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和Ddimer检测临床应用安庆课件
D二聚体临床意义DDimerPPT课件

中等风险因子
关节镜膝关节手术 导管插入术(中央静 脉输血导管) 化疗 心脏充血或呼吸衰竭 激素替代治疗 肿瘤 口服避孕药 瘫痪収作 妊娠/产后 以前有VTE 具有血栓形成倾向
弱风险因子
卧床>3天 活动性小(例如在轿车上 或者飞机中的长途旅行) 年龄增加(>40岁) 腹腔镜手术 肥胖 妊娠/分娩前 静脉曲张
美国临床实验室 标准化研究所CLSI
H59-P指南:在低、中临床危 险度峰值时,定量检测D-二聚体 用作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排 除性诊断。
为什么选择D-二聚体作为VTE的标志物?
避免不必要的影像检查和治疗 减少住院的时间或者转院的需要。
患者感受: 避免侵入性操作相关的风险; 避免与不必要的抗凝血治疗相关 的血管适应症。
纤维蛋白
α链上裂解出FPA,生成纤维蛋白I
β链上裂解出FPB,生成纤维蛋白Ⅱ
自行聚合
凝血酶激活因子Ⅷ交联
交联纤维蛋白
纤溶酶 交联纤维蛋白降解 产物中最小的交联片段
D-二聚体
D-二聚体可能升高原因:
溶栓治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肝肾脏疾病
心肌梗死 脑梗死
创伤、肿瘤、感染等
临床应用
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排除性诊断;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 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ACS的辅助诊断; 肝脏疾病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 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凝状态的诊断及检测; 外科手术患者的预后判定; 溶栓治疗的监测
自身红细胞凝集法 乳胶凝集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荧光抗体检测法 免疫金标法 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急诊测定的优点, 又具有ELISA能够准确定量的特点,与ELISA比 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不受胆红素,Hb、纤 维蛋白原、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及FDP等干扰,但 类风湿因子、肝素及脂血等有一定的干扰。
ATⅢ及D—Dimmer与凝血常规项目联合检测临床应用探讨_0

ATⅢ及D—Dimmer与凝血常规项目联合检测临床应用探讨标签:凝血常规项目ATⅢD-Dimmer;联合检测;临床应用探讨AT是由432个AA组成的糖蛋白,是依赖肝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体内最重要的凝血酶抑制剂,它与凝血酶1:1结合形成复合物,使70%-80%的凝血酶失活。
AT的各亚型中只有ATⅢ具有抗凝血酶的作用。
ATⅢ的作用随凝血活动进行而增强,所以ATⅢ的消耗水平是反映凝血酶生成的重要指标。
临床上常以测定血浆ATⅢ水平作为判断机体抗凝水平和血栓形成性疾病实验室指标,也据此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价疗效。
D-Dimmer是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单体交联后,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标记物。
它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和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同时D-Dimmer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ATⅢ与D-Dimmer在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ATⅢ是血浆中抑制凝血、保持体内抗凝与凝血系统动态平衡的关键物质,它与肝素结合后可抑制凝血因子Ⅱa,Ⅴa,Ⅳa,Ⅹa,Ⅺa,Ⅻa的活性,并可阻止Ⅶa与组织因子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同时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血管壁损伤,防止凝血过度。
因此,AT缺乏或低下可引起凝血功能亢进,ATⅢ的消耗水平是反映凝血生成的重要指標[1]。
有研究显示,86.7%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ATⅢ水平低于正常水平,ATⅢ活性降低是深静脉血栓(VTE)的危险因素。
VTE异常增高的凝血活性导致抗凝系统代偿性活跃,消耗AT而致其活性降低。
此外,血管内皮的损使AT生成障碍,活性进一步降低,这种病理生理紊乱状态如得不到改善并继续发展会最终形成血栓。
故ATⅢ活性降低与VTE患者高凝状态和血液抗凝功能的明显减退及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在血栓形成的同时,必然伴随纤溶的过程,此时D-Dimmer会明显升高。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课件

• 用FEU表达的D-二聚体的量相当于用DDU表达的1.7倍, 但不建议进行形式和量纲的转换
• 国外研究显示,用FEU表达D-二聚体检测量更能反映病
人的实际情况
学习交流PPT
9
D-二聚体检测的应用现状
□制备的单克隆抗体,针对的只是某种类型D-二聚体 。
□病理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类型的D-二聚体,由于不同 的检测试剂只能测定其中某种类型,而不是测定所有 的降解片段, 因此各类试剂在对同一标本进行测定时 ,其敏感性显著不同。
□老的方法敏感度低:阳性率低
□新方法敏感度高:阳性率高
□临床:与既往的使用经验不符
学习交流PPT
11
D-二聚体临床应用进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临床应用也在不断深入
• 早期检测D-dimer主要是用于替代FDP和3P实验用于DIC的诊 断和监测
• 现在D-dimer高阴性预示能力和高灵敏度,主要用于VTE排 除、早期DIC的诊断和溶栓治疗监测
Intern Med. 2007,146:204-210.
□ 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性肺栓塞诊疗指南。
Eur Heart J, 2008;29(18):2276-2315.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
志2010年1月。
□推荐使用中高敏感度的方法
□国际上目前已经普遍采用高敏方法。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应用 ppt课件

血管造影——金标准 D-Dimer——常规筛查,排除性诊断
几乎所有的VTE患者D-Dimer呈阳性,D-Dimer阴性可排除VTE的可能性 D-Dimer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 导及疗效观察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应用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检验科 冯强 2015.7.16
ppt课件
1
1 D-二聚体简介
目录
2 D-二聚体检测标准化 3 D-二聚体检测现状
4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ppt课件
2
简介
D-二聚体(D-Dimer) 是纤维蛋白单体 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 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
ppt课件
24
THANK YOU .
ppt课件
25
?
组织修复 <3倍
?
血栓性疾病 或高凝状态
?
肝脏疾病
?
恶性肿瘤
D-Dimer升高
ppt课件
19
溶栓治疗监测
溶栓后D-Dimer含量在短期内明显升高,而 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
溶栓后D-Dimer含量持续升高或缓慢下降, 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含量再升高,预 示血栓再发生。
溶栓治疗应持续到D-Dimer含量下降至正常 范围。恢复正常的D-Dimer是停止溶栓的指 征。
>3mg/L FEU
可作为临床干预的医学决定水平,对高度怀疑有VTE疾病患 者,应做影像学检查
妇科>6mg/L FEU 高风险,危急值
产科>20mg/L FEU
ppt课件
21
D-Dimer结果解读
D-Dimer应用Q&A及临床应用--付麟

定标品
• 定标品
• 与试剂批号匹配
• 有不同系统的靶值 • 冻干粉 • 人血浆为基质,所含D二聚体浓度大约为 4.4 mg/L FEU • 定标曲线有效期6个月以上
21
• Reagent holder with handle helps easy and safe transfer of the reagents
5、Application of INNOVANCE D-Dimer on CA-500 Series
Innovance* D-DIMER Controls Order No. OPDY03
1、欧美要求
CLSI H59-P推荐指南要求,生产商必须对其生产的试剂盒的适用情 况进行声明是“排除疾病”还是“辅助诊断”
区分标准 形成诊断 外部研究点数量 样本数量 辅助诊断VTE 在临床背景解释D-二聚体 结果 至少三个 统计学显著数量的VTE门 诊患者(DVT和PE的患病 率>10%) 预测D-二聚体仪器 排除VTE 与PTP结合解释D-二聚体 结果 至少三个 统计学显著数量的门急诊 可疑VTE患者(DVT和PE 的患病率>10%) 通过影像学技术确定的最 终结局。如果影像学不能 确认,则随访患者,确定 是阴性。
D D
E E
D D
E E
D D D
D
D D
E E
D
plasmin
E E D D D E D D D
DXD
D
不同的交联的纤 维蛋白降解产物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 降解的最小产物,但D二 聚体试剂检测的是指含 有一个或多个D二聚体片 段的交联纤维蛋白降解 D- Dimer 产物,如图含有红色D二 聚体的片段。
检测试剂
D-DIMER临床意义ppt课件

2、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 u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DVT的可能性。造影
证实DVT者D—二聚体100%阳性。可作溶栓治疗
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
u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
u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
u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血栓大小无变化,说明治
疗无效。 陈旧性血栓不增高。
10
FDP碎片
5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 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 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活
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
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 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6
三、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7
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
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
临床上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
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
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
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 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 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位置,必 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综合分析结果。
15
8、交联衍生物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u血栓的原始大小
u纤溶速率
u血栓形成时间,肾功正常时,循环中的D—
二聚体半衰期约6h;有活跃的纤维蛋白降 解和纤溶酶活化 u血栓的位置是否被包裹
16
9、 D—二聚体是溶栓药物治疗监控和疗效观察的
指标。应用溶栓药物后D—二聚体明显升高。若达 到疗效,该指标在升高后很快下降;如果二聚体升 高后持续维持在一定程度高水平则提示溶栓药物剂 量不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量检测D—二
常规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INR范围 1.5~2.5 2.0~2.5 2.0~2.8
2.5~3.0 2.5~3.0
11
11
11
PT对口服抗凝药的监测时间点
PT监测开始阶段每日1次。 5d后改为每周2~3次。 口服华法林后6~7d内可达到最终的抗凝效果。 当INR稳定后可每周1次。2.0-3.0,平均2.5。 INR>3.0,出血风险增加。
23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思路
③ 免疫法、比浊法和化学法操作繁琐,均非Fib功能检 测法,故与生理性Fib活性不一定总是成平行关系。
20
20
4、凝血酶时间(TT)
反映共同途径是否存在抗凝或纤溶亢进,比正常对照延长3s 以上为异常。
□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时产生大量FDP,干扰纤维蛋白 的聚合,导致TT延长。
□普通肝素或水蛭素治疗时,TT显著延长。
□溶栓治疗时, FDP增高,纤维蛋白原降低,TT延长。
□严重肝病、肝移植、恶性肿瘤、SLE、流行性出血热、过 敏性休克等疾病可导致血浆肝素样物质增多。
□纤维蛋白原质或量的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
蛋白原血症,TT延长。
21
TT延长 硫酸鱼精蛋白 / 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TT正常(被纠正) TT延长(不被纠正) Fg/FDPs测定
① Clauss法: 功能检测,操作简单,结果可靠,WHO推 荐为Fib-C的参考方法(凝血酶为30~100U/ml, OVB的pH值应在7.35);
② PT演算法: 更快速,简便,且重复性较好,当Fib在正 常范围或轻度异常时,与Clauss法结果差异不大,但 当Fib>5.0g/L或Fib<1.5g/L时, PT演算法结果不可 信,一般高于Clauss法;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临床应用及意义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早期排除诊断)
DIC的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
外科手术后的血栓监测
妊高症、先兆子痫的监测
恶性肿瘤、白血病 早期识别、血栓监测
肝脏疾病(重症肝炎、肝硬化)
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肾移植术后)
溶栓治疗评估及血栓复发的监测
心血管疾病病情评估(心力衰竭、房颤、旁路手术)
.
住院病人D-二聚体阳性率较高是不争的事实,不应过多纠结。而应专 注于为什么会升高?增高多少需要临床干预(抗凝治疗);应结合病 人人群建立D-二聚体检测的医学决定水平(反映某一病种患者罹患血 栓的风险程度);排除 VTE 和 PE 的 CUTOFF值(0.5mg/L FEU,已获 美国 FDA 的认证)接近正常人参考范围上限(0.55mg/L FEU),具有 更高的阴性预示值。同时也可用于其他疾病的监测,已得到欧洲血液 学协会(EHA),国际血栓形成与止血委员会(ICTH)和日本病理学会 接受。
✓ 标本必须立即送检及时检查,时间过久引起血浆中凝血因子被活化 且有纤溶酶被激活,从而导致交联纤维蛋白的形成并随之发生降解, 使D-二聚体产生过多
.
D-二聚体检测的注意事项
✓ 静脉采血需用含0.109mol/L枸橼酸钠抗凝管采集,枸橼酸钠与血液 标本比例为1:9,抗凝剂的量要准确。如抗凝剂量减少会使D-二聚 体值偏高,抗凝剂量增多会使D-二聚体值偏低,失去检测的准确性。
(2)检测设备 Sysmex CA1500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
9
(3)配套试剂 西门子公司INNOVANCE D-Dimer试剂
D-Dimer 样本稀释液
D-Dimer 补充试剂
D-Dimer 缓冲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外科 内分泌
凝固抑制 内源途径
抗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外源途径 组织因子
蛋白 C 系统 X V
纤维蛋白凝块
抗凝血酶()
抗凝血酶(, )由肝脏、血管内 皮细胞、巨核细胞合成,是依赖肝素的丝氨酸蛋白酶 抑制剂,是人体内主要的血浆抗凝物质,尤其对凝血 酶的灭活能力占所有抗凝蛋白的70%~80%。
参考值: 108.5±5.3%
含量测定(法)
原理: 将抗抗体包被在固相板,标本中的及固相的抗抗体相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抗抗体,形成抗体-抗原-酶标记
抗体的复合物,加入显色剂后,根据显色的深浅来判断标本中的含量。
参考值: 290±30.2
抗凝血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缺乏是发生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常见原因之一,但及动脉血栓形成关系不大。 一.遗传性缺乏:
血栓性疾病中,静脉血栓占70%左右,动脉血栓占30%左右。 根据尸解资料显示,静脉血栓占40%~60%,但只有11%~15%被临床诊断。动脉血栓更易被忽视(、血小板功能等 检测缺乏)。
血栓栓塞性疾病
普通外科
血管外科
妇产科
神经外科
泌尿外科
心胸外科 儿科
老年科
血栓 动脉及静脉 外科和内科
肿瘤科
血液科
骨科
纤维蛋白的分解
纤维蛋白()
交联纤维蛋白降解 混合物
D E DD E D D E D D E D D E DD E E D D E DD E DD E DD E DD E D
DD DD
E E
DD E
DD/E
DD E E DD
DY/YD
(源于纤维蛋白)
E DD E DD E DD
YY/DXD
D二聚体
是混合物 中的最小 片段
主要 排除 排除 诊断监测 各种术后 其次 监测 预后
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
深静脉栓塞 肺栓塞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腹部、髋和膝部手术
抗凝、纤溶治疗 恶性肿瘤的转移
的危险因素(预测可能性因素)
高度危险因素(预测可能性高)
多发性骨折(4076%)
髋部骨折(5075%)
严重创伤(3550%)
腹部大手术(1530%)
4.4 线性 二聚体试剂在测试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应大于0.98。
4.5 精密度 4.5.1 重复性 用正常质控血浆同日内重复测试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不超过15%,用高值异常质控血浆同日内重复测试 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不超过10%。
免疫比浊法定量能满足需求
高度敏感性和 - (几乎) 无假阴性 适用于24小时作常规分析 可用于急诊标本分析 自动化检测 操作步骤简易 快速的报告时间 定量检测,有标准、质控物
及丝氨酸蛋白酶作用的活性位点,位于393- 394处,蛋白酶攻击该键使其裂解并引起变构, 从而形成及酶1:1复合物,这种共价结合是不可逆 的,肝素作用于的赖氨酸残基从而大大增强的抗 凝酶活性(2000倍以上)。
肝素和抗凝血酶的抑酶作用
抗凝血酶()检测
抗凝血酶活性测定(发色底物法) 原理:
在待测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凝血酶及血浆中的形成1:1的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肽,裂解出显 色基团,显色程度及剩余凝血酶的量呈正相关,而及血浆呈负相关。
XIIIa
稳定型纤维蛋白
D E DD E DD E DD E DD E D
C
D E DD E DD E DD E DD E D
a
D E DD E DD E DD E DD E D
D E DD E DD E DD E DD E D
D E DD E DD E DD E DD E D
D E DD E DD E DD E DD E D
AT和Ddimer检测临床应用安庆 课件
血栓性疾病 感染 癌症
意外事故 肺部疾病 艾滋病
血栓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 世界人口死亡原因分析( )
14.2% 12.5% 9.0% 6.3% 5.1%
24.5%
血栓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
国内资料报道: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心肌梗死的年发生率为39.7/100 000~64.0/100 000;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 109.7/100 000,这证明血栓性疾病在中国属于常见病。
二聚体的产生
α- chain D
Fp B E
Fp A
Fp A Fp B
D α- chain
由纤维蛋白原生成的纤维蛋白单体
α- chain D
Fp B
Fp A
E
Fp A
Fp B
D α- chain
α- chain
D
E
Fibrin monomer
D α- chain
Fibrinopeptides
由纤维蛋白单体生成的稳定型纤维蛋白
二.获得性缺乏: 1.合成降低,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
癌晚期等。
2.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 3.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
心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后、深静脉
血栓形成、肺梗死、妊高症等。
三水平增高:
在血友病、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时,水平增高。
纤 维蛋
白 原 的 构 造
试剂用量大 (多次稀释步骤) 成本高
灵敏度不足和不精确度高
实验 定量 精密度、敏感度、特异性高 试剂用量少 实验步骤耗时,不适合作“一线”诊断实验使用
D二聚体标准——中国国家标准(讨论稿)
4.2 阴性预测值 结合临床诊断的验前概率进行二聚体检测,其阴性预测值应不低于95%。
4.3 测试范围 涵盖制造商提供的用于排除诊断的临界值的1/2到4倍的临床标本测定值。
遗传性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在19-25岁,患者常在手术、创伤、感染、 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在多出反复发生血栓。此病可分为两型:1.交叉反应物( )阴性型(⁻),即抗原及活 性均下降;2. ( ⁺ )型,即抗原正常,活性下降(结构异常)。
共同表现是对肝素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对凝血酶的灭活能力明显减弱。
脊髓损伤(50100%)
脑卒中(3060%)
高龄≥80岁(88%)
的危险因素(预测可能性因素)
中度危险因素(预测可能性中度)
下肢骨折(3.750%)
纤维蛋白原的分解
α- chain
FpA
FpA
D
E
D
纤维蛋白原
FpB
FpB
α- chain
X碎片
D
E
D
X fragment
Y碎片
D
E
Y fragment
D
D碎片 D fragment
E
E碎片 E fragment
D碎片 D D fragment
(源于纤维蛋白原)
现有 检测存在的问题
手工乳胶凝集法 半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