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诗的音乐之美

合集下载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唐诗和宋诗的区别《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一、从诗歌的总体风貌看, 唐诗和宋诗气象迥异唐诗的气象来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 形成于“潮平两岸失, 风正数帆悬”的盛唐时代环境, 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 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

最能体现唐诗气象的是李白和杜甫, 他们共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 抱负满怀, 纵情欢乐, 傲岸不驯, 大气磅礴, 冲破一切规范和约束, 美妙奇异, 酣畅淋漓之至。

杜甫忧国忧民, 感时伤世, 深沉博大, 沉郁顿挫, 恪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基本原则。

李白雄壮, 杜甫浑厚,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的唐诗气象。

由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势, 宋诗始终笼罩着沉郁悲凉之气; 同时也因为政治上重文轻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 宋诗作者每每感到难以超越唐诗的焦虑, 刻意求工求新, 尤其是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注重诗文的法度, 在创作上体现为诗文的“终始”、“关键”和“开合”, 体现为句法的严谨和押韵的严密。

同为悲春伤秋之作,唐人杜甫,与宋人晏殊就表现了不同的气象出来《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中秋月》晏殊一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同样是写“悲”, 宋诗是“悲凉”, 而唐诗则是“悲壮”。

二、从表达方式来看, 唐诗主抒情, 宋诗则重在揭示蕴涵在诗歌形象之中的理趣唐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所追求的是人生的辉煌,漫游名山大川的豪迈,行走江湖,执剑仗义的豪爽。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每个人都会被这些古诗所吸引,不过最美的还是那一抹《琵琶行》。

琵琶行唐朝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写的《琵琶行》描述了他听到琵琶声后的心理变化,读了以后,我就深深地沉醉在里面,回味无穷。

这首诗通过叙事写景,用人物独白的方式叙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使诗中主角--琵琶女的形象鲜明突出。

我还清楚地记得:夕阳西下,云霞满天,在皎洁的月光下,琵琶女拨动琴弦,似在向天地倾诉她的衷肠。

凄凉的夜色衬托着悲伤的情调,烘托了音乐的效果。

全诗从白居易的感受写起,一直到叙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构成一幅凄婉的音乐图画。

尤其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两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这首诗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

诗人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遭遇,他原来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曾为祖国建功立业。

可是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却让他经受了人间冷暖的考验,所以诗人不再有少年时的朝气蓬勃,也不再幻想什么,只求能保住小命就行。

这种心境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中可以看出。

最后四句中,诗人感慨:像我这样贬斥在外的人,即使有幸与朋友重逢,又何必要说那些感伤的话呢?然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两位主人公之间是有感情基础的,诗人将琵琶女的形象描绘得如此鲜明突出,正是由于她弹奏时技艺精湛的缘故。

再者,诗人所用的语言很富于表现力。

全诗无论是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了塑造琵琶女这个形象服务的。

虽然其中没有出现“我”字,但读者从字里行间却分明感到,这是作者自身在抒情。

第二、三句中“夕阳西下”的描写,暗示了时间推移,为“千呼万唤始出来”准备了环境;结尾一句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又以景物描写突出人物的感情活动。

一位擅弹琵琶的美丽女子,在艺术享受中融进自己满腔的激情,尽情尽致地弹奏,直到曲终情竭。

可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与封建社会中的达官贵人纵情声色、纸醉金迷的生活恰成鲜明的对照。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其中,韵律和音韵是唐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们为唐诗赋予了独特的美感与魅力。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的韵律之美和音韵之妙。

一、韵律之美唐诗的韵律,体现了古人对声韵的精妙把握和丰富运用。

首先,唐诗的韵律注重平仄的对仗,使诗句在朗朗上口之余,又具有音乐般的和谐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中有“草色烟光残照里,白莲宫上忽相照;千骑拥高原,无限风光尽被占。

”这两句诗,平仄分明,字字韵律优美。

其次,唐诗的韵律注重音节的变化和呼应,使诗句更加富有韵律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字字分音韵,读来异常流畅动听。

以上种种特点,使得唐诗的韵律之美独树一帜,成为世人景仰的艺术奇迹。

二、音韵之妙唐诗的音韵,既是一种技巧,又是一种审美。

古人通常使用平仄、押韵、叠字等修辞手法,使诗句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首先,唐诗的平仄运用巧妙,使诗句在读来优美动听的同时,也在音韵上有所追求。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平声、仄声互相交替,使整首诗读来饱满有力。

其次,唐诗的押韵常采用双声韵、交替韵等多种形式,使诗句韵律和谐,雅俗共赏。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两句,再配合上字音的变化和对仗的运用,使诗句在音韵上更加完美。

唐诗的音韵之妙,与其背后的高超技巧和丰富内涵密不可分。

总之,唐诗的韵律之美和音韵之妙,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而且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正是这种独特的音韵之美,使得唐诗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一声韵之美,将它们永远保存在历史的长河中。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们犹如音乐的旋律,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意象呈现,让人触动心灵深处的共鸣。

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诗词的格律、韵脚、音乐演绎等方面探讨诗词与音乐的奇妙结合。

一、格律的音乐之美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格律规则。

格律的优美与音乐的和谐息息相关。

比如,《唐诗三百首》中的《静夜思》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五言绝句的格律规律严谨,字数适中,能够充分展现诗人的情感与意境。

这种规律的格律使诗词具备了一种节奏感,如同音乐中的节拍,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思想的跃动和情感的洗礼,带来一种奇妙的听觉享受。

二、韵脚的音乐之美诗词的韵脚是诗句中出现的相同音韵结尾,也是诗词中的一种重要的韵律元素。

这种音韵的重复和呼应给诗词赋予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性。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和“好了”两个词都有“了”字,这种音韵的呼应使诗句更加富有感染力,给人一种旋律般的美感。

这种韵脚的音乐之美不仅仅在于听觉上的享受,更是将情感与意境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三、音乐演绎的音乐之美诗词与音乐之美的结合并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格律和韵脚上,还可以通过音乐的演绎更加细腻地表达诗词中的意境。

比如,古筝演奏家可以通过演奏技巧与表情细腻地演绎出诗词中的意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词的内涵。

这种音乐演绎的音乐之美让人们在欣赏诗词时,既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情感的传递,又能够通过音乐的表达体验到更为丰富的美感。

总之,诗词的韵律与音乐的美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

诗词通过独特的格律和韵脚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音乐性;音乐演绎则可以更加细腻地表达诗词的意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也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得以传承与发扬。

让我们一同欣赏诗词的韵律与音乐之美,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

浅析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

浅析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

浅析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摘要:汉语古诗词可谓中国文学艺术的宝贵遗产,它因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蕴、精美的形式而为人所喜爱。

诗歌本身是一种艺术,尤其是一种语言艺术,有别于日常普通语言,它具有音乐美,诗就是由声音和意义之间的不断移动的平衡构成的。

优秀的诗歌一般具有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本文对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及两个英译本从音美,即语音修辞层面上进行分析。

关键字:诗歌;音美;语音1.引言诗也被称作诗歌,由此诗与歌的密切关系可见一斑。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严格遵守韵律的文体,正是这种特性使其与其他的文体有了显著的区别。

“不同之语言有不同之音律”(吕叔湘,1988),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和语调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汉语是声调语言, 而英语则是重音语言。

这导致英译的汉语古诗很难保持原诗的“音美”。

然而,许渊冲先生提出:“如果三者(意美、音美、形美)不可兼得, 首先可以不求形似, 也可以不求音似。

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刘季春,1995)。

由此可见,在诗歌英译中,“音美”是一重要因素。

而中国古代诗歌最常见的两种音韵美就是押韵和节奏(平仄与四声),汉字单音节特征是汉语诗歌音美的基础。

译者虽然不能在英语语言中找到与汉语诗歌逐一对应的音律规则,但可以利用英语的语言规则再现原诗的“音美”。

在“枫桥夜泊”的英译中,译者发挥英语的语言优势,努力从韵律和节奏上再现原诗的“音美”。

英语则以多音节作为其音美的基础,在翻译实践中完全复制原诗的音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译者可以把握两种语言中诗歌的特点,将原诗的音美移植到译文中。

2.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分析原文: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一: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s,fro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By Xu yuanchong)译文二:Night—moor at Maple BridgeMoon set,crows caw,frost fills the sky,River maples,fishing fires,drowsing in sorrow.Outside Gusu City,the Cold Mountain Temple,At the midnight bell,arrives the visitor’s boat.(By Yunte Huang)2.1 原诗平仄分析汉语讲究平仄,平声缓慢舒坦,仄声短促急速,两者交替,便构成了诗篇的节奏。

唐诗中的音乐美与文学美的融合

唐诗中的音乐美与文学美的融合

家 酒馆 吃饭 , 遇几位 歌 的诗 作 被 演 唱得 最 多 , 果 王 昌龄 的 结
《 芙蓉楼送辛渐》 高适的《 , 哭单父梁九少府》 和王 之涣的《 凉州词》 先后被演唱, 三人不分胜负, 于是
律善于作 曲。李 白、 杜甫 、 自居易、 王维 等唐 诗名
ltrt r a e f u d v r f n i t h sp p rw l a a y e te q i ts e c fT n o t n h n s ls ia t i a u e c n b o n e o e i e y t n .T i a e i n z u n e s n e o a gp er a d C i e e ca sc l — l l h y l i eau e f m e p rp c ie o e c mb n t n o sc b a t n i r tr e u y r t r r t e s e t f h o i ai f o h v t o mu i e uy a d l e au e b a t . t Ke r s: n o t ;mu i h r ;l e au e b a t y wo d Ta g p er y sc c am i r t r e uy t
中, 就一共诞生 了近三千位诗人, 创作 出五万余首 诗歌 , 堪称 中国诗 歌史 上 空 前 鼎盛 的 时期 , 至 今 是
尚未超越 的 、 有 代表 性 的 诗歌 文 化 的顶 峰 , 是 具 也 世界诗 歌史上 的一座 高峰 。 …

比如 自居 易《 长恨 歌 》, 然 其 语 言 明 白晓 畅 虽

对仗工整 , 而且富有韵律感 , 整个诗句有种很有表 现力 的音乐感 。
( ) 二 内容 上与 音 乐美的结合

论唐代诗歌和音乐的关系

论唐代诗歌和音乐的关系

论唐代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音乐蓬勃发展的时期。

诗歌和音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展现着唐代文化的荣耀。

本文将分别从一些重要的文化事件和诗人的作品入手,探讨唐代诗歌和音乐的关系。

一、背景唐代是一个法度之时,当时的音乐也受到了一定的政治影响。

歌舞曲墓志铭等文物的出现证明了唐代音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唐朝在交往活动中影响广泛,许多外来音乐也影响了唐代音乐,进一步丰富了唐代音乐文化。

二、文化事件唐代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创作形式,在音乐文化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

几乎所有唐代音乐都与诗歌联系在一起。

开元乐舞之盛就是一个例子,它是盛世时代的象征标志,也是唐代诗歌和音乐的重要事件之一。

开元乐舞,首创于唐代贞观年间,取材于废除天下土地私有制并均贫富的秦始皇所制定的乐舞,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宫廷音乐。

如此繁华的乐舞,没有伴奏翩翩起舞,怎么可能立足于天下,立足于后世?开元乐舞对诗歌的影响也很深刻。

唐人作诗时,宫廷音乐往往成为其中一个主题。

《山中书道士》中的“舞腰肢、歌长卷,声随景发入空阔”,道出了宫廷音乐对于唐代文化的重要影响。

在许多宫廷音乐和诗歌中,唐朝主要都以乐舞来取悦天下,达到统一人心的目的。

三、诗歌作品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许多作品中都融入了音乐元素。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将进酒》。

背景是酒场描写、场面热闹,歌者调酒兼唱歌,宾客大喝不止、欢欣鼓舞。

将进酒,镜湖水阔,天空茫茫,有时唐代人们把将进酒看作一首乐舞佳作,因为在诗中,李白语言优美、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韵律美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音乐和舞蹈。

杜甫也是唐代诗歌中探讨音乐的代表诗人,他在《客至》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在将来的时光里,听一曲长风几易梦,听一声轻语静无声。

”四、结论唐代文化繁荣,诗歌和音乐是其文化代表。

许多文艺爱好者不仅喜欢吟诗作画,也喜欢制作乐器、谱曲演奏,促进了唐代诗歌和音乐风格的广泛传播。

无论是抒情诗歌还是武侠小说的唐诗,都反映出诗歌与音乐的互动关系。

唐诗中的音乐蕴涵 ——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浅谈唐诗的音乐蕴涵

唐诗中的音乐蕴涵 ——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浅谈唐诗的音乐蕴涵

唐诗中的音乐蕴涵——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浅谈
唐诗的音乐蕴涵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反映了唐诗中对音乐的高度认可和追求,
这种音乐富有诗意,朴素却又富于情调。

它既有深邃的优雅,又有浓
烈节奏互相映衬凝练。

音乐蕴涵在诗中描写了春江上月光灿烂中灵动
万物在无声中充满自由自在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倩影逐水流的神
秘女子,张若虚把美艳的春江和幽静的月夜结合在一起,既有浪漫的
气息又有优雅的音乐节奏,令人神往。

唐诗中音乐蕴涵的美学影响深远,充满多元诗意的声音回荡在中国艺
术中凝练诗意的优美气息,发生的故事本身就饱满充满了音乐的力量。

音乐无处不在,这种音乐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感觉,一种愉悦和美好的情感。

音乐蕴涵为诗行中有情调、有感染力的
意象和景物,勾勒出更为美丽的构图,把一种不可言喻的美融入整个
诗句中,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让读者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唐
诗中跌宕起伏的音符,使之轻盈自如。

总之,唐诗中的音乐蕴涵,既体现了诗歌的核心价值,又丰富了诗的
精神内涵,它赋予诗歌生命力和高度的情感,以艺术形式反映出唐诗
的灵性与美感,如同《春江花月夜》中清澈的月光照耀下,月亮,船,梅花,星星拼出的画面,所有时空交织在一起,让人流连忘返,情思
友情入迷,这就是音乐蕴涵,它把故事变得更加有力,令人叹为观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诗的音乐之美
本文试图通过对唐诗中所蕴含的音乐之美的研究,发掘唐诗与音乐之间的深厚渊源,使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唐诗与音乐的关系
(一)乐中有诗
在唐诗中,有很多作品本来就是描写音乐题材的,配上音乐就是传世名曲,随着音乐的传播,这些诗歌作品也广为流传,最著名的当属白居易的《琵琶行》。

李贺《李凭签摸引》、韩愈《听颖师弹琴》等作品也属此类。

还有一些唐诗,甚至就是当时流传的一些歌调里的歌词。

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相近,唐代诗人与乐工、歌者的关系往往比较密切,他们常常会去观赏歌舞,听琴赏乐,并以诗歌记录下过程和心情,而乐工和歌者也会把诗人刚刚创作的诗歌谱曲,并在酒肆和庙堂中传唱下去。

从唐代流传至今的古典音乐《阳关三叠》,正是当年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谱曲之后的产物。

由于唐代在演唱此诗时,首句只唱一遍,后三句叠唱,各唱两遍,而诗中又有“阳关”二字,故称《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最为普遍的一种惜别之情,情景交融,含蓄真挚,谱成歌曲后,更加感人肺腑,受到世人的推崇,是当时一首很受欢迎的“流行歌曲”。

《阳关三叠》在明代时曾被编成琴曲演奏,又在上世纪被改编成合唱,一千多年来传唱不衰,堪称唐诗入乐的经典范例。

在唐代,诗歌即歌词,唐诗入乐进行歌唱,这是再普遍不过的现象。

(二)诗中有乐
不仅仅唐诗入乐的现象很普遍,在唐代,音乐入唐诗更是时尚之举。

不夸张的说,音乐就是唐诗的恒久不灭的主题。

据不完全统计,在唐代流
传下来的五万余首诗歌中,有近两千首的内容都与音乐有关。

许多著名诗
人不仅仅是文学大家,同时也对音乐很有研究,精通音律善于作曲。

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唐诗名将,都写下了大量与音乐有关的诗篇。

其中,酷爱丝竹之声和操琴之乐的白居易,一个人就写下有关音乐的诗歌近五十篇,由此可见“音乐入诗”之广泛性。

音乐入唐诗,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

第一,描写音乐演奏的场景。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白居易,在其代表
作《琵琶行》中,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演技。

诗中“转轴拨弦三
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

拢、捻、抹、挑,都是弹奏
琵琶的手法。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
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
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
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

这里有落玉盘的大
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
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
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第二,强调音乐强
烈的感染力。

《琵琶行》中,“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
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
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足以
表现出琵琶女乐音之动人心魄。

第三,借音乐抒发丰富的情感。

善写风景
诗的李郢在音乐上的造诣同样不浅,他在《为妻作生日寄意》中写道:
“鸳鸯交颈期千岁,琴瑟谐和愿百年。

”以琴瑟谐和对应鸳鸯交颈,在爱
妻生日之际,预祝自己和她能够恩爱百年,永远幸福,其中爱意之浓烈,
令人艳羡。

(一)唐诗声韵中的音乐美
由于在押韵、声律、对偶等方面都很讲究,唐诗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富节奏感,吟诗如同高歌,很有音乐美。

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
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之相互呼应,以
便在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它是唐诗创作必须遵守的格律规则,同时也是唐诗音乐美产生的源泉。

声律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据汉字单音节的
特点,以宫、商、角、徵、羽分韵,以五声配字音。

人的语音本来就符合
五音,音律是根据人的语音产生的。

对于构成文章关键的词语,要求应符
合音律。

在唐代,诗人们开始按照“宫羽相变,低昂(间)节,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等方法来创作作品。

这就使得诗句有了规律的高低起伏、长短
变化,听起来和谐上口、悦耳动听,极富音乐之美。

而对偶作为一种常用
的修辞方式,是唐诗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由于音节组
合整齐,节奏对称,平仄交错,使得唐诗具有了文字结构上的均衡之美,
在朗诵或吟唱时更表现出音节和语调上的对称之美。

(二)比喻手法营造出音乐的意境美
除了遵守声韵规律使唐诗朗读起来富有音乐美之外,唐代诗人更注重
在诗歌中运用比喻手法,营造出充满音乐气息的意境。

除了基本的以声音比声音之外,唐诗中还常用视觉可见的事物来比喻
声音,由于人的五感是互通的,这种比喻手法不但不会突兀,反而使得音
乐更有质感。

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曾写下佳句“清歌一曲月如霜”,以月
色如霜比喻一曲清歌。

由于读者未在现场,自然无法得知清歌演唱时的情
形,但月色如霜却是人人都曾见过的,抬头看洁白如霜的月光,瞬间心有所感,“清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的韵味跃上心头,高适这一精妙比喻,将唐诗的音乐意境之美表露无余。

乐中有诗,诗中有乐。

唐诗和音乐互相包容,互相促进,使唐诗中具有鲜明的音乐之美。

通过分析唐诗与音乐的相互关系,解析唐诗中蕴涵着的音乐之美,使唐诗的艺术魅力更加凸显出来,也使我们对唐诗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让我们对唐诗这座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高峰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诗乐不分家,缺少诗意的音乐是乏味空虚的,而摒弃了音乐的诗歌在艺术性上也是不完整的。

唐朝能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空前鼎盛的时期,甚至是世界诗歌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与当时的文学和音乐能够完美结合不无关系。

唐诗是先贤古人们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学艺术财富,作为后人,我们应该珍惜这些财富,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并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