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合集下载

统编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统编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统编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盘古开天地》评课稿部编教材采用双线编排,在原来思想主题的基础上,增加了语文要素。

这是语文课特别要重视的问题。

本次老师的这节课在关注思想内容的同时,重视语文要素的培养,结合文体,抓住单元要求、文本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简单朴素中亮点纷呈,有以下优点:一、有单元整合意识从课中能看到老师对整个单元内容了然于胸,教学中统整单元内容,前后勾连,前置相关教学资源,较好地发挥了相关资源的价值。

导入环节,老师开课出示了六个词语,并设问“读了这些词语,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在学生的交流中,引出神话及神话具有想象丰富神奇的特点。

熟悉教材的老师都知道:这些词语及问题是本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的内容。

教师将这一资源作为导入内容,既让学生积累了词语,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巧妙作为新课的学习,真是一举多得。

这启示我们:语文园地中要总结某个阅读方法或写作方法,那在单元课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学习运用这些方法,园地这里只是是对这些方法的回顾小结。

二、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突出,环节简约本节课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和文本内容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了三个环节:导入——活动一:识字写字,把握课文内容——活动二:品读1-2自然段本。

这样的环节及目标是由单元内容、语文要素及课后习题决定的。

单元阅读内容是神话故事,语文要素有2项要求,第一项是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项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课文后面的有2道题目: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心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这一课是这单元的首篇课文,所以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训练学生了解课文的起因、经过、经过,用联结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这项教学任务老师落实的很到位。

从题目入手,引导提出三个问题,正好对应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教师用心的设计所在。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活动一开天辟地有始祖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这两则神话故事都是先民对天地万物本源的想象,都属于创世神话,神话中对于天地的形成、万物的来源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故事的主人公盘古和女娲堪称华夏儿女的先祖,他们都具有伟大的开创精神。

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重在通过看图、朗读、想象等方式感受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领略中国神话故事的永恒魅力。

建议安排3课时。

1.说说我们眼中的世界出示万物图片(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江河,花草树木),让学生从已知的科学角度说说这些事物的起源,教师引导在远古时代,人类由于科学不发达,认知有限,就用神的故事来解释自然万物的来源,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

2.读读书上的创世神话,走进神秘的远古时代(1)读《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两篇创世神话,教师出示生词,读准字音。

出示: 隆隆重而浊四肢躯干血液茂盛精疲力竭累倒滋润翻身混沌奔流不息缓缓一丈撑在劈过去(2)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老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借助图片或提纲,按照顺序概述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补天的过程,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4)品读故事,发挥想象,感受神奇①精读《盘古开天地》a.品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神奇通过观察插图,抓住比喻句,联系上下文感受天地未分开前的神奇状态;通过对比阅读,找出句子中的反义词的方法想象天地形成时轻重、清浊分离的奇幻过程;通过图片,引导想象盘古化生万物的神奇画面,并模仿课文中“他的……变成了……”句式,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b.读一读,说说我心中的盘古在品读语言文字中感受盘古的人物形象,体会盘古的力大无比、勇于开创和献身精神。

②自读《女娲补天》,迁移前面一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

a.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初步把握主要内容。

b.找找自己觉得神奇的地方,进行交流。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听了四二班刘老师的《盘古开天地》,浓厚的课堂氛围,活跃的课堂气氛,让人印象深刻,很受启发。

刘老师的课堂很有特色:
一、概括神话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刘老师通过情节概括,让孩子们了解神话故事内容,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马上引出了人物评价和价值观取向,激发了他们对新的神话人物——盘古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在这堂课上,刘老师“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

在教学时,我抓住“抡”“劈”这两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盘古分开天地的艰辛与决心,并让学生在朗读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的恰到好处。

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对比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所妙之处。

还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

“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

”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

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勇敢、坚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整节课既严肃又活泼,课堂秩序良好。

课堂设计新颖、环环相扣,把握了学生的年龄特点,重点突出,很好完成了教学目标,总的来说,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在众多的神话故事中,“盘古开天地”无疑是一则极具魅力且富有深刻内涵的经典。

有幸聆听了一堂关于“盘古开天地”的课程,感受颇深,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评价。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来看,教师明确且精准。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内容,更要掌握神话故事的特点,同时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学生们对于神话故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并且初步体会到了神话的魅力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满了趣味性。

课堂伊始,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生动的盘古开天地的动画视频,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地将学生带入到了神话的奇妙世界中。

这种直观的导入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描述盘古开天地的动作时,教师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盘古的一举一动,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善于运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比如,“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既紧扣文本,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

此外,教师还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伟大精神。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会及时给予纠正和示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朗读水平。

在课堂互动方面,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个人发言,学生们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教师能够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然而,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时间分配上,对于盘古开天地的过程讲解得较为详细,而对于神话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挖掘相对较少。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蒋军晶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蒋军晶

盘古开天地1. 引言《盘古开天地》是一门为期一学期的综合实践课程,由蒋军晶老师任教。

本课程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该课程中,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创作故事、设计角色和构建场景,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电子游戏作品。

在过程中,蒋老师起到了指导和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

下面我将对该课程进行评价和总结。

2. 课程内容在《盘古开天地》课程中,蒋老师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首先,蒋老师以讲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为基础,介绍了其中的人物、场景和情节,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了深入的了解。

然后,蒋老师分组组织学生,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角色,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进行设计。

在角色设计的过程中,蒋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自由度,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蒋老师指导学生运用Unity等游戏制作软件,实现角色的建模、场景的构建和游戏逻辑的编写。

3. 学习收获在《盘古开天地》课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收获。

首先,通过这门课程,我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沟通。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与其他成员共同商讨和解决问题,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其次,我学会了使用Unity等软件进行游戏制作。

在课程中,蒋老师耐心地教导我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使我们能够熟练地进行角色建模和场景构建。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我培养了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游戏开发的过程中,我不断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评价总的来说,蒋军晶老师的《盘古开天地》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蒋老师以开放性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

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不过,课程也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

首先,在课程设计上可以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优秀7篇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优秀7篇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优秀7篇《盘古开天地》评课稿篇一《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本节课在教学时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特点,扎实地进行教学。

一、注重朗读指导轻声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

”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

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

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

读“雨露”时,先引导学生想想雨露是什么样子的,再引导学生轻声读,不要把雨露震落了。

通过解释太阳光芒四射,月亮温柔如水引导学生读句子。

“奔流不息”想想河水流淌的样子,引导读出又急又快的语速。

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边读边想,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他呼出的气,变成了四季的风和流动的云。

”让学生充分想想画面,感悟风和云的动态。

读中思,思中悟。

把学生带入一定的语境,从而更快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读的形式多种多样,特别是在盘古身体发生巨大的变化那段,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有读盘古的身体部分,有读身体发生的变化,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明白课文内容。

“创造”是本课的关键词,开始学生对这词的理解并不是很准确,通过解读文本,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宇宙创造前是什么样子的?创造后是什么样子的?盘古又是怎么创造的?弄清楚这些问题后,学生也就明白了创造的意思,这种设计,水到渠成。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定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定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行们:大家好。

我是语文团队的评课教师,下面由我就张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一课谈一谈我们团队浅显的体会。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们团队认为有这样几个亮点:1、全新的理念,提高实效的前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

而张老师的这节课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理念,那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整节课,张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抓住重点句子,注重朗读,注意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对课文的分析,使教学过程简约而灵动,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简约之美”。

2、情境创设,提高实效的关键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还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

张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努力使听读、思、品、议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把课文的内容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她在上课伊始,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孩子们喜欢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嫦娥、女娲、后羿等,引出课题。

3、读中悟情,提高实效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这种感情的培育,不仅依靠精美的课本,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更要紧紧地依靠教师——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张老师俨然一本精致、大气的语文课本,他的一言一语,始终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

在他精心营造的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有极具语言张力的师生对话,有极富语文魅力的应答。

例如,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

张老师让学生根据本文做出动作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

数秒钟后,张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

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二十秒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覆一日,年覆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评课稿

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千金小学沈海英《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中,周丽老师老师十分注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点落实到位,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周丽老师的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做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顺学而导。

阅读教学要立足学生,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本领,周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诠释。

她在上课伊始,首先通过复习,让学生们把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复述,然后引出新课,再引导学生去读、思、品、议。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周丽老师依据三年级的课程标准,根据孩子们的特点,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三、在表演中体会,在朗读中升华。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

周老师让学生根据本文做出动作“抡”和“砸”的表演,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通过这一设计,水到渠成,不必大费口舌去解释字面的意思。

同时,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感情。

四、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的神奇与魅力。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里时,姚老师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

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

”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在充分的朗读之后,教师问:“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就只变成这些吗?”从书中省略号引导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本节课在教学时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特点,扎实地进行教学。

一、注重朗读指导轻声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

”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

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

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

读“雨露”时,先引导学生想想雨露是什么样子的,再引导学生轻声读,不要把雨露震落了。

通过解释太阳光芒四射,月亮温柔如水引导学生读句子。

“奔流不息”想想河水流淌的样子,引导读出又急又快的语速。

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
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边读边想,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他呼出的气,变成了四季的风和流动的云。

”让学生充分想想画面,感悟风和云的动态。

读中思,思中悟。

把学生带入一定的语境,从而更快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读的形式多种多样,特别是在盘古身体发生巨大的变化那段,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有读盘古的身体部分,有读身体发生的变化,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明白课文内容。

“创造”是本课的关键词,开始学生对这词的理解并不是很准确,通过解读文本,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宇宙创造前是什么样子的?创造后是什么样子的?盘古又是怎么创造的?弄清楚这些问题后,学生也就明白了创造的意思,这种设计,水到渠成。

联系上下文理解“混沌”一词,指导自然。

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指导朗读方面,让我受益匪浅。

我个人还感觉有些地方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有些地方让学生读书时,很快就提问问题,感觉不是读,应是快速浏览。

整节课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我会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学习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