鳃裂囊肿

鳃裂囊肿
鳃裂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与鳃裂囊肿

鳃裂囊肿是一种医学名词,主要是一种先天性的鳃弓疾病,可能是以囊肿(cyst)、廔管(fistula)或是窦道(sinus)的方式表现。一般相信鳃裂囊肿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鳃裂残存物退化不完全所致,理论上可分为第一、二、三、四、五对鳃裂囊肿,事实上第五对是不存在的,临床上只有第一至四对鳃裂囊肿,其中又以第二对最常见.

鳃裂囊肿位于面颈部侧方,颌角以上及腮腺区者常为第一鳃裂来源;发生于约相当肩胛舌骨肌水平以上者为中份,多为第二鳃裂来源;发生于颈根区者多为第三,第四鳃裂来源,其中来自第三鳃裂者,因第三咽囊在胚胎时形成胸腺咽管,故亦称胸腺咽管囊肿.临床上最多见的是第二鳃裂来源的鳃裂囊肿;其次为第一鳃裂来源;第三,四鳃裂来源比较少见.鳃裂囊肿可以恶变,形成鳃裂癌.。

在妊娠期第三、四周时,鳃弓开始成长,直到第六至八周演化完成,而鳃弓之间的裂缝就叫做鳃裂。第一鳃弓和鳃裂会形成外耳道及中耳,所以第一对鳃裂囊肿会发生在耳后、耳道或是腮腺附近;第二对鳃裂囊肿是罕见的鳃裂囊肿中最常见的,发生的部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主要症状为一次上呼吸道感染后颈部突然肿大,初期合并红肿热痛的感觉。第三、四对鳃裂囊肿更为少见,主要发生在颈部和锁骨附近,常常和喉部有廔管相通,使得手术更为困难。

第一鳃裂囊肿和瘘多见于外耳道前后及下方、腮腺区及下颌角附近,最远达舌骨水平以上。因为胚胎时第一鳃裂在此位置,第一鳃裂形成外耳道等,因此第一鳃裂囊肿和瘘管与外耳道关系密切。虽然面神经是第二鳃弓组成部分,但第一鳃裂囊肿和瘘管也常与面神经关系密切。第二鳃裂囊肿和瘘按其胚胎发生学,可在耳后下方至胸锁关节范围内的任何部位出现。一般可有三种情况。第一为囊肿形式,主要表现为下颌角后下方、颌下、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或深面及颈中部的无痛性包块,生长缓慢,多在感染后或偶尔发现而就诊,病史简单;第二为只有一个外瘘口或只有一个内瘘口的不完全性瘘,瘘管与囊肿连;第三为完全性瘘即颈侧皮肤瘘口和向内通向咽旁扁桃体隐窝上方的内瘘口。完全性瘘及不完全性瘘的内瘘口肯定位于咽例扁桃体窝,而外口可在耳后到胸锁关节颈部皮肤任何部位出现。这是因为胚胎时第二鳃弓迅速发育向尾端伸长覆盖第三、四鳃弓和二、三、四鳃沟的缘故,而扁桃体是第二鳃裂裂遗迹。第三鳃弓形成颈动脉鞘,颈内动脉等。梨状隐窝是第三咽囊遗迹。第四鳃弓形成喉上神经内支,左侧形成主动脉弓,右形成锁骨下动脉等。第二、三、四鳃囊肿及瘘与颈动脉鞘,颈总颈内动脉关系密切,也说明各鳃裂瘘有各自走行途径和内瘘口

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完全切除,如果只是部分切除,很容易因为感染发炎而复发,虽然明白这个重点,不过医师有时仍然会遇到复发的病例,主要的原因就是鳃裂囊肿的管道非常复杂,无法完全切除。

对鳃裂囊肿和瘘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由于其发生于人体暴露部位,皮肤切口除和皮纹一致外还应尽量小而隐蔽。对于瘘管较长者可以做两次横切口。手术选择应本无明显炎症期。对于瘘管术前一天可注入亚甲兰便于术中识别,

以减少术中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和复发。第一鳃裂涉及外耳道软骨的要做部分软骨切除。涉及面神经和腮腺的要做面神经解剖及腮腺切除。对于第二、三鳃裂瘘管行程长、途径颈部重要血管神经间的,手术时要特别注意保护颈总颈内动脉及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手术要彻底,不可残留上皮组织。第二鳃裂内瘘口位于扁桃所隐窝,原则上要求切除至扁桃体将内瘘口拉出切除缝扎。第三鳃裂瘘内瘘口位于喉咽梨状隐窝,可分离至甲状软骨作高位结扎。单纯第二鳃裂囊肿手术相对简单。

怎样防止鳃裂囊肿和瘘术后复发

对于鳃裂囊肿,皮肤切口应大于囊肿的横径,剥离暴露囊肿后,如囊肿过大,可抽出部分囊液再行剥离; 同时应注意保护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对于感染或复发的囊肿,因常与颈鞘粘连,为防止复发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可切除部分颈鞘组织,囊壁破碎或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紧不能完全切除时,残留部分必须用刮匙刮除,然后用石炭酸或电刀烧灼,有内口时须切除内口和部分粘膜并做荷包缝合。

对鳃裂瘘,术前行瘘管造影,了解瘘管的行经和有无分支,有无内口和内口的位置;术前一天用一定压力注入美蓝,使细小的分支瘘管充分染色,有利于辨认瘘管,达到既保护重要组织又彻底切除瘘管的目的。

对第一鳃裂瘘,须剥离至耳软骨并切除与瘘管相连的部分; 瘘管与面神经关系密切时,应解剖与之有关的分支或主干,彻底切除瘘管,必要时切除全部腮腺。

第二三鳃裂瘘,术中应保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为彻底切除瘘管,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可切除部分与瘘管粘连的组织。外瘘口位置低时,可选用平行于颈部皮纹的“二阶梯”或“三阶梯”式切口,以保证视野清晰,达到彻底切除瘘管减少复发的目的。

对内瘘口的处理应采用高位结扎切断,尽量靠近咽侧壁,切除后行荷包缝合,使残端突出于咽腔以减少复发机会。

术前辅助检查中,B超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最高.为66.20%.随访期间,鳃裂囊肿复发率为5.98%.结论:第一、二鳃裂囊肿(瘘)最常见.术前B超检查对鳃裂囊肿(瘘)有较高的确诊率,首次手术完整切除囊肿与瘘管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甲状舌管囊肿与鳃裂囊肿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甲状舌管囊肿与鳃裂囊肿皆为发育异常性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发育性囊肿源于甲状舌管的残余上皮由胚胎甲状腺形成过程中的甲状舌管退化不全遗留在深部组织内并产生分泌物积聚于组织内而成

鳃裂囊肿属先天性发育异常是由于第二鳃裂和第二咽囊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未能闭合或闭合不全所致

甲状舌管囊肿与鳃裂囊肿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甲状舌管囊肿须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异位甲状腺多位于舌根或舌盲部的咽部呈紫蓝色的瘤状突起质地柔软周界清楚患者常有语言不清呈典型的“含橄榄”语音行同位素131碘扫描异位甲状腺内同位素浓聚此特点可与甲状舌管囊肿相鉴别

2.甲状腺肿瘤甲状腺肿瘤最常见的是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质地多较甲状舌管囊肿硬部位多局限于甲状腺体部与峡部穿刺检查可鉴别甲状舌管囊肿与甲状腺肿瘤甲状舌管囊肿的囊内容物为透明微混浊的黄色稀薄或粘稠性液体

鳃裂囊肿须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囊状水瘤常见于婴幼儿肿块较鳃裂囊肿要大穿刺物为透明淡黄色水样液体此特点可与鳃裂囊肿相鉴别

2.海绵状血管瘤发生于颈侧区的海绵状血管瘤有时易与鳃裂囊肿混淆浅表位置者表面皮肤呈蓝色位置深在者无色泽变化但血管瘤多有压缩性或可扪及静脉结石低头时肿瘤增大等特点穿刺为血液此为最重要的鉴别点

鳃裂囊肿术后并发症

鳃裂囊肿术后并发症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在刚刚生下来就会出现裂囊肿这种疾病,其实这种疾病是一种发育畸形,所以在给孩子治疗的时候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因为在小的时候孩子的皮肤愈合功能是比较好的,但是这种病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孩子很可能会以后出现大舌头,那么鳃裂囊肿手术有风险吗? 腮裂囊肿腮裂囊肿属先天性疾病,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腮弓和腮裂未能正常融合或闭锁不全所致。在胚胎发育至第3周时,有5对腮弓,腮弓间的凹陷称为腮裂。腮弓发育不全时,可发生各种不同的畸形。若腮裂口愈合而腮裂不愈合则发生腮裂囊肿,若腮裂口及腮裂均未消失则将形成腮瘘。鳃裂囊肿穿破后,可以长期不愈,形成鳃裂瘘;先天未闭合者,称原发性鳃裂瘘。前者有外口无内口,后者内外口均有。 腮裂囊肿生长缓慢,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20~50岁。以30岁左右多见,主要症状为颈侧或腮腺区无痛性肿块,大小不定,可缓慢生长,常合并有瘘管,继发感染常发热,疼痛,瘘管有脓性分泌物和粘液流出。鳃裂囊肿上皮可癌变。 甲状舌管囊肿与鳃裂囊肿皆为出现在颈部或面侧的隆起性软性肿块,前者较小(约蚕豆大小),发生在舌骨水平的颈中线,能随吞咽上下活动;后者常较大(约鸡蛋大小)多见于颈侧部的动脉三角区,常有波动感。 若作穿刺抽吸时,可见有黄绿色或棕色的、清亮的、含或不

含胆固醇的液体。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也可含一些假复层柱状上皮。纤维囊壁内含有大量淋巴样组织并形成淋巴滤泡。第一鳃裂囊肿的囊肿壁内缺乏淋巴样组织与表皮样囊肿相似,鳃裂癌或鳃源性癌极少见,可能来自鳃组织的上皮根治的方法是手术彻底切除,如遗留残存组织,可导致复发。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鳃裂囊肿为良性肿物,非手术治疗无效,一旦诊断确立,应予手术治疗,更不宜使用民间一些不明成份的药物内服外敷,少数并发感染者可先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再行手术治疗。 鳃裂襄肿和瘘均须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以病儿一岁以后为宜。如有急性感染或脓肿形成,须引流脓肿。控制感染感后择期手术。术中要注意熟悉并仔细瓣认紧靠襄肿或病变邻近的重要血管神经,分离应紧靠襄肿或瘘管壁进行。防止副损伤,追踪瘘管,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妥善处理残漏,以免复发。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伤口长期不愈,有粘液性分泌物外溢,示残瘤瘘管,常需择期再次手术。舌下神经损伤了可致病侧知萎缩,伸舌偏向病侧。副神经损伤致肩功能障碍。 祝你早日康复追问:我想问的是我现在已经做完手术3个月了,外表看刀口已经完全愈合,为什么触摸耳垂就会下巴发麻,而且耳朵及周围会疼痛厉害。

鳃裂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与鳃裂囊肿 鳃裂囊肿是一种医学名词,主要是一种先天性的鳃弓疾病,可能是以囊肿(cyst)、廔管(fistula)或是窦道(sinus)的方式表现。一般相信鳃裂囊肿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鳃裂残存物退化不完全所致,理论上可分为第一、二、三、四、五对鳃裂囊肿,事实上第五对是不存在的,临床上只有第一至四对鳃裂囊肿,其中又以第二对最常见. 鳃裂囊肿位于面颈部侧方,颌角以上及腮腺区者常为第一鳃裂来源;发生于约相当肩胛舌骨肌水平以上者为中份,多为第二鳃裂来源;发生于颈根区者多为第三,第四鳃裂来源,其中来自第三鳃裂者,因第三咽囊在胚胎时形成胸腺咽管,故亦称胸腺咽管囊肿.临床上最多见的是第二鳃裂来源的鳃裂囊肿;其次为第一鳃裂来源;第三,四鳃裂来源比较少见.鳃裂囊肿可以恶变,形成鳃裂癌.。 在妊娠期第三、四周时,鳃弓开始成长,直到第六至八周演化完成,而鳃弓之间的裂缝就叫做鳃裂。第一鳃弓和鳃裂会形成外耳道及中耳,所以第一对鳃裂囊肿会发生在耳后、耳道或是腮腺附近;第二对鳃裂囊肿是罕见的鳃裂囊肿中最常见的,发生的部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主要症状为一次上呼吸道感染后颈部突然肿大,初期合并红肿热痛的感觉。第三、四对鳃裂囊肿更为少见,主要发生在颈部和锁骨附近,常常和喉部有廔管相通,使得手术更为困难。 第一鳃裂囊肿和瘘多见于外耳道前后及下方、腮腺区及下颌角附近,最远达舌骨水平以上。因为胚胎时第一鳃裂在此位置,第一鳃裂形成外耳道等,因此第一鳃裂囊肿和瘘管与外耳道关系密切。虽然面神经是第二鳃弓组成部分,但第一鳃裂囊肿和瘘管也常与面神经关系密切。第二鳃裂囊肿和瘘按其胚胎发生学,可在耳后下方至胸锁关节范围内的任何部位出现。一般可有三种情况。第一为囊肿形式,主要表现为下颌角后下方、颌下、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或深面及颈中部的无痛性包块,生长缓慢,多在感染后或偶尔发现而就诊,病史简单;第二为只有一个外瘘口或只有一个内瘘口的不完全性瘘,瘘管与囊肿连;第三为完全性瘘即颈侧皮肤瘘口和向内通向咽旁扁桃体隐窝上方的内瘘口。完全性瘘及不完全性瘘的内瘘口肯定位于咽例扁桃体窝,而外口可在耳后到胸锁关节颈部皮肤任何部位出现。这是因为胚胎时第二鳃弓迅速发育向尾端伸长覆盖第三、四鳃弓和二、三、四鳃沟的缘故,而扁桃体是第二鳃裂裂遗迹。第三鳃弓形成颈动脉鞘,颈内动脉等。梨状隐窝是第三咽囊遗迹。第四鳃弓形成喉上神经内支,左侧形成主动脉弓,右形成锁骨下动脉等。第二、三、四鳃囊肿及瘘与颈动脉鞘,颈总颈内动脉关系密切,也说明各鳃裂瘘有各自走行途径和内瘘口 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完全切除,如果只是部分切除,很容易因为感染发炎而复发,虽然明白这个重点,不过医师有时仍然会遇到复发的病例,主要的原因就是鳃裂囊肿的管道非常复杂,无法完全切除。 对鳃裂囊肿和瘘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由于其发生于人体暴露部位,皮肤切口除和皮纹一致外还应尽量小而隐蔽。对于瘘管较长者可以做两次横切口。手术选择应本无明显炎症期。对于瘘管术前一天可注入亚甲兰便于术中识别,

鳃裂瘘管相关知识

鳃裂瘘管相关知识 【概述】 鳃裂瘘管为鳃囊为鳃沟相通或鳃沟不消失而生成。鳃裂瘘管的外瘘口及全程位于颈部,故又称颈侧瘘管。鳃裂瘘管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鳃沟与鳃囊间的隔膜破裂;②鳃沟闭合不完全;③鳃器官上皮残留;④鳃器官发育异常;⑤颈窦未闭合。以上一种或几种因素可同时存在。 【诊断】 根据病史和典型临床表现较易作出诊断。第一鳃裂瘘管伴有耳内流脓,易误诊为化脓性中耳炎,因此应注意二者的鉴别。第二、三、四鳃裂瘘管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1/3和下1/3交界处,周围有外瘘口,扁桃体窝、梨关窝、食道上端有内瘘口,沿外瘘口向上触诊,可触及有坚实条索状物通向高处。经瘘口行X线碘油造影,可明确诊断。应与颈部结核性瘘管、放线菌病性瘘管相鉴别。 【治疗措施】 (一)非手术疗法可用碘油、三氯醋酸等烧灼瘘管、电灼瘘管以及用盐酸奎宁、25%水杨酸钠冲洗瘘管,这些方法主要用于不适合或暂缓手术治疗病人的临时性处置。 (二)手术切除是根治鳃裂瘘管的方法。其手术方法: 1.切口在外瘘口周围做梭形切口(图1),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用组织钳抓住瘘口,沿瘘管的周围向深部分离至

颈动脉窦处,再于颈动脉窦处做横切口,将已游离的瘘管下半部分经此切口中拖出(图2)。 图1鳃裂瘘管切除术切口 图2由第二切口拖出瘘管下半部 2.切除瘘管将胸锁乳突肌向外牵拉,暴露颈动脉三角,再沿瘘口的上半部分向深部分离,直到咽侧壁的扁桃体窝(图3)。若为第三、四鳃裂瘘管,应沿瘘管的走行分离至梨状窝或食管上段。切除瘘管,如与咽腔相通,应立即缝合。

图3继续沿瘘管解剖直达扁桃体窝 3.逐层缝合伤口,并置引流管(图4)。 图4缝合伤口与置引流管 【病理改变】 囊肿或瘘管内为复层鳞状上皮,偶见其他上皮成分,上皮层外为结缔组织包膜,术中容易分离。囊腔内含有脱落上皮、粘液及脓液,常有胆固醇结晶。 分类根据鳃裂瘘管的胚胎发育来源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第一鳃裂瘘管临床上较少见。其外瘘口多位于下颌角的后下方,靠近胸锁乳突肌上端的前缘、舌骨以上平面的颈侧皮肤上,内瘘口位于外耳道的软骨部或耳廓的前方或后方、鼓室及

第一鳃裂瘘管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鳃裂瘘管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导读:鳃裂瘘管为鳃囊为鳃沟相通或鳃沟不消失而生成。 鳃裂瘘管的外瘘口及全程位于颈部,故又称颈侧瘘管。…… Howie等定义鳃裂囊肿为,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上1P3 与下颌三 角后缘之间区域的一种病变,囊肿内衬以多层排列的鳞状上皮,其下有淋巴组织。但是很多研究者发现本病可以在其它位置发生,所以Golledge 等提出用发病部位和组织学两个因素来界定鳃 裂囊肿,认为此病可以发生在中线以外颈部的任何位置;囊肿内 衬以鳞状上皮或矮柱状上皮,较少见角化; 上皮下是淋巴组织,可以形成淋巴滤泡,也可以是弥散的淋巴组织。我们还发现有的标本囊壁上有毛囊和汗腺等皮肤附属结构。 第一鳃裂囊肿和瘘管位于舌骨之上,管道经下颌骨表面穿腮腺组织(在面神经表面或深侧) ,上端开口于外耳道。瘘管的外瘘 多位于下颌角与外耳道之间。虽然面神经是第二鳃弓组成部分,但在胚胎时第二鳃弓发育迅速,向上覆盖第一鳃弓区域,所以第一鳃裂囊肿和瘘管与面神经关系密切。由于第一鳃裂囊肿较少见,且大多位于腮腺深叶,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故易误诊。临床工作中只要发现上述情况者要考虑本病可能。同时要注意和结核性淋巴结炎、化脓性淋巴结炎、颈部脂肪瘤、淋巴瘤、神经纤维瘤、腮腺肿瘤和异位涎腺瘤等鉴别。怀疑本病时,可行CT、MRI 和P

或者局部碘油造影检查,对于诊断本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MRI 可以显示肿物的形状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诊断价值较大。影像学检查的典型表现是,上颈部和P或腮腺区囊性肿物,MRI 检查T2 可为高密度成像。 另一个对本病有价值的无创检查方法是超声波,可见颈侧部的一个内部无分隔的圆形低回声的囊性肿块,同时无增强和运动,有学者把此特点归于囊内细胞分泌物的堆积和胆固醇均匀分布。病理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而借助病理检查也可与先天性耳前瘘管等鉴别。一般来说,鳃裂囊肿和瘘的囊壁和管壁内含有大量淋巴样组织,形成淋巴滤泡、淋巴窦,其周围常有增大的淋巴结,故当患者并发感染时,引起囊肿和瘘管骤然增大;而且鳃裂 囊肿和瘘的囊壁和管壁的鳞状上皮一般不会角化,官腔内很少有角化物,与耳前瘘管的病理表现不同。第一鳃裂囊肿或瘘管因 为上述原因在临床中易于误诊,提高本病的认识有利于临床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鳃裂瘘管囊肿切除术技术操作规范

鳃裂瘘管囊肿切除术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反复感染的先天性鳃裂瘘管。 2先天性鳃裂囊肿。 【禁忌证】 1急性感染期应在炎症控制后施行手术。 2患血液系统疾病或有凝血机制障碍者。 【操作程序及方法】 1麻醉。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2注入示踪染料,术前自外瘘口注入亚甲蓝液或甲紫液。3切口。表浅或浅短的瘘管可沿行程做纵行切口,较长的瘘管可根据瘘口位置采用阶梯式横切口。 4逐段分离瘘管,在第1切口处分离外瘘口夹住瘘管下端,紧贴瘘管向上分离,避免损伤周围的重要血管、神经。 5切除瘘管末端,缝合内瘘口。 6清理术腔,逐层缝合切口,可放置皮下引流管。

【注意事项】 1术后使用足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2术后24~48h拔除皮下引流管。 3对于反复感染或多次手术者,可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做纵行切口,沿瘘管分离。 4鳃裂瘘管有时与面神经关系密切,注意暴露与辨认面神经主干及相关分支。 第四节咽侧切开术 【适应证】 1喉咽巨大良性肿瘤不能经口内径路切除者。 2仅侵及会厌或杓会厌襞的声门上区癌。 3较大的咽旁良性肿瘤,不能经口内径路切除者。 4局限于喉咽后壁、侧壁或颈段食管较小的恶性肿瘤,未侵及喉者。 5喉咽或食管上段黏膜下埋藏性异物。 【禁忌证】 患较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高血压和

糖尿病等。 【操作程序及方法】 1麻醉。多采用全身麻醉,可先行气管切开或经口气管内插管麻醉。 2体位。仰卧位,肩部垫高,头后仰,低于肩部平面。 3切口。沿患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上起下颌角,下至环状软骨平面;或根据需要变通切口。 4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将胸锁乳突肌向后牵拉。5分离并切断附着于舌骨的舌骨舌肌和胸骨舌骨肌,切除同侧舌骨大角。 6分离并切断附着于患侧甲状软骨板的甲状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分离同侧咽下缩肌或切除甲状软骨板后1/3,暴露咽壁。 7在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处切开咽侧壁,进入咽腔,暴露肿瘤。 8自良性肿瘤根部切除肿瘤。 9修补缝合咽壁,逐层缝合关闭切口。

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的诊断

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的诊断 *导读:鳃裂瘘管为鳃囊为鳃沟相通或鳃沟不消失而生成。鳃裂瘘管的外瘘口及全程位于颈部,故又称颈侧瘘管。…… 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是由第一鳃裂的外胚层部分未能完 全关闭所形成的,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外耳至下颌角之间的肿物或瘘管,可发生于出生后的任何阶段,以儿童多见,可为无症状的先天性瘘管,也可为耳前或耳下无痛性包块生长缓慢,少数伴有胀感,有时因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炎症时肿胀加重,甚至破溃流脓,无感染者检查可见皮肤正常,触诊质软,有囊性感,界清,深部粘连处不能移动,穿刺可抽出囊液,切开引流后一般形成不愈合的瘘管。 根据病史、发病部位、临床表现不难诊断,诊断有困难时可做碘油造影、CT、MRI 等辅助检查,近年来CT 扫描已成为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CT 及MRI :显示畸形为囊性或窦、瘘性病变。高分辨率CT 可准确显示病变与外耳道及中耳的关系。MRI 可确定病变,尤其是位于腮腺区病变的范围。这对于临床治疗特别是手术计划的制订具有很高的价值。 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需与多种疾病及其他鳃沟瘘管相鉴别,发生在颈耳特定部位、舌骨平面以上、胸锁乳突肌前、下颌角附近或耳部有瘘口,颈部和耳部顽固的持续性或间歇性溢液,耳下反复

肿胀、感染、疼痛等,首先考虑本病,如无鼓膜穿孔、听力正常,可与化脓性中耳炎相鉴别,有瘘口或仅摘除囊肿仍复发者,可与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相鉴别,另外,还需与外耳道疖肿、颈部淋巴结炎、淋巴结核、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腮腺病变等相鉴别,发生部位、瘘管与外耳道的关系、瘘管内容为皮脂样物等可与第二、三、四鳃沟瘘管相鉴别。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胚胎发生学应有足够的认识,以免误诊、误治。

手术治疗鳃源性囊肿及瘘管

手术治疗鳃源性囊肿及瘘管 *导读:鳃裂瘘管为鳃囊为鳃沟相通或鳃沟不消失而生成。 鳃裂瘘管的外瘘口及全程位于颈部,故又称颈侧瘘管。…… 全部病人均在全麻下手术切除囊肿及瘘管。根据来源不同的鳃裂,设计不同的手术切口,原则为术中充分暴露,保护重要神经、血管,完整摘除囊肿,彻底切除瘘管。 第一鳃裂畸形切除术:行典型的腮腺“S”形切口,仔细按解剖层次进入,分离暴露腮腺后下极至胸锁乳头肌前缘,沿四周分离扩展,此时便可以进入囊肿表面,沿包膜外分离完整切除囊肿。若囊肿位于腮腺实质内,则应解剖面神经,切除部分腮腺组织,剥离完整切除病变。如为瘘管则应根据术前、术中检查确定瘘管的方向,设法切除瘘管,瘘口位于外耳道时,应切除部分外耳道软骨及皮肤,以求彻底。 第二鳃裂囊肿及瘘管切除:在乳突下1 cm 沿胸锁乳突肌前缘, 绕过下颌角下2 cm ,作与颈部皮肤平行弧形切口,依解剖层次进入,充分暴露其他下的囊肿,囊肿位于颈动脉三角区,有完整包膜,沿包膜外分离,此时囊肿基底部紧贴于颈内静脉壁上,一面从颈内静脉壁上剥离,一面将囊肿外牵摘除,此时可见颈总动脉、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及副神经,应严密保护,以免损伤。术前应充分了解瘘管的走行方向、深度,首次手术者难度较小,应充分考虑至术中应有良好的暴露,跟踪分离瘘管至末端,又要避

免颈部重要神经血管损伤。如术中跟踪过程中发现咽侧内口,应一并切除,反针缝合咽侧黏膜。如为多次手术复发的病例,可行选择性、较局限的颈清扫术,从而达到彻底切除瘘管,以免再次复发。 第三鳃裂瘘管,行胸锁乳突肌前斜切口或半H形切口,游离胸锁乳突肌,向后牵拉,暴露颈鞘,可见瘘管位于甲状腺外侧,其下方瘘管穿入甲状腺,分离切除部分甲状腺叶,连同瘘管一同提起,可见瘘管沿甲状软骨板后方入梨状窝,切断瘘管,高位扎结,荷包缝合梨状窝黏膜。反复发作的第三鳃裂瘘管可行选择性颈清扫,术中分离、保护颈内静脉、颈内、外动脉,舌下神经,副神经及迷走神经等重要结构,将瘘管及其周围粘连和瘢痕化的组织仔细分离,全部切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