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论文
太平天国运动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院系:XXXXXXXXXXXXXX 班级:XXXXXXXX姓名:XXX学号:XXXXXXXX太平天国运动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从中明白一条真理,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尤其是农民阶级,受来自地主、官僚、封建主义的压迫,迫使他们不得不站起来反抗压迫。
至此,我们不得不谈一下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目的最明确的一次农民战争。
它转战范围跨十八个省,涉及约半数中国人口,从兴起到失败时间长达十四年,它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农民战争之一——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质高价廉的工业产品,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
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
清政府的捐税,年年增加,使农民不堪重负。
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
农民反抗斗争多达110次。
特别是两广地区,由于受到鸦片战争的直接冲击,社会动荡更为激烈。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3月,太平天国转战到武宣东乡,洪秀全正式称“天王”。
从此,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开始了。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北上,9月攻克永安。
洪秀全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
之后太平军继续北上,1853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昌。
不久,在洪秀全、杨秀清指挥下,太平军从武昌出发,沿江东下,连战连捷,1853年占领南京,同时定都南京,改名为天京。
太平军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进军武汉到定都天京,历时两年三个月。
天京这个政权巍然屹立于南方,同清政府的北京政权遥相对峙,坚持斗争长达十余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要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必须北伐;要巩固天京大本营,控制长江中游,必须西征;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必须东征、至此,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革命声威震撼全国。
史纲论文_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的得与失自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加重,中国的民族与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各阶级都对国家的出路感到迷茫,不断进行着探索,并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先后出现了农民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以及辛亥革命。
这些运动,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但是这一次次的探索与失败确是为国家的出路提供了借鉴,让人们跟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必须走的道路。
而最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无疑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鸦片战争后,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激化。
而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民生活困苦。
因此,1846至185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
这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它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不但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又强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甚至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
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指出了社会进步方向。
虽然《资政新篇》并不完善而且又未被施行,但是其在思想上的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
但太平天国运动最终的失败,也告诉我们其中也存在着缺陷。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在历史上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1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主要在政治、经济、文教、外交四方面作了规定。
政治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反对迷信,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外交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封建主义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起了抵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史太平天国运动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太平天国运动近代史论文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战争,达到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太平天国论文篇一:《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
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
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1842年至1850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
清政府调兵镇压,但群众斗争此起彼伏,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天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其平均分配的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因此最后也未能付诸实行。
谈起太平天国运动,首先映入我的脑海中的是一个个首先站出来反抗清王朝奴隶般统治的一位民族运动的英雄们: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李秀全,陈玉成„„早些时候,我读了曾国藩的传记,在我看来,曾国藩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在那个昏庸是非颠倒的社会中,依靠了自身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志士们一起建立了湘军,成功的镇压了当时清廷无力镇压的太平运动的起义军们,并且引领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军工厂“安庆军械厂”,并提拔了一批有能力,有正气的将领们,其中当然包括后来建立淮军并成为清末第一重臣的李鸿章,为清朝的延续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作业论文《太平天国运动,农民的反抗运动》

历史作业论文《太平天国运动,农民的反抗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农民的反抗运动文东华摘要:太平天国运动是从1851年1月至1864年7月由农民发起的一场浩大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反抗运动。
从1980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大清朝其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缺陷在外国的铁炮下表露无疑。
但是,还沉浸在东方大国的幻想中的封建统治者们为了保持统治地位,对外采取妥协,对内残酷镇压一切反抗势力的手段。
这样,在封建阶级和外来帝国主义的压迫下,不堪重负的农民阶级为了生存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虽然这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强烈的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们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这些在新中国成立乃至今天仍有教育意义,至今领导人仍把民生民计放在重要地位。
关键词: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反抗失败引言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其平困和不自由的生活。
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官僚们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土地。
为了生活,农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而其代价是需要把全年收成一半以上作为地租教改地主。
鸦片战争失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和弥补财政空虚,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派别。
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高征收,横征暴敛,使农民负担进一步加重。
天下贪官,胜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①。
这进一步农民阶级与封建主义阶级与外来帝国主义的矛盾。
而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的自然经济无法与之匹敌而逐渐衰落解体。
战后,鸦片贸易屡禁不止,反而进一步泛滥,导致了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从而货币贬值,进一步加重了农民负担。
老百姓“昔日买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买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②可见由于货币贬值,田税负担增加了有一倍以上。
而这些负担,通过种种渠道,最终还是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在这些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没有退路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们为了生活,纷纷拿起武器,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论文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
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转战湘,赣、皖、浙等省,最后定都天京(即今南京)正是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南方农民政权,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
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资政新篇》等2农民与太平天国的兴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农民运动。
而从整个运动过程看,太平天国政权的兴亡与农民的支持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平天国的兴起离不开农民的支持,而要获得农民支持,就必须重视和照顾农民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
早在金田起义以前,洪秀全根据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摆脱贫穷苦难的愿望,表示了对土地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不满。
在《原道醒世训》中,洪秀全对私有制作了深刻批判,认为“世道乖漓,人心浇薄,所爱所憎,一出于私”。
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国颁布了解决土地问题的经济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这个改革方案以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要求按照平均主义原则重新分配土地,即土地归天父公有,将田地划分九等,由农民平均分耕,所谓“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产品也平均分配,余物归公,以便“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无疑,这种土地改革方案,表达了千百年来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是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大胆否定。
虽然这个方案不可能真正实行,但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这种平分土地的主张对许多农民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动员广大农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极大的调动了农民支持太平天国的积极性,从而也推动了运动的发展除重视农民土地问题外,太平天国还从政治上广泛动员和依靠农民。
太平天国论文

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及评价 1864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因为正是在这一年在南京城里,有一个人悲壮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随之而来的是天京的沦陷,这标志着动乱将近14年的中国,内乱终于结束了。
同时也意味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彻底失败。
这个悲剧式的人物就是——洪秀全。
但是历时十四年、遍及十七省的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其规模之浩大,战事之激烈,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为农民革命战争史上所罕见。
这场运动值得我们深思,我仅以我之拙见,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来探讨一下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
众所周知,一场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战争指挥者的决策与谋略。
不可否定,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初期,确实是运筹帷幄,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战争的胜利。
可是建都金陵后,太平天国领导者在军事方面的失误和思想上腐化使得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成为必然!1.忽略提高战士的战斗素养与对部队内部的巩固工作。
在建都金陵之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忽略提高战士的战斗素养与对部队内部的巩固工作。
由于对控制长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了加强水师的建设,没有将战船和运输船分别编组,不注意改进战船和船炮的技术性能,加强战船的作战训练,以提高水师的作战能力。
因此,在西征作战中遭到惨重损失,丧失了水上控制权。
此外,在已经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没有及时组建“马队”和“炮队”等新的兵种。
这些,都影响了战斗力的进一步提高。
天京内讧不得不说是使太平天国由前期的逐渐走向强盛开始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事件,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杨韦的内斗很大程度的使天国内部变得动荡,再加上一个猜疑心极重的洪秀全逼走了石达开,致其10万精锐出走,无疑是对太平天国致命的打击。
天国此时说白了就已经开始自掘坟墓了,军事上的优势走向了对立面。
初期的太平军的领导者,在金田起义时,对部队就规定了严格的纪律,并实行圣库制度,以保证部队的供给和将士的清廉。
太平军内部还有一套教育训练制度,使部队的军政素质不断提高,因而能以少胜多,打破清军的围追堵截,发展革命的大好形势。
太平天国运动认识论文

太平天国运动认识论文摘要:虽然太平天国在政治上的意义并不大,但是容闳对于它在思想解放上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以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
容闳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乡(今属珠海市),少年时先后进入古特拉富夫人创办的“西塾”和玛礼逊学校,接受西学教育。
1846年,玛礼逊学校校长布朗借抱病回国之机,带容闳等三人一起赴美留学。
容闳在美国先后就读于孟松中学和当时著名的耶鲁大学,并于1854年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八年的留美生涯使容闳切身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先进与强大,那么受过西方教育的他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又是怎么看的呢?一、归国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之情1855年,在太平天国的鼓动下,广东出现了农民暴动,遭到两广总督叶名琛的残酷镇压,75000名无辜群众被杀。
事后,容闳亲临刑场,“地上之土,吸血既饱,皆作赭色。
余血盈科而进,汇为污池。
空气中毒菌之弥漫,殆不可以言语形容”【2】,这血腥的场面令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他强烈的谴责这一行为,认为“乃法国革命时代之惨剧,杀人亦无如是之多”【3】。
他认为叶名琛是罪魁祸首,因为叶是汉阳人,而汉阳一开始就被太平军所占,而叶在汉阳有很多的财产被太平军烧毁,这使得叶名琛对太平军恨之入骨,而太平军的首领多是两广人民,叶因此迁怒于两广人民。
这一事件使得容闳减少了对清政府的认同,开始同情太平天国运动,“愤懑之极,乃深恶满人之无状,而许太平天国之举动为正当”【4】。
二、对太平天国的亲自考察容闳在1860年对太平天国进行了实地考察。
他在从无锡到常州去考察太平天国的路上看到太平军对于人民很好,他们竭力保护人民,由此来得到人民的认同。
“当忠王(即李秀成)在苏州时,尝竭力欲禁抢掠之风,悬重赏以幕奇才。
谓有能出力禁绝焚掠之事者,立酬巨金,并颁以爵位。
又下令三通:一不许杀平民,二不许妄杀牛羊,三不许纵烧民居。
有犯其一者,杀无赦”【5】。
正是这些容闳亲自目睹的这种情况,使得他一开始对太平天国进行了发自内心的赞许。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5篇)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5篇)第一篇: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
开始的标志是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
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
通过近代史的学习,对太平天国起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再此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此我从正反两个方面谈谈我对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的看法。
从正面来看,政治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土地改革,实施天朝田亩制度,同时涉及经济制度。
军事方面,主张为理想而奋战,太平天国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负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
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同时使清政府在利用欧美外国人镇压太平军的同时见识到西方的军事力量,促使后来的洋务运动文化思想方面,太平天国革命的直接导因是吸收西方文化的结果,主要是吸收西方基督教的教义。
经济方面,太平天国开始重视发展商业,主张对外开放政策。
《资政新篇》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谋利,鼓励私人资本。
对外贸易方针是积极开发,平等互利,独立自主,与清政府闭关自守,投降媚外,丧权辱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世界方面,太平天国运动使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同时太平天国运动又推动力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从负面来看,太平天国运动直接或间接导致4000-5000万人口死亡,是中国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变乱。
破坏了民间信仰与儒家文化,破坏了中华民族继承了几千年的思想体系。
无论怎样,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不可忽略的。
经验教训:我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将一个国家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太平天国运动浅析学生姓名:夏立
学号:2010213579
所在院系:数理学院
所在年级:2010级
太平天国运动浅析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
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转战湘,赣、皖、浙等省,最后定都天京(即今南京)正是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南方农民政权,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
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资政新篇》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农民运动。
而从整个运动过程看,太平天国政权的兴亡与农民的支持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离不开农民的支持,而要获得农民支持,就必须重视和照顾农民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
早在金田起义以前,洪秀全根据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摆脱贫穷苦难的愿望,表示了对土地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不满。
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国颁布了解决土地问题的经济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这个改革方案以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要求按照平均主义原则重新分配土地,即土地归天父公有,将田地划分九等,由农民平均分耕,所谓“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产品也平均分配,余物归公,以便“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无疑,这种土地改革方案,表达了千百年来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是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大胆否定。
虽然这个方案不可能真正实行,但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这种平分土地的主张对许多农民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动员广大农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极大的调动了农民支持太平天国的积极性,从而也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除重视农民土地问题外,太平天国还从政治上广泛动员和依靠农民。
1851年起义之前,洪秀全就明确表示要打破封建礼教,试图把农民从政治压迫之下解放出来。
金田起义以后,太平天国广泛动员农民和依靠农民,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首先是重视对农民的思想动员。
太平军所到之处,即对农民广泛宣传太平军的宗旨,揭露清王朝的腐败与罪恶。
其
次,太平天国还依靠农民,建立地方政权。
《天朝田亩制度》不仅制定了土地改革方案,还规定了太平天国地方政权的形式与职能。
乡官制在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乡官制在初期不仅保证了太平天国军需粮饷的正常供应,而且对保护农民利益、动员农民参加地方政权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太平天国政权有了稳固的社会基础。
二、如果说农民的支持是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初期取得成功的关键,那么,太平天国政权后来的衰亡则与失去农民的支持有关。
在土地政策方面,《天朝田亩制度》的改革方案,虽然对动员广大农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对于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因为从分配形式看,以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则来分配土地,完全是不现实的空想,无法具体实行。
从所有制结构看,太平天国虽然主张有田同耕,但农民仅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太平天国强调所有土地归天父公有。
这样做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他们的愿望。
更有甚者,后来迫于形势,太平天国要求农民“照旧交粮纳税”。
在太平天国统治的许多地区,农民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不断加重。
有些附加税,如田捐由太平军直接向佃农征收,就更加引起广大佃农的不满。
事实上,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政权迅速异化,其领导人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规定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从反皇权到迷恋皇权。
天王洪秀全成了“独一真神”,为了神化自己,自称“天生真主,命作君主”。
整个领导层为“繁华迷惑”,穷奢极欲,愈来愈腐化,完全脱离了广大农民。
这样,太平天国以一种落后的东西去否定另一种落后的东西;靠农民起家,但又不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从依靠农民到失去农民,最终自身也被农民抛弃。
这就是太平天国的悲剧所在,也是所有农民政权的悲剧所在。
三、太平天国的战略的失误也是导致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定都天京之初天国领导层便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继续分封王爵,并且开始大肆的修建宫殿豪宅以供自己享乐,而且在天国之内从天王到以下各级官吏外出时都大摆排场他们所行之处军民须回避并且跪与道路两侧,由此看来天平天国领导层完全与下层人民相脱离。
与此同时天国内部的矛盾不断繁衍,并最终引发了太平天国内部最大的转折“天京变乱”,在变乱之中北王韦昌辉杀死东王杨秀清及其部属两万余人和翼王石达开的家属,进而威胁天王,但是最终被洪秀全处死。
由此洪秀全的猜疑心变得更重,当石达开回到天京时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洪秀全见此极为不满随即任命自己两个无能的哥哥做王以牵制石达开,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怒而率领自己的部属十余万人离开天京出走独自转战其他省份,一时间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了“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危险局面,
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厮杀,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虽然之后洪秀全极力挽救但已无力回天,最后曾国藩率领湘军与淮军于1864年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至此宣告结束。
四、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权力再分配。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代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与地方出现了权力再分配的格局。
在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
清政府这种政策调整的结果,造成国家权力由中央到地方的逐渐下移,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为以督抚为核心的地方分权体制所取代。
清王朝一体化的集权体系受到极大的动摇,出现了一个权力与资源分散的小过渡,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平天国革命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权力分散的良好的政治前提,它改变了晚清的政治格局,震撼了清王朝一体化的集权体系,权力资源逐渐分散到地方手中,从而实现了现代化的最初反应一洋务运动,真正开启了现代化的实践。
太平天国运动为清政权播下了毁灭的种子。
由太平天国运动引发的督抚专权,使清朝中央的军政权力下移,促成了地方势力的增长;汉族官僚与洋务派的兴起,导致了统治阶层内部的严重分化,使晚清政局更加动荡。
所有这一切都严重削弱了清朝中央的政治权力,动摇了清廷统治的政治权威。
随着这种分离倾向的扩大,清朝统治终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从而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反帝的农民
战争,在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主张平等的与各国和平相处,规定外国不得干涉本国内政,并且大力主张自由平等的发展相互间的贸易,宣传自由平等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而且太平天国转战大半个中国极大的打击了地主阶级,撼动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在对清作战之余又要同外国侵略者作战,从而牵制了大量的侵略军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进而推动并鼓励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