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峥嵘岁月 挥斥方遒 第4课 风景谈教案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语文版
语文选修第4课《风景谈》精品课件

(4)这些景色和我们今天 所讲的风景有何区别吗?
三、整体理解课文( 学生活动,找出六幅画并命名)
1、用一句话把景色概括一下。 2、给相应的段落写上正确的标题: 延河夕照 北国晨号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四、理解分析课文
风
景
茅
盾谈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启发思考:文章在写作时必然要运用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对照和烘托的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 如沙漠中“纯然一色”烘托“猩红大旗”;沙漠 中形、声、色与驼队出现的形、声、色的对比; 石洞中的一对与公园里一对儿的对照;山多数是 秃顶的——层层的梯田、高杆……把事物表现得 鲜明醒目,强化了主题。 C、运用对照和烘托的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 D、语言准确,精练、生动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 桃树、
《风景谈》教案

课题:风景谈【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2、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体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把写景和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2、学习文章递进式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的统一。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我们在初中学过一篇散文《白杨礼赞》,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文化战士茅盾先生的作品。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现了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力求向上的精神面貌。
《白杨礼赞》还有一篇姊妹篇,那就是《风景谈》。
说是姊妹篇,两者在题材、体裁、及写作手法上都有相似之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
3、解题:“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
本文共10个自然段,除4、6、8、10段是议论外,其余6个自然段的描写,各自构成一幅幅画面。
4、生字词:妩媚颀(qí)长摇曳(yè) 黑魆魆(xū)缭绕静穆偎(wēi)依温雅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
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贻(yí)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万籁俱静:意思是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二)理清思路1、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快速阅读,分别为这些画面命名。
明确: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2、描写了延安军民的生活,我们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文章写的是延安?明确:“黄土高原”、“北国”→延安;多处写了“河”→“延河”;人物活动的描写,诸如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言、唱起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清晨号兵→延安人。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第4课风景谈巩固提升练习(含解析)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风景谈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铃铛..(línɡ dānɡ)坎.儿井(kǎn)山坳.(ǎo)掮.客(qián)B.摇曳.(yè)老茧.(jiǎn)搔.痒(náo)贻笑大方.(fānɡ)C.断碣.(jié)颀.长(qí)浅濑.(lài)河水汤.汤(shānɡ)D.干坼.(chè)铁锹.(qiāo)札.记(zhá)喧哗.(huā)解析:选C。
A项“铛”读dɑnɡ,“坳”读ào;B项“搔”读sāo;D项“哗”读hu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中国唐朝数学家僧一行曾研究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围棋总共有多少种可能的棋局?那时,围棋的棋盘刚刚从17道扩展到19道,演变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样貌。
运用当年简陋的计算工具,一个惊人的事实被展示了:简洁的规则和黑白两色的棋子,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或许正因如此,当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系统击败人类顶尖围棋手的时候,不少科技界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
棋局惊人的可能性,意味着人工智能无法依靠穷举的方式来选择最优的落子方式,( )。
于是,一种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信息技术中最为前沿的领域,产生了奇妙的因缘。
围棋并非一个特例,我们会从全国各地________的“非遗”中,发现它们蕴含的“科学密码”。
在南京,为皇室制造衣料的云锦织机使用绳结组成的程序系统,由两名织工配合操作,让丝织品上繁复的图案保持严整,堪称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编程鼻祖;藏族的唐卡画师从自然界的矿物和植物中采撷各色颜料,令画作历经数个世纪仍然色泽鲜艳、________;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针灸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进针施灸来解除病痛,如今早已________,只要稍懂一些排列组合原理,就可以体会到一代代医师建构经络体系的艰难。
《风景谈》教学设计

《风景谈》教学设计王宗义一、茅盾的《风景谈》选自职业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一单元中,这是一篇教读课文,在高一这个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理解和分析现代文的能力。
因此训练学生把握文义则成了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教读这篇散文的根本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能力,据此制订以下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赞美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
2.弄清课文的中心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了解六个画面之间的联系。
3.体会课文准确、精炼、生动、含蓄的语言。
4.掌握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理解文义,读书是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教学上以反复阅、朗读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精讲、点拨。
三、教学过程:1.由复习《白杨礼赞》导入新课的学习。
由于《风景谈》与《白杨礼赞》属同一时期、同一时代的同类作品,它们的体裁、内容和写法有类似之处,且初中学生学过《白杨礼赞》,故教学之始先从复习“白文”入手,并结合作者的思想经历、写作的时代背景。
2.默读课文,思考、讨论,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六幅画面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讨论、并给每幅画面用四字格形式起一个名称。
(2)教师提问、归纳、板书:a.沙漠驼铃b.高原晚归c.延河夕照d.石洞雨景e.桃林小憩f.北国晨号3.朗读课文,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品味文中的精彩之笔,阐述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1)教师正字正音。
(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将六幅画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看看它们是如何围绕中心逐层展开、逐步深入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心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阅读时,引导学生注意文中每幅画面的描述之后的议论段落或议论句子,它们是文章中将各种材料串联起来的链,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连成一线,文章的中心就凸显出来。
(3)品味语言。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理解和阐释的方法”,指导学生抓文章的中心句、关键句,并把这些句子与文章的中心、具体语言环境联系起来。
另外文章善于运用准确、精练和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描写人的活动,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的风景画。
《风景谈》教案设计

《风景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风景谈》,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作者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
3. 作品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现技巧。
3. 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作者生平介绍、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等内容。
2. 学生提前阅读《风景谈》,准备课堂讨论和发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生平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课堂讲解:详细解读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作者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现技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4. 案例分析:选取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7.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大自然的美景,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2. 邀请当地风景摄影师或导游,介绍当地的风景名胜,增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 布置课后研究任务,让学生探究其他作家笔下的自然风景,比较其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第4课 风景谈学案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第二单元 峥嵘岁月 挥斥方遒第4课 风景谈【文本导读】有一首歌唱道:“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当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解放区的风光物态一定会在我们眼前闪现,那么解放区的风景到底如何?1940年作家茅盾来到重庆,把自己在解放区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散文《风景谈》。
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的战斗生活。
【作者卡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铃铛..( ) ②妩媚..( ) ③癞.头( ) ④颀.长( ) ⑤摇曳.( ) ⑥掮.( ) ⑦黑魆魆..( ) ⑧铁锹.( ) ⑨瞥.( ) ⑩搔痒..( ) ⑪断碣.( ) ⑫贻.笑大方( )⑬哄⎩⎪⎨⎪⎧ 乱哄哄. 哄.小孩起哄. ⑭调⎩⎪⎨⎪⎧ 调.子 调.换 ⑮空⎩⎪⎨⎪⎧空.气 空.位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 姗 珊②⎩⎪⎨⎪⎧ 坼 拆 ③⎩⎪⎨⎪⎧ 扎 札④⎩⎪⎨⎪⎧ 薄 簿⑤⎩⎪⎨⎪⎧ 贻 怡 ⑥⎩⎪⎨⎪⎧ 瞥 蹩⑦⎩⎪⎨⎪⎧ 荞 乔 ⑧⎩⎪⎨⎪⎧ 搔 骚 ⑨⎩⎪⎨⎪⎧ 籁 赖3.近义词辨析①偶尔·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苍茫·苍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怡然自得·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多采用含蓄的标题,间接地揭示中心。
《风景谈》的教案

风景谈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在描写中插入议论,深化作品思想内容的表现手崐法。
2.本文借助风景描写,表现解放区军民战斗生活和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六幅风景画面的特点。
2.难点: 六幅风景画面表现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字词正音(见书本)2.词语注释:*顿时生色:立刻增添了色彩。
*百无聊赖: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P230注①*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 安适、愉快的样子。
*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贻,遗留。
大方,•有见识的内行人。
•*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万籁: 指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姗姗: shānshān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P227注④洋洋洒洒: 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P228注④下笔如有神: 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
P228注⑤氛围: 笼罩着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者情调。
P232注①3.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崐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崐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参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崐国共产党。
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崐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崐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崐“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崐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1.3.27在北京逝世。
4.背景简介:《风景谈》写于1940.12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崐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崐在新疆文学院任教。
1940.5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崐讲学。
7.1《 风景谈》教案 (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四、整体感知
活动一赏独特风景,识创作观念
1.文章题为《风景谈》意即谈风景,文中谈了哪些风景呢?请你通读全文,找出写景段落,尝试用五字小标题概括段中描绘的风景画面。
四个例证,虽然都是说明“以客之功”的道理,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这里故意避同取异,变化角度,既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同之嫌。
桃林小憩图
“桃林小憩”描绘了一片小桃林里,“半盘旧石磨”“几尺断碑”“一截旧阶石”,还有远处粉红色地似的荞麦及屏风似的玉米,组成了茶社独特的风景。
茶社里的人们有喝茶吃枣子的、有静静看书的、有热烈讨论哲学问题的、也有躺着休息的,整个氛围轻松愉快、和谐宜人。
这儿没有舒缓或狂放的音乐,没有咖啡香茗,更没有各式精美的点然而这儿很受人欢迎。心,
1940年10月,党组织的决定派茅盾到重庆,担任战时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常务委员,加强国统区文化战线的工作。茅盾欣然接受了党组织的决定,离开延安到重庆。
重庆是当时代表中国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国民党的达官贵人整日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甚至利用职权大发国难财。国民党官僚们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过着贪婪无耻、穷奢极欲的生活。外有侵略者重兵封锁,内有蒋介石个人独裁,加之国民党官僚豪门敛财,国统区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心涣散。这一切同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抗日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形成鲜明对比,颓败不堪的现实让茅盾感到彻骨的心寒,更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延安抗日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的向往。
沙漠驼铃,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高原归耕,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的精神--人对自然的改造
延河夕照,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有生命力。
石洞雨景,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内在精神生活充实、有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谈风景谈风景这边独好。
看,那淡抹素描的塞外风光,那流光溢彩的清晨景色,那月夜中牛角山头的剪影,那桃林中勃发的笑语,无不在色调明丽的气韵中流动着美的旋律,呈现出美的内涵。
请让我们跟随着茅盾先生,——欣赏独特的美丽风景吧!娘子关前娘子关是跃动的一串音符,宿将楼连绵的固若金汤的关隘,承受岁月烽烟的垛口;国老洞神奇深邃,如梦如幻的奇景;水上人家自然的风光,旖旎的田园生活;平阳湖上秀丽迷人的湖光山色,都像美丽的影集被造物主收藏在绵山和绵河博大的胸怀。
周立波对娘子关有着独特而深沉地思考。
菜园小记那朴素的菜园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和素淡的蔬菜清香,沁人心脾。
想象着暮春中午,踩着畦垄,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的画面,万物竞相生长,一派生机勃发的菜园景象。
有劳动就有收获,在这样的菜园里劳作生活,怎么能不感到幸福快乐呢?第4课风景谈浣溪沙贺铸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
惜春行乐莫辞频①。
巧笑艳歌皆我意②,恼花颠酒拚君瞋③。
物情唯有醉中真④。
【注】①“惜春”句:前蜀李珣《浣溪沙》:“遇花倾酒莫辞频。
”②巧笑:《诗经》中有:“巧笑倩兮。
”③“恼花”句: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④醉中真: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三:“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
”【赏析】此作以议论为词,有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一种恋生之乐的昂扬进取精神,“惜春行乐莫辞频”,乃是积极人生态度的剖白。
这都是为了在醉中找回“真我”,在醉中享受到自由自在的欢乐。
可以看出词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压抑。
此作本身也可视为醉中寻求解脱与快乐的方式。
他以艺术创作宣泄自己的诸多不平情绪,寻求一种哪怕是暂时的快乐,带有与封建正统文化相抗衡的某种色彩。
【思考】此词体现作者什么观点态度?【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妩媚.(mèi)癞.头(lài)干坼.(chè)静穆.(mù)浅濑.(lài) 札.记(zhá) 怡.然自得(yí) 断碣.(jié) 贻.笑大方(yí) 2.多音字塞⎩⎪⎨⎪⎧边塞.(sài)堵塞.(sè) 调⎩⎪⎨⎪⎧单调.(diào)调.节(tiáo) 觉⎩⎪⎨⎪⎧警觉.(jué)睡觉.(jiào) 二、字形辨认⎩⎪⎨⎪⎧详xiánɡ(安详)祥xiánɡ(慈祥)佯yánɡ(佯装)⎩⎪⎨⎪⎧缭liáo(缭绕)瞭liào(瞭望)潦liǎo(潦草)⎩⎪⎨⎪⎧濑lài(浅濑)懒lǎn(懒惰)獭tǎ(水獭)⎩⎪⎨⎪⎧贻yí(贻笑大方)怡y í(怡然自得)殆dài(百战不殆)三、词语辨析1.充满·弥满“充满”,填满,使丰满。
强调的是过程。
“弥满”,两个字都是“满”的意思,强调的是“很满的样子”。
例:广场上空是充满了氢气的五颜六色的气球和缤纷夺目的彩练,地上是热情欢歌舞蹈的民众。
整个广场弥满着祥和的节日气氛。
2.倦怠·懈怠“倦怠”,指因疲倦而懒惰。
“懈怠”,指因松懈而懒惰。
例:如果学习时间过长,就容易形成倦怠的情绪,但要适时地调整自己,切不可因此而懈怠下去。
四、词语释义①顿时生色:立刻增添了色彩。
②百无聊赖: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感到非常无聊。
③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④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贻,遗留。
大方,_有见识的内行人。
⑤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万籁,指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⑥姗姗: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⑦洋洋洒洒: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⑧下笔如有神: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
1.走近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某某省桐乡乌镇人,现代杰出文学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子夜》;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中篇小说《林家铺子》;散文《茅盾散文集》《话匣子》《见闻杂记》等。
《子夜》是代表作。
2.写作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野心,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又发动了侵略战争,挑起了“卢沟桥事变”。
同年8月13日,又向某某大举进攻。
某某沦陷后,茅盾“带着一颗沉重的心”离开某某,像一只漂泊的小船,浮荡颠簸,浪迹于某某、某某和汉口。
1939年3月又去某某,在某某大学任教。
1940年5月离开某某返回内地,归途中在某某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某某参观访问了几个月。
在某某,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的景象,激起了对解放区的热爱。
他心灵的琴弦已为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所拨动。
因此,同年年底到某某后,他就写下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1.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点拨】《塞上风云》是反映抗战时期各民族团结抗日的爱国影片。
作者在某某观看后,深受触动,回某某写此文时,忆起在某某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激起感情的浪花,触动了记忆的闸门,这样开始下笔,就交代了写作的缘起,起到了领起全文的作用。
2.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第一幅画面并不是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还要写?【点拨】作者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再想想写作背景,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么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第一幅画面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
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它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序曲”。
3.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呢?【点拨】文眼是“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及贯穿全文的五处议论。
这五处议论逐层深入,像一条红线把六幅画面串联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4.本篇散文是怎样用逐层深入的方式表现中心的?【点拨】第一层用骆驼队的出现引起沙漠风景变化的事实说明人是构成风景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层用黄土高原的两个风景片断说明有人还不行,只有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才能构成美的风景。
第三层用石洞避雨和桃林休憩两幅画面来证明具有崇高精神的人不仅能构成美的风景,还能填补大自然的贫乏,增添景色,甚至创造第二自然。
第四层用某某下两个战士的形象证明象征民族精神的人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
文章叙议结合,每段议论都画龙点睛地点画了记叙的中心,文中的几段议论又体现了层进的关系。
5.这篇文章的写景与议论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点拨】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写景与议论相结合,有较强的议论色彩。
文章用回忆的方式,描绘了几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体现着不同意义的风景片断。
在描写完每一个风景片断之后,作者都插入了简短的评论。
这些评论并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紧紧结合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抒写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挖掘每段景物描写所体现的思想意义。
而每一段评论,作者都围绕着人的活动是构成风景的重要条件,赞美人的伟大这样一个观点。
全篇文章,正是以此作为一条红线,把那些互不相干的风景片断贯穿起来,组成一幅完整有机的图画,生动地反映了解放区革命队伍的战斗生活,歌颂了解放区蓬勃兴旺的革命事业和革命战士崇高伟大的精神品质。
运用对照和烘托,是本文写作上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仔细阅读这篇文章,找出运用这些手法的地方,说说你的理解。
【各抒己见】♣“石洞雨景”中写公园中的一对和石洞中的一对,是“人”与“人”的对照,突出后者是“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也是“场面”与“场面”的对照,两个不同场面,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社会风貌。
♣“北国晨号”中用“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粉红的霞色”等来烘托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战士由衷敬仰之情,所以既是“物”烘托“人”,同时也是“景”烘托“情”。
♣“沙漠驼铃”中用沙漠的“纯然一色”来烘托“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是驼队的出现显得格外庄严和妩媚,这是色彩的烘托;用“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来烘托驼铃的“丁当、丁当”的声音,使人倍感铃声的和谐动人,这是声音的烘托。
一、写法归纳对比手法的运用这篇散文在景物描写中,成功地使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例如用沙漠的单调、平板、寂静与沙漠中由于出现了骆驼队的活动所产生的庄严妩媚景象相对照;用公园里绿阴下长椅上,窃窃私语的一对恋人,与怪石峭壁荒山上,被雨赶到石洞里促膝而坐,埋头看书的一对革命青年相对照;用贴照簿上的号兵形象与北国五月某某映照下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相对照等,这些对照描写,使得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显得异常突出和鲜明,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印象。
二、技法指导1.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2.充分显示事物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随堂练笔以“人生选择”为中心话题,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表明你的观点。
(不少于80字)四、他山之石有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
有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有人选择平庸,有人拒绝平凡。
美与丑,善与恶,全在一念间。
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皆系于一瞬。
鲁迅与茅盾互任翻译鲁迅懂德语和日语,对德语能识、听懂,但不会说。
日语则应用自如,甚至能使他的日本朋友也为之惊叹不已。
茅盾的英文根底很深,在商务印书馆时曾翻译过科普小说和文艺理论文章,也能熟练地与人用英语交谈。
当茅盾会见日本友人或日本杂志社来信约他撰稿时,鲁迅总是热情地担任翻译。
茅盾或他的家人患病时,鲁迅就陪他们到福田诊所或须藤医生那里看病,由他译话。
鲁迅不懂英语,会见用英语的外国朋友,他就请茅盾作翻译。
1936年5月底,鲁迅的病情日益恶化,史沫特莱请他的朋友、当时在某某行医的美国肺病专家为鲁迅诊断。
为了不让鲁迅自己知道病情的严重,决定用英语诊断,由茅盾担任翻译。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适用于“友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真诚”等话题作文中。
一、文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