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课《陋室铭》(参考模板)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陋室铭》课件+素材 新人教版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
应,更有力地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 的道理。
7.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操?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慕荣利、 安贫乐道的情怀。
u分析本文写法。
托物:—— 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
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与刘禹锡 对照,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
陋室铭
刘禹锡
身
面
在
1
和
对 大
州
江
思
观
争
白
辩
帆
人
杨
在
柳
历
青
阳
青
心
江
在
边
京
水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洛阳 人。唐代文学家。贞元九年进士。他 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 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 被贬官降职多次。作品有《刘梦得文 集》。
二、题解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 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 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 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陋室主人的交往不俗。交往的人都是博学的人, 可知室中主人也一样德才兼备。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只劳形
写 陋室主人的情趣高雅。弹琴、阅读佛经可见主人高
雅脱俗的情致,这正是“德馨”的体现。
5.文章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两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虽然身居 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 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上学期间,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才是名山。
水不在于有多么的深,有了龙才会有灵气。
这个屋子虽然很简陋,但是因为住在这里的人,我的品德好所以就不会感觉到简陋。
碧绿的苔痕已经长到了台上,看着青色匆匆也是很惬意的事情。
在这里与人谈笑的多事博学的人,交往的人也没有知识浅薄的。
可以去弹不加任何装饰的素琴,也可以阅读经文。
没有什么奏乐杂乱的声音来搅乱我的耳朵,也没有什么官府的公文让我感觉到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赏析:这首<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可以说运用了多种技巧,像是对比、白描、用典、借代等等,之通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是非常强的。
而既然为<陋室铭>,其中的铭是指刻在金石上的一种文体,一般是用来歌颂自己活着是警戒自己的。
因此,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对自己居住的简陋所描写,但其实是对于自己的品质所赞誉,更多的是表现出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一种情趣。
文中上半段其实也是为下半段的歌颂所进行铺垫,一方面是对于势利小人的鞭挞,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气节。
因此,这一篇更像是对于现实不屈的一种宣言。
海棠苏轼〔宋代〕原文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陋室铭》教案(优秀7篇)

《陋室铭》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作者整理了7篇《陋室铭》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陋室”的“陋”和“不陋”,进而掌握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
能力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理解“铭”这种文体,可以赏析并仿写对偶句乃至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本研读及课外知识延伸,理解作者刘禹锡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并进而理解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交流探讨,理解文章主旨!2、学习铭文的写作手法,尤其是比兴和类比的手法!3、反复吟诵乃至当堂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感悟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能够静听贤明之心!三、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
陋室,是作者刘禹锡受人挤兑而住的简陋房屋,但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真可谓用“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激励了太多的中国文人,所以在纯粹“赏析”的教学设计上,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及所有和作者有一样精神追求的雅士的情怀,是上课的重难点。
至于铭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对偶和类比”学生很容易掌握,会仿写即可!四、计划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步骤1、导入:人的一生当中,必定会经历很多挫折和磨难,但是,越是苦难的挫折,越能折射出“高人雅士”的坦荡胸襟和励志情怀!一路走来,我们接触过苏轼被贬但仍“夜游承天寺”,释怀地吟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龚自珍被迫离开朝廷,也是一路高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今天,我们再来听一听又一个被贬文人刘禹锡的故事,看看他又经历了什么?2、【多媒体展示】话说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到和州做“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
第22课:陋室铭-24页精选文档

洁 伟
引古贤以自况 反诘点题
岸
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君子之德)
无丝竹之乱耳,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案牍之劳形。
正面——实写
高 雅 脱 俗
反面——虚写
不 慕 富 贵
根据下面的提示试背全文
山——仙名
何陋之有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斯是陋室,惟吾得馨
无
丝
谈
可
竹
笑
以
之
有
调
乱
鸿
素
耳水
——
儒
琴
无
往
,
案
来 无
阅 金
方位名词活用为 动词,长到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根据课文题目,思考文章内容:作 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2、齐读课文,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 旨的句子,先准确翻译,然后现说明理 由。
4、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 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但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清葱,映入帘内。谈笑 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 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 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 比)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 “(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 简陋的呢?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山
水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
山
仙
比喻起兴 水
龙
陋室
德馨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陋 景—苔痕…帘青——环境优美 惟
室 不
人—谈笑…白丁——交友高雅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 陋室铭 (共35张PPT)

分析课文
7.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了什么?它们与 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 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 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8.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明确: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 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9. 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 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 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 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 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 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 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 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 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 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 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 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 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 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 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名、出名。在:在于。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 谈笑有鸿儒。 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陋室铭 课件(共31张PPT)

陋室铭
——刘禹锡
第二课时
文本挖掘
在《陋室铭》第一课时中我们学习了《陋 室铭》的文章内容,这篇铭文句式整齐,骈散 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 来朗朗上口,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东西。
初读课文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 “可以调丝竹,阅书籍。”
我们来对比一下,刘禹锡在陋室中的情趣 和业余爱好是怎么样的?
生活情趣高雅。
那我们来总结一下刘禹锡的陋室生活。
(1)景:自然环境清幽; (2)人: 交往人物不俗; (3)事: 生活情趣高雅。
初读课文
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 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陋室
在中国的诸多文 化遗迹当中,有很多 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 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 让人惊叹不已,或者 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 忘返。但有一处居所, 它既小且陋,却因主 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 千载。
陋室铭
——刘禹锡
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话说中唐时期有个官n代叫刘禹锡,据说他是中 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这个老刘出身不错,可惜他 少年时因为爱下围棋交了个棋友,此后他一生受这个 棋友牵连,而他却无怨无悔。这个棋友就是当时太子 李诵、后来的唐顺宗的伴读——王叔文。他撺掇的 “永贞革新”历时一百四十六天后失败了,而参与其 中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为远洲司马,史称“八 司马”。王叔文被赐死,顺宗也被迫退位,而我们的 主人公刘禹锡,也开始了他历时二十三年的贬谪之路。
三、迁移运用——体会鉴赏美
主题上,两文都表现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 生活态度。《爱》文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 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文流露的则是作 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PPT课文课件

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 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 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只给刘禹锡一间只能容 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 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 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 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 《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基本知识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 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 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 “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 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 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 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感 谢 观 看
陋 室 陋
目 录
壹 背景知识 贰 识字识词 叁 课文赏析 肆 知识拓展
第 一 章
背景知识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
情操高洁
描写居室环境即日常生活。作者从周围景 色入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 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淡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主人交往之雅。来来 往往的都是饱学之士,没有平头百姓。这些人 可以高谈阔论,纵情畅怀。“可以调素琴,阅 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下来 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
《陋室铭》打印版

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气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课《陋室铭》一文练习姓名:________一、文章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可以调...,往来无白丁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劳...之乱.耳,无案牍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一、解释加点词语。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8.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课文内容理解。
(一)、理解默写:1.写出运用类比手法的句子。
2.全文的主旨句是。
3.提挈全文的词语是。
4.本文实虚相映的句子是。
5.突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的句子是。
6.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7.突出陋室主人交往之雅。
8.写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9.文中的点睛之笔是。
10.作者以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1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1、下列词语能统领全篇的一项是________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金经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3.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4、文中的“山、水”、“龙”“仙”分别指的是什么?自然条件;品德高尚的人5、试做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的言外之意。
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答: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
(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谈即可)(如果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7.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何在?答:表明陋室不陋,进而体现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8.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答: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
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0、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A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11、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三)、简答题1、两篇短文所采用的写作手法相同,都是2、《陋室铭》表明中心的语句是,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笑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哪个句子的意思与它相近?4、《爱莲说》中体现莲的高洁品质的千古名句是,。
5、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盛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
1、托物言志2、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追求隐逸;贪慕富贵;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四)、填空(①题每空1分,②③题每空2分)(1)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我们学过唐代(人名)的(书名),这文章押韵的韵脚有、、、、、、、。
(2)《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节操和的情操。
(7)《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四、文学常识1、“铭”是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2、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__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篇名)这篇文章。
他是_______家,字: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 本文选自___________。
3、“何陋之有”这句话见于孔子《》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篇铭文通过赞扬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
五、基础知识。
(一)、字音。
德馨._____ 调.素琴______ 鸿儒.._______ 案牍._____(二)、词语。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①古今异义词:写出下列加线字的古意和今义(每空2分)(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2)惟吾德馨.古义:今义:(3)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古义: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
古义:形体、身体;今义:样子,形状。
②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不蔓.不枝.()1)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成为名山 2)形容词用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3)形容词用作使动,“使……乱”,扰乱。
4)动词用作使动,“使……劳累”。
5)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③一词多义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_________ B 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卷卷有爷名. _________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_________遂以名.楼 _________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 D 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E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F、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执策.而临之曰____________ 食之.不能尽其才______________策.勋十二转 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5分)水陆草木之.花()鲜陶后鲜.有闻()之何陋之.有?()芳草鲜.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素】则素湍绿潭天下缟素可以调素琴B、【金】浮光跃金阅金经C、【乱】猿鸟乱鸣人影散乱苟全性命于乱世行拂乱其所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丝竹之乱耳吾视其辙乱D、【劳】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E、【形】而形貌昳丽无案牍之劳形山岳潜形F、【上】苔痕上阶绿负势竞上上下天光受上赏G、【名】有仙则名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A.何陋之有?() B.忘路之远近() C.渔人甚异之()D.具答之()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F.君之病在肌肤()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之”的用法:无丝竹之乱耳: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CA. 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 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 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6、下列句中加粗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B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孔子云:何陋之有B.无案牍之劳形C.春冬之时D.观之正浓④通假字。
(三)、句子。
①朗读节奏: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②特殊句式:何陋之有?③句子翻译。
一、根据课文回答下列的问题。
1、写出本文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千古传送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揭示陋室优美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现作者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表现作者交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通过本文的学习陋室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陋室铭”中的“铭”是___________的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作者引用“何陋之有”(也就是运用这句话作结尾,有何作用?)的用意在于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陋室铭》最后一句的原文: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本文却省略了前句,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本文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本文采用了_________的手法,借陋室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过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找出各组中注音有错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