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的影响

合集下载

近代史论文 理性看待太平天国运动

近代史论文 理性看待太平天国运动

被谬赞的历史——理性解读太平天国运动提起太平天国运动,许多人都会赞不绝口,夸赞他的先进性、时代性和进步性,它被认为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农民革命,被载入史册,所谓“太平天国革命无可非议的是农民战争,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但它爆发于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崛起于经济较为发达、中西交通频繁的两广,“此时社会各阶级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已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等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

”(1)读来让人觉得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群在新宗教信仰、新思潮影响下崛起的一群农民发动的先进革命,甚至归结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也是简单的归根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诚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除了表面上的指挥失误、丧失斗志,以及再深追一步到主管者的贪污腐败问题等原因外,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可是在我看来,太平天国运动,本质上仍然只是一场在封建社会中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其根本未曾脱离过小农思想中争粮争地,称皇称帝的内核,从运动的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

提到太平天国运动,就不得不提及客家人。

太平天国运动首先反的是清王朝统治,如同历代大大小小王朝一样,打的是受不了清政府重税盘剥的旗号,可是事实上,清王朝从康熙时代开始逐步实施“摊丁入亩”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等利民政策,解决清王朝因人口剧烈增长而带来的人地矛盾。

清王朝的土地制度是建立在大量的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在人口不断膨胀的条件下,剥夺小农的土地,不仅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完全不可为的。

因此,养活庞大人口,并促进生产发展,就只能是通过减税的方式、以扩大分工剌激交换的方式来鼓励农民经营和开发土地,增加粮食产量。

(2)可是在这样看起来万世太平百姓富足天下安康的社会环境下,以洪秀全为首的客家人却造反了,那么原因就显然不是因为清政府的剥削,而是客家人与当地原住民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矛盾重重升级,最终导致械斗,为起义创造了良好的导火索。

历史学基础(清统治的衰落)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清统治的衰落)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清统治的衰落)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 3. 史料分析题 6.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太平军在西征中曾经三次攻克的军事重镇是( )。

A.南京B.武昌C.安庆D.汉口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太平天国西征。

在太平天国西征期间,胡以晃、赖汉英曾两次攻克武昌。

后来石达开、罗大纲在支援西征的过程中,又一次攻克武昌。

知识模块:清统治的衰落2.下列不属于太平天国后期领导核心的人物是( )。

A.杨秀清B.李秀成C.陈玉成D.洪仁玕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太平天国政治。

东王杨秀清是太平天国前期的核心人物。

天京变乱之后,形成了以洪秀全、洪仁玕、李秀成和陈玉成为核心的领导。

知识模块:清统治的衰落3.主张对义和团实行安抚策略的是( )。

A.荣禄B.袁世凯C.毓贤D.刚毅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基本态度。

义和团在山东地区爆发,毓贤和袁世凯先后任山东巡抚,严厉镇压义和团运动。

清朝中央官吏中,吏部尚书刚毅主张安抚,军机大臣荣禄主张镇压。

知识模块:清统治的衰落4.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高潮,也遇到了前所有未有的状况,即( )。

A.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B.运用宗教发动群众C.领导阶层的腐化以及分裂D.封建势力联合绞杀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遇到的新情况就是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知识模块:清统治的衰落5.义和团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甲午战争失败与德国入侵山东B.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重C.山东地区长期以来义和拳的秘密结社非常严密D.天灾人祸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甲午战败与德国入侵。

知识模块:清统治的衰落6.太平天国时期,提出了一系列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方案的重要人物是( )。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总结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总结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总结中国的近代史被许多重大事件所塑造,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总结。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被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是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碰撞的象征。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并将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开始意识到必须改革现行体制,以应对外部压力。

二、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该运动由洪秀全领导,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并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

尽管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政治改革的步伐,为晚清政府的变法奠定了基础。

三、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是晚清政府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的推动下进行的政治改革尝试。

这次变法意图强化国家实力、整顿政府机构和加强教育,但最终因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戊戌变法表明中国的现代化改革需要面对严峻的挑战,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过程。

四、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它彻底终结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该革命推动了中国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为中国的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成功意味着近代中国开始逐步走出旧体制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国家制度。

五、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起源于学生抗议巴黎和约的活动。

这场运动加强了国内对于民主和科学的追求,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自尊心。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革命和解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推翻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权,并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论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

论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

论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代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与地方出现了权力再分配的格局。

在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

清政府这种政策调整的结果,造成国家权力由中央到地方的逐渐下移,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为以督抚为核心的地方分权体制所取代。

清王朝一体化的集权体系受到极大的动摇,出现了一个权力与资源分散的小过渡,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标签:太平天国运动;现代化;权力再分配馬克思的唯物史观实质上是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马克思在解释社会历史运动时,既不把历史看作预成存在,不受价值影响的自在进程,也不把历史看成毫无规律,可以根据主体的自由意志任意决定的结果。

而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是历史必然性与价值选择性两种力量互动的结果。

这种必然性与可能性,客观性与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法,体现了人类社会在一般趋势下出现的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这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选择现代化道路的深刻的理论基础。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第三次革命性转变,它是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民族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的过程。

由于知识爆炸,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所提供的客观因素,现代化不能不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张性质,因此在历史上现代化又被称之为西化,欧化或工业化。

然而,必然性与价值选择性的辩证法决定了现代化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认同的过程,其间必然包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它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的转型。

当现代化启动之后,为了在变迁的社会中形成统一的全国经济和政治网络,加强国家内部的政治整合和社会整合,就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取向的,高效有力的中央政府,这是政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又决定了政治现代化选择的价值取向。

太平天国的负面影响

太平天国的负面影响

尽管太平天国后期尽毁古书之事有所收敛,但洪秀全唯洪氏教义独尊、大搞蒙昧主义的政策并无改变,删书衙的成立便是明证。

然而,不少论者不同程度地承认太平天国此种违反人性、摧残文化的专制蒙昧政策,但又常常从这里引申出所谓太平天国政权的反封建性、革命性。

由太平天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我们看到太平天国政治上并非人人平等,实行的是等级森严的制度;经济上亦无平均主义,实行的是官僚特权和农民“照旧缴租纳粮”;文化上是消灭传统文化,唯洪氏教义独尊。

“酝酿大起义的时候,洪秀全可以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平等思想作为发动群众的武器;可是,做了天王以后,他又要用‘三纲’思想作为维护自己政权的武器。

”(注:茅家琦、方之光、童光华:《太平天国兴亡史》,第15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盛名之下的太平天国,不少民众和下层将士们由原先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转变成了对腐朽、骄奢的天国新贵们的怨尤。

第三,太平天国的负面影响不容否认谈到太平天国的历史影响或历史意义,人们总是习惯于使用诸如“太平天国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大大削弱了清朝统治势力”,“它揭开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一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促进了人民大众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等等评语。

作为一场大规模的农民造反运动,太平天国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清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影响了晚清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

但是无视太平天国运动实质上仍是一场旧式的以改朝换代为指归的农民战争的历史事实,坚持认为太平天国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人民大众的觉醒,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这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马克思在1862年深入了解了太平天国的真相后,曾深刻地指出:“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抱定什么任务。

他们没有提出什么口号。

他们所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有当权者的惊惶还更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就在于用奇形怪状的破坏,用全无建设工作萌芽的破坏来和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

太平天国运动笔记

太平天国运动笔记

政治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意识到自身 的腐败和压迫行为,进而在一定程度 上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和变革。
04
总结
总结
•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 的农民起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兴起和发展既 是中国农民反抗压迫的结果,也是整 个社会变革的产物。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太平天国运动笔记
2023-09-09
目录
• 背景概述 •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总结
01
背景概述
背景概述
•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运动之一,发生于19世纪中叶。它在中国社 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 农民起义的背景与原因
农民起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 政治影响 • 经济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农田荒芜、经济动荡,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然而,太平天国运动 也促进了农民阶级觉醒,农民的地位与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 军事影响 太平天国军队的创建和战斗能力在当时堪称惊人。太平天国军队不仅给清朝政府带来了极大 的军事压力,还为中国近代军事变革奠定了基础。
•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晚清时期中国 农民的生活困境密切相关。政府腐败 、赋税高昂、天灾频繁等问题使农民 生存状况恶化,士绅地主的压迫更加 加剧了矛盾。
02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 太平天国运动是在湖南地区兴起的,其领袖洪秀全提出的太平天国思想深受广大农 民欢迎。太平天国的兴起标志着这场农民起义真正发展为一场意义重大的运动。
• 洪秀全及其思想 • 清朝政府的镇压与回应

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与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与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与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起义运动,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国际格局。

这次运动之所以能够发生,并且对社会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背景是中国晚清社会的诸多问题积累。

在19世纪,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地,政治和经济形势严重恶化。

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无能,以及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人民普遍生活困苦,社会不满情绪高涨。

在这种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成为了一种集体爆发的社会情绪,他们以推翻清朝政权为目标,试图建立一个更公平、更繁荣的国家。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基础是基督教的传播与接受。

运动领导者洪秀全受到西方基督教的影响,他将基督教的教义与中国传统的农民起义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天父、天兄、天宝”的口号。

这种宗教意识形态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掀起了一股风暴,激发了农民群众的信仰和斗志。

因此,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了一场既有农民起义性质,又具有宗教色彩的政治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远不止于一场起义,它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激发了中国农民群众的觉醒和参与政治的意识。

起义的农民彻底颠覆了传统封建社会中的等级秩序,推翻了贵族地主阶级的统治。

在太平天国的统治下,农民群众不仅享有土地和财产的平等分配,还有机会参与政府的决策和管理。

虽然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并未持续时间长久,但它夺取政权的经验激发了后来中国社会的变革运动,为中国农民争取权益奠定了基础。

在国际格局的变化方面,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使得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这之前,西方列强通常认为中国是一个稳定、自给自足的国家,但太平天国的崛起给他们带来了震惊和警惕。

西方列强开始认识到中国内部的动荡会对他们在中国的权益产生威胁,因此他们加强了对中国的干涉和控制,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此外,太平天国运动也对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一、历史背景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人民起义运动,发生在晚清时期,其起因为社会矛盾激化和民族危机加深。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数十年,波及了大半个中国,成为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二、政治主张太平天国的政治主张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以拜上帝会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政权。

他们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而洪秀全是上帝的次子,受命下凡来消灭清朝统治者。

因此,他们的政治目标是通过战争手段推翻清朝,建立自己的政权。

三、经济政策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分配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社会。

但是这种平均主义的政策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难以实施。

而《资政新篇》则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改革,但由于战争环境和内部反对声音等原因,也没有得到实施。

四、社会改革太平天国试图通过宗教信仰的力量来推动社会改革。

他们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实行了男女平等、破除迷信等政策。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宗教信仰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是拜上帝会,这是一种民间宗教信仰,融合了基督教、道教、儒教等多种宗教元素。

太平天国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而洪秀全是上帝的次子,受命下凡来消灭清朝统治者。

这种宗教信仰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组织纽带。

六、军事斗争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是其政治主张和经济政策的延续。

他们通过战争手段推翻清朝统治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在军事斗争中,太平天国采取了游击战、攻坚战等多种战术,并利用了民心的不满和反清情绪等有利因素,最终达到了推翻清朝的目的。

七、对后世影响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人民对于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反抗,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对于后来的民主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历史中的重要一环。

最后,太平天国运动也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的影响
重庆江津市第二中学校甘波(402284)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十八个省市,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

只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免最终失败。

但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拟对太平天国对晚清政治的影响,作一探讨。

只是囿于资料的限制和学识的浅薄,文中定有许多不足和错误之处,恳请方家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

一是导致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

主威素重,权集中央,地方几无独立之权,这是咸丰以前清朝政治的显著特色。

随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不断发展,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朝派出了大量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但都无济于事。

为此清政府先后委派官员数十人到各省举办团练。

这样,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镇压农民革命的主力。

清政府不得不逐渐赋予湘淮将帅以越来越大的权力。

比如,曾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

这样一来,自咸丰以后,“主威素重”,权集中央的状况被打破了,逐渐形成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

具体表现为:
1、军权下移,督抚掌握了半地方化和半私人化的军队。

咸丰以前,清朝军权由皇帝独揽。

中央征调军队,督抚不敢怠慢。

自咸丰时起,湘淮军及其以后张之洞的“自强军”,袁世凯的北洋军等,都成了半地方化、半私人化的军队,并不绝对听命于中央。

“兵部除绿营之外,各省勇数且不能知,若一旦出警,各省皆自顾疆圉,不能恤人”。

(康有为:《官制议》,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53页。


2、财权下移,督抚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大权。

皇帝掌握军权与中央集中财权互为表里,督抚掌握军权也是与他们掌握财权密切相关的,清代前期与中期一切财权统于户部,通过制定收支科目和收支标准,保证一切财政收支都作为国家收支,从而实现中央对财政大权的控制。

各省布政使司、盐运道、粮储道系户部的派出机构,分掌一省财政。

但到1852年,太平天国控制长江流域富庶省份之后,中央财政收入锐减,无款可拨,各省于是截留税收,自己筹饷,以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是财政大权逐渐下移。

1853 年,清廷谕令:“按年定数指拨解部”。

(《洋务运动》第三册542页)。

这一谕令赋予了地方督抚控制财权的合法权力。

这样,中央集中财政的体制遂限于瓦解。


央财权旁落,地方督抚遂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大权。

3、人事任免权下移,督抚扩大了对官吏的支配权。

清代中期以前,行政人事权统于中央。

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督抚军权与财权的扩大,他们(指督抚)往往以军务紧张为由,不拘常例,奏调保举人员。

《清史稿》称曾、胡“荐贤满天下,卒奏中兴之功”。

由于曾国藩权势日大,清廷甚至屡次下谕令其保荐督抚大员。

这样,“外重内轻”的局面逐渐形成了。

总之,太平天国打乱了清王朝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为湘淮军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清政府依赖湘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就不得不赋予他们以极大的权力,从而为督抚专政制造了历史前提。

这样,清王朝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而地方督抚权力得以膨胀。

二是导致满汉力量对比的变化。

清王朝是由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是满汉地主阶级联合压迫各族的政权。

但是,满人的特权,满洲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也是清朝始终存在的严酷现实,满汉矛盾始终是清朝的一对重要矛盾。

满洲贵族享有世袭特权,以征服者自居,满人在数量上仅占汉人的八十分之一,但却占据行政官额的一半。

这样一种情况在太平天国期间产生了变化,使满汉力量的对比向着有利于汉族方向发展。

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的崛起造成了清王朝中央集权的衰落,造成了统治阶级中满汉力量对比的变化。

特别是在道光和咸丰年间,汉人巡抚占到70%以上,也可证明太平天国运动为汉人获得权力提供了机会。

满人政治地位日渐衰败,汉人政治权力日渐增长。

在这种政治权力的再分配中,汉人的地位得到明显增强,导致离心力的扩大,使满洲贵族的统治基础日益动摇。

为以后辛亥革命的振臂一呼,各省纷纷响应独立,使清朝顷刻土崩瓦解,不能不说是准备了条件。

三是促使清王朝实行对外开放和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逐步成为一种发展方向。

但清政府长期的闭关政策,使清朝昧于世界局势,一味的“夜郎自大”,成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一个与之对峙的政权,成为清王朝的一大“心腹之患”。

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乘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加紧侵略,逐步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成为清王朝的“外患”。

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筹应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四。

)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
寻求一种比较现实而有效的办法,以解除内忧外患。

这样,开明,务实的洋务派也就应运而生了。

他们坚持对外开放,陆续创办一批军事企业、民用企业、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使之迈出了艰难而凝重的一步。

尽管并非情愿,但是它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

至少,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为洋务派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契机,为中国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总之,正是太平天国运动,为曾、左、胡、李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契机,他们既是地方势力,又是汉族官僚,同时又是洋务派人士。

他们的活动推动了社会变革,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正表现了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