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
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品种)性状演变与遗传差异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品种)性状演变与遗传差异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品种)性状演变与遗传差异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小麦是我国重要作物之一,其种质资源丰富,不同品种的小麦性状各异。
而小麦品种的培育一直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提高小麦产量、品质等方面的能力,育种工作必须了解小麦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和性状演变过程。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对小麦品种遗传差异和性状演变进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但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某些性状或基因的研究上,缺乏系统的全面性研究,同时也缺乏对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品种)性状演变和遗传差异的系统性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品种)进行全面性的性状演变和遗传差异的研究,为小麦品种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研究内容:1. 收集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品种)种质资源,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性状观测和记录,比较其中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差异。
2. 对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探究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遗传特征和遗传规律。
3. 结合分子标记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小麦品种的遗传差异和生物学机制。
4. 对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策略和育种方案。
研究方法:1. 采取田间试验、实验室测试等多种方法进行小麦样品的性状观测和记录。
2. 利用常规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对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分析。
3. 利用基因芯片、RNA-seq等技术,对不同品种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4. 利用多维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
预期成果:1. 对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品种)的主要性状和遗传差异进行全面性的描述和记录。
2. 探究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遗传特征和遗传规律,并揭示其生物学机制。
3. 提出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策略和育种方案。
4. 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为小麦品种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研究预算:本研究预计耗费50万元左右,主要包括实验用品购买,人员工资、论文发表费、差旅费等方面的支出。
小麦有效性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应用

小麦有效性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应用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然而,小麦的生产和质量受到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使得小麦的生产力和抗性下降,从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开展小麦多样性和基因组研究,以期发掘新的遗传资源和群体结构,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小麦新品种选育。
在小麦多样性和基因组研究中,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
分子标记可以直接反映个体的遗传差异,因此具有高效、快速和准确等优点。
在小麦分子标记中,有效性标记的筛选和应用是其中的重要一步。
那么,小麦有效性分子标记的筛选和应用是什么呢?这一问题,我们将在本文中进行详细阐述。
一、小麦有效性分子标记的筛选小麦有效性分子标记的筛选是指在大量候选标记中,通过筛选和验证,获得具有高通量和可重复性的标记,以用于小麦的基因组研究和新品种选育。
其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标记筛选的思路和方法标记筛选的思路和方法是首先确定筛选标准和采用的技术,进而确定筛选的目的和方法。
在小麦的有效性分子标记筛选中,目前通常采用多态性、分布性、信任度和可重复性等指标进行筛选和排序,并采用PCR、基因芯片和测序等技术进行验证。
2.标记设计和扩增标记设计和扩增是指根据筛选标准和采用的技术,进行标记的设计和扩增。
在小麦有效性分子标记中,常采用随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RAPD)、单塑性核苷酸多态性(SSR)和单基因多态性(SNP)等技术进行标记设计和扩增。
3.标记检测和验证标记检测和验证是指对设计和扩增的标记进行PCR检测和验证。
在小麦有效性分子标记中,通常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标记检测和验证。
同时,还需要对标记进行重复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性质进行验证,以保证标记检测和验证的可靠性。
4.标记的筛选和排序标记的筛选和排序是指在验证标记中,将具有高多态性、分布性、信任度和可重复性的标记进行筛选和排序。
我国小麦育种方向的创新与实践

我国小麦育种方向的创新与实践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小麦需求量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国小麦育种方向必须进行创新与实践。
小麦育种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科技工作,对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我国小麦育种的现状出发,探讨小麦育种方向的创新与实践。
一、我国小麦育种的现状在我国,小麦是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居世界前列。
我国的小麦育种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面对日益增长的小麦需求,我国小麦育种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严重威胁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传统的小麦育种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进行创新。
我国小麦育种必须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产量。
1. 遗传育种的创新遗传育种是小麦育种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杂交等方法,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方法,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抗性和高产性的小麦品种。
我国小麦育种方向的创新应该积极引入基因组学技术,提高小麦品种的遗传质量。
2. 抗逆性的提高3. 品质的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小麦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小麦育种方向的创新应该注重提高小麦的品质。
现代生物技术提供了多种方法,可以提高小麦的品质,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具有优良品质的小麦品种;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改变小麦的蛋白质组成,提高小麦的食用品质。
我国小麦育种方向的创新应该注重小麦的品质提高,提供更加优质的小麦品种。
三、小麦育种方向的实践除了进行创新,小麦育种方向的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
实践是检验理论成果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进行实践,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小麦育种方向的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支持政府对小麦育种方向的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小麦育种的资金投入,支持小麦育种机构的科研工作。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是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重要作物上,通过利用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DNA分子标记对目标性状进行间接选择,以在早代就能够对目标基因的转移进行准确、稳定的选择,而且克服隐性基因再度利用时识别的困难,从而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选育抗病、优质、高产的品种。
(一)发展回顾我国的农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始于90年代初,在过去的近十年时间里,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1.构建了水稻等作物的染色体遗传图谱;2.构建了水稻染色体物理图谱;3.利用分子标记对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4.对一些重要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定位、作图与标记,相应的基因克隆已在进行。
在基因组计划开展以来的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主要农作物的遗传连锁图的绘制均已完成。
1996年我国用RFLP标记对水稻进行作图,构建了水稻12条染色体的完整连锁图。
此后,又构成了有612个标记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较好地满足水稻遗传育种工作的需要。
除水稻之外,还绘制了谷子的RFLP连锁图。
构建了大豆分子标记遗传框架图、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小伞山羊草的连锁图以及小麦的第1、第5、第6染色体部分同源群RFLP连锁图等。
1997年,利用广陆矮4号水稻品种构建的BAC文库,建立了631个长度不同的跨叠群。
用水稻遗传图谱上的RFLP标记及STS标记确定了631个跨叠群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位置,绘制出了水稻的染色体物理图。
该物理图长为352284Kb,覆盖了水稻基因组的92%。
我国近年来对作物的重要性状,如育性基因、抗性基因及产量性状基因的作图与标记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在育性方面,找到了与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敏不育基因位点连锁的RFLP标记。
定位了水稻不育系5460F的育性隐性单基因tms1,并找到与之紧密连锁(1.2cM)的RFLP标记。
定位水稻野败不育系恢复基因的两个主效基因Rfi3和Rfi4,初步确定了与其中Rfi3基因紧密连锁(2.7cM)的RFLP标记,并已转化为STS标记。
小麦育种的分子基础与应用

小麦育种的分子基础与应用在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小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球范围内均排名前列。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小麦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农业科学家们不断地进行小麦育种研究,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着重探讨小麦育种的分子基础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前景展望。
一、小麦育种的分子基础1. DNA分子标记DNA分子标记是通过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将小麦的遗传性状和DNA分子联系起来,以便通过分子标记进行小麦育种。
它的主要优点在于不受生长环境和生理变异等影响,其结果可以高度重现性。
应用DNA分子标记的育种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出特定的基因或染色体片段,并可用于分辨不同品种中的遗传变异。
这些技术已经成为小麦育种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
2. 基因克隆技术基因克隆技术可以用来预测小麦母本和父本的杂交组合,从而增加育种成功的机会。
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小麦育种中,特别是在品种的宽适性和高产性方面。
此外,基因克隆技术还可用来解析小麦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从而可以针对一些重要病害或农艺性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育种。
3. 基因编辑和基因驱动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可用来直接修改基因序列,以达到育种目的。
它允许短序列的DNA链被定点修改或删除,对基因功能进行调控。
基因驱动技术是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在小麦遗传系统中将新基因传递给后代,以显著增加小麦的产量。
二、小麦育种的应用1. 品种改良小麦品种的改良始终是小麦育种工作的重点之一。
运用以上提及的分子技术,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实现小麦品种的优化和改良,以提高其适应不同的种植环境和生产要求。
例如,可以利用DNA-marker技术对抗旱、高温等逆境条件下的小麦品种进行筛选,以得到比传统品种更好的小麦新品种。
2. 病虫害防治小麦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是病虫害,如赤霉病、白粉病等,这些病害不仅会直接导致小麦减产甚至失败,也会对种植环境造成污染。
94份小麦种质Puroindoline和HMW-GS分子检测与品质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25 (4 ):509-521DOI:10.13430/ki.jpgr.20230905002 Jour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94份小麦种质Puroindoline和HMW-GS分子检测与品质分析张晓1,江伟1,高德荣1,郭延玲2,刘大同1,蒋正宁1,李曼1,刘健1,袁博1,陆成彬1(1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扬州 225007;2玉米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164)摘要:籽粒硬度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对小麦品质起决定作用,为发掘和利用硬度Puroindoline基因和HMW-GS优异等位变异,提升长江中下游麦区中强筋小麦品质,对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品种以及其他麦区优质推广品种和地方品种共计94份材料进行分子检测和品质分析。
结果表明,硬度变幅7.21~72.91,软质类型42份、占44.68%,硬质类型42份、占44.68%,混合类型10份、占10.64%。
硬度突变基因型共有5种,包括Pina-D1b/Pinb-D1a、Pina-D1r/Pinb-D1a、Pina-D1s/ Pinb-D1a、Pina-D1a/Pinb-D1b和Pina-D1a/Pinb-D1p,数量分别为8份、3份、1份、29份和9份,籽粒硬度表现依次为Pina-D1r/ Pinb-D1a>Pina-D1s/Pinb-D1a>Pina-D1b/Pinb-D1a>Pina-D1a/Pinb-D1p>Pina-D1a/Pinb-D1b。
HMW-GS分析表明,Glu-A1位点1和Null亚基材料比例分别为53.33%和45.56%,此外有1G330E亚基材料1份;Glu-B1位点7+8和7+9亚基材料比例分别为47.78%和46.67%,此外有14+15亚基材料3份、7OE+8*亚基材料1份、6+8亚基材料1份;Glu-D1位点2+12和5+10亚基材料比例分别为61.11%和38.89%。
小麦育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汇报人:日期:•小麦育种现状及问题•小麦育种技术瓶颈•小麦育种对策与建议目•小麦育种未来发展趋势•小麦育种成功案例分享录小麦育种现状及问题0102遗传资源利用不足缺乏对小麦种质资源中优异基因的发掘和利用,无法满足现代育种对性状改良的需求。
缺乏对小麦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利用,导致遗传多样性贫乏,无法满足不同环境下的育种需求。
缺乏长期育种计划和系统选育育种目标不明确,缺乏长期育种计划,导致育成品种难以适应未来环境和市场需求。
缺乏系统选育过程,无法充分利用个体优势,导致优良基因的流失。
小麦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缺乏针对病虫害的抗性育种,导致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存在短板。
病虫害问题严重小麦育种技术瓶颈缺乏高效育种技术缺乏高效育种技术是当前小麦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传统育种方法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品种,而且品种的遗传改良进展缓慢。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高效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提高育种效率和品种的遗传改良进展。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小麦品种进行精准改良,缩短育种周期。
分子育种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高效育种技术,但在小麦育种中应用不足。
应加强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基因组学和分子标记等技术手段,快速、准确地鉴定和筛选优良的育种材料,提高育种效率和品种的遗传改良进展。
分子育种技术应用不足生物技术应用不足生物技术在小麦育种中应用不足,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基因调控等方面。
应加强生物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深入研究小麦的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为育种提供更多有效的基因资源和工具。
同时,应注重生物安全性问题,确保育种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和环境可持续性。
小麦育种对策与建议通过建立种质资源库和保护区,保护小麦的遗传资源,确保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小麦遗传资源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提高育种效率和成功率。
小麦遗传转化中潮霉素筛选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小麦遗传转化中潮霉素筛选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其遭受多种生物、非生物逆境的影响,给小麦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利用遗传转化技术对小麦进行基因改良,以提高其逆境抗性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然而,遗传转化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低效率的特点,因此筛选出真正成功遗传变异的转化小麦植株,对于遗传转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潮霉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具有较好的筛选应用价值。
本文基于小麦遗传转化技术,建立了一套潮霉素筛选体系,以提高小麦遗传转化效率,并通过实验证明该体系具有较高的筛选效率和筛选特异性。
首先,本研究在转化小麦愈伤组织中,优化了不同浓度潮霉素对小麦品种的筛选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转化爆米花小麦的愈伤组织,2-4mg/L潮霉素处理效果最佳,对于转化恢复生长诱导基质小麦的愈伤组织,1-2mg/L处理效果最佳。
接着,建立了基于筛选桥接建模的分子分析模型,通过分子分析模型可以筛选出真正发生了基因改良的选材个体,并用真核系统重复验证了选材的筛选特异性和效率。
最后,本研究选用潮霉素筛选法成功筛选出了表达洋葱flavonoid 3'-O-hydroxylase(F3'H)基因的转化小麦植株,并用荧光、酶联等技术对表达情况进行了验证。
综上,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套潮霉素筛选体系,提高了小麦遗传转化效率,可为小麦的基因改良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基于筛选桥接建模的分子分析模型可以在遗传转化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基因改良个体的准确筛选,为小麦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该体系还有一些进一步的应用,例如在小麦的抗病性研究中,利用潮霉素筛选体系可以筛选出抗病小麦植株,特别是针对一些对传统药剂不敏感的病原菌,潮霉素筛选体系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还可以利用该体系筛选出抗逆境的小麦植株或特定的基因变异体,以提高小麦逆境抗性。
此外,该体系还可为小麦的生产过程中的药物加温等操作提供辅助,并实现小麦农药应用量的控制,从而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科学 2006,39(6):1091-1101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何中虎1,晏月明2,庄巧生1,张 艳1,夏先春1,张 勇1,王德森1,夏兰芹1,胡英考2, 蔡民华2,陈新民1,阎 俊1,周 阳1(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2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100037)摘要: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主要进展包括4个方面,(1)从食品品质—性状—蛋白质—DNA四个层次对中国230份小麦品种的6类49个品质性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建立了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了中国面条标准化实验制作与评价方法,明确了选种指标,建立并验证其分子标记选择体系,还优化并完善面包、北方馒头和饼干的评价方法与选种指标;(2)创立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酸性毛细管电泳(A-CE)与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质谱(MS)鉴定方法;发现了与面筋强度直接相关的水溶性蛋白WS-6;改进SDS-PAGE 方法,明确了面包和面条对亚基组成的要求。
筛选出Glu-B1和Glu-D3位点8个亚基的STS标记,明确了Glu-D3位点亚基与基因的关系;在小麦近缘种中鉴定了15个新亚基,丰富了品质改良的候选基因资源;(3)阐明了从农家种、历史改良品种到目前主栽品种的籽粒硬度演变规律和等位变异特点,发现7个新等位基因,修正硬度形成的分子理论;(4)制定全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为全国品质育种提供了3批亲本。
为了更好推动中国小麦品质改良工作的发展,建议加强4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普通小麦;籽粒硬度;贮藏蛋白;面条品质;分子标记;专论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and Utilization of Molecular Method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Wheat Quality HE Zhong-hu1, YAN Yue-ming2, ZHUANG Qiao-sheng1, ZHANG Yan1, XIA Xian-chun1, ZHANG Yong1, WANG De-sen1, XIA Lan-qin1, HU Ying-kao2, CAI Min-hua2, CHEN Xin-min1, YAN Jun1, ZHOU Yang1 (1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National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2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Abstract: Quality improv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bjective for wheat breeding, and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progress of quality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methods of Chinese wheat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1) A standardized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ing end-use quality testing and use of molecular markers has been established, a laboratory protocol and evaluation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Chinese noodles, selection criterion and molecular markers were identified. Laboratory testing protocols for pan bread, north style steamed bread, an dcookie have also been optimized. (2) An acidic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method for separation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 (HMW-GS) and MALDI-TOF-MS for separation of high and low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 (HMW-GS and LMW-GS) were established. A water soluble protein, named WS-6, was found to be directly linked with gluten quality, and SDS-PAGE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mposition of HMW-GS and LMW-GS of Chinese wheat, and association between glutenin subunits and quality performance of pan bread and Chinese noodle quality were clarified. Y-type gene specific markers for discrimination of HMW-GS at Glu-B1 locus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MW-GS genes and alleles at Glu-D3 locus were identified. (3) Grain hardness distribution and occurrence of puroindoline alleles in Chinese wheat were characterized, and five new mutations were discovered. (4) A regional wheat quality proposal was developed and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Three groups of parents were recommended to provincial wheat breeding programs. Future收稿日期:2005-07-28;接受日期:2006-02-14基金项目:农业部“948”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003Q01)、“973”项目(2002CB1113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70822)作者简介:何中虎(1963-),男,陕西蒲城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小麦遗传育种。
E-mail: zhhe@。
通讯作者晏月明(1960-),男,重庆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小麦分子遗传与蛋白质组学。
E-mail: yanym@1092 中国农业科学39卷directions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China are also proposed.Key words: Common wheat; Kernel hardness; Storage protein, Noodle quality, Molecular marker; Review0 引言品质是小麦育种和生产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因人多地少矛盾突出,消费水平较低,中国小麦育种长期以提高产量和改良抗病性为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小麦品质改良开始受到重视,当时以在现有品种材料中筛选优质品种为主,主要是学习掌握国外已有技术,育成的优质麦产量偏低,推广面积小。
90年代中后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小麦品质提出更高要求,为优质小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适逢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分中心的相继建立,仪器设备得到补充更新,使得中国在优质小麦育种与产业化、品质改良方法研究等方面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
十年前,中国优质小麦研究与发展主要存在五大问题。
一是对中国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缺乏系统研究,品质改良的盲目性大,忽视了籽粒软硬分类,在面筋强度改良中对低分子量亚基及1B/1R易位的作用重视不够。
研究工作几乎全是补课性质,与国际水平相差30~40年,曾对部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面仪参数、粉质仪参数、高分子量亚基和醇溶蛋白及面包品质做过一些初步研究,尚未涉及到籽粒硬度、磨粉品质、颜色性状、淀粉特性、溶剂保持力、低分子量亚基、1B/1R等重要性状。
二是成品品质评价在品质育种中至关重要,国内缺乏标准化的实验室制作与评价体系,严重制约品质育种工作。
主要表现在测试方法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低,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
西方早已成熟的面包、饼干烘焙方法尚未完全掌握,中国传统食品如面条和馒头的实验室评价尚在摸索之中,虽然形成了面包、面条、馒头、饼干等行业标准,但因研究水平低,标准的可操作性差,因而在科研单位和面粉企业应用并不广泛。
三是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品质改良技术升级提供了可能,但因品质性状难度大,加之工作基础差,国内的分子标记研究以抗病性为主,因而如何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品质改良研究的跨越式发展是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是对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了解十分有限,多数地方以面包品质改良为主要目标,全国性的品质区划工作尚未开始,如何根据气候、土壤、生态等自然因素和种植制度、市场需求等社会因素来规划全国优质小麦的生产和科研是面临的重要问题。
五是缺乏产量高、加工品质过硬的优质小麦品种(面包、面条、饼干、糕点),因此在继续改良品质性状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做到产量质量协同改良是优质小麦育种的重要课题。
因此,深入系统研究中国小麦品质评价体系与分子改良技术对提高中国小麦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密切合作,前者以测试方法标准化、分子标记、籽粒硬度等为主,后者侧重于贮藏蛋白的分离技术,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常规育种、谷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即大田试验-品质分析-现代生物技术检测的密切结合,从食品品质-性状-蛋白质-DNA四个层次建立小麦品质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