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镀金时代和进步主义时期工人阶级的阶层固化现象初窥
美国转型期的国家治理能力——“镀金时代”治理能力的缺失与重建

美国转型期的国家治理能力——“镀金时代”治理能力的缺失与重建□ 刘 辉/文市场、政府与社会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
处理好三者的平衡,防止某一特定部分的优势扭曲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保证市场经济体系乃至国家制度良性运转的前提,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社会转型时期,这种能力对于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南北战争结束后三十多年,美国由农业国一跃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在工业化进程中,美国大财团依据垄断优势,扭曲社会治理结构,威胁了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乃至政治稳定。
在此背景下,影响深远的进步主义改革整合重塑了美国的社会治理能力,较好地重建了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平衡关系。
至20 世纪初,政治腐败在到达顶峰后被逐步遏制,治理能力得到重塑,这为美国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助推作用。
转型期美国社会治理的失衡美国制衡性政治制度将保护个人权利作为政府存在的前提,主张自由放任、限制政府权力。
宪法通过三权分立、有限政府、司法独立的制度设计防止政府权力的专横。
因此,建立在制衡性政治制度基础上的国家治理,更多地体现着政府以“无为而治”的方式维持着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利平衡的特点。
然而,随着19 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形成了完整的全国性市场后,大财团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垄断地位被不断强化。
实现垄断利益的最大化成为“镀金时代”经济领域的本质特征,大财团霸权支配了美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打破了市场、政府与社会间原有的平衡,旧的社会治理能力受到严重挑战。
一是企业左右政府政策,垄断排斥自由竞争。
1879 年托拉斯在美国出现后,垄断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超大型企业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19世纪90 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为大企业的膨胀进一步创造了有利时机。
经济危机期间,日后名扬世界的标准石油公司、美国糖业提炼公司顺利渡过危机,并通过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9 世纪 80 年代前,美国国内单一公司资本从未超过 100 万美元,然而,到了1900 年,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创办的美孚石油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1.22 亿美元的跨国公司。
“新”、“旧”资本主义交替时期的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的美国》序

“新”、“旧”资本主义交替时期的美国——《内战与镀金
时代的美国》序
丁则民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9()4
【摘要】本书写的是从内战爆发到19世纪末的美国历史,主要阐述“镀金时代”美国的发展变化。
它是近代美国向现代美国转变的历史时期,其主要特征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在这两个历史性转变带动下,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为20世纪现代美国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4页(P33-36)
【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变化;重大变化;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产阶级;历史时期;主要特征;农业国;科学技术革命
【作者】丁则民
【作者单位】东北师大美国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殖民地时期至镀金时代美国个人主义的发展 [J], 樊建莹
2.评《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2002版) [J], 秦丽莉
3.美国镀金时代和进步主义时期工人阶级的阶层固化现象初窥 [J], 田恺
4.后冷战时期美国情报体系发展沿革:改革实践、旧问题与新挑战 [J], 王守都
5.评《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 [J], 王洪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美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移民大国,在其发展史中社会阶层结构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从历史上来看,美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主要受到种族、性别、财产、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社会阶层结构。
本文旨在探究美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深入了解美国整体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一、历史发展美国社区阶层结构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历史时期,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追溯许多重要的早期研究。
1859年,亚当斯·亨利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美国社会阶层的概念,并根据财富、地位、能力和学历将其分成五大阶层。
20世纪初,经济学家瓦特·柯克范在其《穆斯克格莫尼脸谱》中详细分析了美国社会阶层的结构和组成,提出了“钞票贵族”、“技术专家”、“中产阶级”、“落后阶层”等概念。
然后,托克维尔在《论美利坚民主制度》这部书中分析了美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并撰写了关于美国民族文化特征的众多著作。
上述研究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历史、分析过程,其在美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研究领域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二、现状分析1、贫富分化当前,美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上的贫富分化依然很明显,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美国经济学实验室」发布的报告指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75%的人收入增长“操作性极低”,而最富的1%则在迅速富裕起来,这使得美国整体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不平等,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在经济衰退和经济崩溃重压下,许多美国人被迫接受工作条件更容易、低收入化和缺少稳定性的职位,而且有大量的人仍然需要忍受贫困的生活。
这种贫富分化导致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更大。
2、文化层面的分化文化层面的分化也是美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表现之一。
尽管美国存在着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但阶层之间的差异依然是巨大的。
学历是美国人的“成功密码”,工作需要和收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个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镀金时代的美国政治生态从1870...

镀金时代的美国政治生态从1870...从1870到1890年这一时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贬称而著名的时代——“镀金时代”。
这个名称最初来自马克·吐温(Mark Twain)和查尔斯·达德利·沃纳(Charles Dudley Warner)在1873年出版的一部小说的题目。
“镀金”的意思是“用一层金覆盖着的”,它同时也指为金光闪闪的表面所覆盖的一个并没有什么真正价值的核心,也就是说,它是自欺欺人的。
马克·吐温和沃纳指的不仅是这一时期的经济扩张,而且也指由于大公司控制了政治而带来的政府腐败现象以及这一时代对那些被排除在财富争夺之外的人所采取的压迫性实践。
政治腐败与19世纪早期一样,镀金时代的美国人仍然把自己的国家看成是一个矗立在为非民主国家所充斥的世界中的政治民主的孤岛。
在欧洲,只有法国和瑞士实行了男性全民选举权。
即便在一向以其政治自由传统为豪的英国,工人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在1884年议会改革法通过之前也不能参加投票。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上院这个不经选举产生的、由世袭贵族组成的立法机构还可以否决任何由下院提出的法案。
新出现的大股份公司拥有的权力看上去似乎也不受民主制度的约束,这对于一向把政治自由理解成为人民的自由管理的美国人来说,是非常令人感到不安的。
政治腐败的情形非常盛行。
“每个立法机构的大厅和走廊里,”一位伊利诺伊州共和党人领袖观察到,“都挤满了前来为[这个或那个大公司]获取某种好处拉关系的人。
”在宾夕法尼亚立法机构,由铁路公司游说者组成的“第三院”被认为可以发挥与由选举产生的其他两院同等效力的影响力。
在西部,许多立法者都拥有那些接受公共财政支持的木材和铁路公司的股票,或者在它们的董事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批判镀金时代本质城市政治也为类似于纽约的“特威德帮”(Tweed Ring)这样的腐败政治机器所控制。
这个集团侵吞了纽约市数百万美元的巨额公款。
威廉·特威德“老板”(“Boss”William M. Tweed)掌握的组织分布和延伸到了纽约市的每个社区。
浅析美国“镀金时代”的两面性3200字

浅析美国“镀金时代”的两面性3200字摘要:“镀金时代”是美国崛起的关键阶段,期间得益于多方面要素,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国内却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比如垄断、贫富分化、环境破坏、政治腐败等,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呈现出极为明显的两面性特征。
本文试着从全新的视角来分析这个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在阐述存在问题的同时寻找其根源,以期有所借鉴。
毕业关键词:美国;镀金时代;经济增长;问题凸显镀金时代指的是南北战争至美西战争,即1865――1898年的这段时期。
“镀金”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表和内在是一个矛盾体。
镀金时代具有矛盾性,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各种问题凸显,这就符合了我们说的镀金这样一种表象内涵,本身就是一对矛盾。
“镀金时代”一词源于马克?吐温和C.D.沃纳合著的同名小说,它以讽刺的手法,描述了当时的一些大资本家和大企业家,与官商勾结谋取社会的财富,这些现象和故事正好与当时社会发生的种种现实相符合,后人就将“镀金时代”作为这一段时期的指称。
1 经济高速增长(一)经济变迁1、农业大生产。
从建国开始,农业一直是美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美国拥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气候温和,拥有广阔的适合耕种并能开展机械化的土地。
据统计,南北战争前,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比达到63.8%,直到19世纪末,才逐渐低于工业比重。
1962年颁布的《宅地法》,一方面吸引了大批的廉价劳动力去开发西部地区,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条文解决了土地问题,推动农业经济的高速增长。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的科学技术,一些新的技术被应用到农业领域,比如盘绕扎谷机、谷捆搬运机的出现,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生产。
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也开始出现了商业化运作,更进一步促进了美国农业的发展。
到1900年,美国的耕地面积已经超过了英法德三国的总和,农业产品出现了大量剩余。
因此,农业大生产不仅能满足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工业大生产的需求,还能通过出口积累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09第九讲 美国进步主义改革(1890-1917)

20世纪初,针对镀金时代的权势集团腐败、社会不公、群众的 20世纪初,针对镀金时代的权势集团腐败、社会不公、 世纪初 苦难、大企业的垄断,出现了强大的社会批判思潮, 苦难、大企业的垄断,出现了强大的社会批判思潮,其中新闻记者 掏粪” muckraking)尤其有影响 尤其有影响。 的“掏粪”(muckraking)尤其有影响。老罗斯福成为具有进步主 义思想的政治家。 义思想的政治家。
约翰•伯哲士
约翰•伯哲士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早年 曾和比较宪法》一书中,侈 谈世界上所有民族中只有日耳曼人和盎格鲁 •撒克逊人具有可以统治世界的民族性格。 因此,这些民族注定应该向全世界发展,传 播“政治文明”。
达尔文思想的复杂影响
与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截然相反的 英国费边社会主义和俄国无政府主 义也吸收了进化论的思想。 义也吸收了进化论的思想。前者的 逻辑是: 逻辑是:既然进化是通过渐进的变 化实现, 化实现,则社会进步就可以通过逐 步的改良而不是暴力革命来实现。 步的改良而不是暴力革命来实现。 后者则认为互助和合作与斗争一样, 互助和合作与斗争一样 后者则认为互助和合作与斗争一样, 也是人类和生物共有的本能。 也是人类和生物共有的本能。 阅读者各取所需, 阅读者各取所需,魔鬼和圣徒都可 以援引圣经, 以援引圣经,达尔文主义的影响是 复杂的,不应该被夸大或简单化。 复杂的,不应该被夸大或简单化。 毋宁说它与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思想 进步一道打破旧的政治主张和信念, 进步一道打破旧的政治主张和信念, 特别是进一步冲击基督教神学, 特别是进一步冲击基督教神学,巩 固了作为现代社会思想基本理念的 进步主义、世俗主义和理性主义。 进步主义、世俗主义和理性主义。
一 、改革的舆论准备:“黑幕揭发”的 改革的舆论准备: 黑幕揭发” 掀起和“暴露文学” 掀起和“暴露文学”的兴盛
美国进步时代

“励精图治”和维持现状;当狮子和绵羊……处在一起--简而言之,这是1912年临近时不止一位进步党党员的希望。
--转引自迈克尔·卡门(2006:199)“进步时代”(progressive era)是美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
对于这一时期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历史学家有许多争议。
但是,不少学者同意这一时期大致包括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例如Buenker & Kantowicz, 1988; Crunden,1984; Khan, 1992; Flanagan, 2007)。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许许多多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运用不同的视角,研究了这一段历史。
本文主要从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转型的角度研究这一段历史。
从这个角度看,进步时代是美国国家建设历史上至关重要的时期,是一个关键性的国家治理转折时期。
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经历了巨大而且快速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在自由资本主义的推动下,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美国经济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美国呈现出高速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美国也从一个农业社会快速地转变成一个工业社会,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变成以大公司为核心的公司资本主义。
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也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和移民潮,美国迅速地从一个乡村社会转变成一个城市社会,大量的国外移民的涌入也改变了美国的人口构成。
同时,随着社会财富集中,贫富悬殊越来越大,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分化,社会公平问题凸现出来,社会矛盾呈现出激化的势头。
由于这些变化,到进步时代时期,美国社会已经是一个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社会。
然而,从联邦到地方,美国的国家治理结构基本上仍然是19世纪上半期成型的政党政治下的有限政府,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和社会变迁带来的各种新问题,而且似乎越来越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在19世纪后期美国社会和美国国家治理结构都处在一个关键性的“十字路口”。
对于当时的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问题和挑战的时代。
50年来美国的阶层分化

50年来美国的阶层分化我们现在的社会还能保持高度的流动性吗?我会从你非常关心的教育这个角度来谈谈社会分层。
我们接下来要一起读的书是哈佛大学普特南教授写的《我们的孩子》。
1.50年前的克林顿港让我们跟随这本书的第一章,回到50年前的美国,我们到普特南教授长大的地方看看。
普特南1941年出生于纽约州罗彻斯特市,但他是在俄亥俄州的克林顿港长大的。
你可以把自己代入到这段历史中去,想象如果你当时也在那里,你会如何看待身边的人,和你自己?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社会阶层壁垒处于一个历史最低点,克林顿港可以称得上是美国的一个缩影。
那是一个人人都有“美国梦”的时代。
普特南上的是克林顿高中。
在学校里,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学生混杂在一起。
有的孩子来自白领家庭,有的孩子来自工人阶级家庭,但富裕家庭的孩子并不觉得有优越感,穷人家的孩子也没有什么自卑感。
他们在学校里是一个班的同学,放了学在同一条街道上玩耍,周末跟着父母去的是同一个教堂,假期参加的是同一个童子军团体,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打成一片。
当时,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贫穷家庭的孩子,大多成长在健康的家庭里。
一般来说,爸爸赚钱养家,妈妈在家照顾孩子,每个家庭的收入有高有低,但家庭生活都比较稳定、完整,离婚率不高,每天下了班、放了学,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晚饭,这是难得的家庭时间。
每个孩子都一样在家里得到父母的照顾和爱护。
那是一个社会进步的伟大时代。
当时,一个勤劳的人不愁没有工作,那一代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普特南教授的同学中,将近3/4的同学受教育的程度高于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人在社会阶梯上攀登得比父辈更高。
很多孩子不但是家里出的第一位大学生,甚至还是第一位读完高中的人。
底层的孩子占多数,但他们昂首挺胸,阔步前行。
顶层的孩子占少数,但他们也不是都能待在高处,有些人不进则退,最后的处境还比不上班上上进的穷人家孩子。
普特南是1959届毕业生。
他们那一届学生说,我们很穷,但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镀金时代和进步主义时期工人阶级的阶层固化现象初窥作者:田恺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5期摘要:美国的镀金时代和进步主义时期被认为是引领美国进入现代社会的重要阶段,美国也确实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工业化,具备了多民族移民国家——民族熔炉——的雏形。
然而在这一时期鲜明而广泛的人口流动、阶级冲突、社会融合之外,社会阶层的固化现象亦十分鲜明,且对美国的现代化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该时期美国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固化现象为镜,以政治、经济和种族为切入点,映射出社会垂直流动性不足的特征,从较为新颖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现代社会和现代性本身。
关键词:镀金时代工人阶层固化资本移民中图分类号:B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241-05镀金时代与进步主义时期是美国转向现代社会的重要转折与过渡时期,在社会阶级、职业、地理等流动性大幅提高的背景下,美国工人阶级内部却出现了阶层固化的现象,本文拟结合美国的移民国家特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特征,对美国工人阶级阶层固化现象进行论证与分析。
一、国内外劳工史与移民史研究综述国内外学者对美国镀金时代和进步主义时期的工人运动和移民现象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
就劳工史而言,美国本土的研究始于康芒斯学派,他们主张美国没有阶级,只有“工作意识”,这种视角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忽视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肉眼可见的冲突,同时,却也对后来的新劳工史研究范式提供了启示。
1963年,英国历史学家E·P·汤普森出版了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一书,将劳工史研究重心转向社会关系——“资本、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劳工之间的关系”,使劳工与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
美国学者大卫·蒙哥马利曾与E·P·汤普森共事,他的Beyond Equality:Labor and the Radical Republicans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Labor:The Workplace,the State,and American Labor Activism等著作将新劳工史的研究范式引入美国。
新劳工史研究脱离了马克斯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式,对阶级冲突对立以及阶级本身的存在提出了质疑。
研究者从工人社区、工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角度切入,着重于共同利益以及工人群体的政治指向,以此证明美国工人群体的特殊性。
当然,同时代也不乏强调阶级意识的文献,Sources of Working Class Consciousness便是一例。
国内的美国劳工史研究得张友伦先生引介,受康芒斯学派和新劳工史研究的影响较大,近期的研究多以“工人中心”、工人社区以及劳工骑士团等工人组织为研究对象,对冲突的部分则有所淡化。
移民史方面,国内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美国研究者的著作和论述主要探讨移民与美国社会的融合,如阿杰辛格的Making the Amalgamated:Gender, Ethnicity and Class in the Baltimore Clothing Industry、罗伯特·威尔的Beyond Labor’s Veil:The Culture of the Knights of Labor和苏珊·布雷泽(Susan Breitzer)的“Only in America:A New Look at the Jewish Immigrant Working Class in the Gilded Age and P rogressive Era”等。
而中国作为移民来源地之一,保有大量关于华工的一手资料,这为国内学者研究镀金时代和进步主义时期华工的历史提供了便利。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华人的旧金山》《美国华人史(1848—1949)》,都是近年来研究美国华人、华工的力作。
论文成果同样颇丰,李其荣的《关于美国华工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是国内较早的关于美国华工的专题研究。
蔡桂芸的《论十九世纪中后期在美华工的工作及待遇状况》详尽地描绘了美国华工的境况。
张国雄,姚婷的《美国铁路华工的追梦与圆梦——基于侨乡视角的考察》则基于丰富的侨乡资料,对华工的“往”与“返”进行了线性研究。
与此同时,国内外关于德国、爱尔兰、意大利、犹太移民的论著亦是数不胜数。
然而,虽然美国劳工史和移民史领域均著述甚丰,关于工人阶级内部阶层关系的具体研究,仍显不足。
许多论著关注的是工人和移民与美国整体社会的交往与互动,却很少将目光投向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及其之间的关系。
这方面的著述多注重综合性,如《世代悲欢“美国梦”》《美国种族简史》等。
此外,刘星的《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爱尔兰移民与主流社会的冲突与适应》探讨了爱尔兰移民与其他移民群体的冲突,但并未延伸到工人阶级的整体视角。
刘文涛、杨成良的《十九世纪美国的德意志和爱尔兰移民之比较》对德意志和爱尔兰移民分布的地域、从事的工作以及群体的交往做了比较透彻的研究,同样也对工人阶级中爱尔兰人和黑人的关系进行了探析,实际上已体现出工人阶级阶层研究的研究趋向。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阶级分层与阶层流动性的视角,探析美国镀金时代和进步主义时期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固化现象,可以为这一时期的历史画卷添上必要的一笔。
二、白人移民工人之间的阶层固化探析镀金时代和进步主义时期是美国迈入工业化、城市化,进而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北方的资本家们从英国引进了大工厂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以熟练工匠为标志的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
工业化浪潮来临之前,美国的手工业还维持着作坊加学徒制的模式。
熟练工匠主要是来自英国、德国、爱尔兰的第一代移民,工匠作坊联合成行业公会,掌握着各制造业领域的话语权。
熟练工匠自我管理生产过程。
当时有“定额”(stint)的說法,即每天生产固定数量,只要干完即收工。
这种定额由工匠自己决定,无视市场需求,也不受经理人的干涉。
可以说,除了购买设备和原材料,以及销售最终产品之外,作坊或工场的拥有者对核心的生产过程无以置喙。
后来任世界产业工人协会主席的“大比尔”(Big Bill Haywood)对当时的情形做了精辟的概括:“工人之帽,经理人之脑。
”熟练工匠是骄傲的,而他们骄傲的资本就是自己的知识与技艺——商品制造独此一家,这可说是一种垄断。
这些熟练工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阶级利益,故而在原则问题上团结一致;这些原则包括“定额”原则、对外对内都要有“男子汉气概”、各行业互帮互助等。
“定额”是熟练工匠阶层道德规范的核心,是男子汉气概和互帮互助原则的依托。
而男子汉气概内涵颇广,包括尊严、尊重、平均主义和男权至上等。
此外,男子汉气概还指要对工人伙伴“讲义气”,即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去接“定额”之外的私活,也不能在应尽的工作中疏忽偷懒。
例如1875年,费城Iron Heaters and Rollers Union的工匠们得知自家“兄弟”因对工厂管理的不满而遭受他人诋毁,他们不仅立即将谋私者及为其辩护的人逐出工厂,而且以罢工的形式迫使公司正式解聘两人。
然而,随着美国在内战前后引进英国的大工厂机器生产,半自动的机械化生产开始威胁传统的手工技艺。
技术的革新使得熟练工匠的知识和手艺失去了“刚需”的特性,工业机器的发明与推广使非熟练工人也能进行产出。
而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著名实验甚至证明“即使愚笨迟钝,但只要工人言听计从,其生产效率也颇为可观”。
非熟练工人这种“合作而非个人主义、最大化生产代替有限产出”的优点自然深受资本家的喜爱。
与此同时,当时的美国工业人口不足以支撑急速扩大的生产和迅速成型的市场,所以镀金时代前期的美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移民政策;再加上同时期南欧和东欧的粮食危机和政治迫害,种种因素共同推动了镀金时代美国第二代移民潮的涌现。
与以英德熟练工匠为主的第一代移民不同,第二代移民潮所包含的多是无一技之长的农民,他们来自意大利、波兰等东南欧国家,大多并非英语使用者,又多是天主教徒,这使得他们在知识、技术、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与熟练工匠阶层大相径庭,这意味着移民潮将为美国社会带来崭新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在工人阶级内部体现得尤为明显。
工业化浪潮与技术革新直接改变了资本家和熟练工匠之间的力量对比,劳动成本的降低和大量移民的涌入一拍即合,资本家和第二代移民各取所需,将熟练工匠置于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面对廉价非熟练工人的竞争,他们失去了与工厂主平等对抗的资本,无法再保持“男子汉气概”;同时他们又不甘自降身价去做非技术性工作。
他们自然拒绝坐以待毙:针对资本家和非熟练工人双方,熟练工匠都采取了应对。
他们成立劳工骑士团、美国劳工联合会等工人组织,强调工人的团结与利益,打算以此为依托,与资本家进行谈判磋商,辅以罢工等斗争,力图维持平等对话的权利。
然而如果我们深挖史料,便不难发现:这些工人组织虽然打着为全体工人的利益而斗争的口号,其实际行动却并非如此。
劳工骑士团的纲领中固然传达了“无关技术熟练度和性别,对所有工人皆一视同仁”的意旨,然而在实践中,该组织仍然只照顾熟练工匠的利益。
他们以技术熟练度为资本同资本家谈判,寻求进入社会上层的渠道。
而缺失向上的资本,抑或推力的非熟练工人,自然被其抛诸脑后。
事实上从一开始,熟练工匠与非熟练移民的社会需求就迥然相异:前者力图维持与资本家平等的地位,是以寻求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途径,故而一切的磋商也好,斗争也罢,都是为他们争取上升资本的手段;而后者的生存需求要先于社会需求,选择空间比前者小得多,本身的资本也几近于无,只能出卖劳动力,作为工厂流水线上的一环来换取生存所需。
因此,就需求、资本与目标而言,熟练工匠阶层与非技术性移民工人阶层间本就有天然的鸿沟,这是造成阶层固化的原因之一。
针对1870—1930年美国的欧洲移民数量,美国劳工史专家朱莉·格林(Julie Greene)提供了一组数据:奥地利4123000人,德国3564000人,匈牙利1290000人,爱尔兰2176000人,意大利4579000人,苏联3340000人,英国2832000人。
虽然只是粗略的统计,却也可看出移民来源的组成及比例。
这组数据反映的是第二代移民潮的景象,而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德国和爱尔兰移民两个群体。
事实上,虽然19世纪早期和中后期的两次移民潮中都包含了德国和爱尔兰移民,其成分却并不相同。
1815—1882年被称作美国历史上的“自由移民”时期,而从德国和爱尔兰移民视角来看的话,我们显然无法将这一时段概而括之。
事实上,19世纪20年代左右的第一代移民中均有大批德国和爱尔兰移民,其中德国移民多为熟练工匠以及德意志西南部地区的农民,德裔熟练工人涵盖了木匠、面包师、铁匠、屠夫、鞋匠、印刷工、裁缝等职业,为美国相关制造业领域奠定了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