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15.1《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书学习目标:1.了解“谏文”的一般特征,感受骈散相间的言语力量。
2.鉴赏理性表达的艺术,领会士人体国情深的担当精神。
课前学习任务:1. 自读全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字词,疏通文意。
2.【温故知新】《谏太宗十思疏》与第五单元所学的《谏逐客书》同属“谏文”,请结合文本填写下面表格,尝试归纳“谏文”的一般特征。
3.【思有所据】细读“十思”部分,判断下列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的五则史料各可作为哪一条的佐证?①贞观五年,九月,上修仁寿宫,更命曰九成宫。
又将修洛陽宫,民部尚书戴胄表谏,以“乱离甫尔,百姓弊,帑藏空虚,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②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
屡与囚博戏。
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既而悔之,曰:“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
”③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丰登,群臣屡请封禅。
上亦欲从之,魏徵独以为不可。
④贞观八年,贞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陽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
”上怒,欲治其谤讪之罪。
⑤贞观十一年,八月,上谓侍臣曰:“上封事者皆言朕游猎太频。
今天下无事,武备不可忘,朕时与左右猎于后苑,无一事烦民,夫亦何伤!”【学习任务一】谏为心声,“情”脉中贯1. 明体式,知特征:结合课前学习任务2,明确“谏文”的一般特征。
2. 读文本,感其诚:唐太宗读罢此疏,赞其“诚极忠款,言穷切至”。
诵读全文,找出文章中可以读出这种情感态度的语句,品味其语言特点。
不仅要注意字音和句读,还要注意体会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联。
【学习任务二】婉曲渐进,述之以“理”本文题为《谏太宗十思疏》,作为核心内容的“十思”却仅占据很短篇幅。
有人认为这是“轻重失当”,就此提出两种修改方案:方案一:删去前两段,开篇直陈“十思”。
方案二:修改前两段的内容如下,使前后比例相当。
臣闻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一、导读: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二、走近文本,基础积累(一)读准字音求木之长.()塞.源()载.舟()夫在殷.忧()懈怠..()()浚.其泉源()黜.恶()谗.邪()戒奢.以俭()谬.赏()壅.蔽()垂拱.()(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1、必固.其根本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3、根不固而求木之长.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5、居安.思危.6、能克终.者盖寡7、君.人者,诚能见可欲8、则思知止以安.人9、则思江海下.百川10、乐.盘游11、忧.懈怠12、则思虚.心以纳下13、则思正.身以黜恶.1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15、何必劳.神苦.思古今异义1、必固其根本..2、凡百元首..3、则纵情..以傲物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5、则思三驱以为..度6、役聪明..之耳目..重要字词1、必浚.其泉源2、人君当...神器之重3、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4、诚.能见可欲5、则思谦冲..以自牧.6、承天景.命翻译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是明代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教案是黄宗羲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时向明世宗朝廷上书的,内容主要是对朝廷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谏言。
该教案共包括十个思想,主要内容如下:
一、《思贞方》:黄宗羲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批评朝廷的政策問題,指出朝廷对于性质正直的贤才不够重视,而过分注重狡诈之辈。
二、《思贞论》:黄宗羲认为士人应该注重品德修养,而不是只追求功利,他批评当时士人贪图名利,不注重道德修养。
三、《思廉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官员的廉政提出要求,指出了官员的贪污行为,以及他们对民众的虐待和苛捐杂税的问题。
四、《思廉论》:黄宗羲这部分继续对官员的贪污行为提出批评,并认为朝廷应该加强监察机制,对贪官污吏进行制裁。
五、《思忠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忠诚的要求,黄宗羲认为官员应该忠于国家和人民,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六、《思忠论》:黄宗羲这部分进一步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他认为忠诚可以带来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七、《思功方》:在这部分中,黄宗羲对朝廷的军事政策提出
了批评,认为国家应该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发展。
八、《思功论》:这部分主要是认为功劳应该以实际贡献为准绳,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宣传。
九、《思文方》:在这一部分中,黄宗羲提出了对文化教育的要求,认为朝廷应该注重教育,培养人才。
十、《思文论》: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当时文化教育现状的批评,黄宗羲认为朝廷应该注重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教育。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以批评和谏言的形式,对明代朝廷的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建议。
黄宗羲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为我国历史上思想界和政治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⑾简能:选拔人才。
⑾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
(难点)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学生读注释。
教师补充。
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
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
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第三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五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文言现象2、完成练习二——五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二、分析课文1、提名朗读2、学生自由朗读3、思考练习一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作为一本中国历史名著,《谏太宗十思疏》是一份被广泛传阅的疏文,它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通过对辽宣宗威武雄姿背后的弊端和非得已的政策,以及对李世民故事的考察,来告诉太宗“以昔堂之会,钧言细事,今不若某日之谏”。
《谏太宗十思疏》在言辞上激越澎湃,虽然当时并未给予一个满意的回应,但是让人们深深领悟到了百姓对国家和王朝的期望和担忧。
既然谏言能引起历代统治者的关注和被广泛传颂,它有些什么值得高一学生去学习呢?那么,下面这份学案也是围绕这个问题设计的。
一、基本情况本节为导入,介绍了《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神秀。
重点提醒学生注意:《谏太宗十思疏》是以百姓之口来谏猛士之王,全文自始至终表现出了人民对于国家和王朝的期望和担忧。
同时,这份学案也提醒学生注意到这份疏文的写作语言及行文风格。
二、历史背景本节通过文字及图片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唐朝以及唐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要着重介绍一下辽宣宗及他治下的“历史”,强调其中的庸俗和弊端,以配合后面指出文中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建议。
重点是为下一节铺垫。
三、文本分析本节为分析部分,让学生详细分析文本,探究“十思”是从哪些方面谏猛士之王。
具体包括:1.辽宣宗“贪于奢靡”,浪费钱粮。
2.辽宣宗“虐于民生”,不顾百姓疾苦。
3.勇将多因政争降职离任,对于国防带来的巨大问题。
4.对于诸侯的区别,“所任者皆以勋爵相加,鼎晏常滥,朝廷日损,刻隶愈重”。
5.误人子弟:“子弊夫优则赏,子弊夫优则罚,此非教化之美,亦实流俗之病”。
6.军队演武过于夸示政绩而忽视了实战时的很多问题。
四、文本内涵与当代中国这一部分通过对文本思想内涵进行梳理,让学生能够较全面地认知到神秀的思想观念,主张和建议,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它的现实意义。
具体讨论:1.谏猛士之王是神秀所提倡的一种忠于人民、注重百姓福祉的“国家治理理念”,当代中国也需要这种理念去引领人民群众,建立起人民公认的国家法治。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安”“信”“求”“治”等多义实词,“以”“哉”等虚词和句式特点等语言现象。
2、理清文本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即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出劝谏主题。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今的借鉴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学会虚心接纳他人意见,或诚挚地给他人提出批评意见。
二、课前自主学习(一)了解相关文史知识1、魏徴小传魏徴(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魏徴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
魏徴提倡“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史以“诤臣”称之。
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境,可以明得失。
魏徴没,朕亡一境矣。
”2、进入背景贞观十一年(637),唐朝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徴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魏徴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徴,并将此疏放置案头,以资警戒。
3、关于“疏”疏,即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它起源于汉代,用途较广,论谏、陈乞、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
(二)预习课文,辨识字音求木之长.()浚.其泉源()懈怠..()壅.蔽()谗.邪()黜.恶()谬.赏()滥.刑()宏兹.九德()豫.游之乐()垂拱.()三、参照页下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完成下面练习1、解释重点实词必浚.其源流当.神器之重无疆之休.承天景.命克.终者盖寡虽董.之以严刑则思谦冲.以自牧宏.兹九徳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将有作.2、成语积累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2、辨析一词多义【固】①根不固而求木之长②日益骄固【克】①能克终者盖寡②克己复礼【信】①信者效其忠②愿陛下亲之信之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④忌不自信【诚】①必竭诚以待下②诚能见可欲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以】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②则思三驱以为度③则思知止以安人【安】①不念居安思危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如今安在哉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3、归纳以下各组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类型并加以解释(1)①则思江海下.百川(2)貌.恭而不心.服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3)君人者,诚能见可欲..(4)文武争.驰,君臣无事(5)①居安.思危(6)①必固.其根本②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②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③则思知止以安.人(7)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②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重4、区别古今异义词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 )③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安”“信”“求”“治”等多义实词,“以”“哉”等虚词和句式特点等语言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3.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学习
重点:
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1. 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句,培养文言语感。
2. 了解论证方法,理解“十思”内涵。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及追求的理想政治境界。
学习内
容: 1. 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
文章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课堂训练:
(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壅 蔽( )
懈怠 ( ) 浚( ) 谗 邪( )
黜 恶(
)
谬 赏( )
滥 刑(
)
豫游(
) 垂拱 ( )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 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
B.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物:事物
C. 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
D.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冲动
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B. 乐盘游,则思三驱 .以为度
C. 亏无为之大道哉
自牧:自我约束
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大道:最高的境界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司仪
(二)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 1-5 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 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 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 诚以待下,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C .盖在殷.忧(深)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择善.而从之 怨不在大.
塞源而欲流长.也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3. “下”字用法相同的一对是( )和(
4. 翻译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一段以“固木”、 “浚泉”为喻, 提出全文主旨: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接着,在
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B. 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 物”,劝说唐太宗
要竭诚以待下。
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 文章第三段“十思”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
指出,若照其行事就可以不必 “劳神苦思 了。
A. 震之以威怒
B.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C. 人君当神器之重
D.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 承天景.命(大)
D. 克.终者盖寡(能
够) )
A.
善.始者实繁
B. 居域中之大.
C. 臣闻求木之长.者
D. 不念居安思.危
①臣虽下愚 ②必竭诚以待下 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④则思虚心以纳下
D .进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效果强烈,而有时是最冒险的;另一种就是婉转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却不乏趣味,魏征用的正是第二种。
【参考答案】
课堂训练(一)
1. y mg d ci j un ch cn ch u mi u l cn y u g eng
2. C (A项中“根本”古义为“树木的根”;今义为“基础”。
B项中“纵情”文中意为放
纵感情(骄傲);今多指“尽情”。
C项中“骨肉”古今都指亲人(父母兄弟子女等)。
D项中“虚心”,这里是实指,是“使心虚”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则已经高度抽象化,成为一种美德,一种谦虚的表现。
)
(A “休”,美好。
B “物”,他人。
D “冲”,谦虚)
(司职:管理职事。
)
(A 介词,用/介词,因为B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却C 结构助词,的D 那么,就/ 表判断,“是” )
课堂训练(二)
1. A 2 . D 3 .②和④ 4 . (1)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
义(2)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
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5.D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
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
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
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
”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
或曰:
‘赏太厚。
'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
'此导人使谏也。
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
之四五然后赦。
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
”此悦而从谏也。
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 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
'陛下恚曰: ‘是子使国家不役
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 近讪谤。
'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
此难于受谏也。
”帝悟曰:“非公, 无能道此者。
人苦不自觉耳! ”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卒章曰(最后) ②徵言未尝不约 我以礼(约束)
③直百万(只)
④徵见久
承平(太平) ⑤劾其伪(核对) ⑥执之四五然后赦(争执) ⑦宫中所化也(影响
B .①⑥⑦ D .①④⑧
)
B.比政治若何 D 人苦不自觉 耳
)
B 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
D 帝宴群臣
4 对语段透露出来的信息的筛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 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B 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惰忽慢。
C 魏徵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当时唐太宗没有领会,所以后来又追问此 事,才有君臣一番
论谏的对话。
D 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 而且使唐太宗番然省悟。
5. 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
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参考答案】
1 A
2 C
3 C 5
(1) 见到进谏的人就感到高兴并听从他们的意见 (2) 这
是
你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份租,宫里的人不出一个念头,才合符你的心意。
感化)
⑧陛下恚.曰 (发誓)
A.③⑤⑧
C.②④⑥
2.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凡百元首 C.勉强受谏
3.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A .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C .导人使谏
积翠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