和结合特定的抗原。

因其高度特异性和亲和性,抗体成为治疗疾病的理想候选药物。

然而,天然抗体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生产成本高、不稳定性和免疫原性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开发了抗体工程技术,通过改造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一种常见的抗体工程技术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对特定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

传统的获取单克隆抗体的方法是从小鼠等动物的脾脏或骨髓中提取B细胞,再经过杂交瘤技术获得。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生产周期长、免疫原性问题等。

近年来,通过重组DNA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制备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从而避免了相关问题,并提高了制备效率。

另一种抗体工程技术是通过改造抗体的结构来增强其稳定性和活性。

例如,人工合成的Fc区域可以提高抗体的半衰期和结合能力,从而增强了其治疗效果。

此外,通过改变抗体分子的结构,可以实现对抗体的亲和性、特异性和生物活性进行精确调控,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和选择性。

抗体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抗体。

例如,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融合其他功能蛋白或药物分子,产生具有双重或多重功能的抗体。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通过将细胞毒性物质连接到抗体分子上,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

此外,抗体工程技术在免疫诊断和分子影像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使用与特定抗原结合的抗体或改造的抗体,在体外或体内实现对疾病标记物的检测和定量。

同时,可以通过标记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物质等标记物,将抗体用于其它生物学研究和医学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抗体工程技术的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抗体的规模化生产和纯化仍然是一个技术难题,造成了制备成本高昂。

生物技术制药:抗体工程制药(2)

生物技术制药:抗体工程制药(2)

(4-3)小分子抗体
➢ 小分子抗体包括Fab、Fv或ScFv、单域抗体及最 小识别单位等几种。
➢ 基因工程小分子抗体仅表达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 V区片段,其相对分子质量仅为原抗体的1/801/3。
单区抗体
Fab
最小识别单位
Fv
ScFv
(1)Fab片段抗体:VH+CH1
(2)FV抗体:VH+VL
(3)单链抗体:VH-Linker-VL
➢ Herceptin(贺赛汀):针对HER-2/neu原癌基因产 物的人/鼠嵌合单抗,特异地作用于HER-2受体过 度表达的乳腺癌细胞
(2)改型抗体(人源化抗体)
1. 将小鼠的CDR(互补决定区)序列移植到人 抗体可变区框架中,产生的抗体称为CDR移 植抗体。
重构抗体 (Reshape d Antibody)
(4)单域抗体:VH或VL
小分子抗体有很多优点: ➢ 可以用细菌或酵母菌发酵生产,成本低; ➢ 分子小,穿透力强; ➢ 不含Fc,没有Fc带来的效应; ➢ 在体内循环的半衰期短,易清除,利于解毒排出; ➢ 易于与毒素或酶基因连接,便于直接获得免疫毒
素或酶标抗体等。
(1)Fab
由完整的轻链和Fd组成,大小为完整分子的1/3。 把Fab与细菌的前导肽相连,在前导肽的作用下Fab进 入质周腔,装配折叠后,它具有结合抗原的活性。
➢ 人源性可达90主体 地位。
➢ 目前该方法是人源化单抗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问题
➢ 改型单抗亲和力仅为原来鼠抗体的亲和力的1/40 ➢ 亲和力下降,亲和力是影响改型单链抗体应用于
临床的重要因素 ➢ 人Ig分子的框架区一些氨基酸与鼠Ig的CDR区不
协调 ➢ 三维蛋白结构等需进一步丰富

抗体介导免疫疗法的生物制药原理

抗体介导免疫疗法的生物制药原理

抗体介导免疫疗法的生物制药原理抗体介导免疫疗法(Antibody-mediated immunotherapy)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制药技术,通过利用人工合成的抗体来识别和攻击体内异常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治疗疾病。

这项技术在体内有多种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进而调节和激活免疫系统。

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分子,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结合能力。

抗体介导免疫疗法利用这一特性,通过人工合成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根据疾病特点和治疗需求对特定细胞或分子进行标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首先,抗体介导免疫疗法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抗原。

根据疾病的特征和治疗的目标,科学家可以选择不同的抗原作为标靶。

这些抗原可以是特定的疾病细胞表面蛋白、病毒及其蛋白质、细菌生长所需的分子等。

一旦确定了抗原,科学家就可以人工合成相应的单克隆抗体。

接下来,抗体介导免疫疗法的关键步骤是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高度特异的,这是由于抗体分子的结构决定的。

抗体分子由两个轻链和两个重链组成,构成一个Y形的结构。

每个抗体分子的两个臂部的末端有结构变异较大的部分,叫做抗原结合位点(epitope)。

抗原结合位点是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关键区域,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

当抗体与抗原结合时,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发挥作用。

第一种机制是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

这种情况下,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以激活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或巨噬细胞,从而诱导异常细胞的死亡。

这种机制被广泛应用于针对癌症细胞的治疗。

第二种机制是免疫调节作用。

这种情况下,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以激活或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

例如,抗体可以激活T细胞,增强它们杀伤病原体的能力。

抗体也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反应,从而缓解免疫相关疾病的症状。

此外,抗体介导免疫疗法还可以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增强治疗效果。

例如,抗体可以与放疗、化疗等传统治疗方法联合应用,提高治疗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抗体药物设计与开发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抗体药物设计与开发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抗体药物设计与开发近年来,抗体药物的设计与开发在生物制药技术领域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抗体药物是一种利用生物体产生的抗体分子作为药物来治疗疾病的新型药物。

它具有高度的靶向性、良好的特异性和适当的安全性,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介绍抗体药物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以及抗体药物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和挑战。

抗体药物的设计要基于对疾病相关抗原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首先,需要确定适合作为药物靶点的疾病抗原。

这可能是一种细胞表面蛋白、膜受体,或者是一种在疾病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

然后,需要设计出具有良好结合亲和力的抗体分子来与这些抗原相互作用。

通常,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体外筛选技术来实现,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实验。

这些技术可以筛选出数百万个抗体变体,并选择出与目标抗原结合亲和性较高的候选分子。

最后,还需要对抗体分子进行全面的功能鉴定,以确保其在体内能够发挥预期的治疗效果。

在抗体药物的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生产纯化高质量的抗体分子。

抗体可以通过活体免疫或工程免疫的方式获得。

活体免疫通常使用小鼠等动物体内产生的抗体,然后通过分离和纯化得到。

而工程免疫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构建表达抗体基因的表达载体,并将其导入真核细胞表达。

接下来,需要对抗体进行完整的结构和功能鉴定,以确保其具有所期望的特性。

这可以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来实现。

抗体药物的开发过程还包括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实验验证和临床试验。

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需要验证抗体药物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这对于评估抗体药物的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的性能至关重要。

在完成动物实验后,抗体药物还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试验包括多个不同的阶段,从小规模的安全性试验开始,到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抗体药物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抗体药物的生产和纯化是一个复杂且昂贵的过程。

《生物制药》PPT课件

《生物制药》PPT课件
表面的IgE Fc结合
铰链区:适于V区同抗原的结合。含大量脯氨酸,富有弹性
和伸展性,能使Ab与不同距离的抗原决定簇结合,也利于暴露补
体结合位点。
医学PPT
11
三、Ig的J链和分泌片
(一)连接链(J链) 由浆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IgA和IgM含有J链
可稳定Ig多聚体的成份
(二)分泌片 是分泌型IgA(sIgA)的一个辅助成分,由
医学PPT
10
功能区的作用
VL, VH: 超变区,互补决定区(CDR): 与抗原特异 性结合部位
CL, CH1: 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 CH2, CH3(IgM): 补体C1q结合点,激活补体 IgG CH2: 通过胎盘 IgG CH3: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NK细胞、B细胞表面的FcR结合。 IgE CH2和CH3: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性粒细胞
VL区存在3个超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1~3) VH有4个超变区 超变区共同组成Ig 的抗原识别部位,形成与抗原决定基 互补的表位。超变区也称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1~3)。 4个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 FR1~4). AA替换频率较低 的的部分。
学效应:
1)与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上的FcR结合
介导调理吞噬作用;
2)与肥大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FcR结合介导I
型超敏反应;
3)靶细胞上的抗原决定簇结合IgG的Fab段,而
抗体的Fc段与NK细胞上的FcR结合,发挥抗体
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b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引物采自多个人体,具有人的种属普遍性。VH和 VL随机重组增加抗体的多样性。
• 2、避开了人工免疫和杂交瘤技术
• 3、可获得高亲和力的人源化抗体
在噬菌体抗体库中,VH 和VL基因的随机重组
模拟了体内抗体亲和力成熟过程,所用抗体基因 又都是来自人体,因此产生的抗体必然都是高亲 和力的。
三、基因工程抗体的表达
• 抗体的一部分被非抗体序列替代,所形成 的融合蛋白具有新特性,称之为抗体融合 蛋白。
• 类型有: (1)配基-配基型融合蛋白,如CD4-Fc。 (2)配基-Ig嵌合型蛋白,如IL-2-Ig。 (3)配基-FV型嵌合蛋白,如CD4-FVCD3。 (4)受体-FV型融合蛋白。 (5)酶-抗体型融合蛋白。
• 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 凝集素;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 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 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 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 A、抗B凝集素皆有。具有凝集原A的红细胞可被抗 A凝集素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B的红细胞
• (4)单域抗体,由VH(VL)单个可变区组成的,只 有抗体分子的1/12,而且表面疏水性强,与抗原 非特异结合能力也强。(5)最小识别单位(MRU) 是由单个CDR区构成的小分子抗体,亲和力较低。
四、双功能抗体
• 双功能抗体就是双特异性抗体(biospecific antibody, BsAb)。它是一种非天然性的抗体, 其结合抗原的两个臂具有不同的特异性。
免疫酶技术是用酶标记抗体来检测抗原的方法, 本法分为免疫酶染色和酶免疫测定两种类型。
(1)免疫酶染色法用抗体诊断试剂:常用的酶为 HRP,其底物为二氨基联苯胺(DAB),两者作用 可生成棕褐色沉淀物质,使抗原呈色。
(2)酶免疫测定用抗体诊断试剂:重点掌握酶免 疫法的基本概念。比如ELISA方法(夹心法、间接 法)。
二、改形抗体
• 如果用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CDR序列替换人Ig分子中 CDR序列,则可使人的Ig分子具有鼠源性单克隆抗体 的抗原结合特异性。抗体分子中鼠源性部分只占很 小比例,可基本消除免疫原性。这种改形抗体 (reshaping antibody)又称CDR移植抗体(CDR grafting antibody)。书中表4-5给出几种改形抗 体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
三、小分子抗体
• 基因工程小分子抗体仅表达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 V区片段,其相对分子量仅为原抗体的1/80-1/3。 也就是说,保留了CDR区,而Ig分子的C区不表达。 现在研制的小分子抗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 (1)Fab抗体,由完整的轻链和重链(VH和CH1) 所组成。(2)FV抗体,由VH和VL组成,天然FV片 段中VH和VL为非共价性结合。(3)单链抗体 (single chain antibody SCA 或single chain FV,SCFV),由VH和VL通过一段连接肽(linker) 连接而成的重组蛋白。有分子量小、穿透力强、 免疫原性小特点,可与效应分子相连接构建新功 能抗体分子,是构建免疫毒素和双特异抗体的理 想元件。
• 一、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基本方法 1、获得目的基因 2、抗体库技术的载体:现在普遍使用噬菌粒 (phagemid)载体,其中的pHEN1为新一代载体,转 化效率高,有利于提高库容量。
• 3、淘筛:抗原固定化后,对噬菌粒群的吸附、洗 涤和洗脱后再感染了非目的克隆,且使目的克隆大量 扩增。
• (3)放射免疫用抗体诊断试剂 把同位素分析的高灵敏性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 性两大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的检测技术。能测出 ng/ml,甚至pg/ml水平的微量抗原物质。 常用的标记抗体试剂: HBsAg、HBeAg、 HAV抗原、AFP、CEA放射性核素 标记抗体诊断试剂。
第六节 抗体治疗药物
• 以抗体为载体的导向治疗药物的研究已有20多年 的历史,已制备出百余种单克隆抗体,鉴定出数 十种与肿瘤相关的抗原,受试病人超过数千例。 但治疗用的制剂尚没有一种达到商品化的程度。 在治疗药物中,单克隆抗体与毒素的偶联物治疗 淋巴瘤效果最佳,但有效率仅30%。
发生பைடு நூலகம்集。
输血检测
• 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主侧) 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次 侧),分别做配血试验,观察有无凝集反 应。
• 主侧出现凝集反应,为配血不合,不能输 血,主侧无凝集反应,次侧出现凝集反应, 为配血基本相合,在紧急情况下才可输血, 但要特别慎重,不可输得太快、太多,并 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 其中较为成熟的是配基-Ig型嵌合蛋白,而酶-抗 体型融合蛋白(即抗体酶,abeneyme)在药物治 疗中应用前景广阔,它可在靶向位置上将前体药 物转化成有效的药物,避免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此法称为抗体介导的酶前体药物治疗。
• 构建抗体融合蛋白的原则是:将第一个蛋白的终 止密码子删除,再接上带有终止密码子的第二个 蛋白基因,即可实现两个基因共表达。
第四节 抗体工程
•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原理,简言之就是用PCR技术 从人免疫细胞中扩增出整套的抗体重链可变区 (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克隆到噬菌体 载体上并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在其外壳表面。 这样一来噬菌体DNA中有抗体基因的存在,同时在 其表面又有抗体分子的表达,就可以方便地利用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而筛选出所需要的抗体, 并进行克隆扩增。
• 1、原核细胞表达:融合表达、分泌型表达 • 2、真核细胞表达 • 3、转基因植物表达 • 4、转基因动物表达
• 融合表达: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有一 段融合表达标签(Tag),表达产物为融合 蛋白(有分N端或者C端融合表达),方便 后继的纯化步骤或者检测。对于特别小的 分子建议用较大的Tag(如GST)以获得稳 定表达;而一般的基因多选择小Tag以减少 对目的蛋白的影响。His-Tag是最广泛采用 的Tag。
• 分泌表达:在起始密码和目的基因之间加 入信号肽,可以引导目的蛋白穿越细胞膜, 避免表达产物在细胞内的过度累积而影响 细胞生长,或者形成包含体,而且表达产 物是可溶的活性状态不需要复性。通常这 种分泌只是分泌到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的 周质空间。
第五节 抗体诊断试剂
一、血清学鉴定用的抗体类试剂 (1)鉴定病原菌用的抗体试剂 A、常用诊断血清的品种和用途 B、诊断血清的制备步骤 a、制备细菌抗原:细菌接种---培养---收集菌 苔---制成菌液。
• A、试剂制备原理:红细胞经甲醛处理后,在酸性 条件下能吸附蛋白质,当纯化的抗HBs血清吸附其 上时便具有抗体活性,若待测样品中存在有HBsAg 时,则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使血细胞发生凝集。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 B、制备步骤:先用HBsAg免疫豚鼠---获得抗HBs 血清---硫酸铵盐析/柱层析---取其IgG ---在 pH4.0醋酸缓冲液中致敏醛化血细胞----洗去多 余蛋白成分,用含1%兔血清的稀释液稀释至一定 浓度,分装即成。
• b、免疫动物和制备抗体血清:动物:家兔、马、 羊、豚鼠。 免疫途径:静脉、腹腔、皮下。接种次数3-7次, 每次间隔3-4d,末次注射后6-8d取血样测效价, 达到要求,即可采血,离心分离血清。
• C、诊断血清的诊断方法:直接凝集反应
•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反向被 动血凝诊断试剂
• 防止出现新生儿溶血症,O型血的妇女与A 型、B型或AB型的男子结婚后,怀孕后所 得的胎儿可分A型、B型、AB型。胎儿由父 亲遗传而获得血型抗原为母亲所缺少,这 中抗原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 相应的免疫抗体,抗体又进入胎儿体内, 抗原抗体相结合使胎儿细胞凝集破坏,发 生溶血,可出现流产和死胎。
• 母胎血型不合的新生儿可出现早发性黄疸, 发生心力衰竭或黄疸后遗症,抢救不及时, 则造成脑性瘫痪、呆傻甚至死亡。
二、免疫标记技术用的抗体类试剂
• 给抗体标记放射性核素、荧光素或酶活性,能将 抗原抗体反应放大,使常规方法难以观察或检测 的反应得以显现,因而大幅度提高抗原抗体反应 的敏感性,用于对微量抗原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 检测,结合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技术,还可对抗 原物质作出组织内或细胞内的定位测定。除用于 临床诊断外,还能为探讨发病机制提供有力的研 究手段。免疫标记技术有三种基本类型:免疫荧 光技术、免疫酶技术和放射免疫技术。
一、人-鼠嵌合抗体
• 制备方法:提取杂交瘤细胞系的mRNA,经过逆转 录成cDNA,并以其为模板,采用特异引物,用
P达C所R方需法的分上别游扩启增动V子L和、VH前基导因肽,序再列分和别下连游接剪真切核供表 体到Ig信G人1号I的g、的C基增CL因基强真因子核表真表达核达载调载体控体上序上,列,将后再V,H将基将人因VL-基克鼠因隆嵌到克合人隆的
• 目前的客观现实是:研究进展迅速,但未达到常 规治疗的应用阶段。
• 障碍(原因):抗体相对分子质量大,穿透力低, 不能达到靶部位或摄取量低。鼠源性抗体的排斥 反应。
• 常用的抗癌药物:氨甲喋呤 (methotrexate,MTX)、阿霉素 (adriamycin,ADM)、丝裂霉素(mitomycin,MMC)、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 、新抑癌蛋 白(neocarzinostatin, NCS) 、正定霉素 (doxorubicin, DOX)等。
• 1、荧光抗体诊断试剂 荧光色素如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等标记抗体 球蛋白,即成为荧光抗体。用荧光抗体浸染含有 抗原物质的组织切片或细胞,荧光抗体与抗原集 合,在荧光显微镜下成为可发光的可视物,从而 达到诊断或定位的目的。 (1)荧光抗体的制备 (2)免疫荧光测定法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
• 2、免疫酶抗体诊断试剂
• 1、化学交联法 • 2、生物学方法(杂种-杂交瘤)杂交瘤细胞与脾
细胞融合得到可分泌两种亲代抗体和杂种抗体的 杂种-杂交瘤细胞。
• 3、基因工程方法 采用适当的接头连接不同抗体 的VH和VL区,使它们不能形成链内的分子内配对, 让其形成原抗体的分子内配对,构建双特异性 ( SCFV)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