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建立淮军前后略史
淮系内部姻亲关系考

淮系内部姻亲关系考在淮军形成、稳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其主要力量——原出身皖中团练各将领通过各种纽带建立起紧密联系。
其中婚姻是最重要的纽带。
以李鸿章家族和张绍棠家庭为例。
张绍棠是合肥团练早期首领,后为李鸿章幕府、记名提督。
李家与张家世代联姻,现存的记载可追溯到李鸿章与张绍棠的祖父一辈。
李鸿章的祖父与张绍棠的祖母为亲兄妹,张绍棠是李鸿章的二从姑表弟,张绍棠娶李鸿章的妹妹玉英为妻,又成为李鸿章的妹夫。
此后,张李两家亲上加亲,继续联姻。
张绍棠长子席珍与次子士瑜分别娶李蕴章、李鹤章女儿为妻;张绍棠的三个孙女(长子席珍女、次子士瑜三女与三子士珩女)又成为李鸿章、李昭庆的孙媳(李国焘、李国燕和李国栋之妻)。
如此,累世交互的婚姻将张李两家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老的婚姻定义“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将“合二姓之好”置前,可知“联姻”之义。
淮军各将领通过联姻,逐步形成一张休戚与共、俱损俱荣的姻亲网络,一个将其网罗在一起的更加扩大了的宗族。
以下是李鸿章家族与淮军将领姻亲关系、淮军将领之间姻亲关系示例表及淮军将领姻亲连线示意图。
李鸿章家族与淮军将领姻亲关系示例(注:据《肥西淮军人物》、《淮系人物列传》、《李氏大同族谱》、《朱卷集成》等。
)以下是李鸿章家族与淮军将领姻亲关系、淮军将领之间姻亲关系示例表及淮军将领姻亲连线示意图。
李瀚章三子经滇之子国炽娶刘秉璋五子刘体智之女大哥九子经淮娶潘鼎新女长子经方娶刘秉璋长女李鸿章经方子国焘娶张绍棠长子张席珍之女经方女嫁潘鼎新之孙潘定谟次子经述之子国燕娶张绍棠三子张士珩之女李鹤章娶周沛霖长女、周世臣之妹周世宜三弟女嫁张绍棠次子张士瑜四子经钰娶吴长庆次女五子经达娶刘秉钧六女李蕴章经达子从衍娶刘体蕃长女四弟长女嫁张绍棠长子张席珍次女嫁刘秉璋长子刘诒生三女嫁张树声次子张华珍次子经榘之子国栋娶张绍棠次子张士瑜之女李昭庆四女嫁刘秉璋次子刘体乾李玉英本人嫁张绍棠(又名益妹)长子席珍娶李蕴章女次子士瑜娶李鹤章女李瀚章三子经滇之子国炽娶刘秉璋五子刘体智之女大哥九子经淮娶潘鼎新女长子经方娶刘秉璋长女李鸿章经方子国焘娶张绍棠长子张席珍之女经方女嫁潘鼎新之孙潘定谟次子经述之子国燕娶张绍棠三子张士珩之女李鹤章娶周沛霖长女、周世臣之妹周世宜三弟女嫁张绍棠次子张士瑜四子经钰娶吴长庆次女五子经达娶刘秉钧六女李蕴章经达子从衍娶刘体蕃长女四弟长女嫁张绍棠长子张席珍次女嫁刘秉璋长子刘诒生三女嫁张树声次子张华珍次子经榘之子国栋娶张绍棠次子张士瑜之女李昭庆四女嫁刘秉璋次子刘体乾李玉英本人嫁张绍棠(又名益妹)长子席珍娶李蕴章女次子士瑜娶李鹤章女淮军将领之间姻亲关系示例(注:据《肥西淮军人物》、《淮系人物列传》。
历史趣谈:李鸿章为臣的谋略 李鸿章是忠臣还是奸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鸿章为臣的谋略李鸿章是忠臣还是奸臣
导语:李鸿章为臣的谋略,很多人都知道李鸿章这个人是晚清时代的军政重臣,可以说深得慈禧太后的宠爱和信赖,而他之所以这么顺风顺水,除了他的才
李鸿章为臣的谋略,很多人都知道李鸿章这个人是晚清时代的军政重臣,可以说深得慈禧太后的宠爱和信赖,而他之所以这么顺风顺水,除了他的才能外,还有就是他的处世谋略,所以很多人都在学习李鸿章的处世谋略,希望能够成为他这样的人,学习他的处世谋略。
李鸿章是忠臣还是奸臣?
李鸿章
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应该一分为二,所以李鸿章是忠是奸,也要辩证的来看,不能武断地划分为忠臣或奸臣:
1、正面评价。
李鸿章正面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
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2、负面评价。
负面评价主要来自于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后人也多对此诟病。
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
生活常识分享。
李鸿章与太平天国

姓名:贾冯潆专业:管理学院财务管理1班学号:120302037 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读《李鸿章传》有感公历1823年2月15日,正月初五,正当人们忙着置酒席,接“财神”,欢庆“财神”生日的时候。
安徽省庐州府李氏宗族正在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他就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烜赫一时的李鸿章。
李鸿章生活在“四海变秋气”的封建末世,长期沉存在腐朽与神奇,黑暗与光明,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激烈搏斗的的漩涡之中。
他的生前与死后,人们始终对之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他这复杂的一生中与太平天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鸿章的祖辈并不富裕,靠土地为生。
但和其他普通农民家庭有所不同的是,他们家世代推崇接受儒家教育。
靠着勤俭节约从“清贫无田”到鸿章高祖时已“有田二顷”。
成为新一代的地主。
李氏虽然物质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了,但苦于没有政治靠山,从而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
因而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科举猎取功名,成为李氏子孙的愿望和梦想。
鸿章父亲李文安的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象征着李氏宗族进入了政治舞台。
李鸿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在生活道路的选择上不的不说深深打上家庭的烙印。
首先,这个家庭属于官僚地主阶级,但经济状况拮据,政治权势不大,具有较为强烈的提高家庭政治,经济地位的愿望。
其次,这个家庭推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希望子孙“策远志”,“出风尘”,成为清朝统治阶级的忠诚卫士。
所以从小李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一天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
6岁,鸿章在父亲开设学馆读书,之后又师从多位名师。
但要说对李鸿章影响最大的老师,那还非曾国藩莫属。
可以说曾国藩是李鸿章仕途生涯的领路人。
早年,鸿章第一次会试虽然落地,但诗文却博得曾国藩的喜爱,于是就师从曾门。
结果第二次科举鸿章果然脱颖而出。
刚开始李鸿章担任的是国史馆编修,转而成为翰林院的编修,利用这个不错的工作机会,李鸿章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担任编修的这段期间,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展望未来,前途似锦。
晚清重臣李鸿章

淮军建立;李势力逐渐壮大
1862 淮军成立,后到达上海,半月后李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半年内淮 军人数达约2万人;攻打天京之前增至7万多. 1863.2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 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 捭阖的四十年。 与太平军的战斗中节节胜利,天京攻陷淮军贡献很大,之后李受封一等 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后署理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淮系集团,
感谢大家的观看!
PPT制作:李丹丹 组员:何金梦 李金辉
李鸿章的晚年
周游列国: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开始,去柏 林,去纽约。 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心力交瘁而死
李鸿章曾经的失误
李鸿章在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不敢越封建体制 的雷池一步。 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 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 全歼。 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 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 签订不平等条约 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 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 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Hale Waihona Puke 洋务运动 1目的:利用西方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手段来维护清的
封建统治. 时间:1861—1894 李鸿章:1.创立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 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 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 电讯事业的近代化; 4.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 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5.洋务运动外交方面,李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些不平等条约;谈判中, 把损失减到最小,每次谈判,他总试图通过权衡从中两害取其轻.
淮军和淮系主要人物传略

附录一淮军和淮系主要人物传略李鸿章(1823-1901)淮军及淮系集团领袖。
晚清军政重臣,洋务派首领。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
李鸿章21岁中举,次年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
1847年,李鸿章以进士入翰林,时与郭嵩焘、沈葆桢、李宗羲被称为“丁未四君子”。
1853年,李鸿章随工部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原籍办团练,先后在安徽巡抚李嘉端帐下、福济军营中率乡勇与太平军作战。
1858年冬,李鸿章离开福济军营,至江西建昌,加入了曾国藩的幕府,随从曾国藩在江西、湖北、安徽一带镇压太平军。
次年11月,李鸿章被授予福建延建邵道,仍留在曾国藩的幕府中襄办军务。
1861年秋,曾国藩在淮北招募乡勇,派张树声、潘鼎新、吴长庆和刘铭传等统领,立“树”、“鼎”、“庆”、“铭”等营,为此后淮军成军打下了基础。
1862年1月,曾国藩保荐李鸿章充任江苏巡抚,同时命李鸿章回安徽率练淮勇。
同年4月那拉氏命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9月授江苏巡抚之职。
李鸿章在江苏战场上,勾结外国侵略者,疯狂屠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进行大规模的烧、杀、淫、掠。
1864年天京陷落,李鸿章以“平吴大业”进一步得到清廷的赏识,被“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1865年5月,剿捻钦差大臣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被捻军击毙,清廷授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军务,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
1867年冬,清廷调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而以李鸿章署理钦差大臣,代替曾国藩“剿捻”。
次年初,李鸿章授湖广总督。
东捻军被镇压下去后,清廷赏加李鸿章一等骑都尉世职。
1868年2月,西捻军进入直隶,威逼京城,清廷下令李鸿章、左宗棠等合力围剿。
镇压西捻军后,李鸿章被召回京,复任原职,并“加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八月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
1870年7月,李鸿章统带40营淮军镇压陕甘回民起义。
不久,李鸿章又由湖广总督一跃而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集外交、军事、内政等大权于一身。
1873年5月,清廷授予李鸿章“大学士,仍留总督任。
国学宝典《百家姓》:李姓

国学宝典《百家姓》:李姓【李姓介绍】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
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
是2007年中国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
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李姓则为第三大姓。
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相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世界华人十大姓之一。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7.19%多。
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历史先秦时期】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
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裏,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
古书有的说他是周平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麽大岁数。
《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後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後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
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
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
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
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
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
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
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
历史解密李鸿章后人三位是亿万富翁 揭秘李鸿章传奇家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章后人三位是亿万富翁揭秘李鸿章传奇家族
导语:采访中,当谈起家族中最有实力的人,很多李家后代都提到了李家老六房“家”字辈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
他们是李昭庆的第四代孙,现
采访中,当谈起家族中最有实力的人,很多李家后代都提到了李家老六房“家”字辈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
他们是李昭庆的第四代孙,现居海外,都是亿万富翁,且深居简出,颇为神秘,被称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
前辈权倾朝野,后人闯荡世界:李鸿章家族,一代有一代的活法
《环球人物》杂志
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讲堂集》说“水浅而舟大也”,叹息李鸿章这只大船在晚清的浅水中无法行驶,进退维谷……
李鸿章从权力的顶峰坠落后,才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只是间“破屋”,而自己只是“裱糊匠”。
“裱糊匠”虽有办法把“破屋”裱得光鲜漂亮,但“破屋”是绝对经不起暴风雨的。
再看李鸿章家族,因为李鸿章的缘故,先是大红,后是大黑,再逐步走出低谷。
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李家人有着不同的生存法则。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不久前走访了位于安徽合肥的李鸿章故居,又在上海、北京拜访了李鸿章家族的几位后人。
通过他们的讲述,记者了解到,李鸿章家族中出了不少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如今定居在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尼
生活常识分享。
李氏大事记

李氏家族大事记一.公元以前时期公元六世纪以前,李姓本姓理,因先祖为唐、虞、夏、商理官,以官为姓。
公元六世纪时,理利贞避纣虐于伊侯之墟(今河南鹿邑县)。
“食木子得全”,而改姓李。
公元前522年己卬,孔子问礼于老子。
公元前402年戊寅岁,李克为魏中山守,与魏文侯择相。
公元前295年丙寅,李兑平赵太子章之乱。
公元前244年丁巳,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
李牧为赵北筑长城。
公元前235年甲子,楚人李斯客卿于秦,秦下逐客令,李斯上书获免,并复其相位。
公元前227年甲戌,李信为秦将,伐楚败北。
公元前213年李斯上书焚书,秦王下焚书令。
二、公元元年―公元618年(唐初)公元37年丁酉,东汉封李通为固始侯。
公元58年汉明帝画中兴功臣二十八名,其中有李忠、李通二人。
公元127年,李固官至太傅、宰府。
固字子坚,少好学,杖策负笈从师,不远千里,究览精典,为世大儒。
公元397年,李嵩为后秦尚书郎。
公元400年,李暠(亦为皓)据敦煌自立,称西凉王。
公元540年,李虎仕西魏有功,封陇西郡公。
公元570年,李虎子李昺为周唐国公。
公元569年,李渊袭父昺之爵位。
三、公元618年-公元864年(唐王室兴起---移居江西)公元618年,李渊灭隋而有天下,建元武德,在位九年。
公元627年,太宗李世民即帝位,改元贞观,在位二十三年。
公元650年,高宗李治即皇位,改元永徽,在位三十四年。
公元684年,中宗李显即帝位三月,母后武氏称制,改唐为周,宰相狄仁杰苦谏,始迎还。
在位七年。
前后包含武氏称帝的二十年,共二十七年。
公元684年,睿宗李旦即帝位,改元文明,在位一年。
公元705年,中宗李显复唐国号,改元神龙。
公元710年,睿宗李旦复位,改元景云。
公元712年,玄宗李隆基即帝位,改元开元,三十年后改元天宝,在位共四十六年。
公元756年,肃宗李亨即帝位,改元圣德,在位七年。
公元762年,代宗李豫即帝位,改元宝应,在位二十年。
公元780年,德宗李适即帝位,改元建中,在位二十六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氏建立淮军前后略史(一)家世出道李鸿章父文安,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进士,与曾国藩同年。
有号玉泉,故膝下六子长子李瀚章(1821.8.14—1899.9.11)又号小泉,鸿章(1823.2.15—1901.11.7)又号少泉,鹤章(1825.3.12—1881.1.2)又号继泉,蕴章(1829.7.20—1886.3.17)又号抚泉,凤章(1833.2.27—1890.6.25)号稚荃(泉),昭庆(1835.6.25—1873.6.27)号幼荃(泉)。
文安步仕途,家道才兴。
鸿章道光二十七年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
是科考官潘世恩,潘出生徽商,又为苏州世家;太老师翁心存,为房师孙锵鸣之师。
潘、翁为苏南世家豪绅,淮军迅速崛起于苏南,其中支持莫大。
会试后乙丙之际(1845—1846年),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于湘曾门下,习经世之学,定一生业思。
与曾门郭嵩焘、陈鼐、师远燡人谓“丁未四君子”。
瀚章屡试不第,道光二十九年(乙酉年),李选为拔贡。
【1】朝考一等,亦拜湘曾为师。
【2】道光三十年,鹤章始得入泮为秀才,时年已二十六岁,乡试屡屡不第,乃究心经世之学。
【3】咸丰三年(1853年)初,太平军入皖,鸿章怂恿工部侍郎吕贤基(皖籍),并连夜代为捉刀上奏回皖办团练。
奏上后,咸丰即命吕为安徽团练大臣。
吕对李言:“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
”老鹤亦以禀生在本籍肥东办练,称“保和”。
【4】是年,湘曾因瀚章“醇厚明白”,派他办理捐输。
【5】翌年,父文安亦由户部左侍郎王荫茂荐回乡办团练,时为淮军形成酝酿期。
李鸿章以书生带兵亦得“专以浪战为能”之名。
咸丰五年十月,夺回庐州,团练所办初效,鸿章因功“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
同年五月二十三日,父文安病故于合肥家中,时年五十五岁。
是年,瀚章与湘曾关系已非一般,湘曾赞其“精细圆适,其从国藩也极久,其为国藩谋也极忠”,常思对瀚章专折奏保。
【6】瀚章为曾国藩掌钱粮幕,湘曾奏请“夺情”,故未回乡守制。
咸丰六年,克无为、巢县、含山,加按察使衔,时功高易遭嫉,鸿章于乡里不立。
咸丰七年,鸿章座师安徽巡抚福济奏鸿章“丁忧”,鸿章回乡守制。
时,老鹤以军功起家有年,援例以州同选用。
【7】咸丰八年六月,福济被罢,以翁同书为抚,李氏本省依靠失去。
七月十五日,太平军前军主将陈玉成、左军主将李世贤及吴汝孝部再克庐州,鸿章举家至南昌,寓居长兄瀚章处。
咸丰九年,鸿章与老鹤、昭庆先后奔建昌湘军大营入曾幕,【8】湘曾常以众口与之争辩挫鸿章锐气,每日督李早起,正言教之以“诚”待人,遇挫折则必大侃其“挺”经。
时时、时地、时事带李,鸿章亦称“受益匪浅”,曾更言“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9】是年初,胡林翼向湘曾借瀚章赴鄂从其署,湘曾不肯。
【10】瀚章升迁不断,后以曾幕出掌地方饷地多年,屡有越权私拨饷银与湘军。
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江南士绅纷纷趋避于沪,沪上如孤岛。
众绅派出钱鼎铭为代表求援,钱日以泣泪,旋而晓之以利(言沪上月均可酬六十万两白银),依其父钱宝琛与湘曾、文安同年,走鸿章门说曾。
湘军主力曾弟国荃一心破天京,立“首功”,不愿往;宿将陈士杰以“母老”,力辞。
国藩只好转而与鸿章商情。
是年,曾、李因移军祁门、弹劾李元度二事发生争歧。
李愤而离营,明快作风竟压曾之“儒缓”生性,锥尖初露。
翌年六月七日,李在曾门师友招劝下回营。
(二)淮军初立是年夏,肥西三山团练头目张树声、张树珊、周盛波、周盛传、刘铭传等推文安旧幕张树声投帖曾、李禀言上进;文安门下旧吏庐江进士刘秉璋与三河办庐州团练者潘鼎新、吴长庆等同学亦相应;鸿章命老三鹤章回肥东招募内亲李胜、张绍棠,友蒯德模、王学懋,旧部吴毓兰、吴毓芬等众。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初四,鸿章陪同湘曾巡阅在安庆集结之十四营淮军,淮军宣告成立。
两江督标亲兵营,湘曾亲军,淮军初创时拨调两营1千人,作为“赠嫁之资”,有期淮军继湘军精神,同时也隐含对淮军制约监事之意。
两江督标亲兵营由韩正国统带,正国字鉴堂,湘阴人,出身通判,与湘曾私交甚笃,常为湘曾代办军营买妾之事。
周良才任营官,营官韩正国阵亡后,黄中元接统带职,扩编正、副2营,由周良才回籍后代营官职的吴胜清任副营营官。
周良才回营后别创良字营,同治三年月一月二日,莺脰湖之战时,良字营归程学启部指挥,纳入开字营序列。
同治四年,鸿章拨黄中元部归杨鼎勋统领赴闽,纳入勋军序列。
抚标亲兵营,老鹤以江苏巡抚署理李鸿章名义在合肥招募的2营官兵,同治元年六月三十日,老鹤、李胜各统一营,及周盛波、周盛传、张桂芳、张士芳【11】,周盛传时任营中哨官,由陆路抵沪。
同治二年,扩充为3营,老鹤统领,周盛传、李胜、颜邦桂为营官,后李胜别立胜字营。
增加张绍棠1营随昭庆行动。
同治三年三月,抚标营分为5营,仍归老鹤统领。
张绍棠2营随昭庆攻嘉兴,颜邦桂攻宜兴,老鹤率周盛波、余思枢等营攻常州。
七月,周盛波、卫汝忠2营改为传字营,后驻潥阳,编入盛军序列。
余部由昭庆统,后昭庆奉调剿捻,所部由张绍棠统,约为6营,后调拨较分散。
淮军亲军护军营,同治二年6月,昭庆在皖北招募3营赴沪,朱开泰领1营驻常熟,归树军节制,同治四年北上剿捻。
同治二年,刘玉龙与洋人备雷建开花炮队(或为炸炮队?),参加常州等役,多随开字营行动,同治四年后驻守南京下关,1880年归入庆军。
同治三年五月,常州之役结束后,常胜军解散,鸿章留其火炮,将余众600余编为洋枪队,由副将罗荣光管带,驻苏州城外浒关。
1870年,调天津大沽海口,时已扩至1800余人。
忠字营,同治二年底常熟太平军守将骆国忠与董正勤等以城显降老鹤部,后所部编为忠字2营,骆国忠与董政勤分统,随老鹤行动,长期担任常熟、昭文一带诸城守卫。
同治五年七月,扩编为正、副、左、右4营,剿捻结束后裁撤。
亲兵水师营,同治元年建,以周兴隆为管带,剿捻结束后裁撤。
同治二年,李正佩将原皖人枪船编为淮军亲兵水师船营,投入作战。
其中程学启之开字二营最为凶悍,士卒亦均为皖人。
系借自湘军曾国荃部,同治元年八月,新桥之战增王永胜营;九月,四江口之战时,又增3营。
翌年三月,增后营,共7营。
同治二年春,征苏、常前,鸿章将奇字营(滕嗣林受原任苏抚薛焕命在湘西所招湘勇,统领为刘士奇,该部后又称为奇军)于二年二月十四日太仓之役时划归程学启统带;华字营,淮军大营经理饷务之吴毓芬在同治元年冬成立,同治七年剿捻时,捻军首领赖文光即为其逮获,甲午时华字营有2营乘高升号赴朝增援,在丰岛海面被日舰袭沉,多殉难;良字营,为原亲兵营副营官周良才二年初归队时另外募立;垣字营(介字营),湘曾为淮军招募之兵勇。
同治三年五月,陷常州后休整,已共十营。
同治六年十月,淮军整休,鸿章将开字营一分为二,分别编入鼎军、勋军。
程学启,道光九年生,字方中(忠),谥忠烈,桐城人南乡人,祖籍舒城,世代务农,身材五短,喜谈兵,不事生产,观若文静书生,绝无嚣竞横厉之态。
咸丰三年(1853)十月十四日,太平军攻占桐城,学启被掳为太平军,后随军移营安庆,同营帐者是为后日甲午殉职之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程在太平军中积功至弼天豫,佐受天福叶芸来守安庆,太平天国军官僚佐实行配妻制,叶芸来特以其妻妹舒城高崇善次女配之,【12】心腹结之。
咸丰十年,曾氏兄弟率湘军水路两军围攻安庆,程受叶命扼守北门外石垒,屡挫敌锋,致使曾国荃移策策反程学启。
学启幼时丧母,以族人程惟栋母之乳养成,程事乳母恩甚挚,曾国荃用桐城名士孙云锦计,就此拘程惟栋母子至营中,以诛其子逼其为丐妇入程营劝降。
【13】叶芸来得悉,日使人登城瞰程营,见丐妇入程营,大惊,急令壮士八人持令箭招程入城相见,学启在乳母惧泪声中,急又以令箭招部下八十二人,执械奔曾氏季弟曾贞干营,两营相距仅三里左右,未几即到,学启扣营门大呼曰:“吾所将皆精兵,事泄。
寇且至。
今信则纳我,不则举炮击我,毋两败也!”【14】曾贞干跣足开营门纳之,追兵还。
此事时在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夜。
学启降后,无见得信,日夜苦闷,曾国荃稍信,湘曾、胡林翼等便致书防程变,左右亦忌其敢战,多进谗言,“曾国荃乃决计杀之”【15】。
然安庆城头又挂着程之配妻幼子头颅,孙云锦又以全家性命保其不反,学启才得容留。
学启亦“自誓灭贼以报国家”,献由北门穴地攻城之计,从炮眼跃入,陷北门外护城三垒,断太平军陆路粮草。
咸丰十一年八月一日,地雷崩发,程等爬城攻入,湘军进占安庆。
后屡屡战功,抹曾氏兄弟心头疑虑,擢升参将,受命自立营头,始为开字二营。
湘曾特拨程学启领开字营加入淮军序列,随鸿章援沪,学启初谓上海为偏隅死地不足用兵,不乐行。
鸿章以乡谊情义招请孙云锦劝説,孙对学启谓“吾辈皖人,入湘军终难自立。
丈夫当别成一队,岂可俯仰因人?”【16】,使其作首批入沪。
三月初七日,首批淮军在安庆登轮船,濒行,湘曾至码头躬送,拊其背笑曰:“江南人誉张国梁不去,君去,亦一国梁也!行闻君克苏州矣,勉之!”【17】集结后,鸿章旋雇英轮七艘分批运兵赴沪,除济字营留防池州,共十三营约九千人入沪。
三月十日,鸿章随首批抵沪;三月二十七日,署理江苏巡抚,联合英法联军“会防”;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
鸿章移师镇江时,老鹤主持沪上局面。
【18】昭庆部专防无为州城,得湘曾器重,湘曾致信鸿章言赞昭庆有文武兼资之才,栋梁可期。
【19】然,是年冬,仍求取投三兄鹤章处。
淮军之苏南作战(一)初战沪上李鸿章牢记师诲“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20】以军事打开局面,语为“破敌慑之”,【21】而后“察吏、整军、筹饷、揖夷各事”依样据来。
【22】先罢免吴煦、杨坊,启用郭嵩焘、丁日昌、黄芳、刘郇膏等务实洋务派,淮军幕府开始形成。
军制开始“仿夷军”【23】,并收编降叛,极力扩充。
军费以“关厘分途,以厘济饷”。
对于洋人则运用外交手腕,增强、维持自身在对外关系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乃至后来能解散常胜军。
程学启抵沪后,驻营上海县城大南门内。
四月十五日,鸿章正式接任苏抚职,即令程部等自上海县城进军南汇县周浦镇,与松江由水路出发的英法联军、华尔“常胜军”会攻南桥镇太平军阵地。
二十二日,与太平军发生遭遇战,太平军败退新场,复退出南桥,程等踵至进占。
时四月十六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大军两路进攻嘉定、青浦。
十九日,大败知府李庆琛于太仓板桥。
五月初一日,再克嘉定,遂以大军围青浦。
次日,即大败增援青浦的“常胜军”,乘胜进攻“常胜军”盘踞的松江府城。
鸿章闻讯赶至新桥,令程部牵制进攻松江的太平军。
六日,太平军大败英军,攻占广富林。
七日,进至漕河泾,不期与程部遭遇。
学启突以洋枪击退太平军,小胜后即收兵扎营虹桥。
四日后,攻破七宝太平军营垒,又再败太平军于泗泾。
一时战机延长,太平军从松江撤出,集兵围于上海(老)县城外。
十三日,克青浦。
二十一日,五六万众分十二路进攻上海,直逼租借和(老)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