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与淮军关系

合集下载

湘军与淮军将领的政见冲突

湘军与淮军将领的政见冲突

湘军与淮军将领的政见冲突湘军和淮军都是我国晚清时期建立起来的军队,都是地方军队,湘军兵将湖南人为主,因为曾国藩认为,“同县之人易于合心”。

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血缘关系、亲族关系、同乡关系是最能够维系团体精神的,而将领和统帅之间也基本上是依靠亲友、师生等私人关系维持。

而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的淮军也是沿袭了这一传统,主要招募安徽江淮一代的汉人士兵。

但两军的思想、军事装备、训练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两军将领之间在处理一些事情上矛盾滋生,站在了对立面上。

将领在对立面上,间接引导了两军也处在对立面上,相持日久,分裂势成,因此非常不利于当时清政府的统治,如果列强趁机渔利,则后患无穷。

因此分析以下几个事件,主要突出两军将领,尤其是李鸿章和左宗棠之间的矛盾争论。

一、海防与塞防之争曾国藩死后,湘军和淮军的将领们意见分歧日趋剧烈,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意见冲突更为明显。

最为剧烈的即“海防与塞防之争”。

19世纪70年代初期,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在国防部署上有了不同的意见。

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认为,“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因此,海防重要于塞防,要专注海防,弃新疆。

李鸿章曾对慈禧太后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

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

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另一派是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认为塞防与海防一样重要。

“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而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于是,深受地方主义困扰且在有限财政资源分配上具有相当话语权的督抚们,就“塞防”与“海防”问题很自然地选边站队。

历史趣谈历史上著名的“湘军”说法最早是谁提出的?

历史趣谈历史上著名的“湘军”说法最早是谁提出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著名的“湘军”说法最早是谁提出的?导语:中国古代的军队,大致可分为官方军队和民间军队两大类,它们都是在很早前就出现了。

民间军队,曾经多数是以创始人、主将的名字来命名的,如中国古代的军队,大致可分为官方军队和民间军队两大类,它们都是在很早前就出现了。

民间军队,曾经多数是以创始人、主将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岳家军”、“戚家军”、“杨家将”、“呼家将”,等等。

只有从曾国藩创立“湘军”开始,才有了以地方来命名的军队,后来就有了什么“淮军”、“川军”、“桂军”、“粤军”、“晋军”、“东北军”、“西北军”、“北洋军阀”、“直系”、“奉系”、“皖系”、“鲁系”等等。

狭义的“湘军”,就是由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创立,先为小规模团练、继为大规模正规军的晚清湖南地方部队,且以湘乡、双峰、衡阳等地子弟居多。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后,清朝正规部队八旗军绿营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广义的“湘军”,还应包括该部在晚清民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的湖南军队,其中有从晚清到民国的湖湘各地各种军阀势力、辛亥元勋、爱国将领,有国民党、共产党、小股独立的湖湘官兵等(甚至还有土匪)。

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

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人民解放军所消灭,湘军的历史方至此终结。

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还通俗地把湖南的作家称为“文学湘军”、湖南卫视和经视的崛起称为“电视湘军”,以及“民歌湘军”、“体育湘军”、“出版湘军”、“足球湘军”等等。

简单地说,湖南湘乡(今双峰)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和统帅。

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为湘军,形成书生加山农的独特体制,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

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必须裁撤湘军,李鸿章为什么可以保留淮军?

曾国藩必须裁撤湘军,李鸿章为什么可以保留淮军?

曾国藩必须裁撤湘军,李鸿章为什么可以保留淮军?
本文导读:
再者,平定天平军共同的目标使得湘军各派系空前团结,在太平军平定后,曾国藩并不能完全控制湘军。

曾国藩的嫡系,是曾国荃围攻金陵的五万余人,以及彭玉麟的一万数千人的水师。

即便是这两支,也很难保存下来。

当时湘军欠饷极多,难以维持,在攻破金陵前,就出现哗变,只是很幸运能够坚持到攻克金陵之后。

凝聚湘军的,钱财是一大重要原因。

每攻下一城,将领默认、带头手下的士兵掠夺财物。

在攻克金陵之前,湘军已是暮气已深,攻克金陵后,功成名就,名利双收,更难期望保持战斗力。

同时,曾国藩力推淮军,湘军淮军本是一家,有李鸿章淮军在,曾国藩也多了一层保障。

但是,淮军壮大后为什么能够一直保留而没有引起朝廷的猜忌呢?
形势不同了,天平天国覆灭后,天下却没有太平,这一点曾国藩也没有预计到,捻军为犯,列强环伺,中日随时都有开战的可能,而朝廷确实没什么像样的军队可供使用了,而淮军从训练、从装备、从战斗经验上来说,是全国最好的部队。

不用淮军,无军可用。

另外,李鸿章与慈禧的关系非常好,慈禧对他非常信任,李鸿章的淮军也是在慈禧刻意扶植下作为削弱曾国藩的一只力量,朝廷对淮军的接纳程度比湘军高得多。

李鸿章后来仅作为淮军的精神领袖,而本人主要参与外交工作,进一步赢取了朝廷的信任。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淮军是1861年,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建立起来的,最初的设想是由曾国荃来创立,但由于曾国荃想攻打南京争夺首功,左宗棠督军闽浙,曾国藩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李鸿章毛遂自荐,才使用的李鸿章。

李鸿章最早随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团练,后由于吕贤基与李鸿章屡战屡败,李鸿章不得已投靠恩师曾国藩,所以李鸿章本来就在安徽有有一定的影响力,再加上本身他的父亲李文安在安徽一带很有影响力,所以李鸿章统带淮系各营有一定的先天条件。

淮军各营最初是收编安徽本地已有的团练开始形成的。

当时在安徽有三大本地团练,刘铭传、周盛波和吴长庆,而这三个人都与李文安有一定的源缘。

李鸿章通过张树生进行收编,也就有了淮军最初的四个营,铭字营、树字营、盛字营和庆字营,后又发展出潘鼎新的鼎字营,曾国藩赠送太平军降将程学启部的开字营,唐仁廉的仁字营,杨鼎勋的勋字营,郭松林的松字营,这就是最终成为淮军十军的雏形,最终形成的是,刘铭传铭军、程学启开军、刘士奇的奇军、潘鼎新和随后继承者聂士成的鼎军、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的盛军、张树生张树珊张树屏兄弟的树军、吴长庆刘秉璋的庆军、郭松林的松军、杨鼎勋的勋军、唐仁廉的仁军。

加上李鸿章和李昭庆兄弟直辖的武毅军,和戈登率的洋枪队常胜军,淮军共十二军。

铭军:刚开始时,这十军里战斗力最强的是铭军,是刘铭传在安徽合肥时办的团练班底,后归李鸿章淮军。

参与了太平军、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的多次内战。

中法战争时,刘铭传调所部驻防T灣,在台北、基隆和沪尾多次打败法军,后铭军奉命调驻奉天大连湾,由刘铭传的侄儿刘盛休接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刘盛休统铭军十二营赴前线抗敌,相继败于九连城、大东沟、孤山、岫岩,刘盛休因兵败被罢,改由临元镇总兵姜桂题接统,兵败的铭军改营制,新编成为姜杜题的桂军,铭军由此淡出历史舞台。

此后姜桂题随宋庆驻守辽河下游牛庄、高坎、营口一带,参加反攻海城,争夺大平山及保卫田庄台等战斗。

直至战争结束。

甲午战争结束后应袁世凯之招入新建陆军,统左翼,铭军历史彻底结束。

论湘军体制和近代军阀制度的关系

论湘军体制和近代军阀制度的关系

论湘军体制和近代军阀制度的关系军阀”一词在《辞海》中该词的解释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拥有武装部队,并能控制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湘军被许多著名历史学家认定为是中国近代军阀的雏形,因此湘军体制也就成了近代军阀制度的开端。

1、1、湘军是与团练、乡勇不同的历史范畴,湘军始于团练,后发展为乡勇,后成为湘军。

在内部结构上,湘军的士兵与将帅之间结成了牢固的隶属关系,以地缘、血缘和业缘为纽带,实行以将领为中心的招募制;在募勇的标准上规定:一是统帅亲自招人,不假于他手,这种募兵制为近代军阀的产生提供了军制基础;而死严定标准;三是原籍招募,取保具结。

这种兵制具有鲜明的封闭性、宗法性与依附性,具有生死与共、其同进退的组织特点,但也有其局限性。

“兵为将有”是湘军组建上最大的特点,形成了谁招募便服从于谁和全国服从曾国藩的格局,形成了近代史上第一支独特的私人武装。

这种模式后为李鸿章、袁志凯等效仿,形成了近代军阀武装集团。

2、从军阀政治形成的历史角度来看,曾创立湘军时期是军阀政治滋生期,其特点表现为君多和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地方势力已经形成影响政治的实力、军阀政治岁能影响政治但不能违背皇权政治,为军阀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3、湘军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军制、军权和政局上,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军阀割据。

曾国藩创立湘军不但改变了清朝的兵制,开创了“兵为将有”的状况,在地方上形成了“督抚专政”的局面,因此近代军阀制度起源于曾。

4、曾国藩开近代新型幕府制度之先河,而幕府是近代军阀的雏形。

5、从军事近代化的视角来看,晚清军事制度的变革是近代中国军事变革最为深刻地内容。

曾国藩创立了湘军开启了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过程,湘军制度成为后来军阀割据的重要历史参照体系。

“将领中心制”是对清朝“经制兵”制度的否定,这使军权和政治实权从皇室贵族手中逐渐转移到地方督抚大员手中,从而导致近代军阀制度的产生。

6、湘军独立的筹饷制度导致了清政府财权下移,为近代军阀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创办湘军的近代名人是

创办湘军的近代名人是

创办湘军的近代名人是湘军的代表人物是谁?(包括由湘军发展到淮军的人物):曾国藩,湘军统领。

建立湘军,消灭太平天国,主导洋务运动。

曾国荃曾国葆曾国华李鸿章,晚清重臣。

由曾国藩一手提拔,并创立淮军。

江忠源江忠济胡林翼清末重臣、民族英雄左曾收复新疆。

杨岳斌彭玉麟湘军长江水师将领刘长佑李续宜李续宾刘蓉程学启,本为太平军将领,1861年投降湘军,1861年底编入淮军。

太平军将领丁,1861年投降湘军,1861年底加入淮军,指挥黄海海战。

蒋益沣刘檡昭刘锦棠罗泽南王錱孙开华,在台湾抗击法国侵略者。

塔齐布晚清四大名臣是谁晚清四大名臣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被视为“古今第一完人”。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汉族,本名高技,湖南湘阴人,农民名尚香,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名将。

他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平定陕甘、光复新疆等重大历史事件。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洋务运动时创造了中国“四十六个第一”。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创办湘军的近代名人是 3曾国藩。

湘军是清末湖南地方军队的名称,或称项勇。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赵权(北京科技大学2015级理科实验班1501班)摘要:本文以中国近代以来各个时期中国军队的发展为线索,以中国所经历的反侵略战争为主要内容,概述了中国军人在反侵略斗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清末,太平天国,湘军,淮军,北洋军阀。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抗争史。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队和军人。

他们不管是拿着大刀还是用着洋枪,只要抗击过外敌入侵,他们就是中国军人。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制式军队为“八旗与绿营”。

“八旗”建立于清兵入关之前,它是满族人特有的兵民合一与军政合一的制度。

后由于兵源的问题,增加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而绿营是以进关后俘虏与归降的汉族军队整编而成的。

八旗创建之初,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之一,但到了晚晴时期,由于腐败和鸦片问题,八旗与绿营已经没有多少战力。

就拿曾经十分精锐的键锐营来说,到了晚晴,有一年练习打靶,每人10发子弹,全部中靶者全无;而马术本是八旗的强项,但是,健锐营却“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裂嘴腿骨折”。

清末时清朝常备军曾达到120万左右,如此大的基数,当然也是有一些精锐的,比如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

但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导致武器装备及其落后,所以僧格林沁虽然誓死抗击侵略者,但任然落败。

之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酿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悲剧。

至此,清军再无可战之兵。

鸦片战争后,巨额赔款是人民负担加重,再加上两广地区的天灾不断,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但它又和以往的不同。

之前的农民起义都是内战,说到底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但太平天国运动却承担着反帝的任务,所以它也算是中国的军队。

也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受到了帝国主义和晚晴政府的联合打击,最终失败。

起义初期太平天国所面临过的困难巨大,所以军队纪律严谨,作战勇敢,取得大好形势。

但随着起义部队不断壮大,特别是在攻克南京后,高层将领就开始懈怠起来。

中国近代兵制沿革的历史轨迹

中国近代兵制沿革的历史轨迹

中国近代兵制沿革的历史轨迹[摘要]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帷幕,作为社会制度文化的兵制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被迫进行了近代化的沿革。

在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八旗、绿营经制兵制被勇营兵制所取代,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仿照西法编练了新军。

近代兵制的沿革推动了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层面的近代化转型。

[关键词]近代兵制;沿革;历史轨迹军队是国家独立自主的保证,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军队的建设,为保证军队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军队战斗力的充分发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军事力量的组织、管理、训练、储备、征募等法规,由这些法规确定下来的制度就是军事制度,简称兵制或军制。

兵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军事指挥系统、军队编制、动员体制,兵役制度、军官培养制度,武器装备、后勤供应和军队各项工作、管理制度,以及人事任免、奖惩等等”[1]1。

近代中国兵制的沿革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正面战争以及西学东渐引发并驱动的。

同时,近代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加速了近代中国兵制沿革的速度;反过来,近代兵制的沿革也影响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系统地研究近代中国兵制沿革的历史脉络以及特征规律,可以为今天军事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建设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历史轨迹1840年的鸦片战争宣告了中国一个古老时代的终结,也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序幕。

近代中国兵制在西方殖民者的武装侵略面前,在要求镇压人民起义的任务面前,被迫走上了曲折的沿革之路,而影响近代中国兵制沿革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首先是八旗、绿营的衰败奠定了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逻辑起点。

清朝前期的经制兵八旗和绿营将士素质逐渐低下,军队训练荒疏;另外,绿营兵“差操不分”,“只知有差,不知有操”[2],日为繁重的差务奔走不遑,无顷刻之暇,根本顾不上操练,战斗力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军和淮军的关系:
淮军是继湘军之后成立的军队,但二者之间又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淮军成立之初继承了湘军的各项制度,但经过后来的发展,也呈现出与湘军不同的一面,可谓是既继承、又发展的关系。

共同点:1、在营制上,以营为单位,每营500人。

分为陆军营制、水师营制和马队营制三种,其中以陆军营制为根本。

2、在饷章上,湘军饷章和营制一样,分为陆军饷章、水师饷章和马队饷章三种。

在吸取了八旗、绿营士兵饷银过低所造成的弊端教训后,提高官勇待遇,实行高薪养廉政策。

3、在训练上,两者都既注重对士兵进行思想教育,又注重军事训练。

不同点:1、招募的权宜,李鸿章在原有制度上,日渐因时制宜,在招募上了一些改变。

湘军在乡招募,淮军则就当地团练成军。

2、淮军在湘军基础上加强火力,改换军械,即军中使用洋枪,效法西洋。

组建洋枪队。

3、淮军各营除改用洋枪之外,进一步的使用西洋炸炮。

成立炮队。

总而言之,淮军不仅是湘军的一个分支,更是湘军的发展,更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和军事近代化的要求。

湘、淮军所代表的勇营兵制代替了绿营兵制。

虽然勇营兵制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属于过渡阶段,但它也是中国近代兵制变革的开始,之后就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勇营时代,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现代人们了解当时中国的军事兵制状况,对当今我国进行军事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