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毕业论文范文)
近代史太平天国运动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太平天国运动近代史论文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战争,达到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太平天国论文篇一:《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
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
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1842年至1850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
清政府调兵镇压,但群众斗争此起彼伏,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天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其平均分配的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因此最后也未能付诸实行。
谈起太平天国运动,首先映入我的脑海中的是一个个首先站出来反抗清王朝奴隶般统治的一位民族运动的英雄们: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李秀全,陈玉成„„早些时候,我读了曾国藩的传记,在我看来,曾国藩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在那个昏庸是非颠倒的社会中,依靠了自身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志士们一起建立了湘军,成功的镇压了当时清廷无力镇压的太平运动的起义军们,并且引领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军工厂“安庆军械厂”,并提拔了一批有能力,有正气的将领们,其中当然包括后来建立淮军并成为清末第一重臣的李鸿章,为清朝的延续做出了重大贡献。
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文(精选3篇)

传统文化的影响作文(精选3篇)第一篇:《传统文化的珍贵传承》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我们应当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遗产。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文精神。
例如孔子的仁义道德、老子的道家思想、墨子的兼爱无私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些思想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处世,为人师表。
同时,传统文化也包括了各种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和国画独具特色,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京剧、杂技等传统戏曲则传承着千年文化精髓,代代相传。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文化面临着淘汰和遗忘的危险。
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和传承。
只有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篇:《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如何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可以指导我们做人立事。
例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顺其自然、佛家的舍己为人等,都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可以借鉴的价值观念。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诗歌、戏曲等艺术形式也可以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作品。
比如将传统舞蹈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打造出新颖的舞台演出;将传统绘画技艺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作品等。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命力。
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第三篇:《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传统。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愈发引人注目。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诗歌、绘画、音乐、建筑等诸多领域。
其中的诗词歌赋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国画描绘了大自然的山水风景,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意境追求;传统音乐和戏曲以优美的旋律和表演形式吸引着广大观众。
近代史论文理性看待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定稿)

近代史论文理性看待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定稿)第一篇:近代史论文理性看待太平天国运动被谬赞的历史——理性解读太平天国运动提起太平天国运动,许多人都会赞不绝口,夸赞他的先进性、时代性和进步性,它被认为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农民革命,被载入史册,所谓“太平天国革命无可非议的是农民战争,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但它爆发于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崛起于经济较为发达、中西交通频繁的两广,“此时社会各阶级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已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等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
”(1)读来让人觉得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群在新宗教信仰、新思潮影响下崛起的一群农民发动的先进革命,甚至归结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也是简单的归根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诚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除了表面上的指挥失误、丧失斗志,以及再深追一步到主管者的贪污腐败问题等原因外,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可是在我看来,太平天国运动,本质上仍然只是一场在封建社会中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其根本未曾脱离过小农思想中争粮争地,称皇称帝的内核,从运动的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
提到太平天国运动,就不得不提及客家人。
太平天国运动首先反的是清王朝统治,如同历代大大小小王朝一样,打的是受不了清政府重税盘剥的旗号,可是事实上,清王朝从康熙时代开始逐步实施“摊丁入亩”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等利民政策,解决清王朝因人口剧烈增长而带来的人地矛盾。
清王朝的土地制度是建立在大量的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在人口不断膨胀的条件下,剥夺小农的土地,不仅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完全不可为的。
因此,养活庞大人口,并促进生产发展,就只能是通过减税的方式、以扩大分工剌激交换的方式来鼓励农民经营和开发土地,增加粮食产量。
(2)可是在这样看起来万世太平百姓富足天下安康的社会环境下,以洪秀全为首的客家人却造反了,那么原因就显然不是因为清政府的剥削,而是客家人与当地原住民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矛盾重重升级,最终导致械斗,为起义创造了良好的导火索。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论文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
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转战湘,赣、皖、浙等省,最后定都天京(即今南京)正是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南方农民政权,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
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资政新篇》等2农民与太平天国的兴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农民运动。
而从整个运动过程看,太平天国政权的兴亡与农民的支持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平天国的兴起离不开农民的支持,而要获得农民支持,就必须重视和照顾农民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
早在金田起义以前,洪秀全根据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摆脱贫穷苦难的愿望,表示了对土地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不满。
在《原道醒世训》中,洪秀全对私有制作了深刻批判,认为“世道乖漓,人心浇薄,所爱所憎,一出于私”。
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国颁布了解决土地问题的经济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这个改革方案以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要求按照平均主义原则重新分配土地,即土地归天父公有,将田地划分九等,由农民平均分耕,所谓“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产品也平均分配,余物归公,以便“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无疑,这种土地改革方案,表达了千百年来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是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大胆否定。
虽然这个方案不可能真正实行,但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这种平分土地的主张对许多农民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动员广大农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极大的调动了农民支持太平天国的积极性,从而也推动了运动的发展除重视农民土地问题外,太平天国还从政治上广泛动员和依靠农民。
太平天国运动认识论文

太平天国运动认识论文摘要:虽然太平天国在政治上的意义并不大,但是容闳对于它在思想解放上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以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
容闳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乡(今属珠海市),少年时先后进入古特拉富夫人创办的“西塾”和玛礼逊学校,接受西学教育。
1846年,玛礼逊学校校长布朗借抱病回国之机,带容闳等三人一起赴美留学。
容闳在美国先后就读于孟松中学和当时著名的耶鲁大学,并于1854年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八年的留美生涯使容闳切身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先进与强大,那么受过西方教育的他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又是怎么看的呢?一、归国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之情1855年,在太平天国的鼓动下,广东出现了农民暴动,遭到两广总督叶名琛的残酷镇压,75000名无辜群众被杀。
事后,容闳亲临刑场,“地上之土,吸血既饱,皆作赭色。
余血盈科而进,汇为污池。
空气中毒菌之弥漫,殆不可以言语形容”【2】,这血腥的场面令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他强烈的谴责这一行为,认为“乃法国革命时代之惨剧,杀人亦无如是之多”【3】。
他认为叶名琛是罪魁祸首,因为叶是汉阳人,而汉阳一开始就被太平军所占,而叶在汉阳有很多的财产被太平军烧毁,这使得叶名琛对太平军恨之入骨,而太平军的首领多是两广人民,叶因此迁怒于两广人民。
这一事件使得容闳减少了对清政府的认同,开始同情太平天国运动,“愤懑之极,乃深恶满人之无状,而许太平天国之举动为正当”【4】。
二、对太平天国的亲自考察容闳在1860年对太平天国进行了实地考察。
他在从无锡到常州去考察太平天国的路上看到太平军对于人民很好,他们竭力保护人民,由此来得到人民的认同。
“当忠王(即李秀成)在苏州时,尝竭力欲禁抢掠之风,悬重赏以幕奇才。
谓有能出力禁绝焚掠之事者,立酬巨金,并颁以爵位。
又下令三通:一不许杀平民,二不许妄杀牛羊,三不许纵烧民居。
有犯其一者,杀无赦”【5】。
正是这些容闳亲自目睹的这种情况,使得他一开始对太平天国进行了发自内心的赞许。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5篇)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5篇)第一篇: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
开始的标志是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
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
通过近代史的学习,对太平天国起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再此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此我从正反两个方面谈谈我对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的看法。
从正面来看,政治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土地改革,实施天朝田亩制度,同时涉及经济制度。
军事方面,主张为理想而奋战,太平天国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负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
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同时使清政府在利用欧美外国人镇压太平军的同时见识到西方的军事力量,促使后来的洋务运动文化思想方面,太平天国革命的直接导因是吸收西方文化的结果,主要是吸收西方基督教的教义。
经济方面,太平天国开始重视发展商业,主张对外开放政策。
《资政新篇》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谋利,鼓励私人资本。
对外贸易方针是积极开发,平等互利,独立自主,与清政府闭关自守,投降媚外,丧权辱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世界方面,太平天国运动使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同时太平天国运动又推动力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从负面来看,太平天国运动直接或间接导致4000-5000万人口死亡,是中国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变乱。
破坏了民间信仰与儒家文化,破坏了中华民族继承了几千年的思想体系。
无论怎样,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不可忽略的。
经验教训:我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将一个国家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
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背景与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背景与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其社会背景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背景与影响。
一、经济背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9世纪中叶,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
清朝政府的统治已经陷入困境,国家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在这种背景下,农民们的生活状况极为困苦。
土地兼并、赋税重压、天灾人祸等问题使得农民们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正是农民们对这些问题的不满和抗议的结果。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秀全提出了“平分田地,消除苦难”的口号,号召农民们起来反抗贵族地主的剥削和压迫。
他们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公平的土地制度来解决农民的经济问题。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的强烈愿望,也揭示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深层次矛盾。
二、政治背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也与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密切相关。
清朝政府在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时,无法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稳定。
政府的腐败和官员的贪污使得人民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正是农民们对清朝政府的不满和失望的结果。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秀全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他试图通过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来推翻清朝政府。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清朝政府的不信任,也揭示了中国政治制度的脆弱和不稳定。
三、文化背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也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思潮有关。
在19世纪中叶,基督教传入中国,得到了一些人民的拥护和信仰。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秀全深受基督教影响,他试图通过基督教的教义来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对新文化的追求。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引发了后来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和革命运动。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论文

太平天国运动的成与败在1851年~1864年,清朝后期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
从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转战湘、赣、皖、浙等省,最后定都天京(今南京)正是建立于清王朝对峙的南方农民政权,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沦陷结束,历史13年。
太平天国运动初步担负起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提出了与历次农民战争不同的施政纲领,主张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有十分明显的进步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无法克服农民阶级本身的弱点,最后失败。
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其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
指责的评价与分析针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以下几种贬评:一、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二、太平天国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任意烧毁经书;三、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是邪教。
许多观点还是可以作具体分析的。
如关于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的说法就有欠客观。
清中叶以后,社会日趋萧条和贫困。
而鸦片战争的爆发,白银外流,国家财政也十分困难。
他们曾经想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来改造旧的生产力,不论效果如何,其动机还是应该肯定的至于说它破坏传统文化,烧毁经书也应作具体分析。
在近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两次反传统运动,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一次是五四运动。
它们所反对象都是孔教和儒学学说。
至于指责拜上帝教是邪教也欠慎重。
邪教是有其特有的本质和概念的,一般说,邪教是利用封建迷信进行反人类、反社会的。
它裹胁和残害的对象主要是无辜百姓。
而拜上帝教则是由基督教演化而来的,虽然也是一种迷信组织,但它的主旨是反清的,因而,把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说成是邪教当然不免牵强。
无法否定的历史功绩如果对太平天国运动从总体上进行评价,那么既要看到农民战争自身的弱点,也要看到这场运动为历史为社会所提供的新东西。
太平天国的许多历史功绩是无法否定的,是客观存在的。
其一,太平天国运动和历次农民战争所不同的是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作为自己的纲领。
这个纲领基本上没有实行。
但在革命进程中,它却是当作一种理想被提出来的,曾经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并且为历史提供了新的东西,是可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内容摘要】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运动之一。
太平天国运动既是对以往的农民起义的继承,又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区别。
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太平天国运动是以引入西方基督教教义的拜上帝为基础,其矛头直指向封建的满清王朝及中国传承了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
从表面看,太平天国似乎与传统文化势不两立,将传统文化彻底的抛弃了。
其实不然,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至结束,我们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的影响。
在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显现有传统文化的踪迹,太平天国运动始终挣脱不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太平天国儒学思想经济政策变革思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最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运动之一。
其影响远远的超过了以前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引进西方基督教教义,以教会的形式发展起来的,以推翻封建的清王朝统治为目标,全盘否定和摧毁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一场农民起义运动。
太平天国势力所到之处,庙宇、祠堂被毁,传统文化遭到极大的打击。
但是,从太平天国的开始到失败,传统文化的影子始终都伴随着太平天国的沉浮,对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出现政策冲突(一)政策上的自相矛盾和前后抵牾以拜上帝教为指导思想的太平天国力求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几乎是“有传必反”,但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成长的太平天国看似与传统文化决裂的政策中却产生了很多抵牾,政策上的自相矛盾和前后抵牾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层面上的冲突。
比如太平天国它一方面要实行有无相恤、有福同享的政策,另一方面又是极力宣扬什么贫富天排定,叫人们要知命安贫,各守本分。
一方面要建立人人不受私的圣库制度,“有衣同穿,有饭同食”。
另一方面则又坚持“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等级制。
一方面提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另一方面则要“着佃起征田赋”,“按亩输钱米”;一方面是“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解归圣库”,另一方面又是“士农工商各力其业”等等。
这一切充分反映出了“上帝”与“天道”的冲突,均等思想与礼制秩序的矛盾,既想宣传实施全盘否定传统传统的政策又不得不用传统的经文维护统治。
(二)政策宣传中割不断中国传统的血缘脐带太平天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方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但却始终没有割断中国传统的血缘脐带。
所宣传的上帝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仍旧是借用“父子”、兄弟姊妹之类的血缘伦理语言和内容加以表述与维系的。
太平天国虽然想引入上帝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观念,但又不得不采取“政教合一”的国家管理方式。
很快便回到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等级制,从而使太平天国很难摆脱传统社会拉帮结派、“朋党相争”、“窝里斗”的社会怪圈。
正所谓“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楚了,对象是谁,和自己什么关系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1](p35)事实上,太平天国在文化层面上的特殊规定,及政策措施的效应是与传统的文化意识非常吻合的,具有很强的相通性和一致性。
二、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经济政策的影响(一)“上帝”所有制里的平均分配方式闪烁出传统文化的影子太平天国的许多经济政策是根据太平天国的指导思想及拜上帝教的教义颁行的《天朝田亩制度》所执行的。
根据《制度》规定,在土地和其它生产物上实际要执行的是带有很强的公有制色彩的“上帝”所有制;在分配上,太平天国领导者及其民众追求的则是一种“处处平均”、自给自足的供给制度和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在《天朝田亩制度》中不仅详细规定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使用和分配原则,而且还规定了副业生产和分配的方案。
“凡天下田,树墙下以桑。
凡妇蚕绩缝衣裳。
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2](p321~326)这种带有均等色彩的分配方式,体现出了太平天国对沿袭几千年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彻底否定,它企图建立人间太平天国的愿望,符合千百年来农民“处处平均”的传统思想。
(二)传统思想影响下按照传统方式运行的经济政策企图执行《天朝田亩制度》的太平天国在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和传统思想影响下经济低效率的事实,太平天国领导者不得不面对现实,按照传统的经济政策来运行。
在土地政策上,早在1853年太平军西征时便在江西南昌城外实行了“计亩征粮”。
后来东王杨秀清等奏请天王洪秀全在安徽江西照旧征粮纳税:“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3](p275)实际上,太平天国的各个时期在各个地区实行的土地政策存在着很大差异。
但概括而论,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以实种作准”、“计亩造册,着佃收粮”,向农民直接征收钱粮的方式。
这一政策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曾一度被广泛推行,这样在事实上承认或半承认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
2、向地主征收钱粮,允许地主收租。
一方面对地主收租情况进行监督和限制,另一方面通过地主这一阶层的力量保证谷米粮食的收集,这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推行的最主要的土地田赋政策。
3、到了后期,太平天国更是设租息局、总仓厅,帮助地主收租。
甚至对农民的抗租斗争进行镇压,以应付战争对大量谷米粮食的急需。
这都表明太平天国为统治需要,不断调整土地政策,这是传统的封建社会里通用的土地政策。
认可和支持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前朝各代几无二致。
三、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农民战争变革思维模式太平天国运动它用上帝教号召和组织群众,说明它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但它所运用的变革思维又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通用的模式,它始终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一)、“顺天”“应天”的起义模式中国自古以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均自称是“天子”,说自己是天帝的儿子,是天派来的,用以表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也往往反其道而用之。
陈胜、吴广起义时用“篝火狐鸣”的办法;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高举“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大旗,元末红巾军起义编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传言,都表示自己是上天安排来领导起义的。
太平天国起义也不例外,在起义前的文件中就宣称“道之大原出于天,谨将天道觉群贤”,进行传统“天道”观的宣传。
起义后在进军途中发布的几个文告,均是以“真天命”三字开头,打着“奉天讨胡”、“奉天诛妖”的旗号。
其用意无非就是要说明太平天国的到来是上天的安排,这与历来的农民起义运动的传统思想完全一样,在“天”上做文章。
(二)、“均等”“太平”的发展模式中国从进入封建社会开始,就是地主占有土地,农民无地和少地,农民千百年的梦想是有自己的土地。
历史上的农民战争触及了土地问题,往往表达了一种平等、平均的愿望。
唐代王仙芝起义,称天补平均大将军,突出“平均”的要求;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南宋钟相、杨么起义,提出“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相号召;明末李自成起义则打着“均田免粮”的旗帜。
“太平”的本义是极大的公平和平均,太平天国在自己的文件和文献中,一再标榜自己建立的是“太平天国”,“天下大家处处平匀”。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只是意欲把“平等”“平均”作为一种政策措施,而太平天国则试图把它化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显然是对中国农民战争传统思维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四、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为统治服务独尊拜上帝教、反孔、排儒看似太平天国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决裂,实际上为了统治需要它又对儒学思想加以利用。
为自己的统治、政策施行等服务,而援引儒家经典和儒学思想,可看到它与传统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解说儒学思想为拜上帝神学服务洪秀全是在从西方引来的拜上帝教的组织下发动起义的,太平天国运动披着厚厚的宗教外衣。
但是对中国广大人民来说,拜上帝教非常陌生,与中国传统不着边际。
因此洪秀全和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教义,征引各种儒家经书,验证其所宣扬的“独一真神唯上帝”的思想。
在《天条书》初刻本中征引了许多儒家经典,其中引自《诗经》的有:“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引自《尚书》的有:“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上帝弗顺,祝降时丧”。
引自《易经》的有:“先代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等。
洪秀全断章取义的征引这些儒家资料都是为了说明历史上我们都拜皇上帝,但是到秦汉以后则差入鬼路,致被阎罗妖所捉。
引用传统文化的儒家经典为阐发拜上帝神学思想服务,其意都是想要人们复行拜皇上帝,支持太平天国运动。
(二)、利用儒学思想为“皇权”统治服务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农民生活在以家族主义和家长制为本位的宗法制度下小农思想浓重,可以说他们都是皇权主义者,都盼望有“好皇帝”。
洪秀全他把儒家的皇权主义与拜上帝教的神学思想相结合,尽力装点自身作为天王的神人合一的形象。
所颁布的诏书为树立“天王”专制主义权威大量征引儒家思想和言论为其服务,颁布的《天命诏旨书》中,充斥着宣扬天王专制主义的言词。
如辛开(亥)三月十八日在东乡:“我差尔主下凡作天王,他出一言是天命,尔等要遵。
”辛开(亥)七月十四日在紫荆山茶地:“皇上帝曰:自古死生天排定,那有由己得成人。
”此外,在旨准镌刻的《幼学诗》中说,“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
牝鸡若司晨,自求家道苦”。
另如在起义后所作的《太平救世歌》中说:“人伦有五,孝弟为先。
”[5](p436)显然,洪秀全是在利用儒学思想,极力的引用传统文化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太平天国运动从表面上看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但实际上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
就其思想模式来说,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它仍是承袭历代农民战争的传统的变革模式。
不管太平天国是宣传“天下一家”的反封建思想,还是标榜“共享太平”的反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而却以“肃体统,大一尊,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的传统农民起义运动形式为归宿。
可见,太平天国运动无论是开始的时候还是发展、顶峰时期或者是尾声、低谷直至失败,都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注释]:[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2]洪秀全等.天朝田亩制度[A].史学会.太平天国:第一册[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3]张德坚.贼情汇篡:卷十[A].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第三册[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4]苏台麇鹿记:上卷[A].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第五册[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5]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二册[M].北京:神州国光社,1952.[参考文献][1]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罗尔纲.太平天国文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