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聚糖在深部真菌感染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真菌检测的临床意义

2.8
2.9 4.2 3.9 3.0 3.3 4.2 3.6
71.5 68.1 70.4 78.9 80.2 78.1 79.2 77.8
白色、热带、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仍较好,但是光滑和克柔的耐药率高。
Pfaller. J Clin Microbiol 2005
2002~2006年北京协和医院152例肺真菌感染中确诊38例:曲 霉39.5%,隐球菌34.2% 、毛霉10.5%,念珠菌仅5.3%
总之,目前仍以念珠菌感染为主,但发病呈下降趋势,白念减 少,克柔念和光滑念增多;曲霉比例逐年增高,可能成为主要 病原菌
存在争议,主要因诊断标准不同,国外以组织病理学或组织培养为 确诊依据,我国以痰或BALF培养为依据
支气管液
Mucor species - Microscopic Morphology, 400x Lactophenol cotton blue 大型孢子囊,无囊托,无
匍 菌丝及假根
真菌培养
结果可靠 可进行分类鉴定到种,可进行药敏试验 无菌部位分离出任何菌株,在未得到可靠证
据证明其污染时,不应确诊为污染。 有菌部位来源标本经两次或以上培养为同一
+/— ——
犁头霉/毛霉
/
—— ——
根霉
+++ ——
多烯类
++ ++(高MIC) —— ++(脂质) +/— +/—
+++(脂质)
—无活性;+/—可能有活性; +有活性,三线(至少临床有效) ++有活性,二线(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常常有效)
半乳甘露聚糖用于侵袭性曲霉感染实验诊断的研究现状

半乳 糖甘 露聚 糖 ( aatm n a G 是 曲霉 细 gl o a n , M) c
胞壁 的成 分 , 最初 是 从 感 染 动物 模 型 和 I A患 者 血 清 中发 现 。G 的共有 结 构 : 形 构 型 的甘 露 聚 糖 M 线 核心, 由 ( - ) 12 和 ( - ) 接 残 基 聚合 而成 , 16 连 两 者 比例 为 3 1 ( - ) : 。 12 和 ( - 偶 联 的 甘 露 糖 1 6) 残 基分支 出 , 1 15 呋 喃 半 乳 糖 残 基 组 成 的 具 由 3 -) ( 有 抗 原 性 的 侧 链 。 M平 均 由4 这 样 的 残 基 组 G 个
上 均 化 2mi,O 冷 却 , 0 心 1 i, nC 2 800g离 0mn 除去
细胞壁 杂 质 。再 100 0 g4 0 0 , ℃离 心 1h 弃 去 膜成 , 分 , 到 初步 抗 原 。初 步抗 原 加入 乙醇 中 4 过 夜 得 ℃ 后 , 4 , 0 0 g 心 1 n 沉 淀用 乙醇 洗两遍 再 ℃ 3 0 离 0mi,
及治疗的监测 。
【 关键词 】 曲霉 菌素 ; 感染 ; 半乳甘 露聚糖 【 中图分类号 】 R5 9 7 1 .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7 -87 20 ) 1 0 20 6 33 2 (0 7 0 - 5 -3 0
l 是 已知 的 、 常 见 的 、 播 最 广 的霉 菌 之 最 传
黏膜 进入 血 液 循 环 , 可 引 起 短 暂 的 G 抗 原 血 亦 M
肺 实质 , 这些 菌 丝 对 血 管有 明显 趋 向性 , 入 血 管 进
后可通 过血 液循 环侵 入靶 器官 和深 层组 织 , 死 率 病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在医学领域,为了准确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特别是与真菌感染相关的病症,临床医生常常会借助各种实验室检查手段。
其中,G 试验和 GM 实验是两种常见且重要的检测方法。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以及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 G 试验。
G 试验检测的是人体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
(1,3)βD葡聚糖广泛存在于除接合菌和隐球菌外的真菌细胞壁中。
当人体感染真菌后,真菌细胞壁上的(1,3)βD葡聚糖会被释放进入血液及其他体液中。
通过特定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到这种物质的含量变化。
G 试验的适用范围相对较广。
它可以用于多种真菌感染的诊断,如念珠菌感染、曲霉菌感染、毛霉菌感染等。
而且,不仅在明确的真菌感染病例中具有诊断价值,在疑似真菌感染的早期筛查中也能发挥作用。
然而,G 试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某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例如,使用某些含有葡聚糖的血液制品,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又或者在患者进行血液透析、使用某些纤维素膜时,都可能使检测结果呈现假阳性。
另外,一些细菌感染,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也可能干扰 G 试验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 GM 实验。
GM 实验检测的是血清中的半乳甘露聚糖抗原。
半乳甘露聚糖是曲霉菌细胞壁的成分之一。
当人体感染曲霉菌后,曲霉菌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半乳甘露聚糖进入血液,通过检测其含量,可以辅助诊断曲霉菌感染。
GM 实验对于曲霉菌感染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相对较低。
这意味着它在确诊曲霉菌感染时较为准确,但可能会漏掉一些实际感染的病例。
GM 实验也有其影响因素。
比如,使用某些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 等,可能会导致假阴性结果。
同时,某些食物,如牛奶、奶酪等,也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那么,G 试验和 GM 实验到底有哪些区别呢?从检测的物质来看,G 试验检测的是(1,3)βD葡聚糖,而 GM 实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抗原。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在医学领域,为了诊断和监测某些感染性疾病,常常会运用到各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其中 G 试验和 GM 实验就是比较重要的两项。
这两种试验在检测原理、适用范围以及临床意义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G 试验,全称为(1,3)βD 葡聚糖检测试验。
(1,3)βD 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一种重要成分,但在细菌和病毒中并不存在。
当人体受到真菌感染时,真菌细胞壁的(1,3)βD 葡聚糖会释放进入血液、脑脊液等体液中。
G 试验就是通过检测这些体液中(1,3)βD 葡聚糖的含量来判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GM 实验,全称是半乳甘露聚糖检测试验。
半乳甘露聚糖是曲霉菌细胞壁的一种成分。
GM 实验主要用于检测人体血清、肺泡灌洗液等标本中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的水平,从而辅助诊断曲霉菌感染。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两种试验的区别。
首先,从检测的病原体范围来看,G 试验检测的范围相对较广。
它对除隐球菌和接合菌以外的大多数真菌感染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念珠菌、曲霉、毛霉等。
而 GM 实验则主要针对曲霉菌感染,对于其他类型的真菌感染检测价值相对较低。
其次,在检测标本方面,G 试验可以使用血清、血浆、脑脊液、腹水、胸腔积液等多种体液标本。
而 GM 实验通常使用血清和肺泡灌洗液,其中肺泡灌洗液对于诊断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意义更大。
再者,检测的时机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G 试验在真菌感染的早期即可出现阳性结果,甚至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
而 GM 实验在感染后的数天才可能呈现阳性,并且需要连续检测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两者的结果解读也存在差异。
G 试验结果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真菌感染,但不能明确感染的真菌类型。
而且,某些因素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比如使用某些含有葡聚糖的生物制品、血液透析、输注白蛋白等。
GM 实验阳性对于诊断曲霉菌感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也可能出现假阳性,例如使用某些抗生素、食用含有半乳甘露聚糖的食物等。
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用于侵袭性曲霉菌早期感染诊断的研究

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用于侵袭性曲霉菌早期感染诊断的研究目的评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在侵袭性曲霉菌(IA)早期感染诊断和疗效监测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以62例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及血液内科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连续检测,共检测标本188份。
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GM含量,测定浓度可达0.5ng/ml。
同时对所选病例进行G实验检测和真菌培养,所得结果与GM结果联合分析。
结果以1.0为阳性界值,GM检测的敏感性为53.8%,特异性100%,诊断符合率88.7%;以0.5为阳性界值,敏感性为84.6%,特异性96.7%,诊断符合率95.2%。
G实验显示以GM0.5为阳性界值GM阳性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68.58±12.76)pg/ml,GM阴性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3.18±1.25)pg/ml,两组数据经t-检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GM检测可早于真菌培养方法9d预测曲霉感染。
曲霉菌感染患者GM的连续监测显示抗曲霉菌治疗前GM水平保持在较高水平,抗真菌治疗有效患者的GM 含量呈下降趋势,无效死亡患者仍保持较高水平。
结论血清GM检测是侵袭性曲霉菌早期感染诊断和疗效监测的有用指标,与G实验联合应用判断效果更好。
标签:半乳甘露聚糖;曲霉菌;早期感染近年来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A)发病率逐渐增多,已经成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
有报道称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中IA的发病率为2%~26%,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15%,死亡率可达到74%~92%。
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抗肿瘤治疗后)和使用免疫抑制剂(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特别是骨髓抑制)或皮质类固醇的患者,患者一旦发生曲霉菌感染,死亡率高达50%~90%。
研究开发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对疾病的预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探讨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对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诊断价值

探讨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对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诊断价值目的:分析探讨IPA(侵袭性肺曲霉病)诊断中GM(半乳甘露聚糖)试验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50例IPA高危患者为研究对象,血清GM水平均采用ELISA(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
结果:研究中50例患者中,确诊患者共有3例,构成比为6%,临床诊断患者共有9例,构成比为18%,拟诊患者共有20例,构成比为40%,还有18例患者被排除IPA感染,构成比为36%;将确诊、临床诊断与拟诊患者归为观察组,共有32例患者,构成比为64%,将排除IPA感染的患者归为对照组,共有18例,构成比为36%;GM试验敏感性高于G试验,利用两种联合检测时,诊断敏感性明显提高。
结论:IPA诊断中GM试验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联合G 试验利于提高诊断敏感性,但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基础情况、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最大程度上将临床诊断率提高,降低假阳性率。
标签:侵袭性肺曲霉病;半乳甘露聚糖;诊断;价值以往临床上通常会选择采用传统检查方式对IPA进行诊断,但存在较高误诊率与漏诊率,极易导致患者过度治疗或者治疗不及时,将IPA患者病死率提高[1]。
所以临床亟需寻找一种高特异度与灵敏度、快速、简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2]。
现阶段,血清特异性抗原检测备受临床关注,GM(半乳甘露聚糖)是临床用来对侵袭性真菌病感染进行检测的一种抗原[3-4]。
有研究显示,GM试验属于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式,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病检测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较高[5]。
本研究主要针对IPA诊断中GM试验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50例IPA高危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知情同意;②同意行肺组织活检或者纤维支气管镜下取肺泡灌洗液进行GM检测;③存在曲霉菌感染病史;④可从痰标本中找到真菌菌丝。
甘露聚糖检测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甘露聚糖检测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甘露聚糖是一种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多糖分子,它在植物细胞壁的构建和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对甘露聚糖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其检测标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本文旨在探讨甘露聚糖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系统地概述目前的检测方法和标准的不足之处,我们希望能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中,将首先概述甘露聚糖检测的重要性,介绍文章的结构以及讨论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中,将详细探讨甘露聚糖的重要性,目前广泛使用的检测方法以及甘露聚糖检测标准的必要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并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甘露聚糖检测标准相关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逻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甘露聚糖检测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甘露聚糖在食品、药品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确立统一的检测标准对于保障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推动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目前甘露聚糖检测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旨在提出具体的检测标准建议,为相关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和提升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同时,本文也将探讨未来甘露聚糖检测标准的发展方向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2.正文2.1 甘露聚糖的重要性甘露聚糖作为一种重要的多糖类物质,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它是植物细胞壁中主要的结构性多糖,不仅能够维持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稳定性,还能够增强细胞壁的强度和硬度,使植物能够抵抗外界的压力和损伤。
除此之外,甘露聚糖在生物体内还具有一系列生理功能,如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调节植物的抗病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在动物体内,甘露聚糖也被发现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维持肠道健康、促进伤口愈合等重要功能。
因此,了解甘露聚糖的含量和结构对于研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抗病机制、药物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在临床检验领域,G 试验和 GM 实验是两种常用于诊断真菌感染的重要检测方法。
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来说,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以及在临床上的意义至关重要。
G 试验,全称为 1,3-βD 葡聚糖检测试验。
1,3-βD 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但在细菌和病毒中含量极少。
当人体感染真菌后,真菌细胞壁的 1,3-βD 葡聚糖会释放进入血液或其他体液中。
通过特定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到这种物质的存在。
GM 实验,即半乳甘露聚糖检测试验。
半乳甘露聚糖是曲霉菌细胞壁的成分之一。
当机体感染曲霉菌后,半乳甘露聚糖会被释放到血液、脑脊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体液中,从而可以被检测到。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 G 试验和 GM 实验在检测原理上的区别。
G 试验主要是检测样本中 1,3-βD 葡聚糖的含量。
其检测方法通常基于鲎试剂的反应。
鲎试剂对 1,3-βD 葡聚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当样本中存在一定量的 1,3-βD 葡聚糖时,会引发鲎试剂的一系列反应,从而得出检测结果。
GM 实验则是通过检测样本中的半乳甘露聚糖抗原。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这些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出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的存在及含量。
在适用范围方面,G 试验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
它可以用于检测多种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含有 1,3-βD 葡聚糖的药物,如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可能会导致假阳性结果。
GM 实验主要用于曲霉菌感染的检测,尤其是侵袭性曲霉菌感染。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使用了某些抗生素、食用了某些含有半乳甘露聚糖的食物等,也可能会出现假阳性。
同时,某些免疫抑制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在检测样本方面,G 试验和 GM 实验都可以使用血液作为检测样本。
此外,GM 实验还可以使用脑脊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这两种试验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对于疑似真菌感染的患者,G 试验可以作为一种早期筛查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露聚糖在深部真菌感染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一、真菌感染概述
随着社会老龄化、抗生素的滥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骨髓及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侵入性治疗手段的不断增多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流行,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正在迅速增长,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已成为住院患者感染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20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明显增加,约占院内感染的7.8 %,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最高,约为53.2 %;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2.9 %);其他深部真菌分离率均<10 %。
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上升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的广泛应用;
(2)器官移植、导管技术及静脉高营养等技术的开展;
(3)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和艾滋病等。
艾滋病患者80 %~90 %有念珠菌感染。
未经治疗的真菌感染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高达30 %~80 %。
因此,早期明确诊断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方面之一。
二、真菌
真菌在分类学上已独立为界,与动物界、植物界、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平行。
真菌具有坚固的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是异养性的,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
根据生长特性与形态差异,可将真菌简单分为酵母菌、真菌和蕈(蘑菇)。
其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
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是霉菌。
三、深部真菌
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真菌性肠炎即属于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
深部真菌感染现在称系统性真菌感染,可引起较严重的疾病。
临床上深部真菌感染常见致病菌有新生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
菌、曲霉菌、毛霉菌等,分离率最高的是念珠菌属,其中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致病力最强,占60%~80%。
三、甘露聚糖
甘露聚糖是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的念珠菌属和丝状真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系统性真菌感染时,真菌可在宿主血、尿及其他体液中持续释放其抗原成分及代谢产物,如甘露聚糖,而这些成分又是细菌、人和动物所不具备的。
因此,人体中检出甘露聚糖成分也可作为此类真菌感染的标志。
四、深部真菌感染常见的部位及菌种
1、由于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引起的真菌主要包括组织胞浆菌、酵母菌、球
孢子菌和副球孢子菌,多见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由于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引起的真菌感染主要包括曲霉菌、毛霉菌、念珠菌、假霉样真菌等。
2、念珠菌主要侵犯黏膜,进一步扩散至血液,从而引起播散性感染;隐球
菌引发脑膜炎、脑膜脑炎(具有噬神经性);曲霉菌的感染一般初期多为肺部感染,以后播散中枢神经系统以至全身;毛霉菌主要侵犯血管造成损害—组织坏死倾向。
3、在不同的病房感染的真菌菌种也有所不同。
ICU病房以念珠菌引起的系
统性感染常见,约90%为念珠菌属,其中白念珠菌占全部感染的60%以上。
而在肿瘤病房中由曲菌(烟曲菌最常见)和接合菌纲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占优势,尤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实体器官移植患者。
4、医院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部位为血液,病原菌为念珠菌属。
五、方法学比较及临床意义
真菌培养的确可为临床提供最为直接的诊断依据,但培养方法耗时长,不适宜用作早期诊断。
常用的免疫学方法,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殊性,往往对某一疑似真菌感染患者要作多种真菌抗原或抗体检测,既费时又不经济,而且当所用药盒的抗原谱或抗体谱不全时也极易造成漏诊。
对一些以往接触过相应
真菌抗原的个体,作抗体检测时还会出现阳性反应,因而对抗体的检测往往要求作动态观察,视其滴度的消涨方能作出诊断。
甘露聚糖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中,当真菌进入人体血液或深部组织后,经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等处理后,甘露聚糖可从胞壁中释放出来,从而使血液及其它体液(如尿、脑脊液,腹水,胸水等)中甘露聚糖含量增高。
当真菌在体内含量减少时,机体免疫可迅速清除甘露聚糖。
而在浅部真菌感染中,甘露聚糖未被释放出来,故其在体液中的量不增高,所以甘露聚糖主要用于检测深部真菌感染。
有研究报道血清甘露聚糖在念珠菌血症时明显升高,将其用于念珠菌血症的早期诊断明显优于传统的培养法和血清学诊断试验。
虽然检测甘露聚糖只能提示有无真菌侵袭性感染,不能确定为何种真菌,这是此方法的缺陷。
但也可能转化为一种优势。
因近年来,一些罕见的条件致病真菌也可引起深部感染,这就要求一种能迅速确定有无深部真菌感染的方法,因系统抗真菌药物种类较少,抗菌谱较广,不因真菌种类而异。
当检测到标本中甘露聚糖含量较高时,即刻予以系统治疗,不必等鉴定出种属,否则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五、小结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深部真菌感染增多且复杂,在医院感染中占重要地位,引起临床极大重视。
对深部真菌感染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甘露聚糖检测是一种实用的常见真菌感染早期的诊断方法。
文章摘自:百度百科、万方数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